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土坝小学鲁修逸
当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课改不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具体表现为:①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得不到及时提高,且有逐年退化倾向。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和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教学长期处于简单机械的重复状态。②教师的专业意识不强,专业精神匮乏。部分教师满足于做“教书匠”,缺乏专业归属感和专业成就感,缺乏专业发展动力,碌碌无为,得过且过。③个别教师心态浮躁,学风教风不扎实。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个别教师不能静心做学问,安心搞教研,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在繁纷复杂的新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面前迷失自我,或随波逐流赶时髦、摆花架子,或脱离实际在教研科研中“作秀”、搞假大空。④校际之间、学科之间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平衡。多数农村学校缺少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和外语教师,很多教师不会使用过网络教育资源,更谈不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
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令人堪忧,严重束缚着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而成为制约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新课改顺利实施、推进的瓶颈。无数事实证明,振兴农村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农村教育的希望在农村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在广大农村体现得十分具体。由此可见,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当务之急。而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只能而且最终要通过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破解。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因此我们应突出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有效整合学习、反思、开放、交流、研究等现代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
一、搭建自我实现平台,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真正形成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大多数教师已敏锐的感觉到,新课改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真正合格的教师将伴随新课程的实施,逐步走向“专业自觉”,也就是说,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实践和探索中,对原有经验和现实的问题解决策略不断整合、扬弃和创新,最终建构一种集教学、学习、研究和创新于一体的职业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大力加强学习型、研究型和创新型的学校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凝聚和导向作用。当文化建设达到一定层次,教师便能够从枯燥的程式化教学模式和职业倦怠中解脱出来,以建设性的心态去化解压力和矛盾、实现自我超越,真正感受到生存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搭建读书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学习文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对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说,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
种责任,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现代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典范。而读书,则是终身学习最直捷的途径。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更应该热爱读书、认真读书,不断给自己充电,以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就要为教师读书提供更大的支持,积极实施教师读书工程,引导广大教师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引领下,实践先进教学经验,学习成功做法,在读书中理解、感悟、反思、研究、交流,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搭建科研交流平台,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现代教师要强化教研科研意识,学会研究,参与研究,研究出成果,做到以研究促提高。教师只有经常地进行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找到内在规律。要以教科研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从教师的需求出发,营造宽松、民主、开放的学术研究氛围,使互动式、参与式、开放式教研走近教师,这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独特见解的发表;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实现有效教学为旨向,把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重点问题作为课题,大力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现代理论的指导作用、参研人员的示范作用、科研管理的规范作用和科研成果的助推作用。
四、搭建教学反思平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有意识地、审慎地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前提、过程、结果进行批判性考察,是促成教师在每一个教育活动中实现教育意义的重要基础。只有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教师才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自己的教学,才有可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思考问题,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激发理论与实际创造性结合的灵感,进而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案例分析是当前教师比较认可的一种反思形式。因此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观看优秀教学案例(这也可以有效避免农村小学经费紧张,教师走出去的难题),引导教师进行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的理性思考和本质探究,促进教师的经验理论化和专业自主化。
五、搭建合作互助平台,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同伴互助不单是教师间知识经验的简单传递和相加,它更能形成一种思维的碰撞和共生效应。因此,要注重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师之间形成一种通力合作、相互支持的氛围,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合力,共同分享经验和成功。城乡小学之间要有计划地开展名师送教活动和名师带徒活动,让农村教师在家门口便可以学到先进的课改经验;要注重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经常性开展区域性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针对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研究和指导,促进城乡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六、搭建竞赛展示平台,提升专业发展层次。要生存就有竞争。竞赛活动可以为教师搭建起一个交流提高的平台。让广大教师在这个舞台展示自己的进步和专长,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因此,我们可以竞赛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种教学竞赛,比如:优质课比赛、论文评比、说课比赛、制作课件竞赛、教学设计比赛等,激活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内驱力。在活动中,我们既要注重过程指导,又要加强过程监督,确保各项活动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如有的农村小学教师多数是一些民专公的中老年教师,对说课这一活动形式还不是很熟悉,因此我们在举办教师说课比赛前,可先对教师进行说课培训,让其掌握说课的方法、步骤、如何撰写说课稿等。通过这些活动,为教师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舞台,使广大教师的专业能力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竞赛活动中不断得到提升。
第二篇:农村小学教师现状分析与对策
小王小学教师现状分析与对策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以上,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必须从农村基层教育抓起。2003 年我国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9.47 % ,这意味着半数以上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要在农村完成。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初始阶段,是教育的奠基工程,只有基础牢固了,楼房才会建得高大、雄伟。
一、小王小学教师现状
整体素质不高。我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结构不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骨干教师缺乏:市级骨干教师几乎为零;年龄结构老化:46岁以上教师占48.3%,31-45岁教师占23.3%,30岁以下教师占28.4%;学历层次不高:大专以上教师(均为自考、函授等成人教育学历)占20.9%,中专学历占76.7%;学科、专业单一:语文、数学专任教师占绝大多数,其他学科专任教师没有。尤其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专业教师十分紧缺。
工作负担重。目前我校教师课时数普遍为16-20节/周,有些教师在20节以上,所有教师跨科目、跨年级任课。此外,还要承担个别辅导、家访等工作。新课改的培训、教研日活动有时占用双休日。大部分教师反映自己每日累计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师资配备严重不足,多余的教学工作量自然分摊到其他教师身上。
专业化发展不足。历史原因造成了中、老年教师的文化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继续教育的不足又导致了其思想观念和业务技能的落后,知识更新程度慢,信息技术素养差,教学、科研等业务素质低,课堂
教学方式单
一、手段落后,效率不高。专业培训、网络学习、报告讲座以及学术会议,一般教师难于企及,平时学习渠道以自学、同行交流为主。
二、对策: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切实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我校教师的素质。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工作中不在单单是教书匠,而是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教师要能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现实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等;教师要能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的需要等,开发校本课程等。这些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新问题、新要求。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抓住这一机会,建立和完善新的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新课程为主的新一轮教师培训。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的能力,使农村教师熟悉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主要特点,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特别要使农村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终生学习的自觉性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热爱农村儿童。要通过教育和其它有效措
施,使广大教师敬业爱岗,扎根农村小学。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比如大幅度提高工资、实行轮换制、提供专门的进修机会等,使农村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性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素质教育的源头性工程。要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遵循规律,结合实际,积极进行改革才能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的快速发展。
第三篇:农村小学教师现状分析与对策
农村小学教师现状分析与对策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以上,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必须从农村基层教育抓起。2003 年我国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9.47 % ,这意味着半数以上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要在农村完成。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初始阶段,是教育的奠基工程,只有基础牢固了,楼房才会建得高大、雄伟。那么,我们的农村小学教师现状到底是怎样的?他们能不能承担起打下坚实基础的重任?带着这些问题,对某镇农村小学教师师资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在倍受关注的农村弱势群体中,小学教师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在多数人看来,教师是一个令人感到幸福、满足的职业:“工作稳定,环境单纯,假期多”。然而,在社会变革和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农村小学教师已成为一个饱含清苦酸楚、面临生存窘况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直接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广大农村孩子的受教育状况。关注、改善其生存、生活状态,无疑是农村教育发展最大的期待和寄托。
一、农村小学教师现状
整体素质不高。在农村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结构不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以某普通乡镇小学为例,骨干教师缺乏:市级骨干教师仅占教师总数4.6%;年龄结构老化:46岁以上教师占48.3%,31-45岁教师占23.3%,30岁以下教师占28.4%;学历层次不高:大专以上
教师(均为自考、函授等成人教育学历)占20.9%,中专学历占76.7%,其中近半数为民师毕业,高中及以下学历占2.4%;学科、专业单一:语文、数学专任教师占绝大多数,其他学科专任教师几乎没有。全乡教师中仅有2人是体育专业毕业,其余均为普师和幼师专业毕业。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专业教师十分紧缺。
工作负担重。只要有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有小学教师的身影”,是山区教师工作环境艰苦的写照。目前在农村中心小学教师课时数普遍为16-20节/周,村小及教学点教师大都在20节以上,大多数教师跨科目、跨年级任课,边远教学点实行包班上课,有的要负责两个班。此外,还要承担个别辅导、家访等工作。新课改的培训、教研日活动有时占用双休日。大部分教师反映自己每日累计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师资配备严重不足,多余的教学工作量自然分摊到其他教师身上。
专业化发展不足。在提倡终身学习、“教师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泉水”的时代,农村小学教师不管有没有“一桶水”,一用数十年。历史原因造成了中、老年教师的文化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继续教育的不足又导致了其思想观念和业务技能的落后,有些中老年教师实际上只是识字的农民,知识更新程度慢,信息技术素养差,教学、科研等业务素质低,课堂教学方式单
一、手段落后,效率不高。究其因:一是培训目标被歪曲。尽管教师有自我提高发展的愿望,职称评定中的论文、外语、计算机等“硬性规定”,成了人事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为不影响晋职加薪,教师参训率达到了100%。
但买一本书,参加一次考试,一年花费百元到数百元不等(完全由教师承担),教师的反应是“费时费力还费银子”,“权力部门的变相创收”,挫伤农村教师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职能部门难作为。进修学校和教研室,承担教师日常培训任务,但职能严重弱化,力量不足,深居简出,下基层开展培训活动要由学校或教师承担活动经费,农村教师认为这种培训机会少,有也是坐而论道的多,敢于“下水”示范的少,指导性不强。三是学习渠道单一。专业培训、网络学习、报告讲座以及学术会议,一般教师难于企及,平时学习渠道以自学、同行交流为主。节省费用、工学矛盾相对缓解的学历提高于是成为一枝独秀。在调查中,30岁以下教师参加自考或函授的占100%,有的还同时兼顾等级考试,但普遍存在学非所教,都为职称、文凭而学。
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受内部流动体制(如城乡)不畅以及外地、其他行业优越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吸引,大多数农村中青年骨干教师都有“跳槽”的想法。某乡镇小学五年间通过停薪留职、外出打工、转业的教师流失率达5.2%,流失教师基本上是中青年骨干教师,这对农村骨干教师的成长和学校可持续发展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近年来,考公务员、考研以脱离农村教师岗位成为新趋势。
农村社会尊重和关心教师不够。一是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天秤向财富倾斜,经济地位决定了社会地位。在农村,知识水平不高的打工人员收入超过教师成为普遍现象。“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难于富教师”,道出了农村小学教师的尴尬境地。收入的相对低廉,影响教师地位的提高。二是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农民重教程度密切相关。
管理制度缺乏创新和活力,普遍存在管理简单指标化,不尊重教育规律。改革浪潮此起彼伏,考试指挥棒依然权威,一边是喊素质要减负,一边是保质量,“减负减负,后果自负”,让教师在传统与改革的困惑中无所适从。既要忙着能力素质的培养,又要应付各类考试、竞赛,肩负着多重压力。面临来自社会、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的压力,在与奖惩、待遇、职称、提升、下岗、分流挂钩的竞争性管理制度下,校长与教师以及教师间的关系普遍紧张,教师感到人际压力沉重;“分是学生命根,考是老师的法宝”,也导致师生关系仍以权威式为主,平等合作和放任型比例很小,师生难融洽。
二、建议: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将此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切实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工作中不在单单是教书匠,而是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教师要能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现实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等;教师要能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的需要等,开发校本课程等。这些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新问题、新要求。因此各级地方政府
应抓住这一机会,建立和完善新的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新课程为主的新一轮教师培训。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的能力,使农村教师熟悉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主要特点,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特别要使农村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终生学习的自觉性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热爱农村儿童。要通过教育和其它有效措施,使广大教师敬业爱岗,扎根农村小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比如大幅度提高工资、实行轮换制、延迟退休年龄、提供专门的进修机会、举办专门的培训班等,使农村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一潭死水。要大力推进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可以考虑采取四点措施。一是招聘一批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二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教师,聘用一批素质高、年纪轻的代课教师缓解一下当前师资紧缺的矛盾;三是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教师下到边远穷乡支教。四是改革教师内退制度,将农村教师的内退年龄提前,动员年龄偏大的教师提前退休。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性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素质教育的源头性工程。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阻碍着基础教育和谐均衡发展。要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遵循规律,结合实际,积极进行改革才能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的快速发展。
第四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初探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初探
【摘要】我们从事山区教育事业,在这岗位上,深深体会如果在三至五年内,在自己教育生涯的成长过程中得不到工作成就感,业绩没有突破,那么他们这一生的工作热情将会在时光的流逝中慢慢磨灭。面对如今新课改的步伐,加强农村学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成为学校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如何切实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养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认为,农村基层学校应该深入了解、研究青年教师,并对培养策略进行认真研究与反思,才能提高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探索The countryside grade teacher specialization development initially searches Ye Yu’ai
【Abstract】We are engaged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education, on this post, deep experience, if in from three to five years, cannot obtain the work sense of achievement in own education profession’s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achievement has not broken through, then their this life the work warm in the time will pass obliterates slowly.Step which changes facing the present new class, strengthens the countryside school young teacher to raise the work, becomes the school to raise the teacher specialization development the most important.However, how to enhance the young teacher specialization development the raise work duty to be very arduous earnestly.We believed that the countryside basic unit school should the inquire deeply, the research young teacher, and carries on to the raise strategy studies earnestly with reconsiders, can enhance the young teacher to raise the work pointed and the effectiveness.【Key words】The new class changes;Countryside teacher;Career development;Exploration1
从“五尺片农村完(村)小教师现状”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五尺乡拥有 17个自然村,居民地分散,交通不便,导致校网布局很不合理,三所学校分别分布在西川、少茅洋、双水、五下四地(2006年撤并一所)。完小的学生数都不到100人次,全乡教师52人,公办教师 35人。在编制紧张、每所学校相隔很远的情况下,带来师资培训困难、教育资源又浪费的恶性循环,代课教师的培训成为五尺片开展师资队伍素质提升的拦路虎。教师的工作热情不高、教育信息闭塞是教研工作难以开展的焦点。如何适应新课程的改革,搞好全片三所完小、一所中心校的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促进农村完(村)小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成为当前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
2008年以前,全片教师发展与提升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设备落后,困难重重:完(村)小的学校在经费、师资、设备等各种客观条件受到严重的限制,在开展教科研或其他工作中存在着重重的困难,学科带头人缺乏,尤其是代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较大,带来师资培训、教学管理、教研开展等诸方面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如何有效开展教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已破在眉睫。1.2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完(村)小教师由于代课老师的比例过高,他们的教科研意识薄弱,再加上缺乏学科带头人,教科研途径狭隘。同时,各方面的资料信息不流通。因此,教师在思想方面形成一个误区,认为教改理念的理论学习事不关己,形成了得过且过的心理。
1.3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课改不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得不到及时提高,且有逐年退化倾向;(2)教师的专业意识不强,专业精神匮乏;(3)个别教师心态浮躁,学风教风不扎实。
由于教师对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知识不广,又没有收集足够的教学理念与信息,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因此,普通教师在三至五年内无法体验成功,甘于平凡,沉溺于目标单一的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
2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内在动力
来自教师自身的内在动力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我认为,这种内在的动力主要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师要认清时代寄予教师的专业化新要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对教育的依赖,人才多样化的培养需求对教师的厚望,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师的更高要求,教师与教师间专业化的日新月异,都迫使我们加快专业化的步伐,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职业品质。
新世纪的教师应当具备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力求使自己的教学内容跟上甚至超前于时代,新颖而富有吸引力。教师的这种观念与行为还会形成良好的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不断学习、更新自我的习惯。
2.2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如果说教育质量是教育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那么,教师就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之根本。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社会期盼离不开教育,人才培养更离不开教育。因此,我们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宗旨。
综上所述,专业化发展就更显重要了。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应该教学生如何做人。这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这更是我们教育与教师的价值所在。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同样更显重要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迫切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3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3.1促使教师队伍从“传统型”走向“研究型”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的传递者和灌输者”,也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表。高素质的教师不仅有知识、有学问,而且有专业追求;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大力开展学校群众性教科研活动,使教师研究活动制度化、常规化,促使教师乐于研究,勇于探索,从研究中获得乐趣,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质量,沟通理论与实践,使得教师群体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使得教师工作重新获得“生命力和尊严”,显示出其不可替代性。
3.2学会并坚持教学反思:只有学会并坚持教学反思的人,才能成为“专业型人才”。应当鼓励教师把自我反思作为他们专业化研究态度的组成部分。教师应当学会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教师应当善于观察学生生理及心理变化,使自己和学生的优秀的诊断者。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当之无愧地从事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3.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阵地:教师专业成长注重教学专业化的内涵发展,而教师专业能力主要是在教学实践岗位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学,教学无法脱离学校。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学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学校理所当然成为其专业化发展的主要环境。
4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4.1高尚的师德修养培训。“教以德为先”,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问题。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道德关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的一种反映,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他的职责。
教育的前瞻性要求教师有发展的意识,提倡教育教学中少教一些一时有用的东西,多教一些一生有用的东西,注重习惯的养成和方法的传授,有“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意识。
4.2集中培训,解决实践中共同存在的困惑,提高教师现代教育理论水平。教师应当主动获取学科前沿知识及发展趋势,通过案例引导教师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
4.3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平台。积极开展并响应校本培训活动。将教师实践活动和研究活动密切结合起来,通过新老结对、专题研究、集体备课、观摩研讨、典型示范、评价激励等形式,营造敬业爱生、善于钻研、精益求精、争创一流的师风,促使教师更好地按教育规律办事,吃透大纲或课程标准,灵活驾驭教材,选好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4.4教研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把教研、科研、电教和教师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中培训教师,使教研活动课程化、科研成果课程化,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和实际从教能力。
4.5骨干教师培训,旨在培养学科首席教师,引领学科教学改革。选派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在改革实践中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和示范辐射作用。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丰富实践性知识,从而不断提升实践智慧,强化教师的参与、体验和感悟,关注教师从教育理论到教育行为的转化过程,突出培训的先进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任重道远,是一项面向未来、效益无限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我们一定要站在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去俯瞰教育,俯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要从国家的整体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高度去落实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参考文献
[1]刘秀荣,王晓霞.论教师专业发展及特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2 [2]邓三英.教师专业发展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卢乃桂,钟亚妮.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年07期
第五篇:浅析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浅析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摘 要:作为班级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负责人,班主任教师个人能力的高低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进步,农村中小学班主任朝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现状;对策
一、班主任专业化的概念
班主任专业化,大体说来,就是一名教师要想成为班主任,或者说一名已经成为班主任的教师想要晋级为更为专业化的班主任,那么他们就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培训,从而获得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在此基础上,这些教师还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执教能力和综合素质,继而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专业的班主任教师。
二、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1.班主任教师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
作为学生在学校的主要负责人,班主任对于学生来讲意义重大。要知道,班主任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管理者、教育者,同时还是将“学生”与“学校”“家庭”“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中间人。但是,因为班主任工作往往过于繁重,有相当一部分班主任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对自身的定位并不明确,以致他们在开展班主任工作的时候不是忽略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就是忽略学生的生活实际,这种不专业的表现,不仅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对农村中小学的良性发展造成了阻碍。
2.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班主任教师要想管理好自己所带的班级,必须要有相对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得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身为班主任教师,应尽可能地广泛涉猎,诸如心理学、管理学、语言表达艺术等等知识。可是,就现阶段,广大中小学班主任的专业素质来看,很多教师在担任班主任这一职务之前,仅仅就接受过教育培训,这使得很多农村的班主任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会觉得自己的能力捉襟见肘。
3.农村中小学班主任教师的薪资较低
尽管教育部多次要求各地区要按照本地的经济状况去逐步增加班主任教师的薪酬,可是对于许多农村中小学来讲,由于其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班主任教师的薪资只能维持原有的状态。可班主任的工作依然保持着很高的强度,这种工作内容与薪资的不匹配,使得很多班主任教师无法对自身的工作保持持久的热情。
三、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1.确立班主任教师资格制度
班主任教师的工作十分繁杂。因此,农村中小学在任命班主任教师的时候应对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做出要求。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考虑:第一,候选教师起码要有爱岗敬业、积极奉献、自律性强、道德品质高、政治素养这五种特质;第二,学校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人意见及其个人选择,绝不能强行委派。
2.加强班主任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很多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在接手一个班级之后,便几乎再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培训。所以,基于这样的背景,大部分班主任只能靠着经验积累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技能。可是,这种形式的“专业化”毕竟是非常缓慢的,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农村中小学班主任教师个人素质根本满足不了教育和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面对这样的现状,班主任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为此,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两点去实现:
其一,教育部、农村中小学、农村中小学附近的高等学校,这三者之间应该加强联系,然后由教育部牵头,定期组织农村中小学的班主任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班主任经过培训之后,其理论知识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扩充,但是在此基础上,班主任教师还必须不断地进行实践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将所学的理论充分落实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
此外,农村中小学还应经常邀请高等学校的教师来本校进行指导,并组织本校的班主任教师和指导教师开展研讨会,??议期间,班主任教师要和指导教师就学生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充分探讨,如此一来,班主任教师的综合能力势必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其二,各农村中小学内部也应时常举办班主任交流会,通过书写工作文案的形式,来不断提升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提高班主任的薪资水平
为了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各地区应充分落实教育部的要求,依照本地的经济发展尽可能地让班主任教师的付出和回报保持一致。另外,对于职称晋升,广大农村中小学应优先考虑班主任,因为相比较于普通的任课教师,班主任不仅要抓管理,同时还要抓教学,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优先考虑班主任教师的职称晋升无可厚非。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对班主任教师进行嘉奖,势必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总之,要想切实落实农村中小学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广大农村中小学应从班主任教师的资格制度的确立、综合素质的培养、薪资水平的提高这三点入手。此外,有关政府部门也应积极地向农村中小学予以一定的扶持,因为教育是立国之本,所以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专业化发展绝对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1]张立军,王晓.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2]何梅.中小学班主任教育科研素养的内涵及其意义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课题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路径的研究,课题号[ww2017_2388]。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