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有企业改制资产流失的成因及对策
国有企业改制资产流失的成因及对策
2006/12/
21------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在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在国有企业重新焕发生机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产权转让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有人甚至借改革之名,行侵吞国资之实。据有关部门统计,国有资产每年至少流失800亿至1000亿元人民币。下面就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及治理对策,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国有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方式较多,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操之过急,优惠过多。当前,一些地方政府有一种错误意识,认为国有企业是政府的负担。觉得只要国有企业退出了,给职工一笔经济补偿费,解除劳动合同,就不用纠缠政府了。为尽快完成国有企业改制,这些地方政府大都制定改制时间表,成立督导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企业改制。更有甚者,把完成改制当成一项政治任务,给“一把手”下指标、限时间、压担子,否则“乌纱帽”难保。重压之下,为了赶进度,国有企业改制往往走调变样,国有资产很容易被低估贱卖、“合法”流失。
二是自卖自买,暗箱操作。在国有企业产权改制各种形式中,最具争议的是管理层收购(M BO)。这种行为是指:公司的管理人员通过购买本公司的股份,改变公司股权结构,成为公司所有者的一种收购行为。管理层收购之所以成为一些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模式,在于它是实现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解决企业所有者的缺位问题,还可以解决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问题。不过,在改革实践中,被人称作国有资产“自卖自买”的管理层收购模式很容易走样。虽然经国家有关部门叫停,但仍有许多企业抵挡不住诱惑,偷偷地施行管理层收购。
三是收人钱财,给人“方便”。按照规定,国有企业改制之前,必须聘请中介机构进行审计、评估,评估结果作为产权转让价格的直接依据。中介机构能否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估,是决定国有资产流失与否的关键环节。但中介机构为招揽客户,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往往投企业所好,看企业“脸色”行事,与企业联手,低值评估、贬损国资。“收人钱财,给人方便”,审计、评估工作中走过场、造假,使“评估报告”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帮凶”。
毋庸置疑,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对的。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而国有资产流失也不是无药可救,是可以有效预防的。如何防止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呢?我个人以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首先,积极稳妥,谨防刮风。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工作,面对困难无所作为不行,急于求成也不行。必须警惕简单化、片面化倾向,防止刮下指标、定时间表之风,防止改革走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要坚持因企制宜原则,从企业实际出发,成熟一个改革一个,不能用行政命令推进企业改制,不能搞“一刀切”,保证改制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同时要坚持着眼于企业发展、区别对待原则,制定较为具体的改制企业范围,针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政策,防止国有资产政策性流失。
其次,民主决策,严格程序。涉及企业改革决策,事前务必充分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确保改革能够统筹兼顾国家、债权人和职工等各方面的利益。改制不规范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一大原因。要堵塞国资流失黑洞,必须规范操作,切实增加改制过程的透明性、竞争性。操作过程中,要把好评估、交易和决策“三道关”:在资产评估工作中要
1引入竞争机制,从有资质的评估公司中选择具体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由出资单位进行审查批准;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充分发挥产权市场的作用,让市场决定国有资产的转让价格,通过产权市场实现公开、公正、透明交易;由于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各方面复杂的利益关系,具有挑战性和风险性。所以要加强决策的规范性,要求决策过程要民主科学,结果要公开透明。
第三,健全法规,强化监管。没有规矩,难成方圆。目前,国有企业改制的规章制度尚存漏洞、不够完善,有的还缺乏法律效力。所以,应着重建立科学的规则和程序,加强国有企业改革的法规建设,堵塞由于法规缺位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管理层收购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和环境。在目前条件下,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企业不宜实施管理层收购并控股。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可以探索试行管理层收购或控股。中小国有企业试行管理层收购,必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法规建设要重点突出以下几点:要限制管理层的持股比例,管理层不得参与具体收购过程,要进场交易、公平竞价,不得向包括本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借款,更不得以拟收购的企业资产作抵押进行融资或贷款。
要健全产权交易制度,规范交易行为。产权交易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国有产权的转让必须在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认定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实现“阳光交易”;国有产权的转让必须按照规定的内容、方式、时间公开披露产权转让信息,广泛征集受让方,以杜绝暗箱操作,逐渐形成国有产权转让价格的市场发现机制;国有产权必须实行竞价交易。
防止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必须加强改制的外部监督制约力量,加大上级督察力度,鼓励广泛的社会监督。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和产权转让不规范问题,必须及时进行检查和查处。
(作者:张立强,来源:中华工商时报,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第二篇:乡镇企业产权改制中集体资产流失的成因及对策
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一些企业和经营者钻政策的空子,侵占国有资产的现象和行为已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不满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但是,“先行一步”的乡镇企业改制也存在着类似问题。由于乡镇企业转制面广量大,很大程度上侵占国家、集体资产的现象比国企改制侵占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此群众反映十分强烈,同样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予以纠正,以确保国家和集体资产少受和不受损失。
确实,乡镇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既搞活了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和十分正确的,本无可厚非。但是,在乡镇企业改制过程中,一些地方因对政策掌握不准,导致操作程序失误和处理不当,急于求成,为改制而改制,产生了“名售实送”等问题。如此“转制”不仅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要求不相符,而且也有悖于构建和谐社会。如果继续听之任之,熟视无睹,不切实加强管理,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纠偏和解决,势必违背改制的初衷,造成集体资产更大的流失,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乡镇职工的就业和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风气和党风廉政建设,甚至影响到改革的成败。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经济领域一些存在的问题已逐渐显露出来。乡镇企业转制是经济领域改革的必然产物。但是,在乡镇企业转制过程中,一些企业和经营者侵占国家和集体资产的现象和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现已“浮出水面”。据了解,这一问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普遍性,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针对乡镇企业产权改制中存在的侵占国家、集体资产的情况和群众对此反映强烈的问题,日前,我们对乡镇转制企业进行了“回头看”、“回头算”的审计。审计发现,乡镇企业改制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侵占乡镇集体资产和资产流失的现象,有的还相当严重和突出。
一、乡镇企业产权改制中集体资产流失的现状
一是对企业的有形资产价值低估,对无形资产不评估或低估而造成资产流失。有些乡镇在清产核资过程中对企业估价过低,导致低价出售,使集体资产流失。如某乡服装厂未按程序进行资产评估便被乡政府以70万元出售,后购买方请中介机构评估,资产达200余万元,可谓一夜成了“合法”的暴发富户。
二是在企业资产出售过程中,未按资产的市场价格出售而造成资产流失。一些乡镇为照顾企业内部职工或者其他关系而有意不按照清产核资的账面价值出售或打折出售企业,更不采取面向市场、面向群众公开招标的方式来决定企业资产的市场价格,而是低价发包,低价租赁。如某镇造纸厂固定资产890万元,承包给私人每年只“象征性”地收承包金10万元。
三是对出售收入管理不严,缺乏制度,使用不当而造成资产流失。不少企业资产出售款回收大都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对到期回收款该收的不收,或者收不回。如某镇企业改制已经4年多时间了,但是应收转制款还有1000多万元至今未收回,虽然也在着力催讨,但企业以经营困难为由,一拖再拖,迟迟不想交,说穿了就是想抵赖窃为己有。有的未到期的回收款也因当时改制时留下的“后遗症”,企业经营者千方百计找借口到时想拒交,因此这些款项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存在较大的风险。
四是乱上项目,盲目投资,经营决策失误而造成资产流失。一些乡镇领导为了政绩和面子,不顾市场需求,自以为是,仍逼着企业上项目,搞建设,在“一亩三分地”上“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干预企业的经营和决策。一些企业急于发展,“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无视自身经济状况和市场需求,不切实际,贪大求洋,对市场缺乏可行性研究,投入资金“打水漂”,甚至于企业开张之时,也是企业关门之日,损失和浪费严重。
五是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政府到企业乱报支而造成资产流失。企业虽然改制了,但有些乡镇政府及领导还是习惯于“穿新鞋走老路”,以父母官自居,仍念念不忘向企业伸手,要这要那,一些不合理的开支“习惯成自然”地放到企业开支,最后“羊毛出在羊身上”,企业以此而拒交或少交应交的转制款项和各项规费。
六是变卖企业,急于兑现而造成资产流失。一些企业资产明显低估,企业经营者特别是一些原企业经营者更是心知肚明,捞肥了一把,但生怕夜长梦多,便找出市场不景气等借口,急于变卖企业,急于兑现,而后拍屁股走人,把企业职工“扔”向社会,有关部门发现问题后进行查处时,已是人去楼空,往往是“老牛过河拉尾巴——无济于事”。
当然造成集体资产流失的原因还有许多,且形式多种多样,但以上这些不能不说是最主要原因。
二、乡镇企业产权改制中集体资产流失的成因
1、评估业务不专业。由于转制企业面广量大,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对企业资产清查评估不得不临时抽调“人马”搞突击,而这些人根本不具备资产评估资格,加之当时能参与资产评估的社会中介机构少,资质低,经验缺,对企业资产评估不按规定操作。有些中介机构为了图省事,评估少规范,导致评估草率。
2、改制程序不规范。一些原主管部门过分强调企业转制速度,放松标准,为动员和鼓励企业和经营者“吃螃蟹”的积极性,手续一减再减,条件一宽再宽,速度一快再快。有的人“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用原则做交易,对国家和集体资产少评、低估现象“睁只眼,闭只眼”,采取宽容、忍让的态度。
3、财务账目不清。少数企业在改制前财务不经过审计或不全面审计,不清查企业的往来,不核实企业的资产,弄虚作假,企业有隐形的账外资产。如有的企业将购置的小汽车、摩托车等贵重商品只作费用列支而不作固定资产登记,甚至将这些资产处置后的资金转到账外,形成“小金库”;有的出于小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千方百计压低企业资产,想方设法夸大企业负债,故意隐匿企业资产,借机达到以少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有的企业改制时对一次性摊销的低值易耗品不作实物登记。
4、资产评估不实。乡镇企业的资产评估一般由乡镇资产评估小组操作,评估结果由乡镇政府确认。由于种种原因资产评估不够全面,往往只注重对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的评估,而忽视对企业品牌、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的评估,造成评估后企业资产低值、减值,无形资产无价值。
5、资产审批不严。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和评估人员及有关主管部门出于种种原因,轻信企业或经营者的偏面和不实之词,未经有关部门的核准同意,擅自将一些企业应收款项作为不良资产(呆帐)给予核销,将一些应付款(有的实际上已不需要支付),也虚列帐目,同意支付,从而减少国家和集体资产。相关的部门为了使企业改制后能“轻装上阵”、“无后顾之忧”,对企业申报的损失额悉数审批,甚至对某些不符合核销条件的呆账、坏账也大开“绿灯”,大开方便之门。
6、产权界定不明。由于乡镇企业产权关系不够明晰,产权边界模糊、债权债务不清、产权归属含糊、产权责任不明。因此在产权界定方面表现出随意性。各方面不是想给企业“输血”,而想给企业“抽血”,都想分一块、占一股,形成了许多“名堂股”、“花样股”,变相减少了集体资产,给资产的保值增值带来带来难度。
7、产权交易不严肃。有的企业在产权出售或转让时,忽视了无形资产的转让,对资产过多地剥离,或凭藉掌握企业核心技术及销售渠道而压价购买,造成了存量资产在转让、出售过程中的流失。
8、改制费用大。改制费用无章可循。招待费失控、办公费用、旅差费、补助费、电话费报销无节制,有虚假发票,白条列支的现象;一些中介机构、主管部门不执行对改制企业的优惠政策,高标准和重复收取费用,使改制企业“雪上加霜”。原因在于:一是改制经费开支、使用、管理等没有具体的明文规定,二是改制是完全彻底转换产权关系,因此许多人视企业的资产为“唐僧肉”,且认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不拿白不拿,拿了也白拿”、“不占白不占,占了也白占”,于是“借此机会”过来分享“最后的晚餐”。
三、乡镇企业产权改制中集体资产流失的对策
1、改制目标应明确。乡镇企业的改制不是为了改制而改制。改制起到什么作用,改制须解决什么问题,在改制前就应明确,否则,盲目地改制,效果不但不好,负作用也大。如有的乡镇企业改制,职工入了股,实行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但改制后与改制前没有多大变化,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起不到多大作用。因此,明确改制的目标非常重要。改制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总的目标,使企业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市场经济主体。改制中,首先要明晰产权主体,实现产权主体人格化,弄清谁是集体企业的真正所有者,企业的所有者是集体,但应明确这个集体是由哪些自然人或代表组成。其次,确立企业法人产权,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独立经营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乡镇企业也要参与市场竞争,应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建立法人产权制度。
2、产权界定要合理。
第三篇:浅析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及其防范对策
浅析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及其防范对策
王福君
内容摘要:国有企业改制提高了资产配置效益和资产的运营效益,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现状、渠道和原因的分析,并探索出防止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改制国有资产流失法人治理结构
企业改制是现代产权交易的中心内容,它是指把国有企业改组为现代公司的过程。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一些中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可以有偿转让给集体和个人。”这是最早提出的国有企业的产权可以流动重组的文件。1992年国家体改委等联合发布《股份制企业制点办法》,此后我国又陆续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文件,1995年体改委又下发了《关于在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中企业改制的问题的通知》,从而进一步推动和规范了我国现阶段的企业改制。国有企业改制提高了资产配置效益和资产的运营效益,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然而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在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呈快速递增态势,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分析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寻找防止其流失的对策,已成为国人所共同关心而又必需解决的问题了。
一、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
我国国有资产截止1995年12月31日,总额达到57106亿元,相当于解放初的285倍,平均每年递增12.4%。①到1996 年底全国国有资产存量已达到 6.6万亿元,这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是社会主义制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它对于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有研究资料反映,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国有企业所有者权益损失十分严重。国有大、中、小型企业权益损失占净资产的比重分别高达15.2%、59.4%、52.8%。那么,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每年到底流失多少? 据武汉市武昌区审计局的审计表明,1993年7月仅对10户国有企业审计发现,50%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的错误。共少计国有资产256万元; 上海某股份有限公司曾规定,国家股不享受一次性送股权益,仅此项就使国家股本损失471.15万元。武汉市某股份制企业1988年至1992年分红,国有股分红率11.5%-13.7%。社会公众股为17-17.5%,内部职工股为20%②同股不同利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总之,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它已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积极推进各项配套设备,推进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机制,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的流失给国家、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严重侵蚀了国家的权益,造成国有企业责任的社会化。
(2)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不仅没有给当事人自身的权益带来负效应,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使某些当事人的收益得以增加,这是导致资产流失的最主要原因。
(3)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秩序,使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
二、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
党的十五大以后,股份制在我国国有企业中普遍推广。无疑,这种新体制为我国国企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了活力。但是由于一些企业操作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1
其流失途径大致有:
(1)改制初期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诂就低价入股。
(2)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配送给个人。有两各方式:一种是以低价或无偿的形式设置内部职工股;另一种是以明晰产权关系为名搞负债持股。
(3)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
(4)职工个人股负盈不负亏。
(5)以搞股份制名义,按股分红,利率高于国家有关规定
(6)企业只扩个人股,不扩国有股或集体股,造成国有股或集体股比例降低
(7)改制企业合并、分立、破产、终止,不按规定清算
(8)改制中对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折价计入国家股,而对评诂难度较大的无形资产
如商业秘密、商誉等忽略不计,致使大量未入帐担能带来巨大效益的无形资产不能入股。
三、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分析
1.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体制基础
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但国家既不同于自己出资的自然人,也不同于自然人出
资的法人,因而不可能像他们那样直接行使所有权,必然要通过授权让代理人即各级政府来
管理国有资产,这样就使各级政府为追求自身局部利益而做出损害国家所有权主权即国家权
益的可能性。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利益实体,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同时承担资产
保值增值的责任。但是实践中并非如此,企业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在经营中使国有资产始终
处在最容易流失的状态中
(1)管理体制不顺。即行政管理职能和资产所有者职能不分,由此必然造成政企、政
资不分,使企业依赖政府生存,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无人问津。
(2)产权主体不明。各级政府争着要当所有者代表,造成国有资产事实上的多级所有,这与国有资产按市场要求统一优化配置相矛盾,造对资产的关切度降低,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选任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使资产的保值增值对经营者来说,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义务。
国有资产的权责主体不清,产权界定只是行政意义而非经济意义上界定,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3)法制约束力弱化。我国的法制建设虽不断加强,但在各种经济活动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咎、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的状况屡有发生。企业经营者法律观念淡薄,企
业监督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而国家有时在执行法律时,又考虑其它的一些因素,这
往往又冲减了法律的效力。如:《破产法》从1988年试行以来,全国共审结破产案件只有
2000多件③,难道国有企业效益真那么好吗?实际上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和亏损额相当大,企业经营负盈不负亏,资产怎么会不流失。
(4)“内部人控制”──这一概念原来主要用来研究东欧和前苏联各国在向市场经济
转轨的过程中出现的治理结构问题,有“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和“法律上的内部人控制”。
法律上的内部人控制指的是内部人通过持有企业的股份而参与对利益的瓜分。而事实上的内
部人控制是指不持有企业的股份,但却参与企业利益的瓜分。在中国企业改制过程中,内部
人控制是指经理(厂长)伙同他的三套马车(财务部长、办公室主任、人事部长)或亲信形
成小集团,在改制过程中共谋瓜分国有资产。但也有像“甘化窝案”那种员工利用职权侵吞
公款的事例,也有的是企业经理和工人共谋瓜分国有资产,如职工个人股负盈不负亏等。
2.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主体行为
(1)主体价值取向的单一利益导向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个人利益的价值取向以及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行为取得了合法
地位,这种导向以主体经济利益不断增长作为推动改革的动力,其结果只能是强化主体利益的刚性,使国有资产在面对经济主体的个人利益行为时失去制度屏障,导致主体行为扭曲,从而使国有资产流失。
(2)主体政绩取向的趋动
企业经营者以自己经营期间的政绩,作为政治上晋升的资本,必然导致企业短期化行为和主体扭曲行为的产生。在国家政府利益和企业职工利益关系上,经营者不愿失去企业职工支持而动摇政府信任,从而危及自己的地位,因而使他的意愿选择偏向于后者,而且给自己带来的经济利益也往往大大高于一般职工的经济利益,这种利益刚性的推动,促使企业经营者千方百计侵蚀国有资产。
(3)所有权制度约束弱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产权主体,但不是所有权主体。企业和国家的关系应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如果把产权主体和所有权主体混同,必然会扩大企业行为权限,是约束弱化,国有资产是国家的,属于全民所有权,而国有企业职工又是国家的主人,当然应当具有所有权,所以对国有资产进行化公为私也就有了他所谓的理论根据。
四、防止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1.建立制度上的监督、防范措施
从理论上讲,国有企业的改制过程应该是一种市场行为、企业行为。根据市场的运作规律和本企业的情况自行决定其兼并、改组等活动,也可以依据《破产法》申请破产,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推动、协调和促进作用,但一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20年来的改革实践表明,中国的国有企业产权交易说到底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操纵着企业的兼并、改组、出售、破产等行为,所以,在国有企业的改制时,要加强改制方面的制度建设,建立监督机制,监督整个改制过程。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公开的进行,设立一套法制秩序规范操作,避免暗箱操作,同时,涉及的政府官员应采取回避制度。
2.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选任机制
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证明,公司能不能经营得好,首要前提是企业能否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政府部门作为企业的最大股东,不但有权按股分红,而且也有权选派所有者代表去经营企业。但他只能是董事会成员。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必须按《公司法》运作。同时,处理好董事长和总经理之间的关系,董事会和党组织之间的关系,建立起选人、用人的连带责任制度。如果选上的人给国家造成了资产流失,必须让其当事人和推荐人联合作出经济赔偿。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促使经理人员为实现股东利益和公司目标而努力,不仅要对经理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建立制度上的监督防范措施,而且还应当对他们有足够的激励,以平衡他们的心态。激励可以通过给予高额薪金,发放奖金或按增值资产提成等方式进行,但必须要制度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他们的业绩的激励不宜采取同政治上挂钩的办法,因为这样会导致企业短期化行为和经理行为的扭曲。
4.完善国有资产评估制度
目前由于利益驱动和我国传统体制惯性作用的延续,使资产评估业很不规范,而且对国有资产审计也不负连带的法律责任。所以,完善企业改制过程的国有资产评估制度,建立硬性约束的审计监督机制,是企业改制过程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措施。
5.建立国有资产流失的查处制度和司法追偿制度
从1995年以来我国制定和出台了不少规定和政策,如《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等,突出强调资产运营过程中的查处。而对于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如何发现和堵住国有资产的流失,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应该明确规定产权交易的主体、客体、范围、程序等,以加强改制过程中的监督和查处。对于在改制过程中故意或过失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且流失数额较大的,要立案实行司法追偿。从目前来看,检查机关和审判机关都可作为国有资产流失案件的司法追偿机关。对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案件进行司法追偿,一是可以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相应责任,以产生震慑、教育作用,从而规范国有企业改制,二是使流失的国有资产重归国有,减少国家的损失。
1《国有资产管理》孙桂芳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2《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何青涟著
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109页
3《流失的中国》陈剑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4甘化窝案──详见《法制日报》1996年8月13日
第四篇: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表现方式、原因及对策
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纪委监察处
一、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主要表现方式及原因
(一)在对外投资入股方面:主要是办联营公司,亏损比较大,几乎是办一个亏一个,如建设上海联营公司,经清算,有几百万的亏损,应收款是1千多万;江苏南京联营未清算,对方现在帐都没认。我公司帐上挂400多万等等。凡我公司对外联营的公司,没有一个是赢的,而且亏损金额巨大。
如有一欠款单位,称作A公司,它成立于1993年2月,注册资金为85万元,为独立法人单位。A公司于1994年起与建设集团销售公司发生购销业务关系,当年,也就是1994年就欠销售公司货款达1千多万元。至1998年5月,共计欠款总额达5千多万元。在1998年5月,销售公司向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至1999年11月,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下达“一审判决书”,认定A公司应归还建设销售公司货款4千多万元。另有1千多万元货款因销售公司拿不出对方收货依据而未予认定。该案的结果虽然为公司挽回了部分损失,但仍造成公司直接经济损失1千多万元。而且还用去诉讼费、审计费、保全费、差旅费等100余万元。并且在此案的办理过程中,暴 1
露出公司内部管理问题的严重性,发人深省。
在联营方面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
(1)盲目决策:如搞联营未进行可行性的分析。典型的就是某联营公司,在我公司财务帐上反映的是A公司而不是联营公司,我们公司没有任何联营公司的资料,只签了个联营协议,所以我公司去清欠时,A公司说不差我们的款。事情发生后,投资的50%的摩托车,谁都不知道,查无记录。对方以联营公司开发票,A公司提车。
(2)粗放管理,对联营公司只签协议,不考虑后果,也未认真安排人去管过。一般联营我方任董事长,对方任总经理,我方未派一人去管,包括财务,对方帐是怎么做的,钱转到什么地方去了,没有任何人知道。前几年,摩托车好销的时候,个个批发商都赢钱,而个个联营公司都亏本。
(3)不按规定的程序办事,不依法办事。我们有的联营公司董事会都没开过,说不联营就不联营了。不认真组织清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反正损失是公家的,如有一联营公司亏损巨大,现在能够清得回来的,只是零头。
(二)在合同签订方面:这是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主要方式之一。
如1992年,我们建设集团摩研所与南充某公司签订协议,共同开发摩托车磁电机。由于对方未按时提供合格样品,也因我方基层人员操作不规范,大约在1994年,南充某公司向南充市顺庆法院提起诉讼。官司打到今天,已经历时八年(属技术合同纠纷)。由于对方在丧失主体资格后起诉法院,南充顺庆区法院进行了立案。也由于对方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使这场官司经历了一审、二审、再审程序,法院判我方败诉110余万元。由于我方不服,现已进入四川省检察院抗诉程序。此案我们也咨询了曾给江总书记讲过课的龙一飞、李昌琪,他们是国内知名的教授法律专家,他们均认为南充顺庆法院的判决是不合情理的。
在合同签订方面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
(1)合同签订人员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但又有权签合同,人家怎么起草,就怎么签,权利得不到保障,违约了人家把你套得巴巴实实的。如前几年,我厂一个加工中心,1000多万设备运回,打开看,有很多零件生了锈,拿回来安装起,就开始维修,修了三年,全是拼装设备。
(2)未充分发挥专业法律人员的作用。很多法律工作是做在出事后,如诉讼等,而不是在事前,包括监察监督,如大的项目,这些人参加不了,无法提供法律服务与帮助。
(3)人员素质差,责任心不强,在合同覆行中造成损失。
如货物发出时不让对方签收,而是我方帮签字,造成对方不认帐。前面讲的A公司1千多万查不到依据,就是送货不叫对方签收而造成的后果。
(4)合同条款约定不全,不严谨,造成很多漏洞。如产生纠纷,由那个法院受理,未作明确约定,付款方式、收货地点等事是而非,由此发生纠纷。
(5)内部管理极不规范,证据、资料,谁经办,谁保管,不归档管理。如经办人工作调动,资料全没了。上面两个案例,均存在证据、资料找不到的情况。另外,就是没有建立在市场经济上,对方相应的资料。对方的资信情况,根本不了解。如上面举的A公司:在与我厂交易的当年就欠款1000多万,事后才知道对方注册资金只有85万,而且未到位,是个空架子。我方还不断发货,至1000多万,如追究投资主体的责任,投资85万,只能追究85万。但我公司诉讼、审计等费用都花了100多万元,工厂只能赢了官司输了钱。
国有企业资产流失,其后果是给企业带来严重亏损。现我公司在外的债务是几个亿,有的根本就无法挽回,造成公司现在资金困难,职工收入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二、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应采取的对策
(一)重大决策,必须坚持集体研究决定,不要个人盲目
决策,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二)管理规范化,制定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管理制度,特别是投资、资金、财务管理,不能只投入,不管理。
(三)严格监督,建立相应的监督体系,包括监事会、财务、审计监督,特别是对公司级及“一把手”的监督。怎么监督,谁来监督,应制定相应的办法和措施。
(四)应加强岗位培训,员工必须持证上岗,在什么岗,持什么岗位证。签合同、决策应持资格证书,以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和责任心。
(五)签订合同时,必须严格审查对方资信情况,投资应树立高度的风险意识,借款不能借给私人企业,而且要采取高于借款的抵押方式,以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建设集团纪委办、监察处二00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浅析医保基金流失的成因与对策
浅析医保基金流失的成因与对策
集体经济·摘要:被称为参保人“救命钱”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在运行过程中存在流失的“暗道”,涉嫌医、患、保三方,成因多多;如何遏制基金流失,文章提出“完备配套政策,落实管理措施”;“加强医保经办机构队伍能力建设”;“加大奖励与处罚力度制度建设”等措施。关键词:保险基金;挂床住院;串换病种;监管制度
近年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围绕“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目标,各地结合经济发展水平,统筹考虑城乡居民多元化需求、收入水平差异以及基金支付能力等方面因素,正初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新体系。在新体系运行过程中,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被称为广大参保人的“救命钱”。如何堵住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流失的“暗道”,确保“救命钱”花在“刀刃上”,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重中之重。笔者试图通过对工作实践中已查处的个案剖析,分析导致医保基金流失的诸种原因,提出遏制基金流失的一些措施构想。
一、医疗保险基金流失的成因当前,医保基金流失涉嫌医、患、保三方:一线医院管理服务不规范、工作人员执行政策不严格;医患病人钻政策的空子,骗取医保基金;医保经办机构监管制度不完善、督促检查不到位等,是造成基金流失的直接原因。
(一)一线医院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当前医疗管理体制下,一线医院作为独立经济实体,其利益目标偏向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其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出于经济利益最大化考虑,医保定点医院有意或无意放任医务人员利用各种手段多用多占、乃至骗取医保基金,导致医保基金流失严重。具体表现为:
1、重复检查、开高价药。部分医院违
背科学检查原则:不管大病小病、有无必要,只要进了医院,所有仪器检查一齐上,生化全套、心电图、彩超、CT给你来个“全套餐”。既减少了医生“望、闻、问、切”造成的身心劳累,提高了所谓的诊断“科学性”,又为医院带来了高额检查费,亏的只是病人钱包和医保基金,违背合理用药原则:一般药品能治的,偏开高价药、新特药;小剂量能治好,偏开大处方。这样做,医院既增加了药费总收入,医生个人又可得到更多的“药差回扣”。受害的依然是病人和医保基金。
2、多收、乱收费用。笔者在审核医保基金支出时曾发现,某医院收取患者10 支药品费用,但该患者的病历记载只是一支,经调查相关人员证实确实只使用了一支;另一患者被施行“肛周脓肿一次根治术”,按规定应收费200元,医院实收
1000元;某医院更荒唐,在收取一生育妇女“剖腹产手术费”150元后,又另收取“剖宫产手术费”150元,事实上,“剖腹 产”和“剖宫产”根本就是一回事。
3、不按规定办事,多揽住院病人。患
者的某些病门诊可以治疗好,有些医生却故意夸大病情,吓唬病人住院;有些医院采取降低病人住院费用起付线标准,或以结账时多返还现金等方式诱导病人“小病大治”入院,导致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加。
4、分解住院、“挂床住院”和伪造医疗
文书套取医保基金。某些医院利用医保基金定额支付的特点,违反临床诊疗技术常规,人为地将应一次住院治疗过程分解成多次,导致病人“多次入院”,造成医保基金重复支付。更有个别医院采取“空床住院”或伪造医疗文书“挂床住院”骗取医疗保险基金。
5、不执行管理规范,预留管理漏洞。
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医疗机构的病历、病程、处方必需逐日全面详细记录,而有些医院当日管理资料根本查不到,甚至整个科室的病案资料多天是空白,这为医院事后做手脚留下了“便利”。
(二)医患病人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水平总体偏低,不仅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医疗需求,即使对参保人员也只能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医保政策规定:参保职工必须承担起付线以下的费用;起付线以上诊疗项目和药品费用,个人必须承担一定比例;非医保目录药品费用全部自理。一些参保职工为了达到减少个人费用支出的目的,与医生串通不择手段骗取医保基金。
1、“保养”住院。一些患有慢性病的参
保人员日常只需吃药治疗,却错误的认为定期住院“保养”有利于“延年益寿”。医生不加以任何解释,乐得“顺水推舟”为其办理住院手续,让医疗保险基金一次次“买单”。该类人员“空床住院”现象最为严重。
2、串换病种。一些医患病人明知所患 疾病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病种范围,或隐瞒发病原因或要求医生为其串换成基本医疗保险病种。
3、伪造处方。某些病人为了使用新特 药或不可报销的器械,要求医生伪造处方;个别病人为了达到抵扣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个人承担部分,与医生串通,多开药品费和治疗费。出现个别医院某住院患者只有统筹基金报销收入,而无个人承担部份的收入现象;某些患者要求医生开大处方,达到多开药的目的。笔者曾查处过一案例:某参保人员出院时配药费用竟高达6000元。
4、冒名住院。一些非参保人员通过不当手段,以参保人员名义办理住院手续,让医疗保险基金免费为他们“买单”。检查中,不仅发现“一人参保,全家受用”现象,甚至查处到“职业药贩”使用多人医保凭证随意就医配药非法牟利行为。
(三)医保经办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医保经办机构监管制度不完善、督促检查不到位、审核把关不严是造成医保基金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1、监管制度存有漏洞。例如,现行的
结算办法是事后核查、追究为主;定点单位诚信等级评定不到位;意外伤害结算管理规定不具体;经办机构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阳光结算难“阳光”等。以上医保经办机构监管制度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2、医保经办机构管理水平、经办人员
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因经验和专业水平等原因,对某些医院违规行为查处找不到证据,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某些虚假费用审核不出等,同样造成基金流失。
3、极少数工作人员以权谋私,或不讲
原则“送人情”导致该扣的没扣,不该支的支,使基金人为流失。以上三方面导致医疗保险基金流失的诸多现象,究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不足:一是国家财政对医疗保障投入不足,医院一方面承担着医疗保障的执行机构义务,另一方面作为独立市场经济实体,不能不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在现行医疗制度下,医院“以药养医”,医生吃“药差回扣”的现象难以杜绝。二是群众对我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的认识不到位,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置自身和其他全体成员的长远利益于不顾,违规甚至违法套取国家医保基金。
二、遏制医疗保险基金流失的对策思考
在医疗保障新体系运行中我们明显感到存在以下缺憾:一是社会各方面投入不足,现行医疗保障水平与人民群众内心期盼存在着巨大差距。二是以人员身份区别设参保门槛,挫伤了广大城乡居民参保的积极性。三是职工、居民、新农合三大医保政策之间无法衔接,不符合城乡统筹的总体发展要求和方向,制约着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当前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流失的诸多现象都与此关联。若要治“本”,有待医疗保障体系 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使“病有所医”成为全民福利;目前,采取一系列遏制措施只是治“标”。
(一)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社会保险法》将于2011年7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和地方应尽快出台配套实施细则,对违规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从法律上做出明确的定性,严厉制裁“骗保”医疗机构和当事人,增加其违法和犯罪成本。
(二)加强医保经办机构队伍建设
1、加大资金成本投入,包括对必要的 办公设施和办公经费,医保义务监督机构人员的配置,对优秀医疗服务机构及人员的奖励等。落实并强化医保经办机构的监管职能。
2、训练、提高医保经办机构队伍人员 专业水平。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医疗、财务、审计、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经办人员不光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更要具备丰富的从业知识与经验,过硬的操作技能本领。加大投入,培养一支复合型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人才队伍,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遏制基金的流失。
3、健全医保经办机构的内控机制。完
善现有的内控制度,规范经办业务工作,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优化操作流程,要寓内控办法于业务操作流程之中,建立岗位之间、业务环节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内控机制的有效运行。
(三)完善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配套政策
1、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履约考核
和年检制度。对医疗机构诚信等级的评定,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对那些收费过高、服务质量不好,违规操作的单位,轻则采取暂停、重则取消定点资格的动态管理办法,促使其严格按照以下目录标准办事: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
2、强化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机构要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形式大力倡导良好的医德医风,切实纠正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
3、完善结算办法,变支付方式为付费
机制,实行奖惩并重适度弹性的付费政策,可以将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和按单病种支付等方式组合起来,调动定点医疗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定点医疗机 构在正常获益的情况下,自觉地控制医疗费用。
(四)实施多管齐下的监管方法
1、电脑网络实时监督,将监管阵地前
移,实施事前监督。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根据各定点医疗机构实时上传的住院病人各种信息,认真分析,发现疑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巡查、核查工作,在病人未出院之前,就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将各类违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改变巡查方式和变换检查重点,增 强稽查的不可预见性。对城乡各定点医疗机构除日常巡核查外可采取突击检查和明查暗访等方法,以遏制空床住院、挂床住院和冒名住院等违规行为。
3、成立基金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基金
监管联席会议成员应包括监察、公安、财政、审计、劳动保障、卫生、药监、物价等部门,以达到对基金联防共管的目的,以便对基金监管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解决。
(五)加强医疗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医疗保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惠及全民。经过几年的运作,大部分职工对政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有部分职工理解不全面,有意或无意违规操作。因此,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让医保政策深入人心,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六)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加大奖励与处罚力度
强化对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参保单位、参保人员及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行为监督,实施举报重奖,可按查实违规费用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同时,对违规违法人员和单位处以重罚:对违规医生取消其为参保人员看病的处方权,对违规医院取消其定点资格;对违规参保人员罚款或取消其参保资格;对经办违规工作人员落实责任追究。构成犯罪的,一律交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