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确认识教师职业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叫冯曼君,是第()号考生,来自西南科技大学。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正确认识教师职业》。下面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板书,四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出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第二版)这本教材是一部教育学的高等教材,它在讨论教育的本质功能时,辩证地论述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与育人功能之间,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把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协调统一起来。该教材针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教育行动理论相对贫乏这一事实,在编写过程中就十分重视加强这类类容。本节课位于教材的第七章第一节。它是属于教学活动中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对老师有个全方位的科学理解这样有助于配合教师进行教育活动。便学生更加理性地客观地看待事物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教师工作的意义与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讲解和相关资料演示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转化吸收能力,从看二维的课本文字表述上升到构建三维的立体知识框架。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教师的意义与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从教师劳动的对象来说明职业意义与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再说教法学法之前先来对高中生这个群体进行分析:高中生处于学龄晚期,他们的认知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在教学中运用学生的认知特点来指导教学,将会使他们能更好的掌握知识规律,高中生个体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了显著的增长,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来注意课堂纪律和指导学生怎样学习,直接通过引出重点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在头脑中构建知识结构。最终达到自学的能力,为他们进入大学学习打下基础。那么针对以上分析来谈一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相联系,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景中。此方法非常适合用于高中生课堂。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发现法)结合上节课的知识,预习本节课知识,带着问题进课堂。(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演示法)
(2)学法:(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能动的学习能力。(反馈法):在讲解提问中注意观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沙漏学习法)让学生学会提取知识重点,这样便于构成知识框架加深记忆。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怎样把书读薄。
(三)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有:教学电脑,投影仪,黑板,纸质小卡片。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课时40分钟):
(1)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检查预习情况和引入新课。——约5分钟
.首先让学生回顾上一章《课程》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在黑板上写出这堂课的课题《正确认识教师职业》教师提问:“同学们来想一下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用到哪些上节课的知识?”“谈谈你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学生回答后我做简要点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不仅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产生兴趣。更重要的是上节课中讲到的班级授课知识等对解释教师职业特点有重要铺垫作用。
(2)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解,演示,举例讨论的方式了解教学工作环节。——约25分钟
1.将这节课的重点知识从书中提取出来板书到黑板上“教师的含义”“教师劳动的意义”“教师劳动的特点”(这样容易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重点,便于学生形成这节课的一个整体知识框架)然后向同学提问“大家认为教师在你们心中是什么样的角色?”“你们认为教师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和不同之处?”等学生回答后,我做出点评。然后将这些答案从PPT上展示出来逐一讲解:(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映像便于理解和掌握)具体内容如下:
(教师的含义):所谓教师,就是接受一定社会或阶级的委托,在学校中以学生施加影响为主要职责的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法》)
1.传道者的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管理者角色4.示范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教师劳动的意义):
a、教师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播者
b、教师是年轻一代心灵的塑造者
c、教师美德感受者、体现者和创造者
d、教师通过培养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
(教师的劳动特点):
(a)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繁重性--教师劳动的对象、内容、过程及能力需要都是复杂的。(b)教师劳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依据:教师对象的特殊性
教育情景的复杂性
表现:因材施教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
教育机智
(c)教师劳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依据: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
表现:教学内容教学活动 品德言行 思想教育
(d)教师劳动在时间上的长期性:学生身心特点对教育活动的制约,学生成才周期长 — 发展的观点
(e)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独立完成教师的劳动是通过个体劳动的形式体现集体创造的成果。
通过对以上知识点的理解然后让同学们自己根据对知识的理解来举一些有关这节课知识的具体例子。然后分小组讨论。(高中生在知觉和观察事物时比以前更全面,更深刻了。他们能发现一些主要细节和事物的本质方面,所以让他们自己来举例以考察他们对知识点的本质上的认识。将理论联系到实际。)
3.根据学生举的例子教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想到的这些例子?”“大家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后对教师职业有了那些新的认识?”通过提问和回答不仅考察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最快反馈。
4.让学生分组,然后发给学生人手一张事先准备好的小卡片在上面写出“你认为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有哪些不同之处?”。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选出每组认为最好的最贴切的答案在全班进行交流讨论。然后由教师作点评。(这样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程度,同时也是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结尾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约7分钟
将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过一遍,然后针对这节课的内容布置作业。作业内容为:“教师职业是一门创造的艺术吗??”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从教育职业对象的特殊性来认识教师职业,锻炼学生的理解力和拓展思维以及创造思维。最后剩3分钟时间留给学生把不理解的知识向我提问。
(四)说板书部
本节课板书共两部分,分为活动板书和固定板书:固定板书为该节课的知识点。活动板书为从知识点牵伸出的细节知识。由结构流程图示构成,这种板书结构适合理论性知识教学。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知识整体框架。
说课完毕!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二篇:正确认识民俗文化
正确认识民俗文化
正确认识民俗文化 乌丙安
民俗文化包罗万象,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民族民俗文化的优秀遗产,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现在中国已经是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签约国,也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率最高、批准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近年来,中国民俗学界也提出,中国民俗文化大复兴的年代来到了,从口头文学、音乐、舞蹈到戏剧,还有其他民俗文化表现形式,要重新把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珍藏多年的文化瑰宝抢救出来,包括那些曾经被人们忽视的文化。
事实证明,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遗产,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壮大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为现代人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中国的民俗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多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保持了文化多样性的鲜明特色,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前进方向。民俗文化传统正是当代文化走向大繁荣的根脉,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文化工程就充分证实了这种深远的影响。
民俗学科的“出路”
民俗文化连同研究它的民俗学在上世纪经历了漫长的“休眠时期”,所幸还有顾颉刚、常惠、容肇祖、江绍原、杨坤、杨成志和钟敬文等老一辈民俗学家不遗余力地扛起重建民俗学的大旗,也取得了众多具有奠基性的成果。但直到20世纪末,与其他相邻近的人文学科比较起来,在兴旺发达的社会学、民族学的映衬下,民俗学的客观影响依然微弱,学术地位照例偏低,它在社会学科全面发展的热烈氛围中依然遭受冷落。
本世纪初,从国际到国内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是民俗学真正复苏与崛起的升温热点。下一步,已经热起来的中国民俗学和民俗学人该如何用自身的“消耗功”,来实现把热量传给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过程,就成了目前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当前民俗学升温的切入点似乎应是加强应用研究,优先结合实际加强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研究,丰富并完善高水平的“中国应用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最直接的学科任务就是尽快建立一整套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的应用理论和操作方法,丰富当代民俗学多样化的分支学科建设。
民俗学的思考是多角度的,民俗学的出路也是多方向、多轨道甚至是放射性的。基于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工作应指向这几个方面:第一是进行各地区、各民族民俗文化遗产地理分布的调查研究,这一工作作为中国民俗文化分布版图的重要调研活动,和民俗文化濒危状态的调研汇集到一起,将可被纳入作为国家文化战略决策依据的基本国情记忆库中;第二是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非常密切的表现形式的采录挖掘;第三是进行各类民俗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学研究;第四是对民间传承人的传统传承机制如何保护做深入调查研究。
田野作业要讲究“入乡随俗”
田野作业过程中,民俗学研究特别强调入乡随俗,这其中有两个基本点值得注意,第一个就是民俗主体,即民俗对其拥有者、承载者自发养成的文化习俗惯制体系和民间智慧的传承体系,其主体就是民俗文化的传承人。在田野作业中,明确民俗主体要求去除研究者的本位偏见。因为民俗本位偏见会影响学术研究,使调查作业的观点偏离,事实可能会遭到歪曲,调查作业的评价难以准确,甚至还可能引出歧视性的后果。
第二就是要注重民俗对象。当深入到民俗环境之中时,民俗研究者是一个参与者也是观察者,这应该是自觉而不是自发的。在田野调查之前,要做好这样一个认知的准备,明确自己的双重角色。一个民俗学工作者必须要严格地控制自己,敦促自己入乡随俗。这种入乡随俗不是客串而是投入的,要让自己慢慢沉浸进去,把自己的角色转换,由客位变成主位,有了感情,才能正确认识民俗文化。
民俗学研究不会被取代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举世公认的热潮,使几乎所有民俗学人都不仅亲眼目睹了这场文化热力运动的进程,而且还亲身经历并参与了这项文化保护工程的实际工作,做出了颇为可观的成绩。
民俗学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契合点,但两者之间也存在重要差异。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来看,非遗保护工作选择了民俗文化,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等同于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也不可能取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个比方:假定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个拥有千万种货品的大超市,民俗文化遗产在这个超市里只是一部分特色货品的专柜。民俗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前,只能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程做选择。
民俗学人在遭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全然陌生的概念之前,一直从事着本学科领域的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理论与实践的工作,这既是民俗学人科学性的本体工作,也是职业性的本色工作。
民俗学人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等于民俗学本体的调查研究工作,前者是有政府指定的工作目标和操作规程的,后者是有学科规范的科学研究宗旨的,任何混同的理解都是不适当的。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势必要执行政府指定的工作目标和操作规程,对于民俗学人这当然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但是它却不是主要的,主要的依然是民俗学的本体研究。任何形式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研究,都不是也不能取代民俗学自身的学科研究或学术研究。民俗学作为人文基础学科,具有持久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一点上,民俗学人理应“守土有责”。(据有关资料整理)
第三篇: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的认识自己
尼采曾说过:“聪明的人只要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纪伯伦在他的作品里讲了一个狐狸觅食的故事。狐狸欣赏自己在晨曦中的身影,说:“今天我要用一只骆驼做午餐!”整个上午,他奔波着,寻找骆驼。但当正午的太阳照到它头顶时它再看了一眼自己的身影,于是说:“一只老鼠也就够了。”狐狸之所以犯两次截然不同的错误,是因为晨曦拉长了它的身影,使它错误的认为自己是万兽之王,并且力大无穷无所不能,而正午的又让它对着自己已缩小的身影忍不住妄自菲薄。
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使自己充满自信,才能使人生的航船不至于迷失方向,才能正确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才能去迎接机遇和挑战,创造更多的成功和欢乐!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
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苏图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纪·哈·纪伯伦,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第四篇: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人海里,你认识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人,但是,你认识你自己吗?
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却不容易——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也是漫步人生的真实写照:人生在世,各自的脖子前后都挂着一个袋子,前面装的是别人的过错,而且经常摆在自己的眼前,看得清清楚楚;背后装的是自己的过错,既看不见,也不容易感觉到。
正确认识自己,就得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价。一个有理智的人,对自己的能力评估有一个客观的定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高估或低估。人生在走上坡路时,有些人往往把自己估计过高,认为凭自己的能耐,一切所求的东西都能唾手可得。这样的人往往把运气和机遇也看成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也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人生在走下坡路时,有些人又往往把自己估计过低,容易把困难和各种不利的条件看作自己的能力不足,自己怀疑自己,动摇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都会毁损自己,毁损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正确认识自己,就是要善待自己,不要自己与自己过不去。你可能貌不惊人,没有俊男倩女的自然条件,没有宽裕的经济,但英俊、美貌、宽裕的经济并不是成功的代名词。善待自己就是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也不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要做到扬长避短,把自己的心境调节到最好,把自己的行动发挥到最佳,做到愉快地生活,乐观地工作。
正确地认识自己,就是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人在职场,要懂得扮演好自己应扮演的角色,要懂得学会做自己该做的事。尤其是——对于职场某些规则你可以不认同,但不能不遵守规则,更不能“我行我素”。什么是聪明?什么是愚蠢?有人是这样定义的:做该做的事就是聪明,做不该做的事就是愚蠢。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认准这样一条道理:有个人主观臆测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要陷于个人主观臆测不能自拔而没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如果把现在的工作做好,那人家就会肯定你,如果现在的工作做不好,什么都不是。
要想在不同的环境中保持明智的自己,最需要的是心静。在静中可以燃烧自己,也可以释放自己。心静就是一种境界,明自本心,见自本性。
一、客观的自我认识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因为它真切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迷人景色而流传千古,如果细心揣摸一下,这首诗也包涵了对社会、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在认识自我的问题上,又何尝不是一个美妙的注脚呢?古往今来,人们想了解又最难了解的正是自己。“认识自我”是一直萦绕在人们心头的一个难题。中国不是有句成语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吗?古希腊戴尔波伊神托所的入口处不是矗立着“认识你自己”五个醒目大字的石碑吗?其实,所谓“自我认识”,就是作为主体对自身的认识,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如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尊心、自信心等等。自我认识是由主观的“我”(I)对于客观的“我”(me)的理解和觉察。自我认识在交往活动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有的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给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盲目冒进,结果弄得鸡飞蛋打(别人也可能认为他自命不凡、自命清高、骄傲自大,不愿同他交往)。也有的人过于自卑,对自己的评价低于自己的实际水平,因而畏首畏尾,萎靡不振,一事无成。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做出一些有损他人利益的举动。如果不能很好的认识自己,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言行,的确是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交往者的。所以客观的自我认识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了解自己的需要是自我认识的主要任务
对于自己需要情况的评判是了解自己的重要尺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看成是五个层次的金字塔,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我评价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对于需要情况的评判,有助于你了解自己的需要,并有助于你从较低的需要层次向较高的需要层次迈进。需要是激发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的推动力,人的任何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因此了解自己的需要水平是自我认识的主要任务之一。
三、自我认识的主要途径
(一)自我开放有助于认识自己
如果一个人离群而居,把自己锁闭在自我心灵的小圈子里,他就不可能得到
友谊和友情,也不可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因此自我开放是认识自己的前提条件。当然自我开放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一个人不可能也不应该没有自己的隐私。而且自我开放也有个地点、对象的问题。如果你在大街上当众披露自己的个人隐私,别人一定觉得你神经有毛病;同时你也不会对这些搬弄是非、喜欢把你的事张扬出去的恶人开放。一般是向彼此比较了解、知道对方情况的知心朋友倾吐个人的心事。
(二)通过别人的态度认识自己
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作为一面心理镜子借以认识自我。正如心理学家柯里所说:“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作为镜子,都能照出他面前的人的形象。”别人是肯定你、尊重你还是否定你、怠慢你?是乐于和你交往还是故意和你疏远?这是不难察觉的。如果是前者,那就说明你有一些令人愉悦的优点应加以发扬;如果是后者,说明你有一些令人讨厌的缺点,应赶快改正。但是别人的态度只能作为参考,难免会有歪曲、夸张、偏爱、成见和缺乏了解等原因,因此不妨与更多的人接触,那样对自己可以了解得更真实些。
(三)与别人相比较认识自己
马克思说过:“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在自我认识的形成中经历了一个“社会比较过程”。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结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难免把自己与其他的社会成员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自己的位置和形象,有比较才有鉴别。与自己生活圈子内的人相比较,往往会限制自己的视野,使人故步自封,夜郎自大。因此还要常常与历史上的圣哲、英雄、学者相比;与外地的同行相比,这样可以使自己看到“山外有山”,发现差距,从而激发向上的力量。
(四)通过工作和学习成果认识自己
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才能,有人擅长书画;有人精于琴棋;有人具有高超的组织能力;有人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现实生活要求我们主动参加活动,通过活动的结果发现自己的特长,挖掘自己的心理潜能,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同时通过活动的结果发现自己的弱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克服弱点扬长避短。
四、培养自信心、自控力和自尊心是认识自我的主要目的在交往过程中,自信心、自控力和自尊心等三种心理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三种优秀心理品质在自我认识的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只有树立自信心,才能使人冲破害羞的屏障,主动与人们结成友谊;只有具备自控力,才不会过于顶真,为区区小事而得罪朋友;只有形成自尊心,才能尊重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己的荣誉,做一个高尚的交往者。
(一)自信心及其培养,自信心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
只有自信,才能使人自强不息,不达目的不罢休。而自卑只会使人自暴自弃,无所追求。建立自信心是我们每一个人宝贵的需要,是我们交往成功的前提条件。自信心的形成有三个途径:成功经验的获得、客观环境的期望和评价(尤其是权威人士的评价)、正确的自我评价。
(二)自控力及其培养,自控力又叫自制力,是人们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一种能力
自控力是坚强意志的一种表现,有自控力的人才能为了达到目的而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的言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伟大的意志不仅善于期待并获得某种东西,而且也善于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拒绝某种东西。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机器,没有抑制力也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意志。”自控力在交往中主要表现是能够用理智和意志的力量去驾驭冲动的消极激情。要培养自己的自控力必须做到明理、适时奖惩、宽容、自制、转移和自警。
(三)自尊心及其培养,自尊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是指尊重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己的荣誉的心理品质
自尊心在交往过程中表现为能恰当地看待自己,不卑、不亢,爱惜名誉;同时能够尊重别人,但不容自身的人格受到侮辱。要形成和培养自己的自尊心,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培养自尊心必须做到以下三点:要有知耻之心、要学会尊重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街上散步与一个乞丐间有一段精彩的对白)、要激发上进心,努力充实、完善和丰富自己(不甘落后,奋发进取)。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交往的实践中重视认识自己,有一天能够乐观而愉快地对自己说:我能告诉你:我是谁!
2011年10月28日
第五篇:正确认识自己(本站推荐)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正确认识自己》,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 说活动设计理念
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初一学生,随着身心的迅速发展,对自我的关注持续增强。由于该阶段个体尚未形成统一的自我概念,因此他们的自我评价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特点。一方面可能因为一件事、一个人就对自己充满信心甚至过高评价自我,另一方面可能因为他人的一句话就贬低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鉴于此,引导初一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特别是理性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具有重要意义。
二 说教学目标
心理团辅课旨在借助团体内部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习得新的态度和行为模式,更好地助人自助。以此为基点,依据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划分,本课教学目标设置为: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掌握正确评价自己的方法;树立正视自我,理性的自我评价态度和意识。
三 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心理团辅课的宗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及学生中常见的现象。本节课重点设置为:掌握正确评价自我的一些方法。难点为:正确评价自我,既接纳自己的长处,也接纳自己的不足。这种设置的原因是,方法是行为的指导和先行者,因此,我将正确评价自我的方法设为了重点。然而,在实际教学和心理咨询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空有方法的理论,但在意识层面不能接纳自我,尤其是自我当中的限制和不足,导致他们在评价自我时的极端化倾向,鉴于此,我将全面接纳自我作为了难点。
四 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团辅课常见的几种教学方法,包括:创设情境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体验法、讨论分析法和游戏参与法。
其中,创设情境法、案例教学法和游戏参与法均重在创设一种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更好地开放自我,参与课堂。
多媒体教学法主要在于应用多媒体播放图片、故事、音乐等,从而更好地协助生生、师生互动,实现广泛地立体化教学。
互动体验法重在将心理训练、心理体验与心理知识的介绍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领悟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一些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同时旨在通过教师对小组和学生的问题进行澄清和情感反应等,引导学生更好地自我表露、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
五 说教学流程
按照团辅课的常规流程,我将本节课分为四个阶段:
(一)暖身阶段
舞蹈《we will we will rockyou》引入,具体内容为:学生两两猜拳,从鸡蛋-小鸡-小鸟-猴子进化成人。
活动目的:破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进一步自我开放。
(二)转换阶段
活动1:我是谁?请学生在纸上写下12个我是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结果分析。目的: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自我。
活动2:心理知识卡片——乔含窗口。
目的:以专业的角度补充心理知识,说服力强,更易于被学生认同和内容,而乔含窗口的介绍,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有时候我们需要借助周围他人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自己。
活动3:他人眼中的我。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依次谈谈自己心中对某位同学的认识,注意,谈论时先谈优点,再谈建议。态度要真诚,语言要委婉,不能进行人身攻击。接下来,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当成员夸奖自己时心情如何,针对自己的不足提建议时又有何感受,自
己心中的我和他人心中的我是否协调,不协调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目的:鼓励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开放自我,交流心声,初步认识到他人尤其是同伴是帮助我们客观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的一面重要镜子。
(三)工作阶段
活动1:故事《五个手指的对话》。故事中五根手指各自标榜自己的长处,认为自己都是最棒的,其他手指可有可无。
目的:通过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每根手指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进一步升华使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身长处和短处,我们应该学会正视自己,全面接纳和评价自己。
活动2:心理知识卡片——归因风格。
目的:通过介绍归因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认识到归因风格也会影响到个体能否正确评价自我。
活动3:归因风格测试与练习。首先,将课前准备的归因风格测试分发给学生,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第一印象作答。其次,用PPT展示评分细则和标准。请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测试结果。第三,向学生出示一组关于不良归因的案例,请学生对案例中主人公的归因风格进行讨论。谈谈自己看完案例后的感受。
目的: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风格,有意识的纠正自己的不良归因。
活动4:心理知识卡片:语义分析技术。
目的:通过介绍语义分析技术的介绍,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评价自我和他人时要做到详细、具体。
活动5:再次出示活动三中的案例,请学生采用语义分析技术,讨论案例中的主人公哪些语句是不合适的,怎样的表述才是正确评价自己。
(四)结束阶段
学生代表总结本次活动的感受与收获。
目的:帮助学生梳理、内化团体活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