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的实质是爱的教育
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唤起灵魂
教育的实质是爱的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感化,是灵魂对灵魂的唤起。多少年的教学生涯,我深深地感到:学生要和班主任配合,对班主任尊敬,不是靠纪律约束他,也不是靠强制压制他,更不是像警察一样威慑他。这些做法表面上学生俯首帖耳,实际上心存怨恨,久而久之,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潜伏着很大的危机。要真正教育学生,教师要用真诚打动学生,让学生能够心悦诚服。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营造宽松、民主、绿色的课堂。
教师要赢得学生,首先要赢得课堂,精彩的教学技巧,口若悬河的谈吐,超人的智慧赢得尊敬。那种师道尊严,教条说教的冷面课堂,自然不会受到欢迎,因为学生在无穷的压力下生存,势必会遏制思维,听课会心惊胆寒,课堂效果不言而喻。两张皮的课堂,势必让学生身心都受到不同程度痛苦。相反,一个老师如果时刻面带笑容,上课和颜悦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领悟知识。始终能够和学生一起同喜同乐,和学生成为很有好的朋友。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里学习成长。其次是用生命感动生命。
我始终相信:教育是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唤起灵魂。教师要直面生命的发展,直面学生的心智发展中的种种困惑问题,而绝不仅仅是只关注学习,考上大学,将来干什么,能挣多少钱。那种片面的追求学习,只会让学生忽视学生生命的发展,只会让学生学习进入死胡同,窒息畸形。教育在很多时候表现在:“学生的生命感动老师的生命,用教师的灵魂唤醒学生的灵魂。这句话是一个标准,也是一个高度,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那还是几年前,一个学生对我的话还意犹在耳:老师,今天早操没见你,我的心在四处寻找你。可是下操还没见你,我急了,早读上不进去,才来找你。啪啪啪的敲门声今天我还能听见。那天我确实被高压锅烫伤了脸,没去教室。学生用他的生命中的关心在关爱我。那一刻我感动了。那一年这个学生考上了,但是家庭拮据,家里实在拿不出上学的费用,我从工资里面拿出一部分给他使用。以后每一学期开学我都给他拿些费用,让他能圆满完成学业。这个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且还考上研究生,最后留校在一所大学任教。学生用生命感动老师,老师也用生命用灵魂唤醒着学生。
再次让学生守住文化之根。在生命里,我们的文化底蕴不论怎么深厚,无论哪一件事情处理,都需要明辨理、礼。守住原则性内容。把握原则、标准、方向。“有理走遍天下”“有礼也走遍天下”。学生将来能走多远,这由学生守理能守多少决定,决定他将来生命的长度。“礼”,这个礼是人和人之间最恰当的心理距离,也代表了一种心灵的秩序,经常交流,融合古今礼故事,潜移默化,让学生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人。这些决定学生将来发展的宽度。要做到尊重生命遵守礼法。明白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礼厚就变成德。如果道理不明,礼数不到,学生将来出去也很难被社会接纳,被周围的同事接纳。这样的生命,决定了生命的短板。若要让其根深叶茂,那就要守住文化的主战场。
再次,让学生守住生命发展之根。有见识的家长图画的是学生的明天;没见识的家长,只注重学生的今天。我们眼光能不能跨越学生成长的现实,因为教育必须要占到学生心灵和生命的前方去等待,而不是被动的等学生出了问题再解决,或者陪孩子一块。有的家长听课就是想让学生成绩提高多少名,提高一万名都没有意义,因为孩子的根没人养,等他的根和干发展不相匹配的时候,一阵风就把这颗苗给吹倒了,甚至有的孩子的“根”已经“腐烂”了,家长还在那里高喊要提高成绩。岂不悲哉?!过去和未来是一个发展概念,我们的眼光要有能力跨越现实的浮躁障碍。带着学生的心灵跨越高山大海走向生命的辉煌。再其次,我们应该站到更高的地方引领学生。让学生的内心强大了,就不愁他智力的发挥。何事而不能,何时而不能。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为什么学习不行?因为心里面缺乏热情,没有动力,一看书包就烦,最喜欢过礼拜天,礼不放就烦,内心缺乏热情。为什么缺乏这份热情?就是人没有养起来。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正气。要正确看待孩子成长的时候出现的各种问题。现实、功利,甚至冷漠。这个“冷”就是孩子周围的环境先变凉了,孩子的心不仅仅是冷,甚至有的十四五岁的孩子面对学习、求职变得麻木,甚至拒绝教育。如何提升孩子内心的这份热情,这份温度?这要从环境解决,看到人脸上就让人的脸上结冰,让人一看那眼神,就兴奋不起来了,就觉得自己做了什么错事。这样的学生心灵怎么强大?我们需要文化是教育熏陶,感化、转化、内化学生的精神,内化学生的情感能量和精神导向。让学生精神强大,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精神自救。让人类的优秀品质时刻左右学生,生命感动生命,灵魂唤醒灵魂。
这是我的教育理念,这也是几千个孩子的生命从我内心走过之后留给我的一句话。自从我归依了教育,心便不再流浪。
教育的过程充满了美、朴素和纯净的爱。教育的过程很享受,因为整个过程充满了美,这个美是学生很天真的笑回报给我的时候,那种美胜过人间的任何花朵,但是要有心去欣赏,有能力去欣赏。教育学生,就像欣赏花朵一样。距离很远都能闻到它的香。这需要纯净的爱,无条件无功利的爱,教育是对家庭,对个人,对社会都是百年大计的大事情。对我们教育者而言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我们都能够在孩子学阶段,给予知识,给与智慧,给予生命的交流,给学生一个如花般的美丽人生。
第二篇:爱是永远的教育
爱是永远的教育
——《做最好的老师》第五章读后感
爱华中学石安远
本学期,奎校长推荐我校每位教师阅读《做最好的老师》,我读完了这本书后,获益匪浅的是第五章《班主任工作》这部分内容。今日,我用自己粗浅的文笔谈谈自己在读了《做最好的班主任》的点滴感受。
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具备“三心”,即童心、爱心和责任心。
一、童心
工作中常觉得自己和学生之间有一道无形的隔阂,总是不能与学生很好地沟通,换来的只是自己的感叹。每天晚上总在想怎样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打成一片……李镇西老师在关于童心的论述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用童心理解童心,要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和学生同年龄的一个学生,这不但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更是班主任对学生产生真感情的心理基础。所谓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是指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甚至某种意义上尽可能让自己有同年龄学生般的情感,同年龄般学生的兴趣和纯真。当我们努力保持这一份童心时,其实我们已经融入到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中去。我们便构建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当学生发现老师和自己变得“一样大”时,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老师当作朋友。当老师撕下成人的面具,在与学生嬉笑
游戏时,学生就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我想当我们怀着李老师所说的用 “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时,我们就能够发现学生的可爱。即使学生做错了事也是如此,因为孩子们总是怀着善良而美好地动机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总是怀着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赞扬、理解的心理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或许会好心办坏事,但是我们用童心去衡量时,自己就会变得平易近人,会使学生觉得你亲近,具有亲和力。
二、爱心
我们的教育是爱的教育,而不能简单的看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师爱,首先应是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和沉思,这样就和 孩子走到了一起,这样“亲其师,则听其道!”不过爱学生而不是一味的纵容。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会妨碍其他更多的人。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对违纪者以必要的惩罚,是的,凡是离开了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 “爱”,绝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爱!
我们要爱学生,我们要为学生的“美丽的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把童年还给童年,在平等中培养平等,教师对学生应博爱。
常听到有的班主任抱怨说:我付出那么多,我把心都掏给了学生,可我的学生为什么不领我的情,难道我还不具有爱心吗?其实他们片面理解了爱心的涵义。李老师告诉我们,爱心应该是日常生活(即常态的条件下)下自然而然的一种情感和行为。对学生的爱,并不一定
需要什么催人泪下的“爱的奉献”,平平淡淡才是真。其实质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李老师的话使我明白,只要我们真心爱学生,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把爱化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上,用我们平常的言行去感动学生,那么,我们就算成功了。所以让我们真正做到爱学生吧!爱每一个学生。
三、责任心
常认为责任心就是从早到晚地陪着学生,学生成绩好,考上好的学校这就是责任心的表现。李老师让我明白,所谓真正的责任心既是班主任在日常点点滴滴的工作中,认真细致和绝不敷衍地做好每一件事,更是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
未来社会需要有责任心的人。为国家培养现代人才,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神圣的使命,更应该是班主任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责任心的背后是我们的班主任是否具有教育理想。现今社会越来越功利化,我们的思想正在渐渐蜕变,更多的人把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尺,那自然就谈不上什么教育理想,也不会存在所谓教育理想(即责任心)。而我们需要的班主任,是应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有超越苦难的精神,有遥望未来的眼睛,有创新教育的理念。
我想当我们真正懂得了“三心”的含义,明白班主任工作是“心”的事业时,我们跟优秀班主任的距离就近在咫尺了。
有人说:没有从事过教育的人生,是遗憾的;没有当过班主任的教育生涯,是不完美的。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我会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学习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
第三篇:母语教育实质就是精神教育
母语教育实质就是精神教育
语文教育,越来越推崇“技术”。教师上课凭“技术”,诸如什么开课的技术、结课的技术、板书的技术、朗读的技术、调动学生情绪的技术乃至极为详尽的几课型、几步法、几环节等等。你进入语文教育圈内看看,参加语文教育会议,翻翻提交的论文,许多是在讲这些非常具体的技术;阅读语文教育方面的刊物书籍,发表的许多论文,不少是在传播这样的技术;听听一些老师做课、做报告,是在手把手地教给人这些技术。我们语文教师们俨然成了一批批纯粹的技术师傅(包括我自己),夜深人静时,我常常为我和我的同仁们的“变异”感到震惊---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学生在语文课上也基本是学“技术”,诸如什么
叙述的技术、描写的技术、议论的技术、说明的技术、起承转合的技术、夹叙夹议的技术、渲染和升华的技术,甚至抒情的技术,在书本上、课堂上都能学得到。我们的孩子们也已经变成了一批批小小的熟练的语言技术工人!他们熟练地答着试卷,如同在机器旁熟练地处理着一批批的零件;他们熟练地写着抒情文章,但内心却已经不起半点情感的波澜;他们或高亢或深沉地忧国忧民,但他们自己心里却觉得好笑!可是,我们的语文课正有逐步变成一门纯粹的技术课的可能,语文教育正有异变为一项纯粹的技能培训和手艺磨练的可能!这,是传统中国语文教育,在向现代中国语文教育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最深刻、最惊心、最骇人的“核变”!我认为,技术是绝对重要的。没有技术,教师怎么具体上课?没有技术,学生怎么进行具体的言语表达?语文教育当然离不开“技术”。最具体的操作“技术”,永远是第一线教师上课的基本手段;学生语言听
说读写,也存在基本的十分细致入微的操作“技术”。但,我们且不可由此,把语文教育异变为一门单纯学技术并基本用技术来驾驭的课程!纵观几年的讨论,实际存在一个根本分歧,那就是语文教育到底应着重于语言技术之应用,还是应着重于奠定人的精神根底?或者说透一点,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一门语言技术应用性课程,还是一门精神奠基课程?许多参加讨论的人到这里,就语焉不详或者各执一词。下面我想廓清这个问题。语言(言语)是人的精神的最基本的构成物。没有语言(言语)就几乎没有人的精神(或说只有极为简单、肤浅的精神)。语言(言语)是“人的精神本体”。因而语文教育实际就是“精神培植”、“精神教育”。“语言(言语)”的本质即精神,人的精神的本质即“语言”,二者实际是“一体二名”。设想,假如没有语言(言语),“人的精神”靠什么来依托?如果没有语言(言语),我们根本无法用“人的感觉”来感受这个世界,无法
用人的感觉来“听、看、触、嗅、品、思、说”这个世界。也就是说,“听、看、触、嗅、品、思、说”这些人的感觉是实际是“语言(言语)”给予我们的!在这个世界上,人是唯一具有“语言(言语)”的动物、人是唯一具有“精神”的动物。除人外,其他任何动物,因无语言(言语)才无精神。以人的视觉为例,假如没有语言(言语),外在的物体在人的眼中只能是光线、条块的堆积,就像照在镜中一样,是“物”与“镜”的关系(即“物”与“物”的关系)。只有掌握了“语言(言语)”,外在的那个物体才在人的眼中、大脑中成为一个概念。才是“物”与“人”的关系。简单的视觉是这样,稍复杂的感觉、情绪、情感就更是这样了。--譬如,只有人才能感触、懂得诸如什么是“潇洒”、什么是“亭亭玉立”、什么是“优柔寡断”、什么是“公元前”、什么是“银河系”与“宇宙”、什么是“花溅泪、鸟惊心”、什么是“感时忧国”、什么是“宠辱不惊”、什么是“安详从容”、什么是“韬光养晦”、乃至什
么是“酸甜苦辣疼痒麻赤橙黄绿长宽厚薄轻重”等等。这诸种感觉、知识,其实是“语言(言语)”给予我们的。或者说,我们学得了语言(言语),才懂得了或感触到了这些。如果没有语言(言语),我们就根本不能“以人的感觉”感受到所有这些!动物就不能!或者,这样说更明白,是“语言(言语)”,才使人具有了“精神”。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文章,就是就是把人领进一番新天地!语文教育中常常要替换一个语词,调整一个句序,说透了,实际就是“精神动作”--精神替换、精神调整!它只在表层上是“技术行为”!因而,语言(言语)就是人本身,语言(言语)就是世界本身,语言(言语)本身也是文化。母语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这是母语教
育最根本的内在本质。母语教育,在外在的效能上,才是语言(言语)能力教育和训练。或者说,训练语言(言语)能力就是训练精神!换言之,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丰富自我精神经验、培育自我精神、形成自我个性生命的过程,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教化的过程。其次,才是一个语言(言语)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的过程。---我们在理解上和表述上是这样说,实际上二者就是一个过程。前者是一种“人化”教育,后者是一种“公民能力”训练。百年来,我们在认识和把握母语语文教育的本质时,一直只认识到它是一种技能训练,如同游泳、打乒乓球一样的一种技术行为(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明显是不够深刻的。当然,好的语文教育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言语)能力(听说读写思等)。但我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鲜明特征,是分内外两层的。外在,是语言(言语)“能力”(听说读写思等)提高;内里,却是
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所以,如果,语文教育不认识到、不着眼于“内里”,即语文学习者的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那么,“外在”的所谓语言(言语)“能力”,也就绝难形成;进而,整个的语文教育也就必然“少慢差费”。一句话,语文教育,如果不着眼于“人化教育”的这个“内里”的机制,那么,作为“公民素质”的“听说读写”的“外在”“能力”就会成为无本之木。简言之,着意于“精神”,得益于“技能”。说语文教育(母语的)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教育”。这决不是说它是一种“思想教育”。“精神”与“思想”是两个有联系而又明显不同的概念。“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人有了精神才可以称作人,精神是人之本质。“思想”是“精神”的高级阶段,而“精神”则是“思想”的生命基础。“思想”是一种固化,“精神”是一种自由。“思想”多是理念的,逻辑的,他人性的,群性的,意识形态化的。而“精神”,则是自我生命的,是私人性的,个性化的,感性与理性交融的。“思想”只是人本质的充分性,人无一定“思想”不妨碍人成为人。“精神”则是“思想”的必要性。“精神”比“思想”广泛得多、宏博得多、活跃得多。有了一定语言(言语)的孩童少有深刻理念状态的“思想”,但却有高度活跃着、奔涌着、烂漫的“精神”,这是因为他掌握了语言(言语)(尽管很简单),是语言(言语)构筑了他的“精神”。也就是说,人的接受语言(言语)和人的精神的生长、成长,几乎是同步的。
这也就是,我坚决不同意把语文教育的本质,定性为是“语言(言语)技能”+“思想教育”,或“语言(言语)技能”+所谓“人文精神”(那种基本等同于思想教育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原因。因为这种所谓的“加”,是隔绝着的两种东西的“捏合”。也就是说,这种认识,从起点上就是错误的。我所说的“人文精神”与“语言(言语)”,完全是一种东西,明确说,语言
(言语)即精神,是一体二名,因而绝不是“加”。可是几十年来我们中国的语文教育一直只认识到它的“技能”这个层面的肤浅的意义,没有认识到它的“精神”层面的深刻意义,这是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最致命的盲点!说语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这只是一个“课程的定性”。决不是在语文课中放弃“语言(言语)”这个最基本的“抓手”,不但不放弃,我们在语文教育中还要更紧地握住这个“抓手”,通过此,来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言语)应用能力并从而奠定人的精神根底!有人会说,若这样说来,数、理、化、史、地等诸多课程,都可以说是“精神”培植课。不对。对人的精神说来,其他课程,只是“辅助性”地诉诸于人的精神,而语文课则是“根本性、本体地”建筑起人的精神;其他课,是“精神的拓展课”,而语文课则是一种“精神的奠基课”。人的精神生于语言(言语),唯有语言(言语)才是人的精神起点。其他课程只能在语言(言语)这个起点
上进行。即,数理化等课,是以“语言(言语)”为基础和凭借的,通过“语言(言语)”传播了世界的诸方面的知识,从而“拓展”了人的精神空间,并且它们基本是理智型的。如数学课从逻辑方面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物理课和化学课分别从物物之间的关系和物质的属性方面方面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地理课是从空间维度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历史是从时间维度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如此等等。而语文课,是通过“语言(言语)”根本性奠定了人的“精神根基”,它主要是情感型的,尤其由“语言(言语)”奠定一个人一生的“精神底色”!“拓展”与“奠基”明显不同,“辅助性”与“根本性”不同。请千万注意,我只是从“精神”一个方面来说各课的对“精神”的作用,绝对无贬抑其他课的意思。这种语文教育本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文就是道”!既不是“文以载‘道’”,也不是“文以交际”,又不是简单的“文‘道’合一”。
原载《语文学习》2000年6期
第四篇:爱是教育的灵魂
爱是教育的灵魂
——拔蛟窝幼儿园《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工作总结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坚定信念,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教师是无尚光荣的,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必须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项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二,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现今社会是知识社会,学习的社会,知识更新加快。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以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真正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尤其是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目标。
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是一个空洞的思想外壳,它是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和娴熟的业务技能与执着的敬业精神的结合点。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面对挑战和机遇,我在教育教学中树立起了“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要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为教育事业不停攀登,终生奋斗。在工作实践中,教师应十分注重自身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拓宽知识视野,以此来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
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到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
拔蛟窝幼儿园
爱是教育的灵魂
——拔蛟窝幼儿园《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工作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根据区教管中心关于深入开展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文件精神和教办工作安排,我校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了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一次以“爱心”与“责任”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大讨论活动。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我校全体教师以“敬业爱生、明礼诚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为核心,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不仅认真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学校下发的各种学习材料,还深刻剖析个人在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自身的师德水平和专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主要内容:
1、加强学习宣传。制定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方案,召开教职工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动员大会,组织全园教师集中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有关的法规文件,要求各教师在学校组织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另以办公室为单位组织小组学习,还要利用课余时间精读细思,并写两篇1000字以上的学习心得,到 检查学习笔记止,全校教职工共写体会文章20篇。
2、围绕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了以“爱心”与“责任”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大讨论活动,其具体内容为:(1)要树立什么样的师表形象;(2)在职教师有无从事有偿家教会,有哪些弊端;(3)如何履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责;(4)尊重学生人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过去做得如何,今后应该怎么做?
3、通过对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加强教师自律自警。增强在工作中努力践行“热心爱教、文明执教、廉洁从教、优质施教”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加强自律自警,切实承担起教育者的社会责任,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每个儿童在人生航程上激情扬帆。
4、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在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以“爱心”与“责任”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大讨论活动中,广泛收集教师们的先进事例和典型做法,在学评选师德先进个人时进行表彰。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
通过召开学园全体教师会议,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广泛进行宣传,将新《规范》上墙,为讨论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学习讨论阶段。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规章,采取集中与个人学习相结合、专题报告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习讨论,要求每位教师写出不少于1000字的心得体会两篇。
(三)总结提高阶段。
各教师上交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幼儿园材料存档,有关材料上交。
五、收到的成效: 通过近组织全园教师对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进行“爱心与责任”大讨论活动,从园领导到教师个人都能够主动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刻剖析存在问题的根源,写出深刻的剖析材料。目前,我园涌现出王红梅、贺琣等一批以“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学生放在心中、敬业爱岗、乐意奉献”的教师队伍。
六、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本学期,我校将继续对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深入学习和深入开展“爱心”与“责任”师德师风大讨论活动,在全校教师中进行“养师德、练师能、铸师魂、育新人”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紧绷新《规范》这根弦,牢固树立爱心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进取,勤奋工作,为推进我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做出新贡献。
拔蛟窝幼儿园
爱是教育的灵魂
——拔蛟窝幼儿园《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工作总结
开展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活动,是加强幼儿园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重大举措,也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根据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文件精神,我园认真组织教师深入开展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活动。活动中,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责任感为重点,不仅认真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局党办下发的各种学习材料,还深刻剖析个人在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使其教师自身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开展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活动达到的目标要求
1、通过学习和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师中倡导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德情操,增强教师依法执教、以德修己、以德执教、以德育人的思想观念,使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教育观,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崇高师德风尚。
2、通过学习教育活动,培养教师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敬业奉献的职业情操,增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良好师风。
3、通过学习教育活动,强化了教师 “教书育人”的执教理念。以优良的教风,促进学风,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和社会满意的教师。
二、开展此次活动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
1、个别教师中存在的只教书不育人的问题。
2、个别教师中存在的对待学生缺乏爱心和责任感等问题。
3、个别教师中存在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现象。
4、个别教师在工作中语言不规范问题。
三、加强领导,注重宣传,营造活动氛围 根据局党委要求,我园在开展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活动中,加强领导,注重宣传,营造活动氛围。首先党支部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了开展学习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活动方案,召开教职工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动员大会,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张贴到各办公室,并通过美术社做了宣传牌悬挂在校园内。其次,通过校园广播,校园板报、宣传栏,积极宣传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在校园内和师生中,营造浓厚的学习宣传氛围。
四、加强学习,领会其内容,提高认识 按方案分阶段开展活动。
1、认真学习师德规范。我们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发到全体教师手中,并组织教师逐字逐句学习,认真领
会新规范与原规范的相同的精神内涵,领会新增加的部分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使广大教师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
2、在组织教师逐字逐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的基础上,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综合知识内容进行考核,作为教师师德考核的一部分。在活动中全体教师与学校签订了师德规范责任书,将教师师德表现作为考核、职务聘任、职称评定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
3、要求教师在全面准确理解和掌握《规范》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实际工作撰写心得体会。全园教师撰写心得体会25篇。
五、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1、围绕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了以“爱心”与“责任”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大讨论活动,其具体内容为:(1)树立什么样的师表形象;(2)如何履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责;(3)尊重学生人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2、通过对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加强教师自律自警,增强在工作中努力践行“爱岗敬业、依法执教、为人师表”的信心和决心,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3、我园为进一步开展师德建设工作,结合开展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活动,开展师生结对帮扶活动。做法是:从生活习惯、学习情况、思想情况、情绪变化等方面帮扶,使他们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4、为了发挥家长对学校师德建设的监督作用,促进学校师德工作管理规范化,进一步检验教师在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活动中的实际效果
通过组织全校教师对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进行“爱心与责任”大讨论活动,从幼儿园领导到教师每个人都能够主动查找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深刻剖析存在不足的根源,撰写心得体会。
拔蛟窝幼儿园
爱是教育的灵魂
——拔蛟窝幼儿园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总结
近日来,我园组织教职工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让老师能全面深刻理解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修订意义,准确知道《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为使老师更加理解新时期职业道德的新要求,幼儿园还组织全体教师到剧院观看电影《女检察官》。
电影《女检察官》根据河南省灵宝市检察院全国模范检察官白洁的先进事迹改编。影片展示了这样的情节:涉嫌杀人的于彪外逃,女检察官经常去于彪家帮助于彪病弱的老母亲和小女儿,于彪一家对女检察官情同亲人,最终,于彪被感化并主动自首;一位盗窃电缆的少年,女检察官发现他可能未满16岁,但户籍登记上却明确写着已满16岁。带着疑点,女检察官四处奔波,终于查清这名少年只有15岁,可以不予批捕,从而挽救了一个少年的命运。
此外,这名女检察官为安抚嫌疑人的重病父亲,主动假装嫌疑人的女秘书,来服侍嫌疑人的父亲,最终,嫌疑人主动交待了一切。在故事高潮阶段,影片向观众展示了这名女检察官糟糕的身体状况,但其个人办案数却连年最高,由于积劳成疾,最终不得不手术,术后,她将永远不能再生孩子,为了身为独子的丈夫,她忍痛提出离婚。
这些情节都是真的。今年年仅33岁的白洁,近六年来,检察官白洁审理批捕的案件889件1582人,平均一天半就要办理一起案件,准确率达100%。她本人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全国模范检察官”称号。《女检察官》让我们的老师深深感动。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这样的检察官!观看后,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写了自己的观后感,真切地谈了自己的体会。
有的老师在总结中写到:“在此,不禁让我想起为人师者的我们。难道我们不应该具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崇高品质吗?众所周知,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对学生的爱更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孩子的真诚。这种爱是无私的,它要毫无保留的献给所有学生;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涵在为所有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当中;这种爱是神圣的,它能凝成水乳交融的情谊。” “回首清晖来时路,古月依旧照今人。”自古就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为师准则,作为21世纪教师中的一员,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将要努力向白雪同志学习,继续用全面发展的师魂塑造人,用无私奉献的师德陶冶人,用学贯中西的师能武装人,用高风亮节的师表鼓舞人,为了那无悔的承诺,谱写出无愧的杏坛赞歌!”
有的老师说学习修订版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感悟最深的一点是倡导“终身学习”。特别是经常听到教师中在议论的,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是的,时间在流逝,事物在变化,一批一批的学生在发展,用昨天的经验去教今天的学生,谁都会觉得困难。课堂上,当你想用某一个精彩的词语时,思维嘎然而止,怎么也想不起来;当你想引经据典证明你的论据,那出处及作者突然变得无影无踪;当你想讲一个神话或童话故事时,情节怎么发展你忽然不知道了;当你想讲一句名人名言时,你不知道那句话到底是谁说的,也不知道那句话原本是怎样说的``````总之,有很的很多“卡壳”的时候。这就是我们的知识被时间冲洗的结果。另外,有时学生讲的知识我们不知道,总觉得有点尴尬。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减少因年龄增加带来的记忆力减退,思维不够敏捷,我们只能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是众所皆知的经典劝学句,因为知识在更新换代,要使自己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所以要学习;因为知识在不断“折旧”,已知的知识经过时间的洗礼,逐渐模糊甚至了无痕迹,所以要学习。现在的经典劝学句应改为是“学到老,活到老”。因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认识社会,跟上时代。不学习,头脑便空虚,思想便饥渴,知识便老化。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脚步,在很多新生事物面前无所适从,所以我们要学习。再说,知识不断更新,昨天的知识,今天可能已经过时,我们在课堂上要把什么教给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做教师的更应学习,为学生做好表帅。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有的老师写到:“做检察官和做教师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都以教育人为目的。抓犯人,对犯人惩戒,是为教育他,为这个社会的和谐。做教师是想提升学生的道德,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更好服务于社会。但这个很浅的道理却不是人人都懂得。所以白洁要抓于彪,于彪威胁他,要报复她,这很正常,毕竟我们的社会很少有人感激要抓他的人,甚至很少有感激批评他的人。觉得做一个优秀的检察官或者要做一个优秀的警察、法官,要比做优秀教师难得多。对公检法中的那些优秀人士我是向来敬佩的,他们面对的对象比起我们面对的对象更难对付。当然话说回来,也不意味着做老师就能得到人们的理解。要知道犯罪的人都是读过书的,在过学校的,接受过老师的苦口婆心的教育,这些人往往在学校就有那种预兆。最近几年,学生与教师的冲突也愈演愈烈,甚至发生了许多血案,教师不仅仅是劳累,同样面临着生命危险,不得不令我们做教育的深思。我们的德育要加强,我们老师的德育水平要加强。”
有的老师认为教师要经常自省,教师这项工作,体现师德的意识是很强的。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如果马马虎虎教学,也可以应付过去,这只是敷衍塞责履行教学工作。如果我们养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后,自检一下自己是否尽职尽责。反省自己可以激励自己,这是积极进取的表现。一个人,贵在自知之明,这需要有自省作为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长在哪里,缺在何处,一个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骄傲自满,时间一长,就会脱离群众,就会退步,就会降低自己威信。当然,只有自己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
总之,每个老师都发出了自己的心声。做教育,重要的的要反思,做教育,最需要的是爱心,最关键的是行动。对照规范要求,步步努力,让爱充满园!
拔蛟窝幼儿园
爱是教育的灵魂
——拔蛟窝幼儿园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总结
教师的“教”就是要靠自身的知识、智慧、人格来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的思想情操、职业道德比任何职业都重要。于是,广大教师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运而生,同样在新形势下它需要有高要求、新理解。
拔蛟窝幼儿园何园长在第一时间将《区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办法(讨论稿)》通过教育网下发给每一位教职工,要求大家认真学习相关内容,通过自学、分析、总结,能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我区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及时、全面的把握新形势下我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新要求,并积极对照规范内容找差距(这里包括个人的,也可以是幼儿园整体的,有代表性的)。其次,位育幼儿园召开了教职工座谈会,鼓励老师们共同参与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建设的新实践。
在会上,所有的老师都表态:会坚决拥护,认真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行为准则。新教师李老师说:“规范让我们新教师在第一时间树立了正确的师德观念,我将以实际行动表达对此文件的拥护。”李老师感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办法的制定和修改,让我们教师队伍更规范、更严谨,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必将牢记温总理对老师的希望,为努力把孩子们培养成健康、快乐、向上的有用之才打下基础。”王老师表示:“规范约束了老师的日常行为,列出了不符合、不适应教师的行为,让老师们更好的在家长和幼儿面前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作为新形势下的幼儿教师,除了关爱学生,还要有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己专业修养,为创一流品牌而努力!”整个座谈会气氛活跃、讨论热烈,在经过一番重点讨论、个别发言、总结归纳后大家达成了共识。幼儿园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建立弘扬先进、惩处违反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拔蛟窝幼儿园朱园长在总结中指出,下一阶段将组织大家进一步深入学习《实施办法》,以《规范》为准则,结合幼儿园实际,制定位育幼儿园职业道德规范,希望老师们群策群力,在充分理解徐汇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多提宝贵意见。大家可以先酝酿,幼儿园会在广泛听取大家建议的基础上定初稿,再组织大家以小组讨论、开座谈会集体讨论等形式再次征求意见。
拔蛟窝幼儿园
爱是教育的灵魂
——拔蛟窝幼儿园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和专业水平,根据市教育局关于转发《市教育局和市教育工会委员会关于组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的通知文件精神,我校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了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一次以“爱心”与“责任”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大讨论活动。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我园全体教师以“敬业爱生、明礼诚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为核心,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不仅认真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幼儿园下发的各种学习材料,还深刻剖析个人在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自身的师德水平和专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成立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何菱 副组长:王红梅
成 员:贺蓓、黎秋燕、胡育丹、二、学习内容:
1、加强学习宣传。制定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方案,召开教职工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动员大会,组织全校教师集中学习《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有关的法规文件,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悬挂在各级办公室,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要求各级组在幼儿园组织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另以级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利用课余时间精读细思。
2、围绕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了以“爱心”与“责任”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大讨论活动,其具体内容为:(1)要树立什么样的师表形象;(2)在职教师有无从事有偿家教,有哪些弊端;(3)如何履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责;(4)尊重学生人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过去做得如何,今后应该怎么做?
3、对照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六条,开展评幼儿园、评领导班子、评教师的“三评活动”。进行自查自纠主要内容:(1)查自己是否做到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促进自己更好的爱国守法;(2)查自己是否做到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促进自己更好的爱岗敬业;(3)查自己是否做到爱护尊重学生,促进自己更好的关爱学生;(4)查自己是否做到以身作则,情操高尚,促进自己更好的为人师表。查自己是否按课表上课,不随意调课代课,严格按教学规范组织教学活动。
4、开展“五个一”活动:签订一份符合新规范的师德师风责任状,制定一套市第二职工子弟幼儿教师教学忌语和寄语,撰写一次学习体会文章。
5、通过对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加强教师自律自警。增强在工作中努力践行“热心爱教、文明执教、廉洁从教、优质施教”的信心和决心;严格依法治教,切实承担起教育者的社会责任,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每个儿童在人生航程上激情扬帆。
6、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在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以“爱心”与“责任”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大讨论活动中,广泛收集教师们的先进事例和典型做法,评选师德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三、收到的成效:
通过组织全校教师对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进行“爱心与责任”大讨论活动,从学校领导到教师个人都能够围绕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动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刻剖析存在问题的根源,写出深刻的剖析材料。涌现出一批以“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学生放在心中、敬业爱岗、乐意奉献”的教师队伍。
拔蛟窝幼儿园
第五篇:教育的真谛是爱
教育的真谛是爱 ————学习“好校长”莫振高的心得体会
莫振高,都安高中的校长。瑶山里关于教育事业的传奇故事,有他浓重的一笔。
近40年的教师生涯,他曾拒绝过到县委县政府任职、放弃过调动到广州等沿海发达地区的机会,留在了瑶山当一名贫困学子的“点灯人”。在“莫振高”们的栽培努力下,都安的学生不负众望。从1993年以来,都安高中升学率逐年上升,2000年升学率达到93.75%。学校连续20多年有学生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高校。
“近代学者夏丏尊说过这么一句话: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的教育,犹如没有水的池塘。而我要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孩子只是学校的几千分之一,却是每一个家庭的100%!”“帮一个贫困生,就是帮一个家庭!”莫振高说,35年来,莫振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先后资助300名学生上完了高中、大学。他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瑶山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为了更多的瑶族同胞走出山门,他愿意默默奉献到永远。
“好校长走了”却留给我们深深的教育真谛——爱,对学生无私的爱!
一、爱是尊重
爱不是怜悯,爱不是施舍,爱不是并吞,爱是对生命的热爱,是试图用一个人的生命感去唤起另一个人对生命的热爱、激发生命的活力,所以,爱是尊重。只有尊重才会使孩子感到爱的关怀,如果没有尊重,那爱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爱,因为爱本身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在教育时,如果孩子尽了最大努力而事与愿违或是不小心造成错误时,教师真诚的赞美和温和的话语可以极大地弥补他的自尊心,使他感受到爱的力量。尊重是爱的锲机。当母亲抱起啼哭不止的婴儿,哭声便会嘎然而止,这是他潜意识中希望得到母亲的关爱。学生也一样,他们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
二、爱是信任
爱是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一种信任。教师信任孩子,相信他有战胜困难的勇气,相信他有改正缺点,认识错误的需求,相信孩子有积极上进的愿望和决心。相信能用爱感化迷途的羔羊,没有信任,爱的关心将是无力的、苍白的,而孩子也只有建立了对教师的信任,爱才能被接受。信任是爱的桥梁。
三、爱是关心
关心是爱的切入口,就是了解对方的需要,关怀对方的疾苦,并努力去帮助他,如:父母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教师的传道授业,社会捐资贫苦地区……所有的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主动的关心。我们对孩子的爱的关心是细腻的、无微不至的,既关心孩子的物质,又关心孩子的精神,当孩子觉得自己被人注意、重视,而不是被忽略遗忘时,就会产生喜爱之感,乐意接受爱。所以关心是爱的体现。
四、爱是宽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有了宽容,才能够等待;有了宽容,才能去唤醒;有了宽容,才会有教育。
五、爱是要求
爱本身体现出对孩子的要求,真正的爱不是无原财的迁就与无度的娇宠,而是伴随着合理的要求,孩子可以从这些要求中感受到被信任、被期待。教师相信一个撒谎的孩子之所以撒谎是有原因的,也相信他可以改正这就是教师对孩子的要求,而孩子根据这些要求克服、自身的缺点,不仅接受了爱,而且把爱变成了动力。合理要求是爱的保证。
六、爱是奉献
爱之所以伟大在于爱必须首先想到别人:利人必先克己,达己必先达人。爱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高尚的行动,它是无私、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奉献,如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无私的奉献,教师对学生的培育是无私的奉献。只有当爱付诸于行动时,才能真正体会爱的快乐,爱的幸福。无私奉献是爱的实质。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教师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更要有爱的艺术。
让我们的爱充满教育心智,让教育之爱闪耀智慧的光芒!
宾云丽
2015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