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动陕西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现就加强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强化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十一五”以来,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两基”攻坚目标顺利实现,基础教育进入了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阶段。但就目前状况来看,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政策引领和机制约束不够有力等问题比较突出,已经成为影响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全省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把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放在基础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
(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师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依据,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升教师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统筹规划,强化管理,切实形成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为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优质教师资源。
(三)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着力在制度改革、机制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全面加强培养培训、资金保障和督导考核,用五到十年时间,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二、深化改革,健全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制度
(四)规范教师编制管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中小学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按照总量控制、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调整和使用,不断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要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适当考虑增编因素。对寄宿制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班)等考虑配备专职后勤服务人员。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代课人员。
(五)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按照国务院《教师资格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88号),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包括寄宿学校的生活教师和学前一年教育的幼儿教师)认定实施办法,严格认定程序和标准,把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具备国家法
定学历水平和一定教育教学能力,作为申请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取得小学教师资格须具备国民教育大学专科及其以上学历,取得中学教师资格须具备国民教育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严把入口质量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逐步实行教师资格定期(5年)登记制度,积极探索并制订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岗位聘用、培养培训、考核制度相结合的具体办法,形成激励教师终身学习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
(六)完善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新任教师补充要坚持资格准入、公平竞争、择优聘用、省考县选的原则,实行全省统一公开招聘考试。研究制订统一公开招聘的实施办法。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自然减员和缺编情况,制定新任教师补充计划,报省教育厅核准同意后,向社会公开发布招聘信息。笔试由省教育厅负责,会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组织实施,面试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在继续实施国家“特岗计划”的同时,适时启动陕西省“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今后,各地不得再以其他任何方式和途径自行补充和聘用教师。新任教师必须到农村中小学校任教2年,并作为其后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必要条件。
(七)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完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9〕13号)精神,改革现行中学、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制度体系,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切实把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作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条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八)实行教师岗位聘用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按照中小学编制标准,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内,科学合理确定中小学教师岗位和结构比例,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中、高级职务岗位设置比例;优先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要充分考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工作实际,严格控制非教学岗位;实行“评聘结合”的教师职务聘期制度,打破职务聘用终身制,逐步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人员能进能出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九)完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多种措施,按照因地制宜、县域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的原则,完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引导教师由城镇向乡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强校向薄弱学校合理流动。各县(市、区)每个聘期(3年)至少应有20%以上教师交流轮岗。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两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鼓励优秀教师和取得教师资格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
校,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学校任教。建立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支援、骨干教师对口帮扶、特级教师巡回讲学、乡村学校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等制度,实现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形成良性帮扶机制。
(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创新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强教必先强师,强师以德为先。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教师评价体系,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逐步形成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对教师的师德修养、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教学效果、工作实绩和培训进修等方面进行学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岗位聘用、续聘解聘、收入分配和奖励惩戒的主要依据。探索教师职业退出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离岗培训;经培训仍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调离教师岗位。
三、强化培养培训,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
(十一)完善教师培养体系。高等师范院校要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师范类专业建设,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突出教师教育特色。不断完善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度,创造性地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提高师范生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进一步强化高等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社会职责,探索建立面向农村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的帮扶机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继续实施 “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逐步增加计划指标,鼓励和引导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十二)健全教师培训制度。修订《陕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强化政策引领,做到依规施训。坚持每5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每位教师每5年应接受不低于240学时的集中培训。制订培训规划,探索“院校集中—送培下乡—远程网络—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实行教师培训证书管理制度,对按规定完成培训学时的教师,颁发由省教育厅统一监制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证书。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将教师参加培训情况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考核奖惩和资格定期登记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依据。建立教师培训监管机制和评估督导机制。
(十三)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培训机构准入和培训水平评估制度,对教师培训机构进行资质认证。省上重点建设省级骨干培训基地;各设区市根据教师培训的实际需要,整合资源,建设好市级教师培训基地;各县(市、区)要统筹利用培训、教研、电教等有效资源,积极构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县级教师培训基地。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切实改善培训条件,强化培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加强培训者团队建设,不断提高培训能力和水平。
(十四)大力推进校本研修。各中小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建立校本研修制度,制订校本研修规划、年度计划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把校本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校长是校
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校本研修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研部门要加强对校本培训的指导和管理,促进校本研修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十五)实施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拓宽学历提高渠道,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加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积极性,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小学教师学历大专化,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者达到90%以上,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者达到15%以上。
四、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保障
(十六)加大资金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列入财政预算。省级财政逐年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市、县级财政要足额落实本级应承担的公用经费资金,不断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要按照财政部、教育部有关规定,将中小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用于教师培训。
(十七)落实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各级政府应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县级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规定,为教师办理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险,切实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完善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充分体现广大教师从教治校的主人翁地位。
五、加强管理,确保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健康开展
(十八)落实教师归口管理。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辖区内的教师工作,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公开招聘、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调配交流、培养培训、考核奖惩等职责。中小学教师采取“以县为主、县管校用”的管理体制,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聘用和调配。县级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和监督。
(十九)建立“3+1”责任体系。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长是教师队伍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纳入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目标,配套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对校长的年度考核。
(二十)构建专家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全省教师教育的优质资源,发挥教学名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设立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构建省、市、县三级专家服务体系,加强学术研究,强化专业指导。
(二十一)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全省各级政府要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营造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在教师编制和人事政策上给予支持。财政部门要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各职能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通力协
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十二)加大教师评优及表彰力度。加强特级教师的评选和管理。积极开展省、市、县三级师德标兵、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等评选活动。大力表彰并奖励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先进典型,弘扬高尚师德,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二十三)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全省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在政策落实、编制管理、培养培训、经费保障、教师待遇等方面定期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七日
第二篇:泾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定稿)
泾阳县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全国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泾阳县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实施意见》,切实提高我县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动全县教育科学发展,根据《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咸政发[2011]15号)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要务
1.坚定不移地实施强师兴教战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教育事业快速、协调、均衡发展。但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县中小学教师队伍骨干力量薄弱、整体水平不高、体制机制不活、师资配置不均衡等问题依然存在,成为影响我县教育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师素质、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有力抓手,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工作措施,坚定不移地实施强师兴教战略。
2.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为核心,以骨
干教师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科学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统筹规划,强化管理,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为全县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优质教师资源。
3.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着力在制度建设、机制创新方面实现突破,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培养培训,强化督查考核,加强师德师风,规范从教行为,促进合理流动,优化教师结构,推进均衡配置。用五到十年时间,使我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和整体素质能更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城乡教师队伍均衡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并充分发挥作用,教育人才优势逐步转化为教育质量优势,建立开放、多元、有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基本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二、深化改革,完善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机制
4.规范教师编制管理。根据2002年省颁标准,结合我县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塬区和薄弱学校教师编制实行倾斜政策;根据普及学前教育要求,优先保障新建公办幼儿园教师新增编制;对寄宿制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班)、新建公办幼儿园适当考虑增编因素,配备专职后勤服务人员,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代课人员。县编制部门要对中小学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按照“总量控制、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调整使用中小学教师编制,不断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
5.严格教师资格制度。按照《教师资格条例》(国务院令第
188号),严格认定程序和标准,把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具备国家法定学历水平和相应教育教学能力,作为申请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取得小学教师资格须具备国民教育大学专科及其以上学历,取得中学教师资格须具备国民教育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按照规定程序和标准认定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教师和学前教育的幼儿教师资格。完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和能力测试制度,严把教师质量关,逐步实行教师资格定期(5年)登记制度,积极探索并制订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岗位聘用、培养培训、考核制度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形成激励教师终身学习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
6.完善新任教师补充机制。新任教师坚持“资格准入、公平竞争、择优聘用、省考县选”的原则,实行全省统一公开招聘考试。县教育局根据自然减员和缺编情况,制定新任教师补充计划,经县政府研究同意,并报市教育局、省教育厅核准后,向社会公开发布招聘新任教师信息,报考对象必须提供相应学段的教师资格证书方可报考。笔试由省教育厅负责并会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组织实施,面试由县教育局组织实施。今后县教育局和各学校不得以其他方式和途径补充教师,或聘用临时代课人员。新任教师全部分配至农村中小学校任教,把在农村任教期限不少于5年作为其以后合同聘用、工作调动的必要条件。
7.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在省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现行中学、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体系,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将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民办学校的
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序列。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切实把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作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条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城区学校教师在评聘中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两年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8.实行教师岗位聘用制度。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在中小学积极推行岗位管理制度和教师全员聘用制度,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采取量化考核、竞争上岗等方式进行聘任,每个聘期原则上为3年,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按照中小学编制标准,人社部门和教育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内,科学合理确定中小学教师岗位和结构比例,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中、高级职务岗位设置比例。中小学岗位设置要优先满足教学工作需要,严格控制非教学岗位职数。
9.加强师德师风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不断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严禁在职教师有偿家教、体罚学生、驱赶差生、乱发教辅资料。积极探索教师职业退出机制,对于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教师,由教育部门组织离岗培训;经培训仍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坚决予以调离教师岗位。
三、统筹兼顾,促进中小学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10.完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按照“因地制宜、县域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的原则,教育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完善教师
交流轮岗制度,引导教师由城镇向农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强校向薄弱学校、由高段向低段合理流动。城区中小学及超编学校每个聘期(3年)内,至少应有20%以上教师优化交流。实施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支援、骨干教师对口帮扶、市级教学能手和县级学科带头人、知名教师巡回讲学、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等制度,逐步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城乡师资均衡配置。
11.加强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把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任用作为选拔校长的主要方式,推行校长竞争上岗制度。实行校长任期目标管理,加强校长任期目标考核,推行校级领导任期交流制度,原则上每届四年,同一单位任期不超过两届。推进“名校长、名师”建设工程,完善省市县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知名教师”推荐及评选机制,继续加强与课改先进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多层次培训教育行政干部和骨干教师。深入实施泾阳县知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政府津贴制度,加强县级知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动态管理,每年组织一次考核、复评和调整,对于不在教学一线或不能履行相关职责的,取消其称号及津贴待遇。
12.加强职业学校、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加强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重点培养一批兼有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鼓励县职业中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聘请企业优秀的技术人才任教兼课。落实全县“普及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根据城镇新建公办幼儿园建设进程,超前核定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制定幼儿
教师招录计划,通过招录补充、内部调配等途径,确保新建公办园教职工配足配齐。加强对新任幼儿教师、园长进行岗前培训,着力提高学前教师教育队伍整体素质。根据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进度,提前招录一批具备特教专业资格的教师,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快乐成长。重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实施民办学校教师注册登记制度,民办学校聘任的教师,应当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教师资格和任职条件。人社部门和教育部门要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职工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业务培训、表彰奖励、教龄和工龄计算、社会活动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职工享有同等的权利。各民办学校要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
1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的职责和规范,加强对班主任的培养、培训工作,新任班主任必须接受岗位培训,努力改善班主任工作条件,提高班主任待遇。校内奖励和分配要向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倾斜。全县每两年开展一次“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
四、狠抓培训,切实提升中小学教师业务素质
14.明确教师培养职责。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履行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责任。教育行政干部、校(园)长、高(职)中教师及骨干教师以参加市级及其以上培训为主要形式,县教育局主要负责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学科培训。
15.落实教师培训制度。落实好《陕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坚持五年一轮的继续教育周期,每个周期集中学习不低于240学时。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将教师参加培训情况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考核奖惩和资格定期登记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依
据。
16.整合教师培训资源。统筹利用县教研机构、电教中心等教育有效资源,恢复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职能,支持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设备的配置,为农村教师提供优质的远程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充实远程培训课程资源,促进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的有机结合,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师培训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7.大力推进校本研训。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全县校本研训的管理和指导,把校本研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广泛开展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及技能全员测试活动,积极开展“师带徒,一帮一”、集体备课、联片教研、课题研究、听评课等活动,促进校本研训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18.落实学历提升计划。拓宽学历提高渠道,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专任教师参加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积极性,到2020年,实现幼儿园、小学教师大专学历达到95%以上,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到91%以上,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达到20%以上。
五、加大投入,保障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经费
19.加大教师培训资金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县财政部门、教育部门要按照财政部、教育部有关规定,将中小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用于教师培训。从2012年起,县财政每在公用经费预算总额以外再列支50万元师资培训专款,保证教师按照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支出。
20.落实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我县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切实落实教师绩效工
资政策。非义务学段教师享有与义务教育学段教师同职、同待遇的绩效工资标准。继续实行塬区教师绩效工资倾斜政策,人均每月补助110元。县教育局和人社局要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为教师办理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险,切实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快塬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及师生水灶房建设,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
六、加强领导,确保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 21.落实教师归口管理。中小学教师采取“县管校用”的管理体制,由县教育局实行统一管理、聘用和调配。县编制、人社部门宏观指导和监督。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公开招聘、职称(职务)评审、岗位聘用、调动交流、培养培训、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责。
22.构建专家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全县优质资源,发挥教学名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设立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构建县、镇、校三级专家服务体系,加强学术研究,强化专业指导。强化对骨干教师的考察与考核,为名、特、优教师施展才华提供舞台。
23.强化部门协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积极营造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县编制、人社等部门要在教师编制和人事政策上给予支持。财政部门要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各职能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4.加大评优表彰力度。坚持定期开展县级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设立教育发展贡献奖和教学质量成果奖,对在国家、省、市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奖的教师和在教育教学
改革和教学实践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校长和教师,给予奖励。各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定期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树立先进典型,弘扬高尚师德,在全社会唱响尊师重教的主旋律。
25.组织专项督导检查。县政府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纳入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作为年终考核各有关部门的重要指标。县政府督察室及教育督导机构要经常督查各相关部门教师队伍建设任务的落实情况,并把督导结果作为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三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安徽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全面提高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动基础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强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强化政策措施,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一)完善学校编制管理。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县级人民政府要在省批准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内,实行动态管理,编制向农村学校倾斜。加强农村学校和紧缺学科教师配备,促进校际间师资均衡配置,确保农村中小学开齐开足课程。
(二)创新教师补充机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加大“三支一扶”计划中支教指标的比例,鼓励包括免费师范生在内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和艰苦地区任教。完善高校优秀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制度,扩大农村骨干教师到高校脱产培训和高校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的规模。
(三)加大城镇教师支教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城镇学校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城镇学校新进教师原则上先到农村学校任教2年以上,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评选特级教师要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城镇的示范高中和特色学校要与农村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际对口支援关系。各地要创造条件,关心城镇支教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给予其一定的生活补助和交通补贴。
二、健全培养培训体系,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四)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的联系,加强教育实习实践环节,提高教师职前培养水平。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
(五)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实行五年一周期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深入实施“国培计划”,扩大实施“省培计划”。整合师训、教研、电教等各种培训资源,实行校本研修、集中培训与远程学习相结合,推进教师教研与培训一体化。采取有效措施,加速推进小学教师学历专科化、初中教师学历本科化。
(六)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建立教师培训机构准入和培训水平评估制度,对教师培训机构进行资质认证。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推动教师进修学校与教研、电教、电大等部门的整合和联合,形成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校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七)实施“江淮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完善省特级教师、学科(专业)带头人、教坛之星和优秀校长等培养选拔机制,通过设立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给予经费资助、开展课题研究、参加业务研修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批专家型教学名师和名校长。
三、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教师队伍管理制度
(八)完善教师管理体制。中小学教师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级人民政府要统筹管理教师队伍,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县级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九)严格教师资格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逐步实行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制度,积极探索并制订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岗位聘用、培养培训、考核制度相结合的办法,形成激励教师终身学习和不断发展的机制。
(十)完善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按照“省考、县管、校用”的原则,今后新任中小学教师实行全省统一公开招聘考试,笔试由省教育厅会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编办、省财政厅统一组织实施;面试由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财政部门组织实施。省教育厅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实施意见。
(十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坚持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内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有条件的地方,按照隶属关系,对新进教师以市、县为单位,积极探索试行 “无校籍管理”,由相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内统筹管理,由学校根据需要按期聘用,动态调整,合理流动,促进教师资源优化、均衡配置。
(十二)建立健全教师考核和退出机制。加强教师的学考核和聘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岗位、工资分配,以及解除、续订聘用合同的基本依据。对经考核不合格的,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培训;经培训仍不合格的,应当调整岗位或者按照规定解除聘用关系。
(十三)完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管理权限,组织实行城区学校间、农村学区学校间的教师定期交流,推行城乡间教师支教、挂职等多种形式交流,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加强薄弱学校师资建设。
(十四)改革教师职务制度。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实行城乡统一的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
(十五)完善校长管理制度。担任中小学校长一般应从事教育教学工作5年以上,其中中学校长应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教师职务,小学校长应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教师职务。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校长一般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提名、考察或参与考察,按干部管理权限任用;初中和小学校长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选拔任用并归口管理。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竞争上岗、公开招聘。实行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和任期制,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工作,每届任期为3-5年,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的原则上应予以交流。逐步推行校长职级制,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
四、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十六)加大资金投入。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继续教育经费由同级财政安排,经费标准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的1.5%,并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地方教育费附加中按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培训。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按照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5%安排教师培训。
(十七)改善教师待遇。各级政府应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县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落实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政策待遇,切实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山区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评聘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对新聘到省政府公布的全省“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
(皖政秘﹝2012﹞125号)县城以下(不含城关镇)学校任教的高校毕业生,享受提前定级待遇;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2级。
(十八)加快农村教师居住周转宿舍建设。各级政府要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支持政策,将符合条件的教师住房纳入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居住周转宿舍建设,改善农村边远艰苦地区教师特别是特岗教师、支教交流教师和寄宿制学校管理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任教、支教。
五、坚持育人为本,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十九)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以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重点,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二十)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广大教师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不得无故停课、缺课、擅离职守;要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组织或者参与对学生的有偿家教、有偿补习,在工作岗位上遇到涉及学生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应当采取措施保护学生人身安全;要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严禁利用职务之便向学生或家长谋取私利,不得以任何手段抄袭、剽窃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
(二十一)完善师德考核奖惩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建立教师师德档案,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评聘
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要完善师德激励机制,定期开展师德先进评选和表彰活动,树立师德典型,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二十二)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抓实抓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大力营造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十三)完善教师队伍管理责任体系。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长是教师队伍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明确目标任务,制定配套政策,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切实负起统筹管理责任。校长是学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全面承担起教师队伍建设的职责,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二十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督导工作。坚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班子的考核,总结成绩,整改不足,确保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四日
第四篇: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配置,促进全县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和有关政策文件,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才强教为主题,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教育、岗位培训为重点,以促进校长、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目标,统筹规划,创新机制,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提升我县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品质,科学的教育理念,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好地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由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领衔的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从2012年开始,通过5年时间努力,培养10名省特级教师,20名省级学科带头人,10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300名县级学科带头人,1000名市、县级骨干教师。
——教师数量进一步充实。每年有计划地公开招聘一批新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师生比例更趋合理,教师数量能够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有效缓解,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师队伍、学科、学段以及区域结构趋于合理。
——教师队伍活力进一步迸发。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积极改革和优化教师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教师准入、培训提高、科学考核、有效激励、有序退出等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人员能进能出、专业技术职称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主要措施
(一)坚持师德为首,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1.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紧密围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目标要求,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以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重点,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全面提高师德素养,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2.健全师德激励机制。定期开展师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师德典型,发挥模范教师的榜样作用,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到农村边远地区为教育事业发展建功立业,对长期在农村任教并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由政府给予表彰。
3.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坚持依法治教、从严治教,严格按照《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赣州市教师职业道德“七项严禁”》等要求,规范教师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引导广大教师严格自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4.完善师德监督考评制度。建立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监督体系,县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要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考核、职务评聘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者,考核一律定为不合格等次,不得晋升薪级工资,不得享受考核奖金。连续两年考核为不合格等次的,予以辞退。
(二)加强编制管理,彻底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
5.教师编制管理坚持精简、统一、规范、高效的原则,以保证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编制部门会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编制标准,根据生源变化和教育布局情况合理核定教师编制。财政部门依据核定的人员编制核拨相应经费,不足编的按实有人员核拨,超编的按核定的人员情况核拨相应经费。
6.建立常态教师补充机制。县编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教师公开招聘和教师流动管理中既坚持编制总量控制,对缺编缺员中小学要及时补充合格教师;又能考虑学校正常工作,灵活配备教师编制,确保教师数量能够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
7.及时清理中小学在编不在岗人员和“吃空饷”人员。(1)教师不得请长假从事其他职业工作。如不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自愿辞职的,本人需提前一个月提出辞职申请,经学校及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县政府批准后方可辞职。未经学校、教育局、县政府批准而离开教育工作岗位的一律作擅自离岗处理。
(2)各级各类学校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向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擅自离岗者情况,县教育主管部门及时通知县财政部门停发其工资。经学校组织动员、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发限期回原单位上班通知书一个月后,未按时到岗的,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其除名,县编制部门核销其编制,县财政部门及时核减其工资。
(3)长期因病请假确定不能坚持正常上班的教师,男满50周岁,女满45周岁的教师,经批准后实行病退。
(4)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县各级各部门一律不得擅自抽调、借用教师。
(三)加强教师招聘力度与流动管理,推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 8.提高新教师招聘质量。新补充的中小学教师应取得了相应教师资格。学历要求进一步提高,其中小学教师需要大专以上学历;初中教师需要本科以上学历;高中教师以研究生学历或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本科优秀毕业生为主,宁都中学、宁师中学、宁都四中根据核定的选招名额和学科可自主到国家重点大学及教育部所属师范院校招收硕士研究生或师范类优秀毕业生到学校任教。鼓励研究生从事初中、小学教育,小学逐年增加招收本科毕业生比例。鼓励外县优秀教师到我县任教,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宁都籍外县优秀教师回家乡任教,为家乡教育振兴做出贡献。
9.招聘新教师应坚持“符合条件”和“专业对口”原则。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每年根据全县学校总体缺编情况和各校学科余缺的实际情况提出招聘计划,上报县政府、县编委批准后,按照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县人事、监察等部门组织实施教师招聘工作。
10.新录用教师服务期为五年,服务期内一律不得申请调动。确遇特殊情况需要调动到外县的,经县政府同意后,应按服务期长短向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缴纳一定数量违约金,才能办理调动手续。
11.强化教师流动管理。教师调整实行阳光操作,按需调整和考虑教师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调整每年暑假集中研究一次,其他时间一般不予调整。超编和满编学校,原则上不调入教
职工,特殊需要的,可根据学科欠缺情况调入专任教师。未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学校之间不得相互借调教师,如确需借调的,必须由借入学校提出申请,借出学校同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未履行借调手续的,按擅自离岗处理。
12.实行优秀人才引进制度。对于县外获得省级以上业务称号来我县任教并办理调入手续的优秀教师,由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合理安排工作岗位,保留原职称、工资待遇,并纳入县编制管理。对于紧缺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来我县任教的,由学校提出意见,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考察审核,报县政府研究批准后聘用。
13.建立教师岗位淘汰制,及时清退不合格教师。对工作不负责任,教学能力差、教学水平不高的教师实行正常淘汰。对学校考核倒数后两名的实行待岗,待岗期间实行边教学、边学习的形式,待岗期间其职称工资下降一级,不发奖励性绩效工资。连续两年考核居全校倒数后两位、工作不满十年的教师,由县教育局予以辞退;工作满十年以上的,五年内不能晋升和聘任教师职称。
14.学校原则上不准聘用代课教师,严禁聘用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工作。
(四)健全考核制度,加强教师队伍规范化管理
15.各学校要建立完善规范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业务能力和师德素养的考评,建立教师工作绩效、师德师风和业务水平等考评档案,用严格的制度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和师德师风,努力建设一支作风正、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16.实行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制定并逐步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办法,严格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使用效益,全面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17.完善教师量化考核机制。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教师教学业务的定期量化考核,考核要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重点考
核教师工作责任心、工作业绩,实行奖勤罚懒,鼓励实干反对散漫,表彰优秀批评平庸。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8.健全学校请销假制度,严格执行考勤纪律。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下发指导性文件,引导全县各学校制定严格的请销假制度,对教职工因事、因病请假及外出进修、应聘作出严格规定。对未经批准擅自离开工作岗位者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19.学校行政人员一律要承担相应教学任务,(五)加强教师培训,大力提高教师素质
20.积极支持和鼓励中小学教师参加在职学历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教师以自学为主,坚持一边教学一边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学校要为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组织和鼓励优秀教师参加国家和省、市、县举办的业务培训,积极输送中小学优秀教师到相应层次师范院校进行短期培训和跟班学习。
21.实行教师支教和跟班学习制度。城区定期选派教师到基层学校交流、支教,期限一年,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引领和带动农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师资均衡。同时,县城学校要有计划的接纳农村教师进行跟班学习,时间可为半年或一年。通过县校骨干教师与农村教师实行“一帮一”形式,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从2012年开始,凡聘用更高一级职称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必须要有1年以上基层从教经历。
22.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强化培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加强校本研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培训方式,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同时,加强民办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把民办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纳入全县教师队伍培养培训统一规划。
(六)健全教师权益保障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23.努力解决教师关心的实际问题。落实教师各项工资福利待遇,适当提高财政性经费在教师绩效工资中的比重,确保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本地公务员。在评聘教师职称时,应对一线教师和农村边远山区教师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在政府兴建的保障性住房中,符合条件的贫困教师要优先安置。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为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和中低程度收入的贫困教师提供周转房,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潜心钻研。
24.建立优秀教师激励机制。县政府每年在教师节期间表彰奖励一批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扎根山区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等物质、精神奖励上重点向优秀教师、一线教师倾斜,不断提高优秀教师、一线教师待遇,着力稳定优秀教师队伍。
25.大力开展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工作,努力培养一支 以学科带头人为骨干、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中小学教师队伍。
26.大力实施“名师工程”。通过教学技能竞赛、教研交流、论文评选、外出学习、名师辅导、承担教研、科研任务等形式,培养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教育专家。努力把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成绩突出、公众认可、学生欢迎,获得较高荣誉的优秀教师选拔为名师,着力建设一支适应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素质名师队伍,不断提升我县教育教学质量。任期内评为名师的,县财政每月给予一定津贴。
27.实行基层学校扶持制度。加强基层偏远学校和薄弱学校建设,在人、财、物上给予倾斜,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工作、生
活条件。落实边远山区教师特殊津贴政策,适当提高农村学校(含教学点)中、高级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评优、评先向基层偏远学校教师倾斜。
28.关爱困难教师,建立救助贫困基金。县政府设立救助贫困教师基金,通过向社会名流、企业等人资助,筹集200万元以上资金作为困难教师救助基金,对贫困教师进行困难补助。在相关政策的普惠上对困难教师予以倾斜,在大病救助、住房安置等方面,对符合条件的教师予以应保尽保。
29.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规范民办学校教师招聘、管理,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在职业准入、业务培训、职务聘任、身份转换、校际流动等方面的合法权利。
30.注重维护教育系统公平正义。科学制定绩效考核、职称评聘、教师调配等政策措施,提升教师待遇,促进教育公平正义。推进民主治校,增加学校工作透明度,进一步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和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福利待遇以及涉及教职工权益的其他事项,均要及时向全体教职工公布。
第五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一、强化政策措施,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一)完善学校编制管理。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
(二)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三)加大城镇教师支教力度。城镇学校新进教师原则上先到农村学校任教2年以上,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评选特级教师要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二、健全培养培训体系,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四)加强教师教育。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
(五)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实行五年一周期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六)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建立教师培训机构准入和培训水平评估制度,对教师培训机构进行资质认证。
(七)实施“江淮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培养造就一批专家型教学名师和名校长。
三、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教师队伍管理制度
(八)完善教师管理体制。中小学教师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级人民政府要统筹管理教师队伍,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九)严格教师资格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逐步实行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制度。
(十)完善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按照“省考、县管、校用”的原则。
(十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坚持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内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十二)建立健全教师考核和退出机制。加强教师的学考核和聘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岗位、工资分配,以及解除、续订聘用合同的基本依据。
(十三)完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
(十四)改革教师职务制度。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
(十五)完善校长管理制度。实行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和任期制,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工作,每届任期为3-5年,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的原则上应予以交流。逐步推行校长职级制,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
四、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十六)加大资金投入。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继续教育经费由同级财政安排,经费标准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的1.5%,并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十七)改善教师待遇。各级政府应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县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落实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政策待遇,切实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山区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评聘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十八)加快农村教师居住周转宿舍建设。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居住周转宿舍建设,改善农村边远艰苦地区教师特别是特岗教师、支教交流教师和寄宿制学校管理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任教、支教。
五、坚持育人为本,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十九)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
(二十)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广大教师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不得无故停课、缺课、擅离职守;要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组织或者参与对学生的有偿家教、有偿补习,在工作岗位上遇到涉及学生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应当采取措施保护学生人身安全;要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严禁利用职务之便向学生或家长谋取私利,不得以任何手段抄袭、剽窃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
(二十一)完善师德考核奖惩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建立教师师德档案,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评聘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要完善师德激励机制,定期开展师德先进评选和表彰活动,树立师德典型,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二十二)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大力营造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十三)完善教师队伍管理责任体系。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长是教师队伍建设的责任主体。校长是学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全面承担起教师队伍建设的职责,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二十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督导工作。坚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班子的考核,总结成绩,整改不足,确保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