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心理效应对教育教学的启示(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06:4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几种心理效应对教育教学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几种心理效应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第一篇:几种心理效应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几种心理效应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协调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则受到不同心理效应的影响。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认识一些“心理效应”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应有作用,这对教师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贝尔纳效应:帮助学生找出成功的最佳目标。

有人出重奖征题目答案:如果法国的最大博物馆卢浮宫失火.许多名画价值连城,但只能救出一幅画,你会抢哪一幅?是抢最昂贵的名画,还是什么?法国作家贝尔纳的回答是: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贝尔纳因此得奖。

一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德育工作还是在教学工作上,都不要贪大求全,可以从学生身边那些力所能及的最容易做但又很难坚持的小事做起,从培养学生点滴的思想品德和习惯做起。如某中学注重从师生见面必须打招呼问好这件小事抓起。再如,我们可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每天“几个一”:即提倡学生每天要给自己一个好心情;每天要整理一次自己的书桌:每天要与父母谈一次有关学校和自己学习生活方面的话题;每天要有一次简短的体育锻炼;每天要写一小段日记做学习小结。等等。

二、沉锚效应:告诉学生学习不是要不要学的问题,而是学多学少的事情。

有一左一右两个卖汤面的小吃店。左店女老板问来客:“加不加鸡蛋?”顾客通常只能回答加或者不加。右店女老板却问来客:“加一个还是两个鸡蛋?”顾客不好意思不加鸡蛋,只好回答加一个或两个。当然右店女老板赚钱多。

心理学有沉锚效应,人的思维常常会被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会像沉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第一信息不同,你的决策也不同。右店老板套牢顾客的爱面子心理,让顾客只好选择掏钱。同样道理,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必须有技巧地、慎重地发出自己的教育教学信息,要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不是要不要学的问题.而是学多学少的事情。

三、南风效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善意与关爱。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的故事。也就是看谁有办法使行人把大衣脱掉。北风不假思索首先来了一阵冷风,凛凛刺骨。这样.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便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毫无脱意。而南风则不然,它徐徐吹动,使人暖意渐生。行人在不知不觉中先解开了钮扣,继而脱掉了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它带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启示是:

1.教师在处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时,要让学生感到温暖。教师对学生冷漠甚至冷酷必然会造成师生间的情感对立,而这种对立的情绪是教学管理最严重的障碍。

2.教育教学要讲究方式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把大衣脱掉,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教师在处理已出现的问题时,应尽量采取柔和、暗示的方法。有位英语教师在上课时发现一位学生戴着耳机听音乐。这时教师的处理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①不予理睬,只管自己上课。课后再找学生进行教育。②当场指出该生不对.要求其收起耳机专心听课,并警告再不收起要没收。③目视该生.不指名地要求全班同学都要注意听课.不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情。④和颜悦色地走近该生问道:“你是不是在听英语歌曲?下课再听好吗?”结果这位教师选择了最后一种方法。

四、霍布森选择效应:应追求真正灵活的教学管理。

1631年,英国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有一个条件,即只

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就会极大地限制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霍布森选择效应”给我们教育教学的启示有两点:一是要避免教育教学中僵化的形式主义。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应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衡量依据。那种片面追求课堂管理表面现象的做法.如过分强调安静的气氛、统一的坐姿和行动等,在脱离了教学目标之后,往往成为窒息学生学习积极性、限制创造性思维的不良因素。相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引起的思维分歧或争论往往会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要避免处理问题的方式单一化。对那些难于控制课堂纪律的教师来说。他们的烦恼往往来自于自己处理问题的简单方式。

五、马太效应:教师对待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公正公平。

在《圣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如果过分地表扬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会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而骄傲自满起来;而对正取得进步的学生采取漫不经心、冷淡的态度会使得他们丧失信心。对待犯了同样错误的学生,教师一定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批评。而不能在同一时间和场合中出现强烈的反差。带有偏见和因人而异地批评,不仅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反而会使问题更加严重。

六、超限效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承受限度.不能一堂课讲到底。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演讲得很好.准备掏出钱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在讲,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学上称为“超限效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堂课的有效注意仅有20分钟左右。为了维持学生的上课注意力。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结构.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形成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以保持学生的有效注意力。如果我们不顾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老是满堂灌。唯恐分析不透、讲解不全,那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心理学上还有许多心理效应诸如近体效应、同体效应、共生效应、海潮效应等都值得我们借鉴。而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遵循这些心理效应,从心开始,用心来教,才能使教师教得秀气,学生学得灵气。课堂充满生气:才能真正实现“为发展而教”。

作为文章的结束.我想讲一个故事让老师们感受一下什么是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1996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一个工作机构在日本东京组织了一次国际中小学教师、学生联欢活动,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410名教师、学生参加。我国从北京、广州、上海选派了9名教师和9名学生参加这次活动。联欢活动有一个节目是评选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主持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要求各国(地区)各选派两名教师讨论后做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都是14岁,正在学校读书。他们住地离学校比较远,家长给他们配了一辆轻型汽车作交通工具,让他们开车上学、回家。这兄弟俩由于好睡懒觉,经常迟到。有一天上午考试。他们因在路上玩耍而迟到了20分钟。老师查问原因。他们谎称汽车在路上爆胎,到维修店补胎误了时间。老师悄悄到车库检查他们的汽车。发现四个轮胎都蒙着厚厚的灰尘,没有被拆卸的痕迹,从而知道他们说了谎话。问,假设杰克兄弟俩是你的学生,你将怎么处理?教师们经过短暂讨论后,交上了20份答卷。其中几份答卷如下:

1.中国教师的处理方法是:

一是当面严肃批评。责令写出检讨:二是取消他们参加当年各种先进评比的资格;三是报告家长。

2.美国教师的处理方法是:

幽默。对兄弟俩说:“假设今天上午不是考试而是吃冰激凌和热狗,你们的车就不会在路上爆胎。”

3.日本教师的处理方法是:

把兄弟俩分开询问,对坦白者予以赞扬,对坚持谎言者严厉批评。

4.英国教师的处理方法是:

小事一件,置之不理。

5.韩国教师的处理方法是:

把真相告诉家长。请家长对孩子严加监督。

6.俄罗斯教师的处理方法是:

给兄弟俩讲一个关于说谎有害的故事.然后问他们:近来有没有说过谎?

7.以色列教师的处理方法是:

提出三个问题.让兄弟俩分别在两个地方同时作答。三个问题是:a.爆的是哪个轮胎?b.在哪个店修补?c.修补费多少?

活动主持者把20份答卷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分送给200余个学生。请学生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处理方式。

最后的结果是:91%的学生选择了以色列教师的方式!

儿童变为成人,就好比青虫变为蝴蝶。而青虫的生活和蝴蝶是大不相同的。他告诫成年人:对待孩子,且不可在青虫身上装上翅膀,教他同蝴蝶一起飞翔;而应是蝴蝶收起翅膀同青虫一起爬行。

第二篇:几种心理效应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

几种心理效应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

(一)“手表效应”:注重各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手表效应”是说一个人如果只有一只手表,他知道几点了;如果有两只表,他往往不知道现在准确的时间。也就是说,他无法知道哪一只表更精确,于是他也就无法确定准确的时间。

“手表效应”对班主任的工作启示:班主任要通过与其它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让任课教师对自己的班级管理理念、班级发展方向和班级的奋斗目标有所了解以达到认同。这样,每一位任课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学科学习要求就能够与班主任制定的班级奋斗目标保持整体上一致,从而避免了学生接收到不同学科的老师不一致甚至是相互

冲突的要求而感到无所适从。

(二)“破窗效应”:慎重对待问题的“第一次”

“破窗效应”源于一个实验,在一座闲置的居民楼里,有一扇窗户的玻璃被打破,如果及时安上新玻璃,以后就不会再有人破坏其它玻璃;如不及时补装,人们就会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公众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从而诱发犯罪思想的滋生。

“破窗效应”给班主任的工作启示: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把班级工作做在学生思想的前面。班主任要在平时工作中通过学生的言谈举止明察秋毫,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将班级中的常规隐患消弭于萌芽状态。如学生中的早恋、班内的非正式群体、同学之间的矛盾等,都需要班主任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否则,就会出现“破窗”后的结果;同时还要慎重对待学生犯错误的“第一次”。对于“第一次迟到”、“第一次早退”,班主任如果过于迁就、宽容,或者视而不见,就造成对他人的一种潜在的纵容。伴随着这“第一块未及时修理的玻璃”,班级的各种问题就要层出不穷,很快就可能导致班级管理陷入困境。

(三)“泡菜效应”:环境熏陶教育

“泡菜效应”的含义是: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将它们分开煮,其味道是不一样的。同样,人在不同的环境里,长期的耳濡目染,其性格、气质、素质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别,这正如《学习的革命》中所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泡菜效应”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要注重班级环境对学生的感染熏陶。班主任要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班级环境,不仅公是桌椅摆放整齐有序,地面墙壁保持干净整洁,还要在班级的舆论创建、班风建设上做文章,更要在班级规章制度上体现民主性、人文性,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稳定和谐的良好氛围。

(四)“马太效应”:正确对待优秀生和后进生

马太效应源于《马太福音》中“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更有;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两名话。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时有发生:一个人得到了,往往会更容易得到,以至得到更多;而有些人缺乏某种东西,往往得到更少,以至更难得到。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给班主任的启示:在对待优秀生和后进生上都不要以偏盖全。在看到优秀生特长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不足之处,常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引领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对待后进生则更要多一双发现的眼睛,让他们身上的亮点早日发出光彩。

第三篇:心理效应与教育教学之二——鲶鱼效应

东风吹水绿参差

——鲶鱼效应

肖占武带着二营堵在楼下,要求参加考核。这次考核是专门为一营准备的,伊万教官拒绝他们的请求,杨硕求情才得以允许。考核结果超出所有人的预料,二营的理论平均成绩超过了90分,伊万教官表示震惊,他们把精力都放在一营的身上,二营到底是怎样超过一营的?原来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营长肖占武想出了一个点子,让大家相互提问,谁回答不了就给提问者一毛钱,提问者回答不了就给两毛钱。这个点子一出,有人开心有人害怕,大学刚毕生的金保尔理论知识丰富,经常挑战别人。大家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

这是电视剧《绝密543》里的片断,里面的金保尔起到了挑动的作用,而其他人也相互发生了学习上的碰触,学习的激情如火苗般燃烧起来。这正是鲶鱼效应的作用。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想方设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是,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这就是鲶鱼效应的来历,人们探索和思考这个效应,并广泛地运用。那么,沙丁鱼的生命活力源于什么呢?

活力来自敌手

鲶鱼是沙丁鱼的敌手,鲶鱼的放入,沙丁鱼意识到有生命危险。为了活命,沙丁鱼不得不飞速逃蹿。正是逃蹿,让它赢得了生的希望。

有个动物园里养着几只老虎,老虎生活的环境都仿照大自然进行设计,并进行隔离。老虎过着张口就食的幸福生活,时间一长,病恹恹的了。后 1 来一打听,另一个动物园里养着一些豹子也是类似的情况,后来按照专家的意见,把老虎和豹子混养在一起。结果虎虎生威,豹豹有胆,生气勃勃。

有敌人存在,会激发出巨大的潜能。日本的游泳运动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人透露他们游泳馆里养着鳄鱼的秘密。队员下水,教练也把鳄鱼放了进去。鳄鱼见到光着身子的运动员,立即追赶,而运动员尽管知道鳄鱼的大嘴被紧紧缠住了,但看到它那个凶恶相,还是拼了命地往前游。

医学界认为人们受到惊吓或刺激时,肾上腺会分泌出大量的激素,使人产生前所未有的能量和生存力。这时候,心理能力和学习能力也会增强。

不过,这种方法极其危险,在常规的教育教学中不提倡使用。

活力来自竞争

当然,在一般的教育教学中,用敌手来激发潜能,是危险的,但是,竞赛是应该有的。沙丁鱼面对鲶鱼的追逐,它们都不愿成为落后者,掉在最后可能就变成了食物。

竞争,最能够体现价值,在竞争中获胜了,带来成就感。失败了,也能促进反思。教师通过竞争,可以脱颖而出。学生通过竞争,可以张扬长处。所以,针对老师,举行优质课评比活动、论文评比活动、才艺展示活动、读书标兵活动等,都是很有必要的。学生更应该树立扬长促短的思想,通过竞争发现自己。有时,不经过地狱般的磨练,确实不知道自己有多能耐。学科竞争、体育竞技、艺术活动、科技创新等全面开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可以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也都应该主动参与。把发展的机会让给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争取发展的机会。

竞争产生对抗,对抗带来力量。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才能更好地发掘潜能。要让学校充满生机,班级充满活力,个人充满激情,需要目光向外,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断地和外界同类进行竞争。芳菲竞艳,就是似锦春天。

竞争有对手,但对手不是敌人;竞争有失败,但失败不是耻辱。不能活在竞争的阴云里,不能活在失败的痛楚中。要以感恩之心看待对手,看待失败。是对手让自己坚强不屈,是对手让自己看到差距。对手更像一个老师,以行动在教人进步。失败也是一种成功,在失败中肯定会收获很多。有时候,恰恰以失败来宣告成功的高度,比如跳高。现在的孩子,养尊处 2 优惯了,参与竞争,学会失败,增强耐挫力,成长的步子才会更加踏实,生活的底蕴才会更加深厚。

活力来自碰触

鲶鱼,一种生性好动的鱼类。沙丁鱼,生性喜欢安静,追求平稳。渔夫聪明地运用鲶鱼好动的特点来保证沙丁鱼的成活,在运输过程中,鲶鱼和沙丁鱼的活力来自不断的碰触。

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如果人人都相安无事,表面上的静得出奇,实质可能是滑坡堕落。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有了矛盾需在碰触中得以解决。“水常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生灵光”。在学校,教职工的想法受到重视,他们才有主人翁的工作态度。教职工的问题切磋和争论辩白,都可使一些事情思路清楚,方法明朗,措施可行。联谊活动、竞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触。

高中语文《氓》这篇课文,有位语文老师智慧地引导学生进行论辩,假如你是这位女子,请你提起控诉。假如你是这位男子,请为自己辩解。课堂立马热闹起来。

女方:男子是冷漠无情的,女人为他付出几十年的青春他竟然无情无义。还有学生说,爱情是不可信的。联系今天,女人可以不漂亮,但不能不独立。宁可笑着累,不可哭着享受。

男方:就当时来说,旧社会的男子有三妻四妾,年老色衰的女子会失宠,也很正常。况且,这位女子没生孩子,是为不孝之一。

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把古今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古代和现代,是两个不同的社会,自然引发两种不同的结局,女人的命运也是不一样。

老师点拨,可见,读《诗经》也要谈古论今,不能以偏概全,一棍子把男人打死了。

这个教学片断的成功就在于相互间的碰触。我们强调得最多的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其实,学生才是课堂上最大的资源,学生与学生之间,更需要观点认识的相互碰触。学生是那一滴滴水,学生是那一块块石,他们的碰触生成课堂上最美的风景。解读文本,允许学生争辩,本来很多时候可以“多解”;讲评作文,重视学生申诉,只要能说出 3 理由;组织活动,应由学生献计献策,他们更喜欢遵照执行。教育教学不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传递活动,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碰触活动。

让学生发言,让学生写出,让学生朗读,也让学生评价,让学生纠错,让学生商榷,同时也让学生相互讨论,相互比较,相互学习。不仅给群体的机会,更要给个体的机会。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才是有生气的课堂。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欣赏。众人智慧胜一人,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的组合正是圆满的答案、丰富的知识、前卫的思想、独到的创新。学生的奇思妙想你有过吗?学生的独特发现你看到了吗?你会惊叹,啊,原来这样,这就是教学相长啊!老师考虑的主要是搭建一个有效平台,不杞人忧天,不越俎代庖。有时可以有意树“敌”,有时可以有意引“抗”。

活力来自异己

沙丁鱼看见一些异己来了,既新鲜好奇,又担忧恐惧。思维活跃了,身体也活动了,平添了生命活力。《黔之驴》中的老虎,有驴来了,它不知为何物,只见身躯庞大,有何能耐呢,是亲近它还是远离它,是被它吃还是吃了他?老虎来了兴趣,先观察,进而试探,最后做出决定。一个单位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大家都是老面孔,再无新鲜感,会淡化敬业意识,做事了无激情。人才资源需要流动,流动人员有一展抱负的雄心,原有人员有不安现状的希冀。如果引进“鲶鱼”人才,将搅动原有的死水,打破以前的沉寂,带来不凡的生机。近年来,海南省引进管理人才和教学骨干,促进了教育的蓬勃发展,这些人正是发挥了鲶鱼的作用。

不过,鲶鱼也有副效应,如果能人扎堆,会导致职位争夺,正是基于异己,于是拉帮结派,倾压排挤。如果一个单位争权夺利、不思进取,最好是引进鲶鱼领导,如果是工作倦怠、安于现状,那么要引进鲶鱼骨干。要做到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鲶鱼效应的启示,对于管理部门来说,在于人员的调配;对于管理者来说,在于激励手段的应用;对于人才来说,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职工来说,在于忧患的意识。全部都活跃起来,积极创新,那么,就如东风到来,眼前生意满,吹水绿参差。

第四篇:心理效应与教育教学之三——期待效应

更看绿叶与青枝

——期待效应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我采取分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进入成果展示阶段,每个大组中的小组谁先上台谁拥有率先展示权。第四大组有一男一女两名学生同时跑上讲台,但女生拿粉笔时晚了一点。“一会儿你来完善吧!”我拍了一下她的胳膊说。

目标是补写挽联,上联是: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男生写的下联是:军衣反派,摧残爱国民众。

那女生又跑上台了,拿着笔正在找写的地方。我问她:“你是后来居上还是居下?”

“我要后来居上。”显然她明白我的暗藏激励的问话。

但是,男生个儿高,写得已经够高了,她踮起脚在男生写的答案上边划了一笔就一个踉跄。

“来吧,写这儿。你仍然是写在上边的!”我给她划了一条导向线指向下面空白处。

她写的答案是:长歌当哭,控诉无耻之人。写毕,全班折服了。

效应的起源

期待效应,指人们在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待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这个效应缘于一个希望神话,年轻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刻家,他倾注了全部心血雕刻一个美女石像,刻得栩栩如生。自己居然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日思夜想。最后天神的领袖宙斯被感动了,把石像变成了真正的美女。

这一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A.L.Jacobson)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一现象被称为“期待效应”,后来人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典故,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性的组成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弗里·萨松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有个经典句子: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余光中先生将其翻译为“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余光中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论述,“猛虎象征人性的一方面,蔷薇象征人性的另一面。个人心中猛虎与蔷薇所成的形势不同,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的气质近于阳刚,而后者气质近于阴柔。然而踏碎了的蔷薇尤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所以霸王有时悲歌,弱女有时杀贼。”

余先生用形象的比喻,指出人性是阴与阳,刚与柔的结合体。哲学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当然,人也不另外。人也是善与恶,美与丑,积极与消极的统一体。只是看是否外现,外现多少而已。

一位印度老人对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愤怒、嫉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代表温柔、善良、感恩、希望、微笑和爱。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哪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自己经常喂养的那一只”。

关注哪一只狼,哪一只狼就厉害。心在哪儿,这是意念,行在哪儿,这是行为,久在哪儿,这是习惯。它决定着性格的形成,人生的涵养和生活的轨迹。

聚焦积极面

荣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点,让我们看到一个“全部的人”:一个凶狠邪恶之人也会有自己的柔情万丈,一个善良宽厚的人有可能对一些人残忍至极。人性本来是复杂又完美的结合。人没有绝对的善恶,每个人心中都有恶魔和天使,关键看周围的环境如何激发出内在沉睡的一面。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荣格人格动力说认为,心灵的能量来自外界或身体,但一旦外界能量转化为心灵的能量,就由心灵来决定其使用。作为教师,需要做的是给孩子的心灵注入正能量。

一位哲学家用几年的功夫培养了一班学生,他把弟子们带到旷野之中上最后一堂课。哲学家问道:“这旷野上长满了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十分惊讶,一直在探讨人生奥秘的哲学家,最后一课的考题竟是这么简单。一个弟子说:“老师,只要用铲子就够了。”另一个弟子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第四个弟子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这里相聚。”一年后,弟子们走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哲学家没有来,留下了一张纸,写着:“欲除草,必须种上庄稼。”

欲除草,必须种上庄稼。前面几个弟子除草只是看到问题的表面,只把目光盯在草上。除的过程当中,也会反复生长。今年除了,明年也还会长。在上面种上庄稼,这片旷野就被庄稼所占领,庄稼的丰盈就抑制了野草的生机。这就像买菜的篮子,被肉蛋装满了,废纸也就塞不下了。

心灵的空间是一定的,杂草犹阴霾,庄稼犹阳光,阳光多了,阴霾自然就少了。在对高尚价值的追求中,才会不断清除心灵的杂草,永远保持精神的纯粹。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两股抗争的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极的,另一股力量是积极的,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这两股力量谁都可能战胜谁,关键是看个体自身到底是在给哪一股力量不断注入新的力量。

有一个小孩在家中学国画,还未开始画,就把墨汁滴到了洁白的宣纸上,慢慢洇开来,变成了一个丑陋的墨渍。

小孩很懊恼,准备换一张宣纸。

可是,他的妈妈说:“这点墨渍不是很好吗?”孩子的妈妈取过笔,用那点墨渍画了一只小花猫,竟然栩栩如生。

孩子高兴地拍手喊:“原来墨渍可以变成小花猫。”

墨渍当然不能变成小花猫,而是因为心里首先没有了那点墨渍。它可是一只小花猫,也可以是一头象,或是一片树林,就看你如何改变它。当我们聚焦于消极面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问题和失望;当我们聚焦于积极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放大闪光点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批出来的,更不是打出来的。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待。积极的期待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待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认为,由他们提供的“假信息”最后出了“真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代表性的预测”引发了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较高期待,就是这些教师的较高期待在8个月中发挥了神奇的暗示作用。这些学生在接受了教师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信息之后,会按照教师所定的方向和水平来重新塑造自我形象,调整自己的角色意识与角色行为,从而产生了神奇的“期待效应”。

期待全面发展,不等于同时发展,同等发展,允许擅长的方面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并放大闪光点,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有了成就感,就扬起了自信的风帆。期待效应能产生情感共鸣,达成发展共振。

石延年写了一首咏红梅诗,找苏轼看:“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苏轼笑道:“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批评石延年前辈只看梅花的一面,没看到梅花的另一面。高洁的品性,傲雪的风姿,才是梅更美的地方。聚焦点不同,感受就不同,产生的效应也就不同了。

充分相信孩子

我上高中时,有位老师邀我去家里吃晚餐,我很开心。吃的是饺子。等到饺子端到桌上,我眼泪都掉下来了,因为老师说的话更让我感动。他说,“我教书50年,我用我的生命和你保证,你将来一定会成功。”哇,从来没有人这么看重我啊,包括我的父亲母亲。我更感动了,眼泪掉在饺子上了。

这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在杭州天长小学的一次亲子课堂上演讲的一段话,这件事也写进了他的散文里。老师期待孩子,就要相信孩子。

这是个观念的问题。其实,孩子才是最活的教学资源。老师需要做的是点燃他们才情的火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某些好的素质,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素质。他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要火星。教育最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我们引导入门,教给方法,组织活动,学会放手,会发现,孩子是一座巨大的矿藏。

他们的你一言我一语,恰恰呈现出不同的角度,全面解析了问题。他们的不知“天高地厚”,带着创新的因子,思想的碰撞产生出奇妙的火花。尤其在这个电子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丰富,见多识广,他们是开放的一代,时刻都是“新生”,不再封闭狭隘,不再墨守成规。相信他们,在某个程度上说,也才能发展我们教师自己。

这是个能力的问题。弘一法师说:“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人越是缺少什么,就越想要掩饰伪装什么,所谓欲盖弥彰者是也。不敢放手,是因为怕出“乱子”,无法掌控。真正成熟的老师,能做到收放自如。

这是个方法的问题。老师要对学生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学生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交待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学生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有的是办法„„这样,学生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一个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经过激励后,才能就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是接力连缀式古文自主翻译。

课前,给学生明确目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上按照“朗读——剖析——解释——翻译——分析”五个环节,每个学生一句,依次进行。也可分组完成,每个组承包一段,组员分工,“朗读、剖析、解释、翻译、分析”由五个组员分别完成,第六个组员进行补充,学生各展所长。

这样,老师只需点拨深化和组织评价。

枯燥乏味的古文翻译,经过老师的巧妙安排,就变成了学生互教互学的自主活动。这种期待,建立在充分相信的基础上。

期待,即对人或事物的未来有所希望和等待。既要充满希望,又要能够等待。它像无形的力量给予信念,让心无比坚定,让梦无比清晰。正如园丁,一边付出,一边等待,一边欣赏,奏响职业的三部曲。

用博爱的情怀活在教育的世界里,会感到别样的美丽。

第五篇:共生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示论文

共生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摘 要: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而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管理好学生是班主任首当其冲的一个重要任务。作为一个班主任,既肩负着教书的责任,也担负着育人的重任,因而一个学校的班主任工作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等,与班主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这些,离不开师生的积极配合。因而笔者认为,在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中,学生管理是基础,是班主任管理好班级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自然界存在着一种共生现象,科学家称之为“共生效应”,在社会科学中反映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个基本的哲学规律。在我们的班级管理中同样存在着“共生效应”,以“共生效应”理论为指导的理论实践对班级管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思考价值。

关键词:共生效应;班级管理;启示

一、文献综述

人类社会中也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共生效应”:从1901年至1982年间,英国有一所举世闻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这个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先后有25位荣获诺贝尔奖,从而使这里成为各国萃萃学子向往的“圣地”。这种现象令人吃惊,更让人不解:一个小小的实验室,何以能获此殊荣?卡文迪许实验室之所以出现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就是因为这里的科学家密切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集体的作用,产生了“共生效应” [1]。

《辞海》把“共生效应”的概念界定为是一个群体在各个个体间相互制约、相互给予、相互依存的过程产生一种新功能、新作用、新效果[2]。

根据这一原理,我觉得我们各个班集体也是一个可以产生“共生效应”的团

队。如果我们各个团队可以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那么我们的未来是很光明的。借鉴到我们班级就是:你安静,我安静;你学习,我学习;你的成绩提高,我的成绩也提高,相信这种结果众望所归[3]。

地球上从来没有一种生物可以单独生存,而共生现象就是推动发展,而不是所谓的生存竞争[4]。而在课堂中,不仅仅只有老师的脸面,更多的是学生的脸面,所以师生是否能在课堂中共生将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5]。老师在课堂中需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产生互动[6]。学生同时也应该积极配合老师,交流意识。供应链中企业的知识结构、企业文华、技术专长、发展水平等各不相同,各企业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影响,往往能使其互补,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共同取得更高的发展,这就是共生效应[7]。

在班级管理中,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他们既是信息的获得者,又是信息的输出者,他们在相互刺激、相互作用中产生巨大的作用与效果[8]。教育心理学家发现: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其学习习近平均成绩高于不参加合作组的79%;在需要长期努力的事业中,集体奋斗者的成功率在80%以上,而孤军作战者的成功率只有5%[9]。班集体作为一个共生共荣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它所倡导的是,以共存、共享、共赢、共惠、共荣为主要地位的精神追求以及价值趋向,表现出来的是个体之间相互促进、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和谐伙伴关系,是当前科学发展的必然需求[10]。

二、“共生效应”在班集体管理中的运用

(一)关注上课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与期待

由于学生正处在特别敏感的年龄段上,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来肯定自己,增强自信心。加上可能我的年纪与他们相差不大,因此他们对我的态度是有点轻佻但不失尊重。刚开始上他们班课时,有几位男同学比较吵闹,我不是在讲课而是在喊课。面对他们,我没有发火没有停止讲课,而是随着他们从课本讲到他们正在说的话题,再兜回课本内容上。整个过程就是微笑、气和。作为他们的新老师,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采取罚骂的方式,学生会对我有一种恨,因此我选择“亲民”路线,把课堂气氛一直保持在平和水平上。我想让他们知道我会尊重他们,体谅他们,也爱着他们,希望他们也会尊重我体谅我,并且能从我身上学会压住脾气,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沉着冷静,不骄不馁。这样,课堂气氛一定非常

和谐,促进师生关系,提高课堂质量。

(二)正确地评价学生

管理制度的制定的目的并不是进行管束、制约学生,真正的目的是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例如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班主任应该积极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总结一段时间的班级管理工作,并且每一位学生要进行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针对于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等。通过这种自我 总结的活动逐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为中学生的将来起到积极的影响。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对此,班主任一定要掌握评价学生的方法,要正确评价学生,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作为一名班主任,使班级成为一个具有很强的凝聚力的和谐优秀班集体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这,从很大程度上说,取决于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只有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极为融洽的关系,才有可能师生都“以班为家”,进而师生都齐心协力地为班级的荣誉而努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班主任必须以学生为本,真正做到让教育教学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提高,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此外,班主任还应注意,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放大其优点,使其能有更大的进步。切不可偏爱成绩优异的学生而歧视学困生,要注重对学困生的帮助,比如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利用分层教学法来使学困生也有所进步。要做到“蹲下来看学生”,也就是站在师生平等的角度来对待学生,善于换位思考,真正接近学生,了解学生,从而成为学生最信任的良师益友。

(三)共生共赢,个体的发展演绎为师生共同成长

笔者认为,班主任在工作管理中其最大价值就是提升师生双方的生命价值和追求师生的共同发展。教师领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指引他们发展时,由不是激发出内心的创造性,享受到作为教师来自于教育的一种幸福呢?其实,对于教师来说,其幸福主要在于合作以及共享,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去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去教学生,最最重要的是以一种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说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的话,那么教师的最大价值其

实就是在工作中促进自己的成长。师生共同成长的最大收获就在于生命对生命的塑造和滋养、个体小爱和师长博爱的对接。随着“共生圈”的形成,师生对话的展开,师生共同追寻智慧、探索成长意义的旅途将更为快乐与顺畅。

(四)学习要有好环境

可以小组内约定,也可以小组间竞争,还可以班委倡议,大家发自内心地遵守并且互相督促,坚持好的东西,摒弃坏的东西。这样做很有好处,不仅有利于养成好习惯,而且同学关系融洽了,好的班级风气也有了,这不正是“共生效应”的很好体现吗?

另外,学会换位思考。好心情是学习好的保障,对于心态的调整,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字的理解,宽恕的“恕”字:我们把“恕”字拆开,会得到“如心”两个字,“如心”就是用自己的心去比拟别人的心,它的真谛就是换位思考,学会换位思考,凡是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我们就会变得更宽容、更善待他人,能够做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我们就少了许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少了些不必要的烦恼,多了些积极上进的自信。

(五)共生共荣,个体汇聚凝结为精神的共生

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化解大家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教师要真正做到对学生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可以让“共生圈”中的每一位学生都体验这样的感受,从唤起自主参与意识、形成自主参与意识、促成自主参与学习与提高自主参与能力等四方面入手,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班级管理中的情感共生效应能够在课堂上创造出一种浓厚的情感氛围,师生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建立一种融洽的和谐氛围,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从而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增强课堂趣味性

课堂中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课堂上要达到共同学习的效果,除了老师将课外,还需要学生们主动学习。老师尽可能地把内容讲得生动有趣,引起学生的注意。但确实有的专业课程内容比较理论化,内容多而枯燥,这时老师应该结合多媒体,把课堂内容以图片的形式或视频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也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法。

(七)运用“共生效应”实现学生课堂学习层面的优化

要优化课堂教学,除了要优化教师层面的教学外,还要优化学生层面的学习。事实上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学习潜能,如果我们能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就可以实现学生课堂学习层面的优化。结论

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学生的成才不仅仅是简单的问题,不仅需要先天性的秉赋,更是受到后天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更在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奋进。我们需要注意和利用课堂中的这只无形的手---师生共生效应,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共生的家园,让每位同学都成长为主动创造积极创新的新新人类。

参考文献:

[1]木心.“共生效应”与人才团队[J].中国人才.2009(05)[2]尹伟.领导方式理论及其对班级管理的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01)[3]谭文绮.目标管理理论视野下的班级建设与管理[J].教学与管理.2009(15)[4]王少军.素质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和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2009(15)[5]周鹏.基于“共生效应”视角下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的建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7)[6]徐矫健.班级管理之圆心理论——好班主任与学生等距离[J].职业.2007(10)[7]王金琼.论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共生效应[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8]霍本斌.试论班级管理中的七大理论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1)[9] 贾会会.浅谈如何构建团结和谐的班集体[J].中等职业教育.2005(20)[10] 赵学芳.论班集体内凝力的建设[J].考试周刊.2011(06)

下载几种心理效应对教育教学的启示(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几种心理效应对教育教学的启示(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效应与教育教学之——詹森效应

    抽刀断水水更流 ——詹森效应 新接一个高三班,第一次月考总成绩第二(13个同类班),我很兴奋,看来一个月的班级管理改进措施已见成效,于是我提出班级高考目标:人人上大学。从那次分数......

    浅谈心理效应与数学教学活动(5篇范文)

    题目《浅谈心理效应与数学教学活动》主要内容: 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常出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发呆,做小动作、烦躁,甚至打瞌睡等现象。教师辛辛......

    木桶效应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几点启示[五篇范例]

    木桶效应对增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几点启示摘要: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部队官兵的思想也产生了一系列变化,给部队部队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小学生心理教育现状与应对措施

    小学生心理教育现状与解决方法简述 袁晓菲主要研究内容: 1、如今小学生作为当今一代新型家庭模式成长下的独生子女一代,他们所具有的突出的心理特点调查。 2、学校,社会和家庭......

    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 1.焦虑 被焦虑所困惑的大学生常症状是烦躁不安、思想受阻、行为不敏感、行为不敏感、身体不舒服、失眠、胃口不振等。紧张的焦虑能使人失去全部情味......

    思政论文-南风效应在中职教育中的启示

    “暖风长吹”、“细雨润物” ——浅谈“南风效应”在中职教育中的运用 新疆工业经济学校 张晓会 南风法则也叫温暖法则,它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寓言。南风和北风比......

    网络舆情应对启示(5篇)

    网络视频“山丹县赵鸡鸣强拆民房引发的暴力流血事件!”引发的的思考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忽视的民意......

    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盲区

    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盲区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盲区《 学习时报网》( 1/5/2009第 04版)评论 0条点击量: 176□康来云近年来,各类突发性事件呈上升趋势。从2008年被问责官员的情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