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国基层教育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关于我国基层教育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英语(师范)08级杜 林
摘要: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其作为个体,它承担着一个青少年成长期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及人生素养的培养;而作为整体,它则承担着一代代国家新生力量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公德及国民素质的塑造。在社会主义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地位更是无可替代。解读我国基层教育现状,不可否认,它有着不可磨灭的辉煌业绩,然而,在当今社会,教育在不断改革发展的同时,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文就本人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想和调研的方法,对中国目前的基层教育所作的一些思考和分析。从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人入手,对他们及他们的子女在受教育方面的调研、思考和分析,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呼吁更多的人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带动起中国的基层教育。
关键词:基础教育农村师资力量思想观念
正文内容
一、总述
教育事业是历朝历代兴国安邦的大业,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而基层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显而易见的是,在基层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教育机构处于重要地位。
在社会主义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地位更是无可替代。解读我国基层教育现状,不可否认,它有着不可磨灭的辉煌业绩,然而,在当今社会,教育在不断改革发展的同时,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文就本人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想
和调研的方法,对中国目前的基层教育所作的一些思考和分析。从基层入手,从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人入手,对他们及他们的子女在受教育方面的调研、思考和分析,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呼吁更多的人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带动起中国的基层教育。
二、家庭教育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孩子之前,更应该教育好家长。青少年个性发展与父母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关系很大,有些家长极力全方面保护孩子,一味地满足子女任何需求,久而久之,养成孩子骄横、惟我独尊等不良习性,便会任性而为。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和社会性活动,对子女疏于教导,放任自流,父母和子女间冷漠,互不关心,使孩子在不良环境的诱惑下走上歪路。有的家庭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时,便用“不打不成才”的歪理教育子女,使子女身心健康受到创伤,对家庭产生恐惧感,极易到社会上寻找同情和温暖不良家庭环境会导致子女的人格向变态方向发展。
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工程,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旺,祖国的富强,有关教育人士分析,人的教育,尤其是在心理、性格、品德、求知欲、上进心等内在素质形成上,很大部分都来自家庭教育。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学校教育
学校是另一个重要的教育基地,一个人最初的十几年差不多大部分都在学校中度过,因此学校教育也是我国基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回顾一下我国教育制度的变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到现在口号响亮的素质教育,都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详细说来,我市的教育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改变旧中国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逐年加大对文教事业的投资力度,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从
而使学校的布局和城乡人口分布相适应。但是,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升学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基础教育的目标发生了严重的偏差。“升学第一”取代了“人才第一”,“应试教育”代替了“素质教育”,流弊所及,基础教育越来越背离教育方针,许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已发生变化。学校等级分化严重,教师劳动价值不平等。这些都制约着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较长一段时期来,教育部门及社会考察学校和教师业绩的标准偏重于升学的多寡、分数的高低,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和“升学为第一目标”的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于是,为了达到升学目的而采取的(或存在的)一切活动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无形中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教育部门、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也几乎都卷入了“升学唯一”的怪圈中。因而就现状而言依旧存在不少的问题。
四、师资力量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学校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这一点在一些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福利少,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基层教师队伍的积极性降低,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了我国基层教育地方性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是我国教育系统历来存在的一个问题,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投入的加大,这种分配不均色沟壑在不断扩大并且愈演愈烈。
首先,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比例严重失调。城市学校和乡镇学校相比,无论是校园设施建设,还是师资力量的配备等等各个方面的差距是不能忽视的。
此外,广大农村学校生源流失、分配不均。在一个地区内,把学校分为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等不同等级。生源的分配也是按这等级来的,国家的教育投入也以此为据而递减,于是从一开始,普通中学就处在最底层的地位。并且,普通中学里学习好的学生全被城镇中学揽去。除此,有“路子”或有钱的家长,把子女
送往各重点学校,造成这些学校的班级严重超编,每班60多人已司空见惯,70~80人一班的也为数不少。而且,有些学生家庭及本人的名校情结,使得本地生源流失及一些学校有偿扩招,使得学校生源流失严重。
学生家庭及本人的名校情结,使得本地生源流失及一些学校有偿扩招。名校情节在几乎所有家庭及学生本人心中是存在的。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尽办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名校”,孩子也希望读一个好学校,对自己的发展有利。
五、教学管理
首先,我们思考的是高考制度的问题。当今社会,每年一次的高考被视为决定人一生命运的“独木桥”,如何度过这座桥,甚至已成为学生十二年寒窗苦读的首要目的。而这座桥并不好过,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而招生计划只有675万。尽管录取率每年都在增加,但截至今年,依然只有72.3%。落榜的学生抑或永远地和大学校园失之交臂,抑或选择长达一年的复读。因而在某些教师的班级管理中,学生被分为两类:能升学的和不能升学的。于是管理中出现了保护与淘汰这一简单的思维模式。比如,有的教师在桌位安排中,把“尖子生”排在最佳位置,把差生放在偏角,或者把差生集中在一块。有的学校,为了保持固有的名次和地位,实行近乎军营式的管理,教学上加班加点,尤其是几门主课,布置大量作业,进行频繁的补课、考试。
另外,在基层教育中,课程安排严重倾斜,技能训练形同虚设。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此,国家又规定了一系列需开设的副课和技能课,并配备了相应的教材。可在实际的教学中,除了智育(其实是“应试能力”)被过分强化外,许多学校在美、音、劳方面形同虚设。首先,师资不配套。许多学校,上这些课是“拉夫式”的,谁有空谁上。其次,为了应付检查,教导处的总课表上排着这些课,而实际上,要么自修,要么被英、数、语等主课占用。至于体育比赛、文娱活动等,能减的则减,能取消的就取消,以节约一切时间进行文化学习,来应付考试,也防止学生“分心”。为此,学生体质下降,技能明显低下。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农村教育仍然比较薄弱,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还比较大,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我们知道基层的启萌教育是长远教育重要保证。基层教育担负起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培养优秀的人才的作用。最终使其教受到更好的教育,不断培养出健康文明向上的新一代,为祖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3年9月17日,国发
[2003]19号)
[2].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9月19日).全区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资料汇编(内部资料),2003年11月
第二篇:关于我国基层教育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国基层教育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摘要: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其作为个体,它承担着一个青少年成长期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及人生素养的培养;而作为整体,它则承担着一代代国家新生力量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公德及国民素质的塑造。在社会主义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地位更是无可替代。解读我国基层教育现状,不可否认,它有着不可磨灭的辉煌业绩,然而,在当今社会,教育在不断改革发展的同时,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文就本人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想和调研的方法,对中国目前的基层教育所作的一些思考和分析。从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人入手,对他们及他们的子女在受教育方面的调研、思考和分析,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呼吁更多的人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带动起中国的基层教育。
关键词:基础教育农村师资力量教学管理教育培训 正文: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然而这么大个国家的主力军却是工人和农民。如果我们要提高全民素质就必须从工人和农民着手,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特别是贫困落后民族地区的农村,现在的工人多是从农村出去的,因为现代社会要养家糊口,光靠在农村打拼是没有出路的,很多农民子弟纷纷奔向城市,在城市里给别人打工,依然沦落为城市的最底层群众。因此农村教育是一个迫于解决的问题,因为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先导性、根本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但是我国农村教育现在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教育水平很低,老人基本上是没受过什么教育,中年人受过教育的很少,小孩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虽然现在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但一些新的问题又很突出。其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很多学校的教学设备很落后。即使配置了电脑教室的农村学校,由于不允许收取上机费,也被迫停止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的教学。投入不足也造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资助贫困学生等工作缺乏资金来源。其二是辍学率居高不下,且有上升之势。现在的农村孩子比城市孩子面临着更大就业压力,在他们看来读书根本不是很好的出路。况且现在读了书出来一样找不到工作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了给父母
减轻负担,很多孩子选择了去城市打工。还有很多孩子是因为从小的教育环境就不好,没有父母的督促,没有老师的提醒,任由自己放纵,成绩一直都不好,当然到了后面就更没有信心继续读下去了,于是选择了辍学。其三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改革和发展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农村教育的不均衡性和滞后性决定着未来农民的综合素质并不能在短期内提高很快。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长,农民收入将越来越多地依靠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集约的相结合,与文化素质的相关程度越来越显著。
面对着农村薄弱的教育水平,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优质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
提高教育质量,建立优质九年义务教育体系是重中之重。这是基础教育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我们搞九年义务教育不要“挂羊头卖狗肉”,要脚踏实地,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送到农村,就应该把九年义务教育的费用减下来,不要让全体适龄农村孩子因各种原因而失学。
九年义务教育体系应该是优质的,与城市教育比较,农村基础教育的含金量极为逊色。配合农村人口的转移,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这个体系的质量,其中包括大力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去。
(二)优化教育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学习环境对学子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下,建立“农科教结合”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利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教育这有利时机,大力宣传,积极争取,让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治贫必须兴教”,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的重要作用。
(三)教育经费重点抓
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实,问题是这些有限的教育投资,大部分还被锦上添花地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中小学。这对急需雪中送炭的农村来讲是多么的不公平。因此,要把经费问题作为重点,还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可以放宽私人办学,来弥补农村教育投资的不足。
(四)加强示范教育,激发农民的求知欲望。
极为残酷的就业现实,已使农村农民从正面或反面,吸收打工生涯中的教训。我们应该加强示范教育,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农民内心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从心底有个学习的企求,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在全国加强职业教育的大环境转好的前提下,各贫困地区农村农民将有一个参与职业教育,掌握实用生产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劳动者受教育水平低、职业技能低、个人文明程度低的要求和奋发学习的过程。
通过基础教育,他们将提高自身的核心素质;通过较为正规的职业教育,他们将掌握劳动力市场所必须的劳动力应具有的一些基本要素。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改变自己的弱质地位,他们就会以新的面孔出现在省内外的劳动力市场上,将站在较高的平台上,拓宽就业门路,受到雇主的欢迎、尊重和信任,享有较为平等的社会地位,提高收入。从而可提高下一代的受教育可能,提高下一代的受教育质量。
(五)调整并逐步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与投资体制。
农村义务教育应实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明确新体制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对于改变基础教育管理权限和经费分担责任层层下放,农村学校经费难以保证的状况,提供制度的保障。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出发,形成体制实现的制度模式,从全国范围而言,最终应该制定包括农村基础教育在内的教育投资法规。作为过渡性措施,首先建立教师工资由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分担的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教师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然后按照不同地区义务教育生均成本的额度,确定不同地区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并以法律形式保证实施。为此,需要从现在就开始着手进行调查研究,确定不同地区义务教育的生均成本,并按不同地区财政收支状况,确定各级政府分担比例,作为制定投资法规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教育经常性经费的按时足额拨付,农村教育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当然从另一方面讲农村教育又有很大的进步,例如:①农村教育升学率并不低,甚至可以说相当多的地区还比较高。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本人不愿意读书的或学生家庭经济上承受不起的中途流失了,考前减少了许多学生;二是农村学生通过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比较强烈,学习比较自觉、刻苦;
三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农村中小学积累了丰富的应试教育教学经验,办学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②计算机宽带网络已延伸到乡镇,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③师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从这些方面看农村教育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希望,只要我们一直坚持走共产主义道路,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的帮助下,农村教育一定能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
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农村教育仍然比较薄弱,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还比较大,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3年9月17日,国发
[2003]19号)
[2].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9月19日).全区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资料汇编(内部资料),2003年11月
第三篇:关于我国基层教育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国基层教育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键字:基础教育农村师资力量教学管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历朝历代兴国安邦的大业,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而基层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显而易见的是,在基层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教育机构处于重要地位。
在社会主义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地位更是无可替代。解读我国基层教育现状,不可否认,它有着不可磨灭的辉煌业绩,然而,在当今社会,教育在不断改革发展的同时,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文就本人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想和调研的方法,对中国目前的基层教育所作的一些思考和分析。从基层入手,从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人入手,对他们及他们的子女在受教育方面的调研、思考和分析,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呼吁更多的人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带动起中国的基层教育。
一,家庭教育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孩子之前,更应该教育好家长。青少年个性发展与父母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关系很大,有些家长极力全方面保护孩子,一味地满足子女任何需求,久而久之,养成孩子骄横、惟我独尊等不良习性,便会任性而为。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和社会性活动,对子女疏于教导,放任自流,父母和子女间冷漠,互不关心,使孩子在不良环境的诱惑下走上歪路。有的家庭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时,便用“不打不成才”的歪理教育子女,使子女身心健康受到创伤,对家庭产生恐惧感,极易到社会上寻找同情和温暖不良家庭环境会导致子女的人格向变态方向发展。
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工程,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旺,祖国的富强,有关教育人士分析,人的教育,尤其是在心理、性格、品德、求知欲、上进心等内在素质形成上,很大部分都来自家庭教育。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学校教育
学校是另一个重要的教育基地,一个人最初的十几年差不多大部分都在学校中度过,因此学校教育也是我国基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回顾一下我国教育制度的变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到现在口号响亮的素质教育,都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详细说来,我市的教育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改变旧中国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逐年加大对文教事业的投资力度,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从而使学校的布局和城乡人口分布相适应。但是,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升学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基础教育的目标发生了严重的偏差。“升学第一”取代了“人才第一”,“应试教育”代替了“素质教育”,流弊所及,基础教育越来越背离教育方针,许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活
动已发生变化。学校等级分化严重,教师劳动价值不平等。这些都制约着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较长一段时期来,教育部门及社会考察学校和教师业绩的标准偏重于升学的多寡、分数的高低,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和“升学为第一目标”的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于是,为了达到升学目的而采取的(或存在的)一切活动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无形中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教育部门、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也几乎都卷入了“升学唯一”的怪圈中。因而就现状而言依旧存在不少的问题。
三,师资力量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学校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这一点在一些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福利少,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基层教师队伍的积极性降低,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了我国基层教育地方性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是我国教育系统历来存在的一个问题,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投入的加大,这种分配不均色沟壑在不断扩大并且愈演愈烈。
首先,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比例严重失调。城市学校和乡镇学校相比,无论是校园设施建设,还是师资力量的配备等等各个方面的差距是不能忽视的。
此外,广大农村学校生源流失、分配不均。在一个地区内,把学校分为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等不同等级。生源的分配也是按这等级来的,国家的教育投入也以此为据而递减,于是从一开始,普通中学就处在最底层的地位。并且,普通中学里学习好的学生全被城镇中学揽去。除此,有“路子”或有钱的家长,把子女送往各重点学校,造成这些学校的班级严重超编,每班60多人已司空见惯,70~80人一班的也为数不少。而且,有些学生家庭及本人的名校情结,使得本地生源流失及一些学校有偿扩招,使得学校生源流失严重。
学生家庭及本人的名校情结,使得本地生源流失及一些学校有偿扩招。名校情节在几乎所有家庭及学生本人心中是存在的。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尽办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名校”,孩子也希望读一个好学校,对自己的发展有利。
首先,我们思考的是高考制度的问题。当今社会,每年一次的高考被视为决定人一生命运的“独木桥”,如何度过这座桥,甚至已成为学生十二年寒窗苦读的首要目的。而这座桥并不好过,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而招生计划只有675万。尽管录取率每年都在增加,但截至今年,依然只有72.3%。落榜的学生抑或永远地和大学校园失之交臂,抑或选择长达一年的复读。因而在某
些教师的班级管理中,学生被分为两类:能升学的和不能升学的。于是管理中出现了保护与淘汰这一简单的思维模式。比如,有的教师在桌位安排中,把“尖子生”排在最佳位置,把差生放在偏角,或者把差生集中在一块。有的学校,为了保持固有的名次和地位,实行近乎军营式的管理,教学上加班加点,尤其是几门主课,布置大量作业,进行频繁的补课、考试。
另外,在基层教育中,课程安排严重倾斜,技能训练形同虚设。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此,国家又规定了一系列需开设的副课和技能课,并配备了相应的教材。可在实际的教学中,除了智育(其实是“应试能力”)被过分强化外,许多学校在美、音、劳方面形同虚设。首先,师资不配套。许多学校,上这些课是“拉夫式”的,谁有空谁上。其次,为了应付检查,教导处的总课表上排着这些课,而实际上,要么自修,要么被英、数、语等主课占用。至于体育比赛、文娱活动等,能减的则减,能取消的就取消,以节约一切时间进行文化学习,来应付考试,也防止学生“分心”。为此,学生体质下降,技能明显低下。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农村教育仍然比较薄弱,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还比较大,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我们知道基层的启萌教育是长远教育重要保证。基层教育担负起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培养优秀的人才的作用。最终使其教受到更好的教育,不断培养出健康文明向上的新一代,为祖国做出贡献。
第四篇:关于基层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基层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在本调查报告中,针对“基层教育”这一问题,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社会调查和文献资料为依托,探索分析我地区基层教育问题.【摘要】
第一部分:我地区基层教育的主要特点;
第二部分:我地区基层教育近几年的变化;
第三部分:对我地区基层教育的几点建议
第一部分:我地区基层教育的主要特点
1对低年级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基本的学前一年教育没能得到全面的普及,且教师的文化水品良莠不齐,大量家庭式幼儿园在教育及卫生上不能达到标准;低年级教育无法达到小班额教育,班级人数经常达到50-60人,甚至以上,教师数量少,班级拥挤,学生学习环境差。
2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显著.近几年,外出务工人员的逐渐增加,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开始凸现出来。根据中华妇女网的调查,内蒙古地区的留守儿童以达万人,并且人数在逐渐增多。留守儿童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内心较为敏感,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匮乏,因而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具有针对性。3辍学率居高不下。
内蒙古地区属于农牧业地区,对自然环境的依靠较大,这种现象对于偏远的基层更为突出,家庭收入的不稳定,使得学生的正常教育不能得到保障。目前为止,在内蒙古全农村牧区的154万中小学生中,贫困率达到25.9%。在通辽市扎鲁特旗2011年中学辍学率达到40%,小学辍学率达到10%,这种高的辍学率与地区对基层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较大的关系。4基层教师水品良莠不齐。
尤其在较为偏僻的农牧地区,依然存在“多面手”老师的现象,即一名老师兼职多个科目的教学。
第二部分;我地区基层教育近几年的变化
在这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缩小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已经成为衡量我国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此,教育部新颁布实施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列入头一项工作,提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坚决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我地区的基层教育也有较大程度的变化。
1高考升学率提高。
内蒙古今年高考报名人数为207030人,比上年减少12281人、降幅近6%,已连续3年呈递减趋势。而区内外高校计划在内蒙古招生184701人,比上年增加8867人。如此算来,内蒙古今年高考升学率将达89.2%,比上年增长9个百分点,比今年全国录取率大约高出18个百分点。除去招生计划的原因,升学率近几年连续提高的还与家长对“知识改变命运”越来越认可。于此同时,小学毕业升学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2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困难中逐步发展。
就通辽市地区而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量较少,近几年建设中等职业学校的步伐正在加快,但直到2011年,尚未能达到各个旗县拥有自己的职业技术学校的规模。全市唯一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辽职业院校已形成在校生7424人,专任教师442,兼职教师120人的规模,并且在进一步的发展。
3小学生在校住读从无到有。
内蒙古地区是农牧业为主的地区,地广人稀,为了节约教育资源,从几年前开始,针对学生人数较少的地区开始施行并校教学的政策,由此带来的问题是部分学生家庭与学校之间距离较远,这部分学生大多采取住在有私人开设的学生公寓中。从2010年开始,部分小学已经开始建设校舍,这样解决了学生的住宿问题,方便了统一管理,对学生的住宿安全,饮食安全等有了系统管理,减少了学生的家庭开支。小学生在校住读是特殊地区采取的特殊方式,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培养小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的同时,也会由于过早离开父母而对学生心理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4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在中东部大中城市,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较早,发展程度较高;在西部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在近几年开始逐步发展起来。通辽市五中等市级高中,开鲁一中等县级高中等都开设可心理课程,有专门的心理学老师和心理活动室,开鲁一中等创办了有学生主导的心理委员会,定期活动,出版刊物。相比较东部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水平,我地区依旧相对落后,这种落后既表现在硬件设施上,也表现在学生和学校对它的认可程度上。
5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和传播,在基层教育中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广泛的得到应用,在通辽市地区,各市县级高中,大部分初中已经实现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也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远程教育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教育在师资方面的缺口和不足。
第三部分:对我地区基层教育的几点建议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这个人口大国的主力军是工人与农民,基层教育的优劣关系到我国绝大多数人的教育情况。大力发展教育是改变基层群众贫困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关键。提高基层教育水平是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因而发展基层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发展基层教育要切实根据基层状况,具有针对性的帮扶,使之得到改善。
1,基层教育落后的更多原因是教育资源的短缺.一方面是教师水平的不均衡,一方面是教学设施的不过硬,这需要国家在给基层教育资金支持的同时,给予人才的支持:基层教师要增加外出学习的机会,引进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自身教学本领,给基层学生更全面的教育;加强引进专业的教学人才,提高基层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这离不开国家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只有充足的资金和优惠的政策才能促进基层教育的又好又快的发展起来,这是全面提高文化素质的基础。2,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发展多媒体教学。
基层教育的另一大问题体现在信息的不畅通,不能及时的得到教育信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这严重阻塞的基层教育的发展。基层教育的信息化能够明显的改善这种不利局面。基层教育信息化要首先从基层教师开始,基层教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并能熟练的应用到教学中。
3,对于逐渐开始显现出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和小学生在校
住读问题,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予以关注.加强对这部分学生关怀,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同时应该针对在校住读小学生的特殊性,健全相关的制度,保证住读生活有序,保障其身心健康。
基层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密切关注基层教育的发展与现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国家对基层的重视程度.本次基层调查可以说明,基层教育在快速发作的同时,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五篇:关于我国基层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国基层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历朝历代兴国安邦的大业,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而基层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通过对中国目前的基层教育所作的一些思考和分析,发现我国目前在基础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并呼吁有关部门要切实关注这些问题,从而带动起中国的基层教育发展。
关键字:基层教育发展现状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飞速的发展,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解决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将成为衡量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形势看,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是农村教育发展中心问题。可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将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
一、农村教育发展现状
自2003年起教育部将“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列入头一项工作,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发生很大变化,但现在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虽然自2006年以来,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首先,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其次,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第 1 页(共 3 页)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现在的农村孩子比城市孩子面临着更大就业压力,在他们看来读书根本不是很好的出路。况且现在读了书出来一样找不到工作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了给父母减轻负担,很多孩子选择了去城市打工。还有很多孩子是因为从小的教育环境就不好,没有父母的督促,没有老师的提醒,任由自己放纵,成绩一直都不好,当然到了后面就更没有信心继续读下去了,于是选择了辍学。
二、导致农村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长期以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叉”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在当今经济形势下,稍微有头脑和能力的农民都去打工,农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者,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虽然打工者可以赚些钱回到农村来补贴,但是他们给城市所作的贡献更大,进一步拉大了工农业之间的差距。农村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
(二)财政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大部分教育集资,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大为缩减。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根本无法填补的,学校公办、民办教师的津贴费和代课教师的工资没有了来源。另外,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差距很大,进而造成了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困难的马太效应,陷入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
(三)社会、家庭、家长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教育产业化改革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最现实的结果就是很多农民不愿意承担这种高昂的教育风险投资,读书无用论开始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乡镇企业调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业劳动力过剩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甚少,甚至相对还在下降。家庭收入的减少直接影响农村学生的求学积极性。很多特困户、贫困户家庭辍学的原因就在于此。加上农村很多地区观念陈旧,家长文化水平低,没有法制观念,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是自己的私事,不知道送适龄子女读书是家长法定的义务。而某些家长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让学生辍学早点赚钱,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三、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指导思想明确,贴近农村实际
农村教育的落后更多的是因为教育资源的极度短缺,包括教育经费及师资的严重不足,还有教育信息资源的匮乏。这一切,形成了农村与城市发达地区教育之间的信息鸿沟。农村教育普遍落后于城市,单靠传统的书本教学和课堂讲授难以在短时间内赶上城市教育的发展进程,而信息技术则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创造了以往完全不可能有的条件和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远程传送、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突破了农村空间地域的限制。
(二)优化教育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学习环境对学子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
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下,建立“农科教结合”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利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教育这有利时机,大力宣传,积极争取,让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治贫必须兴教”,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的重要作用。
(三)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
温家宝总理在很多场合强调了城市教育资源要为农村服务的问题。目前农村经济还不发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因此还没有出现象沿海和国外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需要政府加以政策的引导,需要先发展起来的城市教育资源来带动农村的发展。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更积极、更有效地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特别是要向他们培养输送合格教师。要扩大城市各类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的招生,开展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一定要让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有书读、有学上,和城里孩子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发达地区城市应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
(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执法主体地位,预防辍学率的上升
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依法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每年开学前,地方政府必须向其辖区内的适龄儿童发放入学通知书,督促其监护人带领儿童按时到校报到入学,把好入学关,从源头上防止儿童辍学。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应依法取消升学考试,让小学生上中学完全实现“直通车”。要依法健全和完善学生辍学报告制度。每学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要做好辍学情况统计,统计工作要真实、客观。一经发现在校生辍学,立即发出复学通知书,责令其复学。
参考文献:《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教育部出台进一
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