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基层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基层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在本调查报告中,针对“基层教育”这一问题,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社会调查和文献资料为依托,探索分析我地区基层教育问题.【摘要】
第一部分:我地区基层教育的主要特点;
第二部分:我地区基层教育近几年的变化;
第三部分:对我地区基层教育的几点建议
第一部分:我地区基层教育的主要特点
1对低年级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基本的学前一年教育没能得到全面的普及,且教师的文化水品良莠不齐,大量家庭式幼儿园在教育及卫生上不能达到标准;低年级教育无法达到小班额教育,班级人数经常达到50-60人,甚至以上,教师数量少,班级拥挤,学生学习环境差。
2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显著.近几年,外出务工人员的逐渐增加,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开始凸现出来。根据中华妇女网的调查,内蒙古地区的留守儿童以达万人,并且人数在逐渐增多。留守儿童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内心较为敏感,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匮乏,因而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具有针对性。3辍学率居高不下。
内蒙古地区属于农牧业地区,对自然环境的依靠较大,这种现象对于偏远的基层更为突出,家庭收入的不稳定,使得学生的正常教育不能得到保障。目前为止,在内蒙古全农村牧区的154万中小学生中,贫困率达到25.9%。在通辽市扎鲁特旗2011年中学辍学率达到40%,小学辍学率达到10%,这种高的辍学率与地区对基层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较大的关系。4基层教师水品良莠不齐。
尤其在较为偏僻的农牧地区,依然存在“多面手”老师的现象,即一名老师兼职多个科目的教学。
第二部分;我地区基层教育近几年的变化
在这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缩小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已经成为衡量我国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此,教育部新颁布实施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列入头一项工作,提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坚决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我地区的基层教育也有较大程度的变化。
1高考升学率提高。
内蒙古今年高考报名人数为207030人,比上年减少12281人、降幅近6%,已连续3年呈递减趋势。而区内外高校计划在内蒙古招生184701人,比上年增加8867人。如此算来,内蒙古今年高考升学率将达89.2%,比上年增长9个百分点,比今年全国录取率大约高出18个百分点。除去招生计划的原因,升学率近几年连续提高的还与家长对“知识改变命运”越来越认可。于此同时,小学毕业升学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2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困难中逐步发展。
就通辽市地区而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量较少,近几年建设中等职业学校的步伐正在加快,但直到2011年,尚未能达到各个旗县拥有自己的职业技术学校的规模。全市唯一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辽职业院校已形成在校生7424人,专任教师442,兼职教师120人的规模,并且在进一步的发展。
3小学生在校住读从无到有。
内蒙古地区是农牧业为主的地区,地广人稀,为了节约教育资源,从几年前开始,针对学生人数较少的地区开始施行并校教学的政策,由此带来的问题是部分学生家庭与学校之间距离较远,这部分学生大多采取住在有私人开设的学生公寓中。从2010年开始,部分小学已经开始建设校舍,这样解决了学生的住宿问题,方便了统一管理,对学生的住宿安全,饮食安全等有了系统管理,减少了学生的家庭开支。小学生在校住读是特殊地区采取的特殊方式,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培养小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的同时,也会由于过早离开父母而对学生心理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4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在中东部大中城市,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较早,发展程度较高;在西部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在近几年开始逐步发展起来。通辽市五中等市级高中,开鲁一中等县级高中等都开设可心理课程,有专门的心理学老师和心理活动室,开鲁一中等创办了有学生主导的心理委员会,定期活动,出版刊物。相比较东部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水平,我地区依旧相对落后,这种落后既表现在硬件设施上,也表现在学生和学校对它的认可程度上。
5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和传播,在基层教育中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广泛的得到应用,在通辽市地区,各市县级高中,大部分初中已经实现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也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远程教育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教育在师资方面的缺口和不足。
第三部分:对我地区基层教育的几点建议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这个人口大国的主力军是工人与农民,基层教育的优劣关系到我国绝大多数人的教育情况。大力发展教育是改变基层群众贫困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关键。提高基层教育水平是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因而发展基层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发展基层教育要切实根据基层状况,具有针对性的帮扶,使之得到改善。
1,基层教育落后的更多原因是教育资源的短缺.一方面是教师水平的不均衡,一方面是教学设施的不过硬,这需要国家在给基层教育资金支持的同时,给予人才的支持:基层教师要增加外出学习的机会,引进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自身教学本领,给基层学生更全面的教育;加强引进专业的教学人才,提高基层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这离不开国家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只有充足的资金和优惠的政策才能促进基层教育的又好又快的发展起来,这是全面提高文化素质的基础。2,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发展多媒体教学。
基层教育的另一大问题体现在信息的不畅通,不能及时的得到教育信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这严重阻塞的基层教育的发展。基层教育的信息化能够明显的改善这种不利局面。基层教育信息化要首先从基层教师开始,基层教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并能熟练的应用到教学中。
3,对于逐渐开始显现出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和小学生在校
住读问题,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予以关注.加强对这部分学生关怀,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同时应该针对在校住读小学生的特殊性,健全相关的制度,保证住读生活有序,保障其身心健康。
基层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密切关注基层教育的发展与现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国家对基层的重视程度.本次基层调查可以说明,基层教育在快速发作的同时,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篇:社会调研报告,基层教育现状
单位代码11660单位名称重庆理工大学
论文题目:
基层教育发展现状及解决(浅析)
作者: 专业: 学号: 学院:
中 国 重 庆 2012年2月6日
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调查说明
调查目的:对我国基层教育的现状,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对比城乡基层教育现
状,找出差距和问题所在。探究基层教育更好、更全面落实的方法及途径。
调查方式:进行随机访问,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和和电子文档。并在微博、论坛里
发起广泛讨论。
调查样本:在家乡边缘的小镇,随机采访越6-12岁学生,发放问卷20张。发电
子文档40份。回收问卷以及电子文档58份,问卷中未回答的问题视为“不能确切知晓”。采访中获得的信息以及回收的问卷全部有效。
1.基层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农村基层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亘古不变是兴国安邦之大业。“民族大计,教育为本”,而基层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议题上更是显得格外重要;在我国,一个有着8亿相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的发展中大国,如若忽略或轻视基层教育,那么国家之前途何谈。
如今,国家经济腾飞,科研项目硕果累累。基层教育的普及与施行,可谓功不可没。纵观我国基层教育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它灿烂甚至是辉煌的业绩,然而,在当今时局,全球经济疲软,个别地区政局动荡不安。世界在不断“思考”并在“思考中变革”,我们的教育似乎停滞不前了。在人民素质与基层教育不再合拍之后,我们依然没能有大的迈进,自然问题就暴漏了出来。
面对不对称且“弊病缠身”的基层教育现状,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解决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将成为衡量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教育部将“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列入头等工作,提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坚决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可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将是今后一段时期
里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06年“两会”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殷切关注,“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让广大农村的学子及家长们看到了“前路”希望的曙光。
2.乡村基层教育,与城乡学校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城市化化进程日益加快、原农村固有的人口不断向城市涌入,农村学校生源日益减少。与此同时,农村税费改革后,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减少,而教师工资支出占地方财政较大份额,为减轻财政负担,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在私校冲击、名校挤兑、国有教育主管部门不作为,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农村基层教育现衰落之态。
乡村小学条件相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没有显著变化。在我发放调查问卷的小学,一年级18名,二年级7名,三年级3名,四年级7名。说是全日制乡村小学,实际上只有1—4年级,全校也只有不到50名名学生。走在简陋的校长办公室旁,依稀只能看到一只钢笔,几张纸盒,一瓶老旧的钢笔水。
近期,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则调查报告,引起了微博等新媒体和全社会的关注。农村生源10年来首次低于33%的消息。另外,根据据北京理工大学“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拥有的教育机会并不均等。农村孩子越来越难以考上研究型的国家重点高校,农村大学生主要分布在非重点的民办高校。阶层差距,正通过教育向下一代传递。纵观社会的现状。从一系列的利农、便农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国的城乡差异似乎在不断缩小;年后“用工潮”的风起云涌,也让农民工们有了较以前更为丰腴的劳动报酬。农村人越来越有钱了,或者说,户口在农村的人越来越有钱啦。但是基层教育却没能紧跟农村人的口袋,有文化的人愈加有文化,没有文化的人也难以从生活中摄取知识,也没有这样的意识。所以人民素质的差距陡然加大。
教育事也关乎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重点高校农村生源锐减,不仅关系到占绝对多数的农村人口的受教育问题,更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早在2009年,温家宝总理就提出要关注高校新生农村生源比例减少现象,当时,趁势提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特别强调:要重视发展农村教育。
近期,温家宝总理在河北考察农村教育时强调,教育是农村的希望之路。农
民最需要学校,最需要教育,他们在享受教育方面应该有更多的权利。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学校是一个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教育基地,一个人最初的十几年,花样且有着无限遐想的年华差不多,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因此学校教育也是我国基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回顾一下我国教育制度的变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到现在的素质教育,都在不断的推陈出新。趋避就良。横向的说,我国的教育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基础教育落后状况。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改变旧中国学校分布不合理的状况,逐年加强对文教事业的投资力度,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从而使学校的分布与城乡人口得到一定时期的“相对适应”。但是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升学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基层教育目标发生了严重的变差。“升学第一”逐渐取代了“人才第一,能力第一”的教育发展宗旨,“升学率:越来越像学校领导的“政绩工程”,成为他们晋升的一张塔牌。流弊所及,基层教育越来越背离教育的方针,许多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活动已发生变化。学校等级分化严重,教师劳动价值的不平等„„,这些都制约着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和“升学为第一目标”的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于是,为了达到升学目标,而采取的一切活动,不管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都在无形中得到了社会的较为普遍认同。教育部门、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也几乎都卷入了“升学唯一”的怪圈中。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生源流失问题: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学校的“运营”环节上尤为重要。教师。虽不能动摇的学校是否“运营”,但却在根本上决定了学校“运营”的优良弊劣。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发现,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这一点在乡村表现得尤为明显。待遇低、福利少、条件差,加之高觉悟的,愿意深入农村从教的教师又很少,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也是我们国家教育系统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投入的逐年加大,这种分配不均的“鸿沟”便越来越深,难以逾越。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比例严重失调。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各个方面的差
距不容忽视。
在广大农村,生源流失、分配不均;把学校分为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生源的分配亦是按等级划分开来。而且有“路子”或有钱的家长,把子女送往重点学校,造成重点学校严重超编。而且很多学生家长及本人有相当的名校情节,甚至是不惜一切代价,定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名校,使得本地生源流失更为严重。
4.建议及解决办法:
在人才的培养与塑造中,基层的,启蒙式的教育至关重要。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一般都是在基层教育的进行中确立的。然而,基层教育的种种弊病,不只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舆论的正确导向和协助,更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如此才能促使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让我们国家的教育繁荣不衰。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制度、管理、协调等都应该是政府助力的。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优化教育环境,形成一种“齐抓同管共协调”的新局面。在基层一线教师的福利待遇上,要大幅缩小城乡教师待遇的明显差距。如此提高农村的师资水准。最后,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加强对基层教育的关注及帮扶力度。
综上所述,基层教育是培养与塑造人才的重要保证,没有基层教育的具体落实与稳定繁荣,就谈不上国家的兴旺与长治久安。虽然,就目前来说,我国基层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农村基层教育仍然比较为薄弱,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仍然较大,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应该引起社会广泛的、持续的、高度的关注。
第三篇:关于我国基层教育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国基层教育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摘要: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其作为个体,它承担着一个青少年成长期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及人生素养的培养;而作为整体,它则承担着一代代国家新生力量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公德及国民素质的塑造。在社会主义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地位更是无可替代。解读我国基层教育现状,不可否认,它有着不可磨灭的辉煌业绩,然而,在当今社会,教育在不断改革发展的同时,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文就本人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想和调研的方法,对中国目前的基层教育所作的一些思考和分析。从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人入手,对他们及他们的子女在受教育方面的调研、思考和分析,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呼吁更多的人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带动起中国的基层教育。
关键词:基础教育农村师资力量教学管理教育培训 正文: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然而这么大个国家的主力军却是工人和农民。如果我们要提高全民素质就必须从工人和农民着手,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特别是贫困落后民族地区的农村,现在的工人多是从农村出去的,因为现代社会要养家糊口,光靠在农村打拼是没有出路的,很多农民子弟纷纷奔向城市,在城市里给别人打工,依然沦落为城市的最底层群众。因此农村教育是一个迫于解决的问题,因为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先导性、根本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但是我国农村教育现在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教育水平很低,老人基本上是没受过什么教育,中年人受过教育的很少,小孩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虽然现在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但一些新的问题又很突出。其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很多学校的教学设备很落后。即使配置了电脑教室的农村学校,由于不允许收取上机费,也被迫停止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的教学。投入不足也造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资助贫困学生等工作缺乏资金来源。其二是辍学率居高不下,且有上升之势。现在的农村孩子比城市孩子面临着更大就业压力,在他们看来读书根本不是很好的出路。况且现在读了书出来一样找不到工作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了给父母
减轻负担,很多孩子选择了去城市打工。还有很多孩子是因为从小的教育环境就不好,没有父母的督促,没有老师的提醒,任由自己放纵,成绩一直都不好,当然到了后面就更没有信心继续读下去了,于是选择了辍学。其三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改革和发展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农村教育的不均衡性和滞后性决定着未来农民的综合素质并不能在短期内提高很快。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长,农民收入将越来越多地依靠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集约的相结合,与文化素质的相关程度越来越显著。
面对着农村薄弱的教育水平,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优质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
提高教育质量,建立优质九年义务教育体系是重中之重。这是基础教育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我们搞九年义务教育不要“挂羊头卖狗肉”,要脚踏实地,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送到农村,就应该把九年义务教育的费用减下来,不要让全体适龄农村孩子因各种原因而失学。
九年义务教育体系应该是优质的,与城市教育比较,农村基础教育的含金量极为逊色。配合农村人口的转移,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这个体系的质量,其中包括大力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去。
(二)优化教育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学习环境对学子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下,建立“农科教结合”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利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教育这有利时机,大力宣传,积极争取,让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治贫必须兴教”,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的重要作用。
(三)教育经费重点抓
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实,问题是这些有限的教育投资,大部分还被锦上添花地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中小学。这对急需雪中送炭的农村来讲是多么的不公平。因此,要把经费问题作为重点,还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可以放宽私人办学,来弥补农村教育投资的不足。
(四)加强示范教育,激发农民的求知欲望。
极为残酷的就业现实,已使农村农民从正面或反面,吸收打工生涯中的教训。我们应该加强示范教育,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农民内心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从心底有个学习的企求,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在全国加强职业教育的大环境转好的前提下,各贫困地区农村农民将有一个参与职业教育,掌握实用生产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劳动者受教育水平低、职业技能低、个人文明程度低的要求和奋发学习的过程。
通过基础教育,他们将提高自身的核心素质;通过较为正规的职业教育,他们将掌握劳动力市场所必须的劳动力应具有的一些基本要素。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改变自己的弱质地位,他们就会以新的面孔出现在省内外的劳动力市场上,将站在较高的平台上,拓宽就业门路,受到雇主的欢迎、尊重和信任,享有较为平等的社会地位,提高收入。从而可提高下一代的受教育可能,提高下一代的受教育质量。
(五)调整并逐步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与投资体制。
农村义务教育应实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明确新体制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对于改变基础教育管理权限和经费分担责任层层下放,农村学校经费难以保证的状况,提供制度的保障。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出发,形成体制实现的制度模式,从全国范围而言,最终应该制定包括农村基础教育在内的教育投资法规。作为过渡性措施,首先建立教师工资由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分担的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教师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然后按照不同地区义务教育生均成本的额度,确定不同地区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并以法律形式保证实施。为此,需要从现在就开始着手进行调查研究,确定不同地区义务教育的生均成本,并按不同地区财政收支状况,确定各级政府分担比例,作为制定投资法规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教育经常性经费的按时足额拨付,农村教育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当然从另一方面讲农村教育又有很大的进步,例如:①农村教育升学率并不低,甚至可以说相当多的地区还比较高。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本人不愿意读书的或学生家庭经济上承受不起的中途流失了,考前减少了许多学生;二是农村学生通过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比较强烈,学习比较自觉、刻苦;
三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农村中小学积累了丰富的应试教育教学经验,办学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②计算机宽带网络已延伸到乡镇,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③师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从这些方面看农村教育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希望,只要我们一直坚持走共产主义道路,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的帮助下,农村教育一定能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
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农村教育仍然比较薄弱,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还比较大,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3年9月17日,国发
[2003]19号)
[2].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9月19日).全区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资料汇编(内部资料),2003年11月
第四篇:关于我国基层教育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国基层教育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键字:基础教育农村师资力量教学管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历朝历代兴国安邦的大业,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而基层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显而易见的是,在基层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教育机构处于重要地位。
在社会主义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地位更是无可替代。解读我国基层教育现状,不可否认,它有着不可磨灭的辉煌业绩,然而,在当今社会,教育在不断改革发展的同时,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文就本人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想和调研的方法,对中国目前的基层教育所作的一些思考和分析。从基层入手,从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人入手,对他们及他们的子女在受教育方面的调研、思考和分析,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呼吁更多的人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带动起中国的基层教育。
一,家庭教育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孩子之前,更应该教育好家长。青少年个性发展与父母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关系很大,有些家长极力全方面保护孩子,一味地满足子女任何需求,久而久之,养成孩子骄横、惟我独尊等不良习性,便会任性而为。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和社会性活动,对子女疏于教导,放任自流,父母和子女间冷漠,互不关心,使孩子在不良环境的诱惑下走上歪路。有的家庭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时,便用“不打不成才”的歪理教育子女,使子女身心健康受到创伤,对家庭产生恐惧感,极易到社会上寻找同情和温暖不良家庭环境会导致子女的人格向变态方向发展。
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工程,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旺,祖国的富强,有关教育人士分析,人的教育,尤其是在心理、性格、品德、求知欲、上进心等内在素质形成上,很大部分都来自家庭教育。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学校教育
学校是另一个重要的教育基地,一个人最初的十几年差不多大部分都在学校中度过,因此学校教育也是我国基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回顾一下我国教育制度的变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到现在口号响亮的素质教育,都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详细说来,我市的教育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改变旧中国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逐年加大对文教事业的投资力度,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从而使学校的布局和城乡人口分布相适应。但是,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升学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基础教育的目标发生了严重的偏差。“升学第一”取代了“人才第一”,“应试教育”代替了“素质教育”,流弊所及,基础教育越来越背离教育方针,许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活
动已发生变化。学校等级分化严重,教师劳动价值不平等。这些都制约着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较长一段时期来,教育部门及社会考察学校和教师业绩的标准偏重于升学的多寡、分数的高低,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和“升学为第一目标”的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于是,为了达到升学目的而采取的(或存在的)一切活动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无形中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教育部门、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也几乎都卷入了“升学唯一”的怪圈中。因而就现状而言依旧存在不少的问题。
三,师资力量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学校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这一点在一些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福利少,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基层教师队伍的积极性降低,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了我国基层教育地方性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是我国教育系统历来存在的一个问题,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投入的加大,这种分配不均色沟壑在不断扩大并且愈演愈烈。
首先,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比例严重失调。城市学校和乡镇学校相比,无论是校园设施建设,还是师资力量的配备等等各个方面的差距是不能忽视的。
此外,广大农村学校生源流失、分配不均。在一个地区内,把学校分为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等不同等级。生源的分配也是按这等级来的,国家的教育投入也以此为据而递减,于是从一开始,普通中学就处在最底层的地位。并且,普通中学里学习好的学生全被城镇中学揽去。除此,有“路子”或有钱的家长,把子女送往各重点学校,造成这些学校的班级严重超编,每班60多人已司空见惯,70~80人一班的也为数不少。而且,有些学生家庭及本人的名校情结,使得本地生源流失及一些学校有偿扩招,使得学校生源流失严重。
学生家庭及本人的名校情结,使得本地生源流失及一些学校有偿扩招。名校情节在几乎所有家庭及学生本人心中是存在的。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尽办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名校”,孩子也希望读一个好学校,对自己的发展有利。
首先,我们思考的是高考制度的问题。当今社会,每年一次的高考被视为决定人一生命运的“独木桥”,如何度过这座桥,甚至已成为学生十二年寒窗苦读的首要目的。而这座桥并不好过,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而招生计划只有675万。尽管录取率每年都在增加,但截至今年,依然只有72.3%。落榜的学生抑或永远地和大学校园失之交臂,抑或选择长达一年的复读。因而在某
些教师的班级管理中,学生被分为两类:能升学的和不能升学的。于是管理中出现了保护与淘汰这一简单的思维模式。比如,有的教师在桌位安排中,把“尖子生”排在最佳位置,把差生放在偏角,或者把差生集中在一块。有的学校,为了保持固有的名次和地位,实行近乎军营式的管理,教学上加班加点,尤其是几门主课,布置大量作业,进行频繁的补课、考试。
另外,在基层教育中,课程安排严重倾斜,技能训练形同虚设。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此,国家又规定了一系列需开设的副课和技能课,并配备了相应的教材。可在实际的教学中,除了智育(其实是“应试能力”)被过分强化外,许多学校在美、音、劳方面形同虚设。首先,师资不配套。许多学校,上这些课是“拉夫式”的,谁有空谁上。其次,为了应付检查,教导处的总课表上排着这些课,而实际上,要么自修,要么被英、数、语等主课占用。至于体育比赛、文娱活动等,能减的则减,能取消的就取消,以节约一切时间进行文化学习,来应付考试,也防止学生“分心”。为此,学生体质下降,技能明显低下。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农村教育仍然比较薄弱,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还比较大,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我们知道基层的启萌教育是长远教育重要保证。基层教育担负起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培养优秀的人才的作用。最终使其教受到更好的教育,不断培养出健康文明向上的新一代,为祖国做出贡献。
第五篇:关于我国基层教育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关于我国基层教育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英语(师范)08级杜 林
摘要: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其作为个体,它承担着一个青少年成长期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及人生素养的培养;而作为整体,它则承担着一代代国家新生力量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公德及国民素质的塑造。在社会主义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地位更是无可替代。解读我国基层教育现状,不可否认,它有着不可磨灭的辉煌业绩,然而,在当今社会,教育在不断改革发展的同时,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文就本人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想和调研的方法,对中国目前的基层教育所作的一些思考和分析。从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人入手,对他们及他们的子女在受教育方面的调研、思考和分析,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呼吁更多的人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带动起中国的基层教育。
关键词:基础教育农村师资力量思想观念
正文内容
一、总述
教育事业是历朝历代兴国安邦的大业,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而基层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显而易见的是,在基层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教育机构处于重要地位。
在社会主义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地位更是无可替代。解读我国基层教育现状,不可否认,它有着不可磨灭的辉煌业绩,然而,在当今社会,教育在不断改革发展的同时,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文就本人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想
和调研的方法,对中国目前的基层教育所作的一些思考和分析。从基层入手,从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人入手,对他们及他们的子女在受教育方面的调研、思考和分析,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呼吁更多的人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带动起中国的基层教育。
二、家庭教育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孩子之前,更应该教育好家长。青少年个性发展与父母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关系很大,有些家长极力全方面保护孩子,一味地满足子女任何需求,久而久之,养成孩子骄横、惟我独尊等不良习性,便会任性而为。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和社会性活动,对子女疏于教导,放任自流,父母和子女间冷漠,互不关心,使孩子在不良环境的诱惑下走上歪路。有的家庭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时,便用“不打不成才”的歪理教育子女,使子女身心健康受到创伤,对家庭产生恐惧感,极易到社会上寻找同情和温暖不良家庭环境会导致子女的人格向变态方向发展。
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工程,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旺,祖国的富强,有关教育人士分析,人的教育,尤其是在心理、性格、品德、求知欲、上进心等内在素质形成上,很大部分都来自家庭教育。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学校教育
学校是另一个重要的教育基地,一个人最初的十几年差不多大部分都在学校中度过,因此学校教育也是我国基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回顾一下我国教育制度的变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到现在口号响亮的素质教育,都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详细说来,我市的教育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改变旧中国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逐年加大对文教事业的投资力度,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从
而使学校的布局和城乡人口分布相适应。但是,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升学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基础教育的目标发生了严重的偏差。“升学第一”取代了“人才第一”,“应试教育”代替了“素质教育”,流弊所及,基础教育越来越背离教育方针,许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已发生变化。学校等级分化严重,教师劳动价值不平等。这些都制约着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较长一段时期来,教育部门及社会考察学校和教师业绩的标准偏重于升学的多寡、分数的高低,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和“升学为第一目标”的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于是,为了达到升学目的而采取的(或存在的)一切活动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无形中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教育部门、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也几乎都卷入了“升学唯一”的怪圈中。因而就现状而言依旧存在不少的问题。
四、师资力量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学校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这一点在一些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福利少,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基层教师队伍的积极性降低,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了我国基层教育地方性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是我国教育系统历来存在的一个问题,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投入的加大,这种分配不均色沟壑在不断扩大并且愈演愈烈。
首先,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比例严重失调。城市学校和乡镇学校相比,无论是校园设施建设,还是师资力量的配备等等各个方面的差距是不能忽视的。
此外,广大农村学校生源流失、分配不均。在一个地区内,把学校分为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等不同等级。生源的分配也是按这等级来的,国家的教育投入也以此为据而递减,于是从一开始,普通中学就处在最底层的地位。并且,普通中学里学习好的学生全被城镇中学揽去。除此,有“路子”或有钱的家长,把子女
送往各重点学校,造成这些学校的班级严重超编,每班60多人已司空见惯,70~80人一班的也为数不少。而且,有些学生家庭及本人的名校情结,使得本地生源流失及一些学校有偿扩招,使得学校生源流失严重。
学生家庭及本人的名校情结,使得本地生源流失及一些学校有偿扩招。名校情节在几乎所有家庭及学生本人心中是存在的。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尽办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名校”,孩子也希望读一个好学校,对自己的发展有利。
五、教学管理
首先,我们思考的是高考制度的问题。当今社会,每年一次的高考被视为决定人一生命运的“独木桥”,如何度过这座桥,甚至已成为学生十二年寒窗苦读的首要目的。而这座桥并不好过,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而招生计划只有675万。尽管录取率每年都在增加,但截至今年,依然只有72.3%。落榜的学生抑或永远地和大学校园失之交臂,抑或选择长达一年的复读。因而在某些教师的班级管理中,学生被分为两类:能升学的和不能升学的。于是管理中出现了保护与淘汰这一简单的思维模式。比如,有的教师在桌位安排中,把“尖子生”排在最佳位置,把差生放在偏角,或者把差生集中在一块。有的学校,为了保持固有的名次和地位,实行近乎军营式的管理,教学上加班加点,尤其是几门主课,布置大量作业,进行频繁的补课、考试。
另外,在基层教育中,课程安排严重倾斜,技能训练形同虚设。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此,国家又规定了一系列需开设的副课和技能课,并配备了相应的教材。可在实际的教学中,除了智育(其实是“应试能力”)被过分强化外,许多学校在美、音、劳方面形同虚设。首先,师资不配套。许多学校,上这些课是“拉夫式”的,谁有空谁上。其次,为了应付检查,教导处的总课表上排着这些课,而实际上,要么自修,要么被英、数、语等主课占用。至于体育比赛、文娱活动等,能减的则减,能取消的就取消,以节约一切时间进行文化学习,来应付考试,也防止学生“分心”。为此,学生体质下降,技能明显低下。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农村教育仍然比较薄弱,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还比较大,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我们知道基层的启萌教育是长远教育重要保证。基层教育担负起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培养优秀的人才的作用。最终使其教受到更好的教育,不断培养出健康文明向上的新一代,为祖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3年9月17日,国发
[2003]19号)
[2].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9月19日).全区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资料汇编(内部资料),200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