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教育论文
追根溯源,用智慧抓住发展的支点
一、追寻教师的“第一专业”,研究儿童。
近几年来,教师教育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成为教育关注的热点。无疑,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教育的主语和主题,然而,教师发展的主题及其逻辑起点到底是什么?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位美国人曾说道:“我是教师”:我是教师,诞生在世界上第一
个孩子发生疑问的时刻。我是苏格拉底,常在大街上与年轻人聊天,引导他们去追求与真理;我是伊索、安徒生,用童话与寓言,让他们去向往崇高与纯洁;我是海伦·凯勒,让一个盲人女孩用自己的心灵与双手去触摸这个神奇的世界……我相信,我的名字已融入我作为教师这个伟大事业之中去了。显然,他所提及的名字中,有的不是教师,但细想,他们又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为此,我们可以问自己:教师的专业只是关于教育的专业吗?其实不然,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所有的具体的哲学中,有个“第一哲学”,它为其他哲学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具有在先性。知识,包括概念可以迁移,因此,教师发展中,也有一个“第一专业“,它为教师具体的专业发展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它决定了教师教育的起点和核心。
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它引导教师不断地去认识儿童、发展儿童,促进儿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现自己“内在的儿童”,成为“作为教师的儿童”,这样他会成为真正的教师,成为优秀的教师;这样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才真正完成,才可能真正建构具有大智慧的教师教育学。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说,可以进一步明晰教师教育的知识核心:不是技术性知识,而是非技术性知识。非技术性知识体现人的本质、尊严和价值。
二、理论宣导要与实践问题相结合,将他人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从培训者的角度说,“理论较的多不熟悉学科,只能侧重于‘通识’,难以走进课堂与教师共同研究;熟悉学科的,往往理论上有所欠缺,难以很有说服力地与教师一起探讨学科教学中的问题,这样的状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培训者所宣导的理论常常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更多的是悬在半空中,使被培训者不得要领,而难以惠及实践与操作。从被培训者的角度而言,一部分教师忽视、轻视甚至鄙视理论,总觉得理论是空洞的、没用的,进而常常把本身就不多的理论丢在一边。这样,在实践中只能“跟着感觉走”,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一部分教师虽然知道理论的重要,也学习和掌握了一些理论,但却不会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致使理论与实践总是处于游离的状态,为此需要做好“理论”下架工作,让理论接地气,即与实践相结合,其难度在于由理论本身的抽象概括性和实践操作的具体性间的内在矛盾决定的。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需施训与受训双方相当强的理论素养与实践功底的互动与互助。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认为:“一个人要幸福必须有好心态,必须把人生中重要的道理想明白,而这就需要智慧。我们要明确人生中重要和不重要的、能支配和支配不了的,对重要的、能支配的要看得准、抓得住,对不重要的、支配不了的要看得开、放得下,这样就容易感到幸福。”,不仅要求培训教师在传授教育教学技艺的过程中穿插人生感悟的内容,而且需要他们来讲“成长与发展”的故事,要注重个体“关键时空、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经历”的叙述与分享,这对于教师将人生中重要的道理想明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但这又谈何容易,别人的人生经验毕竟是别人的,要将之转化成属于被培训者自己的人生智慧,要拆除这中间的藩篱和屏障,需要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双方作出巨大的努力。
三、抓住支点,找到基础点、根本点、着力点、中心点和关键点
1.激发原动力以持续发展
可能存在的六个缺失:一是缺失对教书育人价值观的独到认识;二是缺失高远坚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三是缺失对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四是缺失较强的自主发展和完善能力;五是缺失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六是缺失明确的职业规划和方法策略,面对这些可能的存在,观念与态度始终是第一位,技术与方法始终是第二位。面对可能存在的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问题,需要通过培训来唤醒、激活、释放潜在的原动力。
2.增强学习力以有效发展
《学习与革命》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那就是“比你的竞争者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竞争优势”,学习力是一个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是一个带有根基性的活力因子,通过培训,可以让学习动力得以增加,内在的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得以调动,学习毅力得以增强,能围绕学习目标始终如一地完善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得以增长,能将学习与运用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从根本上认识“学习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工作的过程;学习是生活的方式,也是生活的内容;工作是生活的形态,也是学习的路径。这样,对于成长与发展就会注入永不枯竭的活
力。
3.开发创造力以卓越成才
创造力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量,是一位优秀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外在呈现标志。只有不断激发其创造的热情与才能,才能真正实现共自身的可持续的永恒成长与发展。要让教师认识到“创造是教师职业得以不断发展的源泉,创造力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秘密武器,它使得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进
而在培训中努力“提升创造自觉”,做自己具有多元、合理的创造性的知识结构,具有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创造性的智能,个有创造性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艺术等,并在此基础上享受创造给学习、工作与生活带来的尊严与欢乐,享受人生成长与发展的惬意与幸福。
第二篇:教师教育论文
关于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的发展,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十五”期间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积极推进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对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相关建议和思考。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
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的发展,教育部于2002年3月1日颁布了《关于“十五”期间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积极推进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一、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进入到21世纪,国际上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教育发展趋向,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其基本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使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许多国家将教育信息化作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推进教育改革的催化剂。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这决定了教育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要素,教育的信息化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教育信息化旨在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教师信息化教育和教师教育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其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实现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对象。当前,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如果教师不懂多媒体计算机、没有教育信息化观念,学生很难学会应用计算机的相关技能和具备信息素养,就会影响一代人。目前,我国现有的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无论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都与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适应社会教育需要的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就要求我国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要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上加快步伐,加大力度,不仅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更要引导和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在师范院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进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使未来的教师在接受专业培养期间就耳濡目染,接受信息技术的熏陶,为他们日后适应信息化的教学环境铺平道路。
从我国的教育体制来看,师范院校对于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培养的学生半直接进入中小学教育领域,如果学生们在学期间就受到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懂得如何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并且具备一些信息化教学开发的能力,他们就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成为教育信息化实践的中坚力量。否则,在中小学教学中面对信息技术不知所措。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尚未普及,在教师教育中还不能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手段等方面的问题,难以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师范院校应该采取积极姿态和行动,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提升信息素养
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信息素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所谓教师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是指教师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中,主要是指教师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整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它包括以下方面:
1、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开发的能力
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文字录入技术,掌握教学图像、图
第三篇:浅谈教师如何撰写教育论文
浅谈教师如何撰写教育论文
教科研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撰写教育论文,既是教师教科研能力的一种具体的展示,又是不断提升教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然而,不可忽视的现实状况是部分中青年教师对撰写教育论文认识不够、信心不足。因此,笔者——一个多次发表文章的一线教师,想与大家谈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粗浅认识,期望本人的拙见能对朋友有一点点启发。
一、对教育论文界定的认识
论文是指系统地讨论或研究某个问题的文章。讨论或研究就是论,论者,分析问题、说明道理也。通俗一点讲,你写的文章是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并说明为什么有这样的认识,这就是论文。如果研究的问题在教育教学的范畴内就称为教育论文。
部分教师之所以不敢写论文,无非是把论文看得太神秘,太玄乎,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其实,现在教育界对论文的要求并不很高,论文的内涵被缩小了,外延被扩大了,报刊上常见的教材分析、教法研究、学法研究、解题研究、课例评点、教学一得、育人一得等等,均看成是教育教学论文。
二、撰写教育论文的意义 1.教育论文是社会共享的精神财富
论文一旦公开发表,便立即产生它的社会价值。任何读者都可以看,都可以用,都可以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与伦比的价值作用。尤其是教育报刊的发行量很大,读者往往有几万,几十万之多,因而教育论文的宣传效果和教育效果更难以估量。高质量的教育论文不仅可以永载史册,而且也是为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对人类进步的贡献。
2.教育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改革日趋深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对许多学校而言,“科研学校”、“科研兴教”已不再停留在空喊口号的层面上,明智的学校领导人重视教科研工作,奖励教师写教育论文,其目的是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为了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无怪乎,时下媒体报道一所先进学校时,总少不了介绍教科研情况及论文发表了多少篇。3.教育论文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是教科研能力。面对未来的教育,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向科研型、学者型、特长型的方向发展。撰写教育论文能加速这一发展的进程。写教育论文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实践,离不开学习和研究,所以说,撰写论文的过程,就是教学业务水平、理论研究水平和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的过程;就是从经验型“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转化的过程。4.学生是教育论文的直接受益者
目前,广大教师所写的教育论文,大多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或者是对教材教法研究的成果,从实践中来,又运用到实践中去,直接得益的首先是自己所教的学生。如果论文发表在以学生为读者的报刊上,无异于对几万、几十万学生做了一次辅导。
概而言之,撰写教育论文的意义在于社会受益、学校受益、教师受益、学生受益。
三、教育论文的结构和要求
教育论文一般由题目、作者单位、姓名、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等五个部分组成。1.论文题目
题目即论文的题名,它是论文的窗口,也称论文的眼睛。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论文通过题目传神韵、显精神、见水平。拟定 论文题目的具体要求是:(1)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使读者看到了论文 题目,就立即知道 论文的特定内容是什么。
(2)力求简括、高度浓缩。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字,若较长,可加副标题。
(3)书写要规范。论文题目写在页首,通栏居中横写,上下各空一行。要注意:论文题目中间可加标点(或以一空格代标点),题目末尾不加标点,题目较长转行时,不要把一个完整的词分割开,力求整体美,和谐美、对称美。2.论文作者
作者单位、姓名写在论文题目下方,最好在单位后面写上邮政编码。3.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但绝大多数报刊不作要求。4.论文正文
正文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1)引论就是论文的开头话,或叫起始段。引论的内容是交代背景、提出论点或论题。开头话不太好写,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亦如此。引论要写得简洁明了、独具风格、引人入胜,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引论不宜过长,通常不超过两百字。
(2)本论是论文的主干部分。写好这部分的关键在于论证,即以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论证引论中所提出的论点。理论论据要注意科学性和逻辑性,科学性永远占主导地位。事实论据要可靠,要有说服力。论证中要特别详细阐明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求新、求异、求实是论文学术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如果以理论论据为主,论文的理论性就较强,可称为理论型论文,如果以事实论据为主,论文的经验性就较强,可称为经验性论文。篇幅较短的论文,其本论部分可以一气呵成,若篇幅较长,则可设大小标题。
(3)结论部分必须概括论点,突出主旨,或者提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文字不宜过长,要特别精炼,要画龙点睛,而不可画蛇添足。5.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
如果论文中引用了他人的重要论点或有关资料,就要在最后的参考文献中注明被引用的书刊名称、期号、题名及作者姓名。这有三个作用:其一,说明有可靠的依据,增强自己所写论文的说服力;其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第三,避免有剽窃之嫌。
上述五个部分中,通常可省去内容提要和参考文献,正文中的结论亦可略去不写。一般情况下,作为论文至少要有题目,引论和本论。
四、撰写教育论文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定题选材———注重实践性和针对性
教育论文的题材从哪里来?主要来自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作者本人的实际感受。我们身在教学第一线,天天上课,天天与学生交往,只要做写作的有心人,题材多得很。讨论或争论一个问题、听其他教师的课得到的一点启发、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对教材教法的一种见解等等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
第二步:立意定题———注重明确性和新颖性
立意就是确定论文的中心思想,即主题。主题是作者对材料意义的一种判断,也是作者通过材料要表达的认识和对论文中所提出问题的总评价。它是论文的灵魂。主题确定了,文章的内容就要紧扣主题,突出主题,服务主题。主题确定以后定题名。
第三步:谋篇布局———注重严谨性和技巧性
这一步的任务是设计论文的结构,确定层次顺序。通俗一点讲,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构思一个总体规划或叫框架。具体操作就是列 论文提纲。教育论文的结构等同语文中议论文的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四种。最常见、最常用的是并列式。
第四步:撰写初稿———注重层次性和独特性 在准备好充分的材料,拟定好论文提纲的基础上,便可按论文格式和写作要求撰写初稿。论文正文部分的撰写前面已作了说明,这里再谈几点具体要求:(1)即事论理。教育论文毕竟属于议论文文体,议论性是最起码的要求,切忌停留在干巴巴的条文式列举中,也不可满足于教学现象的描述,要着力提升议论的层次,从理论高度阐明自己的论点。最忌论证不足而妄下结论。
(2)突出主题。写论文最重要的技巧就在于使材料更集中,主题更鲜明。初写论文者要防止文不对题或离题太远。
(3)分清层次。论文不能繁琐冗长,东扯西拉。层次分明、前后呼应、首尾一贯、逻辑严谨是论文的基本要求。
(4)见解独特。高质量论文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矮子看戏曾何见,都是听人说短长”,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无论如何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第五步:修改定稿———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
教育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要反复检查、修改,不要急于打印成文。主要检查有无科学性错误、题目是否贴切、材料与主题是否统一、结构是否严谨、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词语是否准确、行文是否规范等等。
恕我直言,大多数老师都不太注意行文的规范。那么,行文应符合哪些规范呢?主要有:(1)结构格式规范;(2)文字表达规范;(3)标号标题规范;(4)留空转行规范;(5)符号图表规范;(6)标点使用规范。这些规范的具体要求请参阅课本。要注意,平时写教案、写计划和总结、试卷编制等均要重视行文规范。
论文完稿以后,最好请别人看看。“自古学者必有师”,多倾听他人的意见,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五、写教育论文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1.调整心态,树立自信。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写作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积极的思维,更需要积极的心态。心怀厌倦,浮躁不安,何来文思泉涌,下笔有神?广大中青年教师应挖掘自己的潜力,要看到许多有利条件。现在报刊杂志种类多,稿件需求量大,各种论文评比活动也很频繁,因此发表论文的机会也就多了。当然,重在实践,贵在参与,教育论文发表并非写论文的惟一目的。
2.持之以恒,必见成效。初写论文者,很难一下子就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来,也很难一投就中,这就需要恒心。要在写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理论水平,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写稿和投稿的规律,不懈努力,才会有所收获。
3.加强学习,重视积累。文笔优美、句式整齐、结构严谨、见解独特的妙文佳作是靠不断地学习学出来的,是靠不停地练笔练出来的。“高山不弃杯土,故能就其大;江河不涓细流,故能成其长”。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同样要靠平时悄声无息、天长日久的学习和积累。4.忙里偷闲,苦中寻乐。自古以来,做文章就是苦差事。曹雪芹写完《石头记》后叹曰:“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然而,苦中苦,乐中乐,没有苦就没有乐。要知道,苦和乐是推动人前进的两只轮子。当一篇论文完稿后,享受到的是创造之乐、成功之乐。在这种神圣的精神追求中,我们更能体味到人生的价值,又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篇:《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读后感
《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读后感
假期中我拜读了《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这本书。统观全书,本书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实用。这是本书最大的特点。以前见到的这类书,往往居高临下,很有些理论,读时觉得头头是道,读后还是一片茫然。这本书不是这样,他既重视从理论上阐述如何撰写教育论文,更重视联系写作实际谈问题。既有方法的教授,又有案例示范与点评,还有写作常见问题与处理。对每一个写作问题都举出实例进行阐述,读者既能够从理论上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又能够从实例中学会怎样做;既能够从正面例证中吸取经验,又能够从反例中接受教训„„
特别是对如何写“教育随笔”这一章的内容个人印象特别深刻,感触最深。随笔是文学体裁中散文的一种。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教学随笔,也可以说“教学一得”,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最深的心得。它的主要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随笔在写作样式上没有什么固定的限制,常见的有借事说理,夹叙夹议等形式。借事说理:作者要着力描写一个事件,不用太多的语言去发议论,做点评,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文章的结尾有个简单的点题就可以了。读者通过读作者叙述的这件事,就能受到触动,明白一些道理,道理喻于故事之中。夹叙夹议:作者在叙述一个事件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边叙述一边评论。也可以是把事件先叙述完,再做评论。随笔是最适合教师创作使用的一种形式。
写教育随笔有很多好处。1.能真实地记录身边世界。如果你要问我:你这二十多年做了些什么,留下些什么,我也不知怎样回答。写教育随笔,就不会再像过去一样让我们的老师只留下模糊的记忆,我们不能让过去的智慧,思想火花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淡出这个美丽的世界。2.用教育随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因为要写,所以要阅读;因为要写,所以要去做;因为要写,所以要思考。写作,是一种拉动自己读,做,思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作为教师的最好的教育研究,是教师行为研究的最好依托。3.通过教育随笔,让每个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成功实践者。
教育随笔其特色就在一个“随”字――随便,随时,随手,随心等。随手:随笔中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即时发生的事件和看到事件当时产生的想法,那种想法也就像火花闪动似的,所以需要及时捕捉,记录下来。因为扔了一段时间之后,对事件的记忆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故事就很难说得完整,思想的火花可能也消失不见了。所以要养成随手写的习惯。如果能坚持记教育日记,那么你会发现那其中有很多你可能已经不太记得的事,但是在当时它是如何地让你受到震动。随便:随笔没有什么格式的要求,不需要有什么论点论据,文字也可长可短,如果用200字就能把想说的话说清楚了,也不一定要凑到1000字。如果没想好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但是这件事却让你有所触动,不说不快,你也不必硬憋着,要找什么理论做依托,你可以把事情写出来,让读者自己去理解。随心:文章里讲的随心有两层意思,一是随心所欲,没有太多的限制,二是笔要随脑,文章是笔写出来的,但却是大脑想出来的,所以随笔是笔要随脑,随笔要想写好,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是切入一个事件的角度不同于以往,或是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常俗。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所以工作之中要注意观察。教师生活于学生之中,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待读的书,和孩子的每一次倾心的谈话,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工作之余要读一点书,用心去思考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的合理之处及与教育现实的结合点在哪里,所谓有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眼光;有正确的眼光,才能有精彩的发现。最重要一点是,要想写好随笔,关健还在于动笔,动笔写了,才能有好的随笔。
第五篇:幼儿园教师教育论文
幼儿园教师教育论文
发现创新火花培养创新能力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幼教事业得到了迅速健康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的,传统的教育已经在不断改革和完善,素质教育逐渐代替应试教育。这也是教育中的“创新”。教育要发展,离不开创新,可见创新的重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材的一个关键。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只学“答”,不学“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做的是死学问。
创新总是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确立人的主体探索思想,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人的认识过程才能活跃起来,创新精神和能力才能有所发展。瓦特因对蒸汽冲动水壶盖好奇而质疑,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狗流唾液好奇而质疑,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勤于动脑,敢于质疑的 “小问号”,勤于探索,独具慧眼的“小发明”,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小能手”。幼儿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在充实孩子文化科学基础的同时,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充分利用兴趣这个“启动器”的作用,想方设法点燃儿童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随着他们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他们的活动能力大增强,知识经验也逐渐丰富,这一切都为幼儿发展创新能力提供了可能。幼儿已经有了创新能力的萌芽,又值智力发展与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幼儿期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1、巧妙创设情境·
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尽维首先应具有创造性。教师在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创造型的教师就很难造就创造型的学生。创造性的教师自然具有创造性的教育观点,喜欢营造
有利于创造的环境氛围,实施创造性的教育,这样的环境与教育正好是和创造学生的需要,可以使创造型学生如鱼得水。应以创造者的身份进入设置的课堂情境中去。为孩子创设敢想善思的创造性学习的良好情境。
当教师用优美的语言结合挂图,投影介绍大自然变化的杰作一一钟乳石和石笋的形成而构成的壮观景象时,当教师用动听的语言娓娓叙说化学家不畏艰险,勇于探索,追求真理至取得的辉煌业绩时;当孩子们看到计算机屏幕上动画效果;当孩子在探求新知,寻找规律心获得意外成功的惊喜,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突
然产生的灵感所带来的快乐时,无不感受到美的熏陶,成为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巨大源泉。
2、允许插话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基的幼儿教育,强调营造有利于形成幼儿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造意识、创新精神等动力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幼儿产生了心理安全感和获得了心理自由时,最有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和表现。
课堂教学生,在教师对孩子疑难进行解答,或对某一知识进行讲解,或对某一学生答问进行评价时,有可能遇到孩子插话,试对某一观点有不同意见而进行反问,这都是教风民主,气氛融洽的真正体现,也是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得以培植的活土,是学生独立个性得到特征。
首先要努力让幼儿了解老师是非常理解和尊重他的,没有恐惧和不安,进而产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轻松愉快感,并在活动中进发出更多能量。为此,教师要少对幼儿说“不”,这样容易使幼儿产生消极的情绪,处在这种氛围中的幼儿,心理就会紧张不安,焦虑程度就会提高,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就会受到抑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一一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不用学校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新。我们要多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要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认、多接纳、多欣赏,要多给幼儿创新的气氛。记得看图讲述“小猫跳水’’的故事,当讲到小猫黑黑不慎落入水,小猫白白大喊救命,鸭大哥赶紧跑来时,一位孩子高举着手,我让她发言,她说:“老师,跑来的是鸭大嫂,不是鸭大哥!因为鸭子头上系着围裙、还是花的,是鸭大嫂!’’我一看,确实如此,当即表扬她
善于观察,认真分析„„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朱更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当然,这里的怀疑必须有根据。作为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孩子,实事求是地对待孩子们的正确意见,对不够正确的意见也要表扬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而不是训斥、打击,挖苦。幼儿对于教师的关注是极其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始终以宽
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创新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诚然,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对孩子们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但只要我们加以培养,久而久之,他们就敢在课堂大胆质疑了。
3、鼓励质疑问难
对孩子们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孩子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无论是课上、课下或是课后从“敢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过程。教师要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认真研究孩子思路,教给他们提问方法,以带动全体,积极参与,促进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和谐、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使幼儿乐于和善于表达或交流思想和情感,保持自己的个性,使幼儿巨大创造潜能发挥出来。
一次,郑展博问我:“老师蚂蚁会游泳吗?’’这个问题R真给不了确切的答案,我说:“你说呢?你认为蚂蚁会不会游泳?”“我觉得她„„不会游
泳。”“你怎么会觉得蚂蚁不会游泳?”为探个究竟我继续追问。他说:“在动画片上看过蚂蚁过桥,有人躺在桥上,它不小心掉到河里,却很使劲抓住了人的衣服,爬到了人的肚子上才过了桥。要是它会游泳,它就不怕掉下水嘛。”于是,我们与其他孩子商定抓只蚂蚁试试看,通过试验,我们发现蚂蚁真的不会游泳。从这件小事中,我看到保护孩子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并加以正确引导,让孩子在观察探索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
4、启发创造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喜欢幻想,富于想象,他们的创新思维常常是由创造性想象引起的。
我也曾用一段很精彩,感人的导语,把孩子们引入情境,结合插图,让他们根据画面《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的目光,神情,动作展开想象。这样,不但为孩子提供了想象材料,而且提供了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力,遇到困难动脑筋想办法,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
因此,创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且要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以上所谈到了四种方法,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大胆提倡创新,积极开展创新活动都是我们幼儿教师应该做到的,也是在幼教事业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