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媒体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冷思考
多媒体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冷思考
多媒体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冷思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内容是:新的一代要学会求知(learnhowtoknow);学会做事(learnhowtodo);学会合作(learnhowtolive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howtobe)。
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和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大学课程改革正迎合了这一趋势。根据我国教育部2003年12月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1.多媒体教学方式在目前大学外语教学中运用的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是通过英语课堂上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的创设,使学生主体性得以更大发挥,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主动发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实现学生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里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英语课堂教学中最缺的是什么?最需要什么?最困难的是什么?我们英语教师最希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什么难题?结论显然不是语法条文,不是词义辨析,不是句型句式,而是真实:真实的语言,真实的语言环境。多媒体教学模式因其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多媒体课件的模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特点,对大学外语教学无疑会起着促进作用。多媒体电脑的交互性和智能化,成为医治中国学生“哑巴英语”这一通病的良药。利用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学生们不仅可以和多媒体电脑设置的虚拟人物对话,还能依据电脑的评判(包括语音、词法、句法甚至习惯用语)修正自身的错误。这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2.大学外语教师的素质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
由于电脑在我国普及时日尚不久,我国大学外语教师接触电脑的时间同样不是很长,很多是在职培训或是通过自学,大学内从事多媒体教学研究的外语教师职称、学历结构偏低,讲师和学士居多等诸多原因,无一不制约着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正常开展。大学外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高校对教学的要求并没有完全体现“素质教育”的原则。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了目前的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已经偏离了其原有初衷,提出应该对其进行改革或转轨,高校不应该以此作为衡量大学外语教学水平的标准。唯其如此,教师才不会被动地让它牵着鼻子任其摆布,而无法进行其正常的教学;教师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其能动性,进行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考试成绩毕竟不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否则,我们的教育及其“产品”就还会重蹈“急功近利”、“高分低能”之覆辙。
显然,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的综合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分科教学显得日益局促。每位教师既要从事本学科教学又要善于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合科教学;相同学科的教师要加强合作,不同学科的教师也要相互协作。所以在硬件资源达到一定标准的同时,中心任务应该是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要培养一支善于钻研、勤于创新、乐于合作、有较强学科知识和较高信息素养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把有限的人力资源整合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才有可能使资源整合的各个环节得以优化,使课程整合的过程真正活起来。教师角色的转变,意味着原有的不适应网络教育的角色将不断地被解构、被消除、被更换,而整合为新的角色,即将由知识内容的传授者、课程体系的呈现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逐渐转变为网络教学环境的创设者和网络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者。
3.多媒体教学在“大外”教学运用中的误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应该说,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是进行这种情景创设的利器。然而,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学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开展存在着以下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舍本逐末,换汤不换药,外语课堂成了电脑功能演示厅。
教师在花精力制作花哨、精美的电子课件以拒绝学习者的“审美疲劳”方面做足了工夫,但恰恰忽略了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既没有对教育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设计,也没有对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学生在课件中漫游,教师在讲台上不停按动鼠标,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这样的课堂与传统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不如传统教学。误区之二,画蛇添足,过分
第二篇:多媒体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冷思考
媒体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冷思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内容是:新的一代要学会求知(learn
how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
how
to
do);学会合作(learn
how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
how
to
be)。
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和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大学课程改革正迎合了这一趋势。根据我国教育部2003年12月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1.多媒体教学方式在目前大学外语教学中运用的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是通过英语课堂上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的创设,使学生主体性得以更大发挥,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主动发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实现学生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里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英语课堂教学中最缺的是什么?最需要什么?最困难的是什么?我们英语教师最希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什么难题?结论显然不是语法条文,不是词义辨析,不是句型句式,而是真实:真实的语言,真实的语言环境。多媒体教学模式因其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多媒体课件的模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特点,对大学外语教学无疑会起着促进作用。多媒体电脑的交互性和智能化,成为医治中国学生“哑巴英语”这一通病的良药。利用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学生们不仅可以和多媒体电脑设置的虚拟人物对话,还能依据电脑的评判(包括语音、词法、句法甚至习惯用语)修正自身的错误。这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2.大学外语教师的素质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
由于电脑在我国普及时日尚不久,我国大学外语教师接触电脑的时间同样不是很长,很多是在职培训或是通过自学,大学内从事多媒体教学研究的外语教师职称、学历结构偏低,讲师和学士居多等诸多原因,无一不制约着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正常开展。大学外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高校对教学的要求并没有完全体现“素质教育”的原则。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了目前的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已经偏离了其原有初衷,提出应该对其进行改革或转轨,高校不应该以此作为衡量大学外语教学水平的标准。唯其如此,教师才不会被动地让它牵着鼻子任其摆布,而无法进行其正常的教学;教师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其能动性,进行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考试成绩毕竟不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否则,我们的教育及其“产品”就还会重蹈“急功近利”、“高分低能”之覆辙。
显然,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的综合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分科教学显得日益局促。每位教师既要从事本学科教学又要善于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合科教学;相同学科的教师要加强合作,不同学科的教师也要相互协作。所以在硬件资源达到一定标准的同时,中心任务应该是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要培养一支善于钻研、勤于创新、乐于合作、有较强学科知识和较高信息素养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把有限的人力资源整合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才有可能使资源整合的各个环节得以优化,使课程整合的过程真正活起来。教师角色的转变,意味着原有的不适应网络教育的角色将不断地被解构、被消除、被更换,而整合为新的角色,即将由知识内容的传授者、课程体系的呈现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逐渐转变为网络教学环境的创设者和网络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者。
3.多媒体教学在“大外”教学运用中的误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应该说,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是进行这种情景创设的利器。然而,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学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开展存在着以下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舍本逐末,换汤不换药,外语课堂成了电脑功能演示厅。
教师在花精力制作花哨、精美的电子课件以拒绝学习者的“审美疲劳”方面做足了工夫,但恰恰忽略了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既没有对教育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设计,也没有对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学生在课件中漫游,教师在讲台上不停按动鼠标,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这样的课堂与传统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不如传统教学。误区之二,画蛇添足,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方式,忽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
有的教师在外语教学中,不论什么教学内容,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有的教师甚至摒弃了板书教学,这显然没有认识到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方式,而绝不是大学外语教学的全部。
误区之三,仓促上马,对多媒体教学认识不清,技术掌握不够。
由于新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些教师囿于传统习惯与观念的影响,对课件的认识还不深,因此,课件制作旧瓶装新酒,仅停留在教案+板书+资料的层次上,缺乏针对性,缺少说服力,课件在质
量上也很难有所突破。
4.多媒体教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前景展望
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不等于教学最优化,教学最优化的决定因素不在于使用哪种媒体,而在于教师所持的教育观念。“如果在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时,依然以落后的教学理论作指导,采用落后的教学方法,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那么就从原来的教师的人灌变成电灌或人机共灌。”
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再强大,也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只是为大学外语教改提供了一种可能,但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包揽一切,喧宾夺主。对它过分的依赖,反而会失去人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课堂上各自的角色定位,学生的主体、教师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优秀教师之所以教得好,关键在于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主动性。因此,即使此时仍然只是教师的讲授,但此刻的教与学和后者的教与学可以有本质的不同,其根本区别就在于教与学的立足点是学还是教。优秀教师是把教师的教融化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了,教是手段,是为学生更好地学。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教师观念的转变远比一种教学法或教学方式要重要得多。多媒体教学方式,究其实质,它终究属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显然不能替代全部教学模式。唯有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加强教学设计,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实现大学外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2.《关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若干问题》[j]桂诗春.外语电化教学.1994.4.3.《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应用》[j]莫锦国.外语界.2003.6.4.《关于
中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林君芬,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2001.1.5.《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试验研究阶段性总结报告》[j]桑新民.中国远程教育.2001.11.
第三篇:多媒体运用于初中美术欣赏课
多媒体运用于初中美术欣赏课
―――泰兴济川中学
徐正
摘要:在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日趋重要。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采用电脑多媒体手段进行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有利于创设优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收集信息,拓宽视野;有利于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关键词:多媒体 欣赏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在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日趋重要。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以往要上好美术欣赏课,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搜集有关的幻灯片,录像带,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不少教师把上好欣赏课视为畏途,学生对乏味的欣赏课持不欢迎的态度。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则可以使美术欣赏课变得津津有味。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去认识和理解事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从以下四方面来阐述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美术欣赏教学的心得。
一、有利于创设优美的情境,激发兴趣。
电脑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同时图、文、声、像并茂,对学生多种感官起综合刺激作用。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优美的学习氛围,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如苏少版 13 册《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一课中,我创设了一个充满原始森林气氛的教学情境,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原始大森林,那里快乐地生长着品种各异、姿态不一的植物;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在那里嬉戏玩耍„„我看见: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眼珠子睁得圆圆的 , 嘴里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 他们学习的兴趣已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再如苏少版 14 册《让画动起来》,在第一课时我运用欣赏课的形式来讲授。课上运用多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直接导入课题,屏幕上出现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在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小朋友好,我是樱桃小丸子,我是百变小樱,我是铁臂阿童木,我是史奴比„„欢迎同学们进入我们的世界。一下子就营造了欢乐的气氛,学生看见了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很兴奋,情绪高涨,他们全神贯注地倾听动画人物的简短而有趣的自我介绍,随着那优美的音乐,便陶醉于其中,主体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二、有利于收集信息,拓宽视野。以往要上好美术欣赏课,需要收集大量的图片,收集有关的幻灯片,录像带,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不少教师把上好欣赏课视为畏途,学生对乏味的欣赏课不欢迎。
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把存有美术欣赏资料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CD — ROM),当你欣赏经典著作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再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比如:苏少版 15 册《打开的喜悦》这一课中,我先从教材本身入手,认真分析、钻研教材,根据专题欣赏的具体内容,先去查寻、搜集与卡片相关的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并上网浏览、查找有用的东西,进行下载与汇总。接着,我再将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编辑,围绕专题欣赏的主题思想和教学目的、任务,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及重点和难点,组织成较完整的系统,制作成专题欣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形成一个虚拟的互联网站,供学生上网点击。让学生欣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学生自由点击选择,畅游卡片的世界,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如什么是卡片,卡片的类型,卡片的由来,如何制作一张卡片 , 卡片的艺术特点„„),在真切的学习中,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获得了体验,培养了情感,三、有利于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如思维过程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讲授苏少版 14 册《夸张有趣的脸》的欣赏。要求学生了解漫画与动漫艺术特点、夸张与变形。让学生理解漫画的漫化过程,及由真实的人物艺术处理为漫画人物的过程。为此,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先收集一些学生和我的照片,然后在 Adobe PhotoShop 下通过色彩高反差、拉伸、变形处理,把照片(真实人物)向漫画变化的过程用— 20 张形象略有变化的图片表现出来,按教学的要求排序并制作一个片头,再任 PhotoImpact Aibum 下播放。漫画的表现的手法之一是夸张,教学时让学生观察我的容貌,他们很快找出了老师头发长卷、眼大鼻高的特点。接着,我开始在屏幕上演示,把真实的形象逐步向漫画过渡,配放动画片一样。学生们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当他们看见熟悉的老师和同学夸张变形的脸蛋,忍不住哈哈大笑,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教学的目标在非常愉悦的气氛中得以实现。相反,在同年级的另一个班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整个课堂比较缺乏生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差。
四、有利于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学习
《美术课程标准》告訴我们:美术欣赏最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也可以将三种方式综合在一块。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面我就结合苏少版 14 册《让画动起来》,谈谈这方面的实践感受。
(一)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由于网络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为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增强感悟体验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让画动起来》一课中,我创设了一个充满动画浪漫特色的教学情境,我运用多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直接导入课题,屏幕上出现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在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小朋友好,我是樱桃小丸子,我是百变小樱,我是铁臂阿童木,我是史奴比„„欢迎同学们进入我们的世界。此时我进行引导:“看到这些动画形象后,你们想了解什么呢?”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发言。有的说:“我想知道动画片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有的说:“我想了解动画片的艺术特点。”有的说:“我想知道动画片可以分成几个类型。”有的说:“我想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动画片和它的创造者。”有的说:“我想知道著名的动画制作大师。”„„接着,我鼓励学生带着自己和他人所提的、感兴趣的问题,主动参与收集信息,利用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网址,查阅相关的网页,下载有关信息资料,产生欣赏的兴趣。课上借助视觉媒体,创设情境,学生自由地点击和选择,畅游动画世界 , 陶醉于其中,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背景出发,充分利用网络,使学生都溶合进角色之中,人人都在真切地感悟体验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探求方法,培养情感。
(二)网络环境下的探索学习根据 Hiebert 等提出的“要以问题驱动为基础来改革教学和课程”的原则:让学生就学科内容形成问题,具有对知识的好奇,然后再去探索,去质疑,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在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中建构起对新知识的结构。《让画动起来》一课中,在学生已经提出了他们所要了解的问题后,我便引导学生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如:动画片的主要类型,动画片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一部优秀的动画片应具备哪些特点)。学生根据课程学习需要,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学生自愿组合在一组,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探索,去质疑,去寻找答案,去完成任务。通过上网查询、互相交流等方式,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充分体现了网络环境中基于个性探索的自主学习方式。而教师在这过程中是以一个引导者、建议者的身份出现的。
三、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只是主题学习和情景的设计者,是网络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获取信息、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而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选择的地位,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而组织确立的合作学习。
《让画动起来》一课中,教师不再是从头到尾滔滔不绝地演讲或对学生提问,而是根据课前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运用采集、筛选、整理后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中,协调好了教与学关系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注重增强师生情感交往。在师生反馈交流的基础上,让每个小组同学互相协作,对本组的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可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通过图片文字下载制成)的方式,教师将每一组的总结在大屏幕上展示,并让本组的学生介绍、交流。最后教师总结、归纳。此时,教师与学生共享创作喜悦,展示了小组合作的作品,更直接、亲切、融洽地相互交往与沟通。透过互动教学方式,协调了师生关系及其相互的作用,产生了教与学的良好效果。
在这一节欣赏、评述课内,学生不仅自主学到了知识,了解到动画片的迷人之处,而且通过其他学生的讲述,获取了自己原来不懂的知识。为了能够体现美术课的特点,学生在利用电脑制成图文并茂的总结时,培养了他们的版面设计能力及协作能力。美术欣赏、评述课,将了解知识(探索、发现)与巩固知识(交流、反馈)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利用多媒体快速展示所获得的新知。
总之,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全自由的主人翁学习空间,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引导,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知识内容的互动。学生对媒体发出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处理,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视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基本技能,等等综合素质,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四篇:拼图阅读策略运用于英语教学论文
摘 要:合作学习法自上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在世界范围得到了迅速而深入的发展,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拼图阅读策略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在英语教学中,拼图阅读的优势得到尤其充分的发挥。这一灵活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积极地促进学生获得语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在拼图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从活动设计、学生分组到引导协调、检查总结,教师都要精心策划、悉心指导、严格监控。
关键词:合作学习;拼图阅读策略;英语教学;语言能力;交际能力
Abstract:Since 1970s, cooperative learning has been flourishing throughout the world.Meanwhile, its incomparable advantages have attracted large numbers of experts and educators.As an effective form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jigsaw reading strategy was applied to different courses and students at all levels.Yet its advantages are fully displayed in English teaching because the jigsaw reading strategy not only helps students acquire language competence and improve reading skill but also improves students' oral English and cultivates their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 the jigsaw reading activity, the teacher plays a vital role and shoulders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designing, grouping, directing, supervising, inspecting and summarizing, which has been proved far more challenging than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Key words:cooperative learning; jigsaw reading strategy; English teaching; language competence;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一、合作学习与拼图阅读策略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Slavin提出了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的教学方法,之后这一理念在Sharan 和Lazarowitz的推动下在以色列得到进一步发展,直至后来合作学习在世界范围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很多国家得以实施。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指的是按照性别特征、个性特点、能力差异及兴趣爱好等标准把学生混合编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每组2至6人),小组成员彼此协作,相互指导,在交流中共同努力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是一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它植根于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等与教学相关的现代理论,其优势在于把学习者的需要与语言技能相结合,把“整体性语言教学”(the whole language approach)与语言学习过程相结合。根据约翰逊兄弟(Johnson& Johnson)提出的五因素理论,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有五个:积极相互依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面对面激励互动(face-to-facepromotive interaction)、个别绩效与个人责任(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 & personal responsibility)、人际与小团体技巧(interpersonal & small group skills)、团体历程(group processing)。这些因素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整个学习过程。
研究和实践证实,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Kagan曾指出,合作学习几乎对所有与语言习得密切相关的因素都产生戏剧般的积极影响。
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模式,拼图阅读策略(jigsaw reading strategy)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约翰逊兄弟与Holubec都认为,拼图阅读策略使学生对彼此的学习负责,帮助他们识别所学文章中的意义和概念,并协助他们传达已获得的信息[1]。在拼图阅读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充当着必不可少的角色,正如一幅拼图,缺少任何一块都不完整。这种事先知道的责任可以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地位,并促使或逼迫他们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参与小组活动。同时,拼图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交际环境,把有意识学习融入无意识学习,降低学生的外语焦虑(foreign language anxiety)水平,使学生相互支持,相互启发,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与仅仅是师生互动或一个学生对全体学生的交流模式相比,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并且互动面更广、效率更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拼图阅读活动步骤
拼图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依赖。一般需要二次分组,且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在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教师的作用似乎退居其次,但大量的准备工作要求教师事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并精心策划课堂活动,否则可能会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使学生的学习出现倒退。
1.初次分组,成为专家
第一次分组时,每个小组人数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四人左右比较理想。这次分组应该是同质的(homogeneous),同组学生能力和个性相近,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一言堂”,即一个学生滔滔不绝,其他学生只能做听众的局面,也可以避免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独当一面,较为内向的学生沉默不语的情况出现。另一种分组方法是自由结合,让学生选择自己小组的成员或根据临近原则分组。这种分组方法可以节省时间,适用于语言水平相当、学生能力差异不是特别显著的班级。
教师布置小组任务。每个小组的任务不同,或者每个小组负责一段文章,或者每个小组负责整篇文章的某个方面。教师应事先明确每个小组的任务和目标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同时使每个学生预先明白自己在后面的学习交流活动中所承担的责任。
小组内部针对某个问题或文章的某个方面展开讨论,每个成员都发表意见和观点,直到达成共识,成为所讨论内容的专家。每个成员牢记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在这个阶段,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存在分歧是正常的,也是允许的。必要时教师可以提供帮助,协调讨论进程。另外,教师一定要根据每个小组的能力分配相应的任务,使每个小组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再次分组,同学互教
讨论结束后,重新分组。每组的学生数量与任务数量相等,以确保每个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负责不同的任务(如果班级学生总数不是任务数的倍数,则允许个别小组有两个学生负责同一任务)。在新的小组中,每个学生轮流汇报自己在讨论中获得的信息,同时进行同学互教,帮助新小组中其他成员学习和掌握自己负责的部分,传授相关的语言技能和学习技能。这样,所有小组成员的汇报整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学习内容。
在这一阶段,很可能还会出现分歧,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继续讨论甚至辩论;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讨论和辩论也可以延伸至课后。
3.检查总结,引申话题
在整个学习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监督、协调小组活动并控制时间和进度。小组活动结束后,教师检查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查缺补漏、强调重点。同时对相关话题进行引申,加深学生认识,给学生自由发表主观看法的机会。
在检查总结时,教师可以随便挑选某个小组的学生复述文章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简短地分析篇章结构,必要时讲解疑难长句及重点词汇。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
对学生(尤其是适应了传统教学法的学生)来说,这个步骤非常重要。教师的总结是对学生小组学习成果的肯定与评估,可以增加学生对自己和小组成员的信心,激励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之间的进一步协作。
4.课后处理反馈信息
在拼图阅读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调查学生对这次活动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补救。
在最初实施这一教学方法的时候,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茫然和不适应,因为长期以来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上跟着教师走,教师角色的退位让他们失去依赖,甚至产生一种孤立无援的恐慌心理。
笔者曾经在第一次拼图阅读活动结束后调查学生的看法和意见,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很有收获,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愿意以后仍然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只有三四个学生表示反对。通过交流,笔者发现他们反对的理由是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存在意见分歧。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并且对语言学习的认识存在误区。笔者对他们进行鼓励,告诉他们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在所难免,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某一个人的认识是唯一正确的,面对分歧可以试图去说服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而这一说服过程发生于真实的语境,是促进口语能力提高的良好机会。
总之,拼图阅读策略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开口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学生的自我认识方面体现为如下过程(Johnson and Johnson)[1]:
·我认为我行(I think I can);
·我认为我们行(I think we can);
·我们认为我们行(We think we can);
·我们认为我行(We think I can);
·我知道我行(I know I can)。
三、拼图阅读策略的优势
Bossert指出,合作学习的优势有以下四点: ①合作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更高级的思维;②异质性合作小组使得各组员的认识达成一致;③合作学习的方法增加了学生口头复述信息或知识的机会;④合作学习中同伴的积极参与加强了学生对认知信息的再加工[2]。拼图阅读策略除具备以上几点之外,还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笔者根据教学经验进一步补充总结拼图阅读策略的优势如下。
1.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
首先,拼图阅读可以降低学习者外语焦虑水平,提高学习动机。Gleason(1986)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学生在和同龄人交流时外语焦虑水平比较低,心理压力比较小[3],而且精力会更集中,因为在小组内部每个成员都受到关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Brock(1976)所言,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避免学生因为缺乏关注而学习动力不足或敷衍教师布置的任务[3]。
提高动机的方式有三种:提高预期回报,降低预期付出的努力,提高预期回报的同时降低预期付出的努力[4]。拼图阅读策略正是采用了第三种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机。一方面,把整篇文章分割降低了预期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作为同龄人的学生群体在交流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向别人传达信息、讲授知识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而这种积极的情感会进一步推动学生学习英语。
另外,在同学互教(peer teaching)的过程中,学生的相互认同度较高,而且倾向于更直接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同时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由于学生群体在年龄和经验上的相似性,他们更乐于倾听同学的表达,而不是像在听教师讲授时那样认为自己听到的都是理所当然。因此,在同学互教过程中,学生会消除原来面对教师的顾虑和压力,很自然地表示赞同或反对,展开辩论。
总之,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5]。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
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拼图阅读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批判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6]。
Whitman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认为教学过程本身就可以使人对所教内容加深认识[3]。由于要在同学面前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会因渴望得到同龄人的肯定和认可或害怕丢面子而尽力准备,从不同角度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和理解,变消极地接受为主动地思考。同时,同学互教过程中学生在心理上比较放松,把原来与教师交流时倾注于交流方式上的注意力转移到所讨论内容上。在精力高度集中于所学内容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更快地熟悉所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对同一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认识、加强了解。传统教学方法的目标往往仅仅终止于学生对文章的了解,教师的讲授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学生真正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多。拼图阅读策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进行思考和辩论。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做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5]。
此外,拼图阅读策略还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改进学习策略。学生在互相呈现所获得信息的同时也无意识地传达给对方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小组协作过程中,学生们所依靠的不只是个人的认知能力,尚包括小组成员之间情感交融的程度,以及相互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聆听并尊重他人的想法,并进一步借由互助、观察他人的思考表达模式而提升自己更高层次的思考、推理能力[7],在人际互动中发展较高认知程序(higher cognitive process)。
3.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并重
交际法理论告诉我们:交际既是语言学习的目的,也是语言学习的手段。外语教学的目标并非仅止于语言或文法知识的灌输,更应同时注意培养言谈(discourse)、社会语言(socio-linguistic)及沟通策略(strategic)能力。拼图阅读活动充分体现了交际教学理论的特点,把语言文法知识传授与社会语言及沟通策略能力培养相结合。这种教学形式是一种人际交往和信息互动。
Krashen(1982)认为,在正常的二语交流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无意识的、习得的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知识[8]。拼图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习得语言的条件。学生不仅利用已有语言知识和技能相互交流,而且在交流中又会有意识无意识地获得新的语言知识,使自己的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得到积累和提高;在两次分组讨论和相互讲授时,学生之间的信息沟(information gap)会促使他们充分调动和利用已有英语语言知识进行同龄人群体交流(peer-group communica-tion)[9]。由于他们使用英语进行的言语交际发生在真实的语境下,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因此这种讨论和交流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促进。
4.为教师提供辅导差生的机会
拼图阅读的另一个优势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辅导差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是知道一切、采用填鸭式教学的“权威”, 而是充当着“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教师不再把自己视做工作者,而是合作者[5]。在小组讨论时,教师拥有相对的自由和时间,在监控全体学生的同时可以抽出时间对差生进行额外的帮助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教师的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拼图阅读是一种灵活多样、省时高效的教学形式,没有劳动的浪费和重复,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能(包括学生和教师),把学习过程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它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促进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是一个“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的过程”[10]。它可以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动机,增加学习时间,提高自信心,促进积极的社交行为。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拼图阅读策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形式,但如果操作不当,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走向失败。因此,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如下细节问题。
(1)活动设计要合理。选择适当的文章,要符合学生的兴趣且难易适中,如果偏易则注重学生口语操练多些,可展开发表看法等;如果偏难则可在布置任务前先引导学生理解,布置任务后延长时间让学生完成任务。
(2)学生初次分组时应避免强弱结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英语水平和能力的差异,并以此作为初次分组的依据。这样可以避免能力强的学生在小组中处于支配地位,其他学生只能充当听众的局面。
(3)教师监控要得力。在合作的情境中,学生的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但小组学习也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教师要确保小组成员明确自己承担的责任,并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期任务,必要时对他们提供帮助,做好协调工作。同时教师还应该确保小组活动中各成员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讨论,避免学生因过分依赖母语而降低了英语语言使用环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Ames & Felker,王凯等)[2]。如果教师监控和引导不到位,学生可能在整个阅读活动过程中放松、懈怠,最终失去方向,找不到重点,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成为一盘散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及时检查和总结。学生任务完成后,教师应检查学生的活动情况,查缺补漏,作出评价。同时还要帮助学生使学到的内容系统化,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一步骤不可或缺,是教学的需要,监控的需要,也是满足学生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需要。
(5)重视反馈信息。课后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兴趣及对课程的看法,必要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时间安排和任务设计,不断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持续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拼图阅读策略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它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以及大量的实践证明了它的优势和生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需要灵活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以期达到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Yahya N, Huie K.Reaching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through cooperative learning[EB/OL].(2002-03-11)[2007-02-06].http:∥iteslj.org/Lessons/Yahya-Cooperative.html.[2]Wu yiping.Effective use of teaching materials for college English through cooperative model[J/OL].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6(3):45-46[2007-02-06].http:∥.[8]Long M H.Instructedinterlanguage development[M]∥Beebe L M.Issu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ultiple perspectives.New York: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88:116.[9]Ehala M, Niglas K.Language attitudes of Estonia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J].Journal of Language, Identity and Education, 2006(3):223.[10]Nunan D.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 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78.
第五篇:多媒体技术运用热潮的冷思考
多媒体技术运用热潮的冷思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功劳,把传统的一尺讲台、一支粉笔、三寸不烂之舌的课堂变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有声有色,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所以当多媒体出现时,我们免不了一阵激动,但激动之余,我们也该冷静地思考着,发现我们步入了一个误区,觉得一堂课如果没有课件,那肯定不是一堂好课。因此,我们也该以一种审视的眼光看待这一新生事物,正确运用,从而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优势误区对策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所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技术正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视觉和听觉方面的资料。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新鲜空气,课堂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激情,它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情感
多媒体集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可以化静为动,这正符合小学生的心理
特征——好奇心重、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征。多媒体有声有色的资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充分地利用图片、声音、动画,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文章产生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每一册的教材中基本上都有一些有关英雄人物方面的课文,而那些英雄人物离现在的生活太遥远了,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英雄们的一些行为。为了让学生走进那个战争年代,激发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利用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巴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而多媒体正好解决了此类难题。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歌曲和录象,把学生带到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感受英雄们为了解放中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例如教学《王二小》时,我利用班队课组织学生观看了电影《小兵张嘎》,看了电影后,学生对抗日战争年代的孩子们的生活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为学习《王二小》做了一个感情的铺垫。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自由读了课文之后,展开讨论,体会二小的沉着机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对二小有了感性认识之后,适时地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学生在动听、凄凉的歌声中流下了眼泪,此时,根本无须教师说一些二小如何英勇不屈之类的话,学生对二小的敬仰之情,对敌人的愤慨从红红的眼眶中流露出来了。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有生活经验的内容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而在语文课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动画等化静为动,化小为大或变大为小,从而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
语言表达的知识以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向学生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的传播种子方法。这一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更何况是城里的孩子,因此,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把三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形象地表达出来,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所以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
又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对于城里的孩子,很少有学生了解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的脚印是什么样子的?如果纯粹说教,学生也能记住他们的脚印形状,但这样的效果明显不好。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利用多媒体先出示鸡、鸭、狗、马的脚,然后让学生猜测他们四个的脚印会是什么样的呢?接着出示一些脚印图,让学生连连线,再让他们仔细观察说说这些脚印像什么,随机板书: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学生对四种动物的脚印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之后,此时随机地播放动画,学生一边看一边跟着朗诵,学习兴趣浓厚,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后面的背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多媒体,指导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叶圣陶先生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其实能过读好一篇文章的学生,对文章也定能理解了。而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声音功能,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可以利用一些播音员的朗读给学生提供示范,也可以利用图片中的人物的神态、动作等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中,国王的“不高兴”和“高兴”这两个表情变化是文章的关键,如果学生能够读好描写国王表情的句子,那么对文章的内容也就好理解了。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先出示了国王不高兴和高兴的两张图片,让学生说说你从图片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国王原本非常不高兴,后来又变高兴了。我让学生仔细观察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国王不高兴或高兴?有的学生从瞪起眼睛、嘴角往下挂等体会到了国王的不高兴,从眯起了眼睛、嘴角上扬等感受到了国王的欣喜。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为后面的朗读做了铺垫。学生明白了不高兴要从脸部的表情传达给大家,所以朗读训练时,学生非常地投入,不但读得好,评价的小朋友也说得很好,他们不但从语音上进行了评价,而且还结合了表情,一改从前课堂上只会评价添字漏字的肤浅的评价。虽然就是两张图片但是却为朗读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四、利用多媒体,拓展延伸
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教学提倡课内外结合,学科间整
合的“大语文”观。信息技术的出现,无疑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大生机,师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不受教材的限制,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延伸教学活动。这样一来,多媒体课件不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教学辅助工具,也成了激发学生质疑的诱导载体。在网络时代,语文
教学已经成了立体的课堂教学了。
例如通过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学生对蒲公英、苍耳、豌豆的种子的传播方式已经了解,此时让学生质疑,他们一定想了解更多有关种子传播的知识,教师在多媒体中适量的增加其他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最后向学生推荐一些网站,如十万个为什么/植物篇http://tenthousand.uhome.net,中国科普博览http://science.yam.com。学生在课堂内知识量增加了,而且激发了学生课外对植物知识的学习。
信息技术在教育界的使用确实给各科教学注入了活力,但是现在的课堂也出现了一些走极端的现象,各级各类公开课比赛,如果没有课件,再好的课也输在了起跑线上了。其实,凭心而论,很多的特级教师上课从来不用课件,但是上的课却是那么生动有趣,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我们能说那不是好课吗?现在的多媒体使用已经进入了一个误区。
误区一:多媒体抢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
现在很多教师的课件做得过多过滥,杂而不精,或者做得非常精致,但是对
教学却并无多大帮助,一节课中不停地按鼠标,出示字词或图片等,课堂热热闹闹,学生看得兴趣盎然,把原本应该学生练习的时间给霸占了,把原本教师指导学生的时间给占了,教师和学生成了观看者,而课件却成了课堂的主角。
误区二:多媒体使用抢了课文的空白点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觉得很多名著,看电视不如看书,因为看书你可以
直接和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可以展开你的想象力,任你在书中遨游。可一旦拍成了电视,滋味就变了,你的感悟、体验变成了是导演的感悟、体验。所以一些著名导演拍的电视也常常引起观众的争议。我们的课文,特别是一些经典散文,文中有许多空白点,给读者细细品味,可是这岂能是多媒体的一些图片或动画可以替代的呢?
误区三:多媒体的使用使黑板坐冷板凳
现在外出听课我们常常能发现教师上完一堂课,黑板上竟然没有留下一个
字,他把原本应该写在黑板上的字都搬到了课件里。我们不仅要问,多媒体能完全代替黑板吗?答案肯定是不能的。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其一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书写的示范,其二黑板上的板书是课文的精髓,在课中学生随时能看到,而播放课件更多时候板书内容会被图片、录象等资料遮盖。
误区四:多媒体使答案过于的单调划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每一篇课文,每一个读者都有自
己独特的感受,因此,对于语文学科很多情况下是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而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输入了一个标准答案,在课堂上非得把学生引到事先设计好的“标准答案”上,否则课就上不下去了。这样就使原本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显得单调划一。
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体验,要走出多媒体使用的误区,可用以下对策:
对策一:宁缺勿滥
能否上好一堂课,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而并不取决有精彩的课件,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更新教学理念,这才是最重要的。对于课件要适量、适时、适度,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可以利用多媒体垫高学生的起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但是对于一些要学生每个个体独特体验的文章,教师千万不可“画蛇添足”。对于课件我认为:宁缺勿滥。
对策二:反朴归真
在语文教学中,不管怎样改革,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书是读懂的,不
是教师讲懂的,更不是看精彩的课件看懂的。在阅读教学中,无论多美的图像、音乐,都无法取代学生对语言艺术的领悟,而且更重要的是太多的图片、录象等会把课文图化,剥夺了学生思考和想象的机会。我们应该让语文课堂反朴归真,不要让朗读的时间都让课件给占了。当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所表现的情境,可以适时地配上音乐和画面,让多媒体成为配合学生朗读、理解课文的好手段。
对策三:服务为本
多媒体虽然有其优势,但也有其致命的缺陷:缺乏人文性、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明显不如传统教学等,而且他的地位是“辅助”功能。因此,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必须完全服务于语文教学,根据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绝不能因为多媒体使用而改变语文的教学常规,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无法实现语文学科功能。我们必须找好定位:多媒体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应该努力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
量,以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比目前在传统环境下的学习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本位,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建构起“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整合”的“大语文”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顾健,《试论网络阅读的特征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中国电化教育,2002(3)
2、朱凯,《计算机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
3、刘儒德 《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
4、刘向永 《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3.5、余胜全 《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