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前必需的准备工作
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前必需的准备工作,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与环境的合理组合和运用、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也关系到生物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
一、制定教学目标时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之前未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部分教师不理解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认为讲完规定的教材内容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仅作为教案中的一种备查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凭经验和考试的要求操作,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形同虚设。
3.制定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即“双基”目标,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4.制定了很多教学目标,但有些目标超出了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实际上无法达到。
5.只注重少数不太重要的教学目标,忽略了重要的教学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6.不能清楚地表述课堂教学目标。部分教师仍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表述方式,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含糊、笼统,不便于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因而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师心中无数。
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才能使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既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具体、明确、具备可操作性,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第二篇:备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
备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它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课堂教学艺术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连续性。因此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假若没有备课或者备不好课,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师的随意行动,其效果与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
备课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它是青年教师取得教学经验,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它对于中老年教师同样不可缺少,因为教材内容不断更新,学生的情况不断变化,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中老年教师要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坚持认真备课,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关于教师如何精心备好课,就自己的经验谈谈备课的要求和方法及如何写好教案等问题。
一、备课的要求和方法
(一)、备课的要求
1、高度的准确性。凡需要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应该十分准确,不能似是而非,即使是最简单的概念问题,也要准确把握,不能出现问题。有争议、不能作出结论的问题,一般应予回避,不能轻易搬上课堂。对于大中专学生,他们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教师应对有争议的问题,向学生介绍不同学派的观点及最新论点。
2、明确的目的性。教师应对每堂课,每个章节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要求,都必须十分明确。这样才能依据目的合理处理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否则会东拉西扯,随心所欲,使教学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3、极强的针对性。备课必须心目中有学生,时时想到学生,处处想到学生。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4、周密的计划性。就整册教材而言,课时的分配,新旧知识的联系,复习与检测的安排,均应有计划。就每课而言,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板书的设计,教具的使用,实验的演示,都是统筹安排,有一个合理的“序”。
5、准确的预见性。备课既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当然有明显的预见性,我们要求的是“准确”。在备好教材,备好学生的基础上,要准确的预计到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情况,设想好应变的措施,以因势利导,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预见性准确,教师上课时就能胸有成竹,应付自如,始终掌握主动权,不会出现忙乱无绪的情况。
(二)、备课的方法
备课的方法因人而异人,因学科而异,没有固定的框框。但一般地说不外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教案,写教后这几个方面。
1、备教材。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犹如演员要熟悉剧本。它是包括熟悉教学大纲,熟悉全册教材,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深刻理解每一篇章,每一课的内容,明确它在全册的地位和前后的联系等。教师要深刻准确地把握教材,必须查阅资料,认真钻研,使教材由“薄”到“厚”。
2、备学生。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课堂教学师生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不能取得任何效果,所以必须备学生,备学生要备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理解能力等。备好学生可以使教师的教学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教学活动。
3、备教法。备好教材与学生,只是具备了搞好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要使可能变为现实,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还要备好教法。这是抵达彼岸的桥梁。教无定法,教师要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根据教材、学生、教师本身素质等特点选择最优的教法。
4、写教案。教案是教师备课成果的升华和结晶。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具体依据。教案可详可简,可写在教案专用纸或本上,也可以评注形式写于教材上,视具体情况而定。
5、写教后。课堂教学不可能不折不扣地按教案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实际往往会纠正、充实原教案。以写教后的形式总结些宝贵的经验教训,可作下一次备课的借鉴,是教师提高备课水平的重要方法。
第三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所谓“高效课堂” 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开展“高效课堂”研讨,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也是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快乐校园的根本要义所在。
“高效课堂”主要研讨两大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是研究主导和主体及二者的关系。教师是学教学、搞教学的,教学就是如何把知识同化在学生身上,以我昭昭使其昭昭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所有学生并不在同一认识水平上,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会照顾到,一次成功,这就是效率。而有的教师反复讲,这不能理解为诲人不倦,百讲不厌,而只能说明教师的水平问题。教要出效率,出效益,学也是如此。指导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理解得快,接受得快,记忆的也牢固。平常我们谈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如何备学生?那就是要清楚学生的基础、思维和接受能力。所以 “高效课堂”研讨,必须首先肯定这两个方面,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出高效。
“高效课堂”有科学的量化指标,但总起来说必须达到以下三个要求:
1、明快。一是教师的情绪,要平和,不能过分激昂和低落,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状态是最有利的。二是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形成互动。三是课堂的节奏感和逻辑性是适合课堂教学内容的。
2、融洽。指整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个氛围要由教师来创设,从情绪到求知欲的引发,以及整个课堂的感应互动都能体现这种关系。
3、投入少,产出多。这就是效益。我们的课堂,有一点是既定的,就是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要研究如何提高效率,不必自设框子,用最少的时间圆满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就是高效。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呢?
一、教师方面
1、充分的课前准备
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其次,教者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
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此外还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在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2、活跃的课堂状态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中学的情景,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更要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3、科学的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要有根本的改变。我们要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老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进行看书、自学。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在这个“教”的过程中,教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学中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要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
4、适当的激励机制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
事实表明,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三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四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家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二、学生方面
1.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2、课堂学习习惯:
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要端座在凳子上,起立时要站直;听课时目视老师,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老师板书时要目视黑板;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回答课本上的问题时将书捧在胸前,声音要宏亮;书写时执笔要正确,要认真,书写解答过程要规范,写在规定的位置,不写错字、别字,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要集中精力紧紧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
3、课后巩固习惯:
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业。假如每次作业都能够做到先复习,然后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作业的话,那就等于一天几次考试,就不会出现平时作业100分,正式考试不及格的情况了。
三、师生结合一个班级的师生就像一支运动队,教师就是那教练。”每一节课就象一次训练,没有科
学的方法就不能产生刘翔、王军霞这样的世界冠军;同时,没有足够的训练强度,也不会出现中国女排。光教师“一头热”是很难产生高效课堂的。
如果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我们的课堂教学想要不高效都不可能.
第四篇:ERP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ERP实施前的准备工作从理论上讲,每一个企业都需要一套ERP系统来管理本公司的业务和事务,但实际上远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一个企业是否上ERP系统,跟他的业务繁忙程度和管理需要是相适应的,只有当企业迫切感到人手不如电脑的时候,他才有上ERP系统的强烈愿望,但上ERP系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做一定的准备,这样才会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系统.很多企业并不是很清楚自己的真实需要,随着选型的深入,就越来越感到无所适从,因为每个ERP软件都有其特点,看的多了,难免眼花缭乱,不好确定.那选型前有那些准备工作要做呢?
如果已有系统在用,换ERP的目的在于使应用更深入和数据更集中,那么就要列出在用软件的优点、缺点和需要扩展的功能;如果之前没有系统在用,那么就需要把主要的业务流程梳理出来,找出使用ERP系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具体来说,选型前必须准备好下面两类问题:
1、列出主要业务流程,如销售、采购,库存,生产,财务,人事等主要管理流程,由于企业里管理流程很多,可以先准备主要的流程,最好画出来,以利于跟ERP供应商交流。
2、列出各流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比如销售流程中的发货、信用、运费、回款,生产流程中物料转移、变形、组合、分拆,人力资源中工资计算等问题,把每类问题的迫切点写出来,写仔细,那么在跟供应商交流时,就很有针对性。
3、准备一套可以满足管理需要的流程单据和示例性数据,以便于对ERP软件进行测试,比如准备一个产品的BOM,以此来考核所需要的功能。
示例数据很重要,现在很多ERP供应商拒绝客户示例数据,而用他自己的数据来演示,这样就可能掩盖一些问题,比如数据属性与客户要求的不一致等这样会影响以后系统运行的问题。细致的准备对于选择一套适合自己的ERP系统是必需的,因此,在邀供应商来洽谈演示之前,需要做好这些事,
第五篇:《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现代教育评价》课程是河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师)的公共考试课程,是为培养和检查考生的教育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而设立的一门课程。
教育评价的实践与理论是教育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是教育管理和决策走向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性质而言,《现代教育评价》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就其发展历史而言,它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哲学基础,以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教育学科为理论基础,以统计、评价理论为方法论基础,以教育测量、教育统计、教育评价为具体工具。本课程在自学考试命题中应充分体现以上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我国教育评价实践活动及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和面临的问题,提高对教育评价活动的认识及开展教育评价活动的工作能力。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1章 现代教育评价概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教育评价的目的与功能作用;教育评价的类型;教育评价的过程与方法:了解教育评价的常见模式;并对我们教育评价实践活动进行反思。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评价的基本概念
教育评价的概念。理解教育评价应注意的几点。教育评价的特征:教育评价的目的性、主体性、中介性、综合性、预见性。教育评价的意义。
第二节 评价的目的、功能、作用与类型
教育评价的目的(鉴定、诊断、改进)。教育评价的功能(管理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心理功能、研究功能)。教育评价的作用(导向与激励作用、反馈与交流作用、检查与监控作用、鉴定与选拔作用)。教育评价的类型(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学校评价)
第三节
教育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教育评价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明确评价的问题、确定评价的目的、确定评价对象与评价内容、信息采集与分析方法、采集分析信息、得出结论、用适当方式向评价委托人或其他当事人报告评价情况,依照评价结论采取措施,再评价)。教育评价过程的管理。
第四节
教育评价模式
教育评价模式的概念和类型。影响较大的基本模式:泰勒模式、CIPP模式、CSE模式、反对者模式、应答模式、消费导向模式、目标游离模式
第五节
关于教育评价实践的若干反思
教育评价活动的价值取向、教育评价的方法论基础、教育评价的准则或标准、教育评价实践。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识记:教育评价的概念 理解:教育评价的特征
应用:
(二)教育评价的目的、功能、作用与类型
识记:教育评价的目的 理解:教育评价的功能、作用
应用:教育评价的类型
(三)教育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识记:教育评价的过程;
应用:教育评价的方法。
(四)教育评价模式
识记:教育评价模式的概念
理解:泰勒模式、CIPP模式、CSE模式、目标游离模式、反对者模式、应答模式、消费导向模式
第2章 学生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学生评价的概念、作用、类型。能够反思传统学生评价的功能与缺陷。掌握现代教育目标分类学与现代学生评价的关系。学会如何进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和非认知因素评价。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生评价概述
学生评价的概念。学生评价的作用。学生评价的基本类型。传统学生评价的功能与缺陷。现代学生评价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教育目标分类学与现代学生评价
什么是教育目标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点。教育目标分类学的领域划分。
第三节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概念。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步骤。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
第四节 学生非认知因素的评价
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形成性评价。学生非认知因素的诊断性评价。学生非认知因素的总结性评价。
第五节 学生评价案例:数学档案袋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一)学生评价概述 识记:学生评价的概念
理解:学生评价的作用。学生评价的基本类型。
应用:传统学生评价的功能与缺陷。现代学生评价制度的基本特征
(二)教育目标分类学与现代学生评价
识记:教育目标分类学。
理解: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点。(以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基础、具有层次性和累积性、通用性)
应用:教育目标分类学的领域划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三)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识记: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概念。
理解: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步骤。
应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
(四)学生非认知因素的评价
识记: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形成性评价(目标分析法与即时评语法)。学生非认知因素的诊断性评价。学生非认知因素的总结性评价(态度测评法、自陈量表法、投射测验、任务推定法、操行评语法、等级测评法、操行加减分法、综合评判法)。
第3章 教师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现代教师评价的基本思想。掌握现代教师评价的特点。理解现代教师评价的准则和标准,掌握现代教师评价的常用方法。培养对现代教师评价实践进行反思的意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现代教师评价的基本思想
教师职业形象与教师评价(社会要求,角色定位)。传统教师评价思想反思。现代教师评价的特点。关于教师评价的现代观点。
第二节 教师评价的准则与标准
教师评价准则与标准的概念。教师评价准则的确定。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科研工作评价。
第三节 教师评价的基本方法
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同行评价、领导评价、专家评价。
第四节 教师评价案例:对教师评价方案的反思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现代教师评价的基本思想
识记:教师职业形象与教师评价(社会要求,角色定位)。教师劳动的特点。
理解:传统教师评价思想反思。教师评价的原则(自我控制与同行评议结合、与校园文化相兼容、一致性、全面性与简单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应用:现代教师评价的特点。关于教师评价的现代观点。
(二)教师评价的准则与标准
识记:教师评价准则与标准的概念。教师评价准则的确定。教师素质评价的内容。成果计数法、引用分析法、科研经费评价法。
理解: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科研工作评价。
(三)教师评价的基本方法
应用: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同行评价、领导评价、专家评价。
第四节 教师评价案例:对教师评价方案的反思
第4章 学校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学校评价的概念和类型。正确领会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把握现代学校评价的特征和主要内容。掌握学校评价的方法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校评价概述
学校评价的概念。学校评价的基本类型。分类的标准。
第二节 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
对传统学校评价的审视和反思。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特征。现代学校评价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现代学校评价方法论
现代学校评价方法论述评。发展性学校评价方法论。
第四节 学校评价案例:上海市开展发展性学校督导评估的实践探索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学校评价概述
识记:学校评价的概念。
理解:学校评价的基本类型。分类的标准。
(二)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
理解:对传统学校评价的审视和反思。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
应用: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特征(个别性、建设性、开放性)。现代学校评价的主要内容(发展目标体系、发展能力体系、学校发展自我保障机制、学校发展成效)。
(三)现代学校评价方法论
识记:组织质量概念
理解:现代学校评价方法论述评(教育目标评价、增值评价、最优基准评价、自身进步评价、顾客满意评价、生产力评价组织质量评价、良好的教育实践评价)。
应用:发展性学校评价方法论(应该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章 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建立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能够反思传统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掌握教育质量的概念,形成教育质量保障的现代思想。了解建立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传统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方法反思
传统利用评价手段改进教育质量的假设。
第二节 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思想
教育质量的概念。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性质和特点。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作为组织学习系统的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对学校管理点意义。
第三节 建设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制定学校的教育质量政策。明确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合理设计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建立健全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机构。不断完善质量保障的方法技术系统。定期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进步状况。不断优化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展组织学习能力,培育学习化组织。
第四节 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案例:建立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探索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传统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方法反思
理解:传统利用评价手段改进教育质量的假设。
(二)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思想
识记:教育质量的概念。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性质和特点。
理解: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应用:作为组织学习系统的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对学校管理点意义。
(三)建设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识记:制定学校的教育质量政策。
应用:明确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合理设计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建立健全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机构。不断完善质量保障的方法技术系统。定期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进步状况。不断优化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展组织学习能力,培育学习化组织。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本大纲将考核目标确定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它们是递进关系。
识记:要求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等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领会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的内涵,把握概念原理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方法分析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二、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对考生进行辅导。
2.理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把识记与理解应用联系起来,注重培养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处理课程内容的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引导考生再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适当突出重点内容。
三、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题应该按照本大纲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范围。
2.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0%,理解占30%,应用占50%。
3.理安排试题的难度结构。容易题占30%,中等难度占50%,较难题目占20%。
4.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评价”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以下那位美国学者提出的?„„„„„„„○
①泰勒②斯塔克③斯克里芬④克隆巴赫
二、名词解释题
1、教育评价
2、诊断性评价
3、学生评价
三、答题
1、简述教育评价的作用。
2、简述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步骤。
四、论述题
1、教育评价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学业评价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案例分析题
举例略。
8037《课堂教学设计》大纲
时间:2010-01-08 21:51来源: 作者: 点击:
12次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新课程教学设计》是为培养和检查考生的课程理念与教学设计而设的一门课程。《新课程教学设计》是一门基础学科。目前,我们国家正在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的最终发生地是学校,最终实施者是广大一线教师。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个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都要学习新课程、了解新课程、研究新课程。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就学校教育而言,人才的培养、教育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主要落实到教学上。有效的教学设计又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教学设计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本书共分7章:第1章主要是明确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观念,通过本章学习,树立新的课程理念,为新课程教学设计打下理论基础;第2章主要是明确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3章主要论述教学目标设计的意义及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第4章是明确学习任务的分析方法、学习者的起点的分析方法,这方面是教学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第5章和第6章是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媒体设计,这两章是本课程的重点,具体论述了各种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以及具体的操作案例;最后一章主要是谈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如何根据新的理念进行评价设计。
本门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使考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地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1章 新课程、新理念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学习方式的概念;理解教学的概念,儿童中心说和教师中心说的含义;理解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理解教师角色的转变。
Ⅱ.课程内容
1.1 “教学”概念的重建 1.1.1 新课程对教学功能的定位 1.1.2 学习主体与教育主体 1.2 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 1.2.1教育观念的更新 1.2.2教师角色的转变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概念的重建
二、新课程对教学功能的定位
三、学习主体与教育主体
四、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
五、教师角色的转变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概念的重建 理解:教学的概念。
二、新课程对教学功能的定位
识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学习方式的概念。
三、学习主体与教育主体 理解:儿童中心说,教师中心说。
四、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 理解: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
五、教师角色的转变 理解:教师角色的转变。
第2章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学设计的定义,教学设计的四种基础理论;理解教学设计的功能,四种理论的基本内容,加涅关于教学设计的“学习条件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能应用各种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
Ⅱ.课程内容
2.1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2.1.1什么是教学设计 2.1.2教学设计中的主体 2.1.3教学设计的功能 2.2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2.2.1 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 2.2.2不同学派代表的教学设计理论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识记:教学设计的定义 理解:教学设计的功能。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识记:教学设计的四种基础理论。
理解:教学设计的四种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加涅关于教学设计的“学习条件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应用:能应用各种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
第3章 教学目标的设计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的要素;理解教学目标的系统,教学目标的功能,布卢姆关于教育目标的分类理论,确定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学习需求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应用本章理论制定教学目标并合理的表述;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
Ⅱ.课程内容
3.1教学目标概述 3.1.1教学目标的概念 3.1.2教学目标系统 3.1.3教学目标的功能
3.1.4教学目标的分类及水平分析 3.2教学目标的设计 3.2.I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3.2.2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概述
二、教学目标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系统
四、教学目标的功能
五、教学目标的分类及水平分析
六、教学目标的设计
七、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八、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识记:教学目标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系统 理解:教学目标的系统。
三、教学目标的功能 理解:教学目标的功能。
四、教学目标的分类及水平分析 理解:布卢姆关于教育目标的分类理论。
五、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理解:确定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学习需求的分析。
六、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 识记:教学目标的要素; 理解:教学目标的表述。
应用:能应用本章理论制定教学目标并合理的表述;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的教学
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
第4章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任务分析教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学习任务分析的概念,学习任务分析的三种方法,起点行为,终点行为;理解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层级分析法,归类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对学习者知识水平起点的分析,对学习者技能水平起点的分析,对学习者态度情感起点水平的分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者的社会特;能应用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能应用所学的理论对学生进行分析。
Ⅱ.课程内容
4.1学习任务的分析
4.1.1 学习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4.1.2 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4.1.3 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 4.2对学习者的分析
4.2.1 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分析 4.2.2 对学习者一般特点的分析
Ⅲ.考核知识点
一、学习任务的分析
二、学习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三、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四、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
五、对学习者的分析
六、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分析
七、对学习者一般特点的分析
Ⅳ.考核要求
一、学习任务的分析
识记:任务分析教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学习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识记:学习任务分析。
理解:学习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三、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理解: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四、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 识记:学习任务分析的三种方法。
理解:层级分析法,归类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应用:能应用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进行任务分析。
五、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分析 识记:起点行为,终点行为。
理解:对学习者知识水平起点的分析,对学习者技能水平起点的分析,对学习者态度情感起点水平的分析。
六、对学习者一般特点的分析
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者的社会特征。
应用:能应用所学的理论对学生进行分析。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者的分析是否合理。
第5章 教学策略设计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学准备策略的概念,教案编写的基本内容,教案编写的基本形式,教学实施策略的内容;理解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加涅有关教学活动安排的理论,教案编写的基本步骤,教案编写的各种基本形式,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与“图式理论”,动机激发策略,教学内容呈示方式的策略,教学中沟通与合作的策略,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能应用本章所学习的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Ⅱ.课程内容
5.1 教学准备策略的设计 5.1.1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 5.1.2 教学活动的进程编排 5.1.3 教学方案的形成 5.2 教学实施策略的设计
5.2.1 教学实施策略的理论依据 5.2.2 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5.2.3 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准备策略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
三、教学活动的进程编排
四、教学方案的形成
五、教学实施策略的设计
六、教学实施策略的理论依据
七、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八、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准备策略的设计 识记:教学准备策略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 理解: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三、教学活动的进程编排
理解:加涅有关教学活动安排的理论。
四、教学方案的形成
识记:教案编写的基本内容,教案编写的基本形式。理解:教案编写的基本步骤,教案编写的各种基本形式。应用:能应用各种形式编写教案。
五、教学实施策略的设计 识记:教学实施策略的内容。理解: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
六、教学实施策略的理论依据
理解: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与“图式理论”。
七、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理解:动机激发策略,教学内容呈示方式的策略,教学中沟通与合作的策略。
八、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理解:指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应用:能应用本章所学习的理论进行教学设计。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的教学准备
策略和教学实施策略的设计是否合理。
第6章 教学媒体设计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育信息的种类,教学媒体的分类;理解教学媒体的发展,各种教学媒体的作用及优缺点,选用教学媒体的原则,教学媒体的选择程序;能恰当的选用各种教学媒体。
Ⅱ.课程内容
6.1 教学媒体概述 6.1.1 教学媒体及其发展 6.1.2 不同教学媒体的作用及分析 6.2教学媒体的设计
6.2.1 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
6.2.2 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的整合及应用设计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媒体及其发展
二、不同教学媒体的作用及分析
三、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
四、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的整合及应用设计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媒体及其发展 识记:教育信息的种类。
理解:教育信息的传输与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的发展。
二、不同教学媒体的作用及分析 识记:教学媒体的分类。
理解:各种教学媒体的作用及优缺点。
三、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
理解:选用教学媒体的原则,教学媒体的选择程序。
四、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的整合及应用设计
应用:能恰当的选用各种教学媒体: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的教学媒体的设计是否合理。
第7章 教学评价设计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学评价的类型;理解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教学评价发展方向,档案袋评定,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设计;能应用所学的理论进行教学评价。
Ⅱ.课程内容
7.1教学评价概述
7.1.1 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7.1.2 教学评价的类型 7.2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7.2.1 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
7.2.2 现行教学评价中的主要问题及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 7.3教学评价的设计 7.3.1档案袋评定 7.3.2发展性教学评价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三、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
四、现行教学评价中的主要问题及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
五、档案袋评定
六、发展性教学评价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理解: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识记:教学评价的类型。
三、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 理解: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
四、现行教学评价中的主要问题及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 理解:教学评价发展方向。
五、档案袋评定 理解:档案袋评定。
六、发展性教学评价
理解: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设计。应用:能应用所学的理论进行教学评价。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兹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进而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的目的在于使考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的要求,更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学习本教材,从而使考试范围更加明确,使命题者更加准确地安排考题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层次和难易程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规定了考生应达到的知识和能力层次的要求。三个层次是递进关系,各知识和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本课程中的有关概念、原理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识记和表达。识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应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应用,可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级具体要求。简单应用,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所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去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是要求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应用所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应用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自学方法指导
1.要在全面系统学习课程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本课程的指定教材,是由七章组成,第1章:新课程、新理念,第2章: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基础,第3章:教学目标的设计,第4章: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第5章:教学策略设计,第6章:教学媒体设计,第7章:教学评价设计。考生首先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节的内容,在了解整体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再去识记应该记忆的概念、原理,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方法的内涵。其次,要认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注意区分相似的概念和相似的问题,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学习重点章节与知识点,切忌在没有全面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孤立地去抓重点。
2.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学习。本课程阐述的内容来源于教学实践,与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有密切的联系。考生应在自学中,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教学设计的策略,并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通过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教材的内容,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自己教学设计的能力。
三、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该根据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钻研指定的教材,对考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它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考生将概念原理等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联系起来,不断地促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向应用能力的转化。在全面辅导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3.要正确处理课程内容的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考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考生引向猜题押题。
四、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5%,理解占40%,应用占35%。
3.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可以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4.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设计题等。各种题型的具体形式可以参见本大纲的附录。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1)赫尔巴特(2)杜威(3)卢梭(4)加涅
二、填空题
1.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________三个领域。
三、名词解释 1.教学设计
四、简答题
1.教学目标的功能。
五、设计题
运用所学的理论,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设计一节课,要求目标明确,过程合理。
六、案例分析
给出一个教案,运用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