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 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来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角色也因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环境下,教师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课改成败的关键,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对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做了新的定位,并就如何适应教师新角色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师角色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来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而课程整合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是教师,教师如何在课程整合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课程整合的关键,具有深远的意义。如果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没有真正接受改革的理念,真正投身于改革,适时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么设计再好的改革也必将以失败告终。因此,要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的地位不容小视。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环境下,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都将发生新的转变。面对新环境下的教学,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教师需要哪些新的教学方式和技能呢?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通过新型教学环境的营造来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创设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以便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而要实现这三方面的内容都需要教师的参与。对教师来说,只有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才能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我国当前教育深化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才能正确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教师角色的转变[1]。
三、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分析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通过自己的讲授把教学内容硬性的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极为被动的接受相关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和学生之间只会通过板书和教师的讲解来进行简单的交流,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同时窒息创造性思维,抑制创新人才成长,完全不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迫切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型。
四、新课程与教师新角色
(一)教师新角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提出迫切要求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除了担任传统的角色外, 更是课程设计者、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协作者、知识建构者、终身学习者。
1、教师是课程设计者和开发者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环境下,课程的设计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变化。教师要由过去的备教材转向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成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教师应根据课程整合的目标来确立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并对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和建构,以此来决定学生的学习内容。在进行课程设计和开发时,要以先进的媒体技术为基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改革课程结构,制定最佳教学策略和信息组织形式,重组课程传递方式,使之适应时代的变
化。
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作者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传递知识作为主要教学任务,而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主要任务。教师将更大程度的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引导、协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学习。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来临,传统学校教育提供的知识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程整合的环境下,教师除了教会学生学习内容以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摈弃传统的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问题的方法,只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相关资料、线索,让学生自己根据相关线索去解决学习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是知识的建构者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而教师的作用是靠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对学科知识的宏观把握来引导学生将局部的零星知识串接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并将新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建构起雄伟的知识大厦。帮助学生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是教师作为一个知识建构者的基本任务。此时的教师将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支架,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从而把监控管理学生学习的责任逐渐转移给学生自己,使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得到新的发展。[2]
4、教师是终身学习者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更新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应不断的接收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师不但是教育者,同时还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因此教师应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把握和跟踪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分阶段的进行在职培训,提高自我价值。只有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才能显示出新的活力。
(二)教师新角色的转变措施
为了扮演好新的角色,教师要适时地转变教育理念,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适应课程整合的需求。
1、教师观念的转变
(1)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巨大意义和作用,切实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首当其冲的一点是教师观念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适时的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同时还要把信息技术从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之一,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整合不等于混合,信息技术不能成为教师“填鸭”的工具,所以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科特点,切实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
(2)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使教学模式由“教师中心”向“教师—学生中心”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收体, 只能被动的接受相关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情况下,教师很难甚至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因此大打折扣。而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体现出了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2、教师教学能力的转变
(1)完善并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教师角色转换的技能基础。
信息技术环境下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教师必须学会利用计算机进行备课、制作电子教案,浏览、下载教学所需的资料,并会制作网页和CAI课件,只有这样才能驾驭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常规教学。
(2)教师要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能力应成为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现代教育技术再先进也仅是学习的工具,是学习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要构建教学新模式,必须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学习者选用,否则教学资源匮乏将严重影响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得以回归。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转变
(1)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与沟通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不再以传播者、讲授者或现成知识的呈现者出现,教师应由重“教”向重“学”的指导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设法通过一定教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给传统的教学方法注入新的内涵,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传统教学方法将在原有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除了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记忆法等,演示法、讨论法也将广泛的运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除了能促进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外,还能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机会,增强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
(3)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注重学习过程的交互性
传统的教学主要通过黑板、教科书等媒体进行教学,这些媒体在承受信息的种类、能力和使用的方便程度上都有较大的局限性。投影、幻灯、录像、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媒体已不再仅仅作为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是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并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在教学中的潜在优势,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演示。
(4)确立新的评价学习结果标准
评价是教学设计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评价活动是渗透在教学设计过程之中的,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环境中,教师除了要更新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外,教师还要摈弃传统的只看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建立一套新型的评价体系。新的评价标准要体现多元化的特点,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5)注重学习结果的反馈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自己要清楚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外,还要让学生自己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要将学习的结果及时的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的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核对,改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
五、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教师提出了专业化的要求,教师如何根据课程整合传递的信息重新构建自己?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参加新课程的各类师资培训,充实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教师还要多涉及本专业以外的知识,增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自己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师之间还要加强经验交流,把别人好的教学经验借鉴到自己的教学中,丰富自己的教学。而学校还要为教师提供研讨与交流的平台,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教师自己还要主动、积极地追求专业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好的、新的教育观念,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积极投身于教学实践的改革中,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4]
六、结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教师的支持是课程整合成败的关键。惟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转换,才能以良好的素质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深层次地开发中国丰富的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DB/OL].http://rushbyte.blogchina.com
[2]甘诺,白晓东.浅析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J].中国远程教育,2001.(11)
[3]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J].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3)
[4]金亦挺.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探讨[DB/OL].http://
[5]刘刚.从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谈教师角色的转变 [J].教育探索, 2000.(2)
[6]何克抗.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DB/OL].http://sq.k12.com.cn
[7]乌美钠.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第二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具有了新的特征,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设备,Internet网络和通讯技术等资源,创建具有地方化、校本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积极扮演新的角色,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教育技术 教师角色 转变
21世纪已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已不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首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才能做到培养真正的人和真正培养人。那么,教师的角色要变什么,怎么变,变到什么程度呢?为此,结合本人的经验点滴,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究,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讨、相互借鉴、优化教学。
社会学家们将教师角色界定为三种类型:一,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二,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三,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本文论述的教师角色转变主要针对第一种类型。我认为在当今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可以从教师的备课角色、课堂角色、反思角色以及角色转变误区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教师备课角色的转变
备课,是每一位教师讲课之前都必须完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随着教育技术的信息化,教师的备课已不再是单独备“怎样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备“怎样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应转变自己的备课角色,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学生的需要。
1、变教材执行者为课程的组织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根据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信息时代教育中,除了教材,还有多媒体计算机、因特网和通讯技术等丰富的资源,加上统一教材的内容往往具有普遍性、基础性,对每个地区的学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这时,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自主选择知识载体和教学资源,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课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拓展延伸的内容比教材内容还要多,同时还须合理使用多媒体网络与课件进行教学。可见,教师要变为课程组织和教学研究的主体。
2、变单一的书写教案者为多样的备课制作者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要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随着各种资源的出现,教师备课的方式不只是传统的书写教案,灵活结合实际制作形象生动的课件、直观易懂的教具,有选择地写课堂实录、教学片断、教育随笔、教育随想甚至教育评论等,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淋漓尽致,这将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现代教学中,经常提倡多媒体教学,实施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例如,我在教学信息技术课的Flash绘画及动画制作时,经常使用自制教学视频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掌握每一步操作;在教学金山文字的排版时,用语文课中诗画并茂的课件以及现实中的壁画进行展示,让学生在学习图文混排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诗画审美能力。
3、充当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角色
在多媒体计算机、Internet网络和通讯技术的现代教育中,要求教师的技术与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必须与时俱进,要求教师要树立一种创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同时自己要学会在网上查找信息,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和资源集成,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因此,教师需要以丰富的工具来支持各类媒体对象的创作和合成,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习者创设必要的,最佳的学习环境。其次,教师要根据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差别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为学习过程中满足每一位学习者的需要,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作准备,从而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周平儒《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二、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各种媒体的出现,要求教师既要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化设备的使用,还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方法、新特征。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特别是学生的变化实际,灵活扮好课堂的角色,实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1、变主导者为引导者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是“主演+导演”式的教师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传统的课堂,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过程和应用过程。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那么,应该引导什么,怎么引导,引导到什么程度呢?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愤悱”和“启发”揭示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相互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激活起来;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教师要引在关键处、引在抽象概括处、引在知识的联系处、引在加深理解处、引在知识的运用处。
例如,在学习查找文件时,我先让学生竞赛猜二个谜语,但学生一个猜了出来,另一个猜不出来。我说:“同学们想知道第二个谜语的谜底吗?”同学们响亮的回答“想!”。这时,我引导说谜底就在大家的电脑里面,看谁最先找到?(上课前我先把谜语和谜底发放在学生电脑的文件夹里)然后让学生带着兴趣,小组竞赛去找谜底,这便使课堂活跃起来了;接着,请找到谜底的同学来介绍查找方法;最后,加以总结及练习寻找一些有趣的图片、动画片或小游戏等,学生在快乐中也就掌握了查找文件的方法了。
“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别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变传授者为参与者、协作者和促进者
在技术支持的环境下,由于知识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学生懂得的,教师并不一定都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参与学生的学习与讨论,与学生一起学习,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变传授者为参与者、协作者是一种必然。学生在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多元智能以及培养学习兴趣等方面,必须依靠教师的促进和鼓励,因此,教师的促进角色成为角色特征中的核心。
如在学习金山文字软件中插入图片教学时,我先利用广播系统让学生欣赏一些图文综合处理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美景等。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哇„„好漂亮哦!”“怎样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这时我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我们学的软件‘金山文字’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真正促进了学生的激情。接下去,再引导小组协作去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也就达到教学的目标了。
3、变教学管理者为情感的支持者
信息化、数学化时代的发展使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性。为此,教师要理解、信任、同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开展平等对话,才能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例如,在课堂上,发现违反纪律的学生,用特殊的眼神给予警告或客观的指出,利用课后时间再对该学生进行教育往往比当场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4、变信息的提供者为信息的咨询者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论坛、博客等双向交互的发展,促进了学习者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教师不应该都提供结论性的信息,而是承担网上实时双向交互的咨询者、非实时双向交互的信息资源设计者和在线顾问的角色,给学生一定的宏观引导和帮助,对学生的学习进展给予一定的检查、评价,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电脑绘画时,开设了一个学习、评价的论坛,把学生的作品和评价的标准都放上去,然后布置学生对作品进行不留名的评价并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然后说出不足之处的修改方法。在此过程中,我主要作为对信息的咨询和对学生的鼓励。这样,学生通过交互既提高了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也掌握了绘画的技巧。
5、变单一的集体教学者为分层次的个别辅导者
知识传播途径的多元化迅速发展,学习者的能力差异也随着增大。来自各个地区的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相差甚大,对于基础能力好的学生,课堂上只要稍微引导,点拨就行了,但对于来自农村或从未接触过信息化学习的学生,则要从头慢慢指导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关心和帮助后进生,要能理解和宽容后进生的稚拙之处。这时,我们需要采用分层次辅导教学。例如,我们课堂上用少部分时间进行集体教学,其它时间则用于“分层次教学”或“一帮一”教学。这样,老师可以重点关注并有效指导中低层次学生的学习,从而使我们的课堂面向全体,促使学生的全面进步。
三、教师对反思实践角色的重视
处于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成长的重要举措和核心力量。教师的成长必须经历“实践—反思—更新—实践”的反复循环,其教学智慧才能得到提升。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1、把握教学反思角色三个阶段
按教学进程,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教学前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一般在备课时进行。第二阶段,在教学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使教学高效地进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这种反思速度快,效果明显。例如,教多个班的教师会体会到,同样的内容,第二次上课的班级经常比第一次上课的班级效果要好,主要是我们通过第一次上课进行反思,从而调整教学。第三阶段,在教学后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有利于再次指导实践。
2、重点形成反思实践的思路
教师的反思,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反思的重点,把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反思的基点,把观摩对照作为反思的生长点,把开展师生心灵互动作为反思的要点,把自我否定作为反思的突破点。”(李建新《浅析教师角色转变的主要途径》)
四、走出教师角色转变的误区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我们在转变角色的同时应该把握教师角色转变的“度”,走出教师角色转变存在的误区。
1、课堂的热闹只停留在形式上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真正要做好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我们在参加教研活动或公开课的听讲中,发现有的教师又哄又奖,整个课堂热热闹闹,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纪律难以控制,导致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明白,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这样,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种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
2、忽略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
在现代教育环境中不难发现,课堂放开了,学生活跃了,提出的问题各种各样,有些是老师始料不到的,有点真不知如何回答。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争论感到无所适从,有的置之不理,有的给予的评价一律都是“好”。这样,教师的角色得不到充分体现。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节约用水》这一课时,谈到矛盾的概念。有位学生指出洗汽车水很多,很浪费,而另一位学生却认为,洗车就需要用很多水才能洗干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恰恰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的焦点,而教师却轻描淡写地给予简单的肯定“很好”。如果教师能就这两个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如何解决“需要用水”和“节约用水”的矛盾,是不是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总之,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不是要课堂教学的热闹场面,而是要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把握好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以及对特殊问题的妥当处理。
综上所述,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育具有新的特征,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角色,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设备,Internet网络和通讯技术等资源,创建具有地方化、校本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积极扮演新的角色,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教师角色转变的[模版]
浅谈信息技术教师角色转变的实践策略
陈 钟 钱
E-mail:zjsyczq@163.com
Tel:***
邮编:312300
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
二00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浅谈信息技术教师角色转变的实践策略
摘 要: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是:操作性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学习过程以“任务型”为主。这就给教师由“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转变成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这一角色的转换提供了前提与保障。本文是笔者以二年来的实践过程,来浅谈一下实现这个转变的实践策略,即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及如何成为“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以达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教师“主导”作用该如何体现。
关键字:转变 指导 帮助 促进 任务 成功心境体验
历来教师都认为,让学生取得优秀的成绩,是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但如何取得优秀的成绩?多年来,笔者一直以教学匠的刻苦与努力,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为已任,兢兢业业,虽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付出的心血与劳累,甚至于因此加重了多少学生的“负担”,有时真的是不堪回首。于是近二年来,笔者着手改革以图改变现状。
现在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由“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转变成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对这个转变,我们信息技术的绝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了并正在努力去改变自身的角色,但离真正达到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还有不少的差距。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师在理念上、思想上已经接受了“以学生为中心”,但对于“教师主导”的角色定位似乎无所适从。反映在实践工作中,一是不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二是对“如何做”还不是十分清晰。所以,笔者从自己的实践过程出发,浅谈一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实践策略,即,教师成为学生意义上的正真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我们应该“怎么做”或我们可以“怎么做”,并希此成为抛砖引玉,得到同行的帮助与指教并得以提高。
一、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今天的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是基于网络的,这就需要作为教学工作者的我们提供经过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以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够有效地学习、自主地学习。在这个教学与学习的环境中,教师的“指导”就变得异常重要,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信息技术的基础不一,教师不能按照教学内容进行“整齐划一”的指导,而应该更具有针对性和个别性。
1、应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更多的是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进行学习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尽要求学生能对所学书本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要求学生对一般常见的相应软件的操作也能进行自主学习。如在学生学习了EXCEL电子表格的操作之后,对微软的其他办公软件如WORD、FrontPage、PowerPoint能进行自主学习和操作;又如,在学习下载了WinRAR软件并完成了安装之后,对一般软件的安装步骤和方法就能进行自主探索安装。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尝试,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大不了重新开始一次。当然,其间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能
力水平进行个别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水平去选择完成不同的任务、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
2、应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指导
目前,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多的是任务型教学,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法。记得在今年十月的绍兴市的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绝大多数课(网页的应用内容)都采用了任务型。我听后的总体感觉是:小组分工后操作至汇总,每个组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其中的中心学生,而更多的同学则并没有很好地参与其中。因此,笔者认为:为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顺利进行,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指导是必需的,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学习小组内的分工指导,使各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任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小组成果的汇总指导,使小组的合作学习不只是形式而有实效,发挥小组学习的互补作用。
3、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共性问题的集体指导
尽管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任务型教学,学生的学习很多时候是自主学习,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学习并不是纯粹的个别化学习,对于共性问题或没有必要通过“自主探究”来学习的内容,没有必要图“新”求“异”,而应该简明扼要地用集体指导的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大多数学生对“在开始按钮中建立文件或文件夹”存在困难,就应该进行集体指导;在学到Excel工作图表时,对“建立图表的四个基本步骤”就应该集体指导,而对于图表的美化和修饰则完全可以自主学习;在学习网页制作时,对“图片等素材的放置位置、表格的设置”应该集体指导等。
二、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帮助”的需求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学科,也远远超过传统教学。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主导”,我们的学生更多的处于“半主动状态(积极参与)、半被动状态(教师牵引)”下,而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变大,学生遇到困难的可能性远远超过传统教学,因此,学生怎样取得及时的帮助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这关系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推进。
1、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智能式”帮助
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更多的是依赖于“软件”来进行的,所以,使用“软件”成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形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智能式”的帮助,尽可能地提供“帮助”渠道。其形式有三:一是先期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软件本身具有的“帮助(H)”;二是在教师自己设计的课件中,设计良好的“帮助”系统,如:操作出错后的“友好提示”、学习推进过程中的“上一步”、“下一步”等“导航”;三是把常用的使用技巧以“友情提示”、“你需要我吗?”等小窗口(小对话框)等帮助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
2、教师应成为学生中的一员,提供“伙伴式”的帮助
在任务型分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把自己“动态分配”到学生小组中,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参与小组讨论,在学习小组解决不了时,及时提供帮助。在这个实践过程中,笔者相信广大的教师都会如笔者一样真正体味到“教学相长”的含义。
3、教师应该提供“在线式”、“后援式”的帮助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它早已打破了45分钟的界
线,另外,学生对QQ、E-mail、BBS的欢迎程度也出乎我们的想象,因此,我们教师应利用这些,把自己的QQ号、E-mail地址和校园BBS地址等告诉学生,提供“在线式”、“后援式”的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
三、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到“主动”,但这一过程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的,而是更应需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根本道理也在于此,通过教师的“促进”,使学生能尽快地进入学习进程并推动进程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创设良好的“心境体验”,促进学生良好的“成就体验”
历来人们均以为兴趣是成功的开始, 但笔者以为,处于成长发展期的中学生, 更多地是成功心境体验带来的兴趣。
心理学指出: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故心境对人有极大影响, 积极、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 提高效率, 克服困难。成功心境体验是指个体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后所产生的一种体验,它主要产生一种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情绪感受。并且研究表明,成功心境体验能使个体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进而体会到自身价值, 从而产生浓厚的不断进取的兴趣。
信息技术课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活动,有实践活动就意味着有希望获得成功心境体验。实践活动不仅提供了学生的表现机会, 更重要的是, 积极的表现更激起了他(她)•对实践活动的兴趣, 还由于实践活动是学生自己完成的,•进而能体会到成功的心境体验。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分散难点, 分步完成,让全部学生在完成第一步的成功激励下, 主动探索较有难度的第二步、•第三步 „„,直至完成。另外,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任何一个成功,都应加以肯定和表扬,以激励学生更多的成功成就体验,进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2、设计合理的学习进程,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信息技术的学习一般是“任务驱动”方式进行的,学习的进程大致可分为:情境导入、明确任务、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评价和总结提高等环节。在这样的学习进程中,学习进程的推进主要依赖于学生,因为进程的推进是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定的。因此,笔者以为:教学与学习的进程设计要求情境化、明确化、合理化。即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不知不觉地积极地思维、积极的操作,在完成一个子任务的同时,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当然,教师事先设计的问题与任务应该尽可能的合理,这里的合理包括时间的安排、子任务间的衔接与任务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有效学习。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表述从三个方面说明了教师角色的转变策略,但实际上,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在帮助中有指导,而指导是为了促进,本文只是从三个侧面来说明教师角色转变应该有的行为和做法,以突出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教师“主导”作用该如何体现。
第四篇: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使我国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课程的研制、开发者。2、构建新型教学样式
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核心,包括发现学习、掌握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活动学习等。教师必须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新建立自己的新型教学方式。、提高综合课程教学的素养 教师要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修养,能够开展合作教学,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建立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
教师要建立一系列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实现“六个”转变:从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从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能力培养,从重认知转变为重情感,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从重教法转变为重学法,从重继承转变为重创造。
5、提高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
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到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是前所未有的创造过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共同创建起新的课程体系。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之中,为新课程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新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内容的飞速翻新,教学方法的日益进步,教学手段的逐步现代化以及终身教育观念的逐步深化,教师角色意识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与儿童健康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教师教育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影响着教师心理体验与感受,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从而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专业水平。”
第五篇: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魏喜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学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叫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教支配学,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但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叫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杜郎口中学的课改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它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真正的”学习共体’.在这个共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在反反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在这种课堂里,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轻松快乐的享受。同时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品德也得到了全面发展。真正解决了初中阶段“两极分化”的难题,实现了“三无”,无厌学生,无学困生,无缀学生。另外,还有永威学校的“先学后教”,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在自学中思考问题,无不处处体现了“以学为主,教师为辅”的先进教育理念。
所以,我校教改要想获得成功,教师角色一定要转变。首先我们应从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着,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其次还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里,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另外,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杜郎口中心教改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必须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教师自己就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形态置身于教学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的认识。从而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会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所以,我们以后的教育工作不能再反反局限于学校,课堂了 因为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也是整个社会的一员,是整个社会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我们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会型”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