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途径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尝试

时间:2019-05-13 06:2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多种途径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尝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多种途径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尝试》。

第一篇:多种途径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尝试

多种途径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尝试

劲松第一幼儿园于渊莘

《幼儿园指导纲要》的最终目的是贯彻落实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创造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由于新纲要所追求的教育理想需要通过教师的工作去实现,因此,对高质量幼儿教育的要求,最终必然转化为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实现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幼儿园的教育管理改革是教师践行课程改革的内部支持系统。管理改革要从教师的发展需要出发,为教师的发展服务。由此可见,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关键看管理者如何通过多种途径,为教师成长提供支持,促进他们尽快成长。

作为幼儿园管理者,我园的工作思路是:在尽可能地利用园外相关渠道培训教师的同时,立足于园内培训,提高保教队伍的素质;园内培训以教科研为龙头,结合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和园内课程建设实际来建设保教队伍;保障保教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的最终方向是——促进全体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一、积极参与各级课题研究,借助专家资源带动园内教师的专业成长 90年代中期,我园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学历水平以幼师毕业为主,教师们普遍缺乏教研经验和能力,园内教研工作的开展尚处于摸索阶段。针对这种状况,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两个办法来提高园内保教队伍的素质:

第一,尽可能地创设条件,鼓励和推动教师参加各种学历培训和短期学习班,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第二,积极参与北京市各级课题研究,在课题组专家的带动、引领和支持下,通过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际过程,带动教师主动地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并获得初步的研究经验和能力。

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将自己局限在一般的与专家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上,即不是仅仅作为课题研究中的行动者和被指导者,而是

在专家的支持下,努力以研究主体的身份介入到课题研究中,与专家形成了一种平等的研究伙伴关系;在专家的指导、支持下,克服种种困难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积累研究经验。正是有了这种思考和努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仅在短期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促进了园内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为教师向专家学习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提供了机会,最终将宝贵的专家资源转变为促进幼儿园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园内能够形成以“园内培训”为主,以园内教科研为主,持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此。

除了课题研究的方式,我们还充分利用北京市丰富的专家资源,请专家入园,开展集体研讨、举办经常性的专题讲座等活动,借助外部教育资源提高本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二、进行教研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近几年,我们加大了园内教研改革的力度,努力提高教研工作实效。目前园内的教研工作已经改变了以往教研三固定(固定时间、固定方式、固定专题)的做法,创造了一种更为灵活、有弹性的教研方式,形成了教研与教师日常工作日渐同步的教研工作新格局。

(一)鼓励教师开展个人研究

鼓励教师从简单的研究开始,针对自己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和个别问题尝试开展个案研究,并帮助他们确立小的研究专题,学习新的理论,反思原有的经验,尝试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园教师已开展的一些个人小专题研究,如“如何解决幼儿午睡难问题”、“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让幼儿成为规则的主人”、“如何解决××幼儿总争排头位置”、“怎样将语言教育纳入幼儿的生活中”、“怎样解决幼儿不爱喝水的习惯”等,切实解决了教师个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给其他教师提供了好的借鉴经验,有些研究经验还在杂志上发表。这些个人研究的开展也促使教师开始具有了主动发现自己工作中的问题、主动开展研究活动的意识。

另外,我们还在教科研专栏中设立了“困惑栏”,教师可以提出自己工作中存在的困惑,以便得到其他教师的及时帮助。另外,幼儿园还通过

教科研活动时间为教师提供及时解决困惑的机会,充分发挥了“教科研组就是一个资源库,每位教师都是独具特色的资源”的作用。也改变了过去教师怕出问题局面,形成了出现问题后愿意发动群体解决问题、主动抢当“靶子”的局面。

让教师对日常工作进行反思,及时寻找问题缘由并积极寻求改进和调整措施的教研方式,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

(二)建立教师反思制度,引导教师向“反思实践者”的方向转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以后,研究型教师这一新的教师角色观日益受到重视,也成为我园教研改革和师资培养的重要目标和长远努力方向。研究型教师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对自己的工作不断反思,善于主动地发现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

相关理论和我们自身的教研工作实践告诉我们,有必要在园内建立一种有效的教师反思制度,将管理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推动和帮助园内的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工作,向“反思型实践者”转变。经过不断地尝试和改进,我园的教师反思制度从最初单纯地写反思日记,发展为现在结合教师的日常教育活动计划(教案)而进行的与教育活动同步的反思制度,教师对自身工作的问题意识逐渐加强,主动改进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也不断提高。

(三)新老帮带互助结对共同发展

我们还针对园内教师队伍在结构上的两头多、中间小(骨干教师和缺乏教育经验的新教师多,中间型教师少)的“八字”现状采取了一些措施,帮助教师形成互助结对共同发展的局面。如,幼儿园为新老教师搭设互助桥梁,为他们自主结对提供条件,倡导新教师学习老教师的丰富经验,老教师学习新教师的多媒体现代化教育手段及技能,既提高了教师间的相互融合与互补,又减轻了教师间竞争的压力,增加了共同进步的动力。

新老帮带、优势互补,是我们提出的新口号。我们利用班内开展主题活动研究的机会,在主题的确立、家长的宣传、环境的布置、多媒体的运用等方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使新老教师密切合作,共同设计主题活动,互相观摩、互看教案、及时研讨、共同评价。通过这种手段,使新老教师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缺一不可的团队意识,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机制,使新老教师共同得到发展。

三、为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创造条件

在幼儿园多年的课程建设和教科研工作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是幼儿园出现新的教育实践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积极为教师搭设成长平台,提供信息支持,促使其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

我们在园内创设了教师教育论坛,定期开展活动,在园内开拓了除教研活动以外的一个教师交流经验、获取最新信息、共享教育资源的新渠道。教师教育论坛也为教师间情感与智慧的碰撞提供了必要场所。目前,我们已经完成的教师教育论坛的活动主题包括:研究型教师专题、假如我是名师、当受到家长的误解时、如何正确地理解教师的酸甜苦辣等。

此外,我园充分利用国际交流机会,通过与马来西亚、日本、英国等国际同行的交流,通过外派教师参加市区教研机构、各类高校和学术团体举办的各种学习班和研讨活动,通过组织教师到本市区和其他省市的幼儿园参观学习,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展园内业务学习,为教师创造开阔眼界和思路的机会,让教师在交流学习体会的过程中,分享学习心得,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近几年,随着我园的园本课程建设和家长工作与社区工作的开展,我们开展和参与了多项教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如参加了北京市“九五”课题“家园合作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和北京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点实验园。又针对教师教育实践中的困惑开展了北京市“十一五”规划课题“以玩具和游戏材料为中介促进幼儿数学学习的研究”、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一五”重点课题“主题游戏中幼儿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成因与解决策略的研究”等课题。

这些课题不仅在实践上帮助我们改善了园内的各项工作,形成了自己的园本课程——角色性主题游戏课程模式。这一课程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当

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教育游戏化的进程。

同时,研究过程中,还形成了许多理论与文字上的研究成果。近两年我园共有百余篇管理者、教师、保育员撰写的论文在市区学术年会上获奖,四十五篇文章发表在《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山东教育(幼教版)》、《健康娃娃》、《当代家庭教育报》、《婴幼儿家教报》等刊物上。

在立足本园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注重发挥北京市示范幼儿园的示范辐射作用,将教育研究经验向其他园所辐射。2001年,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第四届游戏与玩具研讨会上,我园以《游戏与幼儿语言整体教育》为题将研究经验向大会做了介绍和交流,会后两次接待参会的各地园长来园观摩,并进行了相应的经验交流和答疑。2002年幼儿园在北京市首批示范园颁奖大会上,以《建构幼儿园游戏课程,办出我园特色》为题,向到会的北京市数百所幼儿园园长进行了工作汇报。同年,幼儿园三位青年教师走上北京市游戏课程培训班,以主讲人身份做了专题发言。此后,我园接受市区县十几所幼儿园邀请前去交流,就主题游戏开展的经验向全区保教主任进行汇报交流。

从2003年起,我们将研究经验扩展到国际,与马来西亚创价幼儿园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每年,两园间互派教师到对方园所学习。我园将角色性主题游戏课程带给马来西亚创价幼儿园,创价幼儿园则将英语和戏剧表演游戏带到劲松一幼分享。

正是在以教科研为龙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引领下,我园的教育科研、教育教学和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几年来,我园两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研组,先后有5个教研组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园本课程角色性主题游戏课程荣获2007年度朝阳区教育教学优秀成果提名奖,相关经验在市、区级表彰大会和书刊上发表。同时,我园先后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朝阳区教委优秀园长、优秀师德管理者、朝阳区优秀共产党员、朝阳区优秀教师标兵、朝阳区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朝阳区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朝阳区骨干教师多名、朝阳区

优秀青年教师多名、朝阳区百名优秀青年教师多名。

结语

新《纲要》、新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管理者更应走在教改前面。在促进教师成长的同时,转变管理者的观念更为重要,因为她是领头人。

第二篇:有效教研促进教师成长

有效教研促进教师成长

姓名:陈键

单位: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泉溪镇中心学校

通信地址: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泉溪镇中心学校442325

联系电话:1345127336

3有效教研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一种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也是一种坦诚、包容的学习文化。我校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促进教研活动的经验。

一、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使教研活动具有群体互动性。不以行政领导为核心,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每个教师都可以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甚至组织、主持教研活动,形成互为主角、互为配角的积极依存关系,推动教研组向互动互惠的学习共同体转变,强化教研组的教研功能。在学科研究室的带领下,各教研组的中青年教师做到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在学习、研究、写作等一系列过程中,培养科研意识,使视野逐渐开阔。

二、保证有效的学习时间,使教研活动具有稳定性。

确定学科教研日,每周各备课组设定固定的集体备课活动日。通过这项制度达到以下几点目标:努力增强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树立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生命线的观点;对每位教师提出新学期的教研目标、要求,并定期反思,找出差距与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抓常规,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堂好课、出一份优质试卷、写一个典型课例、一篇论文、读一本教专著;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联校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营造由被动学习变主动交流,由被动研究为主动研究的教研氛

围。

三、采取反思型教研模式,使教研活动具有实践反思性。

如何提升教研效果?应针对新教材的教学实际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学研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设计行动方案,根据班级教学实际实践练习,并进行教学观察与反馈,使教研取得很好的实效。采用反思型教研模式,促进教师自我革新。模式是“上课——评课——再上课——再评课”。无论是组内教研课,还是青年教师的汇报课,都要做到:课前磨、课上思、课后评、教后写,并及时收集有关资料(教案、案例、反思、课例评析、学生参与等)归档,在反思中发展。精心组织教研活动,实行一人开课,全员参与。首先是人人开课,层层筛选,确定最佳人选;其次是磨课,参赛教师反复听课、评课,出谋划策,制定最佳上课方案;最后是参赛教师反复琢磨教材,不断齐整思路,从容参赛。

四、建立“说课——听课——评课”的相关制度,促进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

组内的教研课要“三上三反思”,教师第一次试上课一般会有很多不足,经过评课、反思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然后再上课、评课、反思,无论是对上课的教师还是组内其他教师都是一种促进。

五、借助专家的教育智慧,使教研活动具有专业引领性。

多请专家评课,借助专家的教育智慧反思教师的教育行为及其今后教学的教育理念,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提供适合于当时场景的可供选择的教育行为方式。专家的评课不仅向教师展示具体的教育智慧,同时给教师提供反思的示范。

第三篇:以创建有效教学为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创建有效教学为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韩立福博士

本报记者 翟晋玉

编者按:自2001年我国开始实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今年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这次改革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也是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这次改革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当前的课堂教学和整个学校的教育生态。作为新课改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还存在什么问题?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获得专业发展?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长期深入基层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韩立福博士。

韩立福博士简介

韩立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师从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现任职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近年来,在国内教育类核心刊物上发表教育论文若干,专著有《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等多部,主编《新课程教师科研行动指要》10余部。现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研究》,紧密结合中国教育教学实际,成功探索并创新性提出了符合素质教育思想、新课程理念的“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研发了课前、课中和课后阶段的一系列完整的教学策略和行动工具,取得了实效性的研究成果。近几年来,长期深入基层学校和课堂,累计观课指导3600多节课,深受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欢迎。

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中国教师报: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您长期深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进行课堂教学指导,对一线的课堂教学改革情况很熟悉,您认为自2001年实施课改到现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

韩立福: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近十年的改革历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师角色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以过去讲授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正在向启发式指导为主的课堂教学迈进。我认为有以下三个突破:一是在教学观念转型上实现了重大突破,通过近十年学习和实践,广大教师都普遍认识到传统讲授教学的利弊,认识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课堂教学改革意识逐步提升;二是在课堂教学行动创新上实现重大突破,绝大多数学校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情况,不同程度地“动”起来了,那种纯粹的、完整沿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的传统课堂几乎消失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性正在逐步发挥,新型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建立;三是在课堂教学改革示范引领上实现突破,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学校,正在有效地引领和推动着全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也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值得学习和交流的宝贵经验。这些成就为今后全面落实《纲要》精神、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所需的创新性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教师报:新课程在教学改革上当前还存在哪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韩立福:我曾指导过20多个省份的学校,从宏观层面讲,全国新课程教学改革态势良好,今后的发展趋势更好。目前的问题是在“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差距。从我一个充满课改激情的研究者来说,总体感觉上认为改革进程还是比较缓慢,应该要比现在更快一些,效果更显著一些。关键问题就是不能超越自己、超越现实。目前很多人总是在客观上找理由,最常见的话语是:“高考不改革,无法实施新课改”,“教师讲都不会,自主学习能会吗”,“学生成绩下来后谁负责”等。大家都没看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许多人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有的徘徊、有的彷徨、有的观察、有的等待、有的微动、有的行动,尤其是各地区的重点高中、重点名校就更不敢来“真”的了。还有许多领导把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当作“政绩工程”来看待,需要时“动一下”,不需要时“放一下”。

目前,在国内有影响的几所学校都是在学校生存发展遇到严峻困难时,才选择课堂教学改革而成功的,其起初的动机也不是基于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落实素质教育。为什么这样呢?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缺乏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考。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实现自我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新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转变教学方式,把“教”的课堂逐步转变为“学”的课堂,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由被动等待学习走向主动积极学习,由“从动轮”变为“主动轮”;教师角色由灌输者、管束者走向启发者、合作者和促进者,逐步成长为智慧型的“懒”教师。通过实验研究来看,真正实现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后,学生成绩不但不降低,反而提升了。并且,实现了人人爱学习,人人会学习,学生学习快乐,教师教学工作幸福。教育是一种幸福的职业,由于人们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很多人都没有领略和感受教育所带来的那种幸福。

教育观念真正转型依然是课改过程中的最大困难

中国教师报:您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与指导实践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韩立福:在指导有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很多,比如教学观念滞后、领导重视不够、教师角色行为转型不到位、教师专业素质低、缺乏教学策略和智慧等问题。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教育教学观念转型问题,这个问题是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瓶颈”。与我合作研究的学校校长,可以说都是教育教学观念转型到位、对课堂教学改革有迫切需要的校长。但是,也往往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部分教师教学观念守旧,不接受新课程改革理念,给学校创建新课程有效教学带来阻力;二是校长团队成员内部教育观念有分歧,有的校长貌合神离,表面上支持,背后不支持,甚至还带领一部分教师继续捍卫传统教学:三是校长信念不坚定,一旦有少数教师、少数家长和个别学生反映“新课程教学如何如何”,就暂缓改革步伐。而凡是取得显著效果的学校校长,都是以坚定的课改信念,克服观念转型困难,带领教师团队艰难地走出了自己的课改成功之路。

除此之外,还有相当多的校长、教师,依然是教育观念制约着他们,主要以担忧“升学率”为由,回避新课程改革;还有一部分校长、教师已经实现教育观念转型,但是苦于找不到成功途径。在指导过程中,我本人也有过许多“碰壁”、“冲突”和“尴尬”的经历。总之,领导、校长、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真正转型依然是课改过程中的最大困难,可以说,新课程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

中国教师报:您极力倡导并致力于研究“新课程有效教学”,您是如何定义“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其核心理念是什么?

韩立福:我认为,“新课程有效教学”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创建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关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绩效,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过程。“有效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合作学习过程。

我提出它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先学后导,全面发展”,最终衡量的标准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

中国教师报:您基于什么提出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即“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模式,其主要涵义是什么?

韩立福:关于“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我在2006年之前是主要开展理论研究,2006年6月以后作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所级课题进行大量的实践性行动研究,2008年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来深入开展研究。通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提炼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其操作模式是“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分别取“发现”、“生成”、“解决”三个英语单词的首字组成“FFS”教学模式(以下简称为FFS教学模式)。主要涵义是指以问题发现、解决为主线,以问题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学习为途径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先学后导”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思维,教师和学生要内化到教与学的行为中,并要贯穿到课前、课中和课后等三个阶段的行动中。不过,要实施这个教学模式,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教师角色转型;二是课型转型。这两个条件满足后,才能按新课型、流程和要求去备课,才能设计出符合有效教学理念的教案。

中国教师报:“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有哪些创新?

韩立福:我认为主要突破有四点:一是研究视阈由“知识传授型”教学范式转向“知识建构型”教学范式,建构“知识建构型”理论视野下的有效教学;二是突出行动策略研究,认为“有效教学”是个大概念,包括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拓展和有效评价。有效备课阶段采用“师生共备”行动策略;有效上课阶段采用“师生共学”策略;有效拓展阶段采用“师生共拓”策略;有效评课阶段采用“师生共省”行动策略;三是课型创新,将新授课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创新为“发现生成课”、“问题解决课”、“拓展训练课”和“综合解决课”等四种基本课型;四是将评价“嵌入”教学不同阶段,开发学习评价工具,不同课型要求、不同学生需要采用不同学习评价工具。

促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进行有效学习

中国教师报:您能否描述一下这种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它的根本价值在哪里?

韩立福:基本操作过程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开始阶段建构的是“教师支持型有效课堂教学”。在“问题发现”环节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发现问题,完成《问题导读—评价单》;在“问题生成”环节中,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对话,并设计具有任务驱动性的《问题生成单》,让学生完成《问题生成—评价单》;在“问题解决”环节中,由教师呈现问题、创设情境,对《问题生成—评价单》上的系列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小组代表合作展示,对展示结果进行规范指导、科学评价,并组织学生训练问题,让学生完成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训练—评价单》。经过一段时间实施以后,教师和学生基本适应该模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得到调动,逐步养成了善于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这时便进入第二阶段,即“学生支持型有效课堂教学”。进入这个阶段以后,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能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无论哪个环节,学生都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监督和管理,自主、自觉、自愿地完成《问题发现单》、《问题生成单》和《问题训练单》,学科教师任务是提供有效课程资源,对于学生困惑的疑难问题提供高明的指导和服务,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和质量,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是一个贯穿教学过程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中观层面的教学模式,主要适合单元教学和主题教学,主要特点在于工具性,每一课型中都有相应的学习工具,这种工具起到任务驱动的作用,促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进行有效学习。实施该模式的最大好处有三:一是有利于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短时间内提高学业成绩;二是有利于缩小全班学生的学习差异,大面积提高全班学业成就,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三是有利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研究,感受成功教师的快乐和幸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中国教师报: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效果如何?目前在国内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韩立福:我们的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首批涌现出的各实验学校,在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的指导下,创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新模式,全面提高了学校教育质量。如山东省枣庄市红旗小学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为主题,构建了“生成+评价+拓展”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内蒙古乌丹五中构建了“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训练”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山西省太谷二中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出“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河北省鹿泉一中总结提炼出“八环节学案型”教学模式,四川省棠湖中学构建了“三段式”教学模式,等等。

从课堂效果来看,最大的变化是学生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学生真正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展示学习,学生都在真实、个性、活泼、有效地学习。一段时间后,全班出现了有差异而无“差生”的局面,素质教育理念在有效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真正实现了面向全体、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

要从现在的“形”转走向“心”转

中国教师报:您在指导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接触很多一线教师,您认为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目前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韩立福: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教学方式上教师要由权威性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合作性的知识促进者,从课程研究上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转变为课程研究的创造者、设计者和评价者,从教学过程上由“知识搬运工”转换为“充满实践智慧的专业人员”,从专业素质上由“单一学科性”教师转变为“跨学科型”教师。这种挑战对一名成长于传统教学、又长期从事传统教学的教师来讲,的确是“革命性”的挑战。

把近十年来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简单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基本上都实现了“形”转,都能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还能够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能够用适宜的评价手段、方法来激励学生学习;二是教师对学生教学(课前、课中和课后)关注发生变化,基本上都实现了“零”的突破,由原来“目中无人”的设计、教学走向“目中有生”的设计、教学,不仅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还能在课堂上进行关注性对话、提问,有的还能支持小组讨论学习。

但是,目前有许多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有一些误解,在此必须澄清,以下特征并不是新课程教学:局部范围内少数学生的互动参与;教师与优秀学生之间的单向问答;单纯由教师设计学案,学生在课堂内使用的课堂教学;学生单纯的“爬黑板”学习;没有问题的小组合作学习,等等。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应注意非常关键的两点:一是要从现在的“形”转走向“心”转,不仅是形式、形态上的转变,更要从思想上、心灵上实现转型。古希腊有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新课程教师不要再做简单的“蜡烛”,而要做好学生成长的“打火机”。二是从现在关注学生由“一”走向“多”,重点是实现“一”的突破,不要把学生简单地看作一个学生,而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设计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帮助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

自主研修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中国教师报:在新课程有效教学视野下,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有哪些?

韩立福:在新课程有效教学视野下,随着“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和形式也将发生变化。通过有效教学创建,教师学会有效备课、有效上课和有效评课等教学技能、教学策略,教师专业素质得到根本性提高。

为了能够使“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就必须通过新型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自主研修等途径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种新型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自主研修,与过去操作方式、研究方法不同。首先是基于问题的校本活动,如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学习质量评价、教学策略、教学智慧等来自有效教学的新问题;其次,活动方式主要是以小组合作活动为主,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力量,利用集体智慧,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活动效益。从思想到形式上,做到教师校本活动过程与有效课堂教学过程保持一致性,使教师在以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得到有效教学的“滋养”;最后,明确整个校本活动的核心目的,不仅解决实际问题,更主要是让教师学会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主要是教师学会学习,使自主研修变成教师成长的常态化的素质。这是最关键的。

中国教师报: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种动态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一线教师如何来把握?

韩立福:关于这个问题,需要从课堂教学的发展境界谈起。教师专业发展与课堂教学发展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我认为可以把课堂教学比喻成“唱戏”,课堂教学发展分五种境界。最低境界是教书匠型教学阶段,教师备课教师讲授,称“教师唱戏教师搭台”;第二层境界是民主型教学阶段,教师备课师生共学,称“师生唱戏教师搭台”;第三层境界是研究型教学阶段,师生合作备课师生共学,称“师生唱戏师生搭台”;第四层境界是智慧型教学阶段,师生备课学生学,称“学生唱戏师生搭台”;第五境界是艺术型教学阶段,也是最高阶段,学生备课学生学,称“学生唱戏学生搭台”,实现了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这五种境界,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应该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位教师发展的路径。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不是静态的,不能把自己锁定在某个阶段,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研究,来追求更高的境界。那么,这个追求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动态发展的过程。

所以,一线教师要想促进自己专业持续成长,就必须从学习型教师做起,不断地走向研究型教师,再走向智慧型教师,追求更高层面的艺术型教师境界。

真正的教育不应该制造“差生”

中国教师报:据我了解,您从2004年以来,就注重行动研究,将新课程理论与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长期深入中小学课堂教学一线,每年坚持到几十所学校指导数百节课。支撑您走到今天的信念是什么?

韩立福:我在研究和指导实践中,坚守一个信念:即“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全面发展”。过去,大多数人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有偏差和误解,其经验性色彩和官本位意识较浓,误认为这句话就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随着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认为这句话涵盖了教育的本质,深深地体会到真正的教育不应该制造“差生”,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们人人都学习、人人都开心、人人都成功、人人都发展。只有学生发展了,才能促进学校发展。我现在一想到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就充满忧虑和兴奋。一想到那些还没有真正实现新课改的孩子们,我就浑身发紧,一缕缕忧愁袭上心头;一想到那些成功实现课堂教学转型学校的孩子们,我就特别兴奋,想到他们充满自信的眼神、精彩的展示、喜悦的心态、师生共学的快乐和学习幸福的感受,等等,我就无比欣慰。这种欣慰又坚定了我的信念,我要尽我所能,坚持我的课改信念,让每一个孩子受益,让每一个孩子都要有幸福的未来。

中国教师报:作为一位致力于在教学一线中摸爬滚打的教育研究者,您的职业愿景是什么?

韩立福:我的目标是做中国教育的“袁隆平”,让中国的每一节课都变成有效教学,让中国的每个孩子都学会有效学习,为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是我的职业愿景。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研究者、践行者和推动者,我将坚守自己的信念,将课改进行到底,有再大的困难和阻力,都义无返顾地坚持下去。我要尽最大努力去指导课堂教学,让更多地孩子们受益,引领更多的教师成长。

第四篇:利用多种途径促进幼儿牙齿保护和健康

牙齿不但能咀嚼食物,还有助于清楚地讲话和发音。如果没有健康的牙齿,不仅会加重胃肠功能的负担,对全身的健康都有较大的影响,而且不利于面部骨骼发育。现在幼儿所进食物精细,粘稠性强,含糖量高,易于发酵产酸;唾液分泌少,自洁作用差,牙齿钙化程度低,同时有些家长认为反正乳牙也要脱掉换成恒牙的,对乳牙的保健不重视。因此幼儿龋齿率逐年上升,通过对小班幼儿的调查统计33名幼儿中,龋齿为9名,牙齿矫正1名,幼儿最多的有四颗龋齿。因此针对幼儿进行一日生活的护齿保健是非常重要的。

乳牙是儿童期间的咀嚼器官,又是未来恒牙萌出的向导,乳牙的好坏对于孩子的健康发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乳牙有病,恒牙不利”。病态的乳牙即使换成恒牙后,也会造成牙齿咬合不齐等,牙齿的保护一定要从乳牙开始,从幼儿的期入手利用多种途径做好牙齿保健。

一、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幼儿护齿意识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幼儿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环境使幼儿能否健康生活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首先,我们利用走廊环境为幼儿创设了环境“牙齿小贴士”,让幼儿对保护牙齿的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又通过班级护齿主题墙式以照片、图示、绘画等形式展示幼儿活动的过程,将牙齿的生长、牙齿为什么生病、怎样护齿及刷牙方法的内容一一演示,使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中、在潜移默化中渐渐掌握正确的护齿的方法。生活操作区提供具有情景、有趣味性的材料,为幼儿探究、发现、尝试、感知,提供物质的保证。“给小动物刷牙操作盒”、“有趣的牙齿模型”“分一分”等材料,幼儿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习。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初步形成护齿的意识。

《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谈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幼儿健康行为的建立有别于成人,幼儿常常因缺乏动机而拒绝执行健康行为,常常容易受到成人的暗示或环境的干扰,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鼓励幼儿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使幼儿养成健康有益的行为,当幼儿出现错误的行为时,如果成人以指责、恐吓的方法让幼儿改变其行为的话,很容易造成幼儿的恐惧心理,更不利于幼儿的良好的心理体验,教师只有科学的把握和顺应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幼儿才能在健康行为中体验到幸福感。当幼儿良好的行为出现时教师及时的鼓励与肯定,在幼儿中树立良好行为的小榜样,注重漱口等环节后的积极评价,同时教师为幼儿做好表率,当教师进餐后也要主动去漱口,这样孩子才会更好的去做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在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幼儿掌握保护牙齿的方法

健康教育要着眼于幼儿内化程度,培养健康态度要着眼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康行为要着眼于幼儿自觉主动,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灵活利用多种教育形式及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欣赏等形式感知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并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体验健康洁白的牙齿给人快乐与美感,初步养成良好的护牙习惯。

在“牙齿的秘密”的活动中,首先通过谜语让幼儿猜一猜,调动幼儿兴趣,利用牙齿模型让幼儿了解牙齿的结构,知道恒牙和乳牙的区别。其次,通过动画故事《牙齿的秘密》,生动形象地让幼儿感知了保护牙齿的重要,最后,通过儿歌和实践操作,教幼儿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在“保护我们的牙齿”活动中,为了让主动学习幼儿保护牙齿的方法。当幼儿漱口时教师有意保留漱口水,引导幼儿观察里面有什么?如果不漱口会怎样?当漱口水发酵后,引导幼儿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怎样保持牙齿的清洁,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为了使幼儿理解糖份中的酸能腐蚀牙齿上的硬组织,引导幼儿参与科学小实验。将洗净的鸡蛋一半浸泡在醋里引导幼儿每天观察鸡蛋的变化。幼儿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不时的有问题提出,逐个让幼儿看看,闻闻、摸摸。让幼儿通过闻、看、摸感知鸡蛋壳上的硬组织被醋里的酸分子腐蚀变软变脆弱,一碰既碎的过程。

教师自制的课件《爱吃糖的老虎》,幼儿边观看边听教师讲述。教师将几个问题抛给幼儿“老虎的牙齿为什么会脱落?”,“糖为什么会使牙齿坏掉?”。那只爱吃糖的老虎请幼儿帮找一找哪些食物应该少吃,哪些习惯是不对的。请幼儿将教师提供的材料分类。课件给予幼儿直观影像,同时也理解了食物与护齿的关系。

组织幼儿参观牙医诊所的活动,为了让小朋友更加了解如何保护牙齿,首先我们参观了治疗室,仔细观看了牙医为病患治疗牙病的过程,告诉孩子们看牙医,不用怕。牙医讲解了关于牙齿的知识,小朋友们知道了要好好爱护自己的牙齿,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牙医为孩子们检查了牙齿,非常仔细为小朋友解说医疗设备,准备小牙刷、牙膏作为纪念品送给小朋友。经过这次愉快的体验,帮助小朋友克服看牙医的恐惧,勇敢地面对牙齿出现的问题,并愿意接受牙齿检查或治疗。

在幼儿护齿知识的学习过程、护齿态度的转变过程、以及护齿行为的形成过程中,顺应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琅琅上口的儿歌、形象有趣的谜语、声情并茂的故事、栩栩如生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探究等唤起幼儿对健康行为的向往,并主动付之于行动,形成良好的护齿行为习惯。

三、在日常活动中建立良好的护齿常规,形成护齿习惯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幼儿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应在幼儿生活中渗透健康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达到教育目标,探寻其规律和特点。幼儿健康行为的养成是健康教育的核心。因此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着重幼儿良好行为的建立、改变和巩固,从而建立良好的护齿规则,养成护齿行为习惯。

1、日常练习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巩固知识经验的途径。

每次形成餐后漱口的好习惯,我园幼儿每日早点、午餐、晚餐后都要用温水漱口,分三口水进行:水含在口中,幼儿鼓腮,发出咕噜咕噜的漱口声,确保幼儿的漱口质量。

2、语言提示:漱口小口诀

为了让幼儿很快记住漱口、刷牙等护齿好方法,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小的口诀,这样幼儿学得快记得清,同时教师运用小口诀指导时幼儿喜欢接受。

3、设立鼓励评比栏、请中大班幼儿当小小监督员,引导幼儿自我管理自我评价。

在中大班幼儿中开展小小监督员的活动请幼儿轮流担任,孩子们特别喜欢这样的任务,每次活动中针对做的不好的幼儿进行提示,每次漱口后请监督员评价同伴的表现,对漱口方法正确的幼儿给与表扬,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护齿习惯。

4、校正幼儿不良的习惯

咬指甲、吮手指、咬嘴唇、单侧咀嚼等不良习惯会造成幼儿牙齿排列不整齐,发现这些情况,老师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配合,进行纠正。同时这些行为往往与幼儿心理的健康有关,并从多方面分析,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使幼儿根本上消除咬指甲等问题。

5、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幼儿的牙齿正处在发育阶段,只有摄取足够、平衡的营养物质,才能保证其正常发育。钙化好的牙齿,硬度越高,质量就越好。如若从小身体就不好,营养不足,则影响牙齿的钙化。这种牙的硬组织结构疏松,萌出后受外界因素影响,易被龋坏。对于有挑食,偏食习惯的幼儿,在幼儿的饮食上变换花样,合理搭配,让幼儿进食含钙、磷、维生素多的食物,并适当咀嚼一些含粗纤维的耐咀嚼食物,使幼儿形成有利于牙齿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

四、做好家园宣传工作,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家长的防龋意识、防龋措施掌握程度以及家长自身的口腔健康状况与儿童龋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做好家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1、家长讲座,向父母宣传口腔健康知识,提高关爱孩子的口腔健康意识。

家庭口腔保健要从“呵护孩子,预防龋齿”做起,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牙医家长对全园的家长开展培训。向家长宣传一些保护牙齿的好方法,和家长共同探讨、交流看法。有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我们的教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展护齿美食主题开放活动,家长搜集制作、展示护齿美食,并以课件、现场制作、品尝、说明等多种形式,介绍其口味及功效,结合幼儿的特点从色香味多方面考虑到幼儿的需求,班里每位家长人人参与,制作展牌供家长相互学习,并将适合幼儿的收录到幼儿园的食谱中,在幼儿的进餐过程中进行有计划的添加。

3、家园互动幼儿良好行为记录活动,针对幼儿早晚刷牙等习惯的养成,只有依靠家长的帮助才能完成。建议家长为幼儿准备小沙漏或定时器,定在三分钟时间,当幼儿在规定时间、正确方法刷牙后,家长鼓励幼儿做一个小标记,每个星期到幼儿园比一比,看谁完成的最好,在小朋友当中介绍自己的做法,得到老师小朋友的肯定,成为大家的榜样,这样,生活中能坚持做的幼儿越来越多,也就养成了早晚刷牙的好习惯。

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防龋工作

我园每年进行一次氟化物防龋治疗,每年对幼儿进行一次口腔检查,设立班内第二次晨检,幼儿的嘴一张开,老师就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如是否刷牙(查看牙齿上是否有牙垢),是否有牙病(龋齿或慢性根尖周炎导致的牙眼出现小脓点等),是否出现双层牙(乳牙未脱落,恒牙已萌出)。如果发现这些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及早治疗,防止发展。

护齿活动的开展,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他们认识到了保护牙齿的重要,养成“爱护牙齿”好习惯,班内没有一名幼儿在增加龋齿,原来有龋齿的幼儿通过看牙医进行了有效的治疗,孩子们都能拥有健康的牙齿,健康的身体,露出了最美的笑容。

第五篇:新城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和方法

《新城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的专业性包括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更有较高的教育学识、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教师专业地位的改善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开始全面实施。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提升综合国力的成功策略,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首选途径。

当今世界各国教师成长向培养培训一体化方向发展。英国在国际教育会议上提出的“师资培养三段制”;日本着重强调教师要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美国大学的教育学院与地方的公立中小学或学区合作成立了一种师资培训学校,其目的在于改善教师教育的职前培训计划,给在职教师提供专业训练和职业发展的机会,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师专业化机制,进而改善整个教育质量。我区是武汉市的新城区,全区教育人才资源现状从人才总量来看,基本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但从教育人才质量要求来看,还有一定缺口;在现有的教育人才资源中,也存在着分布不够合理现状。专任教师年龄结构老年化,职称结构不甚合理,特别是同市内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高级职称、骨干教师更是与农村教育大区极不相称。优质师资目前比例过低,国家、省、市级名师、骨干教师过少,且分布不尽合理。多年来,农村中小学校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补充新的师资,加之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少数青年教师不安心在农村工作,留守农村中小学的多为年龄偏大的本地教师,教师平均年龄正趋向老化。由于受经费、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教师们得不到较好的培训学习,大部分教师存在知识老化的问题。基于以上情况,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围绕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努力创设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和办学效益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我区所面临而又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提出了“新城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策略研究”课题。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新洲区中小学教师;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解决自己专业化成长中碰到的问题。即教师从自己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结症,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然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研究,尝试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反思与改进。另一层意思是整个课题的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即我们从教师自己提出的专业发展计划入手,找出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研究的内容。接着制定解决这些问题的总体计划及每学期的研究计划,然后按计划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修整计划,使之逼近问题的解决。最后进行总结与反思。两层次的行动研究流程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调查研究我区教育人才资源现状,为促进我区教育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明确新城区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开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研究。

3、探索系统的符合新城区地域特点的促使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技术、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研究等方面自主成长的有效模式。

4、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措施和管理机制。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新城区教育人才资源现状研究。

开展对全区教育人才资源总量分布、公办学校专任教师结构、公办学校优质师资分布、公办学校校级干部、公办学校人员编制、公办学校非教学人员结构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2、新城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研究

(1)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围绕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育观念、监控能力以及教学与非教学行为表现等素质内容,针对我区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教师自我完善的近期和中期目标,即:

①养“一个习惯”即促进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学习研究习惯。

②到“两个热爱”即热爱教育,把育人作为毕生需要;热爱学生,把热爱“后进生”作为最高精神境界。

③备“三种品质”即先进的教育观念、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的批判精神。④握“四种知识”即较全面的教师职业知识,较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较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较系统的世界观、方法论知识。

⑤成“五种能力”即搜集、整理、提炼、开发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并从理论高度进行科学论证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能力;进行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的能力;将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

(2)拓宽培训内容

教师培训,必须打破常规,与时俱进。坚持新视角、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体现针对性、综合性、前瞻性和实效性。在培训的内容上进行拓宽,坚持以师德培训为先导,以学历提高培训为基础,以“三新”培训为重要内容,以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以信息技术培训为突破口。实现师德和“三新”培训全员化,学历提高培训普及化,骨干教师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的制度化。同时特别注重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训练。一是注重训练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二是注重训练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三是注重训练教师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培训力求做到,小专题,大容量;薄教材、厚激发;老问题,新视角,向思想要高度,向方法要深度,向相邻学科要广度,向前沿学科要新度,实现知识轻量级向重量级,单一性向综合性,封闭性向开发性的转变。

(3)突出培训重点

一是狠抓青年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采取带徒学艺的办法,办好研修班和评选排头兵等举措,使得青年教师学艺有导师,练功有课堂,学习有楷模。同时,大胆提拔青年教师带双班课,当班主任,当备课组长,当“说课”主讲人,上“教学成果展示课”,参加区校“三优”评选,培养一大批教学精英。二是注重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政工实力。在队伍管理上,大批量启用中青年骨干教师上岗带班,并对落伍对象实施再提高;在业务提高上,实施典型示范和理论研讨相结合,推出一大批优秀班主任和班级管理的有效模式。三是促进教研队伍的壮大和提高。以区教研室为龙头,发挥专、兼职教研员的作用,对各校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实行业务垂直领导体制。加强实行对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等骨干教师的管理。每年通过开展通

读一本专著、研究一个专题、开展一项教学实验、撰写一篇论文的“四个一”活动,使他们成为校长的办学谏友,教师的教学诤友,学生的良师益友。

3、新城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模式和机制研究

(1)研究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更加有效的多元化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

反思以往的教师培训,我们感到存在着三个问题:第一、知识本位化倾向比较严重。第二、培训方式比较单一。第三、培训模式与培训目的脱节。比如习惯性地采用“名师讲学员听”的模式,难以培养实践能力。第三、漠视教师原有的认知基础,采用“一刀切”的培训方式,忽视青年教师的差异性。

①研究如何立足课堂教学贯彻新课程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②研究如何立足班级管理方式的变革与策略创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③研究建立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合作教研、创新交流的新模式。

④研究建立符合新课程特点的校园网络平台,支持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2)研究在新课程下如何促进教师谋求自主发展。

①研究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评价激励机制。

②研究建立促进教师开展自修自研的长效机制。

(3)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培训机制研究。

提高教师素质,机制是动力,管理是保障。

①实行目标管理教师培训纳入区、镇(街)、校三级目标管理,实行年初定目标,年终搞考核。

②实行分类指导根据教师区域和个人素质差异实行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努力克服培训工作中的“重集训,轻自学;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的弊端,不断优化培训方式,引导教师过教学基本理论关,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关,攻理论升华的创新观。

③实行优先投入拓宽经费渠道,保障优先投入。教师培训科研经费以教师工资总额的0.5%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区教育局每年拨专款20余万元解决市区两级骨干教师培训科研费用。

④建立激励机制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对在任期内不能履行职责,不能承担任务,不能发挥作用的,经考核不称职的人员,取消其称号。

五、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06年10月到2009年8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起始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

1、组建课题研究组,确定主要研究人员;

2、组织调查研究,制定研究计划:

①设计调查问卷

②选校调查

③整理分析调查材料

④拟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9年1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也不例外,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包括预期专业社会化和继续专业社会化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指个体为适应将要承担的职业角色而进行的准备性个体社会化,后一阶段是指个体在承担某种职业角色

之后为了更好地扮演角色而进行的社会化。因此,本课题在具体实施研究过程中,分两阶段进行,重点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一)预期专业社会化阶段(2007年1月-2008年1月)

1、技能熟练模式

①专家新手比较,挖掘学习专家优秀品质。

②实践锻炼,通过实践训练教师的教学技巧。

2、联片研讨模式

①校级校本教研

②协作区校本教研

③镇级校本教研

④城乡校本教研

3、师徒结对模式

我们把教师分为三个年龄段和职业发展层次:即“成长、成熟、成就”型教师。对中年教师(成长型)指路子、结对子、压担子。

对中年教师(成熟型)架梯子、搭台子、树名子。

对老年教师(成就型)换脑子。

4、教学比武模式

①说课讲课比赛

②案例编制比赛

③知识演讲比赛

5、专业引领模式

①专家引领

②名师引领

③同伴引领

④期刊网络引领

(二)继续专业社会化阶段(2008年2月——2009年1月)

1、教学反思模式

①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反思

②在教学全过程中反思

③在合作研究中反思

④在反思之后再反思

2、问题会诊模式

①集中会诊

②反复会诊

③定格会诊

3、课题研究模式

①抓选题立项,编制设计研究方案,对教师进行科研基本知识的“入门”训练。②抓具体研究任务,让教师在科研过程中亲历、体验、磨炼、提高。③抓鉴定评价,让教师了解成果表述、展示之目的 要求、类型和特色。

4、评价考核模式

通过一些条例、规章制度的实施和考核评价,保证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有序化、规范化、高效化。

5、阶段总结,及时调整研究内容、方式和方法。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09年2月~2009年8月)

①对研究所得材料、数据进行分析与整理;

②对照研究目标,查找薄弱环节,开展有重点的深化研究;

③撰写研究报告,编辑有关成果;

④召开课题鉴定会,结题,实施推广。

六、保障措施

本课题全部研究人员,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具有从基层到高层、从教学到管理、从教研到科研方面的经验。“九五”期曾承担湖北省级课题“中小学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研究课题并顺利结题,其成果水平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十五”期间承担武汉市市级课题“小学生学习策略指导研究”顺利结题。大多数研究人员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所有研究人员都具备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本课题由教育研究及其教育管理部门直接承担,具备组织研究和管理的条件;区教育局主要领导直接挂帅,集全区特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组成研究课题组,具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为课题完成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与此同时在经费和物力方面也为本课题顺利完成提供了条件。

七、预期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论文集。

3、音像集。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李来宝,全面主持课题申报立项及其研究策划工作,组织研究实施,全过程参与研究。

成员分工:

陈志良、刘汝明协助课题负责人组织实施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主持课题研究阶段小结、工作布置,督导和验收,具体负责新洲区教育人才资源现状的调查,完成课题研究初始阶段的调查及调查报告。

汪文涛负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模式和机制研究,收集整理有关研究论文,形成阶段性成果《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模式和机制》论文集的录工作辑。

雷友发负责调控课题研究进展,收集整理教师成长个案,最终形成《教师成长个案集》

刘仲华、熊玉成、朱幼菊分别负责各学段子课题研究工作,负责及时收集整理有关研究资料,形成《教师专业化成长理论与实践研究》文集。

尤小群、熊月炳负责收集整理《新城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机制研究》,全面收集档案资料,及时归档整理。

下载多种途径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尝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多种途径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尝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多种途径

    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多种途径 一、教学反思及其意义 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我认为教学反思就是在总结以往教学经......

    有效利用远程资源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有效利用远程资源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在中国广阔的农村天地,如何实现教育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农村学......

    有效开展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扎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我镇小学教师专业成长 -----在泔溪镇主任培训会上的发言 泔溪镇中心校:杨顺富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新课程强调教......

    打造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模式

    打造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的有效模式 ——辉县市城北中学教师研训工作总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所有的教育资源中,教师是第一资源,教师素质问题是教育教学中......

    促进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举措

    促进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举措新课改以来,"校本教研"扎根学校,给广大中小 学带来了勃勃生机,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 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在不少学校也出现了一些怪现 象:......

    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增城市富鹏小学数学科组创建优秀科组的实践与研究 增城市富鹏小学 陈红妹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

    有效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合集5篇)

    “有效教学”反思 促教师专业化成长 遵义市第十二中学 曾 浩 数学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条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

    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和成长途径

    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和成长途径 一、什么是教师专业成长(或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