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大教育名师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学大教育名师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负责学大教育公司教研、教师培训和课程开发工作的李建华博士当初来到学大后,有很多的感动和感叹,一是为这个年轻团队对办教育的执着所感动,学大教育能够在8年时间里快速的发展,找到了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固然重要,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始终把做好教育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更让李建华博士感叹的是这个团队的智慧——学大人有他们自己的教师观: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他说,这就是观念更新的魅力,如果沿袭学校的观念,“名师”匮乏会成为困扰学大以及所有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瓶颈;但是,换一种观念,学大的成长空间一下子海阔天空。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出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于一所教育机构来说,好的教师队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对1”个性化教育要求学大有一支专业、高质的教师团队,什么样的老师是名师?在学大,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能够因材施教的,就是最好的老师。学大在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建构了自己完整的模式。
名师是如何“炼”成的:火眼金睛识别真教师面试——保障优质师资力量的第一关
学大教育从招聘教师的第一轮,就开始了严格的筛选。应聘学大个性化教师必须有教师资格证及三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在招聘的第一环节,首先考察的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顺畅流利,吐字清晰,易听易懂;其次考察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学大选择的是真正能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而不是简单的招工。在第二轮面试中,首先笔试环节,针对科目进度考试,检验教师的教材熟悉度及解题速度思路等,这和一般学生考试不同,例如在教师考试中针对一道题会要求几种解法等,从中选择中最有经验并且思路活跃的都师;其次是试讲环节,由课题组资深教师担任评委,每个应聘教师师都要准备好自己的教案,是否对教材熟知,是否是考纲考点很了解,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否注重讲解的方法,注重他人的理解能力,都是考核的重点。
在两轮面试过后,我们的教师还要进行心理测试,性格测试,背景调查等,以保证师德师心万无一失。个性化辅导对师资数量需求很大,同时要求也很高,如果教师本身素质不够,很难带好学生。所以最后的通过率仅占所有人员的20%。
请各位家长注意:参加个性化辅导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辅导教师是否有教师资格证及从来经验。
八味真火炼出名师:培训——教师的技能提升/不是任何的教师,都能给您孩子上课
每一个学大教育的教师在入职后,都要经过至少一个月的培训、模拟及三个月的跟随其他专职个性化教师上课、听课,还要有长达半年的陪读过程;直到真正上岗带学生时,需要掌握技能。
学大教育认为,课外辅导及家庭教育无论是传统的辅导还是个性化辅导,都只能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永远不可能完全代替学校的教学,要想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一定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学大教育共同努力,才能“炼”出好孩子。因此,学大教育坚决排斥某些辅导机构声称的“承诺上名校”等,不做这种广告噱头,只有真正根据孩子的真实水平和学习能力制定的学习计划,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教育!
如果您也想为孩子寻找一位最适合老师请拨打:400-028-8989,家长也可亲自到学大各教学点实地探访,或到学大官方网站:,大批真实成功学员案例供您借鉴。
第二篇: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论教育》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读《论教育》有感
假期里拜读了周国平先生的《论教育》,这是作者第一本系统梳理其教育思考的随笔。作为一名哲学家,周老从其哲学专业背景的角度出发,思考、剖析了当今的一些教育问题、热点话题,深入浅出,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呼吁我们的教育回归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来。他认为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就在于让人成为人性意义上的正真的人,并幸福地生活着。无独有偶的是,假期中我还阅读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老师编著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冯老结合自身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也是对当前中国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理性思考与感性展望。一位是哲学大师,一位是教育大师,两位大师从不同的专业领域不约而同地关注着孩子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这不得不让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感到钦佩。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喜欢的学习方式,我想,不管是哪种教育模式,只有适合孩子个体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才是最有效的。
一、科学的规范保证合格
面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我们提出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科学合理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成为优秀的人的教育。科学需要规范,规范方能产生效益,况且教育面对的是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学生,没有严谨的规范作保证,教育就会失去方向,偏离正确的轨道,素质教育也就是纸上谈兵,一纸空文,一盘散沙。
二、多样的选择支撑特长
在注重规范的同时,我们又必须正确看待个体差异,努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类的智能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到九个),提倡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这一点与大师们提出的“发展学生特长”的理念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可以整合学校、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全方位搭建平台来发掘资优学生,并进而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发展机会,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远大的理想,多样的选择可以使学生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持久的学习动力,在自身特长领域实现专业化的发展。这样的人是成功快乐的,这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美好的。
读周国平老师的书是一种享受,知道什么是开卷有益,什么是人文精神;读冯恩洪老师的书是一种品味,明白什么是教育创新,什么是因材施教。两位大师几十年如一日地追寻着科学真理、教学真谛。他们对待教育的求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对待孩子的善意包容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对待教育明天的美好愿景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会积极行动起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努力争做一名复合型的老师,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多做贡献。因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人的教育
——读周国平《论教育》有感
天地之大,唯人独尊。人有思想,有行动,晓是非,明事理。人生在环境中,环境即教育,环境由人左右,人的教育还在人。作为一名新上路的家长,孩子的教育从美好的襁褓开始。人之初,性本善,真是不假。初来人间的婴儿见到谁都笑,听见人说话也张着小嘴咿咿呀呀地打招呼,每个婴儿都是热情、善良的。可随着年岁的增长,令人头疼的事儿来了:
见到人,心情好就打个招呼,心情不好看也不看你; 吃完晚饭,就往卧室里去看电视。
怎么办?在读了周国平的《论教育》后,我稍微找到了一点做母亲、做低年级老师的自信。这是一本内容比题目更灵动、更有魅力的书籍,没有晦涩的理论,没有高深的科研名词,只有一个个切身的事例,一段段业已成熟的思考,它更像是一个智者坐在书房里跟你的随意交流。时隔两个月,我又一次翻开它,边读边实践。
文字的力量
作者是一个眷恋文字的人,痴迷读书,深受书籍的滋养,十日不食肉可以,一日不读书不行。在他的潜移默化下,他幼小的女儿也能捧着一本书琢磨半天,偶尔还会冒出一两句让人惊讶的语言。我也是一个爱书的人,知道文字对孩子的益处,于是周末就抱着孩子逛书店,书店里儿童区的图书真是琳琅满目,众多小学生徜徉其中,小姑娘见了兴奋不已,翻翻这本:“妈妈讲”,摸摸那本:“妈妈,这是什么?”逗留半日,抱了几本回家。晚上一到,我拿起我的书在她眼前晃晃:“看书睡觉喽!”她见状,直奔她的书:“上妈妈睡觉。”
她的书内容、画面太精彩了,她从前看到后,再从后看到前,乐此不疲,电视完全被抛到了脑后,几天下来,电视瘾轻易就断了。文字的力量原来这么大,连小孩都被她征服,坚持下去,她定会爱上阅读的。
回归自然
在瘦肉精、三聚氰胺、添加剂的洗礼下,人们逐渐意识到家禽还是野生的好,在孩子的教育上,许多家长也有意识地将孩子放回自然,让他们疯、野。
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乡村度过。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归根到底来自土地,生于土地,最后又归于土地。——周国平
儿童时期,是人成长、成型的重要时期,所谓“从小一看,到老一半。”孩子的兴趣、习惯、性格、心智在儿童时期便开始长成。空洞的说教犹如纸上谈兵一样无力,不如把他们放养。农村民风淳朴,你大爷他二伯的个个是亲人,时间长了,孩子也会变得纯真、热情。农村有大自然这本百科全书,四季轮回,景色变幻,蜂蝶伴野花舞,蛐蛐和青蛙唱,狗尾巴肥,枸杞条刺„„不需指着贴在墙壁的图片一遍遍重复,孩子早已与大自然中的万物亲密无间了。
爱的教育
“爱”,爱己,爱人,爱物,爱一切生命。周国平所说的爱包括善意、尊重、独立、高贵。
生命是宇宙的奇迹,她的 来源神秘莫测„„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一头领养,一直昆虫,一棵树,从心底里产生万物同源的亲近感。——周国平人人都是孤儿。——周国平
读懂他的观念之后,我认识到孩子的教育既要爱又要养。
爱——尊重孩子的意志,倾听她的心声,关注她的成长,鼓励她的每一点进步,尽力满足她的发展需求。有空便带她到街坊邻居家转转,多和人交流;常到自然界中走一走,认识世界;当她表达时,一定不要急急打断,或以大人之口代之,或将儿童语言作为笑话一笑而过,要慢下心,蹲下身,仔细听她讲完,家长的参与应当是被儿童作为倾诉对象和朋友。语言对孩子太重要了,那是她的思维,孩子有强烈的表达欲望。
昨天,邻居家买了十几只鸡,中午我和她在鸡笼前看了半天。傍晚我下班回家,她一见到我就迎上来,指手画脚:“妈妈,宝奶奶家杀鸡的,好多血,肚子破了。”她皱着眉看着我。我的眼前立刻出现邻居家杀鸡的场景,孩子心里一定是有点恐惧和不忍的,我的眉不禁蹙了起来:“鸡好可怜啊,下次我们让他们不杀了。”“嗯。”孩子皱着的眉这才松开。
养——为养成孩子独立人格、自主生活而放养。身边无小事,让孩子参与其中,扫地,晒鞋,洗袜子,叠衣服,和家人一起养花„„只要她愿意,就放手让她做。时间长了之后,什么事她都抢着要尝试,二岁不到就开始拿筷子吃饭。最近,她迷上了用菜刀剁菜,她奶奶怕她剁到手指,要夺回菜刀,我说没事,有我看着呢。事实证明,孩子还是很谨慎的,当然,对危险系数高的活动,大人要全程关注。
换用周国平的一句话结束:“人的心智成长有自己的季节,顺应天性。”
读《周国平论教育》有感
读了《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周国平老师是位哲学家,书中的文字素朴、真诚,令人有说不出的亲切感,我被他的思想所深深吸引,这本书里面收集了作者在不同时期有关教育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散文、随笔、杂谈的形式呈现,语言简明而不深奥,生动不乏幽默,所以读起来很轻松、很亲切,但回味无穷。
周国平老师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个信念,构成了周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他在“教育的七条箴言”中说道:“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对这种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人”是教育的原点,“人的充分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一个教师,如果拘泥于教育的“技术”,而没有对人、对人性的一种整体洞察和思考,教育就会有局限和偏差。那么,作为一个哲学家,周先生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呢? 周国平老师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这就是周国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守护人性”四个字,宛如一条发光的河流,平静而有力地穿越原野,那些充满生命气息的智慧水花激荡着我的胸膛。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周国平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他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周国平老师还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努力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什么是真正的读者呢?书中论到真正的读者要具备以下特征:第一,要有较高的读书品味。你要有一个信仰,不是最好的书不读,要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获,能进一步启迪你的心志。那时候你就不会看那些浅薄是书了。就这一点而言人文经典书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第二,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世上的书如汪洋大海,你我终其一生只能品尝其中一瓢,不要跟着大众走,那样会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让自己和好书失之交臂。只有找大到书中知己,才会欲罢不能,锲而不舍。因为人就是她吃的东西。读书也是如此,度什么样的书籍,就决定你的精神领域变成什么。第三,养成读书的癖好。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须,不可缺少,就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攀登大自然的高峰,我们才能俯视大千,一览众山小。阅读好书的效果与此相似,伟大的灵魂引领我们登上精神的高峰,超越凡俗生活,领略人生天地的辽阔。
很多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把阅读看得很重。周国平老师写到“把受教育者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让他们了解、熟悉、领悟存在于其中的传统,受其浸染,加入到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进程中去,在我看来,不可能有比这更名副其实也更有效的素质教育了。”电视和网络充斥着我们的视野,这似乎也是人们变得浮躁的一个原因,没有了思考,没有了想象,人似乎成了纯享受的机器人。阅读是一剂良药,但其中也混杂着无用甚至有毒的东西。周国平给了我们忠告“千万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 书中还有关于“生命教育”、“灵魂教育”的精彩论述,以及一些教育讲演录,让我深受启示,回味久久。《周国平论教育》不是一本工具书,也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教育专业书,较少针对具体的教育现场问题进行分析,没有告诉你面对具体的教育问题该怎么做,也许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是很强,但它又的确是一本值得教育工作者读一读的好书。正因为不是教育家出生,所以作者论起教育少了一些框框,多了一份洒脱;因为是哲学家出生,所以文中少了锢于经验的肤浅,多了基于深刻的思辨,处处闪耀着思想的火花。
总之,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第三篇:企业文化: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管理是一门实践科学,讲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近来,有关管理的各种理论、实践、学说、案例、方法、西方的、中国式的,层出不穷,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小企业而言,似乎每种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 理,左右为难,或者觉得外来的方法不适合自己,或者不管什么照单全收。从《谁动了我的奶酪》到《没有任 何借口》,管理仿佛是那么简单,其实又是那么难以掌握。笔者对于成长中的中国企业该学什么以及如何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实践方法,供读者参考。
学习的误区
从二十多年前中国管理科学理论和实践的极度匮乏,到现在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的管理科学有了质 的飞跃。对于管理是个啥东西,我们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活生生的案例。海尔、蒙牛、联想等在引领中国企业走 向正规化、科学化的同时,也非常好地彰显了企业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企业不学习,就无法进步,就无法在当 今各行各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存活。在新理念和思想变化越来越快、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的当今,有 一些中小企业经常陷入学习的误区:
不学习
有一些企业,凭借着当时特定的市场机遇和企业家自身的聪明才智,在风起云涌的市场大潮中披荆斩棘,杀出了一条极具自身特色的成长之路。当该企业到达一定规模和行业地位后,企业家陶醉于成功后的自我满足,不屑于虚心学习和创新,固步自封,结果企业停滞不前乃至迅速进入衰退期。
学习,但没有明确的目的
记得几年前,笔者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里看到这样一则标语:向济南交警学习!因为这句标语中没有宾语,当时笔者就曾暗自琢磨,济南交警怎么了?他们有什么先进事迹?各个城市要像济南交警学习什么?为什么要 学习济南交警?
无独有偶,现在的很多中小民营企业,自己深知管理水平的不足,非常如饥似渴地拜师学艺,不管什么理 论、主张和方法,只要企业家觉得好,就组织大家学习。学习态度固然好,但问题是企业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 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在没有明确目的前提下,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流于形式化,并不能解决什么实际 问题。
学习,像搞一场运动
中国人喜欢什么事都一窝蜂。与前一个误区类似,学习就像一场政治运动。企业家决定了要学什么,从上 到下马上不加分辨地乱学一气。这样往往导致先前学习的东西还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和实践起来,马上又换一 套理论狂学一通。世面上流行《给加西亚的信》则企业员工立即人手一本,流行《水煮三国》则大家又马上津
津乐道地转换话
题。企业把学习当做一种流行时尚,而并非深刻地反思学到了什么,学成了什么,学习并没有 给企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底蕴积淀。
学而不习
学习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实际管理水平,而是把学习当做一种洗脑的方法甚至是管理无能下的救命工 具,比如为了提高员工执行力,有些企业就要求员工必须按照《没有任何借口》中的条条框框来执行。再比如 现在世面上流行什么最新的管理概念,为了使自己显得不那么落后,就赶紧看几本书听个讲座充实一些侃资。企业学习后并没有进行认真和持续的实践,更没有真正地按照学习的内容去变革和提升自身的管理理念、流程、规章制度。
学习,然后机械地照搬照抄
有些企业,恨不能一年赶超联想,三年赶超 IBM,学习的急功近利思想过于严重。对于先进企业的管理经 验,在没有搞清楚自己的企业是否具备实施这些管理方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时,就匆忙地上马,全面照搬照抄。往往,这样机械执行的效果学习导致了员工普遍的怨声载道,不仅没有解决一些问题,反而连最基本的工作流 程也保障不了。到头来,企业家不去思考自己是否具备实施的条件和能力,反而置疑人家的方法是否真的好用。
总之,以上的这些误区,在很多发展中的中小企业经常会出现。学什么、怎么学、学了以后想干什么是这 些企业首先最应该做的自我思考。
成长中的企业应该学什么?
在学习之前,每个企业应该最先搞清楚的是学什么和为什么学。
每个企业,由于所处的行业、企业历史和文化、企业的规模、企业发展阶段、企业资金实力、企业人才素 质、企业管理水平、行业竞争激励水平等各项因素的极大不同,面临的问题是很不同的,因而要学习的东西也 是不同的。笔者认为,学习不是目的,而应该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手段。况且企业自身日常的管理经营工作又比 较繁重,盲目地学习一些超前的或者跟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结合度不大的东西是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
学习品牌管理,是不是就非得学宝洁、可口可乐不可?学习质量管理,是不是就非得学 GE、丰田不可?学习创新精神,是不是就非得学 SONY、三星不可?这些优秀的企业是我们在管理书籍、MBA 案例、培训课程、媒 体中经常耳熟能详的,但我们很容易忽略这样一个事实:这些企业绝不是一夜成名的!他们都经过了几十年甚 至百年以上的发展历史沉淀,才有了今天傲视群雄的辉煌。中国国内的大多数中小企业,无论在规模、管理体 系、资金、人才等方面,与这些先进企业相比,差距相当之大,向这些企业学习管理实践非但不能起到积极的 促进
作用,反而会劳民伤财、一无是处。就像一个刚刚练短跑的运动员,如果盲目学习刘翔的训练方法,我相
信他永远也成不了刘翔。学习切不要赶潮流,别人的问题未必是你的问题,别人不是问题的问题对你来说未必 就不是问题。学习的关键是要对症下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要学习,就要学自己现在和在可预期的将来就会需要的东西;
要学习,就要学习如何处理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问题;
要学习,就要学习能够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并能可以行之有效的东西。
一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笔者根据多年咨询的经验,将企业按照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并简单说明了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学习的重点 内容,希望读者能用这种动态分析的方法针对性地对自己的企业做一个分析: 除了学习好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之外,经常去研究和分析一下一些企业是如何失败和消亡的也同样有非常好 的防微杜渐的借鉴意义。往往,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而失败的企业却有很多共同的失败原因:决策失败、管理失败、竞争失败等等。对于我们很多正在成长中的企业来讲,大家都会遇到很多同样的管理规范和灵活运 作的矛盾问题,多去观察和了解一下在同样发展阶段中的其它企业是如何做的,多吸取别人已经花了高昂的学 费得到的惨痛教训,也许这看似不起眼的他山之石,才真正可以攻玉。
成长中的企业应该怎样学习?
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自学,可以听课,可以集训等等。学习不必在乎形式,关键是如何将好东西学 到家。
学习的范围
依照学习参与人员的多少,可以分为个人学习、团队学习、企业学习。
个人学习,指个人自行的学习。作为企业中的管理者,应该把加强自己的素质和技能修养作为一项基本要 求,平时除了本职工作的业务学习外,还应该多学习管理、财务、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哲学、心理学等方面 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方式可以看书、上网、参加培训班、听讲座、与同行交流等等;
团队学习,指多于二个人以上的人员学习。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应该是一个充满学习气氛的团队。团队 应多加强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团队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学习方式可以看书、参加培训和讲座、组织研讨 会议等;
企业学习,指涉及到整个企业的学习。一个企业能否基业常青,最关键的是它的文化是否能聚拢人才、它的 意识是否能与时俱进、它的运作是否能快速响应市场情况的瞬息万变。企业应加强全体员工的企业文化修养、
不断地更新各级员工的意识、不断地改善各个部门的协作效率。学习方式可以召开
员工大会、组织座谈会、开 展学习竞赛等。
学习的要点
学习中切记的是:不要盲目地、机械地照搬照抄!
管理方法永远没有对和错之分,关键是是不是适合自己的企业。任何方法和经验都有一定的适用时间、适 用地点、适用人员、适用场合情形的前提条件,学习时除了理解先进企业好的做法外,更要仔细研究这些好的 做法当时的背景、适用的条件、过程中曾经遇到的问题和障碍、排解问题的方法等等。只有这些细节问题都学 到以后,在真正应用时才能顺畅,否则自己碰壁时,就会埋怨人家的方法不好。
学而常习之
学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在耗时耗力学了以后,最重要的是如何将学习的东西效益化。学习不能是走过场、不能是搞运动、不能是 做表面文章。学没学到,关键是看学了以后是否将学习内容转变为企业内部实实在在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学而习之,本人认为“习”更重要。中国人很聪明,看到别人这样那样做,往往很容易说:这太简单了!而 且也能很快地照猫画虎折腾一番,但往往并不能做到人家的水平来。学习,就要有个谦虚和钻研的态度,更重 要的是反复研习的求知精神。在“习”的过程中,一般都会有这样一个接受过程:本能抵触-被动执行-开始适 应-适应-养成习惯-顺理成章的新事物认知过程,相对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企业学习则困难和问题会更多 和更复杂。即使非常好的思想和方法也难免在开始的时候给人们带来不适应的痛苦,在此期间而没有任何快乐 和收益而言。这时候,对学习的倡导者来讲,就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往往“习”的涉及面越大、与以往的传统冲 突越显著,考验也就越严峻。坚持也许就能胜利,浅尝辄止则前功尽弃。
学习也不是一个状态,而是持续不断的过程,企业的员工已经将学习的内容养成了自身良好的工作习惯,这才算学到家了。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端正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的研习过程=有效的学习!
作者: 作者:穆兆曦
第四篇:求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求大求高未必好,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小王和小林在大学时是睡上下铺的好友。毕业时,小王认为,个人要想发展,就应当进大公司去寻找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大公司名气大,牌子硬,管理规范,发展的机会很多,所以,他立志要到大公司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且通过努力如愿以偿进了一家大公司。小林则认为,人在哪里工作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要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他还认为,在小公司里,人少,个人发展的机会反而可能更多。所以,毕业时他找了一家小公司。
后来,在工作实践中,由于小王所在的公司人才济济,他只能做一些与自己的专业没有什么关系的杂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所在部门的重要工作都由领导安排其他人去做,根本轮不到他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小林的公司则由于人手少,有了活大家一起干,工作成果见效快,他的才能在这里也很快就显露出来。不久,小林的公司由于业务发展了,成立了一个公关部和一个策划部,由他出任策划部的经理,负责招聘一批年轻人来部门工作。小王和小林经过一段时间后,一个是郁郁寡欢,很不得志:一个是如鱼得水,快马加鞭。
【案例评析】摆在毕业生面前的就业机会有很多,端正择业观念对正确做出就业抉择很重要。求职择业的大学生应该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根据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从不同的招聘单位中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一个。切记:最好的未必适合自己,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第五篇: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超越自己 创造自己 肯定自己》
读后感
赵家镇小 周建美曾经和同事开过玩笑,说孩子的姓名还是起得烂一点的好,历史上很多名人伟人的名字都平平或很烂。“墉”字,指的是城墙之类,显得很普通。但清代刘墉,他做过吏部尚书,为官生活相当艰苦,衣着简陋,处处考虑人民利益,深受大家爱戴。而现代刘墉,则是值得我敬佩的一个伟大父亲。这位用心良苦的父亲,把儿子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写在纸上,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与他进行爱的沟通。他的书信集让儿子走进哈佛,也成了大陆畅销的励志书。现在的刘墉,已逾花甲,但是他辛苦为公益,建起了30多所希望小学。总的说来,他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勤劳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
《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没有了不起的豪言壮语,却充满一个父亲亲切的叮咛,让孩子走好生存自保之道,并寻求进一步的突破。当做父亲的发现孩子一大早就在打电玩的时候,他并没有强行要求儿子停止游戏投入学习,而是与儿子谈起他到北京约表哥爬山一事来说服儿子:“人本来就有高潮、低潮,体能好的时候偏重劳动,脑筋清楚的时候偏重思考,才能发挥最高的工作效率。”“你是一个早晨办事效率比较高的孩子,当然应该把最要集中精神和求精确的功课放在早上做。做事要比别人抢早一步,多留一刻,且抓住最恰当的时刻,才能做好最适宜的功课。”
人生在世,最大的敌人不一定是外来的,而是自己。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提高工作效率或学习效率,而不知道怎样去做。有时看别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东施效颦,往往取不到好效果,殊不知,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