第一篇:浅析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
浅析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
[摘要]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对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揭示了政府在社会经济中的基本方向和基本作用。在现代社会经济中,政府不仅承担着保卫国家的主权职能,保障社会安定的社会职能,更重要的是国家还承担着经济管理职能,或称为经济职能。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职能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在日益加强,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稳定经济是政府的必要责任
政府要保一方平安,必须坚持严格执法,推进依法治国,确保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国内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即使不能在短期之内拉动经济,也足以稳定市场信心,因此,政府会否出台新的刺激消费的政策,以改善需求,将决定中国经济复苏的速度和质量。在经济总量均衡,实现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宏观目标实现上,市场机制的作用有着重大的局限。因为市场本身具有自发性、事后性、分散性的特点,使总量均衡目标的实现成为不确定的事情,经济常常处于一种不稳定和周期性的波动状态。我们不否定市场经济具有自动恢复到平衡状态的力量。然而,从丧失的产出和人们遭受的这种痛楚来看,等待经济的自动恢复,其成本是巨大的,政府必须承担起稳定经济的职责。
二、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调控职能
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当把主要精力用于制定经济政策、运用经济杠杆、采用经济措施、运用法律手段、采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和进行收入再分配等调控措施,将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调整由政府化变为企业的自觉行动,不能靠行政命令。由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即在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时,实施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而在经济增长速度过慢或停止时,实施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烫平经济增长的波峰和波谷,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状态。
在社会物品一定的情况下,政府提供物品的增加,就是市场生产物品的减少,政府提供物品的多少是衡量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公共物品是人们生活享受与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内容,作为外部性的极端例子,市场往往体现出提供的不足,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市场失败要求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或对经济进行干预,政府失败又要求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和调节,削减政府规模,政府就在这市场失败与政府失败的互动中,时而扩大,时而缩小。然而无论如何,政府在经济中是不可或缺的,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职能将日益增强。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没有市场的政府和没有政府的市场都是无法想像的。离开了市场,现代社会将难以持续健康地发展;离开了政府,市场正常运作的制度前提也将无法保障。现代市场制度得以确立的产权保护、损害赔偿等规则,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仅仅靠市场交易双方的合意约定和自我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具有强制力的政府是提供相应制度安排的最重要的制度供给者。当然应该注意,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这种共生关系不应是亲密无间的,而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三、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管理职能
社会管理体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提供基本的法律与秩序,组织提供基础设施,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1.要将大量的社会性服务事务下放给市场、社会中介组织和城乡社区。
2.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职能,全面协调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强化危机管理。
3.改进社会管理方式,应坚定不移地朝着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公开透明、廉洁高效、公正有序的方向努力,重点是进一步健全科学民主的政府集体决策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的调研、专家咨询、听证、公示、职责追究责任制度,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
4.全面清理现有行政法规,完善社会管理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处理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关系,不越位,不缺位。处理好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关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四、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服务职能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靠经济主体强化内部管理,但也离不开政府有力的服务和支持。政府转变职能很重要的是增强服务职能。要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作为政府,有责任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平的市场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政府形象,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就必须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1.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着力改善软环境。
2.增强为民意识,牢记党的宗旨,立足本职,尽心尽责,心系群众,扎扎实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坚持在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塑造政府新形象。
3.加强学习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及科学技术知识,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改善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建设学习型政府。
4.政府通过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为全社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
5.提出科学的中长期规划,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6.政府通过严格规范的市场监管,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保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7.经济信息是最重要的经济性公共服务,政府要及时、公开地向全社会提供经济信息和市场信息。
本文作者(谢倩)
第二篇: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
王梦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 当前,有效需求持续增长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社会投 资不够活跃;制约消费增长的不少政策性障碍还没有消除;由于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出口 增长速度将会下降。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很突出。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减负增收仍存 在很多困难,单纯粮食产区农民收入甚至呈下降趋势,农业和农村经济还不能说已经出现 了重要转机。企业改革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有 待进一步改善。金融体制和金融监管很不健全,潜在的金融风险不能忽视。市场秩序混乱,社会信用低下,严重危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就业压力增大,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而且近期还看不见明显缓解的迹象。这些问题都需 要我们认真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2001年是进入实施“十五”计划的第1年。由于开始实施第三步 战略部署,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由于即将加入WTO,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都有重大的变化。“九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 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几年来加强宏观调控,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使国民经济出现重要 转机,为今年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是一方面。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有不少矛盾和问题,改革和发展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作为政策研究咨询机构,我们不仅要看到形势发展有利的一面,也要高度重视社会经济生 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当前,有效需求持续增长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中,社会投资不够活跃;制约消费增长的不少政策性障碍还没有消除;由于世界经 济增长趋缓,出口增长速度将会下降。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很突出。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减负增收仍存在很多困难,单纯粮食产区农民收入甚至呈下降趋势,农业和农村经济 还不能说已经出现了重要转机。企业改革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金融体制和金融监管很不健全,潜在的金融风险不能忽 视。市场秩序混乱,社会信用低下,严重危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就业压力增大,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而且近期还看不见明显缓解的 迹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根据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01年工作重 点,下面几个关系全局的而且带有相当普遍性的问题是需要着重研究的。
(一)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问题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2001年经济 工作要着力解决的首要任务。当前,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1997年至今,全 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连续4年下降。据农业部对28个省份的67个自然村、5830 个农户收入所做的整体抽样调查,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比上年增长1.8%,48%的 农户比上年收入下降,粮食主产区农民纯收入预计比上年下降3.8%。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落,农民增产不增收,生 产积极性受到影响。乡镇企业也存在销售困难和结构调整的压力,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相 对减少,使农民增收的困难加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就难以有大的提高,农村大 市场就活不了,扩大内需的空间就难以扩大;农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影响农村乃至全国社 会稳定的不利因素就会增加。从现阶段的情况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仍然是增加农民收入 的主要途径。要根据各地的现有基础和市场条件,认真研究改良品种,提高质量,优化布 局的途径;研究依靠科技,面向市场,改善服务,提高效益的政策措施,以正确引导农民 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及时调整农村的种植结构
。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县乡两级财政的正常收入,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现 在有1100个县不能正常发放工资;乡、村两级净负债3259亿元,平均每个乡负债298万 元,每个村20万元。这表明县、乡、村存在严重困难。只有县乡两级经济发展了,财政收 入才能稳定增加,农民负担才有可能明显减轻。否则,就可能陷入越穷越收,越收越穷的 恶性循环。这就需要研究各地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矛盾和主要困难,寻求符合本省、本市特点的解决办法。
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渠道不畅,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乡镇企业发 展。如何既积极发展符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强对农村经济活动的支持力度,又有效规避和防范金融风险,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实现城镇化的重要方面,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长远大计。十五届五 中全会对此作了原则性的阐述。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幅员和人口差别也很大,推 进城镇化的任务是不同的,实现城镇化的模式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探讨符合本地实 际的路子,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建设。
国务院正在安徽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部分省市也在酝酿推进农村机构改革,裁减冗员。这些都是促进农村休生养息,减轻农民负担的办法,我们要加强调研,探求解决问题的新 办法。
(二)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当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内容。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多层 次性,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结构调整的长期性、艰巨 性和复杂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 内容。要研究本省、本市结构性矛盾主要是什么?调整结构的主要着力点是什么?比如:如 何推进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如何发展服务业,特别 是现代服务业,促进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如何把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结合起来,增强 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如 何把大企业做强,小企业做专,形成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如何建立 政府规制,促进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强化竞争,改进服务,提高效率;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淘汰过剩的落后生产能力,把社会震动降到最低限度;如何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 流动和优化配置,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结构。在每一个地方,研究的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关键是结合本地的实际,从那些重大的、紧迫 的、关系全局的问题入手,深入开展研究,拿出有效的办法来。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问 题当前国内经济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社会需求持续增长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深化改 革和宏观调控的任务仍很繁重。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左右,但不同的省市差别不 小,有些地方困难还比较大。这方面,需要研究的课题主要是:
第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近几年,国家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国债,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带动社会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需要 研究的问题,一是发行国债的数量和时限,以及如何把握国债的投向,提高国债的使用效 益,使国债投资尽可能多地带动社会投资;二是如何逐步减少经济发展对国债投资的依赖,形成经济自动恢复增长的机制;三是如何促进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对企业和经济增长的支 持,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趋协调一致,发挥双轮驱动的合力;四是继续推进财税改革,包括生产型增值税改消费型增值税的问题,也在讨论之中。这些问题更多是宏观层面的问 题,但对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关注这些问题,把握政策的动向,研究形势的变化,对于每 个地方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规划是必要的。
第二,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问题。我们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 机的冲击,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是自身金融风险的潜在威胁并不是没有。加入WTO以后,外部竞争的压力必将加大,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制定与WTO相适应的 金融监管体制,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 展方向,研究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与防范股市风险的对策,包括:如何强化证券监管机构的 监管手段,如何加强证券监管机构的自律与监督,如何规范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以及 上市公司的行为,如何规避和防范股市风险等等。
第三,关于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的问题。近3年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国民 经济出现重要转机,主要是需求管理的结果。但从长远看,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 展,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必须恰当配合,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必须衔接。这就要求在以扩 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需求的同时,通过改善供给以开拓市场。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 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对国企 经理人员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特别是完善为中小企 业服务的金融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要建立起企业正常的进人退出机制,消除一些部 门的进入壁垒,为一些需要退出的企业创造比较安全的退出机制。这些问题,大的方向已 经明确,但具体的办法措施不到位,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还不少。
第三篇:浅谈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及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及价值
摘要: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并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中国化就是在把中国的具体国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在一起的过程,而矛盾分析法又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最根本的方法,因此利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来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十分具有意义。在我国,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问题都处处充满着矛盾,因此,将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应用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能够指导我们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工作,同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社会的和谐中实现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实现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和谐的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是发展的主要方面,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并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谐不是消灭矛盾,而是各方面矛盾的融合,由对立转化为统一,各方面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核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最普遍最根本的方法。从矛盾的观点分析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结合矛盾分析方法,为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提供方法论方面的启示。
一、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有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还有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看问题。
第一,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对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和两分法。
第二,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所谓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就是要善于在对立面中看到统一的因素、部分和趋势,弄清它们是怎样统一的,在什么条件下互相转化以便创造条件保持统一或促使转化。所谓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就是善于在统一中看到对立的因素、部分、方面和趋势,弄清它们是怎样对立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对立的性质和程度如何,以便采取恰当斗争形式。
第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还要善于抓重点,要使“两点论”与“重点论”恰当地结合起来。因为,一分为二中的两个方面绝不是半斤八两、主次不分的。相反,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之问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矛盾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卜,着重把握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谐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矛盾运动发展的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党的领导集体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矛盾,这些矛盾是和谐发展的动力。认识到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立足我国特殊国情,掌握矛盾运动规律,运用矛盾分析法,处理好各种矛盾,是实现和谐发展的途径。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矛盾的特殊性表现为: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于共性与个性,相对与绝对的道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在各种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这些矛盾中有主次矛盾,这就要求我们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矛盾分析法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及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集体,在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分析、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他对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贡献在于,第一次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角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反复强调要发展生产力,并且提出了判断中国共产党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即“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结合国际国内形式对于矛盾规律进行了创造性地运用,都体现在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比如: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等,开拓了矛盾规律学说的新境界。
江泽民深刻地发挥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有关思想,重申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指出“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改革。他的思想中围绕着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这一中心问题对社会中诸多问题如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生产力中的人和物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是对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首次完整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指的是对立事物在一定条件下达到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谐指的是一种发展状态,和谐不是矛盾的消失,是矛盾各方面或者不同事物的矛盾斗争到一定阶段而达到一种相对稳定有序的状态。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矛盾运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矛盾运动为和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谐是各种事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健康状态。协调好各种矛盾,达到事物的和谐状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和谐。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促进事物发展,我们用矛盾分析法研究分析、解决问题,最终也是为了促进事物的共同发展,达到和谐发展的状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承认矛盾,“和而不同”,重要的是把握矛盾运动的规律,立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向和谐的方向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和谐发展(一)在我国,社会矛盾无处不在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矛盾的集中体。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都存在着矛盾,每对关系内部也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我国具有一般社会主义社会的共性,但是我国具有中国自己的国情,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别国的国情是不同的,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我们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矛盾,每个新阶段也会出现新问题、新矛盾,诸多矛盾存在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认识到社会的各种矛盾,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主次矛盾,处理好各种矛盾,充分发挥各要素的效能,这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途径。
(二)矛盾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之间的斗一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是协调好各种矛盾的关系促进社会不断前进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和谐——不和谐——和谐的过程。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城乡之间的矛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人的发展与保护自然的矛盾等等,每个矛盾的解决都促使我们向和谐迈进一步。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抓住这个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也要兼顾社会中存在的其他方而的矛盾和出现的各种新矛盾,不断地实现社会和谐。矛盾是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动力。社会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矛盾的各方面以及各种矛盾会相互作用。我们要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需要认识到诸多事物的矛盾并且在诸多矛盾中分清主次、抓重点、统筹兼顾。处理好了主要矛盾就把握住了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兼顾其他的矛盾,就会逐步向和谐迈进,促使社会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变得更加和谐。
(三)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促进和谐发展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差异和矛盾的和谐是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个过程。根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的矛盾。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并且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实施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都是围绕着这个主要矛盾。同时,这也决定着我们可以通过渐进式的改革解决这些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矛盾,需要我们正视这些客观存在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各阶段的特点,来研究这些矛盾的实质及产生的根源,并且找出解决这些矛盾的具体途径。抓住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分清主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全而牢固的基础。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优秀文化成果,养精蓄锐,增强综合国力。同时,我们国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引进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必须防范和抵制不适合我国国情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腐朽的东西,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这样有利于我们在遵循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处理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实现内外部的和谐,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与计划是对立统一的,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生产与消费、累积与消费、财政收入与支出都是对立统一的,这说明对立统一贯穿于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因此,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要善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而要分析矛盾,首先就要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归结起来,可以说,由企业、居民、金融机构、政府、中间组织和国外六个主体构成。各个主体通过各种经济资源载体进入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形成各种经济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构成虽然与资本主义看似差不多,但实际情况复杂得多。主要是中国处于转型期,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引进一些资本主义东西。如企业,国有企业为主,但又有很多个体经济、私企、外企、合资企业、乡镇企业等,各主体之问关系、地位、作用,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给我们的宏观调控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厂。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工业化、城市化,这是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应当走一条中国式的城市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考量我国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人口多,因而粮食问题最为重要。这些年,我们只想到的是把农业劳动力转出来,把城市规模怎么扩大,却没有一个通盘计划,总是那么随意,自目,长此卜去会出大问题。最近几年,通胀时时出现,主要是粮食、蔬菜涨价,而粮食蔬菜涨,又是由于城郊大片土地被占,粮食、蔬菜产量减少所致,这靠改变利息是不管用的。国家应当有近期和远期规划,在保证百姓吃饭问题前提卜,去制定出全国城市规模,住房大小和楼层,城市居民多少等。
“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处理好各种矛盾。“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合的状态,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因我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存在着诸多矛盾,矛盾和差异是和谐的前提,矛盾的解决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也是一个人、自然、社会相互矛盾又统一的过程。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和谐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和谐,促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四篇:小议审计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也是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提出来。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也是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
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是民主依法、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特性。审计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专司监督机构,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和重要的经济执法部门,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必需牢记科学发展使命,树立和谐社会观念的要求,充分利用审计机关的自身监督基本特征,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审计机关在实现和谐社会经济健康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性。
在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部门应发挥以下几方面作用:
一、加强财政审计监督
《审计法》开宗名义阐述审计工作是为了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可见审计的法定职能直接指向了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严格意义上讲就是一部“财政审计法”,因此审计机关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先搞好财政审计。2005年,党中央审时度势,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及时将扩张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这是由于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已经是结构问题,城乡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中协调的矛盾、不同利益群众之间的矛盾等几乎都与经济社会的结构不合理有关系,政府的财政政策要着眼于整个社会经济的结构协调发展,从更多地刺激经济增长,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移到更多地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关注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上来。因此,审计机关的财政审计应紧紧围绕稳健的财政政策,通过审计促进稳健的财政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加强预算编制的审计力度,促进财政预算体现公共财政观念,体现公众意图,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促进财政预算的公开度、透明度,让广大公众成为政府预算的知情者、决策者和监督者;二是加强财政收入的审计,围绕财政收入审计政府负债,促进有效控制财政风险,促进国家关于减轻农民和企业负担的政策落到实处,以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创业积极性,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动力;三是加大财政支出审计力度,通过审计,促进财政支出要加大对农业、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对与经济过热,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入要压下来、退出来。通过财政审计,促进依法理财,依法用财,并不断提高理财、用财水平,促进财政资金提高使用效益。在促进发展的关键环节,及时发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成因,寻求对策,提出建议,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切实发挥审计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
二、加强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从源头上遏止腐败的有效手段”,是审计部门必须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使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干部考核任用的需要,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永恒主题。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部门为党委、政府用好、用对干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审计机关在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对权力相对集中,自由裁量权较大,涉及“权、钱、人”较多的部门、领域和环节的领导人任期、离任的审计力度,促进“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观念的形成,将其涉及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的经济决策权、管理权和政策法规执行权等权利的运行置于有效监督和制约之中。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起到“从源头上遏止腐败”的作用,形成人民支持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的良好氛围。
审计机关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这种载体,在干部管理与监督中发挥独特作用,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促进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依法行政和执政能力的提高,促进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作用。
三、加强对投资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
加大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投资项目、重点工程等项目的管理使用、实施、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的效益审计和调查。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和国有资产流失等违法违纪的重大问题,切实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四、加强对关注民生民权的审计
和谐社会是一个既能激发社会创造力又能保障社会公平的社会,是一个公民既知道维护民主权益又能理性合法参与的社会。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探索创造安定有序社会环境的制度、机制和保障措施,必须把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责任和提高社会自治能力结合起来。审计机关要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报务,必须把坚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执行《
审计法》的基本着眼点,在审计项目的安排上,更多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将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土地出让金、城建资金、环保基金、涉农专项资金及救灾救济资金等作为审计关注和首先考虑要监督的对象。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做到审前调查、审前公示,审计结束时开通报会,使审计机关在监督别人的同时,实行“阳光下作业”,自觉接受被审计单位及有关群众的监
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对审计实施中的群众来信来访,审计将不受时间和范围限制,对举报人和被举报人负责,为建立诚信社会服务,在审计处理阶段,做到尊重审计组意见、尊重法律依据、尊重被审计单位实际,使审计处理处罚前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合情合理,保证审计决定执行,审计建议采纳,同时为审计机关赢得和谐的社会环境,也促进社会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和谐社会为审计工作发展提供了目标和基础,审计部门应责无旁贷的承担起自有的“参谋”、“经济卫士”、“啄木鸟”的作用和作出贡献。
第五篇: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教学设计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全章概述
本课从学生最熟悉的实例入手,通过认识政府履行国家职能及其表现来感受和理解政府的作用,真正体味到我们的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管理与服务;通过政府践行对人民负责原则感悟到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通过了解公民向政府求助的途径,深刻理解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二、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新课程学习
3.1 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政府履行其职能的作用。
2、理解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我国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及履行的原因;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3、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结合日常生活的事例,感受政府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从国家行使国家职能的具体事实,判断其属于何种职能
2、说明政府履行其职能对我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的政府职能的学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升华对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认同。同时,公民也应向政府寻求解决自身困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帮助,这也有助于政府工作的改进。
★教学重点、难点
政府职能的问题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政治生活的具体事例来帮助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生答略
(二)引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大到社会的管理,小到公民的日常生活,我们时时刻刻都感受到政府的作用。那么,在社会生活中,政府作为执行国家意志的行政机关,它的主要职能是什么?政府履行职能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政府怎样行使权力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如何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滥用手中地权力?这些是本单元所要了解和探究地问题。那么,今天我们首先来一下政府的职能是什么?
(三)进入新课
一、危难之中见“公仆”本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6页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1、上述材料体现了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文化职能。
2、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政府的职能
1、我国政府的性质
教师活动:结合我国的国家性质思考我国的政府性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根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政府必然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职能的实施反映国家性质,我们的国家职能有哪些?
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政府为什么履行经济建设职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教师总结:国体决定。
内容:①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 ;②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 ; ③保护国家、企业、个人的合法权财产不受侵犯; ④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
举例:中国最大渔政船抵西沙永兴岛巡航执法宣示主权;重庆市“打黑风暴”行动; 2010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涉及这一职能的内容。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政府为什么履行经济建设职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教师总结: 我国的根本任务和我国的主要矛盾
内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举例:提高出口退税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市场调节);315晚会曝光的一些产品(市场监管);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社会管理)。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原因: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内容:第一,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第二,发展科教文卫事业
举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2010年亚运会、2008奥运会等;引进韩剧(《大长今》的励志、弘扬正义与亲情)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内容:第一,加强公共设施建设;
第二,提高医疗保健水平;
第三,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
第五,保护公共环境,防治污染等。
举例:治理太湖污染、最低收入保障制度、梅州龙丰生活垃圾填埋场等。
小结政府的四个职能,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四种职能的作用归纳为“管理与服务”
第二,履行职能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
第三,关于我国政府职能的划分,具有相对的性质,其中有些职能存在交叉的关系。
第四,某些社会政治现象所体现的政府职能,可能是一项也可能是多项。
3、政府职能的履行
教师提问: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是不是什么都管?应该怎样去管?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
第一,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有些事情政府办不了,也不该搬。政府只有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办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
第二,目前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便民利民的政府
教师提问:你觉得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请举例说明。
1.政府职能与我们息息相关
(1)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举例:开除学籍需报教育局审批、一出生就要到派出所登记户口,过马路要看红绿灯、结婚登记等。
(2)人们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举例:天气预报、教育环境设施等。
2.中学生该怎么做
了解政府的性质与职能;相信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这是我们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四)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政府的职能,通过对政府职能的理解与把握,以及对政府职能的履行的了解,感受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五)课堂演练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国家职能的有关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政治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