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江西省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的通知
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
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各有关中等职业学校:
我省2012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经研究,决定于2012年12月15日至17日举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试组织管理
各设区市教育局要根据《关于做好2010年申请认定教师资格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工作的通知》(赣教师字[2010]7号),按照有关建立健全考试管理体制、考点和考场设置、考点和考场管理、严肃考风考纪、加强安全防范工作五项要求做好考试组织管理工作。各设区市原则上在201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的考点安排考试,如需调整,应当在开考前30天向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小组办公室申报,检查验收合格后确认。
二、考试对象
(一)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2013年拟申请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人员应当报名参加考试。
(二)按照《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申请认定教师资格有关事项的通知》(赣教师字[2011]07号),未经省教育厅组织的对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办学质量评估或评估不合格的中等职业学校,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需要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应当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幼儿教育学和幼儿教育心理学考试(以下简称“中职两学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进入幼儿园教师资格的认定程序;根据省教育厅《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认定教师资格有关事项的通知》(赣教师字[2010]12号)规定,经省教育厅评估合格的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2013年应届毕业生,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参加“中职两学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进入幼儿园教师资格的认定程序。
(三)根据《关于组织2012届普通大专以上毕业生参加“国培计划”辅修学前教育专业转岗培训的通知》(赣教师字[2011]45号),普通大专以上毕业生参加“国培计划”辅修学前
教育专业转岗培训的应当参加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考试,考试后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成绩折算。
(四)已认定某一层次或种类教师资格,现申请认定另一层次或种类教师资格,不论是否属于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均应参加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相应层次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
(五)免考的应届师范教育类毕业生,是指2013年6月底7月初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经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按下列标准确定的学生:①所学专业列入省教育厅公布的《江西省高校涉及师范教育专业名单》;②在校学习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教育技术等课程列入师范教育专业类教学计划为必修课程,且考试成绩均合格;③学校安排毕业班学生参加中小学教学实习3个月以上,且有实习单位证明,并经学校鉴定合格。全部符合以上三项标准的学生,才可认定为应届师范教育类毕业生。
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及教师资格认定指导机构,各高等学校,有关的中等职业学校,按规定的考试对象,做好考试报名宣传、组织工作,为学生选择教师职业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
三、考试报名缴费
凡需参加我省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的可于2012年11月10日8:00至11月25日17:00登录江西教育网,报考,同时根据网页提示缴纳考试费。按照《关于核定教师资格考试收费标准的复函》(赣发改收费字[2007]591号)的规定,考试费按每考生60元/科的标准收取。报考人员可以在省内自由选择考点参加考试。
报考人员在报名时要认真仔细阅读网页提示和报名注意事项,考试实行诚信报考制度,要填写诚信报考承诺书,如因不符合教师资格认定条件参加了考试或填报虚假信息不能认定教师资格,后果由报考人员自己承担。
四、打印准考证
网上报名注册后,报考人员可按照网页提示,从2012年12月5日起至考试前可在网上随机打印准考证。
从12月5日起,考生可凭准考证信息,在网上免费进行考前模拟练习,熟悉考试题型和操作方法。
五、考试内容
申请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以适用于小学教师资格申请者的《教育学考试大纲》和《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准;申请中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教师资格以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的《教育学考试大纲》和《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为准。
“中职两学考试”的参考教材为教育部中职立项规划教材,《幼儿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试实行教考分离,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小组不指定考试辅导用书,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不举办也不得委托任何社会中介机构举办考前辅导培训班。社会上举办的考前辅导培训班,与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无关。
六、考试时间和地点
考试时间自2012年12月15日至17日(其中16日安排“中职两学考试”),如报名人数过多,考场座位不足,顺延至下一天安排考试。考试在各设区市政府所在地设置的考点,采用基于计算机的考试形式进行;每科考试时间为60分钟,考两科者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连续进行(考单科者,按单科考试时间安排);每科考试满分为100分,60分及以上为单科考试合格成绩。
七、考试成绩
考试结束之后,自2013年1月5日起,考生可凭身份证号或准考证号上网查询自己的考试成绩,考生也可自愿要求通过手机短信服务获知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合格的考生,即可在网上打印单科成绩合格证书,此证书在2013年春季教师资格认定的现场确认阶段由相应的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进行确认和审验。2012年下半年考试合格成绩2013年或2014年认定相应层次的教师资格一次性有效。
八、考试日程安排
1、网上报名和缴费:2012年11月10日8:00至11月25日17:00;
2、打印准考证:2012年12月5日起至考试前;
3、考前模拟练习:2012年12月5日起至12月15日6:00;
4、考试:2012年12月15日至17日(其中16日安排“中职两学考试”);
5、公布考试成绩:2013年1月5日17:00;
6、打印考试合格证书:2013年1月10日至2013年7月底(系统维护和数据整理的时间除外)。
九、考试纪律
在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中有违反考试纪律的,依据《教师资格条例》(国务院令第188号)、《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18号令)进行认定和处理。
十、其他
本文所指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包括: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统称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统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江西省教育厅
2012年10月8日
第二篇:关于201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通知
科学技术学院教务办公室
教务字(2012)003号
关于201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的通知接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的通知”,我省201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于2012年4月7日至9日举行,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报名对象:2012届非师范类有意申请教师资格证的毕业生。
二、考试报名:
1.报名时间:2012年3月2日8:00至3月23日17:00;
2.报名方式:登录江西教育网,江西教师网,进行网上报名;
3.报名缴费:在网上报名成功后根据网页提示进行网上缴费,考试费按每考生60元/科的标准收取。
三、考试注意事项:
1.打印准考证:2012年3月28日起至考试前在网上打印;
2.考前模拟练习:2012年3月28日起至4月5日登陆网站凭准考证进行模拟练习;
3.考生成绩查询:自2012年4月21日起,考生可凭身份证号或准考证号在网上进行查询;
4.证书打印:考试成绩合格的考生,即可在网上打印单科成绩合格证书,考试合格成绩2012年或2013年认定相应层次的教室资格一次性有效。
四、具体详细信息请查阅附件或者登录江西省教育厅教育网。
主题词: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报名主送: 院 领 导抄送: 各职能部门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务办公室二0一二年二月一十三日
附件:
江西省教育厅
赣教师字„2012‟3号
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各有关中等职业学校:
我省201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经研究,决定于2012年4月7日至9日举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试组织管理
各设区市教育局要根据《关于做好2010年申请认定教师资格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工作的通知》(赣教师字[2010]7号),按照有关建立健全考试管理体制、考点和考场设置、考点和考场管理、严肃考风考纪、加强安全防范工作五项要求做好考试组织管理工作。各设区市原则上在2011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的考点安排考试,如需调整,应当在开考前30天向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小组办公室申报,检查验收合格后确认。
二、考试对象
(一)非师范教育类专业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已毕业或应届毕业生(未按师范教育专业类教学计划要求必修师范教育专业类相关课程,未必修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学校未安排、本人未参加三个月以上中小
学教育实习),在2012申请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人员应当报名参加考试。
(二)根据《关于组织2012届普通大专以上毕业生参加“国培计划”辅修学前教育专业转岗培训的通知》(赣教师字[2011]45号),2012届普通大专以上毕业生参加“国培计划”辅修学前教育专业转岗培训的应当参加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考试,考试后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成绩折算。
(三)未经省教育厅组织的对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办学质量评估或评估不合格的中等职业学校,其学前教育专业2012年应届毕业生需要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的,按照《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申请认定教师资格有关事项的通知》(赣教师字[2011]07号),应当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2012年应届毕业生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幼儿教育学和幼儿教育心理学考试(以下简称“中职两学考试”)才能取得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的资格。
(四)已认定某一层次或种类教师资格,现申请认定另一层次或种类教师资格,不论是否属于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均应参加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相应层次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
免考的应届师范教育类毕业生,是指经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按下列标准确定的学生:①所学专业列入省教育厅公布的《江西省高校涉及师范教育专业名单》;②在校学习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教育技术等课程列入师范教育专业类教学计划为必修课程,且考试成绩均合格;③学校安排毕业班学生参加中小学教学实习3个月以上,且有实习单位证明,并经学校鉴定合格。全部符合以上三项标准的学生,才可认定为应届师范教育类毕业生。
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及教师资格认定指导机构,各高等学校,有关的中等职业学校,按规定的考试对象,做好考试报名宣传、组织工作,为学生选择教师职业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
三、考试报名缴费
凡户籍在我省的各类社会人员,我省境内各高等学校普通高招2012年应届专科、本科毕业或相关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2012年应届毕业生,需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的可登录江西教育网,;于2012年3月2日8:00至3月23日17:00在网上报名,同时根据网页提示进行缴纳报考费。按照《关于核定教师资格考试收费标准的复函》(赣发改收费字[2007]591号)的规定,考试费按每考生60元/科的标准收取。报考人员可以在省内自由选择考点参加考试。
报考人员在报名时要认真仔细阅读网页提示和报名注意事项,考试实行诚信报考制度,要填写诚信报考承诺书,如因不符合教师资格认定条件参加了考试或填报虚假信息不能认定教师资格,后果由报考人员自己承担。
四、打印准考证
网上报名注册后,报考人员可按照网页提示,从2012年3月28日起至考试前可在网上随机打印准考证。
从3月28日起,考生可凭准考证信息,在网上免费进行考前模拟练习,熟悉考试题型和操作方法。
五、考试内容
申请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以适用于小学教师资格申请者的《教育学考试大纲》和《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准;申请中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教师资格以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的《教育学考试大纲》和《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教育部人事司教育
部考试中心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为准。
“中职两学考试”的参考教材为教育部中职立项规划教材,《幼儿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试实行教考分离,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小组不指定考试辅导用书,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不举办也不得委托任何社会中介机构举办考前辅导培训班。如报考者要求参加考前辅导,应按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申报认定教师资格人员补修“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培训院校(机构)名单的通知》(赣教师字[2007]9号)规定,自愿选择在有资质的学校培训。
六、考试时间和地点
考试时间自2012年4月7日至9日,其中4月8日下午安排“中职两学考试”,如报名人数过多,考场座位不足,顺延至下一天安排考试。考试在各设区市政府所在地设置的考点采用基于计算机的考试形式进行,每科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两科考试连续进行(考单科者,按单科考试时间安排),60分及以上为单科考试合格成绩。
七、考试成绩
考试结束之后,自2012年4月21日起,考生可凭身份证号或准考证号上网查询自己的考试成绩,考生也可自愿要求通过手机短信服务获知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合格的考生,即可在网上打印单科成绩合格证书,此证书在2012年春季教师资格认定的现场确认阶段由相应的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进行确认和审验。考试合格成绩2012年或2013年认定相应层次的教师资格一次性有效。
八、考试日程安排
1、网上报名和缴费:2012年3月2日8:00至3月23日17:00;
2、打印准考证:2012年3月28日起至考试前;
3、考前模拟练习:2012年3月28日起至4月5日;
4、考试:2012年4月7日至9日(4月8日下午安排“中职两学考
试”);
5、公布考试成绩:2012年4月20日17:00;
6、打印考试合格证书:2012年4月21日至2012年7月底(系统维护和数据整理的时间除外)。
九、考试纪律
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中有违反考试纪律的,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18号令)进行认定和处理。
十、其他
本文所指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包括: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统称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统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二○一二年二月一日
第三篇: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心理学家。()
A.布鲁纳
B.桑代克
C.维果斯基
D.马斯洛
2.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____________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形式运算 D.具体运算.
3.按照奥苏泊尔的学习分类法,学习者掌握概念间联系的学习过程称为__________。()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操作技能
4.教师自编测验的准确性指的是有效测验的_____________。()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5.在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的、不稳定性因素是__________。()
A.努力
B.难度
C.能力
D.运气
6.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A.有意义的发现学习B.机械的发现学习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D.机械的接受学习
7.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_。()
A.原型启发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8.下列哪部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________?()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
9.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______。()
A、组织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元认识策略
D、复述策略
10.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1、B,2、C,3、C,4、B,5、A,6、C,7、D,8、A,9、B,10、C
二、名词解释
1、关键期
2、人格
3、自我意识
4、强化
5、创造性
6、态度
7、心理健康
8、问题解决
9、元认知
10、心理评估
11、学科的基本结构12.教学策略
三、简答题
1、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⑴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⑵ 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⑶ 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
⑷ 力求成功者会选择有成就的任务,而成功率为50%的任务使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几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种任务。
2、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首先,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或反例。
其次,提供变式。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
再次,科学的进行比较。因为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后,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应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学生记忆或背诵,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3.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4.影响课堂管理因素。
5.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四、论述题:
1、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结合实际谈谈学生喜欢的教师应该具备的特征。
3、举例说明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4、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差异?
5、怎样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⑴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①
②
③ 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 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⑵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①
②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⑶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⑷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
②
③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6、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 课时计划的差异: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⑵ 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①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②吸引学生注
意力③教材的呈现④课堂练习⑤
家庭作业的检查⑥教学策略的应用
⑶ 课后评价的差异
6.促进迁移教学方案设计
五.案例分析
一名中学生其中考试成绩不好,其中考试后该学生在学习上投入较多的努力,但期末考试成绩仍不理想。教师应该如何引导他积极归因,并说明理论依据。
第四篇:教师资格培训心理学教育学串讲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基本内容
1、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
2、教育制度的形式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3、教育的演进
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
4、教育学的演进
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广义教育 1: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2、狭义教育 1★: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 2:是指具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教育学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简答题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古代教育的特征 5(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
(5)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
3、近代教育的特点 5(教育民主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制教。4、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6(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平等、自由(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三)填空和选择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基本内容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以及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以及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动力作用以及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巨大推动作用。
4、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文化的特性和学生文化的特性。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人力资本 24: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它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
2、学校文化 29★: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3、校园文化 30: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二)解答题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9★★(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21★★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22★★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23★★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和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人力资本理论。
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25(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6、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25(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7、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26★★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8、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27★
(1)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是教育,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2)网络教育的依据是兴趣选择,学校教育的依据筛选制度(3)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学校教育是年龄段教育(4)网络教育是跨时空教育,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
9、学校文化的特征 29★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0、学生文化的特征 31(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
11、学生文化的成因 31(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三)论述题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9
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22
3、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25
4、试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26★
(四)填空和选择题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基本内容
1、个人身心发展的概念、动因和一般规律
2、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3、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4、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个体身心发展 36★:是指作为复杂的整体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2、遗传 39: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特点。
3、成熟40★: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态,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二)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8★★(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1(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41★★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人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各个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43★(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2)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有哪几种观点49★★
(1)内发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2)外烁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要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6、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45(1)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青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感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三)论述题
1、试述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36★
(四)填空和选择题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基本内容
1、教育目的的概念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2、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3、我国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素质教育的含义和内容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51★: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德育57★:
3、智育57
4、体育57
5、美育57
(二)简答题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52(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要点 55★★
(1)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56★★
(1)我们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56★★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三)论述题
1、如何有效推进素质教育56★
(四)填空与简答题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一、基本内容
1、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的社会地位
2、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的人格特征
3、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的形式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师生关系 70: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二)简答题
1、教师职业的特点 67★:(1)传道者(2)授业、解惑(3)示范者
5(4)管理者(5)朋友(6)研究者
2、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68★★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2)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69★★(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4、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内容)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论述题
1、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68★
(四)填空与选择题 第六章 课程
一、基本内容
1、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的分类,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2、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3、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4、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的结构
5、课程评价的概念,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课程评价的过程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课程 76★: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合和进程安排。狭义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类型 76: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学校课程78: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4、课程设计 81: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5、教学计划 81: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它教材的依据。
6、教学大纲 83★: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7、教科书 84: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8、课程实施 85: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9、课程评价 87: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二)简答题
1、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78(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
2、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80★(1)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的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
3、义务教育教育计划的特点 81(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
4、教科书的作用 84(1)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2)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5、教科书编写的原则 85(1)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考虑教育现状,注意适用性
(4)体现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不同学科的关系以及不同学段的衔接。
6、课程实施的结构 85★(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7、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87(1)目标评价模式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
(3)CIPP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
(三)论述题
1、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什么85★
2、试论课程的目标评价模式87
(四)填空与选择题 第七章 教学(上)
一、基本内容
1、教学的概念和含义,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一般任务
2、教学过程的概念和含义,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教学过程的结构
3、教学原则的概念,我国常见的教学原则及其应用,教学方法概述,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教学 93★: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过程 96: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3、教学原则 101: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4、直观性原则101: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所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启发性原则 102:启发性原则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循序渐进原则 103: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各门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教学方法 105: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得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二)简答题
1、教学的一般任务 94★★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 97★(1)认识的间接性(2)认知的交往性(3)认知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知:学生(主体)——课程(教材)——教师(领导)
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97(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4、教学过程的结构 100★(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5、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01(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
8(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102★(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3)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7、贯彻循序渐进性原则的要求103★(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8、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104★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9、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104★(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0、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05(1)教学目的和任务。
(2)课程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3)学生的特点。
(4)时间、设备和条件。
11、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05(1)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方法性。(2)注意启发。
(3)讲授要讲究语言技巧。
(三)论述题
1、如何实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结合97
2、试述如何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98★
3、试述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能动性相结合99★
(四)填空与选择题 第八章 教学(下)
一、基本内容
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2、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策略的概念、特征、类型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课的结构 112★: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9
2、教学组织形式 116★: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3、班级授课制 116★: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4、教学策略 119: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二)简答题
1、备课的内容111★(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2、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113★★(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气氛热烈
3、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17★★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4)不利于因材施教
(三)填空与选择题 第九章 德育
一、基本内容
1、德育的概念、意义、内容
2、德育目标的概念,我国德育的总体要求
3、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矛盾、规律
4、德育原则的概念,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的途径
5、德育方法的概念,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6、德育的模式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德育125: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教育者施加系统的教育影响,以培养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德育过程 129: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简答题
1、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要求132★
(1)热爱、尊重和信赖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2)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3)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2、德育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 133★(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10(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3、德育的途径 133(1)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
(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4、我国德育常用的方法134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情感陶冶法、表扬鼓励与批评处分
5、运用表扬鼓励与批评处分应注意的要求 135(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注重宣传与教育。
(三)论述题
1、论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130★
(四)填空与选择题
第十章 班级管理
一、基本内容
1、班级的概念,班级组织的发展;
2、班级管理的概念、功能;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3、班集体的基本特征;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班集体的形成和培养
4、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班级 147: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2、班级管理148★: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班级目标管理149: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的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
4、班级平行管理 149★: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二)简答题
1、班级管理的功能148(1)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班级管理的模式148(1)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平行管理: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 11 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4)目标管理: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的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
3、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4、班集体的作用152(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5、如何形成班集体152★★(1)制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54(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艺术家
7、班主任如何管理班集体155★★(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三)填空与选择题
第五篇: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的通知
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各有关中等职业学校:
我省2013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经研究,决定于2013年4月13日至15日举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试组织管理
各设区市教育局要根据《关于做好2010年申请认定教师资格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工作的通知》(赣教师字〔2010〕7号),按照有关建立健全考试管理体制、考点和考场设置、考点和考场管理、严肃考风考纪、加强安全防范工作五项要求做好考试组织管理工作。各设区市原则上在2012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的考点安排考试,如需调整,应当在开考前30天向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小组办公室申报,检查验收合格后确认。
二、考试对象
(一)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2013年拟申请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人员应当报名参加考试。
(二)按照《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申请认定教师资格有关事项的通知》(赣教师字〔2011〕07号),未经省教育厅组织的对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办学质量评估或评估不合格的中等职业学校,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需要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应当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幼儿教育学和幼儿教育心理学考试(以下简称“中职两学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进入幼儿园教师资格的认定程序;根据省教育厅《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认定教师资格有关事项的通知》(赣教师字〔2010〕12号)规定,经省教育厅评估合格的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2013年应届毕业生,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参加“中职两学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进入幼儿园教师资格的认定程序。
(三)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如教育部出台新的规定,按新规定执行。
(四)根据《关于组织2012届普通大专以上毕业生参加“国培计划”辅修学前教育专业转岗培训的通知》(赣教师字〔2011〕45号),普通大专以上毕业生参加“国培计划”辅修学前教育专业转岗培训的应当参加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考试,考试后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成绩折算。
(五)已认定某一层次或种类教师资格,现申请认定另一层次或种类教师资格,不论是否属于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均应参加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相应层次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
(六)免考的应届师范教育类毕业生,是指2013年6月底7月初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经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按下列标准确定的学生:①所学专业列入省教育厅公布的《江西省高校涉及师范教育专业名单》;②在校学习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教育技术等课程列入师范教育专业类教学计划为必修课程,且考试成绩均合格;③学校安排毕业班学生参加中小学教学实习3个月以上,且有实习单位证明,并经学校鉴定合格。全部符合以上三项标准的学生,才可认定为应届师范教育类毕业生。
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及教师资格认定指导机构,各高等学校,有关的中等职业学校,按规定的考试对象,做好考试报名宣传、组织工作,为学生选择教师职业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
三、考试报名缴费
凡需参加我省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的可于2013年3月10日8:00至3月25日17:00登录江西教育网,报考,同时根据网页提示缴纳考试费。按照《关于核定教师资格考试收费标准的复函》(赣发改收费字〔2007〕591号)的规定,考试费按每考生60元/科的标准收取。报考人员可以在省内自由选择考点参加考试。
报考人员在报名时要认真仔细阅读网页提示和报名注意事项,考试实行诚信报考制度,要填写诚信报考承诺书,如因不符合教师资格认定条件参加了考试或填报虚假信息不能认定教师资格,后果由报考人员自己承担。
四、打印准考证
网上报名注册后,报考人员可按照网页提示,从2013年4月1日起至考试前可在网上随机打印准考证。
从4月2日起至4月12日17:00,考生可凭准考证信息,在网上免费进行考前模拟练习,熟悉考试题型和操作方法。
五、考试内容
申请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以适用于小学教师资格申请者的《教育学考试大纲》和《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准;申请中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教师资格以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的《教育学考试大纲》和《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准。
“中职两学考试”的参考教材为教育部中职立项规划教材,《幼儿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试实行教考分离,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小组不指定考试辅导用书,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不举办也不得委托任何社会中介机构举办考前辅导培训班。社会上举办的考前辅导培训班,与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无关。
六、考试时间和地点
考试时间自2013年4月13日至15日,如报名人数过多,考场座位不足,顺延至下一天安排考试。考试在各设区市政府所在地设置的考点,采用基于计算机的考试形式进行;每科考试时间为60分钟,考两科者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连续进行(考单科者,按单科考试时间安排);每科考试满分为100分,60分及以上为单科考试合格成绩。
七、考试成绩
考试结束之后,自2013年4月29日17:00,考生可凭身份证号或准考证号上网查询自己的考试成绩,考生也可自愿要求通过手机短信服务获知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合格的考生,即可在网上打印单科成绩合格证书,此证书在2013年春季教师资格认定的现场确认阶段由相应的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进行确认和审验。2013年上半年考试合格成绩2013年或2014年认定相应层次的教师资格一次性有效。
八、考试日程安排
1、网上报名和缴费:2013年3月10日8:00至3月25日17:00;
2、打印准考证:2013年4月1日起至考试前;
3、考前模拟练习:2013年4月2日起至4月12日17:00;
4、考试:2013年4月13日至15日;
5、公布考试成绩:2013年4月29日17:00;
6、打印考试合格证书:2013年4月30日至2013年7月底(系统维护和数据整理的时间除外)。
九、考试纪律
在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中有违反考试纪律的,依据《教师资格条例》(国务院令第188号)、《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18号令)进行认定和处理。
十、其他
本文所指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包括: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统称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统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江西省教育厅2013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