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师德与教师教育)阅读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回答以下问题。1、 教育爱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时间:2019-05-13 06:2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师德与教师教育)阅读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回答以下问题。1、 教育爱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师德与教师教育)阅读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回答以下问题。1、 教育爱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篇:(新师德与教师教育)阅读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回答以下问题。1、 教育爱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新师德与教师教育)阅读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回答以下问题。

1、教育爱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教育爱的三个特征

⒈ 情感性

孔子在《论语》曾经这样表述‘仁者爱人',孟子则解释说“仁”主要指人心,尤其是“恻隐之心”。两人强调的都是仁慈的情感性特征,即仁慈首先是一种爱心,应当爱人,同情、关怀和帮助人。

⒉ 理智性

伦理学家包尔生指出:“同情是积极的社会德性的基础,但它绝不是德性本身,像生命冲动的任何方面一样,它必须接受理性的教育和训导;”仁慈有别于普通情感的重要方面就是它的理性色彩。在理性的意志中,它既实现自己,又限制自己 _ 就其推动人类幸福的目的而言,它实现着自己,就其需要防止有害的结果而言它必须限制自己。

⒊ 超越性

超越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要求道德主体比公正做得更多,给他人更多的爱心;另一方面,它要求道德主体对人有更多的宽恕。因为爱本身是一种从容和平静的喜悦,而不是烦恼、抱怨和仇恨。

二、教育爱存在的必要性 及意义

⒈ 仁慈是伦理生活的基本原则

公正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公正只能保证生活秩序井然,并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缺乏关怀的社会是无情和冷漠的社会,因此仁慈就成为令人向往的美德。生命神圣却又十分脆弱,需要我们善待别人也善待自己。人与人之间需要奉行仁慈的原则。此外,从仁慈的超越性特质来看,人类总是容易犯错误,所以我们需要宽恕的美德,原谅自己也原谅别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仁慈对人的生命、生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伦理生活的基本原则。

⒉ 仁慈是公正的延伸和补充

公正是社会伦理的基础,仁慈是个人伦理的基础,它们互为延伸和补充。从男性伦理的角度来看,他们在意公正,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对此做过精辟的论述。而他的弟子吉列根却发现,妇女存在另一种道德语言,她们把道德问题定义为避免伤害和实现关怀,也就是说,妇女更在意爱心和仁慈。同时,由于公正具有历史性,在现实生活中,公正原则有时会带来某种不可兼得的价值遗憾,在这种时候,往往需要仁慈来弥补。正如莎翁名剧《威尼斯商人》里的一句台词“倘若能以慈悲调剂着正义,人间的权力无异于上帝的权力。” 仁慈是一个与公正不同的道德原则,仁慈显然比公正要求得更多。正因为如此,它才有资格去延伸和补充公正。

意义:

教师职业生活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需要用公正和仁慈两项伦理原则来处理。对教师而言,能否做到仁慈施教,是一个关系到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伦理课题。仁慈对于教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 职业自由感

一个对学生仁慈施教的教师,必然能够理解教育事业的真谛。因为从根本上讲,仁慈是教育活动的本质性要求之一。缺乏仁慈的教育,缺乏爱心和关怀,是一种机械、冷漠和无效的教育。由于仁慈的超越性特征,一个仁慈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能够以从容平静的心态来面对一切挑战,意味着他达到了某种自由境界,真正体会到了职业的自由,而自由感正是教师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只有具有

自由感,教育工作才是充满乐趣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⒉ 动机作用

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有着更为神奇的作用。它可以成为积极的情感中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说明了这一点。在教育活动中,师爱激励学生成长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儿童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教师温和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都会使他们萌生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在学习活动中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

⒊ 榜样作用

同公正一样,教师的仁慈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学生友善、宽容、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起着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从教师那里,学生可以体验到伦理生活的全面和技巧,也可以领略到由于教师实践仁慈而带来的美妙感受。

⒋ 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权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教师既是成人社会的代表,又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学生在教师面前总是比较紧张的。他们会非常在意教师的言行举止,因而过份严厉的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使班级气氛显得异常紧张压抑,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教师如何才能实践教育爱

⒈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仁慈不同于普通的怜悯和简单的同情,也不是一时的情感冲动,它要求践行者必须达到一定道德自由的境界才能准确把握。如果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教师必将陷入日常是非厉害中难以自拔,自身无法自由,又如何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宽容大度? 叶澜 老师曾这样描述过教师的个性:一个有资格当教师的人,应该是一个热爱生命、珍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人;开朗、热情、胸怀宽广。仁慈是一种比公正要求得更多的伦理原则,在道德修养上必然要求境界更高。

⒉ 拥有教育信心

信心让人冷静和从容。教师应当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同时也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教好自己的学生。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发挥出本质力量,更加从心底深处热爱自己的学生和事业。相反,如果丧失信心,教师就容易变得急躁、苛求、失去理智。但这种信心绝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断提高教育素养和技能是拥有信心的保障。

⒊ 掌握沟通和表达技巧

林崇德 教授指出:“热爱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与公正相比,仁慈有一个重要特征 _ 不一定有显性的表现。在教育实践中,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一方面,由于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教师总习惯把爱藏在内心深处,板起面孔和学生交往。另一方面,我们也确实缺乏恰当的沟通表达技巧。因此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自己是深爱学生的,但学生的感受却恰恰相反。这种现象令人深思:在师生交往中,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除了学习运用语言、教态及其它手段外,针对个性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当掌握不同的沟通技巧:外向型的孩子可以通过谈话、聊天等途径,内向的孩子让很多教师感到为难。有一个教师,班里有个后进生,偏偏又孤僻内向,每次谈心除了点头,几乎很少说话。教师经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发现他喜欢写东西。于是跟他约好,师生每天书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此举果然十分有效。靠着一封封充满关怀和希望的书信,教师成功地转变了这个学生。

⒋ 关心学生的心理

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师角色的定位越来越全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管理者,还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学生心理的关怀者。教师也许不是专业的心理工作者,但他至少应该承担起保护儿童心理健康的任务。由于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学生的心理困扰也日益增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能满足于做“衣食教师”,只在意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内心世界。

关心学生的心理应当从具体做起: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以真诚的态度接近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长久以来,教师习惯居高临下地说和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双方的心灵沟通,也不利于教师真正地理解学生。其次,教师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知识和疏导技巧。能够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正确面对发展中的问题。最后,教师应当用自己的仁慈与宽容,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安全健康的心理环境,使他们得到情感上和心理上的有力支持。

第二篇: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

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

㈠、教育爱的内涵

教育爱,也就是伦理学意义上的仁慈,是一个与公正密切联系的伦理原则,因为,如果去掉对他人的爱和尊重,我们就无法真正地实现公正。正如道德哲学家佛兰克纳所言:“仁慈也许不是必要的,却是令人向往的。”正因为如此,无论东方(儒家三达德 —— 智、仁、勇)还是西方(基督教的神学三德 —— 信、望、爱),都把它列为核心伦理范畴之一。

仁慈在中文中的意思主要是仁爱、慈善。在儒家伦理思想中有过详尽的论述。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仁的概念最早具有血亲之爱的特质,又由近及远,发展为一种泽被天下的全面德性。孟子曾经形象地表述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制也”。从而为仁慈添加了一个新内涵 _ 对人 的爱心应当有智慧,有策略和规范。

西方学者对仁慈的解释与我国思想家大同小异。作为神学三德(信、望、爱)之一,宗教伦理学家更加强调它的宽恕美德:作为一种责任,仁慈无疑是“超过要求的责任”,公正只要求保证彼此权益受到公平对待,仁慈则超越这一标准,做得更多。所以,仁慈是一种在某种意义上超越公正,给予性更强的德性原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仁慈就是具有高度理智性和超越性的爱心与宽恕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

㈡、教育爱的特征

⒈ 情感性

孔子在《论语》曾经这样表述„仁者爱人',孟子则解释说“仁”主要指人心,尤其是“恻隐之心”。两人强调的都是仁慈的情感性特征,即仁慈首先是一种爱心,应当爱人,同情、关怀和帮助人。

⒉ 理智性

伦理学家包尔生指出:“同情是积极的社会德性的基础,但它绝不是德性本身,像生命冲动的任何方面一样,它必须接受理性的教育和训导;”仁慈有别于普通情感的重要方面就是它的理性色彩。在理性的意志中,它既实现自己,又限制自己 _ 就其推动人类幸福的目的而言,它实现着自己,就其需要防止有害的结果而言它必须限制自己。

⒊ 超越性

超越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要求道德主体比公正做得更多,给他人更多的爱心;另一方面,它要求道德主体对人有更多的宽恕。因为爱本身是一种从容和平静的喜悦,而不是烦恼、抱怨和仇恨。

㈢、教育爱存在的必要性

⒈ 仁慈是伦理生活的基本原则

公正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公正只能保证生活秩序井然,并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缺乏关怀的社会是无情和冷漠的社会,因此仁慈就成为令人向往的美德。生命神圣却又十分脆弱,需要我们善待别人也善待自己。人与人之间需要奉行仁慈的原则。此外,从仁慈的超越性特质来看,人类总是容易犯错误,所以我们需要宽恕的美德,原谅自己也原谅别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仁慈对人的生命、生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伦理生活的基本原则。

⒉ 仁慈是公正的延伸和补充

公正是社会伦理的基础,仁慈是个人伦理的基础,它们互为延伸和补充。从男性伦理的角度来看,他们在意公正,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对此做过精辟的论述。而他的弟子吉列根却发现,妇女存在另一种道德语言,她们把道德问题定义为避免伤害和实现关怀,也就是说,妇女更在意爱心和仁慈。同时,由于公正具有历史性,在现实生活中,公正原则有时会带来某种不可兼得的价值遗憾,在这种时候,往往需要仁慈来弥补。正如莎翁名剧《威尼斯商人》里的一句台词“倘若能以慈悲调剂着正义,人间的权力无异于上帝的权力。” 仁慈是一个与公正不同的道德原则,仁慈显然比公正要求得更多。正因为如此,它才有资格去延伸和补充公正。

二、教师的仁慈

㈠、教师仁慈的意义

教师职业生活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需要用公正和仁慈两项伦理原则来处理。对教师而言,能否做到仁慈施教,是一个关系到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伦理课题。仁慈对于教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 职业自由感

一个对学生仁慈施教的教师,必然能够理解教育事业的真谛。因为从根本上讲,仁慈是教育活动的本质性要求之一。缺乏仁慈的教育,缺乏爱心和关怀,是一种机械、冷漠和无效的教育。由于仁慈的超越性特征,一个仁慈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能够以从容平静的心态来面对一切挑战,意味着他达到了某种自由境界,真正体会到了职业的自由,而自由感正是教师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只有具有自由感,教育工作才是充满乐趣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⒉ 动机作用

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有着更为神奇的作用。它可以成为积极的情感中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说明了这一点。在教育活动中,师爱激励学生成长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儿童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教师温和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都会使他们萌生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在学习活动中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

⒊ 榜样作用

同公正一样,教师的仁慈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学生友善、宽容、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起着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从教师那里,学生可以体验到伦理生活的全面和技巧,也可以领略到由于教师实践仁慈而带来的美妙感受。

⒋ 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权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教师既是成人社会的代表,又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学生在教师面前总是比较紧张的。他们会非常在意教师的言行举止,因而过份严厉的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使班级气氛显得异常紧张压抑,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㈡、教师仁慈的特点

⒈ 教育性

教师仁慈的教育性特征是由教育事业本身所决定的。一方面,教育事业是一项充满爱心的事业,它要求我们爱学生,教师通过教育活动体现出的仁慈又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最佳示范。同时,教育事业也规定了仁慈的特质:同血缘关系的爱相比较而言,教师的爱克服了盲目和狭隘的局限性,是一种更为无私、更为博大、更为理性的爱。

⒉ 理性色彩

仁慈德性本就具有的理智特征在教育事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和突出。我们常常把教师比喻成妈妈,实际上,教师的仁爱并不完全像母爱,因为这种爱不仅超越了一己之私,还克服了情感本身的冲动,变得理性、深沉。除了关怀学生的生活和身体,它更关心学生自身的发展 _ “为之计深远”。从长远利益出发,考虑学生的兴趣、志向和潜能,选择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的最佳成长。先贤孔子对其大弟子子路的成功教诲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教师仁慈的理性色彩还体现在他对教育事业神圣性的理解上。夸美纽斯之所以把教师誉为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就源于教师职业对人类发展的自觉关怀。这种爱和公正相结合,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就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最佳体现。教师的关怀必然会化为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仁慈。.方法特性

伦理学家包尔生指出:“热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性,它既不是一种德性,也不是一种技艺,而教育孩子则是一种困难和伟大的技艺,它首先需要控制自己柔弱的本能冲动的能力。”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践行仁慈时,由于教育规律的制约,考虑到教育对象年龄与发展的实际,不仅要爱学生,而且要爱而得法。对低年级而言,爱意味着耐心和宽容,对高年级而言,爱就是理解和尊重。在具体情境中,教师的仁慈同公正一样,都需要高超的教育艺术,陶行之 先生曾留下过一段佳话。在育才学校,陶 先生有一次遇见两个学生打架,上前制止并对其中一位说“你先到办公室等我”。几分钟后,陶 先生来到办公室,面对忐忑不安的学生,微笑着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让你久等了,这块糖代表我的歉意。”学生惊愕不已,一时楞在了当场。陶 先生又拿出一块糖,递给他说:“我让你停手,你马上就停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这块糖表示我的谢意。”学生接过糖开始哽咽,陶 先生接着拿出第三块糖对他说“刚才我已经了解过情况了,你之所以动手是因为他辱骂同学,这件事主要原

因并不在你,但若非如此,你也不会有到我这里做客的机会,所以,这块糖表示对你的欢迎”不等学生开口,陶 先生拿出最后一块糖说“好了,我的糖给完了,我的话也说完了,你可以走了”。学生走到门口忽然停下,惭愧地说:“先生,我也错了,无论如何,我不该动手打人”。在这个事例中,陶 先生不仅宽容,而且宽容有法。虽无一句措辞严厉的批评,却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㈢、教师仁慈的内涵

同教师的公正一样,教师仁慈的核心体现在对学生的仁慈施教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 无条件的爱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从人际关系中获得诸如温暖、同情、关怀和爱护等方面的积极情感,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十分重要。成人对儿童的关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条件的(如果儿童做了某些事情,他可以得到关怀,相反,如果他做了另外一些事情,他将得不到关怀);一种是无条件的(即无论儿童做了什么,都可以得到关怀)。教师仁慈体现出的一定是无条件的关怀和爱心。也就是说这种爱心是洒向每一个孩子的。不因他们的容貌、出身、性格及学业成绩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个真正仁慈的教师必然明白,越是不好看的、家庭贫贱的、淘气顽皮的、成绩落后的学生,越需要关怀而不是抛弃。这一点,与教师公正的伦理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教师仁慈首先是爱心,但又不止于抽象的爱心。更有一些教师对这种爱理解有误,以至于发展成糊涂的爱。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布置大量作业,强迫学生陷入题海复习,因为一个词、一道题的错误要求学生数十遍改正,当学生出现其它错误时,以学习作为最方便的惩罚手段等等。不仅无法取得教师希望的教育效果,还会适得其反,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要想真正地践行教育仁慈,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素养。有一位小学教师对此感受颇多:她以前任教于一所普通学校,教四年级三个班的英语。她对勤学苦练的道理深信不疑,除了课堂练习之外,每天都留大量课外作业,对不能按时完成或出错者加倍惩罚。小学生不堪重负,苦不堪言,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有一次,当教师在课堂上检查作业时,发现所有的本子竟然都是空白,并且大家相互作证,异口同声说教师根本没有布置作业。教师万万没有想到会有这种事情发生,想到自己为此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却不被孩子们所理解,冲动之下,教师撕碎了学生的作业本。同学们被这个举动吓坏了,……第二天,这位教师被停课反省。刚开始,她觉得非常委屈,自己明明是一片苦心,却落得如此结果,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开始渐渐醒悟到自己行为的不妥,在离开课堂的日子里,她始终努力思索一个问题 _ 教师究竟应该如何爱学生?什么样的爱才为他们所接受?等到她重新回到讲台时,整个人都发生了变化,她依然努力地工作,只不过亲切的笑容取代了严肃的表情,她还是相信多学多练,只不过快乐有趣的活动取代了烦琐枯燥的作业,很快她就获得了学生由衷的认可和爱戴,开始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特有的幸福感。同样是爱,前后两种不同的做法,效果差别如此明显,值得每一个教师深思。

⒉ 高度的宽容和耐心

现代教育理论一直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的含义无非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有获得成人关怀的需要,因而教师的仁慈不是可有可无,相反它非常必要;第二既然学生是发

展中的人,错误就是在所难免的,因为发展就意味着不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错误都会出现,有无心的、有无知的、也有有意的。实际上教师的仁慈往往集中体现在有问题的时刻和有问题的学生身上。它是一种高度的宽容和耐心。宽容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过错的迁就和放纵,而是一种理智的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耐心和冷静不可或缺。仅用惩罚是不能救人的,一味急躁也与事无补。一位幼儿园教师讲过一个有趣的案例:周五的下午,小朋友要离园了,教师将他们安置在小凳子上,忽然有一个孩子叫道:“不好了,金鱼死了”。教师循声望去,果然发现自然角里养的金鱼出了问题,漂在水面上悄无声息。教师生气地问道:“哪个小朋友干的坏事?”小家伙们都害怕地低下了头。教师把语气放缓又问:“是谁不小心做错了事情,只要承认错误,老师和小朋友会原谅他的。”一个小朋友红着脸站了起来,因为忙着接待家长,老师只是讲了几句要爱护生命的道理,就让这件事过去了。等到所有的小朋友都陆续离开后,教师突然发现刚才那个小朋友还站在门边,家长解释说孩子无论如何也不肯走。教师以为孩子为刚才的事情内疚,就安慰了他几句。孩子使劲地摇头说:“我不是故意地,我是想。”教师看出孩子确实有话想说,就把他带到一边,耐心地询问,终于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孩子想着大家都回去过周末,连 老师也走了,没有人喂金鱼,它们岂不要饿死?于是,就自作主张把所有的食物都喂给了金鱼,金鱼活活被撑死了。教师恍然大悟,同时心里十分庆幸,幸亏自己多了一份耐心,才能发现这个错误原来是因为爱心而铸成的。

㈣、教师仁慈修养

⒈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仁慈不同于普通的怜悯和简单的同情,也不是一时的情感冲动,它要求践行者必须达到一定道德自由的境界才能准确把握。如果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教师必将陷入日常是非厉害中难以自拔,自身无法自由,又如何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宽容大度? 叶澜 老师曾这样描述过教师的个性:一个有资格当教师的人,应该是一个热爱生命、珍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人;开朗、热情、胸怀宽广。仁慈是一种比公正要求得更多的伦理原则,在道德修养上必然要求境界更高。

⒉ 拥有教育信心

信心让人冷静和从容。教师应当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同时也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教好自己的学生。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发挥出本质力量,更加从心底深处热爱自己的学生和事业。相反,如果丧失信心,教师就容易变得急躁、苛求、失去理智。但这种信心绝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断提高教育素养和技能是拥有信心的保障。

⒊ 掌握沟通和表达技巧

林崇德 教授指出:“热爱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与公正相比,仁慈有一个重要特征 _ 不一定有显性的表现。在教育实践中,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一方面,由于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教师总习惯把爱藏在内心深处,板起面孔和学生交往。另一方面,我们也确实缺乏恰当的沟通表达技巧。因此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自己是深爱学生的,但学生的感受却恰恰相反。这种现象令人深思:在师生交往中,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除了学习运用语言、教态及其它手段外,针

对个性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当掌握不同的沟通技巧:外向型的孩子可以通过谈话、聊天等途径,内向的孩子让很多教师感到为难。有一个教师,班里有个后进生,偏偏又孤僻内向,每次谈心除了点头,几乎很少说话。教师经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发现他喜欢写东西。于是跟他约好,师生每天书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此举果然十分有效。靠着一封封充满关怀和希望的书信,教师成功地转变了这个学生。

⒋ 关心学生的心理

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师角色的定位越来越全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管理者,还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学生心理的关怀者。教师也许不是专业的心理工作者,但他至少应该承担起保护儿童心理健康的任务。由于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学生的心理困扰也日益增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能满足于做“衣食教师”,只在意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内心世界。

关心学生的心理应当从具体做起: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以真诚的态度接近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长久以来,教师习惯居高临下地说和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双方的心灵沟通,也不利于教师真正地理解学生。其次,教师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知识和疏导技巧。能够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正确面对发展中的问题。最后,教师应当用自己的仁慈与宽容,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安全健康的心理环境,使他们得到情感上和心理上的有力支持。

第三篇:爱与教育,师德演讲

爱与教育

杨成庄双窑小学

闫宽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这是不少教育家对教育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和热爱自己的学生,托尔斯泰就曾经这样说:“教师既热爱事业,又热爱学生,他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教师。”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重任主要地落在教师的肩上,要教师去承担。教师的劳动非常光荣,但教师的劳动也十分艰苦。教师既需要掌握渊博的知识,又需要具备崇高的品德;既需要投入繁重的脑力劳动,又需要付出大量的体力消耗。没有教师的辛勤耕耘,就没有人才的茁壮成长,没有教师的无私奉献,也就不会有人类的美好未来。把教师所从事的艰苦劳动和这种艰苦劳动对社会的积极意义联系起来,就能体会到当一名教师的光荣和自豪,就能体会到教书育人的无穷乐趣,就会有克服困难的无穷力量。

古往今来,在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终身不渝热爱教育的杰出人物。古代教育家孔子从教四十多年,朱熹从教五十多年,他们乐于诲人不倦。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拒绝当官,立足教书,鞠躬尽瘁三十多年。徐特立先生献身教育七十多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深受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尊敬。他们这种献身教育的传统精神,激励了无数后人。

当代中国,也涌现了大量为教育事业贡献终身的优秀教师和无数默默地在教育岗位上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全国特级教师丁有宽四十多年扎根于农村小学,不管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始终没有改变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决心,始终把教育孩子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先后把二十二个差班或乱班转变为先进

班,把三百多名差生转变为优秀生或“三好学生”,其宝贵经验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一个“爱”字。

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级教师”的北京市第二试验小学原副校长霍懋征,1943年师范毕业后到小学教书,在数十年的从教生涯中,霍老师从来没有体罚过一个学生,没有向一个学生动过气,而且创造出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奇迹。有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1962年6月,霍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二女儿病逝在医院。孩子病危时,医院给学校打来电话,学校领导要她赶快停下讲课去医院,她却说“我现在班上这么多孩子,我不去,我等到下了课再去”。一名教师,把自己的一腔心血全部倾注于自己热爱的事业,倾注于自己热爱的学生,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工作不能做好呢?

教育事业的宗旨是教育培养人,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和献身精神只有通过热爱学生、教育学生的具体行动才能体现出来。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可贵的职业感情,是教师全部道德修养的关键和核心。俄国教育家马申斯基说:“教师只有与学生在亲密和友善的接触中,以理性影响理性,以道德影响道德,以性格影响性格,以意志影响意志的情况下,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陶行知先生倡导“爱满天下”,徐特立先生提出“爱生如子”,丁有宽老师奉行“面向全体,偏爱差生”,无不体现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你才能做到关心和了解他们,尊重和信任他们,赏识和宽容他们。也只有付出了真爱,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修筑沟通心灵的桥梁。“亲其师信其道”。若师生感情好,你的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你的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若师生关系紧张,你的表扬,学生认为是哄人;你的批评,学生认为是整人。只有爱,才能为学生鼓起前进的风帆,鼓舞学生乘风破浪地前进。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是对我们所从事职业的价值与意义的深刻认

识和剖析,更是我们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度概括。我们职业的特殊性注定了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我觉得它集中体现在对教育的责任感、关爱学生和工作效率等方面。教育事业关系着下一代的身心发展,关系

着我国未来的建设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部分。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应该是极其强烈的,只有强烈的责任感才会激发更多的工作热情,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性并且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有了对教育的责任感还不够,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导师和帮手,更应该

是学生的朋友,所以关心爱护学生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道德,也是其强烈责任感的体现和升华。关爱学生首先应当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以公平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不偏见、片面地对待他们。除了关心他们的学习以外,还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向着积极、乐观、上进的方向发展;更多地了解他们课堂以外的生活,以便及时、适当、全面地帮助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能够给他们一个适合他们自己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展现自己的年轻魅力,张扬青春的才华,找回丢失的自信。

教师的职业道德还体现在工作效率上。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他应无私地传授学生所需要的文化知识,教育他们做人做事的方法。如果能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既引导学生们举一反三,培养他们学会学习、懂得思考的能力,又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未知问题,这是件艰难的事,特别是在职业类学校。所以我们不仅要成一个学者,更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尽可能地在不同的教学环境条件下,坚持不懈地研究教学方法,做到有所创新和有所成就,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今我已是一名静海农村小学教师,作为一名新教师,日后工作的路还有很长,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碰到的困难会接踵而来,面对这些,我会继续迎难而上,积极进取,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严格要求工作,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交流,尽快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业务精湛的职业学校教师。用严慈相济的爱和决心扎根农村,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

第四篇:爱与教育

“爱”是教育的源泉

界首市砖集中心学校李欣

内容摘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神圣灵魂,“师爱“则是进行教育的原动力。不爱学生,不懂得如何施爱于学生的教师没有资格做教师。热爱学生,是教师的一种宝贵的职业道德,也是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教育爱奉献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神圣灵魂,“师爱“则是进行教育的原动力。不爱学生,不懂得如何施爱于学生的教师没有资格做教师。热爱学生,是教师的一种宝贵的职业道德,也是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

一、师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师爱,是非血缘关系的爱,是人类对人类的爱,是既普通又神圣的爱。它源于人民教师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责任感,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深切理解和期望,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释放和表达,教师热爱学生,是教师生命的延伸和生活的镜子,是教师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关爱学生,也就是关爱自己;是一种珍惜,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爱融合于师生实际的交往中,既具体、实在又可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于是就需要我们 1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家的生活状况极遭,父母离异,生活拮据,导致他失去家庭温暖,感觉在其他同学面前愧不如人,再加上自理能力差,自制力不强,就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我调整教育方法,与瞧不起他的同学谈话,告诉他们:他是我们中的一员,只有我们才能真正帮助他。做通其他同学的思想之后,我又多次与他谈心,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照顾、鼓励他。渐渐地他变成了一个自尊心强的孩子,偶尔也会做出不可理喻的事儿来,无非是为了维护他那自卑和幼小的心灵。明白了这一点,我对他说:“老师不会因为一名学生的家庭背景而对他另眼相待,老师只在乎他是否真正学会做人,学到知识。让老师来帮助你,使你成为一个别人喜欢的孩子,好吗?相信你能行!”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他有时还会犯些小错误,出点小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毕竟在改变自己,毕竟在不断的进步。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再笨再懒再难管,都不应该成为被老师蔑视、嘲讽的对象。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可以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师生之间才可以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学生才肯接受教育。师爱——真正是教育者取得成功法宝。

二、爱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教育需要爱,爱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

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这是人性的根本,是教育有呼唤,是

一个教师应有的品德。“无德无以为师”。论语有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作为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率先垂范就是对科学真正的负责,就是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

“教育之没有情爱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了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了教育”(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这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的闪光点。在教育工作中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默默赞许的眼神,一片热烈的掌声,都在传递爱,分享爱,都会使学生群情激发、积极向上。关注这样的细节,是表达师爱的微妙与伟大,是彰显关爱的亮点。

毋庸置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除了父母长辈等家庭成员之外,就要数教师了,教师必须处处、时时、事事、言言、行行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语,都会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当老师不经意中做过的一件错事(哪怕很小),或者说错的一句话(哪怕很短),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三、爱,是对老师人格的考验

当我们从事了教师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当我们以一个教育者的角色出现,我们注定肩负历史使命,以教师博大的心胸投入战斗。爱,使我们永不言弃,不言自我,不容选择,不堕入低潮。

作为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教,难免有情绪的低潮,难免出现情感的失落,也许会滋生一些自由主义消极的低潮,低调的应对工作,敷衍塞责的去了却工作量,因此,我们就必须加强学习,强化管理机

制,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使之迅速振作精神,以满怀的激情和高昂的斗志投入教学中来。

面对工作的压力,面对别人的不理解,面对“清水衙门”的经济窘态,教师必须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神圣的历史使命;应该学会忘却感伤、丢掉失落;面对流动的学生,却不能流动的失去了爱,送走了长大的孩子,置身重复面对等待教育的孩子,调整好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下一个受教育的对象。

爱是信任,就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无限的潜力,而且老师也要善于发现学生,发现他们身上又各具特色的潜能,然后挖掘他们,鼓励孩子们去自主探究,从而把他们自身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才算达到了教育的良好效果。爱是理解,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有失误与困惑,需要老师支持他们、宽容他们重扬起前进的风帆;爱是和谐、共荣。需要建设起教育环境的瑰丽空间。

所以,作为与时俱进的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去爱教育,让教育与爱同行。

参考文献:

1、意大利亚米契斯 《爱的教育》 1990.8 图书出版社;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 2010.9漓江出版社。

第五篇:爱与教育

爱与教育,同样重要

两百年前,拿破仑在与贡庞夫人交谈时问道:“传统的教育体制似乎一无是处,为了使人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缺少什么呢?”“母亲。”贡庞夫人回答说。贡庞夫人的回答深深地打动了这位19世纪的伟人。他说,“这一词里包含着一种教育体制。那么请您费心,务必要培养出知道怎样教育自己孩子的母亲。”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她在儿童成长和成材中的作用无人可以替代。每一个伟大人物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母亲是孩子快乐的源泉,也是推动他们走向成功的永恒动力。母亲的精神气质和养育方式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爱自己的孩子很简单,可是要培养孩子优秀的心智并不容易。高尔基讲得好:“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

教育首先从母亲开始。那么,母亲对孩子的教育,首先要从自己开始。笔者认为,要成就孩子,必先成就自己。成就自己未必一定要取得事业的成功,更多的是人格上的完整和独立、自强不息的上进心和面对逆境的乐观心态。

从奥巴马的母亲到希拉里的母亲,这些母亲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重视自我的成长和自我的教育。母亲们的上进心、对教育的执著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而重视自我教育的母亲势必重视孩子的教育。

坚强的性格、乐观的心态也是这些名妈们的共性。爱一个孩子,就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当别人都放弃他时,也永不言弃。一个被母亲所不看重的孩子,很难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更遑论事业上的成功。

大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一个乐观向上的母亲,带给孩子的影响是美好积极的,而一个悲观忧郁的母亲带来的消极影响或许会误导孩子一生。所以,如果有志培养出社会的栋梁之材,做上名垂青史的名妈,母亲们,请先完善自己,成就自己吧。

——影响奥巴马一生的人

下载(新师德与教师教育)阅读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回答以下问题。1、 教育爱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师德与教师教育)阅读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回答以下问题。1、 教育爱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爱是永远的教育

    爱是永远的教育 ——《做最好的老师》第五章读后感 爱华中学石安远 本学期,奎校长推荐我校每位教师阅读《做最好的老师》,我读完了这本书后,获益匪浅的是第五章《班主任工作》......

    新师德与教师教育

    ......

    爱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读完了李镇西老师撰写的《爱心与教育》,其间,我曾数次流泪,我为一位教师的爱心、童心、悲心、真心、信心,自然地流下了热泪。李老师的文字朴实无华,但正是这......

    爱的教育师德演讲稿

    王安镇中心小学 闫强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这句朴实的话却诠释了教育的本质,触摸了师德的灵魂。爱的教育并不需要多么的惊天动......

    师德演讲稿:爱教育 爱学生

    大家好!今天我在这里和大家交流的师德体会是《爱教育 爱学生 爱自己》——创优争先,做更好的自己。其实我很平凡,因为发言给出了主题,所以非要在题目上冠上“创优争先”,倒不是......

    爱的教育师德演讲稿

    爱的教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借此机会祝愿所有的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我演讲的题目是《爱的教育》。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讴歌......

    师德学习体会--爱的教育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搞好班级工作的最大秘诀是“爱”,这个爱是对学生的爱,这个爱包含着师爱、母爱和友爱。一、 师爱,学生成长中的导航灯“为人师表”这个“表”体......

    师德师风——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 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那就是爱。 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所面临的是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