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科二组监控课总结
洛浦二中“监控课”活动总结
文科二组
本学期以来,我组成员顺利完成了学校雷打不动的“监控课”。各位语文老师和汉语老师都认真的进行了观摩听课,都认为受益匪浅,从中有所启发思考。下面就本组的“监控课”进行总结。
一、总的情况
本学期,我组共上监控课8节(包括实习教师王晶晶的汇报课以及陈晓红老师的观摩课)。具体是:陈晓红老师的《心声》和《智取生辰纲》;高鹏老师的《三峡》;萨拉买提老师的《蛇与庄稼》;开迪古丽老师的《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玛依拉老师的《会飞的蒲公英》;王晶晶老师的《背影》;古丽巴哈尔老师的《富尔顿的蠢物》。
二、亮点
首先在这次“监控课”活动中,发现了本次教学的亮点:首先,听、说、读、写的活动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各位教师对学生的基本功很重视。
其次,课堂上教师的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大方具有亲和力。板书工整简洁,新颖。
第三,课堂设计流程较流畅,主问题的设计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解决了以前教学中设计问题零碎的问题。
第四,各位教师课堂上各有创新,故事导入课文。在教学中穿插小游戏,课前的才艺展示等等,使课堂变得生动活跃起来。
三、不足和努力方向
当然,在本次活动中我们毫不吝惜的指出了教师授课中存在的问
题。以便很好的改进。
第一、要在课堂的习惯养成上下功夫,包括学生的坐姿、回答问
题声音洪亮干脆、齐读要整齐大声、读书时拿笔做笔记等等。
第二,教师讲课要充满激情,通过教师语言的艺术来感染学生。
需要教师范读的地方,要声情并茂的读,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教师讲课要抑扬顿挫,面带微笑,让课堂充满舒服温馨的感觉。
第三,在教学的三维目标中要求实现德育目标。有一些监控课中,教师没有很好的挖掘课的深意,联系实际让学生对生活和情感要有更深的体会。
2012年1月6日
第二篇:文科二组监控课工作总结
文科二组监控课工作总结
陈晓红
经历了两个月的忙碌,语文组的监控课听课评课活动告一段落,每天我们每个人忙碌着调课,然后忙碌着听课、上课、改作业。应该说每个人的公开课都是精品,所以尽管疲惫万分,我们每个老师也不舍得错过观摩任何一节监控课的机会,常常是一上午连口水也顾不上喝,课间时间大家在一起讨论的是在听课中发现的问题,思考的依旧是自己该汲取他人哪些长处,可谓为教育工作而忙碌、为教育工作而思考、为教育工作而生活。
在本次监控课观摩活动中,大家满载着秋的收获。
一、促进了教师间的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本组成员大多都是有着10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艺术、教育智慧。老师们提出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教师间研讨、研讨、再研讨,看的出大家都是尽心尽力,倾其所有(可谓使出了看家本领),更看得出大家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谦逊好学、用心用力。
二、是每节课都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教师循循善诱、学生敏而好学,孩子们在愉悦的课堂氛围和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中真正得到了发展。
三、新课改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展现。教学中能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洞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和默读,去理解词句,去培养语感,去感受潜移默化的熏陶,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过程。
第三篇:洛浦二中文科二组传帮带工作总结
洛浦二中文科二组“传帮带”工作总结
陈晓红
“传帮带”既是我校的优良传统,又是我们同组教学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在过去的一年里,为了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我们请北京支教老师高鹏对我们进行教学方面的指导。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传帮带"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本组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
在高老师的指导下,在教学上,我组成员都能有疑难问题迅速请教周围的教师。做到先备课,然后跟班听课,课后进行二次备课,修补教案,备课做到三备,即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的资源,认真学习其他老师先进的教学方法,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高老师的指导下,我组成员的教案都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量使自己的语言通俗易懂,使后进生也易于接受.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三、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
为了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起来,高老师在带教期间,我们共同备课,研究重点、难点,手把手地修改问题的设计,督促备课后记的写作。
经过"传帮带"工作,受益最多的莫过学校最年轻的教师,各项工作都有改善,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因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的一年必将更加努力。"传帮带"工作可以促进教师的团结与融合,更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校的优良传统,加强教育教学科研,使全体教师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第四篇:文科二组传帮带工作总结
文科二组“传、帮、带”工作总结
文科二组
我组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教师,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带头作用,使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学方法,练技能,修师德,逐步提高教学能力和临床技能,有效推动学院教师队伍的建设。
本学期本组的“传帮带”活动主要由北京来的高鹏老师带领全组成员完成。其内容涉及备课、上课、听课以及说课和评课等环节。以讲座的形式在每周二教研活动进行,要求写出“传帮带”活动的计划、内容和总结。
通过一个学期以来高鹏老师的辛勤付出,经过我组教师的认真学习和专研,我组教师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备课
高老师的讲座使我们的老师明白了,备课不是一味的照抄教案,它是要从很多方面进行筹划的。备课第一核心要素:备学生。备课第二核心要素:备课程备课第三核心要素:备情境。备课第四核心要素:备自己。备课第五核心要素:备设计
二、上课
我们做教师可能时间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产生一种固定思维,使得我们的课堂缺少新意,缺少变化,按部就班。现在明白这种“复印”式的教学是没有前途的,前方只能是死胡同。要上好一堂课,教师是最主要的因素,只有在教学拥有“源于生活,寓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才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三、听课
以前我们听课大多数时候没有明确的动机与目标,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强制规定的听课任务而听课。这类听课方式就好比电脑中的复制与粘贴,不作任何修改按部就班把授课人的教学步骤抄到听课本上,没有批注,没有点评,没有任何评价。通过高老师的讲座,我们老师的听课观念和听课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现在不仅是带着耳朵和手,更是带着心,带着问题去听,去寻找答案。
四、评课
以前的我们对一堂课的评价,只是就课论课,没有考虑其他的因素,而通过学习和研讨。我们的老师明白了评课时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
2012年1月6日
第五篇:语文二组课例研修总结
语文二组课例研修总结
文登市教研培训中心张春晓
流火的盛夏里,我们相约。
这是一个成长的夏天,学习之旅一路走来,你会发现这个平台因你我而风光无限,每天都有新的惊喜:
时而繁花似锦、蝶戏蜂舞,时而云淡风轻、绿柳如烟,时而险峰高耸、急湍甚箭……
历时一个多月,经过全组教师的协同努力,本课例研究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得以实现。现做总结如下:
一、研究过程的连贯性
在课例研究之初,研修组教师立足教学现实,围绕研修主题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锁定本次课例的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在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三次备课两轮打磨。在课例研究过程中,老师们在计划研讨、备课研讨、观课研讨等研讨区一以贯之追踪问题,全方位呈现问题追踪的全过程。
二、研究问题的落实性
本课例研究确定的研究问题是:
1、如何提升教师依据学生学习能力和需要以及文本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的能力?
2、面对初中较低年级的学生,如何准确地选择切入点,通过本课主旨问题的引领,促进学生主动阅读,深悟文章主旨?
这两个研究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呢?在本课例研究中,我们看到,从教学预设到上课再到观课议课,都是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针对第一个问题,老师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和需要以及文本特点灵活机智地使用了教材,即:对教材进行了“增、删、调、融”的创造性使用。具体说:“增”加了鲁迅先生关于“社戏的野外风致”与“罗汉豆”的两段文字,来拓宽学生视野,增进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删”除了文中与本节课主题几乎无关的大量篇幅,留出更多的时间来精读重点情节;“调”出了船头看戏中最无聊的一段与回味社戏之“好”的末尾一段作比较,“调”出了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最精彩的段落做重点赏析;最后,纵观全文,“融”合教材,“融”会贯通,理解主旨。针对第二个问题,老师的处理也是很巧妙的。基于一个“趣”字,苗老师大胆地把船头看戏这一部分做了切割手术,因为这一大段的内容与本节课的目标关系很小,几乎无趣可言。所以取其一段,窥斑见豹,得出:戏不好看。然后出示结尾“好戏”,凸显文本的矛盾。从文本的矛盾之处切入,针对文本的矛盾设计课堂教学的主问题:戏不好看,为什么说“好戏”?通过主旨问题的引领,促进学生主动阅读,深悟文章主旨。综合以上,两个研究问题在苗老师的课堂上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同时,通过本次课例研究,研修教师们对教材的使用有了创新意识,增强了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和需要以及文本特点使用教材的意识,强化了依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的意识。其次,对文本的切入点有了选择意识,加深了对问题引领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作用的认识,在研讨探究中获得了整体提高。
三、研修主题的鲜明性
本课例研究围绕“落实课标,基于学生学习”的研修主题,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社戏》是鲁迅作品中少有的全部采用明亮调子的文章,文中多次写到少年们的笑声,童年的盎然情趣令人开怀。围绕“乐”与 “趣”,由“嘻嘻”“哈哈”的笑声展开了探寻“乐趣”的阅读旅程,欣赏了趣景、趣事、趣人,并意外地品出了“情”——平桥村人的淳朴自然热情。这种设计的本身充满情趣,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非常吻合。从研修组开展的观课报告中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生能够深入文本,主动阅读,达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
四、问题和缺憾
本课例研究所选课例是阅读教学,旨在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找准切入点,设置主旨问题,引领学生主动阅读,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苗老师在很多环节非常注意对学生的问题引领,比如:模拟动作,在比较中追问;揣摩性格,在演读中追问;找出矛盾,在细节中追问。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赏析景物这一环节,学生的阅读体验还是流于浅层次。苗老师在这一环节设计了很静谧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听读想象,问题设计是新颖生动的。但是,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和缺憾。正如毕淑娟老师所说:
一是少了点“诗意”。月光笼罩下的江南夏夜是很美、很有诗意的。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调动感官去想象,这样的设计很有诗意。但是正当学生沉浸其中,在诗情画意中徜徉沉醉的时候,教师却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打开课本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然后再进行交流。教师可能是想训练学生的写作,但却无形之中中断了学生的思维,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羽翼。不如就让学生坐在那儿、闭着眼睛,把自己在想象之中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感触到的用自己的话一股脑儿描绘出来,然后再打开课本陶醉似的读一读。我想,这样的景致才是原生态的、诗意的、美丽的。
二是少了点“情意”。作家汪曾祺说:“故乡和童年是文学永恒的主题。”鲁迅笔下的月下水乡清新幽远,如梦如幻,是他记忆中永不褪色的风景;他对童年生活的深情眷恋,也永远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让人沉醉和感动。《社戏》那如诗如画的美景,那醇厚质朴的人情,那自然率真的生活,永远都是鲁迅心中的“桃花源”,也永远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追寻的“乐土”。林海音在创作《城南旧事》时这样写道:“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那么,如何让逝去的童年和心灵的童年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永存呢?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写下来,让童年重临我们的心头。教学时,教师如果在结课环节再触动一下学生的情思,勾起学生对童年趣事的回忆,并试着在课堂上说一说,在课下写一写,这堂课就会多一些动人心弦的情味,多一些余音袅袅的回味。
磨课很磨人,但更能炼人。经历了课例打磨这个过程,我们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实现了自身的成长和超越。我们忘不了那些激烈的争论、频繁的研讨,我们互相感动着,告诉自己不能放弃。我们一次次否定着,又一次次探索着,收获着。在否定中成长,在互助中共赢,我想,这就是磨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