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过程》读后感
《教育过程》读后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最近我读完了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收获很大。知道了课程改革的四个中心思想,1、学习任何学科,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同时也要掌握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或方法;
2、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
3、过去在教学中只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今后应重视发展直觉思维能力;
4、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学习材料本身发生兴趣,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这些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第二篇:布鲁纳教育过程读后感
布鲁纳《教育过程》读后感
摘要:《教育过程》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早年的著作,本文通过对该著作六个板块内容解读和评价,提出该著作对教育信息论、教育心理学化、教学理论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其不足之处的一些思考。
关键字:布鲁纳;教育过程;读后感对《教育过程》评介
《教育过程》一书分“引论”部分和继“引论”部分的正文,共五章。五个题目分别是:
结构的重要性——布鲁纳提出了学习行为的目的在于:“不但应当把我们带往某处,而且还应当让我们日后再继续前进更为容易。”
学习准备——布鲁纳提出了一个“思考课程本质的一个必要的假设”,他说:“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布鲁纳指出:“过去,在教学中只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今后应重视发展直觉思维能力。”
学习动机——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
教学辅助工具——布鲁纳认为,即使广泛使用教学辅助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成为主要的辅助者。”
下面就分别从这些方面对本书作一评介。
2.1 引论
布鲁纳基于结构主义心理学,从学习理论发展史的分析入手,强调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有关“学科的结构”,即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他看来,由于历史上的教育知识观存在“特殊技能”与“一般技能”的二元观点,使人们忽视了那种能训练学生掌握复杂知识的基本结构的研究。
近二十年关于学习与迁移本质的研究说明,普遍迁移的训练可使人“学会如何学习”。这个研究成果,促进心理学家重新重视一般理解的学习与迁移,并再度产生对一般课程和课堂教学的兴趣。而许多科学家也重新投入到他们各自领域里中小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法研究工作中来,并注意学科的结构问题。
2.2 结构的重要性
布鲁纳所说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某门学科的基本观念和原理。从教学的目的上,他强调学生应掌握知识的整体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掌握零星的经验或事物或知识的结论。
教学过程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四点意义: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结构的了解有助于记忆;领会学科的基本观念和原理是学习迁移的主要途径;基本结构的教学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如何编制忠实于教材基本结构的课程?布鲁纳提出了几点建议:给予和基础课有关的普遍和强有力的观念和态度以中心地位;把教材分成不同水平,与不同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匹配起来;使各学科最优秀的人才参加到课程设计的工作中来。
针对“怎么教”的问题,布鲁纳主张用“发现”的学习方法。其含义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同时,他建议教师在向学生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尽可能“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使学生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
布鲁纳还指出如果不去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则有三点弊病:①“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要从已学得的知识推广到他后来将碰到的问题,就非常困难。”②“陷于缺乏掌握一般原理的学习,从激发智慧来说,不大有收获。”③“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
我在想,既然布鲁纳想到了让学生自己去亲历知识的获得过程,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反思一下自己的“知识的获取过程”,真正地把这个过程还原一下呢?
这种对知识的结构性的把握,对它完美性的感知,或许只是存在于我们对知识反思过程中的宏观理解,实际的学习过程却并不见得如此。实际的学习针对的应该是一般化的、零碎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学生以内省为主,教师帮助为辅的抽象的结构性构建过程。而且,年级越低,这种基础性体现得越大。这似乎是个二维的螺旋上升过程。所以,这种“结构性”的指导,并不该反客为主成为学科教学内容的主体。另外,正如实际的情况,由于这种片面的强调,使所编的新课程内容难免过于理论化、抽象化。据此进行的教育实践改革说明,这样的课程难以做到他所预想的,“由普通的教师教给普通的学生”。我能体会到对结构的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实质性内容,但这种重要性并不等同于其主体性。我甚至觉得,即使是在编排教材的过程中,以“结构”为参照的标准也不可“过于暴露”,只会增加教材的抽象性。对结构的把握更多的应存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客观的,不可剥夺,否则,表面上是走捷径,实际却是在绕圈子。
我越发体会到,我们不能孤立的看问题,事物各因素之间本身有着内在的自洽和契合,所以,联系地、发展地眼光分析问题,才能得到更一般的结论。
当然,布鲁纳的这种理解有它自身的意义。这有助于我们对课程内容编排的宏观把握。毕竟,至善的东西是应该经得起多维度的考究的。
2.3学习的准备
在这一章里,布鲁纳提出了一个“思考课程本质的一个必要的假设”,他说:“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他为了论证这个假设,先后从儿童智力的发展、学习行为和课程组织形式三方面对此进行论证。
2.3.1 智力的发展
在儿童智力的发展上,他直接引用了皮亚杰等人的研究。把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①前运算阶段——从五岁到六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脑力劳动主要是建立经验和动作之间的联系。他们关心的是依靠动作去对付世界。其特点是通过尝试失败来纠正他的活动,主要是依靠直观的调节。②具体运算阶段——从六岁到九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能记取现实世界的资料而在头脑里加以改造,并且在解决难题时能够有选择的组织和运用这些资料赋予遇到的事物以一定的结构,但他们还不能够轻易地处理那些不直接在他们面前或事前没有经历过的可能发生的事物。③形式运算阶段——从十岁到十四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智力是以一种根据假设性命题去运算的能力为基础,不再局限他经验过的或在他面前的事物,而是想到可能有的变化,甚至会推演后来通过实验或观察得到证明的潜在关系。
布鲁纳从儿童智慧发展的研究中突出了这个事实:“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给任何特定年龄的儿童教某门学科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表现那门学科的结构。”他说过,“儿童智慧的发展不是像时钟装置那样,一连串事件相继出现;它对环境,特别对学校环境的影响,也发出反应。因此,教授科学概念,即使是小学水平,也不必奴性地跟随儿童认知发展的自然过程,向儿童提供挑战性但是合适的机会使发展步步向前,也可以引导智慧发展。”
2.3.2 学习行为
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常常有一连串的学习节目,每个学习节目都涉及知识的获得、转换和评价这样三个“学习行为”的过程。
获得,往往是先前知识的重新提炼;转换,是处理知识使之适合新任务的各种方式的过程,使之学得更多的知识;评价,就是通过实践来检验所获得的知识是否正确。
他认为,如果学习节目安排得包含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行为过程,就可以反映以前学过的东西,搞清楚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联系的脉络,举一反三,从而超过以前的学习效果。此外,他提出“一门学科,在它的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回到它的基本观念上去,以这些观念为基础,直至学生掌握了与这些观念相伴随的完全形式的体系为止。”
2.3.3 课程组织形式
布鲁纳主张学科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是“螺旋式课程”。
布鲁纳基于以上的见解,他认为“给任何特定年龄的儿童教某门学科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表现那门学科的结构”,使之能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他说,所需要的是将教材按照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将物理学和几何学的基本概念,通过儿童熟悉的材料,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那么,幼儿也可以理解这些概念。这就是说,如果学习按照儿童理解的水平依次排列,那么,儿童总是作好了学习的“准备”。
为了说明上面这个问题,他举例说:小学四年级学生也能学习“集合论”,玩受“拓扑学”和“集合论”原理指导的游戏甚至会发现新的定理。
布鲁纳从三个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学科基础早期教学可能性,这一思想是十分可贵的。它为学前教育,学龄初期教育的研究和改革提供依据,开拓思路。但是,他的“任何”学科基础知识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的问题,因为还没有实验结果和其他资料说明,所以问题并未完全解决,而是给教育家提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我想形容这个世界的,就是“有容乃大”。无论你选择的角度是什么,它有多么小,多么偏,似乎都能由此去理解这个世界。但也就是由此,做学问就更要谨慎,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切不可拘泥于其中,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2.4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关于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问题,布鲁纳指出:“过去,在教学中只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今后应重视发展直觉思维能力。”
布鲁纳的“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不同,“它不是以仔细的、规定好的步骤前进为其特征的”,它是“倾向于从事看来是根据对整个问题的内隐的感知的那种活动”。实际上,“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牵涉到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根
据,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多少需要以后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不论演绎法或归纳法,重新检验所作的结论。”其价值在于,一个人在学习与工作中,可以通过直觉思维而“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因此,布鲁纳认为,在教育工作中,应该尽“可能从最早年级起便开始发展学生的直觉天赋。”同时,他要求“对几何学有着良好直觉感的学生,以及有本领发现证明方法,而不只是去验算向他们提出的证明是否确实或记住这些证明的学生,需要多多注意他们的发展。”
从布鲁纳知识的基本结构与直觉思维的关系来看,布鲁纳认为,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直觉思维都有它的“效用”。布鲁纳举例说,“历史学家在探索他的学科时,沉重地依靠直觉程序,因为他必需选择有关联的事物。他并不试图查明或记录某一时期的全部事情;他自己只限于去发现或预知有成果的各种论据,这些论据结合起来,就能使他明智地猜想还发生过什么别的事情。”
布鲁纳认为,应该承认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承的关系。他说:“„„一旦直觉方法获得,可能的话,就应当用分析方法进行验核;同时,把它们看作这种验核的有价值的假设。”这就是说,直觉思维有待于分析思维来进行检验,证明其有价值的假设。这是科学家、艺术家在创造发明时常有的思维活动。具有较强直觉思维能力的学生可以被看成人才。
布鲁纳强调直觉在学习上的重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许多发明、发现和创造,开始常常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由直觉思维猜出正确答案,然后再用实验和抽象思维去证明。所以,布鲁纳主张在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儿童形成直觉思维能力:要发展学生的自信和勇气去培养有效的直觉思维能力;要鼓励学生去猜想,促使直觉思维向合理程度发展;要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使儿童产生某种直接感受,为学习某门学科奠定基础。布鲁纳经常应用一般的启发式原则——利用类比,使用对称,考察有限条件,使解法形象化,以促进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
在我看来,直接思维就是从已有经验过渡到未知经验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个抽象概念或原理的过渡过程,简单的说,直觉思维就是“结构的迁移”。
2.5 学习动机
在这章“学习动机”的论述中,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他主张不宜过分强调外来动机,而应努力使外来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在这里,布鲁纳就提出了要“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性”,很好处理动机问题。
在布鲁纳看来,学生可以划分为天才、中等和迟钝三类。他认为。“教学应该以中等学生为目标”的想法是个“不适当”的公式。教育的目标要追求优异的成绩,同时也承认我们必须要培养参差不齐的才能的人。为了要给每个人提供一些东西,要探求的是“计划一套向优秀学生挑战的材料而不破坏那些不很幸运的学生的信心和学习意志。”这无疑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教材,因而也就最能使各类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行动持久。
同时,布鲁纳要求把“必须要说的东西转化成为适应儿童的思维形式。”其中主要增加使学生有“新发现”的感觉。强调“发现学习”,要求学生利用教材
与教师提供的某些材料,亲自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在学习中成为“发现者”,并且,使学生具有“自我奖励”这种独立自主的学习。这样,从学习动机这个角度来看,就可以使“外来学习动机”向“内在学习动机”转移。他不赞同过分强调“奖优制度”,他说:“奖优制度对进行教育的环境,可能发生一些不良影响,尽管我们如果预先计划,有可能控制它们。”
应该说,布鲁纳在这里探讨的无非是“学习动机”的结构性问题,意在说明“内部动机”相对“外部动机”绝对性的主体地位。参照奥苏泊尔的分类,其中强调了“内部动机”中的“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这在心理学中的认识已经很成熟了。这篇讨论的价值在于,布鲁纳针对现实的情况,提出了几条试验性的建议:第一、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第二、崇尚智慧的价值;第三、在学校建设严肃的学术气氛,鼓励对学问的羡慕和兴趣;第四、强调学习的内在动机。
2.6 教学辅助工具
布鲁纳认为,即使广泛使用教学辅助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成为主要的辅助者。”他阐述了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教学手段逐渐现代化。但是“很清楚,机器不是将要代替教师。如果教学中比较麻烦的部分能够委之于自动装置,可能会引起更多和更好的教师的需要。”这就是说,利用各种形式多样装置的辅助工具来教什么,怎样教,如果没有优秀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参加是无法完成的。
同时,布鲁特还指出,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他说:“看不到教学的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不愿或不能表现他自己的直觉能力的教师,要他对学生教鼓励直觉,不大可能有效。”还说:“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的直接个人象征。是学生可以视为同自己一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这都说明了教师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精神面貌的好坏。布鲁纳要求教师应善于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辅助工具,布鲁纳进一步提出:
一方面,教学辅助工具的制作和使用必须遵循两条原则:①顺应某门学科的教程这个整体。所谓“顺应整体”,即要求影片必须顺应有关的教科书、试验以及学生和教师的地位与活动。②有助于树立某一教程的风格和标准。即要求所制作的影片必须是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重要的疑问和课题,使构成某个知识领域的大量事实、概念、理论和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质量,因为“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教育中教师的活动与教学辅助装置的关系是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布鲁纳将这两者视为教学整体中相辅相成的两个因子,并试图通过工具制作与提高教师艺术两方面的努力使其协调一致。这样看待教师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不仅对教学实践具有参考价值,也丰富了教育理论。评价
3.1对教育信息论的贡献
《教育过程》在阐述人的学习行为时采用了许多系统的科学概念、方法和原理。布鲁纳把人的思维看成一个复杂的系统,以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阐述了认知学习的处理信息过程,为人们从事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策略和方法。美国心理学会赞扬他“对人及其环境的信息处理的策略和方法具有丰富的见解和独创性的贡献,加深了我们对人是怎样拥有和转换他所运用的信息的理解”。
3.2对教育心理学化的推进
布鲁纳在书中关于智力发展、认知学习与教育的关系的论述是他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统一”的教学观的最早表现。他的教学心理学思想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从复杂的教育活动中探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并将学习的外部行为活动与内部的高级心理活动的研究结合起来,去设计课程与教学法。这对美国教学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3.3对教学理论的发展
布鲁纳所阐述的结构课程论,既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也重视儿童的智慧发展、学习兴趣;主张通过教学的“转换”技术使只是呈现符合儿童的学习方式,适应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他的认知、发展和教育三者统一的教学观,不仅继承了传统教学论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观点,也吸取了进步教育派重视学习过程,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观点。不论融合这两种观点所做的努力是符合教学论的发展趋势的。美国学者罗伯特和苏联学者拉普钦斯卡娅都肯定了他在解决这两大理论分歧上所做的贡献。
当然,布鲁纳《教育过程》中的思想也存在局限和缺点。例如,在“认知结构”上,只从加工处理信息的“编码系统”去解释人的学习过程,显然是不够的,难以反映人的认识学习和情感、意志三方面相互作用的学习心理活动过程,以及学习心理活动过程与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心理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在课程设计思想上,由于片面强调知识结构论,不免使课程内容过分理论化、抽象化,未能很好地联系社会现实生活,甚至脱离教学实际,从而带来新的困难。在智力发展与教学的关系上,布鲁纳关于“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能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的大胆假设,是缺乏严密的科学根据的;若简单化地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势必违反教学规律,导致教学的失败。在教学法方面,由于过分强调“发现学习”,夸大儿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接受学习等不够重视,会脱离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在汲取和借鉴该书中的有益思想时,必须保持谨慎的态度。
参考文献:
[1](美)布鲁纳(Bruner,J.S.)著,宋文里,黄晓鹏译.布鲁纳教育文化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
第三篇:布鲁纳《教育过程》读后感
布鲁纳《教育过程》读后感
政法学院张雷2009214448
布鲁纳作为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意义重大却不为我所熟知。这次阅读布鲁纳的作品,才发现这位教育大师的思想之厚重与实用。
这本书虽然是一次会议的辑录,但是却有着他本人的思想的融入,布鲁纳本人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似乎更加为人所知,但是他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也是教育学所关注的对象。教育学的对象是人的认识发展而认知心理学也是研究人的认知发展及规律,有一名心理学家的深厚知识积淀,那其研究的教育成果也必然是很有科学价值的。布鲁纳十分重视认知发展的研究。他强调说:“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在他看来,认知发展是讨论教学问题的基础。在教学时,如果忽视认知发展以及它的各种制约因素和可能利用的机会,那确实是会出馊主意的。基于对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之间关系的深刻认知,布鲁纳说过不研究教育过程的认知心理学都是无的放矢。他提倡的发现学习知识基于对教育过程的深刻认识,在本书中我尤其对知识结构这一部分很有兴趣,我一直关系究竟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是比较好的呢?大师会不会有很好的答案呢?知识结构问题关系到教与学的最根本问题,应该教什么,应该学什么?
布鲁纳为了组织最佳的知识结构,布鲁纳提出了三条组织原则。一是表现方式的适应性原则。这里指学科知识结构的呈现方式必须与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学习模式相适应。二是表现方式的经济性原则。这是指任何学科内容都应该按最经济的原则进行排列,在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学习的前提下合理地简约。三是表现方式有效性原则。这是指经过简约的学科知识结构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迁移。
布鲁纳认为,按照反映知识领域基础结构的方式来设计课程,需要对那个领域有极其根本的理解。他强调说:“一门学科的课程应该决定于都能达到的,给那门学科以结构的根本原理的最基本的理解。”
按照布鲁纳的设想,一门学科不仅教专门的课题或技能,而且应该使学生弄清楚学科知识组成的基本结构。他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在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解决在课堂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日后课堂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根据他的理论,我们的课程设置应该更加科学化,我们的课程改革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课程的设置和能力的要求上应该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心智发展水平,不能偏易也不能偏难。在教材的设计上也应该注意从最实用最适合学习接受的水平来编写,比如数学,数学的理论很多结构也复杂,我们就不能要求学生全部掌握,只能挑选一些对学生生活有意义的,可以接受和大概理解的内容,要做到详略得当。
布鲁纳的这三个原则博大精深,几乎涵盖了我们教育的各个阶段,从基础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都需要这样去安排。表现方式要适应,要经济,要有效。为学生的进一步的发展步步为营,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重复劳动。
这对我们的教育过程的研究者提出了挑战,怎么样去安排课程。这就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行为的发展来看,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设想,以儿童教学为例,他认为学科的教学应该尽可能早的开始,并要采用智育上的正确方法,而且要与儿童的思想方式相符。另外要让这些课程在各个年级中扩展再扩展。也就是说,课程设计及教材编排不仅要依据儿童认知发展的程序和特点,而且还要遵循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或远离的连续性,使教材成为一套螺旋式的课程系统。这也许能为我们提供几分借鉴。
知识结构的意义特别重大,与此同时,布鲁纳也提出了一下教学的方法。由于对直接思维的研究,布鲁纳重视直接思维,他本人对如何培养直觉思维知道的不多,但是对处于学龄期的儿童来讲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思维方式的原因。他指出培养直觉思维是学校的责任,应该在充分自由的课堂学习气氛中鼓励儿童多做推测问题。培养学习的自信心以做冒险的直觉思维,老师不必拘泥儿童的成败,不应当施予外部的赏罚。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上,他认为应该提供教材的结构,描绘丰富的图像,鼓励有组织的推理,活用发现法。这些都是他培养直觉思维的方法。
有了知识结构和教育的方法,那么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布鲁纳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他主张应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运用竞争或者奖赏是有限的,不是不能长久的。因此他强调内部动机,对于学生来讲就是学习的动机。
在看了这些内容以后,我想起有人的评价。很多人说布鲁纳的教育理论是培养科学家的,美国政府也曾因为难度太大而拒绝了他的教育实验改革。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他的教育思想是很有意义的。为什么培养科学家的教育理论不能用来进行国民教育呢?我们对于某种教育思想理论并不是拿来照搬的,我们要有自己的改变,就是所谓的本土化,教育理论百家争鸣且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们有价值,而我们缺少的是化为己用的正确方法,我们对教育思想的吸收也不会限于一家之言,要博采众长。
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中的思想带有心理学家的理性色彩和理想色彩,但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理想的人,我们对于知识结构和一些教育方法,还有内部动机的理解要加强与我们国家的教育的联系,教育改革年年都在喊,但是效果不明显,我们要再多吸收一些好的思想。百年树人,我们不能操之过急,不能马上放弃已有的但还没显出效果的思想,对于好的思想也不能盲目吸收。总之我们要有一颗理性的心和等待的心,如果有一天布鲁纳的理论被我们转化了并发挥了作用,真是民族大幸。
第四篇:《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读后感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读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这本书,我受益非浅,《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读后感。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该书所倡导的教育教学观念仍有其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么,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关键是什么呢?通过阅读和反思,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要选择最优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必须采取下列的行动,这些行动,综合起来,就是教学内容最优化的程序。
1、深入分析教材的内容,并判断它是否能够全面地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通过钻研、通读教材,如果发现必须充实教材内容,那么,教师就必须借助教学参考书和有关该学科的科普读物予以解决。与此同时,还应使教材内容现实化:即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生活发展的最新例子、事实等,来充实教材内容。在内容中考虑学生日常的生产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点,这是教学内容现实化的一个方面。依靠学生周围现实中所熟悉的事实、例子,探讨和完成课上所学问题的作业,可以同时完成几项教学任务:保证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的职业定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掌握知识,从而保证提高既定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而这正符合最优化的目的。
2、从完整选择出来的内容中找出最主要的、基本的、最本质的内容。以便在讲解教材内容时、在练在这些教学内容上。
3、进行学科间协调是课堂教学内容最优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学科之间教材不协调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现象:降低教学效率,花费过多的教学时间。还会有一些恶劣后果,一方面是教材过多重复,另一方面又很少考虑学生已经掌握相关学科的材料,依靠这些材料,本来是可以简化教学,加速获得所期望的成果,读后感《《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读后感》。在解释某些概念时,学科之间不能协调一致,有碍于学生掌握这些概念,使他们不能理解不同学科应用一些概念的特点。
4、按照可能规定给该课时的教学时间来安排教学(一节课或几节课)的内容,教师必须确定新授教学内容的每一部分所需时间,如果发现,讲授参与性和例证性材料的时间不够,那就从中选出最必要的内容进行讲解,其余的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自学。
二、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选择对一节课来说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部分之一。但是,这种选择却有习时、甚至在下一课提问学生时,把注意力集中很大困难,许多教师往往按照“各种方法都用”、“平均使用”的办法来使用教学方法,或者主要采用“流行”的方法,这都不利于方法的最优组合。
要掌握选择教学方法的方法,必须明确地认识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能有效地运用其中的每种方法。
近年来,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得我们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精彩。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选择和适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配合运用各种方法。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能为学生认知能力的顺利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当然,在多样化方面应该适度,以免使教学成为不断变换活动形式的万花筒,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切不可机械地搬用各种方法,而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选择和使用。
三、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对教育来说,需要的并不是大量时间,而是合理地使用少量时间。他的这一明智想法,以及通过我们今天的实践,都有令人信服的证明:坚决改进研究学生的实践,是研究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最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不仅取决于教学方法,而且取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优秀的教师善于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的阵地不仅是在课堂,也可以是在户外,可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到乡村去郊游、到农村去实践,等等。
教师真正的技巧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所具有的禀赋和才干。纯朴的作风、机敏的手法、有分寸的情感等,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各位老师,让我们把现代化和最优化结合起来,就能产生巨大的潜力,使教学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让我们设计出最优化的壮丽大厦。
第五篇:《教育过程最优化》的读后感
《教育过程最优化》这本书,是我在同事家发现后感觉挺好借回来看的。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它不像其它的理论书籍一样去强调教学的艺术性,高谈阔论一些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实现的东西,而是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很多东西说出了我们的心声。下面谈谈如何做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第一,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任务、目的及学生的特点、本人的特长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判断它是否能够全面地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通过钻研、通读教材,如果发现必须充实教材内容,那么教师就必须借助教学参考书和有关该学科的科普读物予以解决。与此同时,还应使教材内容现实化:即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生活发展的最新例子、事实等,来充实教材内容。并在内容中充分考虑学生日常的生产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点,依靠学生周围现实中所熟悉的事实、例子,探讨和完成课上所学问题的作业,也可以同时完成几项教学任务:保证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的职业定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掌握知识,从而保证提高既定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达到最优化的目的。第二,教学不应完全依赖“课本”,也就是说要灵活地使用教材。“跳出教材看教材、跳出教材用教材”,新课程的环境给予了我们教师更大的自主教育空间,要把教材当作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载体,当作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抓手,让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不是让学生围着教材转。其
三、要做到教学内容最优化,还要做好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整合,备课不但要研究课文的思路,老师的教路,还要认真研究孩子的学路。我们在认真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多“备学生”!学生们知道些什么,什么可以自学,什么应当小组议论,什么必须教师讲授,教师都应该做到有所预见。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教学目标的达成就可以区别对待了,作业的布置也要做到相应的分层次布置。这就需要教师在细节上下工夫,力争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入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大有收获。
此书让我受益非浅,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今后我会少一些浮躁和懒惰,多抽时间阅读学习,让习惯学习,爱好读书成为我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