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时间:2019-05-13 06:1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第一篇: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上传:admin 浏览次数:2080 时间:2011-6-29 16:22:17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徐海峰 李德方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数量及结构的考察尤显迫切。为此,就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江苏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结构;问题分析;政策建议

一、调查目的与范围

自《江苏省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02]126号)实施以来,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各项事业发展很快,尤其是招生规模每年递增6—7万人,给教育资源配置带来了较大压力。为摸清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现状,为江苏省“十一五”职业教育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受江苏省教育厅委托,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持开展了调查工作。调查的重点是:考察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数量及结构,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关于师资队伍状况的调查。本次调查为全省普查。调查范围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成人中专、五年制高职校)。调查项目包括学校基本情况41项,教师情况89项。统计数据截止日期为2005年7月。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共有670余所,本次调查到634所,占总数的95%左右。受行政隶属关系的影响,本次普查未调查到的学校为苏州、扬州两市劳动局所属技工学校。为方便叙述,本文仍将调查形成的总体数据称为全省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江苏省专任教师队伍在结构优化的同时,还面临着一些困难,主要是专业带头人职称结构有明显缺陷,正高级职称较少;学科梯队的学历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学历人才的有力支撑;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且培养方式存在缺陷。因而,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还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作为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学的重要补充,校外兼职教师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教学力量,是教师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平均生师比达到21。其中,苏、锡、常3个经济发达地区生师比达到30,已跨入高生师比阶段。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除在数量上呈一般性短缺外,也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性短缺。本次调查主要指标见表

1、表2。注:不含苏州和扬州两市劳动局所属技工学校(其学校所占全省的5%左右)。

(一)专任教师

1.从职称结构看,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市级学科带头人职称结构有明显缺陷。江苏省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全省中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3%,初级及以下职称比例为43.7%(见表

3)。从调查统计数据看,正高职称人数较少,合计174人,且有一半在南京。如不含南京市,除去文化课,其他各市专业课及实习指导课正高职称教师只有46人,远远不能适应学科带头人应具备高级职称的要求。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现有市级学科带头人400余人(扬州、无锡、淮安未填报),按现有统计数据进行计算,校均不足1人(415/529所)。由此可见,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市级学科带头人,一是数量不足,二是队伍的职称结构有明显缺陷。分析显示,专任教师副高及以下职称在地域分布上未见明显差异。此外,从文后对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任课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短缺主要是结构性短缺,表现为高级职称专业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2.从学历结构看,教师学历合格率接近目标要求,但学科梯队缺乏高学历人才的有力支撑。《江苏省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05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80%以上的专任教师达到本科学历,5%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调查显示,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为73.6%,与规划所提80%的要求比较接近。但是,学历结构中硕士及以上比例只占1.2%,与5%以上的计划目标尚有较大差距(见表4)。从人数看,南京市以外地区,硕士及以上合计460人,校均不足 1人。因此,学科梯队缺乏高学历人才的有力支撑。合理的梯队配置是,学科带头人数量与硕士数量之比为3到5。通过换算,硕士比例要达到5%的计划目标,至少还要新增1500名硕士,才能形成较为合理的专业梯队结构。从学历未达标比例看,尚需对1万名专任教师加强培养,提高其学历层次。

注:因南京市只对教师的职称结构进行了统计,而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均未统计,故除职称结构统计表外,其他有关教师结构的统计表均不含南京市。相应地,在计算占专任教师比例时,专任教师数=全省专任教师数—南京专任教师数。

3.从年龄结构看,教师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活力增强,但队伍培养、提高的任务也很艰巨。随着近3年全省每年增加中职招生6—7万人,按学生数除以专任教师数等于30作为推算的基准,则每年需要净增专任教师约2000人。根据表5所示,江苏省30岁以下专任教师为12953人(不含南京市),这一数值与平均每年新增加教师近2000人是吻合的。这证实了上述对净增专任教师数量的推算。同时,也印证了把学生数除以专任教师数等于30作为推算的基准是可信的。这就预示着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平均生师比(学生数/专任教师)还将由27继续走高。此外,假如中等职业学校引进教师力度不变,则全省专任教师中30岁以下教师比例还将继续升高,并直逼40%;如以40岁以下计,则比例将很快就能达到75%。对江苏省50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的补充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2—2004年,教师新增数明显高于教师减少数(含退休),两者之比为2.2:1。因此,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年轻化趋势是很明显的。为此,江苏省有关师资培养、培训等政策的制订应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

将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作对比,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职称晋升滞后。如30岁以下专任教师按初级职称或无职称计,则在31—40岁年龄段中有占总量9.1%(0.39万人)的专任教师未能晋升中级职称。相应地,在41—60岁年龄段有 11%的专任教师仍然只有中级职称,也就是说未能

晋升高级职称。笔者保守估计,至少有10%的专任教师不能按期晋升职称。除教师自身因素外,教师职称晋升的滞后也与教师工作繁重(如生师比高)和教师的培养、提高以及职称晋升政策等因素有关。

4.从来源结构看,教师流动性未显著增大,但由企业调人的教师比例偏低。调查显示,专任教师来源结构中,由学校毕业直接任教的占80%,由企业调入的占7%,其余为从其他单位调入。这说明,教师流动性未显著增大。在我国,由学校毕业直接任教一直是学校教师的主要来源,由企业调入任教的教师比例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5.从专业结构看,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专任教师比例偏低,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且培养方式存在缺陷。教育部在《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左右,兼职教师比例一般不少于10%。从表3至表5可看到,江苏省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专任教师比例尚不到60%,比例偏低。这将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也不利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另外,全省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专任教师中,有双师型教师7725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专任教师总数的36%。分析表明,江苏省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中高级职称教师为主体(占69.2%,见表6),学历合格率达到79%,31—40岁年龄段占多数(54%),结构比较优化。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数量不足和综合实践能力欠缺。关于综合实践能力欠缺,调查中有学校提出主要还是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和培养方式本身存在问题,这在双师型教师来源结构中也有所反映。在双师型教师来源结构中,由企业调入的占11%,由学校毕业直接任教的占81%,也就是说,与专任教师来源相比,双师型教师由企业调入的比例,只是稍高一些,并无明显差异。因而,双师型教师培养走的还主要是由学校到学校的途径,这不能体现“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特殊性(即与企业生产实践密切联系)。要更好和更大程度上实现与企业生产实践密切联系,则应增加由企业调入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此外,江苏省采取了将教师送到企业锻炼的培养方式,应当说,这是一种进步。但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存在明显不足。

6.受地方教育行政或学校管理的影响,地区之间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数的比例差异较大。通过合并、调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已达到1807人,办学资源更加共享,办学效益更加提高。但是,地区之间相比,学校合并、调整并不同步,表现为各市之间学校平均规模差异较大。各市校均规模中,南京最低,为992人;苏州最高,为3152人。南京与苏州相比,校均规模相差3倍以上。调查显示,南京市校均规模为全省最低的同时,也表现出该市校外兼职教师使用量最大,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数比例最低等特点。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数比例反映的是学校办学中教师的使用效率。该比值较高,说明从事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的人员相对比例较低,这对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是有益的。从统计数据看,这一比例与学校规模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它更多地受地方教育行政或学校管理的影响。全省校均教职工数的基本情况是:宿迁60人,为最低;南京68.3人,次之;徐州、苏州、盐城、连云港、镇江五市校均教职工数较高,在102—117人之间;其余各市校均教职工数处于中间值。分析显示,校均规模比较接近的南通、淮安两市,该比例却相差8个百分点;而生师比全省最高的苏州、无锡两市,该比例几乎相等(86%—87%),但两市的学校规模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笔者认为,在学校合并、调整过程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对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数的比例给予适当的调控,提出较为明确的调控目标。调控目标可参考学校教职工规模确定。

(二)兼职教师

1.校外兼职教师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教学力量,是教师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目前,全省有校

外兼职教师9024人(不含文化课)。其中,南京有校外兼职教师3075人,其他各市5949人。全省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比例(含南京和不含南京的统计数据)分别为4.7:1和6.3:1。如果加上文化课兼职教师(未作调查),实际比例会更高。将南京地区以外的校外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作任课情况对比(见表7)发现,在担任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教师中,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具有高级职称者(均含正高职称)占各自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是34.4%和13.2%,且两者人数之比达1:1.4。换句话讲,在高级职称教师中,担任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教学的,每3位专任教师就对应着2位校外兼职教师。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一是对高级职称教师担任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教学有较大需求,所聘请的校外兼职教师当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较高;二是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中,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有较为明显的结构性短缺特征。从总量上看,担任专业课教学的校外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1:3.5,加上学校聘请初级职称乃至无职称校外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人数达到790人。这些状况表明,校外兼职教师已经成为学校担任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教学的重要力量,是学校任课教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校内兼职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比例较高,但人数较少。抽样调查显示,校内兼职教师职称结构较优,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29.4%。此外,这些学校,校内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人数之比为 1:

8.6。因此,相对于专任教师,校内兼职教师人数较少。

(三)教师队伍在呈较为明显的结构性短缺的同时,总体上又表现为一般性短缺,而且,教师短缺问题还将持续

评价教师是否短缺,可以用权威评估方案中的生师比与实际生师比对比来推算,但是,在学校实际运作层面,许多人对这一方法的实效性持不同看法。笔者拟从校外兼职教师的使用情况作分析和判断。考察校外兼职教师的使用情况,除作与专任教师之间的人数对比,还应分析校外兼职教师的任课总量。考虑到校外兼职教师的工作负荷未必很大,如2—3位校外兼职教师承担1位专任教师的工作量计算,根据表7,则校外兼职教师教学工作量占到专业课与实习指导教学工作总量的9.6—13。7%左右(为简化计算,未将校内兼职教师统计在内)。如果专任教师总量严重不足,教学总量超过专任教师所能承受时,校外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比例势必会明显增大。因而,从实际校外兼职教师人数对比及教学工作量比例看,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在呈现较为严重的结构性短缺的同时,总体上又表现为一般性短缺。在上述专任教师年龄结构的分析中已表明,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平均生师比还将继续走高。况且,在当前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平均生师比为(学生数/专任教师数)的情况下,调查显示,苏、锡、常3市的生师比比较接近,都在34到35之间,已经跨入高生师比阶段。在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政策的影响下,如不包括引进教师等政策的调整,短期内教师短缺将是持续性的。对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局部区域高生师比所产生的长远影响。

三、政策建议

(一)加大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引进力度,解决好教师持续短缺问题

结合课程结构调整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增大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引进力度。经过努力,使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左右。这也是解决教师持续短缺比较有效的途径。引进教师除由学校毕业直接任教这一主渠道外,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也要转变观念,按照“规范制度,确保质量”的原则,扩大由企业引进教师的比例和数量。其重点是,通过改变教师来源结

构,建设一支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加强教师培养工作,对中青年教师实施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的培养

一是以“中等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为先导,带动专业带头人队伍和专业骨干队伍建设,形成区域分布合理、梯队结构优化、能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的较高层次的教师队伍,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二是以面广、量大的中青年教师培养为中心,实施多渠道、多途径的培养。重点是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和运行体系,通过对已有教师的培养,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质量,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心所在。三是继续做好学历提高工作,使教师学历要求符合国家规定,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所在。

(三)规范校外兼职教师的管理

建议出台《江苏省关于校外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的实施办法》。其目的在于:一是使校外兼职教师队伍成为教学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有效通道;二是规范校外兼职教师的聘用(如比例、职称结构);三是形成相对稳定又富有教学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四是适应升学人口的剧烈变化(包括减少)。

(四)提高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比例

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调控目标,提高学校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数的比例,把学校合并、调整的成果进一步落实到提高人员使用效率当中。调控目标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教职工规模在100人以上的学校,专任教师数占教职工数的比例控制在85%为宜;另一类是教职工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学校,专任教师数占教职工数的比例可控制在80%左右。

第二篇: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历经创业——辉煌——下滑——回升——又低落——再攀升这样一个波浪式的发展路程。它的起落直接与劳动就业市场变化,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调整,政府的政策导向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几年,北京市的职业教育也处于“低谷”。在职教下滑的严峻形势下,国务院召开的第四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使职业教育再次引起各界关注,搅动起思想的碰撞和实践的探新。本文是在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对现存主要问题进行诊断,并试图从创新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教

困惑——中等职教面临五大难题

问题一:生源危机

一是学生数量萎缩。近两年“普高热、中职冷”的“生源大战”局面愈演愈烈,北京一个远郊区的某所职高去年只招了31个学生。数字表明:随着北京学龄人口的变化,初中毕业生将逐年减少,到2008年,将从2001年的14万人逐步下降到9.6万人左右;“普高和高校”的扩招导向使得普职比例呈“普增职减”之势,今后几年,职校招生数还会继续下降;初中毕业生的锐减、普高的扩招、中职缺乏吸引力带来的“招生难”,无疑给职业学校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

二是学生状况处于弱势。淘汰分流机制下的职校考生分数偏低,比如,为了“初中不落地”以及社会的稳定,使得一些职业学校不得不录取分数很低的学生;“考不上普高到职高”的无奈选择,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人格发展;把相当数量的不合格初中毕业生教成“学历加证书”的合格职校生谈何容易?“生源质量下降”是职教人的又一悲叹!问题二:体系割裂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后发的教育类型,在体系上应该说是不完善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是很清晰。

其一是在层次上衔接不够。过去一般认为,“职业教育”从层次上看主要是指职高、中专和技校等中等层次,高职是众多人所陌生的,而且中高职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也缺乏有机的衔接。中职与普通高校的交叉衔接更是缺乏有效机制。

其二是在类型上融通不够。初三后分流的职教与普教相互分离、高中阶段的职普二元并存,是我国中等职教模式的一大特色。职普相互融通和渗透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综合高中在国外是成功的模式,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取得经验形成特色。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也处于浅尝实验阶段。

其三是职业培训在正规教育体系中没有正式的地位。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多地属于非正规社会教育系统。但随着职教事业的变化,成人的、非学历的职业培训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原有的教育体系显然具有局限性。问题三:模式单一

尽管多年来职教取得很多经验,但用它本应有的“多样化”的内在特征来对照,依然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化”的痕迹。

一是办学功能单一。几乎都办成学历教育、正规教育,非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只是一种补充形式。

二是办学体制单一。在北京现有的约220所中等职业学校中,仅有20所是各种形式的民办教育,其余均为公办学校。与国家积极鼓励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采取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不相适应。

三是办学形式单一。职业教育在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模式:以学校为主的模式、以企业为

主的模式、以企业和学校相结合的模式。我国是比较典型的学校本位模式,企业和行业参与的力度和广度不甚平衡,其中有认识问题、有政策问题、有企业的困难,但关键还是制度和机制问题。以学校为主的办学模式,带来的是资源和投入的客观需要与实际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高成本的学校模式也遭到世界银行专家的质疑,他们在一份报告中发出“今后20年内,中国应把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减少为零”的惊人警示,引起国人官方和学者的争议,且不说这个判断是否合理,至少为什么、从哪个角度引发出这种结论,值得我们深思。四是教学制度单一。学校系统的职业教育几乎都是长学制,或是三年制,或是四年制。一些经济和企业界人士认为,若单纯从职业能力和岗前培训的角度看,许多岗位职业(工种)根本不需要3、4年的培养;另外,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是面向企业行业,固定而不灵活的教学制度也不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问题四:管理多头

在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多头分散的管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表现为:一是部门分权。职业教育分属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各行业部门多头领导。

二是证书分管。教育部门发学历证书,劳动部门发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不同行业又有执业证、专业技术等级证,等等。—个中等职业学校或一位职校生要面对多方证书考试。

三是中职与高职分统。同是一类教育,同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却按层次分割开来:中等职教归职成教司(或处),高等职教归高教司(处)。

四是职前与职后分离。职前教育主要是教育部门的事,职后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多是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各行业、社会和个人的事。

总之,尽管职业教育很复杂,但多头的、分散的管理模式难免形成交叉、争权、推委、扯皮、门户之见等弊端。

问题五:质量遭非议

中等职教因为先天的不足(人、财、物、办学思想等)和后天的不利因素(社会认识、用工政策、政府导向、自身条件)影响,导致它的社会吸引力和认可度都不是很高。据北京教科院的一项“公众对首都教育现状的评价与预期调查”报告显示:公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满意度状况,中等职教的分值最低(满分为5,中职为2.96),质量评价不仅低于学前、普通中小学和高校,甚至不如民办、私立学校及继续教育。这种状况需要客观地分析,至少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增加了职业学校教育的难度。

第一,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及实习的双重要求,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把握比重适当,二者的关系始终困扰着职校,畸轻畸重在所难免。

第二,升学与就业两个目标两种标准,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如何兼顾,难免此消彼长。第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孰轻孰重?道理上好说,实践中谈何容易!第四,“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与匮乏的矛盾。在职教形势迷茫,理论和技能人才奇缺,人事制度、教师培训机制和流动机制没有健全的形势下,如何扩充“双师型”师资?

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比如质量观、课程、师资、教学模式等等,但是,上述矛盾有些是学校难以摆平的,需要靠外力来缓解。

思考——中等职教发展的七个创新思路

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战略思想,这是促进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从首都教育现代化与终身教育体系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要求出发,针对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应该从创新的角度提出与时俱进的新思路、新举措。我不揣在借鉴与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七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营造氛围——改变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非主流的补充性”地位,树立职教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主干地位,特别是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职业教育首先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极为重要但又是非常薄弱的一个部分,必须改变职教是“二流教育”的看法和做法。

职业教育区别于他类教育的地方就是其经济地位的日益突出:本土的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劳动者素质,从而提高民族竞争力;就业与再就业工程、促进农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哪个战略都离不开职业教育和培训。

相比而言,职业教育的接受者是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及其子女,实际上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应该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和发展职业教育。

要加强和引导舆论宣传,要刨造一个“重技术,重技艺”的社会氛围,国外“博士可能失业,师傅永久吃香”的现象值得深思。只有把正确的认识与政策和制度一致起来,职教才能真正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如用经济杠杆和就业准入证书制度的手段,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和技术人才的鄙薄观念,导向作用才算到位。

二、扩大生源,辐射周边——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兼收,北京人与外地人兼顾,在校学生与社会成员兼容;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并行。

北京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今后几年初三毕业生逐断减少,普高和高校扩招的形势有增无减,人才学历层次高移也是一种趋势。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作用逐渐淡化,因此仅是学历教育的单一功能必须改变。职业学校更重要的是发挥资源优势承担非学历的职业培训。普通高中生、大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的在岗、转岗及其他培训都是职业学校的重要功能。既为学生服务,又为企业服务和社会服务。

据统计,2001年北京城区和郊区的职业高中学校比例是67:33,而到2005年,初三在校生的城乡比例是45.6:55.4,初中在校生的城乡比例将是48.6:51.4。在适当调整北京城区和郊区县的学校布局的同时,还要考虑城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城区孩子的“追高”现实,应充分利用城区优势资源满足农村孩子的求学需求,更多地吸引和接收农民子弟到职业学较学习,从而为农村、农民和农业现代化服务。

据涠查,首都的特殊位置对外地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北京应适当放开招生政策,允许有能力的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以向外地辐射,既为北京服务,又为全国服务。

据资料,北京每年约有2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下岗职工待就业人员约有7万多人,再加上现有企业人员也需要培训,这些人员为学校吸引受培训者提供了众多的对象。

三、多种形式升学,多种面向就业——探索中职升学的新模式,适当扩大职校生对口升学的比例;就业重点面向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现代制造业,并打入国外劳务市场。

中职不再是终结性教育已被认同,中高职衔接已成为改革的重要举措。北京市规定,到2008年,参考资料:

[1] 胡思旭;高职院校营销效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 刘莉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 2004

[3] 朱丹;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若干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 2002

[4] 陈胜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困境、成因与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5

第三篇: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推荐)

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历经创业——辉煌——下滑——回升——又低落——再攀升这样一个波浪式的发展路程。它的起落直接与劳动就业市场变化,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调整,政府的政策导向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几年,江苏省的职业教育也处于“低谷”。在职教下滑的严峻形势下,国务院召开的第四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使职业教育再次引起各界关注,搅动起思想的碰撞和实践的探新。本文是在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对现存主要问题进行诊断,并试图从创新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教

困惑——中等职教面临五大难题

问题一:生源危机

一是学生数量萎缩。近两年“普高热、中职冷”的“生源大战”局面愈演愈烈,江苏一个远郊区的某所职高去年只招了31个学生。数字表明:随着江苏学龄人口的变化,初中毕业生将逐年减少,到2008年,将从2001年的14万人逐步下降到9.6万人左右;“普高和高校”的扩招导向使得普职比例呈“普增职减”之势,今后几年,职校招生数还会继续下降;初中毕业生的锐减、普高的扩招、中职缺乏吸引力带来的“招生难”,无疑给职业学校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

二是学生状况处于弱势。淘汰分流机制下的职校考生分数偏低,比如,为了“初中不落地”以及社会的稳定,使得一些职业学校不得不录取分数很低的学生;“考不上普高到职高”的无奈选择,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人格发展;把相当数量的不合格初中毕业生教成“学历加证书”的合格职校生谈何容易?“生源质量下降”是职教人的又一悲叹!问题二:体系割裂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后发的教育类型,在体系上应该说是不完善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是很清晰。

其一是在层次上衔接不够。过去一般认为,“职业教育”从层次上看主要是指职高、中专和技校等中等层次,高职是众多人所陌生的,而且中高职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也缺乏有机的衔接。中职与普通高校的交叉衔接更是缺乏有效机制。

其二是在类型上融通不够。初三后分流的职教与普教相互分离、高中阶段的职普二元并存,是我国中等职教模式的一大特色。职普相互融通和渗透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综合高中在国外是成功的模式,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取得经验形成特色。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也处于浅尝实验阶段。

其三是职业培训在正规教育体系中没有正式的地位。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多地属于非正规社会教育系统。但随着职教事业的变化,成人的、非学历的职业培训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原有的教育体系显然具有局限性。问题三:模式单一

尽管多年来职教取得很多经验,但用它本应有的“多样化”的内在特征来对照,依然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化”的痕迹。

一是办学功能单一。几乎都办成学历教育、正规教育,非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只是一种补充形式。

二是办学体制单一。在江苏现有的约220所中等职业学校中,仅有20所是各种形式的民办教育,其余均为公办学校。与国家积极鼓励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采取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不相适应。

三是办学形式单一。职业教育在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模式:以学校为主的模式、以企业为

主的模式、以企业和学校相结合的模式。我国是比较典型的学校本位模式,企业和行业参与的力度和广度不甚平衡,其中有认识问题、有政策问题、有企业的困难,但关键还是制度和机制问题。以学校为主的办学模式,带来的是资源和投入的客观需要与实际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高成本的学校模式也遭到世界银行专家的质疑,他们在一份报告中发出“今后20年内,中国应把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减少为零”的惊人警示,引起国人官方和学者的争议,且不说这个判断是否合理,至少为什么、从哪个角度引发出这种结论,值得我们深思。四是教学制度单一。学校系统的职业教育几乎都是长学制,或是三年制,或是四年制。一些经济和企业界人士认为,若单纯从职业能力和岗前培训的角度看,许多岗位职业(工种)根本不需要3、4年的培养;另外,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是面向企业行业,固定而不灵活的教学制度也不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问题四:管理多头

在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多头分散的管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表现为:一是部门分权。职业教育分属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各行业部门多头领导。

二是证书分管。教育部门发学历证书,劳动部门发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不同行业又有执业证、专业技术等级证,等等。—个中等职业学校或一位职校生要面对多方证书考试。

三是中职与高职分统。同是一类教育,同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却按层次分割开来:中等职教归职成教司(或处),高等职教归高教司(处)。

四是职前与职后分离。职前教育主要是教育部门的事,职后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多是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各行业、社会和个人的事。

总之,尽管职业教育很复杂,但多头的、分散的管理模式难免形成交叉、争权、推委、扯皮、门户之见等弊端。

问题五:质量遭非议

中等职教因为先天的不足(人、财、物、办学思想等)和后天的不利因素(社会认识、用工政策、政府导向、自身条件)影响,导致它的社会吸引力和认可度都不是很高。据江苏教科院的一项“公众对首都教育现状的评价与预期调查”报告显示:公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满意度状况,中等职教的分值最低(满分为5,中职为2.96),质量评价不仅低于学前、普通中小学和高校,甚至不如民办、私立学校及继续教育。这种状况需要客观地分析,至少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增加了职业学校教育的难度。

第一,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及实习的双重要求,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把握比重适当,二者的关系始终困扰着职校,畸轻畸重在所难免。

第二,升学与就业两个目标两种标准,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如何兼顾,难免此消彼长。第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孰轻孰重?道理上好说,实践中谈何容易!第四,“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与匮乏的矛盾。在职教形势迷茫,理论和技能人才奇缺,人事制度、教师培训机制和流动机制没有健全的形势下,如何扩充“双师型”师资?

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比如质量观、课程、师资、教学模式等等,但是,上述矛盾有些是学校难以摆平的,需要靠外力来缓解。

思考——中等职教发展的七个创新思路

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战略思想,这是促进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从首都教育现代化与终身教育体系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要求出发,针对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应该从创新的角度提出与时俱进的新思路、新举措。我不揣在借鉴与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七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营造氛围——改变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非主流的补充性”地位,树立职教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主干地位,特别是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职业教育首先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极为重要但又是非常薄弱的一个部分,必须改变职教是“二流教育”的看法和做法。

职业教育区别于他类教育的地方就是其经济地位的日益突出:本土的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劳动者素质,从而提高民族竞争力;就业与再就业工程、促进农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哪个战略都离不开职业教育和培训。

相比而言,职业教育的接受者是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及其子女,实际上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应该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和发展职业教育。

要加强和引导舆论宣传,要刨造一个“重技术,重技艺”的社会氛围,国外“博士可能失业,师傅永久吃香”的现象值得深思。只有把正确的认识与政策和制度一致起来,职教才能真正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如用经济杠杆和就业准入证书制度的手段,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和技术人才的鄙薄观念,导向作用才算到位。

二、扩大生源,辐射周边——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兼收,江苏人与外地人兼顾,在校学生与社会成员兼容;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并行。

江苏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今后几年初三毕业生逐断减少,普高和高校扩招的形势有增无减,人才学历层次高移也是一种趋势。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作用逐渐淡化,因此仅是学历教育的单一功能必须改变。职业学校更重要的是发挥资源优势承担非学历的职业培训。普通高中生、大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的在岗、转岗及其他培训都是职业学校的重要功能。既为学生服务,又为企业服务和社会服务。

据统计,2001年江苏城区和郊区的职业高中学校比例是67:33,而到2005年,初三在校生的城乡比例是45.6:55.4,初中在校生的城乡比例将是48.6:51.4。在适当调整江苏城区和郊区县的学校布局的同时,还要考虑城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城区孩子的“追高”现实,应充分利用城区优势资源满足农村孩子的求学需求,更多地吸引和接收农民子弟到职业学较学习,从而为农村、农民和农业现代化服务。

据涠查,首都的特殊位置对外地人有很强的吸引力,江苏应适当放开招生政策,允许有能力的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以向外地辐射,既为江苏服务,又为全国服务。

据资料,江苏每年约有2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下岗职工待就业人员约有7万多人,再加上现有企业人员也需要培训,这些人员为学校吸引受培训者提供了众多的对象。

三、多种形式升学,多种面向就业——探索中职升学的新模式,适当扩大职校生对口升学的比例;就业重点面向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现代制造业,并打入国外劳务市场。

中职不再是终结性教育已被认同,中高职衔接已成为改革的重要举措。江苏省规定,到2008年,参考资料:

[1] 胡思旭;高职院校营销效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 刘莉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 2004

[3] 朱丹;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若干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 2002

[4] 陈胜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困境、成因与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5

第四篇:2012年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工作

2012年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工作

一、稳定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保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组织100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承担12200名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继续做好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办好内地西藏和新疆中职班。

二、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加强对首批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创建工作的调研和督促检查,遴选第二批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现场推进会。全面落实国家和省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精神和要求,组织开展16项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三、积极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职前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稳定五年制高职招生规模,完善五年制高职专升本制度,扩大专升本招生规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职毕业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制度。做好对口招生工作,扩大对口单招本科招生比例。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和有关地区探索中高职课程贯通、学制衔接工作。

四、深化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指导委员会和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充分发挥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指导委员会及下设23个省职业教育科研中心组在深化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贯通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加强教材建设、提供政策咨询和支撑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培养目标、专业结构、招生制度、评价模式、教师培训、校企合作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推进职教园区与产业园区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五、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开展全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调研,制定《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考核评价标准》。继续大力推进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公民教育、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等有江苏特色的德育活动。召开全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制定《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强化全省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创建60个中等职业教育、20个五年制高职品牌专业;创建30个中等职业教育、10个五年制高职特色专业。加强技能教学研究,重点建设15个左右省级职业技能教学研究基地。研究制订全省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监测办法。完善各项竞赛制度,认真组织省级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文明风采大赛,积极参加国家竞赛,并通过大赛引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制定《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办法》,建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制度。继续做好新编中职公共课教材和五年制高职公共课教材工作。遴选一批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加强职业学校专业教材选用指导工作,编制《2012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主干专业核心课程推荐教材目录》。推进职业学校毕业生双证制建设,研究编制职业学校主干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执业资格证书)推荐目录。

六、强化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继续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和评估工作,全省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达到国家重点职业学校标准,县级职教中心全部达到省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标准。遴选、推荐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加强首批、第二批国家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协作工作,组织开发一批精品课程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积极推进以市为单位的专业结构布局调整。建设60个左右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研究制订全省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总结全省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召开实训基地建设现场会。

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确定各专业大类主要专业“双师型”教师标准。落实教育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二期),组织在职教师参加各类省级培训和国家级培训,培训规模保持在6000人左右。组织开展国家和省示范职业学校校长、行政管理干部、教科研人员创新发展专题培训。实施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特级教师评选工作和职业学校正高级教师评审工作。遴选一批知名企业作为教师培训基地。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继续开展班主任培训,评选表彰优秀班集体。

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出台关于加强我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完善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做好二期建设项目测评验收工作,全面建成学籍、资助、师资、专业、设备等基础信息数据库。推进职业教育政务网、资源网、科研网的三网合一工作。

九、推进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开展现代中等职业学校制度研究和实践。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继续开展教学、学生、后勤管理的视导工作。

十、加强职业教育宣传。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宣传网络体系,加强与国内、省内主要新闻媒体的联系,加大对全省职业教育重点、热点工作和有突出贡献的职业教育工作者、高技能人才的宣传。组织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宣传人员培训。

第五篇: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思考

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根据各个时期祖国建设的需要不断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2005后起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快迅发展阶段,但根底线环境差基础弱差距大的现实仍存在。

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主要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大部分组成。基础教育领域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重点领域。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06年,我国全面完成了“两基”攻坚战,取得了我国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两基”达标,意味着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进入了世界的先进水平。

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支持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为标志,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而职业教育,由于体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人们传统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原因,几十年来发展起伏不定。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球,加上自办学条件较差,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桎梏。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距大。

这一差距的具体表现是:在我国城镇就业人口中技能型劳动力者仅占32.9%,而其余为非技能或低技能劳动者,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距大。

职业教育在学生的来源及教师水平上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也有相当的差距。有学生来源方面,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有相当的差距,相当一部分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进入了中职学校。高职学生的录取分数比普通本科的录取分线差了一大截,绝大多数是考不上本科院校的学生进入各类高职院校读书。在教师方面:“……就全国总体情况看,2005处各类中职学校教师为75万人,2006年增长到约79万人。据有关人士介绍,到2010年,中职教师缺口至少为1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要保持当前生师21:1,至少还要补充40万新教师……一是合格学历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为17.9%,45岁以下具本科学历的职教教师比例不足10%;北京市中职学校1万多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只有5%左右。二是专业课教师紧缺。在专业课教师中。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仅占52%……三是“双师型”教师匮乏。在全国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不到1/4。……

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需求差距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程的加快,我国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这些技能人才的培养,只有通进发展职业教育来解决。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下载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论文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1.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每个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都不同,存在很大的任意性,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没有严格的......

    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推荐阅读]

    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摘 要: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历经创业——辉煌——下滑——回升——又低 落——再攀升这样一个波浪式的发展路程。 它的起落直接与劳......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牛俊高娇 (陕西科技大学 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摘要:由于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递减。中等职业思想道德与法......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襄阳汽车职院王军 摘 要:德育课程教学是中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国家高度重视中职德育教育,强调把德育工作放......

    对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对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为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型......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 目前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仍然是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 首先是国家在推行校企合作制度方面没有上升到立法层面,虽然一系列的文件规定在一定程度......

    现状调查与分析5篇

    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目的为配合汕头市公共交通规划,全面掌握汕头市交通现状,特别是交通需求特征、道路交通状况、公交客流分布等情况,从 交通供需两方面分析和评价汕头......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作者:曹玉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拟对1979年以后的中国农村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