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课后作业一
课后作业一
1、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功能有哪些?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1)、推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科学化。教学设计和传统的备课相比较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具有科学性。
(2)、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设计可以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对教学系统全面分析,有明确的目标与操作程序,科学性、操作性强。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3)、促进思想政治教师的成长和。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在理论和教育技术方面都能得得很好的提高。
(4)、促进思想政治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设计不只是备教材,还有备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步骤和教学策略。
2、请阐述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答:(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原则。
3、请阐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与步骤。
答:依据:
(1)、学科性质与特点。
(2)、课程标准与教材。
(3)、社会需要。
(4)、学生实际。
步骤:
(1)、目标分解。
(2)、任务分析。
(3)、起点确定。
(4)、目标表达。
第二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
篇一: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永定县城关中学 吴凤英
一、教学内容
(一)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二)主要学习内容: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
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2)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相互相交融:?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地位和作用?(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3、文化与综合国力的竞争:? ,增强综合国力?(2)发展先进文化
二、学生分析:在高一思想政治课的两个模块中,学生分别了解了经济、政治
的基础内需,并在前一框题中懂得了文化的含义,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三者的关系的理性认识基本上是空白。
三、设计思想
(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觉得“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 教学过程活动化,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体验所学的内容
(二)教学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篇二: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1)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杨秀莲
专题一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基本要素
1.教学设计是指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2.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缺一不可。
3.基本过程: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策略、选择媒体、试行方案、评价和修改。主要环节有: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环境分析、确定目标、设计策略、选择教学媒体、估计学习效果。
1.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教案的区别
传统备课:以书本、教师、课堂为中心,老师根据个人经验和知识备课,以一个教学组、教研组为单位。
新课程教学设计:克服了以往的局限性,更强调教学过程、教学目标,而非单纯注重教材,老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更加注重过程对学生今后的影响,“授人以渔”。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案的区别
传统教案:以课时为单位而进行的教学方案,是课堂教学的依据。
新课程教学设计:不仅仅针对一种教学内容,它可以说是一个单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
三、教学设计基本构成要素分析
(一)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 1.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要关注教师、学生、内容、环境。教师要注重对自身的定位,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从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元认知态度出发。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教学设计并不仅仅局限于教材,需要二度加工、再创造。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及非智力因素。3.教学对象
学生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思维规律。
(二)制定教学策略
1.定义: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成形式等综合性方案。2.构成
1)组织形式: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有探究、合作、分组讨论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规”,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遵循规律,优化教学效果,要依据教学
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选择。3)学法指导
① 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诱发学习动机,激发
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② 制定促进学习主动学习的学习策略。关注教学过程,从学生的经验和实际出发,引导学生
发现和解决问题
③ 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学会探索,敢于发
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过程的载体,是和教学方法相结合的。不能忽略板书设计。
(三)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是以目标为导向,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在教学构成中通过不断地反馈调控来实现的。
能够使教师在目标的指导下理性的教学,因此对每一个环节中的教学目的都应有充分认识,在过程设计中要增设教学目的。
(四)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评价:
一是在设计完成后、实施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预测,能够帮助设计者在实施过程中应付突如其来的教学事件,进行二度创造;
二是在教学过程之后进行的,目的在于总结设计的得与失。只有通过反复评价,教学设计才能日臻完善。
四、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一)学好课程标准
处理好课标、教材和教师用书之间的关系;
读懂课程的阶段性导言和内容标准尤为重要。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对学生与教材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 1.确定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与课程标准的差距及应对策略,以大多数学生为主,找到授人以渔的方法;
2.新课程改革把教师定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实现课程的优化整合有重大影响。
(三)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 1.目标要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要求; 2.符合学与教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 3.以学生的兴趣要求而非教师的要求为指导;
4.应涉及学生的各个学习领域,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及技能; 5.要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进行管理,包括课堂组织形式、课堂良好氛围、问题的有效调控。1.课堂有效管理的目标
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表现在:①增加学生参与;②教学的紧凑性;③教学的流畅性
2)争取更对的学生投入学习,表现在:
① 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教师要关注全体、民主平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
的主动参与。
② 上课时维持全班的注意力,讲课声音要大。2.由传统课堂教学的“静”到新课程的“动”。
静:缺乏学生个性的张扬,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围绕教师。
动:指教师的角色要有一个转变,要关注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调节教师行为。1)“支持型”&“防卫型”课堂氛围 “支持型”:①教师与学生充满信心、相互信赖; ②教师对学生是宽容的,学生学习态度积极;
③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
“防卫型”:①学生对教师有恐惧心理,教师对学生不信任;
②教师对学生控制,学生对教师被动服从;
③学生有应对教师的策略,教师对学生有操作性的行为。2)师生关系: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教师应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重视情感教育;学会欣赏学生,发挥他们的闪光点。
3.对预期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进行有效调控 1)学生的课堂吵闹问题。
首先要分析学生吵闹的而原因;并注意学生在吵闹时正在做什么。
积极因素:①说明课堂气氛民主轻松;
②说明学生思维活跃;
③学生参与意识比较强;
④学生的表现欲望强烈。
消极因素:①任课教师课堂调控能力有问题;
②学生捣乱;
③偶发事件;
④个别学生想引人注意。
2)处理好学生中的别样声音。原因是新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空间,要鼓励具有质疑的声音。
3)做好学生厌学问题的分析对策。
学生厌学问题有三个层次:①厌学;②主动性差;③没有学习方法和能力。
两种原因,导致两种倾向:①教学水平高,则与师生关系融洽;
②教学水平低、脾气差,学生厌学情绪高。
(五)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的设计 1.教师常用的两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优点)很经济地同时向很多人传授知识;
(缺点)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是填鸭式教学。
2)讨论法:面对面交流、讨论;教师指导、组织、提供信息;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学生能
倾听别人的意见,批判性观察,形成自己的思维;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2.新课程中教学方法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1)每堂课要依据课标和教材设计学生活动的主题,且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创造性的理解; 2)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学过程提高师生间
互动。①创设学生感兴趣、关心的问题;②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善于质疑问题;
4)交给学生思维方法并加强训练。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思维品质体现思想品质、智力、能
力的差异,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5)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渔”;
6)注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质疑,要允许、鼓励、引导。3.多媒体教学设计 作为教学辅助性手段,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理解、掌握,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有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
(六)课堂教学评价的多样化与教学反馈
是通过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教学反馈,为教学设计的修改提供依据。评价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评价有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
评价方法:小测试、小组评议、自我评价、课堂观察。
专题二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原则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力求整体性
1、学生素质发展的整体均衡性: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达成,特别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
重过程与方法。
2、教师与学生发展的整体联系性,教师做学习、知识的促进者,“因材施教”,终身学习。
二、教材文本的分析与处理:彰显开放性
1、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应具有创造性与开放性。
①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与开发,是衡量一个教师的重要因素。
②操作性教学范式:a.对教材灵活应用,依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调整教学进度,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资源;b.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事性,适当“增、删”。
2、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要具有策略性和生成性,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凸显动态性和政策性。
教学设计要不断修正、补充,要时刻保证思维的清晰性。
四、教学策略的设计:营造和谐性。
1、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和谐;整个教学过程的和谐,有一种宽松的氛围、教学情境和谐。
2、①有利于学生主动、自主学习;②有利于学生探究合作性的研究性学习;③促进学生创新学习。
五、教学设计的评价:促进发展性。
要着眼于学生整体发展,均衡提高、全方位发展。不能只偏爱某些人、发展某些特长。
专题三 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方式
一、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教学
1.特点:①以问题为主线,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问题贯穿教学全过程,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是教学延伸,目的是“以问促思,以思生疑,以疑促学”,通过自主学习
②师生角色的互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者,学生由信息被动接受者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2.步骤:①创设问题,激发兴趣;
②提出问题,引发思维;
③自主谈究,自我纠错;
④协作学习,互释疑难;
⑤交流反馈,完善总结。
二、以场景再现为依托,设计情景式教学
从两个视角出发,分为功能设计和方法设计 1.功能设计:创设情境服务于不同的教学需要。
①引发内容:通过创设情境,巧妙地导入内容,使学习水到渠成;②引发思维。2.方法设计:用不同的手段来创设情境。常有以下方法:
①语言描绘法:用规范、幽默、精美、形象的普通话,和内容深刻、丰富的语言;
②画面再现法,如漫画、多媒体等; ③有意示错法:教师故意设置一些学生能自行发现的错误。
三、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设计互动式教学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构成一个学生的共同体,实现思维上的互动。方法:
1.趣味引“动”法:用感兴趣的事例,把学生带入知识的学习当中,如寓言、典故、时政材料、漫画、幽默小故事。
2.问题激“动”法:用问题来激发学生互动,问题由师生双方提出。
四、以开放试题为载体,设计开放式教学
1.开放结果:答案不唯一,追求过程,对于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结果。2.开放方法:对于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同一方法解决不同问题。
3.开放内容:教学内容与课本知识有关,以教材为载体,但涉及不深,教师可以扩展延伸,对知识二次加工再造。
篇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
第一章 神奇的货币
第一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2、教学难点:外汇、汇率;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
3、本节地位:“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货币,现代社会“巧妇难过无”币”之生活”。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这一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解剖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技术
三、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4)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四、学习内容分析
这一课以货币的产生和演变为主线,正文部分分析了货币的本质,归纳了货币的职能,并简介了信用工具和外汇。辅助文部分点击了商品的价值、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重要概念,链接了相关事例和资料。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分析现象、亲历现象中,揭示货币的神秘面纱;在演示信用卡、支票、汇票、外汇中,认识信用工具的用途。
五、学习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买东西要用钱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常识,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历史上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新课教学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5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3)、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p5页,了解一下。
3、纸币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
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第三篇: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业答案页码
《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页码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大学生应当树立的新的学习理念是(ABCD)
A.自主学习B.全面学习C.创新学习D.终身学习
2.养成优良学风,应在(ABCD)上下工夫?
A.勤奋B.严谨C.求实D.创新
3.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应当是(ABCD)
A.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B.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C.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D.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4.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主要包括(ABCD)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A.理论创新B.制度创新C.科技创新 D.文化创新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ABC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和理论基础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 D.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理想21
2.信念22
3.爱国主义40
4.民族精神49
5.时代精神52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是什么?13
2.大学生应当树立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是什么?26
3.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什么?40
4.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是什么?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是什么?42
5. 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50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 分)
1.为什么说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38-39
2.大学生应当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56
五、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理想》(节选)作者:流沙河答案要点: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想信念对任何人的一般作用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特殊作用
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只简单回答出要点,没有展开论述,只得一半分数;展开论述的部分可参考每一要点所在那段文字)
第二次形成性考核作业(3-4章)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内容包括(ABCDE)
A.发展智力和能力,构建合理的智能结构 B.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本职,艰苦奋斗
C.拥护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D.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勇挑重担,建功立业 E.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关于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中,正确的说法有(ABCE)
A、竞争需要借助合作才更有可能成功,合作增强了竞争的能力 B、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C、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合作愈好,竞争中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 D、在现代社会中,无论竞争还是合作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物质利益 E、合作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缺乏活力
3.人生的幸福需要心理健康,事业的成功需要心理健康,现代社会生活更需要心理健康。现代人要有健康的心理,应加强心理修养。加强心理修养的主要途径有:(ABCDE)
A、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学会自我调节 B、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C、合理调控情绪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E、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全国劳动模范徐虎说过:“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这句话的意思是,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奉献,只有有奉献才能有索取。这种观点认为,人生价值的本质在于(ACE)A.个人的社会存在B.个人需要的最大满足 C.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D.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E.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5.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ABCDE)
A爱国守法B明礼诚信C团结友善D勤俭自强E敬业奉献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人生观63
2.人生态度66
3.道德 90
4.个人品德116
5.道德修养116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错误的人生观主要包括哪些?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70-71
2.人生价值的内涵是什么?人生价值的评价必须坚持的四大原则是什么?73/75
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是什么?如何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76
4.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102-106
5.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107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 分)
1.大学生应当如何科学对待人生环境?79
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95
五、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徐本禹是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答案要点: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美好的人生价值目标要靠社会实践才能化为现实。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特殊的要求: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作业(5-6章)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E)
A.文明礼貌B.助人为乐 C.爱护公物 D.保护环境E.遵纪守法
2.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分为(ABCDE)
A、指引作用B、预测作用 C、评价作用 D、强制作用 E、教育作用
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包括(ABCDE)
A、爱岗敬业 B、诚实守信C、办事公道D、服务群众 E、奉献社会
4.恋爱中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ABC)
A.尊重人格平等B.自觉承担责任 C.文明相亲相爱D.爱情的地位高于事业E.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5.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是(ABCDE)
A尊老爱幼 B男女平等C夫妻和睦 D勤俭持家E邻里团结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公共秩序122
2.社会公德126
3.职业道德 147
4.爱情164
5.家庭美德168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什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五要五不”的要求是什么?132
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种类包括哪些?有关行政拘留处罚的具体规定有哪些?137
3.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有哪些?154
4.公共生活为什么需要公共秩序?122-124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主要有哪些?135-145
5.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培养,需要着重抓好哪些环节?156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 分)
1.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应该怎么做?160-161
2.《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权利包括哪些?劳动者义务包括哪些?153-154
五、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我国的一个留学生在德国留学时》参考答案: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承诺,讲信誉,守信用。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就个人而言,诚实守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实守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实守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诚实守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纲要》不仅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提出“诚信”,而且在职业道德要求中,再次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是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践的正确反映。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为基本要求,增强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第四次形成性考核作业(7-8章、结束语)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邓小平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即(ABCD)
A.有理想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E.有知识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D)
A、法律制定B、法律遵守 C、法律执行 D、法律适用 E、法律反馈
3.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基本观念包括(ABCD)
A、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 B、自由平等观念C、公平正义观念D、权利义务观念 E、国家安全观念
4.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是(ABCD)
A.讲法律B.讲证据C.讲程序D.讲法理E.讲正义
5.根据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可以将法律划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实体法的有(ABC)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E《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法律174
2.法律思维方式198
3.法律权威 200
4.刑罚234
5.民事权利221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哪几项?182-186
2.我国宪法特征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04-206
3.国家制度是什么?我国的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哪些?206-212
4.国家机构是什么?我国的国家机构主要包括哪些? 216
5.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哪些?218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哪些?237-244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 分)
1.试述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内容。212-216
2.青年一代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应该怎么做?249
五、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金某、杨某两人原同在云台大岛养殖场从事水产养殖》的答案:
1.因为“双方约定于2000年底付清。到期后,杨某以饲料存在质量问题为由拒绝给付余款”,所以该诉讼时效期间应从2000年底开始计算。
该诉讼时效期间应为2年,从2000年底到2002年底。
2.(1)为了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民事权利,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诉讼时效制度。
(2)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之权利的制度。
(3)诉讼时效分为普通诉讼时效和特殊诉讼时效两类。
普通诉讼时效适用于一般民事法律关系,分为两类: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短期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以下四种性质的案件,其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毁损的。特殊诉讼时效是指由特别法规定的诉讼时效,如《合同法》规定,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4年。
(4)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法律不予保护。
第四篇:高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的研究
《高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的研究》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5/12/4 14:15:33 信息来源: 作 者:王成霞 浏览次数:99 【大 中 小】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课改以后的新教材知识覆盖面很大,学生要记忆和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交流探究等方式来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真实性。但检验学生是不是真正的理解了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却恰恰是通过学生能否顺利的完成课后作业所设置的问题来体现的。课后作业也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课改后的教材编写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课后作业设计合理同样也能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后作业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从而使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能力更上层楼。
传统的课后作业形式单调、内容枯燥、作业量很大,不注重人文关怀,缺乏针对性,忽视有效性,使化学课后作业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加重了学生得学习负担,吞噬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僵化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这与新课标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得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驰,因此有针对性的设计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实际的课后作业是必然之行。
二、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1、从课后文本作业、课后合作实验探究作业设计、社会调查、相关的社区活动方案的设计等课后作业设计的内容方面入手,展开适合学生实际的课后作业设计。
2、归纳整理高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的形式,以书面的课后作业、综合实验类的课后作业、开放性的课后作业等为主要形式进行相关的作业设计。
3、寻找高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的途径有哪些。
三、研究目标
1、查找我组化学教师在处理课后作业过程中的常见误区并加以改进,整合现有课后习题并设计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阶段性作业。
2、针对学生所学知识点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文本作业、实验探究作业、课题调查活动类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意识,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化学
学科的学习能力。
3、增强我组化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布置课后作业和设计课后作业的意识。
四、研究的现状
国外研究状况: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教学研究员阿勒曼和布乐菲认为:“教师应该将课后作业重新界定为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课外学习机会”。他们提出了以下关于课后作业的建议(1)能帮助学生了解一定的课程思想(2)课后作业必须难易适当,既要学生费一些脑筋,又不至于使之感到困惑和灰心(3)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完成课后作业的背景知识和资料。
对世界教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做中学”的理论,他强调“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为学习者创设各种学习的情境,指导学习者利用各种资料和工具,进行探究式学习,受这种理论的影响美国的课后作业一度出现淡化的现象,指导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开始讨论合理的作业情况,调查表明90%的教师和家长认为课后作业能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提高学习者的学业成就,给学校和家庭之间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交流通道。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关于课后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课后作业形式的探讨和研究,强调作业的形式多样化、,灵活化、趣味化。依据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合理地设计课后作业,找准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和生长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选择性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需要自主选择。
本课题正是基于利用课后作业促进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这一理念,为不同知识点、不同学情的学生设计适合他们的课后作业。比如以“课后作业超市”的形式建立课后作业库,让学生像逛超市一样,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及内容,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和弹性化,把作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这样的作业布置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也可求援于家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通过设计口头练习,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式作业、社会调查等,将课后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改变以往“写”的单一形式,要动口、动手、动脑,将演、画、制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使之象“超市”一样,品种多、花色足、诱惑强,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1、高中化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化学1》、《化学2》、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有
机化学基础》5个模块
2、课后作业是课堂作业的一种延续形式,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3、作业设计是指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把适当的作业内容分配给适当的作业者,然后以适当的形式将它们组织起来,实现作业的协调与总任务的完成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高中化学课外作业分层布置的意义与价值》等文献,思考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后作业设置的地位和意义,利用新课改中强化高中化学学科特点来增强学生化学学习意识,了解国内外对于
课后作业设整合和计的相关研究。
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前期、中期、终期问卷调查掌握教师在课后作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过程中面对的困难有哪些。
3、行动研究法: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从而整合现有的课后习题、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课后作业,追踪了解学生对布置的课后作业的态度、兴
趣、学科学业成就的前后变化。
4、专题研究法:针对某些化学知识点和学生学情,采取分层比对,分析比较,找出适合实际的设计,从而研究如何有针对性的做好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
七、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14年5月~2014年的7月)
1、成立课题组,撰写课题申请书;
2、查阅情相关资料、对课题进行论证;
3、提出课题申请
理论学习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
1、撰写开题报告。
2、召开课题组会议,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落实各层面的具体工作,对参与课题
研究的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
3、组织课题组成员研究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初步形成课后作业设计的理论基础,并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课后作业的设计分析研究。
4、对我校化学教师课后作业设计和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
分析,并撰写相应的调查报告。实践研究(2015年1月~2016年12月)
1、课题组展开行动研究。选择优秀课后作业设计案例,定期进行课后作业的设计经验交流。同时对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与总结形成案
例。
2、小结课题方案实施情况,并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总,征集并上报研究论文、课后作业设计优秀案例、撰写教学反思等。
3、课题研究成果总结,精彩课后作业设计案例的展示、总结课题研究的心得。
撰写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总结、推广阶段(2017年1月--2017年6月)
1、进行课题终期问卷调查。
2、研究解决实践本课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查
漏、补缺。
3、整理完善相应的资料,形成成果。
4、撰写结题报告。
5、提出结题申请。
八、课题组织管理以及及成员分工
课题的组织管理
胡敏(宁夏青铜峡市第一中学教科研室主任)
张渊(宁夏青铜峡市第一中学化学教研组组长)课题负责人:王成霞(宁夏青铜峡市第一中学化学教师)课题组成员:马国忠(宁夏青铜峡市第一中学化学教师)
李玉峰(宁夏青铜峡市第一中学化学教师)
贾
静(宁夏青铜峡市第一中学化学教师)
胡永胜(宁夏青铜峡市第一中学化学教师)
马雪婷(宁夏青铜峡市第一中学化学教师)
花佳丽(宁夏青铜峡市第一中学化学教师)
课题分工
王成霞:课题第一负责人,协调课题的开展和研究工作,主要负责课题的申报、开题资料的整理、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的撰写,涉及课题阶段性研究工作的协调,课题研究成果的整理和上报。
第五篇:高校学生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学生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对于高校教育来讲,学生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下需要严格关注的工作重点,且二者互促互进,共同发展。学生党建是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组织保障,引导着思政教育工作,起龙头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反过来推动了学生党建发展。本文探讨了二者的互促作用,并研究了学生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最后提出将二者融合的有效途径,以飨读者。
党建和大学生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内容,但近年来,许多高校在推动自身发展过程中,往往割裂二者的关系。比如在学生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重党员数量,不重党员思想教育的情况时有发生;忽视学生党支部对党员的模范指引,不能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教育中更没有意识到二者的互促性,从而实现二者的完美契合,通过党建工作高效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升。
一、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促作用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促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生党建是推动思政教育游有效开展的前提。在当今复杂的成长环境中,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巨大变化,这导致思政教育面临严峻挑战,而党建工作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高效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思政教育是党建的重要内容,反过来促进党建工作的高效性。
二、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当前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如下困境:一是党建工作紧“数量”松“质量”。随着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学生党员数量日渐增多,但党员质量不高,这根源于组织建设缺乏必要的监督与考察。二是重“管理”轻“教育”。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没有实现完美融合,只重对学生党员的管理却忽视了思想教育的渗透性,影响二者的综合发展。三是党建与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不健全。完善的党建组织队伍和思政教育培训体系才能确保二者顺利开展,而当前高校在此方面有待提升。四是没有认识到二者的异同点,求同存异地实现二者巧妙契合,推动双方共同发展。
三、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途径
(一)强化党建在思政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始终抓好学生党建这一核心工作,是有力推进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开展的关键途径。要想顺利实现二者的契合,明确党建核心地位,抓好抓实党建工作,并将其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严格贯彻与践行很重要。要将思想建设始终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与关键任务,在强化学生思想建设的同时,用共产主义理念与信念武装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升学生党员、发展对象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认识与道德觉悟。再者,在践行党建工作各个环节融入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必要。例如,要做好学生入党前培训、党中教育、党后管理等各个阶段思政教育工作,并加强考察,运用多种方式实现对学生党员思想的考核,确保其思想达标。用党的先进性知道思政教育,并用思政教育推动党建发展。
(二)严格对学生党员的发展、管理与监督
面对当下高校党建工作中紧“数量”松“质量”、“管教脱轨”“监督不力”的困境,高校在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高学生党员准入门槛,选拔思想先进、政治素养高的优秀学生。当下鱼龙混杂的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不能单纯为了发展党员而发展,要重置入党标准与条件,既重数量更要重质量。二是对学生党员实施有效管理。不断提升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政治理论与综合水平,及时淘汰那些思想陈腐,不求上进的落后之人。三是要强化对党员发展过程的监督。学校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强化对党建工作的监督,特别应将重点集中于党员发展,督促党员发展要坚持公平公正、科学有效的原则,确保党建工作的透明度。同时还要对党建思政教育渗透的成败进行监督,建立健全奖惩制度,提高党建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
(三)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要想实现二者的有效契合,其基础与前提是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发展好学生党员,不断提升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政治觉悟、综合处事能力,时刻保持学生党员思想的先进性。将学生党员培养为高校学生思想的先行者,学习的领头人,生活的服务者,时刻树立先进者标杆,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最后,将学生党员培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成员。基于此,学校要致力于发展学生党支部,发动学生党组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鼓励学生党支部组织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活动,也可以引领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党员和一般大学生政治思想觉悟的提升。学生党支部以及优秀学生党员是链接党与大学生的中间人,在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
(四)正确认识二者区别,实现轻松契合
虽然高校学生党建和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它们也各自拥有自身不同的内容,工作目标的践行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在指导思想、发展任务、实现目标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共通处。要实现二者的有效契合,高校必须意识到二者的异同,正确认识二者区别,寻找相同之处,并以此为突破口,实现二者在各自工作中的互相渗透。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重视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党员发展制度与思政教育工作践行机制,发挥学校宣传部、组织部、团委、党委、学工部等加大思政教育力度,发展与巩固好学生党员,对党员开展细致入微的思政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并依此带动整个大学生队伍的全面健康发展。
(五)建立健全队伍建设,促进双向发展
笔者认为,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队伍建设,促进党建和思政教育的双向发展很有必要。高校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优秀人员作为践行党建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具体来说,高校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要建设一支专门致力于学生党建工作的教师和专家队伍。并适时对其进行职业培训,提升其工作能力。这些工作人员要能认真分析工作对象,并透彻研究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做到循序渐进、科学高效得提升工作效率,教育学生并服务学生。二是建立健全学生干部队伍,用于服务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这些学生干部一定要具有政治坚定、思想先进、业务先进、创新意识强的素质,且能轻松联系、引导与感化学生,并做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中坚力量。三是建立健全兼职学生党建队伍。选择在学生心中威信高、政治坚定、学习优秀,并具有服务与奉献意识的优秀大学生人群作为兼职党建队伍,充分发挥其对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的辅助和补充作用。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高校要充分认识二者不同分割的关系,并基于当下二者发展面临的困境对症下药,通过多种管理手段和教育途径不断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毋庸置疑,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是一项长期艰巨、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方共同努力,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实现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单位:1.西安体育学院;2.西安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