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 年龙口市校长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2013 年龙口市校长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做一名手中有法的“懒”教师
---《这样教书不累人》的学习心得
工作单位: 龙口市七甲中学周爱娟
邮箱:zhouaijuan123@163.com联系电话:***作为一位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老师,我非常理解当今教师的辛苦。但问题是:我们的忙碌是否都有意义和必要?教师难道就真的不能过一种轻松完整的幸福教育生活吗?“焦头烂额”不应是教师生活的常态。全国知名班主任郑学志老师说:“累,一定是我们做错了什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阅读了《这样教书不累人》走进这本书,让我有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心境豁然开朗,宛如心灵的漫步。我深深地感悟到:“偷懒”的技术和艺术,其实就是教书育人的技术和艺术。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本领,掌握良好的方法,我们才能真正走向“偷懒”的至高境界——“稳坐中军帐,笑看风云起”。
一、“懒惰”的教师是练出来的魏书生说过,学生能做的事,我决不自己做——我是一个懒人。我十分憧憬做这样一个“懒惰”的教师,享受轻松愉悦的教学生活。其实,“懒”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内在动力。
做一个“懒惰”的教师,不是简单地对学生放任不管。在日常教学
中,教师要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讲策略,重技巧。一位教授曾说:“名师”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会偷懒,会装傻,会踢球。初看这些见解,有些疑惑,但细细一想,这种说法又不无道理,特别是 “会偷懒”,的确是我们老师应该学会的一门教学艺术。
1、在学生能自主学习时,会“偷懒”。课堂上,教师不要讲得太勤快,把问题抛给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交流探索,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如此,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教师既偷了懒,又完成了教学任务。
2、在学生能自主管理时,会“踢球”。事必躬亲,事无巨细,未必是一件好事。教师的一些日常管理工作可以“踢”给学生。例如,值日卫生是很多教师头疼的问题。我在开学第一天就将学生分组,安排具体工作。小组长履行管理与监督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班级和包干区的卫生再也不用我过问了。
3、在学生能自主讲解时,会“装傻”。要做“懒惰”的教师,必须做到: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想到的,教师不代替。在教学中,可以培养一些优秀的“小老师”,教师只要“装傻”,做一名耐心倾听的临时学生。在学生讲得不太完善的地方,让其他学生来补充,教师只需要稍加点拨。长期坚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逐步提高,教师也会成为一个轻松的“懒人”。
二、“懒惰”的教师是“哄”出来的这里所说的“哄”学生,并不是去欺骗学生,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发现学生的优点,将这些闪光点有意放大,呵护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1、夸一夸学生。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说:“关键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你的一生。”教师应该多说些激励的话语,让学生的脸上绽放自信的笑容。一个微笑、一声赞美、一阵掌声、一个竖起的大拇指都可以让学生自信满满。
2、评一评作品。教师要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评比活动,让学生做一做、评一评。如评选年级、班级小画家,评选博客“达人”、电子邮件快递员等。也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品贴在教室一角,让学生相互欣赏。在合作中进步,在竞争中前进,通过师生对作品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以更积极的心态参与教学活动。
3、选一选榜样。榜样是最好的宣传、最好的激励,尤其当榜样就在学生们身边的时候。教师可以选出一些榜样,如电脑高手、小画家等,这些榜样一方面会带领周围同学一同进步,另一方面可以帮教师分担很多事情。
三、“懒惰”的教师是做出来的课堂上“懒惰”的教师,课下必定是一个勤奋的教师。做一个课下勤快、课上“懒惰”的教师,不是简单地把学生推到“舞台”上,教师却无事可做。教师应该做好幕后导演,为学生的“舞台”做好充分准备,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则有了更多观察、了解学生的时间,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更好地调控课堂。“懒惰”的真谛就是把学
生推到前台,教师隐到后台,把学习和进步的机会还给学生。“懒惰”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懒惰”是用智慧寻找捷径,事半功倍。也就是说,思想上的懒惰才是不可饶恕的。懒字勤为先,才能懒出境界。想法和做法决定你的活法。只有从忙忙碌碌中解脱出来,你才会有时间去思考未来,才有闲暇提高生活的品质,享受人生的快乐,活得才更有意义。
第二篇:校长读书征文大赛
2013年龙口市校长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 七甲学校王在兵jjg1234567@126.com1379359312
4读了冯恩洪校长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感悟很深,对我触动很大。冯校长告诉我们:在三尺讲台上,我们同样可以品味一流人生,创造一流业绩。我们不但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读完这本著作,结合自身的教育生活,我有了许多的思考与感悟。他在书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由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是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
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师很少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没有感性的激励,特别对于学生的 “错误”回答,缺少引导,缺少尊重,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在挫败中痛苦学习;围绕高考指挥棒,我们经常性地忘却学生潜能的发展,只是固执地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学习网内挣扎。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教师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变革新时代。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搞教育同样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息息相关,只有这样的教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自认为责任心强的自己对自己的学生又了解多少呢,是否真和学生打成了一片,是否常与学生聊天、谈心,是否关心到了每一个学生,无论其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好坏,是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是否真愿意同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师益友。
我想,以上这些除某些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工作总结中偶有提及外,真正落到实处的还相差太远,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听话、懂事,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如此,教师、学生、家长皆大欢喜,所以自己会在班上制定出许许多多的“不准”和“禁止”,有时还用相互监督的方法来检查不准和禁止的落实情况,结果却与想象中的相差甚远。总体看,班级的纪律似乎
被管好了,可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却大大减退了,热情少了,积极性没有了,总体成绩也不见上涨,学生在课外活动时的好奇、好动、好玩、好积极思维的特点不见了,而作为教师的教学难度也就更大了,上课不活跃或太活跃,有问题也不问了,这种课上得实在难受,是谁让他们变成了这样子,是我们自己,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如同园丁养花,首先必须了解花的习性,医生治病首先必须了病人的病情一样。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长期以来,辩证法已在对待学生身上不起作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是在总结先进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少年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提示出来的教育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师凭借这些理论的显微镜,常常能发现许多经验认识不到的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既然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已成共识,我们还需要等待吗?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冯教授从四个方面来诠释如何办学校,搞教育,第一,教育环境,第二,课程和课堂,第三,教师队伍,第四,学校文化。对我自
身而言,我主要从课程和课堂,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两个方面来突破自己,让自己从书中得到沐浴,提升自我,感悟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
要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教师要学会合作,实现双赢。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要学习的长处,所以要虚心向同事学习,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同事分享,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充满合作的团结的集体,合作不仅仅是指教师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要合作,因为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行为,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学就不会成功。教师要研究学生,到学生中去备课,假设我要明天讲电磁感应部分,而我找两个优秀学生,两个中等的,两个后进的,我请他们自学,先提出问题,看看哪里不懂,然后试着回答问题,所以学会合作、乐于合作是一个优秀教师的素养。应该朝这方面继续努力。再听学生意见,实现师生间的合作,才能创造出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学会合作、乐于合作是一个优秀教师的素养。应该朝这方面继续努力。
教育的出发点是把自然的人打造成社会的人,这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研究尊重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学生的不同要求,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其适应能力,锻炼其实践能力,提升其交际能力。我们要创造的教育是尊重学生的情感,倾听他们的心声,实现和谐发展,提供合适的教育标准,让师生在校
园中是种享受。是释放学生的潜能,不是把学生们管住,而是让学生们感动,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是一种和谐发展的教育。
积累经验,学会反思。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普通的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行为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课永远是还没有上,接下来要上的那节课,是自己已经上过的课中永远存在需要反思的余地,需要有重新审视的环节。我每天都有课后反思的习惯,记录下刚才的课程值得改进的地方,如何重新组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同时如何帮助学生更好的形成思维带,并且找出课堂上的教学亮点,下次继续沿用。一节好课应该把学生的潜能释放出来,这样就会出现期望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所以教师要学会反思,一个会反思,会读书的老师,是一个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师,是一个能做最好自我的老师。冯校长告诉我们:在三尺讲台上,我们同样可以品味一流人生,创造一流业绩。我们不但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要发展自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第二条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学习,经验积累需要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学会合作双赢,做复合型的教师,你就会成功。对照冯校长的告诫,反思自己,感觉到距最好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在读书学习方面,感觉自己做的很不够。一是读书少,二是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更少。
平时总感觉时间少,拿各种原因给自己找理由,现在想起来,如果把平时上网看新闻等的上网时间拿来读书,也能通读几部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著作了。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教中学够了,正是这种对自己满足的心态,使自己变得懒惰。现在读了冯校长的书后,觉得从现在开始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过去教师们常讲:要给人家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果不努力跟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只有改变观念,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发展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打算制定一个读书计划,挤时间来读几本教育教学学理论名著,找一些适合自己的读物来学习,还要做好笔记,以便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特别是要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使自己的理论素质有所提高,同时学习一些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冯校长最后指出每一名优秀教师都是复合型的教师,要释放学生的潜能,除了关注他们所学的国家课程外,还要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教师应该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然后才能影响自己的学生。今后自己在这方面要努力。
第三篇: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在没拜读的《苏霍姆林斯基全集》一书前,我自翊自己是一位优秀的中学教育工作者。坦白地说,从教多年来,我一直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学生视如己出,所在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学生成绩始终居镇名列前茅„„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一书后,我顿觉汗颜,一种无知、羞愧顿时涌上心头。别说是优秀教师,充其量就是一位害人的教书匠。当我看到《要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喘息》一节时,我的大脑好像在急速地运转着,丝毫没有喘息的机会。曾几何时,我明其名曰要追求新课标倡导的“高效课堂”。每节课,我精心设计教案,炮火轰击似的,一连串提出诸多问题,限时要求学生回答。当学生思维出现暂时“断电”时,一味的埋怨学生脑子不开窍,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不管三七二十一,照本宣科下去。对照自己的做法,我们再来聆听苏霍姆林斯基的智慧:
在课内不放过一分钟、一刹那,一直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脑力劳动——在教育人这样细致地工作中,还有什么能比这么干更为愚蠢的呢。教师对工作抱着这样的目的,简直就是要榨干儿童全部的精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让我想到了不少教师至今仍做这种愚蠢的事情。君不见一些教师,每每上公开课,教学容量大,在短短四十分钟内,每一段时间做什么,每一个环节做什么都,都几乎做了充分、准确的利用,课堂时间把握得十分准确,几乎铃声一起结束授课内容。当时,我特别钦佩这些教师,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如此之强。这些教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课堂上,不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间,让学生的大脑像机器一样高速运转。试想,学生的思维能得到有效发
展吗?长此以往,学生大脑疲劳,对学习会产生一种厌恶感,学习成绩又能得到多少提高?即使是一些名师,也避免不了这种愚蠢。曾多次看一位小学语文名师的教学视频,其课堂教学容量之大,让我咋舌;问题接二连三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思维如何吃得消?
孩子毕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教师即使是为了追求高效课堂,也应当懂得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有一定的弹性。学生容易掌握的地方,适当加快节奏;教学中的难点放慢速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使学生轻松愉悦地畅游在思考的王国里。享受思考的乐趣,并从中收获一定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伟大的美俘虏了我,但更伟大的美甚至将我从它本身解脱” 纪伯伦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更伟大的美不是召唤、吸引与控制,而是使对方得到自由的解脱。老师们,课堂上,你的学生享受过这种自由吗?课堂不是军营,学生不是玩偶,要让孩子的思维得到片刻的喘息吧!
第四篇:2011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2011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如何做好班主任
看了魏老师的《如何做好班主任》一书,深有感触。
进入教师行业不觉已有十多个年头,作为社会上最小的主任“班主任”我也时常深思应该怎样干好这一职责,魏老师的《如何做好班主任》让我仿佛见到了黎明的曙光,如饥似渴的读着,不分昼夜。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一个好的班级不单单是学习成绩出色,而是需要学习、精神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每一个学生,以便因材施教,促使他们全面发展。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就决定了班主任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育和引导学生,并提供机会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认为对于班主任来说我们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我们要先认识我们的学生。现在的中学生都是属于90后的,他们生长在一个多元化、充满变化的社会中,他们一出生就被电视、电脑所包围。他们的视野开阔,平等意识极强,敢于肯定自己,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并且勇于表现自己,现在的中学生大都生活在比较宽松的社会和家庭中,这也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自己的事情就该由自己做主,不希望有别人来干涉,否则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
再了解了现在的学生特点后,我们就要走进学生。班主任要成为
学生的精神关怀者,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充分利用好批评与表扬。做为班主任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学习好的学生有错不能袒护,调皮的学生有错不能夸大。与我们成年人相比,中学生还是属于弱势群体,那么班主任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维护学生的利益,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在他们无助的时候让他们感觉到有人在帮他,老师是与他们站在一起的,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形成了。
做为班主任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每个人身上都是有优点的,即使是再调皮的学生,也是有优点的。正如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且在班级工作中要使之发挥。
每个班级里都会有精力充沛、自由散漫、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这样的学生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他们经常会在课堂上做出令老实意想不到的事情或举动,他们成绩都比较差,逆反心里强,做为班主任,我们要从孩子的自身特点处罚,允许他们犯错误,但是还不能放纵他们。学生是缺乏社会经验的人,那就要求我们班组人要帮助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错误,从而吸取教训,增长机智。
做为班主任我们也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现在的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老师也都是希望学生都能成才,因此,班主任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互相交流、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共同教育,班主任将学生在学校的近期情况反映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同时让家长认可老师。家长也将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及时反映给班主任,班主任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教育,正真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做为班级工作的管理者,班级的好坏与班主任的自身素质是息息相关的。初中学生正处在一个可塑性极强的时期,他们会有意无意的模仿任何一个成人的行为举止,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他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所模仿的对象,所以,班主任必须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
我们要用感情去跟学生进行交流,要用心去爱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同时我们也要用心去热爱我们的工作,要拥有一份责任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当一个班主任付出真心,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时,班主任就会在精神上的到回报,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享受,而这种精神享受是别人都体会不到的。在爱学生的同时也被学生爱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既然选择了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它做好,努力工作,让工作变成一种享受。切勿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消极的对待工作。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认真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研究中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
第五篇:2010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2010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坚信孩子能成功
烟台第二十二中学黄艳凤电话:***
邮箱:huangyanyan0815@sina.com
歌德曾言:一句话可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一本书可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位教育家则可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近二十年来,美国展开了一场最有生命力的教育运动——“多智力类型教育”。《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作者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就是这场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所谓天生的“学业残疾人”进行了15年的深入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该书的出版震惊了西方的教育界,因为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即使那些有特定学习残疾,阅读困难症、好动症、功能紊乱读书困难症、数学滞塞症等学习有障碍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认真地探析了学习困难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了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介绍了教师与家长如何去发现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方法。这样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子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书中介绍的许多孩子的遭遇,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我这么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也遭遇过许多总是喜欢做一些古灵精怪的玩意儿的孩子,对学习和学校的规则总是置之不理,在我们老师眼中,他们就是后进生;现在观念转变了,我们也知道学生并不一定要在学习上优秀才是好学生,但是在实际管理中,这样的孩子独特的学习方式,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也觉得很难教,很难控制,我们在平常工作中总是会觉得这些孩子扰乱了学校和班级的正常秩序,影响了同学们的行为,虽然我们也明白这些孩子并不是坏孩子,但是高压的升学,总是会让老师和家长不自觉地会把他们判入学习不好的行列。在学习中总是会觉得他们有些不顺眼,看了这本书,让我陷入了深思,如何让这些孩子发挥他们的特长,在学校里感受快乐,让他们不再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家长的有色眼镜呢?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托马斯先生发现:孩子学习有困难,本质上是他的学习方法压根儿跟你不一样。我们应该承认差异,正确对待差异。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一个班里面,有差生是很正常的事。对待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放弃,尽了力去扶他,结果如何也不要太介意——我们或者不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才,但我们应该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人。现在的学习成绩不能决定将来的一切,只要有健全的人格,将来也会有所作为.。所以,这部分学生尤其需要得到老师的鼓励。:"我把这些话称作警示语,放在电脑的桌面,让我天天都能看见,时时都能记住.对于这样一批特殊的学生,老师的态度很重要。经验丰富、富有爱心的教师面对他们,应该更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也更善于欣赏孩子优点。如果孩子们能遇到一个这样的老师,得到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一个小小闪光点被教师发现,也许成就了
一个孩子的未来。如果孩子们能遇到一个这样的老师,是可能成就他们一生的,这既是孩子的福气,也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挑战。每个孩子的兴趣特长都不一样,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如果我们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孩子,那么有的孩子会永远也不能获得成功。我们要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孩子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
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得到启发的我,每次考试后不立即给学生试卷打分,而是先研究所有的考试卷,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然后将考卷发给学生,并针对考卷的弱点、问题,再次给学生讲解,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在哪里,然后再修改错误,上交试卷,如果个别学生还有问题,就在小范围内再来一次。经过这样反复的教学,学生基本都可以得到一百分。考试,已不单纯是鉴定教学效果检验学习成绩的手段,而是变成了诊断和激励相结合的全兴评价体系。使每个学生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他们对学习不再害怕,对考试不再恐惧,每个学生对自己都充满了自信,并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告诉我们培养学生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建立自信心。有的孩子能挑二十担水,而有的孩子只能挑十担水,还有有的孩子只能挑五担水。如果我们对每个学生同一个尺度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有些孩子会因为无能为力而放弃。对于一些学生考一百分是她的最佳成绩,而有的学生考七十分就已付出了最大努力。作为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得到了提高,要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要给每个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途径,要为每个学生设置可实现的目标,并把这些目标都包括在成功的范围之内。这样有助于培养各个层次的学生建立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成绩,他们会想我比别人并不差。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自从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到我们教师的立场会抉择孩子的成长。老师的责任就是要鼓励和发现每个孩子的长处,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目标,让每个孩子都尝试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乐趣,使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和获得成功时的喜悦与成就感,让孩子们插上飞翔的翅膀,向着自己的理想越飞越高,一步步地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