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实践报告——农村教师发展状况和保障机制
农村教师发展状况和保障机制
摘要通过对农村教师待遇和农村教师发展情况的调查,了解农村教师的保障机制和发展状况。
关键字农村教师待遇农村教师发展
现在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是一个对国家未来关系很大的问题,它牵扯到对未来儿童的教育及引领他们对社会认识的关系纽带。因此农村中小学聘任教师的待遇是一个重要问题。
牵扯到待遇问题不免提到教师的职称问题,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要求对于每位农村教师来讲,职称就是待遇。而对于当前的农村教师职称难评就是一个挡在待遇面前的大山。
对于多所我所在的乡镇中小学进行调研不难发现困难在于:评审政策不分农村和城市,农村教师、农村学校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教师职务、学历等起步低,而城市学校教师学历和职务起步高,在评审条件相对放松的起始阶段,城市教师已大部分评审为中高级教师,等到农村教师省吃俭用通过继续教育拿到大专文凭以上文凭、达到中高级教师评审条件时,评审的程序增加普通话的考试;等到农村教师好不容易攻克普通话难关时,评审程序又增加计算机考试,职称评审每道程序的增加,对于基础薄弱、经费困难的农村院校和教师来说,如同远途负重,中学高级(含小中高)教师职务在农村教师面前如同高高挂起的葡萄可望而不可及,农村中高级教师聘任的比例与城市相比距离越来越大,我所在乡镇的452名农村初级中学教师,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职务的只有32个,不到2.7%,中级职务的只占29.5%;“小中高”职务的比例少得可怜,全县1966名小学教师有“小中高”职务的只有5人,不到0.3%,具有中级职务的只占39.5%,2002年全县按2001年的评审要求上报12个“小中高”职务评审档案,结果又增加“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条件,去掉10个,农村教师的论文很难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评审“纸上文章”过多,在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过重过多地注重“纸上文章”,所谓“纸上文章”:就是要求评审教师要有相应的论文发表证书及优秀教师证书,而这些名额常常被城市教师拦截使用。
因此对于农村教师评审成为一个很大的难关,由此来讲待遇就无法及时提高。即使职称评上以后,职称如果不兑现的话待遇是无法提高的。由此职称及时
兑现成为又一个棘手的问题。以我所在乡镇初中为例,某现任在职初中教师,于2002顺利通过普通话,计算机考试进行了当年的职称评审,并于当年晋级为小教高级按国家要求工资要有相应的提高,但知道今天与职称对应的工资仍未能及时兑现,这让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下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教师待遇与城市教师有明显差距,城市教师待遇福利高,有相应的奖金,乡镇教师基本工资有时都未能及时发放到位,更不用说奖金与福利了。
在调研过程中我对教师进行问卷,对于农村教师待遇问题有教师经典的问话来表现农村教师待遇问题:
1.难道农村的老师就不是中国的老师吗?难道我们培养的不是中国的下一代吗?为什么同时在同样的学校毕业的,在城市做教师和在农村做教师工资待遇就差别那么大呢?并且农村孩子由于交通原因,上到初中基本都要住校,所以农村老师还要上早晚自习,工作量比城市老师还要大。可是在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国家并没有规定农村的孩子可以少交学费啊。是啊,是我们本地的经济发展不好,可是这能怪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吗?我们就是培养了再多的人才,又有几个愿意回到我们这贫困的地方呢?
2.难道是我们农村的孩子就天生不应该和城里的孩子享受同等的待遇吗?对于什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之类的这些大道理,我不懂,但我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我知道,一个收入2000和收入4000的老师的积极性应该是不一样的,我们这些做老师的也应该都知道在孩子的学习中,一个老师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当然农村教育水平比城市差,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难道与农村老师的工资低没有一点关系吗?这样来说对农村的孩子公平吗?他们和城市的孩子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吗?考大学的分数他们可是没有受到照顾啊。
3.难道农村的老师就活该去农村,就活该吃苦吗?城市工资高是因为城市的消费水平高,那么请问有不同意见的人,农村教师和他们换换地方,他们愿意吗?其实,话说回来,除了房子城市贵,其余的东西,特别是生活用品好多农村的要比城里的贵,可是房子他们买了就是他们的财产了,我们农村不买房子也是没有这部分财产,我们要想去城市买房,人家不会因为我们是农村教师,收入低就便宜吧,当然我没有去问过,不是因为自己傻的不知道城市好,而是因为自己的囊中羞涩啊。以上的问题是调研中老师的亲身经历及讲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村
教师的待遇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国家问题有待尽快解决。
对于农村教师的发展问题同样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教育问题。在调研中发现对于新课程教学是一个农村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新课程改革是在全国教育科学发展和改革的背景下,由教育部组织发展的基础教育改革。
农村教师对新课程的接受能力和实际运行情况,关系到新课程改革在农村能否成功,是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新课程改革运行几年来,大部分农村教师已普遍接受并在实际工作中采用新课程教学,但一些实际问题仍困扰着农村教师,并成为他们进一步推进这一实践的障碍。调研中发现很多当地教师都认为,新课程改革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也提供了新的机遇。虽然这一改革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但很多人仍无法完全适应,或真正从心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部分农村教师认为,长期以来,农村教师面对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和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灌输式”和“题海战术”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这些理念已经在教师中根深蒂固,新课改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出了新挑战。他们认为,在诸多因素中,教师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是教育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在农村,新课程该首先要改变农村教师的教育行为,然而改变教学方式、教育行为,并不意味着对原有教学的全盘否定。这种改变应是渐进式的、人性化的,但这个“度”很不好把握。
几年运行实践证明,新课程提倡并允许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有特点的个性化教学,解除了以往教学中对教师的许多束缚和限制,为农村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它是引发教师思考的契机,是促进教师改变和发展的良机。这次机会是农村教师走上正规的机遇同样农村的发展还需要国家给予积极的帮助。
此次调研中我得到了许多珍贵的实践经验,并能深入了解关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与发展问题,在调研中与老师的交流中我了解到现在乡村教育的发展还需要注入新的现代化的教师资源,我们肩负的使命也是同样的重要。调研中我受到启发应该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学识,努力让自己成为以为合格的教师服务于农村教育,服务于国家。
第二篇:浅谈我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状况
浅谈我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状况
―――金鼎山镇中心学校 张进
金鼎山镇地处遵义市城区西郊,目前我镇教师队伍存在的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严重失调、加之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骨干、优秀教师前几年参加“郊调城”考调及事业单位转行等,这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不稳定,造成结构性矛盾日益凸出。结合现行金鼎全镇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作相关分析,展开一些不成熟的探究:
一、年龄结构老化,个别学校教师面临年龄断层。
办学条件稍艰苦的村级小学和片区学校,近年来教师待遇虽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然而在交通和生活上的严重不便,仍然长期处于“要人难,留人难”的尴尬境地。年富力强的教师多集中在乡镇中小学,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几乎还没有在村小的教学经历。全镇126名在编教师,平均年龄47.5岁,老小成严重反差状况。
二、学科结构不合理。
根据2009年3月,国家教育部对我国部分省市“两基”巩固提高情况检查统计报告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学科配置不合理问题较普遍。一般情况下,语文、数学教师相对较充裕,而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如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地理、生物、健康教育等学科,教师则严重不足。就金鼎山镇而言,中小学根本没有专业的体育、音乐、美术、健康教育老师,为了满足教学需要,部分基层学校的课程只能采取由略知一二的教师搞“客串”。莲池片区的筱泉村小由于学科教师的结构失调,学校采取通过借用本镇 1 新招的幼教老师支教来勉强完成教学任务;牛蹄片区的金庄村小,部分年级的学科开课实在太困难,学校则干脆实行“包班制”,由一名教师教授一个班所有课程,有些课程对学生来说,只是镜中之花,可望而不可即。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在职培训形式性大于实质性。由于教育装备差,教师得不到有效的计算机学习训练,目前全镇35周岁以上的教师几乎都不会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小学在编教师126(13人本科)人中,本科学历只占10.30%;还没有真正完成十一五教育期间我镇规划的小学教师学历提升的任务。区级进修学校按期举办的继续教育学习,(学科教材培训)在形式和内容上均过分集中,而机械重复的多,缺乏创新的东西;城乡学校教师对口交流学习,实施手拉手互助,在时间和机率上都较少,一般上午活动,下午自由安排,以致造成各类职后培训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加之培训经费收得过高,部分学校教师包班,学科教师仍处于“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现状,参加学习,学生就得放假,这样以来学生安全同教师个人繁重的教学任务,学习任务等,构成了制约我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最大瓶劲,不少的教师虽有接受继续教育学习,参与各类培训的良好愿望,但实际上却难以真正实现。
四、教师队伍不稳定。
教育投入的“马太效应”导致城乡两极分化,往往是城区学校锦上添花,农村学校雪上加霜。
首先,金鼎山镇近些年在义务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及福利待遇上虽然得到了保障,教师绩效工资虽从2009年元月开始已给老师们兑现,教育可以正常运转了,但办学条件和教育装备仍然十分简陋,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亟待得到改善,与城区学校相比较仍然存在较大的反差;加之城区学校年年招考教师,公务员热至今不减,以致造成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市区级名师人心不稳,一些年轻骨干老师一年中就有两次参加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每年七——八月份还要参加城区学校教师招考。骨干教师不能很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缺乏自身队伍建设的内驱力,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怎么上得去?
其次,从2008年开始,为促进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推进区域教育的和谐均衡实施,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师编制和实施城乡教师交流方面也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不明显,教师编制存在城乡差别,村小按1.5的师生比,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的均衡发展。分配进城区学校的优秀师范生不愿到农村任教,他们根本没有真正被交流到农村学校来工作,即使极个别被交流出来的教师,也是因为在原有学校教学上发挥作用不大,或不被领导看重的;这样的老师被交流出来,除自身背了思想包袱极不情愿之外,他们到了交流的学校,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
第三,乡镇教师队伍建设不能得到吐故纳新。据本人长期工作在金鼎教育系统所掌握的情况看,本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撤区并镇开始,教师队伍“只出不进”的单向流动模式,已经延续了十多年,这 严重导致了最需要师资的地方,特别是短缺学科教师,反倒最先被“抽血”,所以金鼎山镇的师资至今依然“贫血”。
五、解决问题矛盾的关键——是实施“输血”与“造血”并重,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采取“输血”方式,充分利用“外资”缓解师资紧缺。由区教育局牵头,抓好教师“顶岗实习”工程,实现遵义师院和农村学校工作双赢。
大家都知道,师范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操作性;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一些城市学校担心接受实习生会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学质量,不欢迎实习学生,也让师范院校深感头疼。近年来,有师范院校独辟蹊径,实施“顶岗实习”工程,即以农村贫困地区的中小学作为自己的教育实习基地,以一年或半年为周期,派遣已基本具备从教能力的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分担大量的教学工作任务,一方面弥补师范院校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学生专业技能较差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缓解部分农村师资短缺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顶岗实习”不仅可以缩短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期,有利于其成长成才,而且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是高校师范教育的需要,也是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的一个补充。
2、整合区内教师资源,将城乡教师的互动交流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进而发挥好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辐射带动作用。
目前,支教或送教下乡已经成为缩小城乡教师差距(中华小学帮扶我镇的岩塘小学,长征小学帮扶我镇的下庄小学:送课下乡;),实施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但还只是从先进学校到薄弱学校、从城镇到乡村的一种单向交流模式,还未能有效扩大交流范围,还没有真正发挥出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往往还是以支教或 “手拉手”对口活动的开展形式去组织,没有建立起科学的人事调配管理制度;学校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科性结构的改变,没有任何起色。前不久看过某省在中小学实行“换岗”制度的报道,觉得建立城乡教师互动的双向交流制度,也是均衡教育资源的一剂良方。所谓“换岗”,就是城乡学校之间教师进行双向交流、定期轮岗。城区教师申请到支教学校任教,原人事关系和福利待遇不变,并由城区学校给予一定补贴;而在农村学校,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教师可以申请到城里“跟班”一年,接受城区教师指导。不管是单向的“支教”,还是双向的“换岗”,都需要强调的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二者作为不同的帮扶措施,应重在理念、管理、方法等软件上提供支持,而不是仅仅以此补充农村学校教师的缺口。支教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对被支援学校的传帮带作用,把自己的特色教研方法、特色管理经验等介绍到被支援学校,通过一个人带动一帮人;进城“跟班”教师也要抓住与城市骨干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另外,也可定期开展一些城乡教学观摩活动、教学研讨活动,使广大教师在互相交流中不断成长,共同提高。
3、增强“造血”功能,继续抓好自己学校名师的培养。完善政策激励机制,确保农村地区教师派得进、留得住。
2007年,在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师范教育的高度重视。通过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读师范,鼓励优秀大学生毕业从教,从入口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对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我们也知道,地方师范院校学生毕业后进入教师岗位的比例要远远高于部属院校,也就是说,靠部属院校师范毕业生解决农村师资问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对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免费更能保障他们到农村任教,更能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实施师范院校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三定向”政策。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分配政策,可以保证农村师资的来源,而且也可以减轻社会就业的压力,也是解决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紧缺的一个途径。
4、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确保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行得通。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进行教育手段的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多形式培训农村在职教师。至2006年底,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已达1043.8万人,其中县镇以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占81.7%。这一具体现实的国情,对实施有效培训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和挑战。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发挥远程教育、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国培”、各类地方性培训等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建 设好教师专业学习的网站,以教育网站为平台,依托“校校通”、“城域教育综合信息平台”等网络,将优质学校的教育资源以及“名师讲坛”等学术讲座资源上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让不同学校的师生都可以享受到网上学习的便利。或者组织由软件专家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队伍,充分挖掘优秀教师的教学潜力,将他们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等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建成名师资源库,供广大农村教师借鉴使用。
5、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农村教师在职培训抓得紧,落得实。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自己所教授学科的专业素质,而且要具备从事教师职业所需的专业素质。教师培训要从提高教师的“双素质”角度出发,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既要有一些教育学方面的通识培训课程。又要有一些相关学科专业课程,要将教育专家、教授的理论讲授和有一线教学经验的教师的实践经验介绍结合起来,注重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目前,不少农村地区培训是教师的义务,既要出时间精力,还要出钱,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不少教师颇有怨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免费培训,可以有效激活教师的潜能和内在学习动机,变教育行政部门被动的“要你培训”为教师个人主动的“我要培训”,培训效果自然就会提高。
6、培养乡镇学校自己的名师,充分发挥“名师”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应有作用。遵义市从2008年开始,在全市组建了名师队伍,近年来,市区级名师队伍在建设遵义教育强市,教育强区,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中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金鼎山镇有市级名师3人,区级名师3人,仅仅通过他们,要改变目前我镇教师队伍现状,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名师,市区要管理他们,也使用他们,平时给他们有指定的培训和学习任务,很少承担自己所在学校的学习和培训工作;说穿了还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因此乡镇学校必须要培养和建立起自己的名师队伍,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评选和使用,落实经费待遇,接受地方政府统一管理,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服务。
第三篇:社会实践报告浅析铝型材的发展状况
商学院毕业生社会实践报告
浅析铝型材的发展状况
中国铝型材产业始于1980年3月,广州市第二轻工业局铝制品工业公司和香港中国铝业公司合资兴建的铝型材企业在广州东郊圆村铝制品六厂建成投产。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中国铝型材工业从无到有进而居世界第一,从净进口国到净出口国,并已进入全球强国行列。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铝型材全行业的产量和消费量迅猛增长,而我国也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铝型材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到2008年底,全国领到生产许可证的有545家建筑铝型材挤压企业,拥有2120台挤压机,铝加工材产量达到1400多万吨。经过长达近10年的高速增长,我国铝型材行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并展现出了诸多新的发展趋势。
我在实习期间在一家型材经销处工作,该经销处是我所在城市里较大的几家型材经销商之一,而此经销处的型材种类众多,其中铝型材的数量较多,它是我所在城市中蒙山铝材以及南山铝材唯一指定经销商。经销商处于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位置,联系着用户以及厂商,因而对于整个铝型材的发展情况最为了解,因此在实习期间我通过在企业中的知识学习,并跟随企业领导到厂家以及用户中进行生活体验,并结合自己在互联网进行的知识查询对于铝型材的发展以及销售情况等项目进行了一定的调查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自己对于铝型材行业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我在实习期间,对于铝型材的调查在实际中主要集中在山东地区的铝型材的市场进行了实际调查,而其他的大多是通过网络查询以及行业领导的指导所了解的,就山东的发展状况而言,目前有数据显示,山东省氧化铝、电解铝产能分别达到1300万吨和400万吨,山东氧化铝产能居全国第一、电解铝产能居第二。氧化铝产量656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对于山东来说,铝产业可称有色金属行业的半壁江山。从产业结构来看,目前山东省铝产业结构“头重脚轻,粗老笨重”。上游铝产品主要分布在魏桥、山铝、南山、信发等企业。铝行业存在的产业链不完善、深加工项目少、附加值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使铝产业处于投入大、效益低的尴尬境地。氧化铝、电解铝产量分别为656万吨、148万吨,但铝材产量只有186万吨,铝板带以下的铝产品在全国基本排不上名次。相比广东、江苏、浙江的铝产业资产和规模都比较小,但因其大多是下游产品,每年获得的利税并不低于山东这个铝产业大省。当前,许多企业已经看到了山东省铝产业产业链空缺的商机,资金正在向这个洼地流动。
铝型材在山东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优势,首先,政策性市场机会,国务院为进一步扩
大内需,制定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有关措施的出台为2009年以后至今后铝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政策性市场机会,对铝型材加工业的效果将会逐步显现,例如在铁路建设方面,由于在以后的时间里加多了铁路的建设,就造成了铝挤压型材和铝板材的产销的利好局面。其他如农村及城市电网改造、通信设备尤其在基站设备制造、医疗器械用铝型材和药用铝箔、家用电器下乡及保障性安居工程都为工业铝型材生产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会。
第二,区位市场优势方面,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陆地总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近海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417.23万,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目前,从全省情况来看,大部分区域正处于发展阶段,而且随着2011年蓝色经济区以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继续增加,投资增长的潜力巨大,对于铝型材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山东的政策方面,山东省《17个地市住房建设发展规划》来看,全省计划到2011年,各主要城市中心区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大约是3.5亿多平方米,第三,山东的房屋建设方面,山东省共有140个县级市、县、区,农村人口5000多万人,农村适龄青年结婚自建房根据统计部门人口年龄及农村人口比例推算,每年要建设4000多万平方米的自建房;即将实施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每年也大约在2000万平方米左右,小城镇建设、县级保障性住房及企业用房每年在1.2平方米左右。《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商品房施工面积达1.8亿平方米。
第四,山东在全国铝型材的市场方面,其周边江苏、安徽、河南、山西、河北、天津、北京及东北三省,基本是都是人口稠密地区,每年将会有大约600万吨以上的铝型材的需求量,市场潜力巨大。从目前全国主要铝型材企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广东等南方地区,山东、河北及辽宁等地也有部分铝型材加工企业,目前,北方地区的铝型材市场上广东等南方企业的产品也占据一定的份额,而运输距离过长在市场上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
第五,从产业布局来看,山东省是原料铝生产大省,下游铝材深加工企业相对较少,铝型材深加工业在山东省还属于发展阶段,以山东作为生产基地,辐射江北、中西部及北方地区,市场范围广阔。新建铝型材产业群,既符合《山东省有色金属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又能抓住有利时机,填补市场空缺,正是发展铝型材产业群的最佳时机。
从上面可以看出,铝型材有非常大区位优势,而且虽然国家的政策并没有在明确的鼓励铝型材的发展,但是由于铝型材是建筑的基本材料,因此当国家在出台有关于发展的政策时,必定会对铝型材的发展产生利好营销,而在山东,蓝色硅谷经济开发区以及黄河三角洲经济区都在持续进行中,所以说铝型材还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的。
而在铝型材的销售方面销售渠道的布局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企业外设办事机构或办事处直销,多数铝材企业在工程渠道市场拓展方面主要还是以设办事处为主,也就是通常业内人士所说的直销模式。在建筑型材工程渠道的拓展方面,尤其需要企业的销售代表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众多铝材企业而言,企业要想打开市场,必须有这样的员工做后盾,才能将型材市场做好。二是依托代理商批发或零售模式,据了解到,在铝材行业中,铝材企业有50%以上的产品是通过各地代理商销售出去的,在这一模式下需要双方信任和合作,从某一角度说是一场博弈。三是型材企业涉足系统门窗,仍需加盟,型材企业在资本、渠道布局到一定规模的同时,势必会开发出新的产品出来,目前对于型材厂商而言,这是最好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的优势是有助于企业获取最有效的市场信息,扩大企业品牌产品的影响力并快速打开销路。所以,企业在市场销售渠道方面,不仅要打造出一流的直销队伍,还要重视代理商或经销商在企业开拓市场方面所起的作用。
总结:首先就铝材企业的发展趋势而言,近年来,随着我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的加强和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机制作用的进一步发展,铝型材工业在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产业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国内一大批小型铝型材加工厂因其型材产品的技术水平低,质量差而逐步被淘汰。目前,我国铝型材工业已经跨越了以数量增长为特征的初级发展阶段,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建筑行业、工业型材的铝型材消费占全部铝型材消费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铝型材工业开始步入了以提高产品内在质量,丰富产品种类,依靠综合实力参与市场竞争的新时代,工业型材消费的比例已经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另外,中国是铝产业大国,铝型材出口仍然会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其次就铝型材的销售方面,铝型材产品多以工程市场为主。型材企业50%以上的市场份额是通过各地的经销商这个中间环节达到终端工程用户的。随着行业市场的日渐扩大,渠道的不断下沉,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在型材企业的市场销售中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型材企业来说,在渠道建设方面不能说采用哪种营销模式最好,只能说哪种模式更适合企业市场的开拓与自身稳步的发展。
2012年
第四篇:武汉交通发展状况社会实践行报告
社会实践行报告
—— 调查武汉交通发展状况
——调查人: 一.实践目的
近年来,武汉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重调整产业结构,经济运行的内生性和稳定性加强,总体呈现出结构改善、质量提高、收入增加、协调性增强的良好局面。主要指标在副省级城市中位次虽有所后移,但发展速度稳步加快,总量占比由下滑转向上升势头开始显现;与全国全省比较,武汉市主要指标增幅高于或逐步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总量占比不断上升。显示出武汉正向“缩小与东部沿海先进城市的差距”开始发力,而对全国、全省的贡献不断加大。
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看到武汉市建设正在逐步提升,走向一线城市,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素质不断增强,城市不断的美化,心里也感到十分的自豪和骄傲。在这个寒假,借此社会实践的机会,加入对武汉近年发展的调查,深入探究武汉未来的发展道路,为提前融入社会做好准备,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实践内容
1.调查时间:1月25日
2调查内容:从武汉交通对铁路,航空,水运,公路的建设规划来预测未来武汉的交通发展
3.调查形式:问卷调查
三.实践总结
(一)整体概述
自古以来有“九省通衢”之美名的武汉位于全国经济地理的中心,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具有“得中独厚,辐射四周”的区位优势。武汉市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大铁路动脉的十字交汇点,它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 都,西安等中国大城市都在1000公里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武汉市为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
武汉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有4条国铁线、4条国道、16条省道、数条水路及158条航线、2条高速公路在武汉交汇。随着武汉市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建设的投资额也相应增加,从1990年到2003年,武汉市交通建设投资累计达到257.81亿元。近20年来,武汉的货运周转量在全国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客运量由3.4%下降到1.3%。1986年,武汉水运总运量、周转量中的比重分别为4.0%和2.1%,在武汉货物总运量、周转量中的比重分别为21.2%和46.6%;到2003年,武汉水运在全国水运总运量、周转量中的比重分别只有2.2%和0.72%,在武汉货物总运量、周转量中的比重也分别只有19.4%和29.2%。为了抢抓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中部崛起机遇,加快武汉发展,重塑武汉在全国以及区域交通格局中的枢纽地位和作用。
武汉是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武汉港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也是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随着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的投入使用。武汉将成为全果四大枢纽机场之一。
这样武汉就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战略大支点。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武汉初步形成了公、铁、水、空及城市交通的立体交通网络。
图一为武汉各方面发展优势图
(二)武汉交通现状
铁路:在全国铁路运输系统中,武汉是四大全国性枢纽之一,全国投资兴建的北京至广州、上海至成都二条快速铁路线将在武汉交汇,与现有的京广、京
九、汉渝、武九联成一体,使武汉铁路枢纽地位和功能不可替代。2003年铁路客运量2611.90万人,旅客周转量175.50亿人公里货运量5823.60万吨,货周转量488.50亿吨公里。
图二为湖北省公路主骨架图
航空:在全国航空运输体系中,武汉天河机场是全国六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有10家航空公司参与运营,武汉基地公司有28架飞机,机场日均约120个航班。辐射国际国内的航线158条,可达60个国内外大中城市和地区。武汉机场2003年旅客吞吐量334.40万人次,高峰小时旅客流量1616人次,货邮吞吐量为5.30万吨。
图三为武汉天河机场
水运:武汉是长江中游地区主要的内河港口,长江黄金水道的水运交通枢纽中心,国家一级枢纽港。武汉港上通西部大开发的重镇重庆市,下连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上海市。市区现有大中型港区35个,码头泊位397个,构成了以长江、汉江为骨干、连接众多支流小河的天然航运网络。武汉已先后建成青山外贸码头、永安堂港区、红钢城多用途码头等一批具有现代水平的码头泊位。沌口、汉阳、汉口、青山、阳逻等五大港区已基本形成武汉市港口体系的主骨架,华中物流的主通道,长江航运的主枢纽。武汉港区库场总面积2913千平方米,堆场面积2689千平方米。港区装卸机械907台套,最大起重能力110吨。生产用码头泊位货物年通过能力3944万吨。内河航道共有通航河流22条,其通航里程504.4公里。全市拥有各类水运船舶324艘。作为我国内陆最大的船舶生产基地,武汉的船舶生产能力在全国排第五位,船舶修造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图四为武汉长江大桥建于1955年
长江二桥
晴川桥 公路:武汉市东西湖、汉南、黄陂、新洲、蔡甸、江夏区现有国土面积7633平方公里。截至2003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为8827公里,公路网密度为115.64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265.622公里,一级公路330.495公里,二级公路812.064公里,三级公路964.38公里,四级2370.442公里,等外路4083.997公里。至2004年底,所有国、省干线可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技术标准。
(三)武汉交通发展趋势
与国内其他特大城市一样,武汉交通正面临着城市化、机动化进程快速发展所引致的各种挑战。武汉交通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成功地实现跨越式发展,将影响甚至决定武汉市未来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武汉经济协作区和武汉经济圈的有效构建、武汉市主城区核心功能的有效发挥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武汉交通正处于发生深层次改革的关键时期。
铁路:全国铁路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规划“四纵四横”的客运专线,2020年全国铁路总里程将达10万公里。京广、京
九、汉渝、武九铁路干线,京广、泸汉蓉高速铁路在武汉形成双“十”字结构。2010年,武汉铁路客货运量预计达到3500万人次和6600万吨以上。2020年,分别达到5000万人次和8686万吨。
公路:京珠、沪蓉、银武、杭兰、阿深高速公路在武汉交汇成环。到2007年,全省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紧张关系基本得到缓解,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交通圈率先形成,实现武汉至地级市当日往返,武汉至周边省会城市朝发夕至;2010年,实现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由基本缓解向总体适应的跨越;2020年,实现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由总体适应向初步现代化跨越。2010年,全市公路运输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11868万人次、75.7亿人公里、10043万吨、82.3亿吨公里;2020年全市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分别达到14183万人、112亿人公里、13497万吨、121.8亿吨公里。水运:长江下游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长江上游有“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武汉力求建设成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促进长江航运与沿江经济互动发展。根据交通部规划,武汉渴望于2020年前与长江全线一道实现航运现代化。把武汉建设成为长江中游的航运中心,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长江航运发展和武汉极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武汉水运中期目标,2010年前,武汉港将实现装卸、仓储、配送一体化并成为长江中游的综合物流中心。
图五为武汉港
航空:根据国家宏观交通布局,武汉机场成为国际性机场。拟实施的天河机场二期建设,定位为吞吐量1300万次。建设与国内六大区域性枢纽机场相适应、辐射全球的航空枢纽和物流转运中心。轨道交通:根据武汉轨道交通的远景规划,我市将建成7条总长约22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在近期建设方案中,2010年,选择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形成总长约70公里的“工”字型骨干线网,总投资约260亿元。2020年,建成5条线路140公里的轨道网络,将能较好地发挥城市快速轨道客运交通的规模效益。
图六为武汉轻轨
图七为正在兴建的地铁
机动车交通:为了有效地缓解持续增长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道路交通 资源极其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扭转其在总量和结构上双重失衡的状态,必须选择调控交通需求、强化道路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增加有效交通供给能力的途径,采取交通源与交通流控制并重的调控模式和相应的交通政策。2010年机动车拥有量为80-100万辆,过长江机动车日出行量达35万车次;2020年机动车拥有量为200-240万辆,过长江机动车日出量达到50余万车次。即将建设的天兴洲公铁两用桥、青岛路隧道、二环线上两个过江通道,与现有的长江一、二桥、白沙洲大桥,共七个通道能够满足未来15年的过江交通需求。
(四)专项目标
铁路:2010年形成快速客运干线网络,完善枢纽设施,集铁路、公路、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出租车等方式于一体,最大步行换乘距离不超过200米;便捷的快速通道与其它客货运交通集散地连接。至2020年,不断强化国铁在武汉城市圈客货运输中的地位和作用。水运:2010年,构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基本框架,全市货运船舶平均吨位900吨以上,运输能力与吞吐量之比达到1:2,江海直达运输船舶占全市运力总量的20%以上。2015年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集装箱运输船舶的总载量不低于8000TEU(20英尺标准集装箱)。2020年,成为华中航运中心和长江中上游最大的现代化枢纽港口。
公路:2007年基本实现公路现代化,公路密度达70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建成武汉到圈内所有县级城市“两小时交通经济圈”;建成武汉向外辐射的七条出口高速公路,形成“环形放射状”高速公路网。2010年,公路密度达76公里/百平方公里,完成圈内各市县高等级干线公路改造;建成“十客八货一中心”公路主枢纽,集公路、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出租车等方式于一体,最大步行换乘距离不超过200米;形成快速客货运网络和出口通道,实现武汉市区到周边地市的高速连接;客、货车总量达到12740辆,客车4240辆,货车85000辆,提高车辆档次。至2020年,公路密度达102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武汉城市出口路、连接道和连接周边省市公路全部达到高速化或快速 化;建成华中物流中心服务网络体系;形成客运舒适化、货运物流化、信息电子化的格局;全市营运汽车将达到11.1万辆,其中营运客车4700辆,营运货车10.6万辆。
航空:2010年,建成航空货运中心和国内区域性航空枢纽,引进更多航空公司进场经营,增开辐射国际国内航线。2020年建成国际化、现代化的航空港。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适应超前,道路系统功能结构完善,交通方式结构合理,公共交通优先体系形成。2010年城区道路总里程2401公里,路网密度7.0公里/平方公里,总面积4500万平方米,道路面积率13%,人均道路面积10平方米初步形成汉口、汉阳、武昌三镇自成体系,城间快速多通道连接,“环形加放射状”路网格局,一环、二环(除二七和洲头两个过江通道外)、三环和外环全线贯通,放射线改造、主城区道路综合整治、路口渠化全面完成。以公共交通枢纽站为支撑,初步形成大运量轨道交通、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出租车等方式合理分工和有机结合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内环线以内公共交通平均车速达到16公里/小时,内环线以外达到20公里/小时;公共交通高峰小时满载率控制在90%以内,内环线以内所有站点乘客上站距离控制在300M以内,内环线以外的建成区所有站点乘客上站距离控制在500M以内;
(五)调查总结
城市交通问题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面临的重要战略性问题。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交通供应的增长永远不可能满足交通需求的增长,城市交通系统必须寻求合理、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围绕引导和促进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的形成,打造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服务水平交通新体系。以先进而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促进城市紧凑发展和节约土地资源,以合理的土地开发形成和强化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
市民对武汉交通看法不拥堵,5%一般,5%拥堵,90%(共调查20人)
根据调查显示,90%的武汉人非常看好武汉未来10年的发展,相信武汉在10年内可以跻身一线城市行列中,85%的市民认为过去5年和现在相比,武汉各处均在加紧发展,从城市建设到小处对人民素质教育上,均在不断提高,有90%的市民抱怨武汉拥挤的交通,对于正在兴建的地铁,市民都十分期待,希望地铁可以缓解武汉交通的压力。对于未来武汉的建设,市民都十分有信心,武汉的明天会更好。
对于武汉市的综合交通系统,应建设满足城市圈整体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城市圈城市化与区域公路、铁路、轨道、水运、航空一体化发展进程; 12 按照市场规划,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和共用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发挥基础设施对城乡建设、产业布局、要素流动的引导作用,集聚发展、集约经营;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武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姓名: 系别: 学号: 班级: 电话:
第五篇:农村教师现状与发展(模版)
农村小学教师现状与发展
酉阳县兴隆镇土坪明德小学 黄杰
我是一名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2004年从大学后就毕业义无反顾的走上了教书育人这个职业。如今在教育第一线工作已差不多十年有余。我对农村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而对于农村来说,教育是广大农村孩子走出大山最好的途径。每个家庭都把孩子看作一家人的希望,这其实无形中就给我们广大农村教师带来一定的压力。不得不说,我们广大农村教师是幸苦的,崇高无上的职业在带给我们无限荣誉的时候,也深深的透露出我们农村教师的不足与心酸。
工作以来,我一直在比较偏僻的农村小学任教,对农村小学教师现状十分了解。具体现状如下:
一、我们广大农村教师队伍机构机制不合理.1.在我所工作过的几个乡镇来看,农村小学教师的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农村教师老龄化对农村小学教育影响很大。以我校教师为例,年龄大的教师大多是90年代民办教师转正,有极其少的教师是顶替父母任教。都没有受过专业的知识培训,大多凭借自学知识开展教育工作。习惯“传统式教学”“方言任教”。,难以接受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教学水平难以提高,面对当前教育的不断改革,他们往往是力不从心。
2.老教师在体力与精力上都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我校有一位年事已高的教师,因年龄偏大,视力下降,备课都十分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提高原本就落后的农村教育呢? 3.老教师参与工作的热情不高。
“各种培训、各种活动是你们年轻人的事,我们再过几年就退休了,没有必要参加。”虽说年龄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但所有教师抱着这样的心态,要想发展教育就更为艰难。
4、在知识方面,农村小学教师与城区相比,教学设备欠缺、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能力偏差,大多数都没有通过正规学习。在农村小学每个学校都还有代课教师,对于外行看来,教书是件极其简单的事情,却不知除了教学生“1+1=2”之外,我们要教给孩子的还有很多很多。所以部分家长,宁可出高价让孩子到城区去读书,也不愿意让孩子在农村小学受教育。
5、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
在落后的农村,为了激起教师工作的热情,都制定了奖惩制度,以我镇为例,每学期期末学生成绩决定教师的去留。平均分在镇后三名的教师,会分到边远的学校任教,成绩优秀的教师就“升迁”.形成了教育越来越落后的地方更落后的趋势。这就是为什么农村小学与城区小学,在教学质量上相差甚远的原因之一。
二、教师队伍新鲜血液补充不足。
我镇几年来,小学教师不断减员,(包括离退休、生病不能上班、调离、转行等)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环境相对城区条件较差,不断减员的同时,却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使整个农村教育陷入了困境。
三、教师负担过重,面对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各方面压力。
我镇严格按照师生比1:25配置教师的。这出现了村完小,教师包办任教,无论任何科目都有一位教师担任,并担任该班班主任。学生每天面对一个面孔,老师面对同一群孩子。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视觉上都感到疲劳。如此一来,教师应付教学力不从心,更不谈不上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了。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多么神圣的职业,却不知教师难当,当好老师更难,当新时期的好老师,更是难上加难。家长们把孩子送进校门,学生“成龙成凤”决定教师的好坏。而在落后的农村开展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例如:我们酉阳县兴隆镇是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地方,这里的人主要经济来源于外出务工,孩子基本上就是由家中老人在看管。学生的基础知识很差,老师把不准学生的脉,教学质量得不到明显提高。
有记者曾这样形容我们中国的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几匹瘦骨嶙峋的马拉着乡村教育的车子,吃力地行驶在曲曲折折的乡村小道上。尽管吃力,但乡村教育的车子仍在向前行驶,尽管瘦骨嶙峋,但这些马儿仍倔强地撑起乡村教育的蓝天。这里,那些瘦骨嶙峋的马儿,无疑是乡村教师最真实的写照!
四、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学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
目前小学教师很不配套,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数学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数学现象较为普遍。在一些学校,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自2002年以来,我中小所在地学校三年级以上都要求必须开设英语,而当时只有一名经过短训的英语教师,对于间隔10多年都未说英语的小学教师,仅仅通过短训,这又能有怎样的效果呢?至目前为止新分配来的特岗教师(英语专业的)只能满足中小所在地学校英语教学的要求。完小、教学点英语教师仍然不足。
在小学教师中,还流传有这样一句话:“农村教师是根草,地位低来工资少。”由于农村小学学校经费来源单一,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广大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教书育人、默默耕耘,他们付出的很多,得到的回报相比城区学校教师却少得可怜,除工资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从工作生活条件来看,县直学校好于乡镇学校,中学好于小学,乡镇小学好于村小,村小教师除了工资,基本没有任何奖金、福利,广大农村小学教师感觉极不公平。
面对农村如此的不足现状,我觉得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合理考虑农村教师编制。
在核定编制时,应该充分考虑农村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
较多等特点,保证农村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①打破“铁饭碗”的思想,对教学中滥竽充数的教师要彻底清退。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聘期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给予待岗和降级处理,以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目标。③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教师到边远穷乡支教,支教要落到实处,不能走过场。④教师设立岗位制,如管理岗位、任教岗位、后勤岗位等,让现有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⑤将农村教师的退休年龄提前,动员年龄偏大的教师提前退休,然后招聘一批实力派的大专毕业生来充实农村教师队伍。
3、教育投入落实到位。
政府应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达到真正的公平教育,使年轻教师留在农村安心从教。
4、加强农村教师专业培训。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应以“一德三新”为重点,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培训” 工程,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改变小学教师“万金油”,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精的现状,使农村小学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总之,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而繁琐的工作,这需要社会、人民、教师、乃至学生的共同协作和努力,作为我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更应该要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让我们一起加油,为农村的教
育奉献我们的青春、奉献我们的热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