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魅力教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有感 田悦
“魅力教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有感
在3月30日,我有幸学习了“魅力教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课。通过对四节不同类型优秀课程的观摩,我学习到了一些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四位名师的展示课内容各异,有小说、有古诗、有寓言、有散文,他们授课的风格也各有千秋。但无论怎样,几位老师都非常注意把握整体,将整节课用一条清晰的线路串连起来,教学内容层层递进而紧凑。
以李伟忠老师的《包公审驴》一课为例。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整篇课文的教学紧紧围绕故事中的主角——一头驴展开:众人说驴、小偷换驴、包公审驴串成主线,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置赞颂包公的环节,体现课文主旨。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训练侧重点。例如,朗读第一自然段后,做了把句子补充完整练习,“这真是一头_______的驴啊!”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对这头驴的特点有了认识,知道它是一头人见人爱的“宝驴”,为下文被换打下伏笔。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抓住了一个有特色的长句展开,“„„还是„„还是„„也是„„可是„„”教师从本句的写作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品读句子,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语言特点,同时体会这样写的作用。接下来,用画重点句的方式概括出包公审驴的“四部曲”,其间穿插体会对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的描写。纵观整节课,每个教学环节侧重训练的语文能力各不相同,但从头至尾都以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很好地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在语文课上,无论是字词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课文的品读,都要注意体现前后一致的主题。教学环节之间脱离关系是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有时教师讲课时为了突破某个难点,会无意识地将教学内容讲得零零碎碎。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应该像李伟忠等教师一样,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或一条主线讲课,使每节课的内容相对完整。
二、教学内容的关联性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老师们都希望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呈现语文知识,尽可能全地锻炼他们的语文能力。基于这种思想,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安排充分的学习任
务。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需要认真思考各步骤安排得是否合理,它们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罗才军老师的《古诗两首》就很好地体现了本课时中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这节课中,学生们学的是陆游的《示儿》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学习《示儿》时,罗老师紧扣本诗的感情基调——“悲”,从诗意解读、人物心理解析、乃至朗读语气上提出了各个相关问题,学生在探讨这些问题的同时,对诗情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体会。《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是一样,尽管老师设问的角度不同、内容不同,但是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都指向了“喜”的写作情绪。本节课的一大特色是,老师对于朗读给予高度重视,不但让学生反复读诗句,还具体指导朗读方法,在读中依然让学生体会诗情,与其他教学内容相关联,共同致力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这看似不相关的两首诗,也被罗老师找到了共通之处:一喜一悲,强烈的反差突出了各自的思想感情;动作描写、神态描写,都为抒发诗人情感。我认为古诗的教学是比较难的,不太容易讲透,这节课给了我很多启发,对我今后的语文教学很有帮助。
三、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近两年,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在推行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一些中高年级教研员对此也十分重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都是读写结合的表现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被那么多教师推崇,我想是因为它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促进学生运用好语言和文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1版语文新课标总目标中增加了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的建议,“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提高了平时练笔的地位,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大趋势。
在四位名师的观摩课上,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理念。孙世梅老师讲的《不留余地的狼》大胆运用了推测阅读的模式。她针对高年级学段的学情,引导学生在推测中多元感知课文内容,引发个性思考,在学生产生各自的观点后随堂仿写,帮助他们深化认识,升华了主题。管建刚老师更是将写作与阅读结合起来。他利用对作文深入研究的优势,从写作技巧角度分析课文,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更透彻,也有利于长期积淀,提高写作能力。
除以上几点,本次观摩课还体现了其他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在新课标中,增加了很多教学建议,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变得越加丰富多样起来,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与时俱进,接受新理念,勇于尝试,在不断改进中寻求突破。
田 悦
第二篇:魅力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有感 文档
参加全国小学数学“魅力课堂”教学精品课观摩活动有感
11月20日非常有幸在济南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魅力课堂”教学精品课观摩活动》,活动期间聆听了刘松老师的“优效教学的策略—《乘法分配律》教学的若干思考”的报告,观摩了席争光老师的《可能性的大小》、刘松老师的《打电话》、贲友林老师的两节《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课。
刘松老师的报告主要以《乘法分配律》一课为例给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教什么、怎样教”。究竟应该教什么?知道学生最难或易错的是什么?刘老师提到了三讲三不讲; “三讲”包括学生最易混淆的、学生最易错的、学生自己想不到的,“三不讲”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学生已经知道的、讲了学生也不会的都不要讲。举了同课异构的例子,就是听取了两位教龄不同但都很有资历的老师的同一课题《乘法分配律》这一课。本次教研课有一个亮点就是刘松老师在两位老师课的开始和结尾各用了五分钟进行前测和后测,卷子为同一份卷子,并当场由数学老师批改,统计出正确率,在刘松的点评中,大家惊奇地发现有的题目后测的错误率比前测的错误率都高。并以一道判断对错的题 “70×50+50×90=70×(50+90)”为例进行分析,前后测正确率增量不明显,但是两位老师上课都讲过类似的题,也进行了较为恰当的指导,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可见前后测又可以把我们对课的思考引向另一条路,前后测的主要目的并不为了测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是为了促进我们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要知道教什么,不是用教材教,而是要了解学生,教学生,教教材。在怎么教这个问题中刘老师主要讲的是我们要关注生成,引导孩子最大度的参与课堂,选择适合孩子思维的方法去教学,也就是怎样教。就像讲座中提出的“学生的相异构想”,老师要深入地去研究学生,也像刘松说的那样,老师要关注数学课的“深度”,一节好的数学课必须生动而深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学会思维”。
在席争光、刘松、贲友林三位老师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席争光老师的《可能性的大小》一课给我们展示了民主、平等的课堂该有的氛围。老师在感知与认识环节中从摸奖游戏展开的,三袋球中(红蓝、黄蓝、黄)如果摸到黄球为中奖应该摸哪一个袋子,引出不可能、可能、一定。然后过渡到从两个袋子(黄少蓝多、黄多蓝少中任意摸一个,应摸哪一个?可能性有多大,引出课题。新课开始用一袋球(红黄蓝各一个)提出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各种球摸到的可能性一样大。如果(白多黄5)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有多大?怎样摸中奖率高?会不会可能性比“1”还大?一系列问题。最后归为因为数量变多了,所以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就变小了。让学生体会到动态的变化,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在学生的回答中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这一点,席老师关注点不止这一些,在练习环节中如:石头剪子布游戏、买体彩活动、抽生死签故事中同样会感受到他的关注。
在刘老师调侃 风趣的课堂中,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感受到了怎样设计打电话方案用时最短;让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选择最优方案;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自身的魅力。
1.要给1023人打电话要多长时间,通过计算让学生感受需要很长时间。能不能节省时间要对这个数据进行研究,通过学生的策略,向学生介绍了化繁为简的方法。
2.出示例题之后,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通过小组交流或独立思考,使学生对要给15人打电话需要多少分钟都有了自己的思考。
3.在汇报同样是15分钟时,展示了不同的设计方案,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 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分2组 分3组 分4组 分5组让学生感受到所用的时间越来越少,进而让学生明白是不是分的组越多所用时间就越少,学生会发现分的组越多老师就越费时间。在这个不断分组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清楚的感受到之所以所用时间越来越短,是因为知道通知的人也同时向下通知。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感悟和思考,最后清楚的明白要想所用时间最短,就要让每一个知道通知的人都同时向下通知。
5.最后通过填表格学生发现规律,计算出要通知1023人只需要10分钟,从而和开始需要要很长时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自然会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课前,贲老师和学生进行了互动,并且贲老师用自己的姓名为话题和学生聊天,有效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在短时间内拉近了和陌生学生的距离。
贲老师的举动让我想起了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主题:生态课堂环境。贲老师用自己的努力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课堂环境,不仅是克服外在的物质环境困难,也通过教师的动作、语言、情感使每一个发言者,每一个倾听者都能受到关注,得到情感的共鸣。在这样的课堂,我感受到了教师的温文儒雅,学生的谦虚好学,以及师生之间不断碰撞的智慧火花。
另外,贲老师的课我一共听了两节,这两节课我感觉到有一个共同点:“不顺”,曾经有一个专家用“跌跌爬爬”这个词来形容贲老师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很恰当。可是我很喜欢这个过程,“顺”也许意味者教师的水平高,避免了问题出现。不过,我也认为“不顺”的教师同样高明,把问题直接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自己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肯定是会不顺的,但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学生的成功不会再是拿来主义。
我们经常说“有效的课堂追求简单和实用”,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性。这几位老师的课堂中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到了“策略”的意义,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篇:魅力教师经典课堂
魅力教师经典课堂
——记安康市2012年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观摩会之感
4月7日至8日,有幸参加了安康市2012年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观摩会。我领略了几位名师的教学风采,欣赏了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同时也感受到他们对数学教学的执着追求,使我受益匪浅。有感悟、有收获、有幸福。
一、数学课堂也可以有一种淡淡的“文化味”。
走进张齐华老师的课堂,简单的游戏和俏皮的语言让学生激情四溢,在轻松快乐的数学学习,在简单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又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有效教师和有效的课堂吗?把我们教室里的数学展现成为“街头数学”,或者是“民间数学”,使我们感受到拥有诗情画意的课堂不再是语文老师的专利。数学课堂也可以有一种淡淡的“文化味”。
“永远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更是他每一堂课留给大家的真实写照。张齐华老师课堂的那份独特,绝不仅仅源自于他风格化的教学语言。一旦进入到他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课堂立意的深远、教学结构的精巧、课堂进程的丰富,则又构成了他数学教学艺术的另一张独特名片。
二、数学课堂上因生成而美丽
课堂因预设而有效,更因生成而美丽!朱德江老师的教案他都称之为教学预案。在课堂当中,要依据学生学习和认识规律,抓住契机,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条件,创造质疑机会,营造发问的氛围。当课堂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当课堂上,学生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一道选择题。教学实践告诉我,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批评,呵护学生的发现,珍视学生的绝招,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三、教学教学也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数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的数学教师就应通过自己的示范使学生体会到这样工作和学习的内在乐趣。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对美的追求。教师阐述所授内容时,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叙述事理时曲而不直,含而不露,隐而不现,营造出最富于暗示性和启发性的意境,让学生在回味、追索、咀嚼中引起丰富的联想等,收到情理交融、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
在数学课堂的海洋中,我们需要用智慧当船桨,用勤奋来助力,使知识的小船在这片汪洋的海洋上游的更快,更好,更加一帆风顺。
老县镇中心小学:陈军军
第四篇:螺田小学全体教师观摩“高效课堂”教学课
螺田小学全体教师观摩“高效课堂”教学课(螺田小学曾艳报道)2013年11月18日,螺田小学全体教师参加了语数高效课堂观摩课。
本次活动旨在总结小学语数学科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深入推进“高效”活动的进程,进一步探索“高效”活动的办法和策略。观摩课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高效课堂教学理念,展示了“高效”课堂的阶段成果。观摩课结束后,教导处李建明主任立即召开评课会,分学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参与观摩课堂的教师都积极发表自己对观摩课堂的见解。
第五篇:“魅力教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总结吴茜
语言的魅力
——“魅力教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总结
吴茜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的魅力不言而喻,优雅激情的朗诵、唇枪舌剑的辩论、幽默诙谐的打趣等等,都让我们感叹语言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声音的符号,它更是表达情感意义的工具。语文课就应该是语言的魅力展现的地方,通过语文老师的各种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言的魅力感染下,获得情感的体验,从而在语文课上有所收获。
陈金龙老师的《月之故乡》、蒋军晶老师的《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张龙老师的《怀念母亲》都是需要学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前提下理解的,但这些情感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相去甚远,所以,老师们用了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老师的语言。例如,陈老师在刚开始讲《月之故乡》时,语言轻松幽默,再加上这首诗的反复、对应的特殊结构,让学生感到非常有趣,学生在朗读时节奏很快,显然没有理解作者对故乡思念的深刻之情,此时,老师的语速突然慢了下来、沉了下来,说:“我们来看看彭邦桢的一生„„”,老师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完了彭邦桢的生平简介,当他请学生再读这首诗的时候,学生已经很自然地模仿着老师的语调、缓慢地朗读了。作者生平简介无疑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好方法,但老师若只是见字发音地念出来,我想学生不会那么快速、深切地获得情感的体验。这时,老师的语言便是课堂气氛的基调。
蒋军晶老师是我很崇拜的一位老师,在我还没有开始我的教师工作时,我看过蒋老师的录像课《祖父的园子》。最吸引我的就是蒋老师充满魅力的语言,通过变化语气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主动探究、理解课文,通过有感情的引读告知学生朗读的基调,就连坐在屏幕前的我也不自觉地跟着学生们一起读、一起学,恨不得钻进屏幕,去现场感受一下。这次的听课,让我实现了这个愿望,在现场感受到了蒋老师像圆舞曲一样跌宕起伏的课堂,感受到了他抑扬顿挫的语言魅力。
有人说,语文老师像疯子一样,毫不掩饰地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我看来这正是语文老师魅力的展现,投入情感的语言才是丰满的,投入情感的语言才是能够感染别人的,投入情感的语言才是有魅力的。回顾我的课堂,缺少的恰
恰就是这种投入情感的语言,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就显得比较平淡、甚至是吃力。究其原因,我想一是放不开,不想像“疯子”一样讲课。另一个原因是总是从大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的教学语言并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偶尔有些“幼稚”的语言,也不是投入了真实情感的,学生也就无法真正体验到语言的魅力。老师应该是学习的先行者、体验者,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加入学生的情感,说出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同时,又不能放下老师的“身份”,用丰富变幻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吸引学生、帮助学生、指导学生。
在新课标中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在重视学生文字运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语言的运用。朗读、口语交际等都是语言的运用,都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情感的地方,老师应该给他们提供模仿、学习的机会,应该用真实的情感语言引领学生探寻语言的魅力,让语文课散发出该有的语文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