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教师现状
浅析武冈市农村小学教师现状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任务。近年来,武冈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了各类专题竞赛、“送教下乡”等活动,对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农村经济状况,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困难,下面我就武冈农村小学教师的现状进行粗略的分析:
一、教师分布不均衡,流动性大
由于城乡经济水平差距的持续拉大,生活条件悬殊以及社会现实的诸多因素,大多骨干教师选择进城,或者条件更优厚的区域。譬如,我所在的双牌乡,每年都招进不少的年轻教师,但由于地方偏远,交通不便,地区经济较落后,学校条件不佳,许多完小、村小学校的工作和生活氛围也不浓厚,一放学本地老师就回了家,一两位外地老师“光荣”守校,精神上也很压抑。因此,大多数老师安不下心来,呆一两年就谋求调动。这是可以且应该被理解的,同样是教师职业,同样是教书育人,农村教师是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工作,享受的待遇却和城市教师相差甚远,往往造成自我幸福感的缺失。
二、骨干教师、专任教师缺乏
骨干教师和专任教师缺乏,导致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非所学”的现象。很多老师身兼数科,有的学校虽设有专门的音美老师,但是大部分老师没有应有的专业素质。由此,音美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培养学生的特长、落实素质教育工作更是空谈。有的体育课索性让学生自由活动,被形象地说成是“放牛”。这一问题,和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教育观念滞后,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教师本身对继续教育的重视不够,培训活动不多,也常常流于形式。这使得许多老教师的知识和教学理念陈旧,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也很缓慢。武冈的每年向社会招聘大量教师,许多应聘者是非师范生。许多应聘者学历虽然很高,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专业知识并没有真正达到应有的水平。对比招聘考试中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整体成绩,就可发现,许多老师可能对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常识掌握得还不是很牢靠。在农村学校的课堂上,“满堂灌”、“注入式”、“一言堂”等落后的教学方法还数见不鲜,这无疑是武冈农村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大课题。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报告中,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具体方向,农村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中面临新的机遇和课题。教师队伍的建设,始终在教育改革中有着重大意义。武冈市政府在扶贫开发“十二五”计划中,提出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实行完全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努力提高贫困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和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
这无疑是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的春天。
第二篇:农村小学教师现状调查表
暑假实践课题
农村小学教师现状及课程开设情况调查表
(此调查表仅为暑假学生课外实践课题作业,请您务必真实填写)
调查学校 :调查时间 :2011年 9月日
调 查 人 :
调查主要内容:
1、学校共有教职工()人,学生()人。
2、任教教师的年龄:
最年长的()岁,最年轻的()岁
教师大体的平均年龄在()之间
3、任教教师的学历:
本科占多□大专占多□
中专占多□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师所学专业与执教科目是否一致?
完全一致□大部分一致□基本一致□不一致□
5、学校开设的科目: 语文 □数学 □英语 □美术 □
体育 □音乐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科学□心理健康 □
第2页,共2页
暑假实践课题
6、那些科目开设的比较少?
语文 □数学 □英语 □美术 □体育 □
音乐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科学□心理健康 □
7、为什么这些科目开设较少?(指第6问中答案)
(1)师资不足□
(2)开设这样的课程影响主要的课程□
(3)这样的课程没有实际应用□
8、学校建议:
学校签章:
第2页,共2页
第三篇:农村小学教师的现状
农村小学教师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上传: 吴四广
更新时间:2012-5-22 15:18:52
一、农村小学教师目前的现状:
1、结构极不合理,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已经日趋严重。以我中小为例(不包括镇中心小学和村校代课教师):全中小农村小学教师总数116人,教师平均年龄已经达到40岁,50岁以上接近40人,约占34.5%。
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影响很大:一是教师年龄偏大,体力、精力不济,工作创新性不够,主动性不强,正所谓是“工作前10年带头干,中间10年跟着干,后面10年被拖着干。”二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转正的民办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他们教育理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能力、水平难以提高,仍延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改举步维艰;三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多数都是“半边农(教师的配偶是农民)”,后顾之忧颇多,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生机和活力。
二是知识结构不合理。我镇农村小学教师相比城区学校教师观念陈旧、教学能力差、学历水平低,大多数教师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学习,往往是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混得合格学历,学历水平低直接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2、农村编制不合理、教师负担较重。
我镇村完小(教学点)都是严格按照师班比1:1.5配置教师的,但村点校学生数少班级多的问题从来都不能考虑;这样就造成农村小学教师异常紧缺。我中小2个教学点的教师都担任两个及两个以上个年级的课程;有的甚至实行“包班制”,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师担任。如此一来,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又谈什么教研活动,谈什么教学效果呢?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那就更谈不上了。
3、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学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
目前小学教师很不配套,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数学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数学现象较为普遍。在一些学校,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自2002年以来,我中小所在地学校三年级以上都要求必须开设英语,而当时只有一名经过短训的英语教师,对于间隔10多年都未说英语的小学教师,仅仅通过短训,这又能有怎样的效果呢?至目前为止新分配来的特岗教师(英语专业的)只能满足中小所在地学校英语教学的要求。完小、教学点英语教师仍然不足。
在小学教师中,还流传有这样一句话:“农村教师是根草,地位低来工资少。”由于农村小学学校经费来源单一,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广大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教书育人、默默耕耘,他们付出的很多,得到的回报相比城区学校教师却少得可怜,除工资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从工作生活条件来看,县直学校好于乡镇学校,中学好于小学,乡镇小学好于村小,村小教师除了工资,基本没有任何奖金、福利,广大农村小学教师感觉极不公平。
二、目前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农村教师老龄化的根源何在呢?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二:
1、因为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区小学来说非常差,又因为所谓的关系户,所以没有新教师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县城超编的教师也不愿到农村学校任教。致使农村小学教师虽然十分紧缺,却无法补充新鲜血液。
2、由于农村教育长期投入不足或不到位,办学条件难以改善,教师工资待遇普遍偏低,使很多优秀年轻教师纷纷外流(主要到县直学校)。新教师进不去,年轻教师又外流,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便不可避免。三年后,农村教师老龄化将是我镇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如果这一问题不马上着手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加剧城乡教育不均衡、不公平的发展。
(二)农村教师整体素质较差现状的成因分析:
1、教师学历“名存实亡”。农村小学教师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老化,而这部分人绝大多数都是民转公教师,当时为了能转正,通过短期突击培训获得的中师文凭,学历虽达标了,但没有学到任何知识.2、教师编制核编方法单一。目前我镇农村小学实行的师生比1:23.5,但是这种做法只是严格按照纯数字操作,没有考虑教学点班额多、学科配套不合理等实际问题,造成农村教师实际工作严重超负,任务重,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致使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水平提高不快。
3、由于时间不能保障,加上学校经费困难,农村小学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培训的机会不多,“充电”较少,吸收新鲜东西不够。目前教师的继续教育也是务虚的多,务实的少。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解决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状况的对策:
1、合理考虑农村教师编制。
在核定编制时,应该充分考虑农村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保证农村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①打破“铁饭碗”的思想,对教学中滥竽充数的教师要彻底清退。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聘期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给予待岗和降级处理,以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目标。③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教师到边远穷乡支教,支教要落到实处,不能走过场。④教师设立岗位制,如管理岗位、任教岗位、后勤岗位等,让现有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⑤将农村教师的退休年龄提前,动员年龄偏大的教师提前退休,然后招聘一批实力派的大专毕业生来充实农村教师队伍。
3、教育投入落实到位。
政府应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达到真正的公平教育,使年轻教师留在农村安心从教。
4、加强农村教师专业培训。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应以“一德三新”为重点,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培训” 工程,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改变小学教师“万金油”,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精的现状,使农村小学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第四篇:农村小学教师现状分析与对策
小王小学教师现状分析与对策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以上,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必须从农村基层教育抓起。2003 年我国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9.47 % ,这意味着半数以上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要在农村完成。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初始阶段,是教育的奠基工程,只有基础牢固了,楼房才会建得高大、雄伟。
一、小王小学教师现状
整体素质不高。我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结构不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骨干教师缺乏:市级骨干教师几乎为零;年龄结构老化:46岁以上教师占48.3%,31-45岁教师占23.3%,30岁以下教师占28.4%;学历层次不高:大专以上教师(均为自考、函授等成人教育学历)占20.9%,中专学历占76.7%;学科、专业单一:语文、数学专任教师占绝大多数,其他学科专任教师没有。尤其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专业教师十分紧缺。
工作负担重。目前我校教师课时数普遍为16-20节/周,有些教师在20节以上,所有教师跨科目、跨年级任课。此外,还要承担个别辅导、家访等工作。新课改的培训、教研日活动有时占用双休日。大部分教师反映自己每日累计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师资配备严重不足,多余的教学工作量自然分摊到其他教师身上。
专业化发展不足。历史原因造成了中、老年教师的文化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继续教育的不足又导致了其思想观念和业务技能的落后,知识更新程度慢,信息技术素养差,教学、科研等业务素质低,课堂
教学方式单
一、手段落后,效率不高。专业培训、网络学习、报告讲座以及学术会议,一般教师难于企及,平时学习渠道以自学、同行交流为主。
二、对策: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切实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我校教师的素质。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工作中不在单单是教书匠,而是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教师要能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现实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等;教师要能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的需要等,开发校本课程等。这些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新问题、新要求。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抓住这一机会,建立和完善新的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新课程为主的新一轮教师培训。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的能力,使农村教师熟悉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主要特点,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特别要使农村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终生学习的自觉性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热爱农村儿童。要通过教育和其它有效措
施,使广大教师敬业爱岗,扎根农村小学。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比如大幅度提高工资、实行轮换制、提供专门的进修机会等,使农村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性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素质教育的源头性工程。要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遵循规律,结合实际,积极进行改革才能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的快速发展。
第五篇:农村小学教师现状分析与对策
农村小学教师现状分析与对策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以上,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必须从农村基层教育抓起。2003 年我国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9.47 % ,这意味着半数以上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要在农村完成。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初始阶段,是教育的奠基工程,只有基础牢固了,楼房才会建得高大、雄伟。那么,我们的农村小学教师现状到底是怎样的?他们能不能承担起打下坚实基础的重任?带着这些问题,对某镇农村小学教师师资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在倍受关注的农村弱势群体中,小学教师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在多数人看来,教师是一个令人感到幸福、满足的职业:“工作稳定,环境单纯,假期多”。然而,在社会变革和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农村小学教师已成为一个饱含清苦酸楚、面临生存窘况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直接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广大农村孩子的受教育状况。关注、改善其生存、生活状态,无疑是农村教育发展最大的期待和寄托。
一、农村小学教师现状
整体素质不高。在农村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结构不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以某普通乡镇小学为例,骨干教师缺乏:市级骨干教师仅占教师总数4.6%;年龄结构老化:46岁以上教师占48.3%,31-45岁教师占23.3%,30岁以下教师占28.4%;学历层次不高:大专以上
教师(均为自考、函授等成人教育学历)占20.9%,中专学历占76.7%,其中近半数为民师毕业,高中及以下学历占2.4%;学科、专业单一:语文、数学专任教师占绝大多数,其他学科专任教师几乎没有。全乡教师中仅有2人是体育专业毕业,其余均为普师和幼师专业毕业。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专业教师十分紧缺。
工作负担重。只要有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有小学教师的身影”,是山区教师工作环境艰苦的写照。目前在农村中心小学教师课时数普遍为16-20节/周,村小及教学点教师大都在20节以上,大多数教师跨科目、跨年级任课,边远教学点实行包班上课,有的要负责两个班。此外,还要承担个别辅导、家访等工作。新课改的培训、教研日活动有时占用双休日。大部分教师反映自己每日累计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师资配备严重不足,多余的教学工作量自然分摊到其他教师身上。
专业化发展不足。在提倡终身学习、“教师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泉水”的时代,农村小学教师不管有没有“一桶水”,一用数十年。历史原因造成了中、老年教师的文化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继续教育的不足又导致了其思想观念和业务技能的落后,有些中老年教师实际上只是识字的农民,知识更新程度慢,信息技术素养差,教学、科研等业务素质低,课堂教学方式单
一、手段落后,效率不高。究其因:一是培训目标被歪曲。尽管教师有自我提高发展的愿望,职称评定中的论文、外语、计算机等“硬性规定”,成了人事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为不影响晋职加薪,教师参训率达到了100%。
但买一本书,参加一次考试,一年花费百元到数百元不等(完全由教师承担),教师的反应是“费时费力还费银子”,“权力部门的变相创收”,挫伤农村教师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职能部门难作为。进修学校和教研室,承担教师日常培训任务,但职能严重弱化,力量不足,深居简出,下基层开展培训活动要由学校或教师承担活动经费,农村教师认为这种培训机会少,有也是坐而论道的多,敢于“下水”示范的少,指导性不强。三是学习渠道单一。专业培训、网络学习、报告讲座以及学术会议,一般教师难于企及,平时学习渠道以自学、同行交流为主。节省费用、工学矛盾相对缓解的学历提高于是成为一枝独秀。在调查中,30岁以下教师参加自考或函授的占100%,有的还同时兼顾等级考试,但普遍存在学非所教,都为职称、文凭而学。
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受内部流动体制(如城乡)不畅以及外地、其他行业优越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吸引,大多数农村中青年骨干教师都有“跳槽”的想法。某乡镇小学五年间通过停薪留职、外出打工、转业的教师流失率达5.2%,流失教师基本上是中青年骨干教师,这对农村骨干教师的成长和学校可持续发展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近年来,考公务员、考研以脱离农村教师岗位成为新趋势。
农村社会尊重和关心教师不够。一是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天秤向财富倾斜,经济地位决定了社会地位。在农村,知识水平不高的打工人员收入超过教师成为普遍现象。“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难于富教师”,道出了农村小学教师的尴尬境地。收入的相对低廉,影响教师地位的提高。二是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农民重教程度密切相关。
管理制度缺乏创新和活力,普遍存在管理简单指标化,不尊重教育规律。改革浪潮此起彼伏,考试指挥棒依然权威,一边是喊素质要减负,一边是保质量,“减负减负,后果自负”,让教师在传统与改革的困惑中无所适从。既要忙着能力素质的培养,又要应付各类考试、竞赛,肩负着多重压力。面临来自社会、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的压力,在与奖惩、待遇、职称、提升、下岗、分流挂钩的竞争性管理制度下,校长与教师以及教师间的关系普遍紧张,教师感到人际压力沉重;“分是学生命根,考是老师的法宝”,也导致师生关系仍以权威式为主,平等合作和放任型比例很小,师生难融洽。
二、建议: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将此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切实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工作中不在单单是教书匠,而是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教师要能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现实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等;教师要能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的需要等,开发校本课程等。这些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新问题、新要求。因此各级地方政府
应抓住这一机会,建立和完善新的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新课程为主的新一轮教师培训。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的能力,使农村教师熟悉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主要特点,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特别要使农村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终生学习的自觉性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热爱农村儿童。要通过教育和其它有效措施,使广大教师敬业爱岗,扎根农村小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比如大幅度提高工资、实行轮换制、延迟退休年龄、提供专门的进修机会、举办专门的培训班等,使农村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一潭死水。要大力推进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可以考虑采取四点措施。一是招聘一批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二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教师,聘用一批素质高、年纪轻的代课教师缓解一下当前师资紧缺的矛盾;三是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教师下到边远穷乡支教。四是改革教师内退制度,将农村教师的内退年龄提前,动员年龄偏大的教师提前退休。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性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素质教育的源头性工程。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阻碍着基础教育和谐均衡发展。要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遵循规律,结合实际,积极进行改革才能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