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活动调研汇报材料
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活动调研
汇报材料
为认真开展创建民族团结建设,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确保校园安全和谐稳定,现将在我校开展创建民族团结建设活动中的民族教育工作做以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民族教育基本情况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藏族乡中心学校,位于距化隆县城45公里处,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是全县唯一的纯藏族乡,也是全县重点贫困乡之一,全乡共有14个行政村、总人口为6438人。
全乡共有11所学校,其中完小3所、初校8所。全乡儿童总数为627名、女 309 名、其中已入学627 名,女 309名。少年总数为364名,女156名,其中已入学364名,女156名,学生均为藏族。少年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入学率102%。
二、民族教育发展成就
我乡学前教育期为半年,按照国家义务教育法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开设了汉、英、藏三位一体的三语教学,其中“双语”教育在我乡已形成体系。近几年来“双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07年双语平均成绩小学为7.2分,初中26.7分,2008年双语平均成绩小学为20分,初中50.2分,2009
年双语平均成绩小学为30.1分,初中54.1分,2010年双语平均成绩小学为38.9分,初中56.2分,且在2009年和2010年全县中考中,我校的藏文成绩均超出县均分,其中2009年超出县均分11.7分,2010年超出县均分17分,连续两年获全县第一。可见,我乡的双语教学已步入正常化、规范化、质量化。
全乡共有教师45名,其中专任教师33名,(双语教师16名)特岗教师6名,临聘教师6名。其中有本科学历教师为21名,有大专学历的教师为 12名,学历合格率为100%。由于我校是“三语”教学,授课科目多,导致了教师紧缺,面对这种情况,教育局每年安排化隆县民族中学和第一中学的8名教师到我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教师紧缺这一现状。
全乡有多媒体教室一个,计算机教室一个,模式三教学点6个、模式一教学点5个,信息技术教学面为100%。学校按时接收优质资源课,并及时公开和刻录,达到了优质资源共享。
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上,学校开设了民族教育团结课,健康教育课,每周每班为2节课,并利用重大纪念日,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是社会进步、国家安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从而营造了文明、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在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上,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理
财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经费保障制度建设,做到了按时下拔教育经费,并及时公开公布经费使用情况。
三、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乡是纯藏族乡,在教育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够。由于我乡是汉藏英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按照编制预算,全乡共有小学生796÷21=38人,初中286÷15.1=19人,共需38+19=57人,我乡共有教师33人,还缺24人。从而造成了教师担任的课目多,(完小每位教师担任科目在3门以上,初小每位教师担任科目在6门以上),这样教师不但教学任务重,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对寄宿生的管理方面甚是困难。
2、学校建设和硬件配置上不够完善。由于2007年学校附近的山体滑坡,导致了我校无法进行校舍改造,除2006年修建的面积为984平方平教学楼以外(初中部使用),小学部目前仍使用的是原来修建的平房教室,多数教室墙体裂开,房顶破旧,已成危房,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造就了无法改善办学条件,无法实行规模办学,从而形成了点多、面广、线长的分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对对口支援教师的管理上有待加强。虽然教育局安排各个对口学校进行支援,各个志愿学校及时安排支教教师,但有些支教教师工作上不太认真负责,随意性很强,这样对他
们的管理上有一定的困难。
四、对策及建议
为进一步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加快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力争配齐专任教师,且将双语教师纳入到编制之中,不断为教育事业增添活力,努力改进双语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次,加快电教硬件资源配置和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争取在很短的时间内落实项目建设,不但改善办学条件,有效提高办校效益。再次,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发挥支教教师的职能,进而依托教育资源培养各级各类有用人才。最后,多方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维护校园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校园稳定,开创安定团结的平安校园。
第二篇:海西州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海西州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11-07-11作者:政协管理员 录入人员:政协管理员
受省政协的委托,海西州政协民族宗教三胞联谊委员会会同州委统战部,在州政协旦却加副主席的带领下,于2011年5月9日至18日前往我州两市、三县及大柴旦工行委,就我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先后听取各市、县、工行委工作汇报6次、召开座谈会11次,近150人(次)参加了座谈会,实地查看和走访了12个乡(镇)、村(社)及单位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具体创建情况,详细了解了我州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来,各地区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的主要做法、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形成的基本经验,深入查找各地区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座谈人员一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征询下一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和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方面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海西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聚居的地区,全州共有蒙、藏、汉、回等30个民族,总人口约56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16.35万,占总人口的29.2%。常住人口44.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万。现辖二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三县: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三行委:冷湖、大柴旦、茫崖。共有35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21个居委会、305个行政村。
二、主要做法及其成效
自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在海西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仅安排部署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使得全州各地呈现出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而且亮点频出,精彩纷呈,屡获嘉奖,为全州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下一步开展全省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建立组织、健全机制,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基础
各地区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摆在重要的位置,建立组织、健全机制,为顺利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打下了坚实的领导基础。一是组织成立领导小组。各地区非常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及时成立了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民族创建活动日常工作和部门之间的协调、督促检查工作。各单位、各乡(镇)及村委员会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本单位、本部门的创建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各地、各部门领导小组根据根据州委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制定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出台了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措施,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情况纳入到本地区的目标考核范围,确保了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统一思想、加强宣传,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浓厚氛围。
1、加强对干部的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培训。州委统战部多次举办民族工作专题辅导讲座,邀请上级领导和省内外专家学者对300余名县(处)级干部、1500余名科级干部进行专题培训;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等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了贯彻落实民族政策、依法管理民族事务、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
2、全方位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利用宗教活动场所、各种宗教节庆活动日等时机,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全州每年开展宣传活动累计达20多场(次),受教育群众达30多万人。同时,每年9月是海西州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全州各地采取举办文艺汇演、发放宣传材料、挂横幅、办展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作文比赛等形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各族群众的受训率达95%以上,宗教教职人员、信教群众受训率达100%。
3、大力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积极发掘整理和申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州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97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19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32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7处,都兰县热水古墓被列入丝绸之路申遗范畴并获得国家大遗址保护区项目,27人被确定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4、丰富民族地区文化,彰显少数民族精神风貌。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州民族文化事业和精品创作工作不断推进,连续举办了两届海西州柴达木民族文化艺术节,两届海西州民族运动会暨全民健身大会,五届“那达慕”大会,每年一届“柴达木之夏”文艺演出会,每年一届“孟赫嘎拉”柴达木牧民文化节和“百姓舞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创作了《西部的太阳》、《翰海情》、《天上人间柴达木》、《同三江源看青海》等优秀舞台剧目,拍摄了风光故事片《情人湖》,纪录片——《走遍中国—走进海西》,极大的丰富了海西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三)多措并举、强化落实,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顺利开展
1、科学组织、深入调研。每年由各级统战、民宗部门牵头,抽调司法、公安、安全、教育、卫生等部门人员,成立工作组前往农村、牧区,就如何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进行调研,在总结先进典型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查找各地区各部门在创建活动中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及时提交领导小组研究解决。
2、查摆问题、完善机制。各级党委每年召开专门会议听取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汇报,认真分析研究影响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台了暂住人员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民族教育工作、民族工作进社区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工作开展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学习宣传教育机制、目标考评奖惩机制、处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民族宗教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等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制度。
3、细化程序、加强管理。全州各社区建立健全了少数民族人员基础台帐、教育概况台帐、清真食品供应情况台帐、流动人员台帐、少数民族低保台账、少数民族未就业大学生台帐、少数民族残疾人台账、民族墓地台帐、民族人士政治安排台帐和民族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台帐等社区工作台帐,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扎实开展民族团结工作。德令哈、格尔木市设立了民族宗教服务中心,成立了“民族之家”,完善了民族宗教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流程,成立了维稳调解队、志愿服务队、少数民族联谊会等各种群众组织。
(四)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契机,带动特色民族经济发展。各地区紧紧抓住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建设的牵引作用,立足海西矿产资源富集、工业发展势头强劲的实际,着力加快工业发展步伐,以工业发展带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发展,通过工业发展吸纳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工矿企业实现就业,带动区域商贸流通、清真餐饮、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非公有制经济、民族经济发展。各地区根据近年来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实际,把居留时间较长、流动性较小的对象确定为服务重点,帮助其解决务工、求学等实际困难,并对自主创业和从事特色经营的少数民族群众给予政策扶持。
2、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契机,带动新农村新牧区发展。重点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着眼于改善农牧区公共基础设施条件,推动“三农”服务向民族乡镇、民族村社(牧委会)深入,优先安排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少数民族聚居区道路、电力、供水、邮政、电信、广电、金融等网络,切实为少数民族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深入实施整村推进、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污水处理、区域供水等工程,改进民族聚居区的村容村貌,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住房等生活条件,推进民族地区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截止目前,全州廉租房中少数民族群众住户为2861户、占已入住住户的21%。
3、以推进城镇现代化为契机,带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积极构建少数民族聚居区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公共服务方面:高度重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全州先后投资7852万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设新民族学校,解决了近6000名少数民族适龄少年儿童入学难的问题;投资5530万元,为民族中学建设塑胶操场、增加仪器设备、购置图书、改善环境。在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对升入高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将分数线标准放宽5—10分,有效保障了少数民族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坚持开展双语教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掌握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技能。加快市(县)、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居委会)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乡镇卫生院民族医科建设进一步加强,蒙藏药品种类达到300余个,民族医药供给状况进一步得到提升,50%的村卫生室可提供民族医药卫生服务。州政府每年出资200万元免费为农牧区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在社会保障方面:积极帮扶救助少数民族困难群体,全州少数民族低保参保人数占低保总人数的24.7%,实现了应保尽保,每年向少数民族群众发放低保和各类生活补贴6000余万元。
(五)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成绩卓著
各地区积极树立先进典型,表彰先进,对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表现较好,成绩突出的及时给予表彰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都兰县先后召开四次全县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对56名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和18个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给予表彰,其中都兰县香日德镇被国务院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09年,天峻县委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0年,天峻委统战部被省民族团结进步领导小组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六)巩固基础、排查矛盾,切实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
1、抓好矛盾排查。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活动。一是开展平安边界建设。针对边界草场纠纷问题,各相关地区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契机,与相邻县、乡及村(社)结成民族团结进步友好对子,深入开展平安边界活动,努力化解影响边界稳定的矛盾隐患。如2006年8月份,天峻县召集召开了“三州六县民族团结与创安工作联谊会”,与海西州都兰县,海北州刚察县、祁连县,海南州共和县相关领导就加强边界地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达成了共识。乌兰县与相邻州县先后举办了13次“蒙藏友好联谊会”,签署了3个守界放牧协定。乌兰县茶卡镇与海南州共和县石乃海乡共同建立了“睦邻世代友好”纪念碑,轮流举办“以民族团结,睦邻友好”为主体的文化联谊会,增进边界牧民友谊,确保边界稳定。二是开展企地共建活动。针对近年来很多厂矿企业进驻海西,影响农牧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问题,各地区积极与进驻企业协调,开展企业与地方共同建设民族团结工作,确保企地和谐稳定。如青海山金矿业有限公司进驻都兰县沟里乡开矿后,对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企地关系紧张。为了化解紧张气氛,都兰县委、县政府积极与青海山金矿业公司协调,成立了企业和当地牧民共同出资,以“公司+合作社+牧户”模式运作的都兰金沟里工贸有限公司,化解了企地紧张气氛,增加了牧民增收渠道。三是抓好敏感时期维稳工作。针对拉萨“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州委、州政府每年将三、七两个月定敏感月,及时召开会议、下发通知,及时安排部署,并就切实抓好不稳定因素排查、矛盾纠纷化解和维护稳定等方面提出要求,认真落实防波及、防渗透、防破坏措施,全力维护社会政治大局总体稳定。
2、完善工作预案。着力落实市(县)、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居委会)社会管理职责,成立了寺院民主管理评议委员会,制定了民主管理评议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寺院内部管理。认真贯彻落实省藏区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在我省藏传佛教寺院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每年在全州60处宗教寺院中集中开展了《宪法》、《刑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进一步加强对僧侣人员的教育,积极引导全体僧侣人员明辨是非、守法执戒,确保不参与分裂祖国的活动,不参加非法游行等扰乱社会秩序的活动,“平安寺院”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
3、加强督导检查。积极组织交通、工商、教育、旅游、公安、经贸、卫生、城管等行政执法部门深入宾馆、商场、网吧、旅游景点、出租汽车公司等公共服务场所进行检查,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团结政策,教育广大从业人员要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全州未发生任何民族利益纠纷、民族食品安全等各类与少数民族群众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相抵触的事件。
三、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取得的经验
(一)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必须立足于州情,认真分析和正确处理民族问题。随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外来海西打工、就业、经商、办企业的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多,海西已经成为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地区,民族散居、杂居化趋势明显,影响民族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增多,民族宗教工作的任务更加繁重。只有立足这一实际,充分认识民族宗教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扩大改革发展共享成果,才能更好地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上来,凝聚到建设青海海西的战略部署上来,才能更好地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加快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困难和问题的关键,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根本途径。海西在开发建设历程中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和稳定局面,关键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必须走党委决策部署、政府领导实施、各部门各司其职的社会化路子。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从大局出发,把民族问题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去解决;就是要按照“决策在市(县)一级,推进在乡镇(街道办事处),落实到村社(社区)”的要求,着力健全完善市(县)、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社区)三级民族宗教管理网络,从而形成政府领导、部门主动、社会联动、各方互动、齐抓共管的民族工作新机制,进一步促进民族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
(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必须狠抓民生服务,畅通诉求渠道、构建和谐公共服务体系。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抓好服务是关键。必须积极构建务工、经商、入学、就医、就业培训、法律援助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为民办实事工作长效机制,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公安、卫生、工商、教育、计生、劳动保障、城市管理等部门要协同配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户籍、就业、就学、医疗保健、计划生育等方面提供服务,让他们充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而自觉地做到遵纪守法,逐渐减少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摩擦和纠纷。
(五)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必须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之间在经济发展方面差异较大,加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社会问题,如就业、教育、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贫富分化等问题也相对集中、相互交织在一起,容易引发民族间和个体间的矛盾纠纷。因此,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努力增强各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防止敌对势力的插手和炒作。
(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必须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同时引导树立新风尚。长期以来,少数民族群众在生存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既要注重教育引导,又要尊重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积极倡导先进生活理念,以公民意识和遵纪守法教育为核心内容,在继承少数民族优良传统前提下,摒除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陈旧思维方式,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使少数民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回顾取得的成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清醒地看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民族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结构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的饮食服务业,科技、信息、金融等现代产业的发展仍处于空白;二是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活动技术含量低,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公务员队伍中少数民族干部比例偏低,特别在基层乡镇干部中主体民族干部偏少;四是基层统战和民宗部门编制偏少,各乡镇没有专职民族宗教干部,民族宗教工作压力大;五是各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经费不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各项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六是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领导小组个别成员单位存在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重视不够,责任不明等问题。
(一)推动民族经济发展。把民族经济的发展纳入全州经济发展的大视野之中重新审视、科学定位,积极帮助民族乡村和民族企业变观念、定思路、优环境,使民族经济在全市经济环境中定准位子、走好路子、树好牌子,力争培育一批规模较大、牌子较硬、效益较好的民族企业集团。
(二)加快文教事业发展。以办好民族学校和办好民族聚居区的学校为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民族教育工作,打造从幼儿园到高中、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完备的民族教育体系,逐步增加对民族教育的财政投入,不断改善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通过发展教育从根本上改善民族发展问题。
(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经费是创建活动顺利开展的物质保障,各地区要把创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投入力度,大力支持边界地区牧民自发组织开展的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联谊活动,确保创建工作中各项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
(四)完善民族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主要领导挂帅、民族工作部门负总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统一领导、分口把关的领导责任制。同时,加快民族工作基层队伍建设,扩大民族工作力量覆盖范围,健全网络、理顺职能、优化结构,真正形成整体联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民族工作格局。
(五)依法管理民族事务。坚决贯彻落实各项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不断规范民族工作行政执法队伍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成效;加大普法宣传工作力度,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学法、懂法、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科学制定出台民族工作规范性文件和普惠性政策,加快推进民族工作法治化进程。
(六)大力培养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骨干力量。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的优势,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可靠、工作上得力、环境上熟悉、语言上精通、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顺利推进民族团结事业和社会和谐稳定事业。
第三篇:民政局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活动
乌兰县民政局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活动
乌兰县民政局党组从6个方面对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活动做了全面系统的安排部署;一是结合各自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措施,做好动员部署,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部署上来,全面推动创建工作。二是坚持继承和创新,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创建活动。突出统筹谋划。通过办一件件具体的实事,解决一个个棘手的问题,让创建深入人心,赢得支持。三是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促进乌兰跨越发展,在更高的起点上打牢抵御分裂渗透、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推动天峻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四是示范区建设要着重抓好深化宣传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及抵御分裂渗透活动等七项重点任务。五是严格把握达标条件,就能进一步推动乌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和根本性工作,把示范区创建活动始终建立于牢固的发展基础之上。六是要广泛发动群众,认真抓好宣传教育、调处纠纷、宗教管理、维护稳定等重点环节的协调、协作工作,形成推
动乌兰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是要建立“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要按照《实施方案》规定的方法步骤、工作任务、目标要求和方法措施,在总结以前好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贯彻措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抓好创建任务和措施落实。二是对创建活动进行细化分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人。要把创建活动与维护社会稳定、抗灾保畜、改善民生、“法律七进”等当前各项工作重点紧密结合起来,同部署、同谋划、同提高。要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活动为契机,在发展当地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下功夫,力争抓出亮点和特色,切实做一些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三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认可、特点突出、兼顾全面的原则,明确工作重点,突出抓工作亮点和示范典型的培育工作,切实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既要树立在开展创建活动中取得全面成绩的典型,也要树立在开展创建活动中取得某些方面成绩的典型;既要树立乡镇、村(社区)类典型,又要树立部门、单位类典型。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典型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切实加大培养力度,使更多的典型不断涌现,通过示范带动总体创建工作,推动整体创建工作不断上水平。
第四篇:创建教育示范区汇报(定稿)
创建省级教育工作示范区工作
情 况 汇 报
一、各级党委、政府心系教育谋发展
市、区、乡党委、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对学校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02年的食宿工程解决了学生的吃住问题,消除了学生途中的不安全因素。几年间,经过普实验收、援助农村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教育工作示范区的创建,我校的硬件建设已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们充分认识到争创工作的重要性,认真领会区委、区政府志在必得的决心和要求,把迎接教育示范区验收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成立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各中层分管一口,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其次,对照标准,逐一自查,对达不到的项目逐一在册登记,并多次召开会议落实责任人,要求其高标准落实整改任务,努力实现争创目标。
二、齐抓共管,大力整治校容校貌
1、成立了整治“校容校貌”领导小组,建立了整治“校容校貌”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中层领导责任追究制,各中层相互配合,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管理到位,全体老师随时参与查漏补缺,这样上下一心,全体行动,使全校校容校貌整治落实到实处。
2、制定整治“校容校貌”工作的会议制度。每周召开1次由校领导及中层参加的整治“校容校貌”的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整治“校容校貌”的处置工作,并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并落实到位。
3、加强宣传教育。在校园内悬挂横幅,利用会议、宣传栏、广播、主题班队会等对全校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进行教育,营造“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文明向上的良好育人环境。
4、进入假期后,全体教师齐上阵,将全部门窗刷漆一遍,校园各角落清扫一遍,花草修剪一遍,在楼道和其他醒目位置悬挂、张贴校园文化标牌、标语,联系专人制作校园文化展板,力争使校园文化建设上一个台阶。
三、建章立制,规范功能室管理
我们对照创建要求不断加强功能室建设,做到了功能室标志牌规格统一,悬挂位置统一,门窗、墙壁粉刷一新,防盗门窗、防尘窗帘设施齐备,电路合理安全组装到位,配备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的兼职管理人员,管理员工作制度、管理制度装框上墙。全部仪器设备都分类建账,做到账物相符,柜有柜卡,物有标签,账、卡、物相符;仪器存放整齐有序,清洁无尘;建立使用登记和维修保养制度。学校现有图书12706册,生均25.1册,价值140085.4元,报刊68件;音美器材391件,价值36425.3元;体育器材1493件,价值35696元,功能室器材达国家Ⅰ类标准。
四、合理安排,管理好教师用微机
区教育局为我校配备教师用微机19台,加上原有教师用微机4台,现我校23名专任教师人手一机。学校积极筹措资金购置转换器、网线将电脑连入教育网,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并积极开展网站建设,进一步加大校园网站的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无纸化办公工程。各办公室建立电脑使用管理规章制度,真正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创建过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点滴成绩,但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如各方面规章制度还需完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等。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加强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加强现代化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全体教师素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创办一流学校为目标,以创建省级教育工作示范区为动力,把太平乡中心小学建成一所“环境高雅、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学校。
太平乡中心小学 2006、8、16
第五篇:创建民族团结模范单位活动汇报材料
交通局开展创建民族团结模范单位
汇报材料
为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和模范个人评选表彰管理办法》,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结合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交通局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活动。现就创建活动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创建活动,我局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及时成立了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根据区、州、县三级的安排意见,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了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创建规划,创建任务分解方案并认真组织开展了创建系列活动。认真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周密安排部署,使创建活动早计划、早安排、早部署,扎扎实实,富有成效。我局结合创建活动与三台镇八家地村委会开展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
要内容的联谊活动1次,交通局党组书记亲自组织安排带队,全局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使创建活动高潮迭起。
二、不断加强民族团结学习宣传教育,推进创建活动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期间,召开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专题学习动员会,由局党组书记韩万彪同志向全局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和党的 1
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宣讲新疆发展的历史及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引导干部职工进一步认清民族分裂主义本质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使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举办了开展“四认同”宣传教育专题座谈会,使广大干部职工深刻理解必须强化“四个高度认同”(即使各族干部群众达到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的深刻内涵。通过座谈,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有责任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和辉煌成就,切实把热爱祖国,振兴中华同热爱新疆的山山水水,同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一起来。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三、深入细致开展民族团结四项活动
(一)肩并肩、爱国情
交通局全体干部职工以胸怀祖国为核心,将民族团结月与“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相结合,与交通局的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硬件环境的改善,2011年,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硬件投入,累计投入资金5000元。并且在建党90周年,收看了胡锦涛书记的讲话。极大的增强了干部职工的爱国情。
(二)手拉手、兄弟情
近几年来,向青海玉树捐款1050元,在少数民族节日期间,慰问单位少数民族干部职工,送去慰问金600元。2011年,资助贫困学生一人,解决学费6000元,帮扶社区解决帮扶资金5000元。
(三)根连根、骨肉情
自2008年建立抚贫帮困制度以来,为弱势群体送去慰问物品价值5000元,慰问金15000元,使干部群众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增强了民族团结意识,提高了道德素质。
(四)心连心、鱼水情
交通局干部职工,在工作中处处考虑少数民族群众,在公路建设中,优先考虑使用少数民族群众,不拖欠少数民族职工工资,在少数民族政策上,始终做到宣传到位,落实到位,不让少数民族同志吃亏,打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四、大力实施得民心工程
我局结合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活动大力实施得民心工程,深入扶贫帮困对口村,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切切实实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全力做好公路建设:
(一)续建项目
1、重要农村公路
2011年重要农村公路续建项目共有2个,泉子街镇—大有乡—渭户沟和G216线岔口—老台乡—庆阳湖乡—S303线岔口公路改建工程,正在进行沥青路面铺筑工程,预计8月
中旬完成主体工程,全线通车。泉子街镇—奇台东湾镇公路改建工程,已完成桥涵20%、路基工程30%,预计10月完成主体工程,全线通车。
2、一般农村公路
2011年一般农村公路续建项目共有5个,共72.6公里,目前已有5个项目已完工全线通车。
(二)新开工的项目
1、重要农村公路
今年新开工建设重要农村公路有两条,共67.841公里,老台乡-三台镇-庆阳湖乡-县城-北庭镇公路改建工程(含天山路、北环路东延至S239线),完成路基土石方80%,桥涵完成40%,计划8月初完成县城段、三台镇区段的主体工程,9月初完成老台乡—三台镇—县城段路基主体工程,北环东延、天山路由于征地拆迁工作未完成,至今未能动工。S303线-水溪沟-新地乡公路改建工程,路基土石方完成90%,计划7月底完成桥涵路基工程,8月初摊铺水稳层,9月20日主体工程完工,全线通车。
目前全县共运行319辆出租车,所有车辆都存在颜色、车型不一,而且没有计价器,存在乱收费现象,投诉现象特别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整体形象。为使出租车行业能更好的服务于我县经济发展,不断提升我县旅游城市的品牌形象,为广大投资商营造优越的投资环境,我县决定统一出租车颜色、车型、安装计价器。在2011年6月底全部完成。从而提升出租车的整体形象,缓解出租车和乘客之间因收取
费用而产生的矛盾,最终达到和谐营运的目的。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活动开展以争做民族团结模范为载体,重点突出“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通过创建活动,我们重点做到三个三即“三抓”,“三求”“三落实”:
1、“三抓”即抓学习、抓教育、抓宣传”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创建氛围。
2、“三求”即求团结、求稳定、求发展。扎实有效的做好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3“三落实”:一是落实好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和上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活动会议精神。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安排,精心组织。二是学习宣传落实好。在全局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五观”教育,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四个高度认同”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民族团结好”主旋律,做到了个个通晓、人人皆知。三是落实活动,通过创建以活动为载体,使党员干部及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丰富多彩。
今后,我们将一如继往地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工作长期进行下去,以创建促和谐,不断为社会和谐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