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浅谈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曾几何时,走秀似的教学模式受到热捧,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纷纷效仿,但在这种教学模式的低效性甚至无效性逐渐凸显的时候,人们开始了反思。本人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通过学习,本人感觉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那么,究竟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本人从英语教学入手,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素:一是教师应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作为英语教师,其语言、语调、语流,不仅应该给教学对象起示范的作用,而且要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二是教师应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能做到“拿捏有度,收放自如”,而在过于拘谨或过于松散状态中的课堂教学,其有效性都是要打折扣的。三是教师应有饱满的教学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精彩。教师没有激情的教学,只会使课堂沉闷,毫无生机,学生容易开小差或昏昏欲睡。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学有效性从何谈起?四是教师应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课堂导入自然,呈现明晰,重点突出,步骤分明,环节相扣,活动到位,收课自如,在教学进程中,能关注课堂动态,并能视情况对教学活动进行适时的、恰当的调整,创建活跃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五是教师应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从新课标要求,发挥好示范、引领、点拨、启发的作用,留出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向他人学习。六是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表扬,肯定和鼓励。一个总是在批评、训斥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是缺乏自信的,甚至是自卑的。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多给学生一些肯定与鼓励,他们会从中获得自信,而更重要的是获得成长过程中前行的动力,这一要素所生成的有效性,是种种所谓好的教学方法所难以比拟的。
以上是本人对如何构建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浅见。有人说,一堂好课不仅仅是教师专业技能的展示,更是其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彰显!
第二篇:构建有效课堂
构建生物课有效课堂的策略
土城中学
柯 鹏
前言:
真正有效的生物课堂教学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如此效果,就要巧妙构建“有效课堂”:首先要从老师抓起,让老师永远行动在学生前面,然后再课堂上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调用其全身器官、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狂潮。要注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果说老师是课堂的中心,则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善于运用 “构建积极有效的心理效应场”等构建策略来提高课堂的效率。
要做到构建有效课堂,则首要任务就是要教师先行,让老师永远“行动”在学生前面。
一、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备课
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有关内容要求,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将教科书中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备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教师备课,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在常年累月的教学活动中坚持不懈,以备好课、教好课为主题,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做到:
(一)、常年备课
常年备课主要是指教师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教学艺术的修养,教学对象的考察与研究。
传统的备课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认为只要吃透教材,设计好教法,至多再预期一下学生在课堂上将会有何反应,教师该如何作出反应,随后的教学基本上就能顺利完成了。但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新的理念,给教师的备课带来了新的挑战。按照新课程的精神,教师需要常年备课。
(二)、学期备课
学期备课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科书的体系和内容容量、学生情况以及教学时数等因素来确定学期的总要求、章节或课题编排、各章节或课题的教学时数、教学形式、课外自习或作业的时数。教师要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可能条件,并结合全校教学工作计划的任务要求,写出学期教学计划。
(三)、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是根据单元备课所明确的教学目的、任务、要求、重点、难点及其相应教学方法,再进一步从每节课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解决单元备课各项计划的具体落实。例如,对上一节课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的检
查了解(课堂讲课提问什么,或要求板演解答什么),新的课题如何提出,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板书的安排计划,课内和课外练习题的提出和引导;估计课堂教学实践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怎样组织;等等。
(四)、课前备课
课前备课是指教案写成后,教师在上课前,熟悉教案讲稿,经过深思熟虑,使教学的课时计划得以充分落实的过程。一个优秀的教师,即使他教过许多遍,每次走上讲台前,他还是会研读一下教案的。这是一个习惯,是一种责任。
(五)、课后备课
教师教完一节课后,根据学生的课内表现,课后反映,听课教师的合理建议以及自己的心理体验,记下本节课教案的实施情况,下课后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以及学生课堂活动的情况等。
二、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构建积极有效的心理效应场
中学生具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其思维也易受周围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别人的暗示。所谓暗示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是人类拥有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课堂教学暗示常用方法有语言暗示、环境暗示、表情暗示、目光暗示、姿态暗示、手势暗示行为暗示等。人们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方面都经常受到暗示,并不自觉地把潜意识与意识结合起来,以实现既定的目标。认知心理学认为,面对同样的事件,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下,人们会积极地评价和看待事物的多面性和启发性,能够保持弹性的思维方式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并由此提供更多具有积极意义的防范措施与灵活合理的行为选择。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和暗示,可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究、交流的心理效应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有愿望学、有环境条件诱导学;可以使师生间更加默契,可以使学生间更加和谐,从而使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并因之而构建一种有效的具有无穷生长点的生态课。
三、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构建开放生成的课堂
课堂教学不是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现场,而教学因素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课堂的开放与生成。
教师的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助于生命成长的情境,引导他们生命力成长壮大,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成长的过程。同时,也只有开放的对话交流才是真实的交流,才是真正的心灵接触,才能做到实话实说,才能拉近师生之间彼此的距离,才能构建开放生成的课堂。而开放生成的课堂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根本途径。其具体方法可以选择下列方式:
(一)、善于利用课堂 ①设计预留时间。
②培养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的习惯。③善于利用突发事件。
(二)、突出课堂的互动性
教学应在合作、互动、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协商,以及对经验和学习成果的共享,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形成,充分利用教师的不同特长,对学生进行综合指导。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点引导、点拨、激励。尽可能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尽可能多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在青春期的学生表现欲是在增长并压抑的时候,他们有表现的欲望但同时会受到自身心理的压抑,所以老师的激励会激发出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现能力得到提升。
2、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
让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从模仿型向创造型发展。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和补充,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使教师和学生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学生更快的成长。
三、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体验生命,尊重生命,激发学习热情。生物课的教学内容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生活内涵得到丰富。生活视野得到开阔。能够热爱生活,欣赏生活,体验生命,尊重生命。领悟生物和生命的意义,并使生活意志不断改善,生活境界不断提高,懂得人不仅是为活着而生活,更重要的是要活得更有质量,有价值和意义。生物课在课堂中应向学生呈现浓缩的生物、生命和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在自然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遨游,向学生展示生命的活力,展示生命的色彩。
四、结语
无论教学改革改到哪里,生物教学“有效课堂”的构建是我们生物教师永恒的追求。所谓“有效”,是指教学用最少的时间促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生物教学“有效课堂”的构建策略主要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两个方面来进行,合理调控,和谐发展。当然,离开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品质来构建“有效课堂”只能是空中楼阁、不可实现;离开了教师个人的教学特质和生物学科特点去构建“有效课堂”只能是盲人摸象,只有局部没有整体。有一天真正实现了“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我们生物教
学“有效课堂”的春天才真正来临,我们广大的生物教师才能真正解放自己!
第三篇: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一、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
因此,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是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
目标一旦确立,学习者在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是要有一定的事情让孩子们去做。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
我们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二、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单向的。教师们应该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
因此,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作为促进者,教师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
作为指导者,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必要线索的反馈,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示范、讲解,尤其是提炼和概括,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作为合作者,教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去学习,敢于承认自己不如学生的地方;同时也愿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和专业人员合作,敢于冒风险去开拓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
三、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学生主动建构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
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原始数据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因为在学习者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必然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索。根据尝试后的结果,学习者还需准备自己在小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时甚至要写出书面的提纲。
这些环节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必要环节,教师必须给予时间上充足的保障,这样学生知识建构的质量才会提高,反之常常会流于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空间上的便利。这里的空间主要是指学生座位的安排。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是插秧式地编排座位,每个孩子被安排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努力去理解黑板、教材或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和材料,这使得学习常常被视为孤立、个体化、相互存在竞争的活动。
如果我们把孩子们编排成一些工作小组,从空间上给予一定的调整,孩子们会十分乐于彼此进行交流、倾听、解释、思考他人的观点以及自己进行反思,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四、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想通过提问“你们懂了吗?”或“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
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五、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学习者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推论中是否包含逻辑错误等等。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或研究的这些问题)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在评课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
(六)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
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现代的教学观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在促进学生获得对学科积极体验的重要性和引导作用。因而这种评价不能简单地形式化为一种肤浅的表扬。
第四篇: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安家乡初级中学 杜鹏华
有效课堂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往往没有或者是难易达到教学者预设的目标,这就应引起教学者的深思。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六方面进行探讨: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教育者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开展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坚持教学和谐原则,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民主教学思想,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循循善诱下独立思考,主动获得知识,和谐发展的过程。
二、充分发挥学校团队作用,利用集体智慧构建有效课堂。充分发挥学科组团队作用,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即坚持以备课组为单位,实行“三研究、三统一、一坚持”(即研究教纲、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考纲、考题;统一进度、统一检测、统一质量分析;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坚持年级组教学质量分析、交流、总结。
三是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思考,团结协作,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者要善于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层层设疑,步步引导。课堂教学应坚持做到 “五个尽量”。即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尽量让学生自己表述,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尽量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课堂教学同时做到“三个精讲”。即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学生掌握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真正让每一句话有效果,每一分钟有效率。
四、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及其它优质教育资源,使课堂教学最优化。
五、把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作为构建有效课堂、纵深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重要方面落实到位。
六、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
第五篇:浅谈构建有效课堂
浅谈构建有效课堂
——听摆一摆,想一想有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了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当前的许多课粗看去很活泼,很生动,但课堂表面的繁荣背后往往是实质深处的萧条,今天听了沈老师的课,觉得她真正的做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激发兴趣。
“摆一摆,想一想”既要摆,又要想。所以,几次摆棋,从随意摆棋写数→怎样摆不遗漏又快→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摆验证猜想→不摆棋直接写数,都要求学生边想边摆。任务难度不断提升,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时,新的发现让学生看到数学蕴藏的无穷魅力,发现和创造的愉悦体验也能激励学生不断地参与到下一个数学活动中去。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沈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活动、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同桌合作、独立尝试、自己体验、小组竞赛等形式交替进行,大家充分经历了摆棋写数的过程(从摆错、有遗漏到能正确地摆;从无序地摆到有序地摆;从摆棋写数到不摆能直接写数),在多次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寻找规律,通过合作交流,彼此互相启发,发现方法。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3.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对学生自己“发现有序摆棋的方法”和“观察表格找规律”等环节,沈老师汇报时均采取了课件同步演示的方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突出了方法和重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又易于理解掌握,规律方法随机出现,更加显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4.开放的课堂,广阔的空间。
对于“怎样摆不遗漏又快”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课堂上既要提供活动的时空,更要提供展示各人思维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多样的方法存在。如摆棋的方法可以是从十位一颗一颗往上位移,也可以是从个位一颗一颗往十位移,还可以是一组一组成对移,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观察表格,发现规律”这一环节,也体现了开放的原则,学生可以横看、竖看、斜看,提出自己的发现。课尾,还给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
10、11颗棋子能表示几个这样的数呢”,使得课内的学习进一步向课外拓展,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更深入的研究。总之,这些环节的设计力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允许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