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洪乐小学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2
能走出大山吗
——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绥阳县温泉镇洪乐小学王伟
近年来,随着小学布局调整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广大群众对科学知识认识程度的提高,为了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掌握情况,寻找差距,谋求发展良策,我和几位教师一起深入到洪乐街道和乡下部分学生家庭进行了解知道: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极不乐观,以下几方面问题尤为突出,亟待解决。
一是结构布局不合理。
目前为止,我校辖区内没有一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只能在学校的学前班就读,老师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让孩子一经入学便趋向于“小学化”的教育模式,使孩子无法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
二是师资力量极为薄弱,教师责任意识不强,家长意识不够
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少主人翁意识,敬业精神差,没有危机感。在调研中发现:有的老师只满足于“出满勤,干满点”,不讲究效率,不关注教学效果;教师间相互缺乏团队意识,缺乏沟通与优势互补;嫌班主任工作太累、太繁琐„„
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培养模式已不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且教学人员多半在学校兼任一门或多门课程,一部分老师甚至把学校当做“养老院”,反正每天按时上下班,啥事也做不成,更别说做好了,让第一线的老师怨声载道。在这种状况下,极大影响着教育的良性发展。
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少,家长责任心不强。每位家长都很爱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有所成,但又不知道或不愿承担应有的教育责任,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上学了,教育孩子是教师的事,是学校的事,与家长无关。
三是经费严重拖欠,到位不及时
目前,虽然国家有相关的资金投入,学校只能靠挤出公用经费维持教育现状,虽然,每学期的公用经费似乎较多,但由于受到现行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学校开展工作所需资金必须由经办人先行垫付,有时要等待很长时间甚至跨学期才能兑现,这无疑制约着教育的正常发展。
四、老师成天都背着一个“杂货”背篓
现在每学期学校的各个机构都要搞很多开展工作的资料,并且一张资料目录,动不动就是检查资料,哪怕你开展了工作没有收集好资料,检查时你就有口难辩,没有资料或资料不齐,就是没有开展好工作,本来农村教师就少,有能力的教师就是三五个,学校为了迎接检查验收,这些有能力的教师每天就是守着微机写这样计划、领导机构、实施方案、制度、总结。有时上面的红头文件一来,要收集近几年的某些材料,这些材料平时开展工作的时候收集了一部分,还差欠一些,或者平时收集资料的名称与资料目录不同等等。教师们为了完成任务,连备课的时间都被占用了,能有效用在教育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有多少呢?只要是上面下来进行检查,谁带队就是谁说了算,只要所检查的内容不符合口味,所有工作都被否决了,试问,学校的中心工作究竟是什么?我们的上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者们思考过吗?这样的现象如果继续存在,这样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教育教学质量何以提高,可想而知。
试问:如果我们不进行思考,不“对症下药”,不精简一些“杂”事务,我们能走出大山吗?能走出多远?能走出几人?
鉴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要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应研究出台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和规定,激活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让”、“不比文凭比水平”的良好的管理格局。真正落实教师绩效工资挂钩办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工作责任心
和危机感,提高工作效益。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是教师先“受”后“授”,满足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强化教师吸收新鲜血液的自觉性。二是用好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三是认真解决一些学科教师专业知识不对口的问题,搞好校本培训,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完善教学质量奖惩制度。加强学校教学目标考核和质量监控,采取过程奖励和结果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学校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分解管理内容,细化管理环节,规范管理行为,明确考评标准,注重过程管理,提高管理效益。同时加强监督检查,重视问题反馈,落实整改措施,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奖惩制度,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建构和谐团队,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作为学校领导,要在生活上和工作上多关心教师,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要搭建公平合理的竞争平台,保护好教师积极进取的心态。引导教师积极适应环境,鼓励他们勇于改变自我,多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主动适应环境,以便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扬长避短, 增强教师的自我保护意识,善待自己,关心他人,帮助别人,以团队精神构建和谐校园。
5、成立家长学校,增强家长责任感。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教育不仅是教师的事、学校的事,家庭教育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家长要与学校携起手来,共同参与管理,达到教育的有序与和谐发展。
6、简化工作内容。说实在的,我一直在反思,一个老师到底该做什么。我们
很多老师都在以各种方式完成上级下达的这样或那样的接受检查的“种类繁多”的资料,做的都是些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老师的时间被挤占、精力被分散、忙得满头大汗、迎来的是老师们声嘶力竭的“呐喊”——我们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家长及社会的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定势,认真分析面临的问题,努力解决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狠抓落实,团结拼搏,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篇:乐秋乡苗族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乐秋乡苗族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县人队办副主任――杨春秀
一、乐秋乡苗族渊源及分部情况
(一)渊源:乐秋乡境内居住的苗族多属白苗,多以杨姓和罗姓为主,迁入南涧县居住最早。据杨姓老辈口传,迁入至今已300多年。首入南涧是在清康熙中叶后期。这支苗族人,是明崇祯三年(1630年),以贵州苗民为主,系滇、川、黔、桂的壮、彝等族人民英雄联合起义失败后被迫迁入云南。清康熙末、雍正初,在所谓“云贵大患,无如苗蛮”的反动思想支配下,清政府对苗族的统治极为严酷。故由贵州迁入云南的这支苗族经滇南然后沿把边江上溯进入南涧县境内。最初,落脚于无量乡木板箐。后来,又循把边江源沿无量山主脉上移。曾游居过宝华镇的核桃箐、阿克塘,拥翠乡的铁厂、瓦午,碧溪乡的凤仙、汉江河、桂花箐、赖字打比等地。继而又北上至无量乡首部的乐秋乡地区,并以此为中心而四散游居。
如今乐秋乡境内的苗族群众,自清代康熙时迁入南涧县境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300年左右的时间里,一般都经过七八次搬迁,有的个别家族则经过十三、四次的游居。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苗族群众才全部定居
1下来。
(二)分部情况:现在乐秋乡境内世居苗族分布于4个村委会15个自然村共192户716人。苗族居住地多是同为一个支系者各居一片,同宗的近代家支自成一村。民国时期,苗族无固定的居所,每一居住点的苗家都未超过5户,单户独居者较普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苗族的自然住村,不论聚居和杂居,其住户变化不大。目前,乐秋乡最大的苗族村落下大湾也只有29户,而且是由相距1至2公里的3个自然居住点组成。
二、发展过程及现在发展情况
(一)发展过程
苗族群众由清康熙时迁入南涧县境内至今,其经济形态依序经历了以狩猎为主、半猎半耕、农耕为主3个阶段。苗族群众迁入初期,因没有土地作生产资料,仅凭传统的狩猎技能、靠猎取禽、兽维持生存。当时,苗族群众使用的生产工具很粗简,每个家庭一般只有弩、箭、网扣、砍刀、小刀以及简易的手工织麻机。其住所选取在兽类较多而又易于捕获的林谷间,具备这种条件的地带,往往地势特殊,气候多变,不但不能种庄稼,除猎狗外家禽家畜也难以饲养。他们以古老的弩箭等工具,在雨雾特别多的深山老林中,猎取出没无常的野兽,不但难以保证常有收获度日,遇到虎、豹或被打伤的凶猛兽类的反扑,人们还有致命的危险。这种游猎生活,苗族群众经历了约两代人(时约清康熙末至乾隆中期)。清乾隆末期,苗族群众的狩猎活动,给原住于山谷间的兄弟民族村寨大大地减少了庄稼、人、畜受野兽的危害。加之,苗族人又发挥了他们世传而独特的医药技能,热忱为当地群众人、畜医治疾病等。从而,苗族与兄弟民族之间逐渐结就了笃厚的友谊。这样,苗族群众逐渐选取了气候较暖、地势较缓并与兄弟民族村
寨较近的地方定居,开始农耕和饲养家禽家畜。此种状态,历时近200年。苗族群众的耕作方式由刀耕、锄耕及向犁耕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苗族群众有了受国家法律保障的土地耕种,从而,与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得以安稳地从事农业为主的生产。偶有猎获兽体上药用物和皮张等,均可交售国营收购部门并获得合理的价格。随着农业的发展,同时,为遵守对珍禽异兽的保护,苗族群众狩猎活动虽然时有所举,但仅只是娱乐性活动而不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现在发展状况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发展,特别是在深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苗民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部份苗族村寨基本上实现了三通,经济收入提高,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
1、苗民文化水平低,乐秋733名苗民中25岁至65岁之间大专生4人(在职3人,其中1人因身体条件,在通过公务员笔式、面式后未能被录用)、中专6人(含离休1人、在职1人)、高中1人、初中20人、小学36人(离休1名)。在这67人中女的仅有3人(大专1人、中
专1人、小学9人),受文化影响,在很大程度制约苗族地区的发展。
2、受传统观念影响、竞争意识淡薄:妇女还很难从过去男主外女主内思想中解脱出来。缺少致富带头人,个别想思想解放,积极创业的青年,因种种困难而妖折。这样给苗民的发展也带来很大的阻碍。
3、周边兄弟民族的误解:从各种迹象表明,在人们脑海中的苗民还停留在过去缺吃少穿、思想落后、胆小怕事的思想上,在需要帮助时没能得到及时的救助,这才是制约苗民的发展最大障碍。
4、苗族定居前是游居生活,倒至现在苗民土地、山林面积小,如 “下大湾”整个社山林面不到20亩,埋人都成问题,更别说从事其他产业的发展。其它村寨山林面积相对较大一些,但地处高寒、气候条件差,如东升村委会的老四度,大春生产受技术、气候的影响基本收不到什么,一年的用粮问题很难得到保障。
四、见意
(一)希望有关单位通过多种渠道给予整合资金帮贫、帮困,多组织苗民参加各种培训,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调动苗民积极性。
(二)通过各级单位间协调,将苗民的手工艺品广
泛的推广增加收入。
(三)利用苗民嗜好训养各种野生动物的习好,允许饲养画眉鸟,这样也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
第三篇:大兴小学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大兴小学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这是国家把幼儿教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的具体体现。但近年来,随着小学布局调整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广大群众对科学知识认识程度的提高,幼儿园或学前班在农村应运而生,大量涌现,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极不乐观农村学前教育以下几方面问题尤为突出,亟待解决:一是结构布局不合理。
目前为止,我片没有一所幼儿园,我片管辖大兴村、大牌村、三高村、何家坡村约有15余名幼儿在三里坝温馨幼儿园就读。有20名学龄前儿童到学前班就读,还有约10余名3——6周岁儿童因种种原因无法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
二是师资力量即为薄弱。
经初步调查,学前班教师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幼教培训。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培养模式不符合学前教育的要求。其教学人员多半是学校其他教师兼任,这种种状况,极大影响着幼儿的教育,成为学前教育的绊脚石。
三是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由于国家没有相关的资金投入,全部靠学校挤出公用经费维持学前教育,虽然,每学期每个学前班学生按照规定可以收取100
元的学杂费,所收取的费用除去教材、学生校园方责任险、教师参加培训的费用外,几乎所剩无几。这无疑制约着学前教育的正常发展。
2010,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国家、省教育工作会议的相继召开,把学前教育工作提上正式议事日程,无疑不是一支强心剂。让广大家长看到希望。特别是近期实施的学前教育三年、十年规划,终于把学前教育等同于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更为重视,国家投入力度更大。我们相信,三年之内,农村的学前教育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教学效果会盛况空前,这将是真正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转折点和基石。
根据农村学前教育的实际,彻底改变现状。笔者认为,抓好以下几方面势在必行。
一是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国家应根据各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具体实际,严格按照标准和要求,统筹规划,创办一所,成功一所。包括征地、办公场所、活动场所、娱乐设施等全部由国家或政府投资,彻底打破以往的办学格局。
二是逐步培养合格的教师。教师队伍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的质量。各级政府应根据农村幼儿园建设速度,分期分批培养培训幼儿教师,做到统筹兼顾,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让每一个已参加工作的教师进行提高培训,严格学前教育教师的准入制度,配足配齐学前教育教师,为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农村学龄前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解决好农村学前教师队伍问题,要将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纳入教师系列,与公办教师一样享有聘任权,要建立教师工资保
障机制和收人增长机制,确保农村幼儿教师无后顾之忧。
三是合理布局。政府应根据全乡的具体实际,以各乡镇为中心,建立一所规格高,基本能容纳全乡90%学前儿童的中心幼儿园。偏远山村的幼儿教育可依托现在的各学校,配备相关教育教学人员及设备设施,逐步实施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集中到中心幼儿园及中心学校实行寄宿制学习,各村小开办学前教育小班的格局。
四是规范管理。一是规范办园行为,严格按照《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规定,对幼儿园实行一体化管理,即中心幼儿园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乡镇辖区内的其他各类幼儿园由中心幼儿园或中心学校管理。二是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幼儿园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用、学籍管理等进行检查,凡有违规行为的,责令及时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坚决予以取缔。三是加强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包括接送车管理、季节性传染病的防控、门卫管理、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园舍管理、消防管理等均有一整套的制度并狠抓落实。
此外,学前幼儿的合理膳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都必须充分分考虑到。只有这样,学前教育工作才会沿着健康、快乐、和谐的轨道发展。
第四篇:义务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义务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一、**市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况
我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208所,其中:小学168所(含教学点51个),初中40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4所,完全中学7所)。20xx-20xx学,全市小学师生比1:14.7,其中:城区小学师生比1:18.2,农村小学师生比1:12.7;全市初中师生比1:10.6,其中:城区初中师生比1:15.4,农村初中1:7.3。
(二)发展状况
1.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财政教育投入保持稳定增长。20xx年,全市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内拨款59438.1万元,比20xx年53060.6万元增长了12
%,20xx年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6878元,比20xx年5886元增长了
16.9
%。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农村小学585元/生、年,初中785元/生、年;城市小学384元/生、年,初中530元/生、年)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两免一补”范围不断扩大,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同等享受免除学杂费、课本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全部享有生活补助并及时打卡发放到人。
2.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市义务教育校安工程建设于20xx年基本结束,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校舍,分别进行了加固或拆除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有了切实保障。自20xx年起,我市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从图书(初中每生20册,小学每生15册)、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中小学实验室设备仪器及中小学教学器材(音乐、体育、美术、卫生、数学、地理)等4个项目,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技术装备。目前,已完成115所中小学装备任务,完成率达73.72%,余下学校将于20xx年底前全部完成。
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多措并举,着力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结合城市发展建设,城区相继新建了11所设施优良、功能比较完善的标准化小学,6所初中实施了扩容和配套设施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全市12个乡镇所在地的中心小学,分别建设了集学习、健身、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乡村少年宫”;结合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项目,在配齐配足常规教学设备、器材的前提下,努力加强中小学现代教育设施设备配置,“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的普及率逐步提高,40
所中小学更新了计算机教室,37所中小学的教室安装了教学电子“白板”,全市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不断扩大。
3.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得到加强。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按照新的标准,重新核定了全市中小学教师编制;建立教师正常补充机制,努力优化教师结构。20xx年以来,全市在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中,共招录156名中小学教师,重点向农村义务教育缺科教师学校倾斜,使中小学开齐课程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鼓励教师在农村中小学任教。对在农村中小学工作的教师,分别给予每月70元、100元的岗位补贴,坚持教师职务评聘须有农村学校1年以上工作经历,坚持城区补充教师从农村中小学公开选调;扎实开展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健全完善了市、乡、校三级培训网络,**市教师培训基地通过了省级考评验收。仅20xx-20xx学,各层次、各类别教师培训达9000人次,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推进学校结对合作,以强帮弱共同发展。建立了城乡间和跨区域中小学结对合作机制,城乡学校结对合作数量进一步扩大,首批12所义务教育学校与庐阳区相应学校顺利对接。结对学校围绕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学实践、学生活动、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全面交流帮扶,不断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办学水平。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打造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各类称号优秀教师3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00人,骨干教师330人,师德先进个人12人。一支由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组成的优质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
4.素质教育质量提升成效明显。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工作网络初步形成,以爱国主义读书教育、弘扬雷锋精神、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等活动为载体的德育工作效果明显。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科技活动有效开展。仅20xx年,我市中小学在参加省及合肥市举办的各项竞赛中,有近100项获奖。烔炀中学的机器人足球参赛队,荣获省一等奖并代表我省参加全国比赛,获得三等奖。人民路小学的书法选手,荣获全国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二等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体育列入中考科目并得到加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而富有个性成长的新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中招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将省示范高中招生计划的80%分解到全市初中学校,城区3所省级示范高中顺利实行联合招生,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市义务教育与先进县区相比,与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还有相当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学现有布局不够合理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市区规模不断扩大,入住人口日益增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城区学龄人口不断上升。同时,受此影响农村学龄人口下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现有布局与适龄儿童少年就学不相适应问题比较突出。
1.主城区公办初中布点不够,容量不足,大班额严重。城区现有公办初中8所,位于主城区6所,城乡结合区2所。近年来,城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学人数逐年增加,20xx至20xx年平均每年递增4%,每年增加在校生约700人,其中:初中学校每年增加200人。20xx年,城区公办初中在校生7564人。从学生分布情况看,主城区二、三、四、七中四所学校在校生6673人,占城区公办初中在校生总数88.22%。就其规模容量而言,二、三、四、七中四所学校初中总规模为108个班,标准容量5400人,而实际在校生已超标准容量1273人,导致各校班学额都在58人以上,均超过了省定50人以下的班额标准,三中和七中甚至存在60人以上的过大班额问题。就主城区初中现有布局来说,城东区域仅有油泵厂学校且为单班规模、办学条件又相对较差,已不能适应该区域适龄儿童少年上学需求。同时,随着城东区域的建设发展,就学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2.农村小学布点多,生源少,教育资源分散。由于进城入住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断增加,农村学龄人数逐年减少,20xx至20xx年平均每年递减4.6%,每年减少在校生约1500人(小学800人,初中700人)。农村中小学布局虽然作了不断调整,但就目前现状而言,布点多、生源少、教育资源分散的问题依然明显,尤其在小学表现突出。20xx年,全市农村完全小学97所,小学教学点51个,仅完全小学数则占全市完全小学总数82.9%,而农村小学在校生22640人,却只占全市小学在校生总数53.98%。从农村小学学生分布情况看,全市17所乡镇中心小学在校生11771人,而另外80所村级完小和51个教学点的在校生只有10721人。据调查,在80所村级完小中,50名学生以下学校有18所;在51个小学教学点中,20名学生以下教学点有35个,其中10名学生以下的还有24个。这些规模过小的完全小学和教学点,不仅占有了相当的教育资源,也成了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城乡间、校际间办学条件差距仍然较大
一是城乡间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
近年来,城区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20所小学有11所为新建的标准化小学,8所初中有6所实施了改造工程,具有良好办学条件的中小学已达到了61%。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虽然也得到一定改善,但与省颁办学标准要求,与主城区学校相比,依然落后。据统计,农村现有113所义务教育学校中,55所农村中小学教辅用房不足,须设置的实验室、电脑室、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语音室等没有配齐,其中:38所学校仅有教室和办公室,相应功能室严重缺失;所有学校运动场地没有达到标准要求,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运动场仅仅是一块圈地,体育教学和学生健身运动难以正常开展;38个农村中小学食堂,有27个没有达到标准要求,未能取得餐饮许可证。
二是区域内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
城区仍有11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尤其是油泵厂学校和亚父初中,仅有一幢教学楼,缺乏基本的配套设施。农村大多数村级完小在教学辅助用房、功能室配置,校园道路、运动场地等基础设施方面也都相对较差,明显落后于中心小学。(三)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结构失衡
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队伍主要存在结构性不合理。
一是学科教师结构不够合理。
表现在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学科专任教师严重不足。据统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师50人,体育教师157人,美术教师93人,信息技术教师19人。从这些教师任教学校看,主要集中在城区中小学和部分乡镇中心学校。农村绝大多数学校缺乏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开齐开足规定的课程难以有效落实。按照部颁课程计划测算,须增配音乐教师73人、体育教师15人、美术教师38人、信息技术教师74人。
二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据统计,全市初中、小学51岁以上的教师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23.5%,而30岁以下的教师只占7.6%。农村中小学51岁以上的教师,大部分是七、八十年代教育规模扩张时吸收的民办转正教师,普遍存在教育观念更新不够、使用现代教育设备能力较差、教学质量相对较低等问题,也对教育创新、增强教育活力产生直接影响。(四)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滞后
一是校园网络连通不足。
我市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161所中小学,还有37所小学及教学点宽带没有接入,宽带开通率只有80%;再根据省定标准,义务教育6—12班级的学校要配备1—2个计算机教室进行计算,我市义务教育学校计算机教室缺少近90间。二是计算机数量生机比偏低。
目前,我市计算机生机比为15.2:1,师机比为3.9:1,与省定生机比12:1,和师机比1:1标准相比,缺少学生用机1000台,缺少教师用机2730台。三是信息化设施缺乏。
我市现有学校广播系统98套,监控系统54套,对照省定基本标准,校园广播系统缺48套,监控系统缺92套。对于其他语音教室、课堂教学录播系统、电子阅览室、在线课堂教室、校园电视系统、一卡通系统和移动学习终端等选配标准我市基本没有配备,缺口更大。(五)教育教学目标管理缺位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自身指导、监管缺乏精细。
在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上,按照上级规定动作部署多,创新超前举措少;在教育教学管理建设上,宏观条款要求多,出台细化办法少;在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监管上,以文转文、以会贯彻多,具体检查督促督办少。二是一些学校办学质量目标和竞争意识淡薄。
一些学校校长办学思想模糊,没有清晰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发展目标,自以为学校设施落后,师资力量弱,只求平安无事,不求提高办学质量和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教育教学管理粗放,工作缺乏计划性、统筹性,只应付主要科目教学,不能开齐开足全部课程,艺体和实践活动不正常,学生素质教育要求难以落实,教育教学质量低下。三是少数学校执行办学行为规范不严。
少数学校贯彻落实办学行为规范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应有管理制度未建立,已有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学校管理松散,对教师教育教学放任自流,缺少检查、督促、考核等监管机制,违规办学行为时有发生。(六)校园安全保障比较薄弱
校园安全是教育管理的第一要务,发展教育的同时更要全力维护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我市校园安全形势基本良好,但仍存在影响校园安全的薄弱方面,主要表现在:
一是校园安全管理队伍不完善。
校园及学生安全管理涉及面广,范围大,头绪多,任务繁杂。我市校园及学生安全工作任务主要由学校的政教处、总务处或德育处承担,有的学校涉及到几个部门,管理人员也都是处室负责人兼任,容易造成主次不分,职责不明,多头管理,相互推逶的混乱局面。因此市教育局和各校成立专门的校园及学生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是做好校园及学生安全工作的保障。第五篇:物流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近年来,xx区把物流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化工、造纸、酿酒、物流)来发展,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为进一步加快发展xx现代物流业,对于“1234”发展战略的实施,增加财政税收,增加为工业服务的功能。为此,该如何围绕泸州市“四个四”发展战略,加快发展xx现代物流业,使物流业成为xx经济增长的一股强劲活力和亮点,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xx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目前,xx区有属地物流企业97家,其中,企业物流企业1家,区级物流企业73家,镇级物流企业23家,占地面积267亩,仓储面积11.14万平方米,从业人员2050人,车辆1009辆,船9艘,总吨位1.54万吨,自开票纳税企业11家,代开票纳税企业26家。20xx年实现货物运输量2000万吨,入库税金5800万元,同比增加1900万
二、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必要性
1、现代物流发展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生产资料的获取与产品营销范围日趋扩大,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其管理方式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革。与此相适应,被普遍认为企业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外的“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
2、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历史和现实经验证明,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外资西进、东资西移的趋势明显。我区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弱,主动地、大规模地承接产业转移,是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最重要突破口。而顺利承接产业转移,必然要求健全完善的物流设施和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以低成本专业化的流通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3、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商贸中心,必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区域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强大的集聚能力和辐射效应。按照市委“四个四”发展战略,要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商贸中心,就必须在提升物流、商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等多种要素的聚集能力方面狠下功夫。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
4、有效发挥和利用产业优势,必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要有效发挥和利用我区工业产业优势。我区有酒类、造纸、化工、建材等相对优势的产业,但多年来这些产业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原因之一就是现代物流业滞后的制约,物不能尽其利,货不能畅其流,影响了各种优势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工业产品成本偏高,配套能力弱,产业链的形成困难等。因此,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生产配套能力建设,延长产业链,才能巩固和优化现有优势,使诸多优势所蕴含的生产力发挥出来,才能把诸多优势产业转化为经济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xx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
1、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20xx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全区“1234”发展战路,把物流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并成立了物流业领导组,放开了物流业市场准入条件,制定了物流业实施意见,给予了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扶持,创造了物流业发展的软环境,使我区物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物流税源占到整个税源的25%。
2、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区位和交通是一个区域物流中心所必备的基础。xx地处川南要冲,扼川、滇、黔、渝四省交通之咽喉,距泸州市中心12公里、距泸州蓝田飞机场8公里、距泸州集装箱港20公里。现形成了公路、铁路、长江航道联运的立体化交通运输网络。
公路运输快速便捷。321国道纵贯全境,是四川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有隆纳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xx至重庆的川渝高速公路、xx至贵州的川黔高速公路在xx形成东西、南北走向的高速公路十字交x。是川滇黔三省交界区县交通规划中唯一拥有两条高速公路地区。
铁路运输潜力无限。正在建设中的隆黄铁路,北接成渝铁路隆昌站,南接贵昆铁路黄桶站,经xx区横穿四川叙永、古蔺,贵州织金、纳雍、大方、黔西、毕节、安顺等煤炭资源富集区,所经地区煤炭探明可开采储量高达470亿吨。
水路运输通江达海。我区拥有长江航道20.85公里,沿江建成港口10个,已规划的港口作业区6个,现有码头泊位30个,其中千吨级以上泊位16个,年吞吐量达700万吨。已建成的泸天化化工货运港、安达码头和正在建设的石龙岩码头、永利码头、川渝码头等共同构成了我区丰富的岸线资源。常年通航能力1000吨、丰水期达8000吨以上,昼夜通航,可直达上海。在当今全球油价飙升的情况下,水路运输的性价比优势凸现。
3、与日俱增的物流量。物流业发展与相关产业发展休戚相关。伴随着我区化工、造纸、酿酒、建材业的发展壮大,物流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xx是西部化工城的核心园区,有泸天化、火炬化工、天一科技等一批大型化工企业,化工产品进出量巨大。20xx年,泸天化化工产品年进出量达300万吨,以xx为中心区的化工产品的年交易量达1500万吨。随着泸天化煤制气等化工业项目落户xx,xx将成为西南重要的化工物资集散地。至2010年,xx的化工产品交易量将突破2000万吨。xx造纸业通过引进河南银鸽纸业进行技改扩能,到2015年,将生产纸25万吨,需用竹片100万吨,煤炭60万吨,化工原料8万吨。全区造纸业年进出货量可达300万吨。酿酒产业发展形势良好,产业配套齐全。目前,全区有生产、销售、包材、酒类物流等涉酒企业46家,至2010年酿酒业约需粮食15万吨,6.5万吨酒精,可生产白酒8万千升,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建材需求日趋旺盛,2010年全区建材货运量将达100万吨左右。
同时,由于xx得天独厚的交通节点优势,已成为煤炭资源的重要集散地。20xx年通过xx境内中转的煤炭达195万吨,约占全市比重的40%。随着古叙煤田的开发,滇煤、黔煤向长江中下游火电厂的输送,煤炭流量将呈激增态势,预计到2015年,通过xx集散的煤炭将达1000万吨。
4、大型物流企业的引领。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提升,一批具有现代物流雏形的企业正茁壮成长,它们对整个行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如我区引进的四川宏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第三方物流业务,集整体物流方案优化设计、公路运输、火车发运、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化管理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其先进的经营模式,可以为我区其他商贸物流企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四、构建物流业快速发展几点建议
1、加快建设完善市场发展基础。打造以云溪大桥和永宁大桥为核心的1个商贸圈。加快发展护国、大渡和白节3个区域性商贸中心。加快建设和培育打古、龙车、合面等边贸市场。加快培育和建设依托泸天化港口、石龙岩港口为核心的化工产品交易市场。依托一区两带,形成以城区商圈为中心,以大渡口、护国、白节、龙车为外围的点,以纳大路、321国道、纳白路,纳龙路为线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扇型商贸物流体系。
2、构建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企业及其农家店网络为骨干,以乡镇集贸市场为节点,形成化肥、农药、种子、农机具等农资和农村居民生活资料下乡、各种种植、养殖农产品进城的通畅物流渠道,并通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平台,构建服务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信息网络。通过努力,力争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乡镇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覆盖率达到50%以上,成为支撑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大物流配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