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教学中的感受和体会[本站推荐]
新课程教学中的感受和体会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
今天,很高兴能在这里和诸位交流关于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感受和体会。
一个在教育第一线上奋斗了26个春秋的我,一个教育战线上的老兵,进行新的课程改革,着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一次很好的机遇。
自2009年秋季起内蒙地区使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以来,我想,尽管我们这些老教师不能充当新课程改革的弄潮儿,但我们也不能落在别人的后头,也不能被新课程改革所淘汰,很有危机感,因为新课程改革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任何一个人都阻挡不了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所以,我总是积极的参加各种不同形式的培训。通过听专家学者的讲座、网络远程教育学习、阅读关于新课程理念的书籍、研究新课程标准和不同版本的新教材、观看示范课等方式,使自己对新课程理念有了初步认识,并尝试性的进行了传统的课堂模式的改革——利用老教材进行了采用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这学期从高一开始,正式接触了新教材、新标准、新理念。在这里特别感谢这学期以来,学校各位领导的不吝指教,衷心感谢高二的各位老师为我们的做引领课、说课、评课,谢谢各位了!
新课程改革以来,尤其是在这学期,我对新课程改革感触很多。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中的一些粗浅感受和体会,望各位不吝斧正。
一、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
什么是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理念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现实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的展望作出的理性思考与获得的理性认识,且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理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是课程的灵魂。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的转变。新课程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立的人。我们面对这样一些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独立的人,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基本理念,应该把传统的教师“教”转变为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充当引导着、组织者、促进者,应充分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按不同形式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教学,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学习。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学生头脑不是可以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等待点燃的火炬。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教-1-
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天使。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劳动。
三、教师行为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保证
要想新课程改革成功,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转变。表面上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变化,如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堂教学的规划和实施、课后教学评价等行为方式的变化;实质上,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根本上源于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要转变教师教学态度,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态度转变策略。新课程理念下强调教师教学行为应该是: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要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2、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方式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是否利于学生的发展;
4、在对待与其他学生的关系上,强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地球村的精神;
四、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
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实现以下几方面的方式转变:一是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二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三是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四是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从各课改实验区的高考试题不难看出,课改实验地区的高考命题注入了相当多的新课改元素。例如:课改实验地区的高考命题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更多的探究性、开放性问题出现在课改实验地区的高考命题中,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和高新技术中提取信息的命题落实着新课改精神。另外,课改实验地区的高考命题不仅试卷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大的变化是赋予学生选择权。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更注意学生将来的发展的问题,我们不能再身穿铠甲,手持长矛去迎接现代化战争了。
五、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实施者,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教师进入新课程角色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紧 迫性。一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角色,首先应该真正牢固地树立新课程的理念;二是教师走进新课
程,真正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全新的教师角色,是要充分地了解新课程理念的内涵;三是要做新课程实施的教师角色,必须要向科研型教师的方向发展,我们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急需提高。
六、新课程教学中的几点误区
误区
1、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有矛盾
我们很多教师甚至是领导总认为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拿高分存在着矛盾,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在前面我们已经谈过,课改实验地区的高考命题注入了相当多的新课改元素。例如:课改实验地区的高考命题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更多的探究性、开放性问题出现在课改实验地区的高考命题中,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和高新技术中提取信息的命题落实着新课改精神。另外,课改实验地区的高考命题不仅试卷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大的变化是赋予学生选择权。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思考一下了,我们的传统教学方式还能适应这种高考方式吗?高考考开放性、探究性试题,你却不让学生探究、交流;高考赋予学生选择权,你却包办代替,不让学生自主学习;高考扩大了信息量,你却不让学生去合作交流,互通信息,你一个人的信息量有多大,你是不是太自信了!事实告诉我们,高考不但考的是知识点的会不会的问题,它要考各方面的素质,我们要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急需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上次江苏的那个特级教师来我校讲学时也谈到了这个问题,江苏在2010年的物理高考试题难度很大,尤其实验题多数考生不知所措,最后调研显示,只有那些平时积极参与互动、探究的考生得分率较高。
误区
2、新课程改革就是不允许教师讲课了
我有一次遇到了我原来的一个同事,他问,你们四中是不是也课改了,我说:“是的”他说,课改就是不让老师讲课了。这是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种误解,的确,“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但并没有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我们不能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例如:有些问题学生探究起来是很困难的,那我们教师还是必须讲解的。也就是说,传统教学方式并不是一无是处,也有它相当大长处的。
误区
3、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混乱错位
新课程不管从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还是教学观都发生了转变。教师从“讲学”走向“导学”,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走向“探究式”学习,对此,有些教师作了片面的理解,为避免有唱“独角戏”和“一言堂”的嫌疑,把课堂完全让给学生,认为这样就体
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在简单的导入后,就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进行探究交流,最后教师做一个小结。在这堂课中,学生无拘无束,不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还是无关的,都进行了交流。看似热闹的一堂课,实际上陷入了混乱的场面,我想这种课并不能达到教学目标预期的目的,学生并没有掌握有价值的内容,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应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有一种“牧羊式”教学模式,是在指明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基础上,把“羊儿”带到广阔的草地上,根据目标“吃什么草,怎样吃”是羊儿的事,教师当好“牧羊人”,只需要小心地看护、组织和引导那些“羊儿”吃饱吃好。这种教学模式才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误区
4、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单一化、极端化
新课标指出,新的评价观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在这些新观念的影响下,有的教师为了突出激励式的评价,对学生采用了不否定的评价方式,甚至不敢批评学生了。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老师都不敢明确指出。难道要让我们的学生养成只听好话,不明自身缺点的习惯吗?虽然有些话我们可以说得婉转些,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但并不等同于学生做错了不批评。
误区
5、在教学缺少了必要的训练和效果评价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渐成燎原之势的今天,我们惊奇地发现“训练”在课堂中缺席了。很多教师不敢安排训练,认为训练与课改背道而驰。我认为,这是一种认识上的不足,结果导致了行为的偏差,从而出现了训练的缺失。课标中指出: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解读这一段话,我认为,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训练依然需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呼唤理性训练的回归。我们并不需要重归题海战术,不需要重拾繁琐练习,我们需要的是注重整合、情感、发展、创新的训练。只有我们“训”得有艺术,学生才会“练”得愉悦。
误区
6、转变学习方式与高效学习不能同步有效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不合作不探究就不是新课程。很多老师上课特别上公开课时,都必须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了单纯追求课堂的丰富性,在一堂课中过多地进行一些教学活动,如:唱唱、跳跳、画画、演演等,让学科整合本末倒置。当然,我们不是说用新的学习方式不好,但必须明白,不管什么学习方式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服务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学习方式不在于一定有多新,而在于用得恰当、适度,用得有效。有的教师在课前没有精心设计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上课时抛出几个不用探究甚至是无法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围成一堆,煞是热闹地讨论一翻,然后教师又抬出现成的结论,合作变得毫无意义,演变成给听者看的架子。一堂课被大量的看似新颖的活动占
据,忽视了对学生正确引导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努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误区
7、科学探究的探究“不够科学化”
课标中指出:“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对这段话的解读,我认为,科学探究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应存在大探究和小探究,每个探究过程不一定一定必须具备七个要素或过程。通俗说,不必要弄一些不必要的“折腾”。
误区
8、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过于“急功近利”
“十年树树,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工程。我们很多老师甚至是领导,刚刚上几节所为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就想看一看成绩,哪有那么快,需要时间,需要磨合,需要过程,有时可能会出现低谷。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要急功近利。
误区
9、教学过程中被教材所束缚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实验区使用的总共有5个版本,分别来自:山东科技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科学教育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这5套教材各有特点,但都是以新课程标准为基准点编写的,都能体现新课标要求。教材不是法典,教材不是圣经,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巨大的自由空间。我们应以新课程标准为基准点,因地制宜,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超越教材,才能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另外,教材表面看来简单了,实际上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我们应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体会和感受,很不成形,希望诸位毫不客气地予以斧正。
赤峰四中刘忠
2011/12/15
第二篇:感受,在新课程中积淀
感受,在新课程中积淀
湖北省安陆市孛畈镇中
张守斌
联系电话:***
感受,在新课程中积淀
【摘要】新数学课程已经走进了我们师生的生活,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教师要真正走进新课程,用好新教材,首先得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教学理念;其次我们教师还要是学者、教员、教材的编辑者和研究者等,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路人。下面是就我在使用新教材几年后的实践谈些粗浅的体会。
【关键词】以人为本 终生发展 主动参与 探究式学习终身学习在生活中做数学 教师角色的期待 新课程“以人为本、终身发展”,我们的数学教育要放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是人,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科还是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忽视了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这种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和使命,因此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知识学得的同时,人格不断健全,道德不断发展,让学生能够成为一个有爱心、富责任感、又高素养的人,我认为是新课标不能偏离的方向,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使命。
1.1 我们的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
我们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没有学生主动热情的参与,再有激情的教师也会收效甚微,新课程强调的正是让我们的学生首先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注重引导和激励,采用游戏、竞赛、猜测、表演、阅读设计、课外调查、社会实践等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利用比较有意义的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角色,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学生就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个性有了张扬的空间,他们身上所蕴涵的无限的潜力便不断被挖掘出来,如讲角的概念的推广时,我让学生计算在7时和8时之间时针和分针重合的时刻应该是7点多少分,得出的结果是7点38分,我又问晚上此时中央电视台播放什么节目,同学们说是“焦点访谈”,我又问现在谁能说说把这档节目放在这一时间播放的寓意吗?同学们都很活跃,都说用时针和分针的重合来比喻生活中的焦点,真是太妙了,太让人深思,这样做本来很枯燥的角度概念课吹进了一股清风,又如讲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时,我带领同学到操场。同桌的两个同学一起表演多种情况、条件下的相遇和追及问题,然后一起体验其中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再鼓励学生如何将这些体验及相关知识归纳总结、拓展引申,结合实际撰写小论文,同学们热情高涨,由于亲自实践,还较轻松地写出了不错的小论文,这样做效果很好,还大大的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
1.2 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为目的的教学手段,单纯靠传授灌输已不能真正学活有实际意义的有价值的知识了,数学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的过程。如“瓷砖的铺设、用正多边形拼地板”旧教材中没有,但它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为此,我让学生到建材市场、大街上、公路两旁或上网查询等多种途径进行调查收集瓷砖的各种形状、地板的铺设方法,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寻找多种素材,将这些素材图案编制在规范的铅画纸上,展示在教室墙上,让大家观赏、尔后制成册子,供大家浏览。这样做学生兴趣很高,由于有了亲身经历,因而什么样的图形能铺满平面探究得轻松,扎实。我带领备课组教师让学生主动进行丰富多彩的探究后,展示作品,一时间学校走廊仿佛成了建材市场瓷砖的展厅,博得了全校老师的一致好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实现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最可靠方法是引导学生自已主动去“发现”、去“探究”。新教材在探究式学习方面为师生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在那里是可以大显身手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又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呢?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发现的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其次,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的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基础,这时教师要巡回视导,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再次,学生进行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探索的问题,把初探、交流中获得的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从母层概念到子层概念,形成一个知识结构,让他们把发现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最后教师可让学生把探究出的结论等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中去,从而进一步验证和巩固所获知识。
1.3 我们的数学教学应成为指导学生终身学习的点金指
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学习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不应是一个阶段性的事,也不能一劳永逸,很多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本领的增长都是在以后实践中完成的。人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事实上,学校的数学学习仅是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和进一步深造提供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比如:“平移、旋转”作为一种变换不仅在数学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也被自然科学的其他领域广泛运用着。很多数学的思想方法如建模、类比、化归、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等都巧妙的渗透在教材中,需要教师很好的挖掘,从学生学习发展性角度来看,掌握更多的数学思想,对今后工作和学习来讲都是受益匪浅的。因此,今天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学生学习旅途中的一个驿站,更是指导学生终身学习的一个点金指。
1.4 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在书本中学数学”更应该要“在生活中做数学” 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使人们淡薄了对它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事实。在以住的数学教材中教学基本远离生活,用公理化体系支撑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训练人们的思维,培养人们的逻辑习惯服务的,这样造成教学内容枯燥,使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数学应正本清源,数学教学的触角应伸向生活和社会实践。如在应用题教学时,我取材于生活,编制了分期付款购买桑塔纳轿车的应用题,让学生计算不同年限的每期付款金额,并带领学生开展调查,写出《工薪阶层如何用分期付款方法购买家用轿车》调查报告。这种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促成了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学相长,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为数学真正服务生活开辟了一个窗口。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期待”,我们的教师应由单一“知识的传授者”向多重角色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也是学习者:“代数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切实可行的新双基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又要成为教员;教师要站在教材编著者的立场纵观教材,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加工,充分合理地使用教材,教师也要是教材的编著者;教师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平时的教学工作,使眼前的和长远的教学效果能辩证地统一起来,教师还应该是研究者。
2.1 从读懂学生是走进新教材的起点来看,我们教师要努力当好学习者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教学的目标指向是学习者的发展,教好学生就得站在学习者的立场来体验学习,读懂学生比读懂教材更重要,因此对于我们教师来讲,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外,还要熟悉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知晓学生在学习中会有哪些认知偏差和心理障碍,我觉得数学教学的成功并不在于学生能完成多少课本或参考资料中难题,而在于能提出一些有独创性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后的再提问,再发现,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学生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时,教师被学生问住是一件好事。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提问,形成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氛围,所以教师要努力当好学习者。
2.2 从数学教学“教、学、练”的特点来看,我们教师应当好教练员
数学知识本身是为解决数学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数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数学学习是一个通过长期训练将数学知识和能力内化上升为数学素养的过程,为此,我们的教师更应善于充当教练员的角色,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真正学会数学。
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题中的思维训练来体现数学教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新课程在习题的选配上有一定的层次性,使各类学生都有提高的机会,给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我觉得教好数学,“教、学、练”三个基本环节是不可偏废的,特别在练的过程中应淡化形式,讲究实效,并通过练习及时捕捉有用信息,不搞“题海战术”。
2.3 从数学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我们教师也应是教材的编著者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学与课程是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来做,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往往丧失了调控教材的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课程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在课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合理选取和重组教学内容,以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当然,自由的选取和编排,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地增删教材的有关内容,而是在全面把握编著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既忠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
2.4 从教育事业的发展来看,我们教师还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似乎是天经地义,教学和教科研彼此分离,教学科研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科研活动教师平时很少问津,即使参加也是作为一种点缀和形式,但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是一种反思性与实验性教学,新教学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我们教师不能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然后不加取舍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我觉得教师应投入到教学科研中,结出“原创性”的成果,为了能早日进入新教学,我们教师应以主动的姿态,多反思自己的教学,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学习新的理论,探究新的领域,总结新的经验,我觉得把教学与科研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是眼前新数学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学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一种前提条件。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论文
摘要:数学教师作为新课标的具体实施者,应尽快领悟新课标精髓,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合作,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场所。
关键词:新课程 过程 渗透 应用
新课程倡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宗旨,教师不再处于“主角地位”只起“导演”作用,其具体任务就是专门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研究用哪些方式和手段才能更好的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的目的。数学教师作为新课标的具体实施者,应尽快领悟新课标精髓,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加快自身发展,积极主动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努力学习,大胆实践,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合作,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场所。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我们在教学中一直倡导“教师为主导”,并不是指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角”;“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指对学生放任自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是“主演加导演”,学生只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被动地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传授新课时,要想办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或紧密联系生活的事件作为新知识的引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在讲授“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先引出国际象棋的故事:据说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象棋传到宫中,国王非常高兴,决定奖赏发明者,让发明者任选奖品,发明者说:“陛下,请在棋盘的第一格里放上一颗麦粒,在第二格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三格里放上4颗麦粒,依次类推,每个格子里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吧!”国王觉得这人真傻,不要金银财宝,只要一些粮食,就欣然答应,让大臣下去兑现,才发现把全印度的粮食都拿来也远远满足不了发明家的要求。后来估算了一下,若将这些麦粒铺在地球表面上可得约9mm厚的麦粒层。这个惊奇的故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怎样计算以及计算结果是多少。这就为引入“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制造了悬念,学生非常感兴趣,有解决问题的冲动和热情,在后面的下教学中过程中学生很积极主动,学习效果很好。
二、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要简单地死记结论
前苏联教育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高中数学知识比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背上,新课标要求“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强调了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地思考和主动地构建,切不要把知识生硬地塞给学生去认识、去理解。
例如,在讲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总是和学生一起得到等式后,就让学生自己看书上的化简过程,并要求学生记住椭圆的方程,但这里并没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贯彻新课标的要求,后来我充分挖掘教材的本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还知识以本来面目,即它是怎样形成的。实际上“运算量大,化简过程繁”是学生学习解析几何感觉最大的难处,所以这里很有必要与学生一起探索方程的化简过程。
三、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脊髓与灵魂。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核心,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它比结论性的知识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如果能掌握一定数学思想和方法,那么就会在一定意义上会使学生能更直接更有效地理解数学、接受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数列这一章为例,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渠道渗透:(1)在设计知识形成过程中向学生渗透观察、分析、猜想、抽象、概括、归纳、类比等数学思想。(2)在等差数列通项推导中要揭示出“累加法”,在前n项和的推导中要概括出“倒序求和法”;在等比数列通向推导中要提炼出“累乘法”,在前n项和的推导中则要领悟出“错位相减”的精髓,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例题、习题。
四、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在有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例如:运用函数、数列、不等式等知识直接解决问题,还应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归结为数学模型,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作为新形式下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加强理论学习,以新理念新观念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驾御课堂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罗强.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第四篇:新课程中物理教学的个人体会
新的课程标准已出台,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合理使用中学物理新教材,如何遵循《课标》的思想及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去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理学人才,就成了摆在我们这些中学物理教师或准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我想就新课程标准中的教育新理念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一、物理教育学的性质及研究对象
物理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学科教育学的范畴。物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即研究物理教育和教学的问题。学习和研究物理教育学,首先要钻研和领会已有的物理教育教学理论,因为这是人们多年来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成果,接受这些成果有助于避免重复别人在物理教学上所走过的弯路。但对物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必须与当前的物理教学实践。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
三、认清《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教育的定位。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典物理学奠定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近代物理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继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秘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中物理课程。
四、注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物理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物理。
1.创设动画情境,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
2.创设生活情境,物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物理的理解。
3.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物理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物理启示。
4.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地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6.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7.创设实践情境,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和第二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注重学科间知识的渗透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高考模式的改变,现行的中学物理教学不应单纯立足于物理知识的学习,而要把物理知识与化学、生物、地理乃至历史知识相互穿插,并适当增加这方面综合题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学科综合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能量转化守恒定律
在讲解“原子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时,可以与化学上的电离及生物上的遗传、变异等相联系;在讲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时,可以与生物上的血液流动方向挂钩;《电磁感应》一章中,在判断飞机在某地方上空飞行时两机翼的电势高低时,可以与地理方面的知识相联系。
六、改进评价方法,完善评价体系
根据标准及大纲的要求,目前的评价理念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要更多地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更多的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主题精神。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评价主体互动化:即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与协商;⑵评价结果效益化:即重视评价结果的科学化反馈作用,以使被评价者最大限度的接受;⑶评价方式动态化:即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注意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⑷评价内容多元化: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⑸评价模式过程化:即不要只关注评价结果,不要只关心学生作对了多少,要更重视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去了多少时间?是否与他人合作过?是否遇到过较大的困难,最终又是如何解决的?⑹评价施实日常化:即重视评价的实效性。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将评价日常化,通俗化。
此处以研究性学习评价为例:为了让学生既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能及时知道自己“研究”过程中的不足,通过设计量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操作时分五个步骤:⑴教师设计量表。具体内容包括开题评价,过程评价和结题评价。三各项目下又各有
子项目,各个项目又各占一定的权重。⑵组织学生根据量表自评。包括自我肯定,自我批评,意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⑶教师评价。指导老师根据量表对所指导的学生客观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一份。让学生与自评量表对照。如有明显争议,鼓励学生提出来和老师商榷。⑷课题组评价。在课题组内组织评价委员会,既有资深老师参加,又有年轻老师参加,对各班小组“研究”进行评价,选出优秀研究组,通过表扬和树立榜样形式,在班内,校内倡导研究之风。⑸校内评价,在学期结束时,在各班中选取研究比较好的小组,向全校公开汇报,以号召全校师生都支持研究性学习。
关于对新课程标准中的教育新理念的理解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细细地摸索,探寻。这里指出的几点看法只是一家拙见,希望大家能加以补充和指正。
第五篇:新课程美术教学体会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体会
(2012年至2013年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xxx
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很特殊的教学领域,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评价都显得与众学科截然不同,而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中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
1、在一段时间的美术教学中,深切感受到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教学环节值得重视和改进。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对美术教材的全面分析,只有把教材分析透彻了,对教材有个熟悉的了解,教师才能驾驭教材。教材分析应分析学生学习这课的兴趣点,分析学生学习这课的情境点,分析本课的美术学科要素,分析学生原有经验,定准教学目标。
在我教学美术中,其教材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总体上较好的体现了美术新课标的精神,以贴近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较感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自由、主动的学习美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的图案选择、色彩
配置、版面设计都美伦美奂,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不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学生,采取合理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我在七年级的美术课上,结合课文让孩子们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各种线条,从线条中去感受写生画的内涵及特征。同时更多地给他们多选择的作业形式,激发他们的个性发展,注重他们对绘画艺术的独到理解。
二、情境创设
一节优秀的美术课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变成学生体验情感、感受快乐的学习。特别在美术课上可以提设兴趣导向的问题,如:开课可以问“你喜欢什么?”“你想不想做什么”,或者是教师讲故事创设情境氛围。如今多媒体课件的设置,也把音乐的感情色彩很好地融入到美术的教学课堂上来。音乐是时间与视觉的艺术,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曲调、音色和音质、强度和力度等形式,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指导绘画创作时,有选择的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美和去感染学生。在其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学生的绘画创作增强艺术效果。在导入环节,静态绘画过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节学生情绪和促进绘画热情的积极作用。
以游戏表演创设情境也同样是一个常用但常新的教学手段。每个孩子都很有表演欲望,渴望展现自我。主动活泼的游戏既能吸引孩子们自觉参与又能为孩子们提供成功的机会。
三、教学资源
每节美术课都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其实,教学资源可取源于教师本身,取源于教材,取源于学生已有的资源和学生的原有经验。充分的展示教具也是丰富美术课堂一个必备内容。美术是个直接的视觉刺激,教学内容采用直接立体的展示比较,再通过解说与感受,其教
学内容比学生就一本教材的自看自画来得更能打动人心。
美术的教学资源可以直接来源于生活,大自然,乃至教室或学校里。往往最贴近学生的资源就最能使学生接受和亲近,在身边的小事物中感受美丽,创造美丽,会使学生有更多惊奇的探索和发现。
四、学习形式
在一节美术课中,学习形式可多种多样,如学生的座位可采用四人围坐,教师可把先进的教学设备带进课堂,如用相机抓拍住学生瞬间开心的表情。这样越来越多的小组合作形式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在教学课堂上出现“热火朝天”的这样一个互动的场面,并且在其中也尝到了取长补短、各尽所长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也除了是一个美术教学内容以外的一个集体情感的培养。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节美术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作画习惯,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度,关注这节课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是否得到了提升,只有这五个方面达到了,课堂的评价才落到了实处。在教学中,我也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学生表现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根据学生个性及作品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当然一味地否定肯定是不可取的,但终究还是会在一些画面不整洁或上色不均匀的绘画作品中给予否定的态度,这部分的同学可能是态度的问题,也可能是个性的所然,只要教师细心的观察,从中可以发现学生自己的思想,可以在他们的绘画态度上,甚至从反面挖掘闪光点,燃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总之,现代化教育对美术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各方面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方式和方法,改进了原来美术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促进了美术
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美术教材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增强了美术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我们作为身处这一特殊的时期美术教师,更应该看清新课程改革下美术教学的重心,了解美术教学的动态趋势,在积极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本,研究学生,研究自身的教学环节,有效地把新课改的精神精髓运用到课堂中去教学。
xx中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