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长汇报
在教与学的历练中成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首先感谢大家能给我这个展示的舞台。岁月悄然逝去,不知不觉,我已经在我们滨海小学数学这块沃土上默默耕耘了十九个春秋,回首多年来的教学生涯,重拾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说来与大家共勉。
一、做一个有目标的人 记得刚工作那会儿,我的目标就是做一个爱教书的老师,虽然选择师范并不是我的梦想,但干一行爱一行是我的人生信条,于是努力适应教育,逐渐地我发现喜欢上了教育;因为喜欢上了教育,我就想做一个能教书的老师。于是潜心钻研教材教法,虚心讨教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我的课堂教学有了长足的进步。此后我又想做一个教好书的老师,一步步地走过来,也由当初一个教学新手成长为如今的市学科带头人。
二、做一个爱学生的人。
“爱学生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底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拥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才能设身处地理解学生,才能了解学生的愿望。要当一名好教师,首先要有“爱”,同时,还要懂得如何“爱”学生。
我一直信奉“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亲其师,才会信其道。”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从教以来,教学实绩一直居同年级前列,连续五年业务考核为优秀,曾获县教学质量奖,辅导学生竞赛多人次获奖,指导学生的多篇小论文也在《小学生数学报》《快乐数学》《学习周报》等报刊发表。
三、做一个好读书的人
我知道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在课堂才能“举重若轻,行云流水”。因此闲暇的时候我喜欢读读书:一是学科专业书籍,如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杂志等,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长流水”。二是非专业书籍,如文学作品(包括儿童文学作品)、科学杂志、历史典籍等,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样当你站在讲台前,胸有成竹,信手拈来时,学生会被你渊博深厚的知识底蕴深深折服,从而爱上这门学科,爱上学习。
四、做一个乐研究的人
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必须积极参加研究。
首先,融入团队,互相学习。我会经常走进同事的课堂,从中感悟到他人对教材不一样的处理方法,借鉴别人不一样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对照自己课堂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去思考其中的问题与困惑,探寻优化课堂教学的思路。每当学校有教研活动时,我都积极参与,与我们实小的数学骨干教师一起为做课老师出谋划策。这些活动既帮助了别人,也锻炼了自己。
其次,我还经常自己开公开课,要敢于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暴露自己的不足,请同事走进你的课堂,收获面对面的指导和帮助,这也是使自己迅速成长的一种好方法。多年来在领导与同事的帮助与指导下,我4次获得县教学基本功竞赛和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认识小数》一课还获得了市一等奖。走出学校,外面又是一片天空,近几年我先后到滨淮和五汛送教,互相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再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大多数教育课题都来源于我们的教学生活实际,来源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教学实际中进行研究,又有利于解决教学实际的问题。比如《寻找与有效利用学生学习起点的研究》就是在几年前的一节课堂实践的困惑中提出的。《小学数学思想渗透的教学策略研究》就是在新课标修订的基础上提出的,于2013年2月通过南京东方数学研究所和苏教版教材编辑部验收结题。课题《基本现代教育技术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在有效教学和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于2012年12结题,本课题还获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研究所课题成果一等奖。最近又在教研室刘主任的主持指导下进行了《基于预习的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探索与研究。
五、做一个善反思的人
叶澜教授说过“写一辈子教案,你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写三年课后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我常常在一节课下来后,静心沉思,看看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等。我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了反复锤炼,仔细推敲,形成文字,积极参与评比与投稿。(展示文章获奖与发表情况)
六、今后打算俗话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要说以前的我是一个经师的话,今后的目标就是做一个人师。
第二篇:勤工助学成长汇报
勤工助学成长汇报
光阴似箭,我已经在学校勤工俭学一个学期了。再回首,才发现我们经历了很多。我还记得当时为成功应聘勤工俭学岗位而付出的努力。
谈起勤工助学的感受,我想说的是,勤工助学是学校在不耽误学生正常学习情况下让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公共事务并得到相应的报酬的一种社会福利事业。大学把勤工助学作为对贫困生补助的一种方式,直白点说就是变相的帮助需要的同学们。勤工助学工资对生活的影响,我有这样的感受:每月的勤工助学工资看起来虽然不多,但对一个真正贫困的同学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对于生活节俭的同学而言,这些钱可以满足当个月上的一些生活开支。有这些钱生活会宽松很多,以前捉襟见肘的生活境况会慢慢改善。
我负责打扫化学化工学院的楼道卫生,下午五点左右扫一次,每周去打扫两三回。因为打扫的是学院的主楼,所以辛苦一点是很正常的。学院的楼里每天都会有学生做实验,所以就会有很多废弃的实验物。每当我们去打扫时,都有一股很强烈难闻的气味,但是我们觉得这是我们的责任,再臭再脏也要坚持完成。有时候在楼道里见到被学生随意丢弃的纸条,给清洁楼道带来任务上的增加,我们也会反思自己以前乱扔垃圾的坏习惯给环卫工人带来不便。我们会暗自下决心以后不乱扔垃圾。
当然,我也知道了,什么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经努力,哪来干净的校园。我们要爱护我们的校园。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用更好、更优质的态度为学校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第三篇:奖学金成长汇报
奖学金成长汇报
成 长 心 语
很荣幸能成为“朱敬文奖学金”获得者,这对于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与鞭策。回首过去的一年的时光,我始终牢记“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努力提升自身思想境界、文化涵养及专业技能,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在各位老师的悉心关怀教育下,在同学们的热情鼓励与帮助下,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学习生活上,我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朱敬文奖学金”的获得让我更加认识到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我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逐渐成熟,培养了我坚忍不拔、一丝不苟、认真务实的处世态度,使我有了更加执着的追求和信心!我一如既往地刻苦读书、努力学习,作为环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员,我深刻地认识到本专业的重要性,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这个时代迅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重视食品的营养与安全,然而食品问题历年来却层出不穷,因此,作为一个食品人,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好好学习专业知识,以造福人类。因此,我从来都不缺堂,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课下常向老师同学请教,并多多涉猎一些文献书籍以增长我的知识面,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获得了2013年优秀学生二等奖。虽然在2014年没有获得朱敬文奖学金,但接下来我会再接再厉。争取再次获得。我还参加了专业技能大赛,以巩固我的学习。还与同学一起申请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实验省级项目,这样在课下我也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在刻苦努学习的同时,我与同学们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关系,经常与几个同学一起活动、学习,大家一起谈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我明白付出才会有回报,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与人相处中,因此,我一直以来都很乐意帮助同学,现如今我已是一名预备党员,奉献自己,服务他人更成了我的责任,我会用自己的信念和汗水去实践。“朱敬文奖学金”的获得还使我明白,努力一定没错,因为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我都会一直努力。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优秀大学生!
第四篇:关于中心城市成长有关情况的汇报材料
区项目办按照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九届八次全会提出的“一三五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围绕“项目就是生命线”的理念,坚持一个根本,抓住两个关键,强化三项保障,倾心助力我区城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现结合自身职能,现将商和工业城市综合体建设有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项目建设这一根本,做大做强做优项目。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按照“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的思路,以春蕾3d打印产业园、盛世天成石油机器人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产业;
以长征汽车、红星汽车为依托重点引进推进一批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
以德玉泉乳业为重点,以我省振兴奶业为契机,树立优质乳制品品牌,促进乳品加工、饮料加工等产业发展;
以德贵纳米新材料、翔九石墨等新材料企业为重点,积极引导企业向高精食品级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生产应用等方向探索发展,大力发展上下游、左右岸相关产业。同时结合国家产业政策,积极挖掘新的产业集群。
二、抓住商业综合体和城市工业综合体两个关键。
一是强力推进商业综合体建设,提升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积极推进已签约联想科技城、吾悦广场、中央厨房综合体、恒泰云商城万豪五星级酒店、金牛创业园、邢台国际医疗康养中心等一批商业综合体项目建设。加快13万平方米深圳市实新通科技装饰总部基地项目落地。重点推进君悦豪庭商业二期、金牛阳光苑商业综合体、易融城市商业综合体等一批在建商业综合体建设。
二是充分利用闲置厂房、楼宇和已有的公共设施,推进城市工业综合体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城市工业的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以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工业楼宇等工业综合体为载体,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城市工业,推动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功能升级,为全区实现高质量赶超发展赋能提质,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造血功能”。
三、强化服务、效率、创新三项保障措施。
一要打造投资服务新高地。真正做到解决问题、推进项目。要聚焦制约项目建设的难题,分析原因、找到症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要努力建成产城融合新示范,真正成为城市经济综合体集聚地。
二要跑出项目建设新速度。通过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加强调度、台账管理,切实提升项目建设落地速度,使一批好项目,新项目早日落地。
三要创新项目建设新思路。抓好政策研究,努力探索适合我区的项目载体和发展路径,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精准施策,真正使项目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引擎和动力。
第五篇:《成长沙龙汇报》发言稿
宁静致远
——“成长沙龙”的成长历程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要发言的题目是:《宁静致远——“成长沙龙”的成长历程》。我不能确定我是站在这里做这个发言的最佳人选,但是我可以确定我至少是一个熟悉整个内情的人选。我来自北京十五中,一名历史教师。我的教龄已经有7年了,七年前我在另外一所学校任职。我是一个爱好十分广泛的人。除了历史教学,我还对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情有独钟,我相信它能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也许正是这些爱好所致,我和一个叫做“成长沙龙”的组织在冥冥之中就已经结下了缘分。
2005年,首师大基础教育中心的杨朝晖注意到当时有很多老师都在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方面的实践活动,很多老师不仅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而且各有专长。这些老师以教学一线的青年教师为主体。在私下的接触中,她注意到很多年轻老师并不停留在沉醉于自己的世界,而是非常愿意了解一下在某个陌生的终端,自己的同行都在做什么。于是在她的提议和联络下,在2005年春节前夕,几个一线的历史老师举行了一个聚会。这次活动成为一个民间学习共同体正式创立的。在这次聚会上,大家一致赞成以后可以定期、定点、自愿结合地围绕中学历史教学进行诸多的探讨和分享,形成一个“沙龙”。于是,一个民间组织就这样诞生了!
沙龙具体要怎么活动呢?起初,这个问题并没有十分具体地、长远的规划。大家共同的想法很简单,一起聊聊历史教学、聊聊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就可以了。我本人和沙龙的缘分是从第二次聚会开始的。
当时,我们这个团队的成员大多都是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高手,至少也是爱好者。所以探讨的话题基本上是与“信息技术”有关,我们互相交流做课件的技巧、分享使用互联网的心得体会。与会者除了杨朝晖老师之外,还有来自海淀区信息管理学校的陈亚东老师、北京十五中的李鹏老师、朝阳区酒仙桥一中的张清利老师以及来自宣武区138中学的我本人。我们这些人都特别擅长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陈亚东老师不仅在互联网上很活跃,而且是当时著名的教育论坛——K12论坛历史学科版块的版主。李鹏和张清利老师的幻灯片课件都做得极好,他们是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先锋人物。我在当时也十分时髦地拥有了自己的学科网站,叫做“历史爱好者网”,我把大量的图片、文献资源放到网上供同行和所有爱好历史的朋友免费下载。总之,大家都沉浸在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新鲜改变之中。只有杨朝晖老师始终在旁边冷静地、有意识地引导的沙龙的发展,帮助和促进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成长。
沙龙活动之后,在杨老师的建议下,我们通过电子邮件多方征集意见,最终将沙龙正式冠名为“成长沙龙”。这有点像给一个尚处于襁褓之中的婴儿取了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寓意为:沙龙是一个教师追求成长的地方。
2个月之后,沙龙活动了第三次。但是这次活动之后,在随后长达7个月的时间里,沙龙没有组织任何活动。起先在沙龙中活跃的一些分子彼此之间也没有主动地联系。大家似乎不约而同地降温了。沙龙沉寂下来了,悄无声息。是否这就是沙龙的结局呢?沙龙就这样要解散了么?杨老师和陈亚东老师仍然没有放弃努力,他们带头思考沙龙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面对沙龙的危机,杨老师和陈亚东老师决定召集大家再度活动。这一次杨老师尝试以研究“课题”的形式带动沙龙向前推进。当时陈亚东老师凭借自己在K12教育论坛上的影响力,承接了一个教育部下属机构组织的子课题,要出一本有关历史人物教学的技巧方面的书。他联络了沙龙全部的成员,把大家吸收进来共同参与这本书的编写,每个人承担该书的一两个章节。不料,最后不仅进度没有达到课题方的要求,质量上更是惨不忍睹。原因很简单:大家的水平参差不齐、精力和时间也参差不齐,这样的合作岂能善终?这件事情暴露了沙龙的很多问题。
第一,沙龙对组织者依赖太大。没有人组织,沙龙就活动不起来。因此沙龙必须要有组织者。第二,沙龙太松散了。没有人能确保自己是否每次都有空参加,也没有人有权利可以阻止某个成员的退出。沙龙不能具有任何强迫色彩。沙龙的存在,最初就是基于志同道合者的需要和自觉。沙龙要想坚持下去,就必须要平和地面对沙龙的松散性,去寻找能够兼容这种“松散”的渠道。第三,与会者不能保证都是没有功利心的。这是一个现实,同样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功利”这东西是不可捉摸的,沙龙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得到满足的。第四,沙龙这支队伍是不整齐的。由于大家的志趣、专长并不相同,时间和精力也不同步,再好的项目也难以顺利地做下来。沙龙要想重获新生,必须针对被暴露出来的以上问题全盘思考,重新审视沙龙的定位、沙龙的发展方向。
电子邮件在成员之间又开始活跃地往来。经过反复讨论,大家达成共识:沙龙的松散性无法回避,沙龙应该坚持被定位于“一个自愿组成的民间组织”。“平等、自愿”应被确定为沙龙最重要的活动原则。可是在平等和自愿的原则下,一个如此松散的组织能做些什么呢?答案是“追求成长”!这,被视为是沙龙最核心的价值追求。此后沙龙的一切活动完全基于这个定位展开。这个定位让沙龙的目标被定得低调和模糊,但是也因此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和余地。此后,沙龙的活动重新开展了,队伍反而还呈现壮大的趋势。同时,沙龙主要以课例为载体进行活动的思路也清晰起来。
所谓以“课例”为载体,实际上是以“课例”来代替先前的“课题”作为牵引,推动沙龙的活动,将每次沙龙活动当成一个磨课的平台、当成一个教研的平台。“课题”需要由功底、有水平,是建立在实力雄厚的基础上的活动;但是“课例”不一样,不论水平高低,课例都可以拿来共同探讨、研究、各抒己见。很多中学历史老师对搞科研课题并没有兴趣,只想搞好教学。对这样的成员,如果用课题做牵引,无疑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但是课例就不一样,它和我们的教学工作直接相关,而教学正是我们每个老师的本职工作。以课例为牵引,是归回我们的本位。
为了让沙龙的活动有规律、有质量,我提出了“制度化”的建议。沙龙自诞生以来,一直由陈亚东或者杨朝晖老师担任主持工作。这既是对两位老师精力和时间方面的巨大消耗,又使得其他成员无所事事。我提出,可以在沙龙成员之间实行“轮值主席”制度。在这个制度下每个成员的积极性都能得到调动,可以很好地把杨朝晖和陈亚东两位老师解放出来;同时,主持活动对于轮值主席来讲也是一种能力上的锻炼。除此之外,我特别强调沙龙要在制度下发展。我特别赞同著名的史学家钱穆先生的观点:制度的优势在于,好的制度不会因人废事。有了成熟的制度、按照制度去活动,沙龙才能长期活动下去。
2007年沙龙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年沙龙共活动了7次,还开通网上博客,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群体,逐渐建立了轮值主席制。即每次活动由一到两位成员在沙龙会议前设计主题、推荐资源,在沙龙会议上轮值主席组织讨论,会后还要结合活动记录员的记录整理活动成果。这个制度既保证了沙龙成员的平等参与,也极大发挥了沙龙成员自身的潜能和优 势,促进了每个个体的成长。同时也使沙龙走出了瓶颈,使活动变得更有规律和质量。2008年后,沙龙进入到可持续发展阶段。沙龙的特色逐步彰显,活动的实效性明显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日臻成熟,且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不过2009年的一次活动再次将沙龙推到了“功利化”的风口上。沙龙因为有前车之鉴,一直是秉持“去功利化”这一原则的。“去功利化”才是沙龙返璞归真的保障。但是有位老还是很希望被“提携”一下。我们都明白他的含义。教师在学校的发展、位臵,很多时候都是有一些量化标准来决定的,比如课题和论文等等。这位青年教师的暗示,当然是希望有机会在这些量化指标上得到一些发展机会。不过沙龙会议上,我们当时就予以反驳。沙龙一直是具有高度灵活性的。以个人的名义寻求发展机会,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自由的。但是沙龙本身不能有功利的追求,因为沙龙的魅力一直在于它的民间色彩、平等自由和去功利化。“去功利化”是沙龙返璞归真的保障。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以及会后邮件的往来,最终大家又回到了沙龙的初始原则上。
这就是成长沙龙成长的经历。它以其非官方——民间的身份,安静地存在于自己的天地,不受干扰。在宁静的天地中追求着最朴素的目标:教师的成长。宁静致远不是成长沙龙的结果,而是成长沙龙的信仰。守护自己的一方净土,就是守护成长沙龙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