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长应该是教学的行家里手
校长应该是教学的行家里手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从某一方面来讲,教学成绩的好坏决定学校的办学水平,决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领路人——校长,要提高办学水平,使学校不断发展,就应首先成为教学工作的行家里手。
听过许多校长的教育理论讲座、管理经验介绍,他们能够取得成就,在于他们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高度,对教学了如指掌。他们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底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而且总结积累了丰富的、有见地的教学经验。
魏书生校长在被任命为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兼党委书记的时候,还继续兼上一个班的语文课。多年的教学生涯使魏校长经验丰厚,形成其独特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是艺术园地,这一园地应该百花齐放。”“语文教学厚古薄今、厚现代文学薄当代文学,不能算作什么好现象。”还有诸多方面的观点,这些都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价值的教育箴言,值得借鉴和学习。
然而近几年来,某些学校的校长对于教学疏远了,每天多是忙于活动、忙于应酬等,很少有时间坐下来精心研究教学,至于校长站在讲台上亲自去授课,更是寥寥无几。这样时间一长,脱离教学久了,就成了教学上的盲人。遇到教学上的问题,总是依赖于教学校长,自己却成了旁观者。与那些成功的校长相比,差距是如此之大。不能不让人担忧,这样下去,学校靠什么发展。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办学水平,作为一校之长就应该沉下去,深入教学,把精力用在教学上,真正去抓好教研,带出一支知识底蕴雄厚、基本功过硬的教师队伍,以完成事业赋予的使命。
第二篇:思想品德应该是
一、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微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团结统一;
3、爱好和平;
4、勤劳勇敢;
5、自强不息。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意义: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2、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三、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和时代价值: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使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四、请问对人生价值的评价要坚持哪几个方面的统一: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五、简述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特征: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内容: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六、简述刑罚的概念与原则:概念:刑罚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之下,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2、罪刑相当原则;
3、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八、简述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2、自愿原则;
3、公平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
5、禁止权力滥用原则。
九、简述正当防卫必须具备的条件:
1、必须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而实行防卫。
2、必须对不法侵害行为实行防卫;
3、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实行防卫;
4、必须是针对进行不法侵害行为者本人实行防卫;
5、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不要限度的。
十、大学生应如何遵守网络中的道德要求: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十二、简述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公民权利原则;
4、政法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十三简述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答: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2、提供人生的进动力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4、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5、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6、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思想品德案例分析题。
1答王某的买卖行为是有效的,其父母的要求不符合法律规定因为王某虽然才17岁但是以自己的劳动作为自己生活主要来源所以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答小明未满十周岁以上属于无民事行为人小明没通过母亲的同意其买卖行为无效所以小明的母亲可以要求返还手表 问:(1)正当防卫要具备什么条件?
答:根据刑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要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2.不法侵害正在进行;3.对不法侵害者本人才能实行防卫;4.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根据正当防卫的条件,分析黄中权的行为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
答:黄中权的行为构成防卫过当。黄中权遭受歹徒抢劫;歹徒抢劫后逃跑过程,应该认为不法侵害还在进行,因为被劫财物还处于不确定状态,物主有权反击并追回财物;黄中权是在追击不法侵害人;黄中权坐在车上,歹徒在逃跑,黄中权的人身安全没有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其驾车撞死一个歹徒已经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问:(1)什么是美德?
答:美德是对良好的品行、德操的评价。反映了这些品行与德操对社会的价值,社会对它们的需要和人们对它们的追求。美德一般指个人具有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品质,有时也指社会群体的上述品质。
(2)看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美德真的很重要吗?
答: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是统一的:道德品质是自觉意志的结果;道德品质是通过道德行为整体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塑造完美人格和立志成才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努力培养高尚人格,不断提升道德境界,沿着从合格公民到合格建设者、合格接班人的目标,不断向上攀登。
谈谈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再就业形式依然比较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
1.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员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凸现出来了;
2.就业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用人机制还不健全;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还未达到完全优化;
3.就业观念有待更新。许多大学生几页观念落后,缺乏主动择业创业的积极性,不从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出发,就业期望值
过高。
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十分必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应当做到:1.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2.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应当做到:1.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2.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3.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第三篇:治理室内污染的行家里手
本资料由负离子行业第一品牌森肽基整理提供,转载请注明!
空气负离子健康器:治理室内污染的行家里手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繁多,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即颗粒状污染物和有害气体。飘尘的危害:持续不断的作用会导致慢性鼻咽炎、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和肺部产生炎症。长期的持续作用,还会诱发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并出现继发感染,最终导致肺心病的死亡率增高。飘尘在大气污染中有载体作用,可使体液、血液和组织器官产生毒作用。
二氧化碳的危害:刺激呼吸道。二氧化碳和飘尘的联合毒作用,是毒性增加3-4倍。引起支气管哮喘的发作,二氧化碳有促癌作用,可使体内维生素C的平衡失调。
根据十几年的研究表明:空气负离子可通过肺部的呼吸以及神经核血液作用于人体、对人体产生一系列影响,即它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防治多种疾病,称之为“空气维生素”。
空气负离子是一种带有多余负电荷的自然离子,因此具有极强的还原性。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带正电荷,因而能与空气负离子相互吸引,充分结合,尤其是生态级的小粒径空气负离子,它们具有更高的分子活性,能在空气中做不规则的布朗运动,从而实现向远处的迁移,实现对居室的零死角覆盖,而布朗运动本身又是pm2.5的沉降方法之一,所以,在消烟除尘方面,空气负离子健康器结合了空气负离子中和沉降和布朗运动两种方法,双管齐下,更安全彻底,是传统空气净化设备所无法比拟的。
本资料由负离子行业第一品牌森肽基整理提供,转载请注明!
第四篇:如何成为写材料的行家里手
如何成为写材料的行家里手
有人感叹,宁愿扛木料,不愿写材料。写材料确实令人头疼,但无论机关还是基层,都难免写材料,尤其是领导机关更离不开写材料。汇报工作要写汇报材料,指导工作要写文件材料,总结经验要写经验材料,宣扬典型要写事迹材料,开会则要写讲话材料。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拿笔杆是领导机关开展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工具;通过文件材料指导工作,影响范围更广泛,效果更明显。笔者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有这么四方面经验可供借鉴。
一、从“一大抄”到“一支笔”--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天下文章一大抄,关键是要会抄、善抄,做到抄意不抄字,抄古不抄今,抄远不抄近。实际上,材料=积累+研究+组合+创造,(所谓积累,就是大量收集相关资料,报刊杂志上的,内部文件上的,时时处处做有心人。所谓研究,一方面是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则是对所要撰写的材料进行研究。所谓组合,就是灵活运用相关资料、信息,用论据说明或论证观点。所谓创新,就是要把生硬的改成生动的,把过去时变成现在进行时,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有的同志之所以有时候感到没东西可写,就是占有资料不充分,平时对相关资料研究不够,如果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在脑海里有一定印象,材料来了,心里就有底,就能“信手拈来,皆成文章”。我在干党委秘书期间,把历年的党委工作报告和主题讲话收集整理,平时注重研究,真正写起来就比较顺手。应该看到,各项工作都有连续性,也有一定规律可循,不可能年年都出新思想,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创造,也就顺理成章。当然,照抄照搬是不行的。写材料时,要把上级新的指示精神和本单位当前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善于把握侧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要尽量讲新话,空话、套话、大路边上的话尽可能少用。
二、从“吹路子”到“挤牙膏”--思路清晰天地宽。老机关都有感受,领导带头,材料不愁;领导经常“吹路子”,材料容易上路子。一方面,领导思想丰富,站立点高,跟首长一块研究材料,思维层次提高快;另一方面,领导大都是材料高手,对各种材料的撰写技巧有深切体验,吹路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手把手帮带的过程,机会十分难得。我在当干事的时候,只要是领导带着研究材料,就想方设法参与其中,既能跟领导学写材料,又能借机熟悉相关情况。写初稿就像挤牙膏,路子吹得顺畅,初稿就相对好写。在参与“吹路子”当中,有这么几方面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先就研究的问题拿出提纲。这样做的好处,既能锻炼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对照领导的思路看差距、找不足。二是在吹路子时,要思维活跃,敢于发言,不要怕说错,其实就是说错了也能启发别人的思维。三是要快速记录,尽可能地多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吹 1
路子的过程是思想碰撞的过程,有些好思想、好语言,过后不见得就能想起来,等到写时才恨少就为时晚矣。四是趁热打铁写初稿。写材料不能拖,有材料就像有心事,与其拖得心力俱疲,不如借着“吹路子”的东风,加班加点先搞出初稿,有了初稿心里就会踏实许多。
三、从“添枝加叶”到“修枝打杈”--文不厌其改。鲁迅先生在答复北斗杂志社的一封信中写道: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材料的修改过程也是再创作的过程,所费的心血不比写初稿少。初写材料的人,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有时候感到无话可说,有时候又感到有写不完的东西。把文章写长是一种功夫,而把长文章改短则需要更深的功力。我以为,所谓的“添枝加叶”,就是增加信息量,把材料用足,有选择的余地,有东西可改;所谓的“修枝打杈”,就是“唯陈言之务去”,把可有可无的话删掉。对文章的修改也有一些经验可谈。一是进一步查找参阅相关资料,择优补阙;二是反复推敲,忍痛割爱,只要是与文章关系不大的都下决心先“选定”后“删除”;三是放一段时间再改,刚写完的东西一般很难发现问题,等过几天头脑清醒了再看,往往能有新的感悟,做出新的改动;四是请别人帮着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兼旁观者清的缘故,虚心求教,必有收益。五是对领导的改稿多加研究,对照原稿多问几个为什么,长期坚持,写材料的水平肯定长进很快。
四、从“文山会海”到“红杏出墙”--有花堪摘只须摘。写完材料只能算做了“上篇文章”,能够被上级转发或报刊杂志发表,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才算做完了整篇文章。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作,为世而作”。内部材料同样如此,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怎样才能把相对枯燥的材料文字变成散发墨香的铅印文字呢?需要把握哪些问题呢?我觉得至少有这四方面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要选取最有价值的部分深加工。从我个人发表的文章看,大部分是结合工作搞的研究,更多的则是对所写材料的深加工,有时摘取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内容,有时运用其中的一个新鲜思想,开口小,深挖掘,往往命中率较高。二是经常研究报刊杂志的相关栏目。投稿也要“有的放矢”,你所研究的问题,哪些杂志能用,属于哪个栏目,责任编辑喜欢什么样的文字风格,都要心中有数。三是争取第一时间发稿。报纸讲究时效性,过了季节的文章哪怕质量较高也没人要。杂志编辑讲究超前性,往往提前两个月就编好了下一期,如果发稿晚了,很可能错失良机。四是注意保密,慎重署名。内部材料常常有一些涉密内容,保密的“弦”一定要绷紧。另外,署名有讲究,文责当自负。材料通常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该以党委和首长名义发表的文章,要请首长定稿;该把主要撰稿人名字写上的一个不能少。文品也是人品,不可不慎。
第五篇:教师应该是思想者
教师应该是思想者
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 李吉林
别以为我们是小学老师,是孩子王,就妄自菲薄,认为我们的思想就可以简单,就可以贫乏。恰恰相反,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而且是丰富而开放的思想者。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对学生,对教育,我们的思想直接影响着我们怎么爱学生,怎么教学生。
于是,我常常拿起笔,记下我的思想的轨迹,或是一片刚刚萌生的思想的小芽,或是一撷奔涌的思想的浪花。我曾经这样想:
是教师,也是诗人。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老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是教师,也是诗人》)
当我从古代文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通过把学生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时,我把孩子们带到广阔的原野上,带到弯弯的小河旁,在春风里,在雷雨中,在天空下,和他们一起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寻觅成人不屑一顾的那几朵野花,那几群小蝌蚪,那几畦躲在泥土里的红萝卜……真实的情境让孩子们写出一篇篇生动的习作,不仅言之有物,而且言之有情。捧读孩子们的习作,我的心中比喝甘醇还舒坦,有时甚至令我陶醉。
于是我写下了《情景〃陶冶〃训练》、《做插翅的小主人》、《和小学生谈观察》、《自由驰骋写有兴味》、《让儿童的心灵插上翅膀》、《乘着童话般的小船远航》、《油菜花又黄了》一些随笔,它们记录了我当时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认识:
在孩子习作的字里行间,我看到孩子灵动的想象的翅膀,那神奇的翅膀,让我敬服,让我为之讴歌。在《彩翼》、《做插翅的小主人》、《孩子的眼睛》中可以看到我对孩子想象力的热情的赞美和无比的珍爱:
用你们的智慧,给自己插上一对想象的翅膀,那你们就同样可以飞,而且比小鸟飞得更高更远。不信你们看,那环球运行的人造卫星,不就是大人们想象的翅膀带上去的?那直奔月球的飞船,不也是人们智慧的双翼送上去的?离开了想象的翅膀,大人们怎么能发明创造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做插翅的小主人》)
情境教学探索的进展,让我由作文教学拓展到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验与研究。谈到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在当时的初等教育中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我 1
也是全新的;是新的,我必然知之甚少。我想起古人语:知之者为知之,不知者为不知。不知即学,我比先前更强烈地感觉到,思想者首先是一个学习者,不学习岂有思想?!
那时的《美学》杂志以不定期的形式出版,我都设法借来读。后来我陆续借了一些相关的书籍,贪婪地读着。现在回忆起来,我这个学习者还是够自觉的。因为自觉,所以我学得很快乐。学与不学到底不一样。此后的探索变得明朗起来,思想也清晰多了。
‚美‛总是富有魅力的;阅读教学中的‚美‛对我来说更是魅力无穷。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儿童在阅读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那情境简直是诗化的境界!于是,我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感受,并为之兴奋不已。
我想,我必须把这些新的感受、新的认识及时写下来。所以1980年放了寒假,我便开始写《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审美能力》。毕竟是冬天,尽管把门窗都紧紧关上,但是尖尖的寒风还是会从门缝里钻进来。在那静静的寒夜,多少次饱尝了一动不动地坐着写东西的‚冷‛的难熬。再说写这类文章,对于我来说并不是轻车熟路,一挥而就的事,但我并不觉得苦。其实那时写文章,并无发表论文评职称的需要,也更没有出专著的奢望,只是执拗地想着:有收获,就应该写下来。自己的思想记下了,就觉得挺充实的;文章一旦发表,那更是快乐无比。
在写这些文章时,我特别注意切合实际,比方上文中谈到‚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从当时的美学理论来讲,一般都是‚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我也记着马克思阐述的‚人是按照美的原则进行创造的‛。是的,人类社会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创造美的结果。我想小学生如何去‚创造美‛呢?那是高不可攀、难以企及的。那么,我们的审美教育,就只是停留在‚感受美—理解美‛的层面上吗?如果没有‚创造美‛,审美教育将是不完整的。于是,我的办法是从实际出发,从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出发,那就是通过儿童的‚表达‛,去体现‚创造美‛。这样的想法,就是现在看来也是很贴切的。因为人必须要表达。‚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儿童的表达充满了创造性,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真情实感,整个的表达活动显然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这一点认识给我自己的印象很深,那就是教师作为一个思想者,他(她)必须讲究从儿童、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只有从实际出发,他(她)的思想才具有典型性,总结的成果才易
于产生普遍意义。
所以,在情境教学实验的过程中,乃至在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探索实施中,我始终突出了‚美‛,并进行相关的研究。于是从教学原则的高度再一次提出‚美‛在教育中的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1998年我又把对教学中美感的意义和操作的新的认识,写成《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行文中,我用自己深切的感受去倡导、去呼唤:
我更深地感悟到爱美是孩子的天性,是普遍的。这种不需要外力推动的心理倾向,显示出一种趋向着某一个目标的“力”,影响着孩子的表象、联想、情感及行为动作。其实在一切富有美感的教学过程中,也无不显示出美的驱动力的作用,无不产生着美对儿童情感与智慧的滋养和润泽。
教学活动原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儿童,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我们的教育目标又是促进全体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教学实践已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也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孩子的发展不能没有美。于是,我想到,我们的教学应当倡导一个原则,那就是美感性。(《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
我认为,一个人的思想总是延续的;教育的特点是‚周期长‛,教育的实验与研究也回避不了‚周期长‛的特点。打一枪,换一炮,左顾右盼,那只能像‚小猴子下山‛一样,最后一无所获。所以我深感教育的实验与研究既需要激情,也需要沉静。从1978年情境教学探索起步,至今已有30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的进展,思想也得以丰富,路也越走越宽。路宽了,思想的空间也随之开阔,并日渐有了深度。
回忆第一轮实验期间,我随时记下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发展脉络,写下50余篇论文及教育随笔,在报刊上发表。后来我将其中的论文结集成册。实验班学生毕业后,我认真反思学生1—5年级发展的全过程。我知道事物的现象都是复杂的,是千差万别的,但是规律的东西都是简明的,因为它概括的是事物的共性。
因此,一个个教学场景,孩子一次次的欢声笑语,学生的一本本观察日记、作文,我的一份份教案、课堂实录……都鲜明地在我记忆的屏幕上复现。我审视着它们,极力地从一个个案例中去搜寻相似的东西。我懂得相似的集合,就是规律。我用一年的时间回顾、整理过去五年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终于总结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规律,写成《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一书,这可算得上我真正的第一本专著。书出版后,不仅受到广大老师的喜爱,也受到了学术界的瞩目和好评,先后四次印刷。在1989年9月建国四十周年的时候,获得教育部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二年获中国新闻出版署第二届优秀图书一等奖。
在20世纪末,情境教学总结的规律,在全国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大好时机中,顺其自然地向情境教育拓展。我觉得自己好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那不仅是小学语文,而且是整个的小学教育;学校科研的队伍里不仅有我,有同年级的老师,更有全校的一大批青年老师,他们也满怀豪情地走到情境教育实验的队伍中来了。那情境,那前景,真令我‚心潮逐浪高‛。1992年的《奔腾的涌浪》一文便是我当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如果愿生活像平静的小池,是为了追求它的安逸还是清澈?如果愿生活像山间的溪流,是爱恋它的孤独还是长远?如果愿生活像大海,是向往它迷人的色彩还是奔腾的涌浪?是的,生活是多角度的。每个人刻意追求的侧面也各不相同。我爱小池,也爱溪流,那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然而,生活里也少不了涌浪;倘若没有涌浪,便辜负了人生。小学老师的生活有时像小池的明净,有时像溪流的清远,但似乎少了一点跳跃的涌浪。于是,我向往大海的奔腾……
1994年春天,《人民教育》决定开辟专栏,向全国推广情境教育。总编朱世和先生嘱咐我:‚写出你的思想,你一定能写得很出色!‛这种激励驱动着我认真地写。在《李吉林教艺录》专栏里,先后刊登了我的《以训练替代分析》、《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崇高的使命:教文也要教做人》、《教学成功的诀窍:情感为纽带》、《重要的观念: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以及后来的《教育的灵魂: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这八篇稿子比较集中地写出了1990年代后期,我心中沉思已久,并不断得到锤炼的想法。
语言文字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符号,而是与社会、与人的思想、情感、智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儿童学习语言必须与对世界的认识结合起来,需要激活形象思维,需要丰富语言资源,需要拓展儿童的视野,把观察、思维与
语言三者融为一体进行训练。那种没有感知为基础的语言训练,忽略儿童思维发展的训练,必然是抽象的,空洞无物的,最终则达不到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以训练替代分析》)
我常常觉得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可以不断地得到人世间最纯真的情和爱的熏陶,这
是何等的一种幸福!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聪明的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责任心强的老师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教学成功的诀窍:情感为纽带》)
2002年冬天,华师大举行‚国际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我应邀作为演讲的主要嘉宾。在会前我做了认真的准备,既不赶时髦似的把中国的情境教育纳入建构主义的范畴;又以开放的眼光吸纳情境认识中可以为自己所用的理论,使情境教育的理论添加新意。我在会上作了题为《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知识—社会‛的完美建构》的演讲,开场我便提到:
七十年代末,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碰上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为老师拓展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大家都可以一展宏图。就在这时,我开始了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说来也巧,当时,因为信息的闭塞,我尚不知道在地球的那一边,也开始了情境认知的研究。这种东西方教育同步的巧合,似乎是偶然的,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这表明人类文化的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东西方也往往会产生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惊人的相似,甚至相同的发现、发展。
接着,我回顾了情境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从建构的角度,进一步完善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提出‚拓宽教育空间——社会是儿童知识建构不可替代的情境‛、‚缩短心理距离——情感是儿童知识建构的纽带‛、‚利用角色效应——儿童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注重创新实践——‘发展’与‘基础’是儿童知识建构的双翼‛。演讲反响不错,后来《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全文刊发了我的发言稿。
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来,虽无暗礁,但曲折总是难免。有欢笑,也有泪水。我只是像一个长跑运动员执著地往前迅跑,激情与想象让我为孩子幸福成长而追求教育的完美境界,从朦胧到清晰,从清晰到急切。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追求,我的自身便产生了一股子劲,驱动着我去实践,去研究,如此日积月累,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个有追求、有作为的教师。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者,但我觉得,即便是小学老师,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教育主张,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是一个思想者。因为‚思想者‛,并不是‚思想家‛。
30多年来,我不断地用笔记下我思想的轨迹。在这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自己日益成熟,我已是‚长大的儿童‛。那年教师节,《人民教育》发表了我的一篇散文《我,长大的儿童》。这篇文章中,我从另一个侧面记下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发展的脉络:
一以贯之的认真的态度,伴随着这种真挚情感的实践,使我有了许多感受,认识,主张和思想,于是我就拿起笔去写,写随笔,写散文,写经验,写论文,也写了专著,这些成果后来在全国得了很多奖,然而这都不是我的初衷。我觉
得通过概括,通过写,把零乱的思路,浅表的认识,变得条理化,清晰了,深
刻了。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不是那么简单,除了“文革”前的十篇
文章,以后发表的文章,出版的专著,都不是40岁以前写的,更多的是在50
岁以后写的。我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当然现在又是奶奶和外婆,家庭中的多种角色,加在一起的责任和负担是足够一个女性承受的。这时需要的就是意志。我的个人经历告诉我情感会产生信念,会转化成意志,并且有勇
气拒绝当校长、推掉当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的理事长,换届时主动向组织提出
不再担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的委员,我想我的时间属于孩子,属于小学教育。
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情‛与‚思‛似水乳一般交融在一起,总是相互影响着,并构筑起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我蘸着情感的水,写下近300多篇论文、随笔,2006年8卷本的《李吉林文集》终于和读者见面。在北京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科所等单位举行‚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对我和情境教育予以高度评价。专家的思想也滋养了我的思想,丰富了我的儿童教育观,使我继续前行。两年后,在《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上,我又拿出新著《为儿童的学习》,纪录了我在情境课程孕育〃构建〃发展中的思想历程,及其操作要义。光明日报特此发表《李吉林:创造情境教育思想体系》评论文章,认为‚情境教育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宝库。‛
30余年的探索,让我更深地感悟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有思想的主导与支撑,才能更具深度、理性及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