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广州开发区外国语学校“农村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策略”课题组
广州开发区外国语学校关于“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有效推进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必然途径。然而在过去的教育现实中,有的教师曾经肤浅地认为教师的存在只是为向学生这一中心进行单向的传递,而忽略了教师专业化成长这一重要的环节。教育的发展需要迫切的要求教育研究者在专业化发展方面进行更深层次地研究。
2、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我校的发展至关重要。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是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就广州开发区外国语学校而言,尽管平时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但尚未从“专业化发展”这一高度去研究和关注。因此青年教师需要快速地成长,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特别是学校转轨发展的初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强我校教育实力,推进我校教育可持续发展。
3、我校课题“农村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工作已全面展开,调查数据的完整、准确可为主课题顺利进行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调查目的为了全面了解九龙地区教师队伍状况,探索新形势下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推进学校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本课题组根据开题报告中的相关工作部署,开展了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工作。本项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九龙农村地区几所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以便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和特征,为有针对性的有效推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策略奠定基础。
三、调查内容与方法
我们采用问卷采取匿名制问卷形式,对广州开发区外国语学校的全体教师、九佛中学和镇龙二中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共有28道选择题(50个选支),1
主要从教师基本情况、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五大块来开展。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收回的69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男教师38人,女教师31人,其中科组长15人。年龄30岁以下的占7.7%,31-50岁占87.1%,50岁以上5.2%。高级职称仅为6.5%,初级职称为12.6%,中级最多,占80.7%。教龄不一,有个别是刚毕业的,5年教龄以内的占14%,5-15年教龄的占73%,15年教龄以上的占12%。
被调查教师的第一学历是中专/中师的有2.3%,大专的有14.2%,本科最多,占84.5%,经过函授或自考等途径,现在所有教师的最终学历100%达到本科以上,其中取得硕士学位的2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师资的主体部分是具有中长教龄的教师,其中绝大多数在50岁以下,教龄超过5年的占有85%。这一方面说明教师整体上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且较为年轻,另一方面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缺乏,部分老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尤其是教学行为)趋于定型,要作出改变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从学历层次看,教师中以本科学历居多,其中有2人为硕士研究生。对于高中和初中学段来说,这项数据表明学校的教师在学历层次上只能算是基本达标。
就职称结构而言,中级职称人数最多,学校教师的职称层次总体偏低,这给初级职称教师的职称晋升带来了困难,也把“如何保持初、中级教师的专业进取精神”的问题摆在了学校管理者面前,教师群体中,中高层次的拔尖人才仍然缺乏。
(二)教师的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分析
80以上%老师都认为自身的知识能力能比较适应课改要求,少数几位老师对新课改的学习应用充满信心、游刃有余,也有个别几位老师表示不太适应。
九龙地区虽然是农村地区,但是作为有效技能之一的多媒体教学还是被广泛应用,学校的多媒体硬件设施普遍较好,绝大部分老师能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只有4个老师表示很少使用。
在个人优势方面,几乎所有老师选择学科知识广博,教学技能娴熟以及善于思想工作,但无人选择教育科研成果多。
(三)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分析
对于开设公开课情况的调查显示,约99.3%的老师开设了校内公开课,有24人开设过萝岗区区级以上公开课,5人开设市级公开课并获奖,这说明学校的师资在萝岗区和广州市内的影响力尚不够,这种局面的改变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为教师积极争取机会。
从问卷调查看我校老师论文发表情况,20人从未发表过,45人发表过1至3篇,2人发表过4至6篇,2人发表过7篇以上。这与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情况是一致的。因此,学校应当高度重视教育科研,给予教师有力的专业支持,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能够迈上一个台阶。
(四)教师专业发展意向分析
在自我评价目前的发展调查中,31位老师认为自己正处在平稳发展中,8位老师认为自己停滞不前,30位老师认为自己处于迅速上升期,无人感觉略有下降。针对教育教学中的改革,所有老师都认为有必要对当前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一半老师做过尝试但效果不理想,35%的老师取得不错的改革效果,约17%的老师想进行改革,却还不知道如何实行。谈到老师在业务上的最大发展期望,80%的老师选择了改进教学实践,10%的老师希望提高理论水平,另有10%的老师选择提高学历,没有老师把成为学科带头人当做目前业务发展的最大期望。
(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分析
全体老师的58%是通过参加进修培训了解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其次是通过互联网以及阅读书籍杂志报刊,少数几位老师是借助与校内其他老师进行交流。
在专业发展上,一半以上老师认为从同事那里得到比较多的帮助,另外,46%的老师认为学校为老师的发展在业务上提供的有效帮助是教学研讨,40%的老师认为是业务进修,约17.4%认为的名师指点,只有四位老师认为是课题研究。
五、调查结论和建议
因为本课题中期验收的时间仓猝,针对九佛中学和镇龙二中的教师调查问卷未能及时回收,目前所得数据全部来源于广州开发区外国语学校,以一校情况当然难以涵盖九龙农村地区中学青年教师全貌,只有留待后半期回收到九佛中学和镇龙二中的教师调查问卷再进行集中统计,在课题结题前做完综合分析。
但就目前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想呈现出良性态势,被调查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关注自身专业的成长。他们不依赖过去的经验,在教育新理念的引领下,在困难面前不断的反思,在实践中成长。
但是,以上数据也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成长是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充满着困难和艰辛的过程,需要行政、学校和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队伍总的来说专业化程度很低,这也许是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只重视课堂教学与高考成绩、不重视教师在职培训造成的后果。
另外,教师的科研素养也令人担忧。多数教师科研探究能力不强,教科研的力度不够,许多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和问题意识,对教科研方法的掌握仍处于非常初级的水平。而在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科研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想象,缺乏科研素养的老师是难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甚至有效的教学,如此教学质量出就难以保障,这种状况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决不可以掉以轻心。
目前数据表明,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有着一定的实践基础。但还须加强彼此之间在业务上的交流与分享,从而真正形成“同伴互助”的局面。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学校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多样化的。对教师而言,感觉较为有效的是“业务进修”和“教学研讨”。
鉴于目前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要进一步搭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交流平台。教师都是工作在教学一线,有着共同的经历,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因此,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搭建各种形式的教师交流平台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继续抓实“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如一直坚持的“集体备课”、“师徒结对”等均给予了教师相互学习、切磋,共同提高的机会。其次,要让教师有机会走出校园,合作、探讨,进而促进教师队伍的凝聚与合力。如定
期举行片区教学交流活动,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各校观摩学习。再次,要加大校园网络平台建设,扩大教师交流空间,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新途径。
2、要进一步构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体系。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专家的智慧引领、同事的合作互助,应势而生的各种形式的培训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加油站。在培训的内容与方式上要注重教师个体的学科性与差异性,比如实行分层培训,对于教龄短、教学经验贫乏的青年教师采取集中培训,提供更多观摩名师、听取专家报告的机会;而对于已经形成一定经验和风格的教师则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等校本培训方式。另外,要通过开展积极有益的读书活动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读书成为支撑教师专业成长的支点。
3、要“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大力加强师资培训,坚持“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注重培训方式多样化。要针对老师的实际需要在专业知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现代技术等多方面进行专业培训,而且需要长久持续的坚持。要坚持课题带动课改战略,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使全体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审视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并以其问题为主要研究领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提高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
4、建立教师专业化成长考评制度。要依据新课程的精神和教学改革的方向,科学制定考评内容和考评标准,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要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5、落实新课程理念,开展教育研习活动。“教师即研究者”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是教师职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就必须让其参与系统的研究性学习,只有在研究性学习中才可能学会研究。所谓教育研习,是指教师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对教师职业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等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以便更好地适应教师工作。教育研习有利于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教师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各项技能进行反思与总结,从而进行及
时调整,最终达到“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
总之,学校管理者必须注重学校师资的整体提升,更好地开展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题研究,为优秀师资的涌现积聚力量;同时,要对 “好苗子”加强培养,加速他们的专业成熟,尽快催生出拔尖人才。必须坚持课题带动课改战略,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使全体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审视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并以其问题为主要研究领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广州开发区外国语学校“农村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策略”课题组
执笔人:刘堂兵
2010年10月20日
第二篇: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之我见
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之我见
钟祥市旧口高中 王元屏
适应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前我校在教师的专业化方面主要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知识结构陈旧,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二是缺乏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知识;三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差;四是综合素养欠缺,难已适应目前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五是部分教师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我认为有以下原因:客观上,教学设备落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是课堂,教师们已形成了定向思维,也习惯沿用陈旧的教学设备,大部分教师只求安于现状,不愿创新进取;其次,一部分教师主观上缺乏积极进取精神,认为中学教学不需要渊博的知识,只凭多年的经验上课,不愿继续学习。在新的条件下,要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学生的更高要求,我想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教师继续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基
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与教育专业水平同步提升,要求教师既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又应具有现代教育技术。这说明教师的专业实际上包括两个专业:一个是学科专业,一个是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这种双重的学科基础,使得教师教育在与其他专业教育相同的时间内既达到同等的学术水平,又掌握必备的教育学科知识。除此之外还要求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时了解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动态。面对全球交流所带来的人类知识和信息总体的加速增长和更新,教师应理智地顺应全球化教育时代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不断从观念上更新自己,不应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也不可能再将自己视为知识的来源和权威,学习能使教师摆脱传统对教师职业,不断学习,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和胸襟,以海纳百川之气度培养出各具特色的学生。
为此,学校积极搭建学习的平台,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订阅了多种教育类期刊,让老师及时了解当今教育界中的热点;经常请专家来校开设教育讲座等。
二、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帮助教师成长
每个人都有追求事业成功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需要正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体现和不断获得新成功的强大内驱力。考虑到教师的心理需要,学校要尽力为教师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基于此我校开展中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这是一项以中年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带动青年教师成长的计划。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不长,需要尽快地站稳讲台,成为教学骨干。学校一方面为每位青年教师制定近、中、远期目标,为他们配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传”、“帮”、“带”,更要求每位青年教师都要“学”、“赶”、“超”。另一方面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开展业务培训、基本功比武、多媒体课件评选、说课等活动,使他们有多种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机会。对于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则是经验和学术交流,引导他们通过教育科研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创自己的品牌,支持他们参加双高课、优质课、学科骨干等评选,给他们上公开课、示范课的机会,激励他们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创建和谐校园,带动专业化发展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学校只有有了和谐的人际关系,管理者才能专心为教师发展做实事,教师才能专心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学校积极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让教师全面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实施监督和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对于教师评先晋级,考核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尽可能的考虑周全,使教师获得安全感和对学校的信任感,保持着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工作激情。另外在管理中多一点情感投入,少一点硬性要求;多一点引导激励,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教育指导,少一点空洞说教,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充分信任教师,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所长,避其所短”。对于那些工作能力稍差一些,效果不太理想的教师,更要经常给他们一些好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四、多种培训结合,提高专业化水平
搞好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将教师实践活动和研究活动密切结合起来,通过新老结对、专题研究、集体备课、观摩研讨、典型示范、评价激励等形式,营造敬业爱生、善于钻研、精益求精、争创一流的师风,促使教师更好地融入新课改,领会新课程标准,灵活驾驭教材,选好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另外还要搞好教研培训,提高教师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把教研、科研、电教和教师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中培训教师,使教研活动课程化、科研成果课程化,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和实际从教能力学校主要通过承接市县级研究课题、制定学校研究课题,以及自拟研究课题等方式,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研究中。第三要搞好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重点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特别是运用先进技术进行专项培训,学习并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并授课,提高教师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敦促教师反思自我,加快专业化发展
杜威认为“反思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教师反思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教师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密切相关。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心理学家波斯纳总结出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为促进教师的反思,学校要求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有课后札记或教学反思。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工作。从一定意义讲,教师专业化实际上是一种学校文化,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和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块坚实基石。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校情、师情、生情实际出发去落实和提高教师专业化,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我坚信只有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农村中学的新课程改革才能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第三篇:农村中学教师现状研究
农村中学教师现状研究
[摘要]:农村中学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中学的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农村中学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农村中学教育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仅给农村中学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给农村中学教育带来了挑战,农村中学教育特别是作为教育主体的农村中学教师正受到传统观念及市场经济两方面带来的猛烈碰撞。本文在对中国农村中学教师的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农村中学教师存在的问题,试图探索出解决存在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中学教师、现状
一、农村中学和农村中学教师的概念
所谓农村中学是指镇中学、乡中学、村中学和村教学点。
农村中学教师,指在各类农村学校从事初等教育的专任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因为一般而言农村中学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大多由学科教师选拔而来,且大多在从事行政工作的同时仍兼任一些教学任务,所以这里的“教师”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非行政人员的学科专任教师,但不包括那些不担任教学任务和管理职务的普通工作人员。期刊之家—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欢迎扣扣在线咨询2830509794
二、农村中学教师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中学教师队伍普遍缺少中坚力量
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和老龄化两极分化的特征,缺少学科有力的中坚力量。师范类大学生毕业以后往往选择了留在城市教书,回到农村中学的不多。留在农村中学的年轻教师大多是在上一级城镇读的师范类中专学校或是大学专科毕业生。此外,农村中学教师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一直留守下来的老教师,使农村学生很难有一个轻松、愉快、活跃的学习氛围。老教师虽然积累了多年的教学经验,但是老教师无论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运用上,与学生沟通方式、还是在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都是与年轻教师存在很大差距的。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在农村中学的老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会制作课件,也不去主动学习运用这些电教设备,使仅有的一些电教设备也成了摆设。
(二)农村中学教师总体素质不高
农村中学教师总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为人师表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没有强烈的认知感。农村经济发展欠发达,少数年轻农村中学教师还缺乏长期扎根农村、奉献农村教育的精神,一些年轻农村中学教师选择教师职业的出发点不是从自己内心坚定地选择教师这个职业而是听从父母的意见或出于对就业压力过大,无可奈何先找个落脚点等方面的考虑,从而导致在学生与家长中间的满意度与认可度普遍不高。第二、利用教师职业之便,不择手段谋求个人利益。农村中学教师以家访的形式向家长索要礼品,送礼多的学生可以有机会当上班干部和在课堂上获得更多被提问的机会,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送礼少或没送礼的学生在班上只能处于“默默无闻”的境地,有的学生甚至会被孤立,这就容易给本来就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造成心理阴影。第三,缺乏竞争意识、危机意识,缺乏进取心、创新精神,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很难适应新时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有的农村中学教师对于一些培训学习的态度只是走走过场,应付结业考试,使这种学习充电的机会流于形式;有的农村
中学教师心思不花在如何搞好教学上,天天围着酒桌、麻将桌转,甚至有的教师在几近酒醉昏睡的状态大笔一挥还批改着学生的考卷。长此下去结果只能是其进取心消磨殆尽,误人子弟。第四,有的农村中学教师思想比较保守,持有三六九等的学生观和以成绩论英雄的学生评价观,教师只单纯的相信成绩,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和素质也不会是全面发展的。阿瑟•阔伯斯就在谈及教师的教育观念时说:“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他自己相信什么。”[2]P191有的农村中学教师根据家庭条件、人情关系和学习成绩划分学生等级差别,偏爱尖子生,冷漠中等生,歧视后进生;有的农村中学教师为了在年级中争优,认为后进生拖了整个班级的后腿,时常挖苦讽刺后进生。
(三)农村中学教师编制短缺,工资低,待遇差,压力大
在农村,随着留守儿童增多,农村寄宿制学校也随之增多,农村中学教师不仅要肩负教学工作,而且还要负责寄宿生吃住、心理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后勤管理工作,农村中学教师既是学生的老师,又当学生的家长。但是农村中学教师编制问题却制约了正式中学农村教师的数量,使得农村中学教师短缺,农村中学教师的负荷加重。有的农村中学教师一人兼任几个班级的全部课程,有的农村中学教师更是兼任几个年级的课程,教师进行着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一些农村中学无法开齐全部课程,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学生一样的教育,学生的上课质量无法保证。
以住房为例,农村教师住房存在着政策盲点,国家现行的住房改革政策未能惠及到多数农村中学教师。这就导致农村教师一家几代同堂挤在一个屋子里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农村中学的教师宿舍是由一些八十年代修建的教室改造的,条件十分简陋,但就是这些几平米的小单间,教师往往仅仅只有使用权,而在退休后还要把房子归还给学校;有的农村教师的住房条件常年得不到改善,患上了关节炎等疾病;有的农村教师因为没有住房,需要“走教”,影响了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另外,以办公条件为例,有的农村中学教师的办公室很简陋,办公条件数十年如一日没有多少改善,全校的教师共用一个办公室,几个桌子,几个椅子,就构成了农村中学教师的办公室。由于都挤在一个办公室里,桌子不够用,一个教师往往也分不到一个抽屉。桌子上堆的都是收上来的学生的作业本和复习资料,地上也被资料所占据着。农村中学教师的办公条件十分落后,他们仅仅能领到几个教案本和圆珠笔。和城市中学相比,农村中学教师还停留在使用传统粉笔,在45分钟的一节课里,写写擦擦数次,手上、头发上、衣服上都沾上了一层粉笔灰,年复一年,教师们不可避免的“吃”了很多粉笔灰,对教师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三、对策与建议
农村中学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中学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农村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针对农村中学教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2012年3月5号,温家宝在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要相应安排。”要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农村教
师生活负担重与经济收入偏低的矛盾,切实减少农村教师强烈的心理不平衡感,从而建立他们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应有的职业自豪感,增强其生活满意度与幸福度,促使农村教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工作上而不是对工作和环境的抱怨。改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改善教师住房和工作条件等,为改善教师生存环境提供经费保障。为年轻的农村中学教师扎根农村、服务农村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留住年轻教师,使他们发展成为未来农村中学教育的中流砥柱,同时,吸引更多的人才和留住优秀的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的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改变老教师“等退休”的观念,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后一分余热,老教师可以通过定期讲座的形式把积累多年的宝贵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年轻的教师。
(二)建立长效机制,优化农村中学教师队伍
在农村中学教师内部建立有效的机制,例如激励机制、聘任制等方式,优化农村中学教师队伍,提高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方式相结合,实行“多劳多得”的原则,对农村中学教师的劳动付出给予肯定,适当的一定的物质奖励,例如可以采取给予一定数额的奖金、补贴等方式,调动农村中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一些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中学教师的再教育与培训,增加农村中学教师与城市教师的交流,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社会认同感,树立农村中学教师的信心。切合实际,从学校的领导班子抓起,能者上,弱者下。市级教育局、教育厅相关人员要多深入农村中学调查,对农村有能力,有责任心的教师给予提拔,对教师当中滥竽充数的人员给予批评教育。抓龙头,要对误人子弟的教师给予处罚,对积极向上的教师给予表彰。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教育上也有了更高的需求,也自然的对教师的技能水平与职业道德有了更规范更标准的要求。农村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首先要保证这些农村中学教师的基本利益,解决好这些教师的后顾之忧。解决民办教师的遗留问题,保障农村教师的基本利益。农村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不仅仅是规范教师的师德,更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清农村中学教育的基本现状,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建立一整套的农村中学教师的职业制度。扩大农村中学教师队伍,保障教师基本利益,培养教师职业技能,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农村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也要走上一条发展的道路上才行。在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下,保障教师的基本利益,保障学生的基本权益,把农村中学教师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薪酬制度,对于一些义务办学的留守学校、希望学校,政府应该统筹兼顾,组织牵头,整合规范这些教育资源,把本来就紧缺的师资力量利用起来,同时也要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教师留在农村。使农村中学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善农村中学的教育制度,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使教师自己认识到自身职业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使命感与神圣感,使其更主观,积极的规范自身,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使职业道德建设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综上所述,通过对农村中学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着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素质,促进新时期农村中学教师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农村中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少园.农村教师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李世海,高兆宏.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第四篇:浅析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浅析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摘 要:作为班级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负责人,班主任教师个人能力的高低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进步,农村中小学班主任朝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现状;对策
一、班主任专业化的概念
班主任专业化,大体说来,就是一名教师要想成为班主任,或者说一名已经成为班主任的教师想要晋级为更为专业化的班主任,那么他们就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培训,从而获得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在此基础上,这些教师还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执教能力和综合素质,继而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专业的班主任教师。
二、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1.班主任教师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
作为学生在学校的主要负责人,班主任对于学生来讲意义重大。要知道,班主任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管理者、教育者,同时还是将“学生”与“学校”“家庭”“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中间人。但是,因为班主任工作往往过于繁重,有相当一部分班主任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对自身的定位并不明确,以致他们在开展班主任工作的时候不是忽略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就是忽略学生的生活实际,这种不专业的表现,不仅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对农村中小学的良性发展造成了阻碍。
2.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班主任教师要想管理好自己所带的班级,必须要有相对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得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身为班主任教师,应尽可能地广泛涉猎,诸如心理学、管理学、语言表达艺术等等知识。可是,就现阶段,广大中小学班主任的专业素质来看,很多教师在担任班主任这一职务之前,仅仅就接受过教育培训,这使得很多农村的班主任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会觉得自己的能力捉襟见肘。
3.农村中小学班主任教师的薪资较低
尽管教育部多次要求各地区要按照本地的经济状况去逐步增加班主任教师的薪酬,可是对于许多农村中小学来讲,由于其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班主任教师的薪资只能维持原有的状态。可班主任的工作依然保持着很高的强度,这种工作内容与薪资的不匹配,使得很多班主任教师无法对自身的工作保持持久的热情。
三、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1.确立班主任教师资格制度
班主任教师的工作十分繁杂。因此,农村中小学在任命班主任教师的时候应对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做出要求。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考虑:第一,候选教师起码要有爱岗敬业、积极奉献、自律性强、道德品质高、政治素养这五种特质;第二,学校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人意见及其个人选择,绝不能强行委派。
2.加强班主任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很多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在接手一个班级之后,便几乎再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培训。所以,基于这样的背景,大部分班主任只能靠着经验积累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技能。可是,这种形式的“专业化”毕竟是非常缓慢的,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农村中小学班主任教师个人素质根本满足不了教育和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面对这样的现状,班主任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为此,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两点去实现:
其一,教育部、农村中小学、农村中小学附近的高等学校,这三者之间应该加强联系,然后由教育部牵头,定期组织农村中小学的班主任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班主任经过培训之后,其理论知识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扩充,但是在此基础上,班主任教师还必须不断地进行实践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将所学的理论充分落实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
此外,农村中小学还应经常邀请高等学校的教师来本校进行指导,并组织本校的班主任教师和指导教师开展研讨会,??议期间,班主任教师要和指导教师就学生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充分探讨,如此一来,班主任教师的综合能力势必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其二,各农村中小学内部也应时常举办班主任交流会,通过书写工作文案的形式,来不断提升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提高班主任的薪资水平
为了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各地区应充分落实教育部的要求,依照本地的经济发展尽可能地让班主任教师的付出和回报保持一致。另外,对于职称晋升,广大农村中小学应优先考虑班主任,因为相比较于普通的任课教师,班主任不仅要抓管理,同时还要抓教学,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优先考虑班主任教师的职称晋升无可厚非。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对班主任教师进行嘉奖,势必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总之,要想切实落实农村中小学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广大农村中小学应从班主任教师的资格制度的确立、综合素质的培养、薪资水平的提高这三点入手。此外,有关政府部门也应积极地向农村中小学予以一定的扶持,因为教育是立国之本,所以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专业化发展绝对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1]张立军,王晓.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2]何梅.中小学班主任教育科研素养的内涵及其意义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课题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路径的研究,课题号[ww2017_2388]。
编辑 谢尾合
第五篇:四十九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自查报告
四十九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自查报告
教师专业化工程建设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工程。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自2002年9月我校被确定为教师发展学校试点以来,以新课程改革为依托,围绕“教师发展学校”创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专项学习、研究和实践工作;通过几年的发展建设,教师们自我更新主动发展的意识逐步显现。在观念、思想、行为发生喜人变化的同时,我校深入课改,形成了教科研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模式,极大的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带动了教育质量的年年新高,从而实现了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今年,在教育局的统一倡导下,创教师专业化发展示范学校工作全面展开,为了更好的开展创建工作,现结合河北省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评估细则进行自查,并汇报如下:
一、建设规划:
2002年9月,我校在上级领导和首都师大教育科学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教师发展学校”正式挂牌,创建工作开始启动。一段时间以来,通过专题学习研讨,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加深了“教师发展”含义的理解。在首师大教科院宁虹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创建“教师发展学校”的工作思路也逐渐明晰。通过借鉴北京太平桥中学、北京十六中学、北京广渠门中学等有益经验,并在校内展开了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我校“教师发展学校”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建设规划,明确了我校进创建工作的主要任务。
1、“教师发展学校”创建工作理念:用宁红教授的话来说:教师的发展是当今教育发展大趋势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从教师个体而言,要树立研究意识和主体意识,实现一种充满主体创造精神、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合一的新型教师专业工作方式;从学校的管理来说,要建设一支具有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发展、勇于创作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最终以教师的发展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
2、工作目标:根据创建理念,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的创建,汲取先进教学理念,树立主题意识、研究意识、发展意识,进一步调整教师心理素质和完善师德修养;不断提高教师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最终以教师的发展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有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合格人才。
3、在发展规划的制定中,根据创建工作目标,把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纳入了学校整体规划,制订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发展规划。规划中任务不够具体,可操作性有待提高;学校针对岗位为每位教师制定的和未来三年发展的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但任务具体有待完善;学校教师都建有个人成长档案,其中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不够明确、具体,有的教师内容较少。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学校注重教师心理的疏导,但教师个人心理知识学习计划涉及较少。
二、组织领导
在组织领导中,我校设有以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主抓的领导小组,按照整体协调,分工合作的原则,确定了教务处、年级组、备课组、学科组的职责和任务,做到职责分明,任务具体。领导小组成员通过定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理论,牢固树立了教师专业成长理念,和教师岗位终身学习的理念。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作的认识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在创建工作中,从管理制度入手,做到了日常管理有序、高效,管理资料项目健全、归档合理。创建工作融入学校日常管理,月度有检查、学期有总结、学年有评价、考核、奖惩。在2010年的教师专业发展示范学校创建中,我校将设立独立的研修处,选派业务能力强的专职研修员负责此项工作,并设立相应的例会活动,以推动创建活动的开展。
三、运行保障
1、硬件建设:环境与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环境有助于人的健康成长。根据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自2003年起,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了办学条件,使学校基础设施、校园环境、教学设备有了跨越性的发展。新建一个标准田径场,并成功承办了唐山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2004年,学校又新建6个高标准篮球场承办了唐山市中学生篮球赛。同时建成一个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科技艺术综合楼。图书馆面积近800平方米,现有藏书50000余册。以此同时,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微机教室的电脑不断更新,并与教育局连接,形成资源共享,使师生能够随时上网学习。学校还建有网络控制中心,为每位教师配备了一台电脑,建成校园网,理、化、生实验室全部安装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演示设备,学校设有多媒体教室一个,会议室、图书馆等处都装有多媒体设备,完全能够满足有全体教师集中学习、组织公开教学等活动。此外,现已有28个教学班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所有设备都能通过Internet网实现网络教学。
2、经费保障:学校支持教师的各类培训学习,每年都组织有关教师有针对性的外出学习或聘请专家来校进行专题培训。此项开支每年都在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以上。同时学校定期开展校本主题教研、培训,累积培训时间都在60个学时以上。
3、专家引领:在教师发展学校创建之初,首师大教授张京、宁红、周玉荣、王海燕等人在2003年中先后5次专程来我校进行实地听课、专题讲座、开展问卷调查、与大家一起过教师发展日。据统计,在创建教师发展学校工作中,仅半年多的时间里,已安排听取专家讲座17场,专家听课、评课累计达60余节,专题研讨会、交流会20余场,专家参与10余次,参与集体教研会6次。2003年暑假我校组织教学领导和骨干教师、学科组长15人,参加了在首都师大举办的“教师发展学校研讨会”。会与历时4天,北京太平桥中学、丰台东铁营一中、石家庄28中等众多先期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的领导,学者介绍了自己的经验,我校李冬梅等5位教师所写的专题文章获得了交流。
四、制度建设
1、继续教育制度:
我校教师队伍优良,专任教师学历达标100%。并积极鼓励教师岗位学历进修,现有15人参加了研究生班的学习。继续教育工作有专人负责,建立健全了教师全员岗位培训制度,每年的继续教育参训率和考核成绩的合格率均为100%
2、教研制度:
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确切地说,就是教师通力合作形成的支持教与学的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才能形成改革的力量。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教师的自治和个人发展,如今,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当强调同伴互助和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为此我们建立了“三级”教研管理体制,即组级教研,年段教研、校级教研。逐步形成了以科研带教研,教科研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模式。每月定期开展各种形式教研活动,累计活动时间在10学时以上。并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效果进行详细记录;在活动中,我们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于教研过程中,使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常规工作的教学研究效果逐渐显现。
在校本教研实施之初,为了尽快形成科学的校本培训、教研体系,学校与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高校教授张京、宁红、周玉荣、彭贤智、钟少春、刘茂森等人专程来我校进行实地听课、专题讲座。从2006年至现在的4年间,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到首师大、广渠门中学、石家庄28中、衡水中学、江苏的洋思和东庐中学等20余所学校进行参观学习、教学研讨,已累计投入近12万元;通过对成功经验的消化吸收,老师们明确了课改思路,优化了课堂结构;在借鉴洋思经验和专家的指导下,学校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中心,开展并实施了“五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即课前简单的回顾、目标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检测、小结;并相继推出了“堂堂清”和“讲学稿”;在课上师生共用讲学稿,教师讲得精,学生练习的多,兴趣更加浓厚,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在校本教研实施以来,教师们在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中,拓宽了视野、激活了思维、萌生了发展的意识、产生了付诸行动的愿望;写出了大量的教学随笔、个案反思、课堂实录等,记录下自己发展的点点滴滴。
3、科研制度:以科研为先导,形成教科研一体化。
学校坚持全新的办学理念:做发展型教师,创和谐化校园。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确立了以“教科研为先导,全面促进学校发展”的战略思想,深化了课程改革。在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多次聘请有关专家就课题研究、研究性学习模式、教科研一体化的校本研修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与当前教研模式相结合,确立了以科研带教研,教科研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模式。
几年来学校还承担了河北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实践研究》、省电教馆《信息技术与初中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和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体系研究》子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数理化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增强了教师团结协作意识,提高了教科研能力,更实现了教师从教育者身份向教育和研究者双重身份的转变。
艰辛的探索获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2007年以来有60余人次在国家、省、市级优质课、论文教案评比中获奖,其中,刘晓新老师的教案在全国教案与案例评比中获三等奖;李志侠老师所讲的《重力》录像课被收录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师用书光盘中,并获全国物理评课二等奖;高艳秋老师的《男孩女孩》一课获得河北省政治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唱响自信之歌》一课获得三北地区政治说课评比一等奖;王玉静老师在第五届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朱静军老师获二等奖;钱红英老师在第六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中获二等奖;李艳菊、杜燕平老师在第七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中同时获得一等奖;有9位教师的论文或教案获国家级和省级的奖励。
4、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认真开展二次培训。
我校有骨干教师16人,其中省级1人,市级3人,区级12人。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坚力量,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起着质量增长点、引领突破点、发展支撑点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继续探索和推进骨干教师培训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学校贯彻落实进校有关骨干教师培训的指示精神,在广大教师中广泛开展骨干教师“带徒工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根据学科教学任务,坚持开展“示范引领课”活动。一年来,骨干教师共结成18对师徒对子,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的同时,相互学习互相借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省定教材《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中,我校严格按照进校的部署,针对各自学科如何体现艺术性,做了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历史等5个学科的辅导讲座,指导做课达26节次。
学校的诸多培训大多采用校本教研的方式进行,在教研中我们围绕高效课堂这一主题认真研究、备课,深入反思教学各个环节,形成共用教案、共用讲学稿,以学科为单位上传校园网,实现了资源共享。
5、不足之处: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创建过程中,我校不断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把教师专业发展纳入平时的教学量化之中。但对照省评估标准,我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考核还不够全面,还没有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等级册,教师的动态管理的可操作性还有待提高。
五、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现有教师198名,其中专任教师144名,中学高级教师25名,一级教师84名,本科学历95人,专科49人。拥有语文学科省骨干1人,政治、历史、学科市级骨干2人。教师队伍优秀。
在教师专业发展创建中,我们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具有主体创造精神、教学、研究、学习合一的新型教师队伍。操作过程中,除了转变思想外,重要的是找到教师发展的切入点,对发展过程加以适时引导,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师发展思想相互融合,激发了教师朝着专业化、研究性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把教师发展学校工作引向深入。
(一)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网络,随着校本教研工作的不断深入。校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分析现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以校本培训要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出发点,提出以教导处为龙头,以教研组为依托,以骨干教师为引领,以科研为推动,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全面铺开,实现互动双赢的校本教研、培训管理运作模式。实践证明,这些制度的建立,极大的促进了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创建工作和课改的深入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二)加大教师基础培训力度,推进进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的发展首先是以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为前提。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别是知识修养,学校从课程改革学习实践入手,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活动。每学期确定一个主题内容,分年级集体读书学习,除此之外,教务处要求教师每学期读一本专业书籍,每月读一本励志书籍,所有阅读内容都撰写读书随笔;为了教师有好书可读,学校购进大量的教育理论书籍,并设立教师读书日,让学习成为教师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朱永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周宏、刘京海的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李镇西、霍懋征的教育教学案例,成了教师们案头手边爱不释手的读本,读后感交流更是一道老师们愿意享用精神大餐。一年来,学校利用开学前和放假前的时间组织开展了读书交流会4次,优秀反思、心得评比4次,教师上交的各种学习体会、新得已有700余篇。
2、改变教研模式,活化培训内容:传统的培训,形式上大多是讲座辅导,内容基本是从理论到理论,教师最渴望的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之中却无法得以实现,成为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我们首先组织教师从记录课堂教学实例开始,找闪光点,找不足,然后集中讨论,形成最后可行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思路,再进行课堂实验。在教学实录的记载上,除了听记同行的教学外,更要求教师记录自己的课堂实录,以利于改进教学状况。教务处则把每次的案例研究、课例研究、叙事研究等活动详实记录存档,把有代表性的内容上传校园网,达到了资源共享。如今,“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已成为教师培训的主旋律。我们将培训地点设在课堂,广泛开展课堂诊断,一边教学,一边研讨。由培训者先亲自上课,然后结合实践讲理论,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课堂直观地表现出来。为了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搜集课例,学校分段抓起,组织教师先讲,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培训者亲自走上讲台,组织教学,进行即席指导,引导教师讨论,让课堂变成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场所。
3、搭建练兵平台,广泛开展 “教师公开课”活动。
我校一直倡导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武装自己,教师更应该在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武装自己的同时用科学的发展观来锻炼自己,因此,我们以课堂作为校本教研的主要操作平台,积极开展课堂练兵,让老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能力。
4、加强骨干教师、学科组长的培养力度,实施名师工程。
(1)每学年安排6学时,组织教师参加校内组织的新课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培训,及时让教师获取教改前沿的经验,使教师少走弯路,快速提高。
(2)每年学校通过组织评优课、说课、课件制作、教学设计、教学叙事等评比活动,通过青年教师汇报课,年轻教师特色课、资深教师示范课,全方位出击,推出一批校级优秀教师,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出市、省级乃至国家级名师,扩大现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数量。营造人才培养的氛围,加速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逐步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以名师带名校,以名校带名生。目前,我校的周彩秀、甘彩云、陈国荣、严丽敏等已成为我区的名师。(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吸收营养,强化队伍素质。学校每年都要在教师外出学习上投入资金,派骨干教师走出校门,到各地去学习、考察,获取更多的信息,聘请有关专家来校开展专题培训。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专业素养,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5、不足之处:在专任教师的学历中,我校尚有49人为专科学历,这些教师已全部参加了学历进修,预计在三年内可达到本科;再有,有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前瞻性较差,目标的达成度不高;其次,教师学历专业与学科对应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有的学科人数很多,有的学科人员不够用,因此部分教师没有达到“学用一”要求。
六、示范辐射作用发挥及办学特色:
1、学校坚持“做发展型教师,创和谐化校园”的办学理念。大力推广实施“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立成才“的四自方针,趟出了一条“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教师有特长,学生有个性”的办学之路。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确立了以“教科研为先导,全面促进学校发展”的战略思想,深化了课程改革。学校与教师进修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多次聘请有关专家就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明确了课改思路。推出了“堂堂清”课堂教学模式,在课上使用师生共用讲学稿,教师讲得精,学生练习的多,兴趣更加浓厚,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学校还承担了JIP实验、心理实验、计算机与学科整合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实验过程中增强了教师团结协作意识,提高了教科研能力。
2、几年来,学校按教育局的统一部署,派出优秀教师到兄弟学校支教交流;每学年都要承办教研室组织的教师教学比武活动和集体教研活动;连续两年承办唐山市教材培训任务;
3、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几任校领导及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绩,被社会誉为开平名校。学校先后被评为 “河北省政治新教材实验先进单位”、“河北省绿色学校”、“唐山市普九工作先进单位”、“唐山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唐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唐山市体育先进学校”、“唐山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唐山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先进单位”、“开平区素质教育示范校”、“开平区中考先进单位”、“开平区校园建设示范校”。确定为“中央教科所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实验基地”、“河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4、不足之处:学校虽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按省评估的B17-B21项目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如学校没有派出优秀教师参加市级及以上教师讲学团开展讲学活动,也没有教师被聘为市级及以上培训项目的主讲教师或报告人;向其他学校进行成果的辐射与示范指导只停留在公开课的范畴;很少开展校际间的结对子互助学习活动等。
以上是我校对应省评估标准自查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创建工作有关文件的学习,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清醒的看到我校创建工作的不足。今后,我们将以评估标准为依据,从制度建设入手,细化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量化考核,完善教师培训的组织和管理,进一步增强团队提升意识,发挥骨干辐射作用,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大发展。
唐山第四十九中学 2010年5月6日
二、构建学校发展新思路。
1999年我校被授予省示范学校的五年间,中山小学不负盛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改革创新,规范办学,以教育创新拓宽办学思路,以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以教科研扬长办学特色,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学科整合,以调整校园格局优化校园环境,以规范办学行为创人民满意学校,使学校办学有新思路,成绩有新突破。探索出了一条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全面发展与特色发展新思路。
深化学校改革 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两个环境”(校园环境、教育信息化环境)、“两个队伍”(干部、教师)、“两项工作”(教育科研、课程改革)建设,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学校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一、全力优化两个环境
校园环境优化与教育环境信息化是体现一个学校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我校近几年让“两化”的美好蓝图变成如今的现实。
1、“争前扩后” 拓展学校空间
2000年下半年,学校出资70多万元,收购校门前房产局三层宿舍楼的地基,净增校园面积800m,投入近500万元,建成近5000m综合实验大楼。拆除学校后面校办工厂,增加校园面积1000m,投入近80万元,建成1200m教学楼。2006年利用暑假期间投资80万新建实验教学楼,三楼的建成,为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学校现代化教育,拓展学生活动空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2222、致力优化校园 育人环境
为了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学校投资近100万元,对原水泥操场、球场、跑道进行了改造,从而实现了跑道、球场塑胶化,净化、美化了校园。
3、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
近五年来,学校步入了信息化教育发展轨道,创建了完善的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体系和管理体系。
学校有5个网络教室,一间电子阅览室,两间多媒体投影室。拥有电脑300多台,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成1000兆校园网、校园局域网、远程教育网,并完善教学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和广播演示系统,全校基本实现了网络教学。
二、建设高素质的干部和教师队伍
我校把两个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两大主题,抓牢抓实。
1、廉洁创新的领导集体
我校领导班子有6人组成,其中党支部书记1人、正副校长5人。班子成员大专学历为100%,平均年龄42岁,是一个结构合理、团结、务实、廉洁、创新的领导集体。
(1)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促改革创新
学校领导班子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学校教育发展当作学校工作的重点,做到两手抓:一手抓学习,一手抓作风转变。每人每年写读书笔记4万字,中心学习组发言20余次、轮流上党课多次。
班子成员在促进学校发展、不断攀高的事业中作出自己的贡献。2003年学校党支部被评为黄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朱知慧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王志娟被评为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夏玉宝、曹竹等被评为黄石港区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党员,这些正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体现。
(2)创新学校管理 增强内部活力
2001年以来,我校坚持长远目标与落实目标相结合,突出目标管理;确立教师的主人翁地位,落实民主管理;以管理评价体系和各项制度为标准,强化过程管理;以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关心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情感管理。并卓有成效,2004年被授予黄石市民主管理示范学校、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2、德教双馨的教师队伍
我校以“强素质,抓改革”的思路,造就了一支德教双馨、市内、省内有影响的名师,大面积培养出了教学、教改、科研综合素质一流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
(1)修师德 铸师魂 一是定期举行师德报告会。学校聘请湖北教院教育心理学专家王文教授给教师作心理辅导讲座,邀请省级督学,原教委主任陈泽民和“全国十佳教师”王月娥到校分别作了《教师的风范》和《情系库岛的孩子们》专题师德讲座,“教书育人、人为师表”是教师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使教师对职业道德内涵有了进一步理解。
二是经常开展师德演讲。党支部在青年教师中开展了“颂师德、塑师形、铸师魂”和“神形秀美、仪表端庄”的师德演讲比赛活动,同时,让朱知慧、胡细静等多名市、区育人能手介绍自己育人经验,实现了教师间师德建设校本资源的共享。
三是建立保障机制,在师德建设中把“严格要求、推行人性化管理”作为工作重点,签订师德规范承诺书,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十不准》,推行人性化管理。领导与教师谈心,教师与学生交心,打造平等、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
(2)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实现教师一专多能
学校在教师专业管理上坚持“一个转变,一个提高,两个适应”的指导思想,着力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让其适应现代教育特点,适应课改的发展要求,学校形成了一批以科研型为主干的教师队伍。
在教师专业水平方面,学校以“四双”(双学历、双证书,双学科、双成果)为目标,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开展信息技术、网络知识、英语(外教)的校本培训活动。目前,青年教师能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熟练地运用网络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教师计算机考核合格率达95%。
确立了教师发展目标,开展“四个活动”,即:读一本专著,写一篇论文(发表),上一节研究课,实践一个课题;在课改中全员实践,共同促进,在课题研究中,构建教师教科研一体化网络,实现了人人有课题,个个能研究,年年有成果的目标。
三、深化教育科研,落实课改目标
近几年,随着21世纪现代教育的发展,学校教科研和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教科研成果——民俗体育进课堂。已形成了学校又一办学特色。
1、走科研强校之路
(1)建立学校教科研网络。学校加强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在省、市教科所、教研室的指导下,我们聘任了一批重点院校的教授专家为我校教科研导师,建立了学校教科处、各学科教研组、各年级教研组纵横互动的教科研体系,形成了共同参与的教育科研格局。
(2)实施课题研究。2000年以来,学校承担了教育部劳动课题《优化劳动课堂教学结构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课题实验研究、省体育课题《体育大课间——‘三操’实验》和省级龙头课题《读写量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省活动课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的课题研究。
2002年以来,学校又承担了省级实验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与方法研究》、教育部“十五”重点实验课题、《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综上课题分别结题并获得成果奖。
(3)加强实验与研究指导。
第一,为提高课题研究实效性,实现“以研导教、以教促学、研教结合、不断深化”的目标。学校先后请中央教科所张芃主任,省教研室胡明、胡济良、郎盛新,省教科所李文鹏、华师大教授涂艳国等专家到校进行专题指导,并聘为导师。
第二,重视三个联系。即:课题组实验老师把课题实验与促进教学方法改革相联系;把课题实验与研讨课相互联系,龙头实验课题与相关辅助课题相互联系。
第三,要求课题组老师写好三个报告,即案例调查报告,研究实验报告和“操作准备、操作要点、操作过程、操作说明”四个实验操作研究分析报告。
第四,加强论文交流。2001年以来,学校有80多篇论文在有关报刊上发表。
(4)教科研成果丰硕。
全省体育科研课题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行。为了弘扬民俗体育艺术文化,推进课程改革的发展,促进学生素质提高,我校承担了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验研究工作。确定“三舞”(舞龙、舞狮、舞扇)作为学校子课题研究。经过三年的实验与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形成了民俗体育科研特色。今年5月16日我校承办了全省学校体育科研课题暨成果展示研讨会,中央教科所张芃主任、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李永亮主任(常务秘书长)、《人民教育》杂志社刘然主任、记者赖配根、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曹卫民主编、省教研室主任胡明、天津教科院教研员董金昆,以及各地市州有关领导、专家200余人参加了研讨与成果展示活动。
这次研讨会是一次空前的成果展示盛会,与会专家给予高度评价,人民教育杂志“第22期”即将刊载的《创造个性而和谐的教育》专题报道,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刊载的《别样的精彩》图文并茂,长篇报道我校这一科研成果。同时专家们认为民俗体育引入课堂,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良好兴趣,陶冶了情操,发展了学生个性,开发了学生潜能,促进了现代体育与民俗体育的和谐发展,对促进学生身心终身发展,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结向上的民族品质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005年在《人民教育》第20期发表了董国民和吕老师撰写的科研论文《传承民俗体育文化,放飞孩子快乐童年》,再次展示素质教育,教育科研在中山小学结出的累累硕果。
2、课程改革稳步推进
2002年开始,我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转变教育观念入手,认真实施新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