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中学2014年上期

时间:2019-05-13 07:0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槐树中学2014年上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槐树中学2014年上期》。

第一篇:槐树中学2014年上期

槐树中学2014年上期

快乐课堂大比武活动方案

根据县教体科局“在全县铺开快乐课堂教学”精神和“2014年工作计划”、以及槐树教育督导组工作安排的要求,我校定于2014年4月15日(星期二)开始举行全校各科“快乐课堂大比武”。

一、活动目的优化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快乐课堂。让每一个孩子快乐、自主、合作地参与学习,每一个教师轻松、民主、开放地教学,使我校快乐课堂教学全面推广。

二、组织机构

槐树中学教务处主办

组长:何正勇

副组长:陈明朱江

成员:马国建何海洋胥树强周明王樱洁杜朝阳

何畏

三、比赛办法

1、以快乐课堂教学模式进行。

2、45岁以下教师不分年级和科目全员参加。

3、在计划时间内,以教务处统一安排为顺序,在本班或借班上课。

4、以一轮角逐按分值高低取前十名由学校颁发证书和奖金。

5、评分办法: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其余几个分数的平

均值,从高分到低分设立奖项。

6、以我校制定的“快乐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依据由裁判打分,评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七名。分别给予100元、50元的奖励。

7、比赛时间:2014年4月15日——17日。

四、裁判人员

何正勇朱江张仕猛冯国阳蒲若雄王永春吴庆先

五、组织保障:

1、强化责任意识。各教研组及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把这次教学比武作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全程关注,确保教师全员参与,取得实效。

2、完善考评机制。教师教学比武情况记入每一位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

3、严格遵守纪律制度。没有课的教师必须到相应的学科去听课,并做好听课笔记。活动结束后,各教研组必须进行总结和点评,并将资料汇总后交到教务处。

槐树中学教务处

2014.4.6

第二篇:大进中学2014年上期

大进中学2014年上期(第二届)硬笔书法比赛

教师指导奖获奖情况

七年级

一等奖:李建英

二等奖:唐勤

八年级

一等奖:曾生见

二等奖:唐东

九年级

一等奖:周勇

二等奖:薛辉周春燕刘尚敏周福全

第三篇:2016双槐树中学书画展总结

双槐树中学综合组作品展活动总结

2017年5月12日我校举行了“庆五四优秀美术作品展”活动。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各位班主任的大力协助和综合组成员的密切配合下举得了圆满成功!本次书画展旨在展现我校学生的风采和精神面貌,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和谐校园,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提高同学们对书画的兴趣。

1、准备阶段。

(1)美术老师平常在上课过程中就注意了学生作品的收集。并于4月21向全体学生布置了此项工作。

(2)各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创作,美术老师积极配合指导

(3)领导认真指导,合理安排。综合组全体老师通力配合,于5月12日顺利展出。

2、活动效果

本次美术作品展参展作品共收到作品60余幅(件),分为儿童画,剪纸,手工制作等几个门类。本次书画展使广大同学找到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展出的书画也受到了广大同学的好评,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展出期间,看书画的学生络绎不绝,显示出了对本次书画展的极大热情。本次活动增强了同学们对书画的兴趣,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装点美化了我们的校园,给喜欢书画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展示风采的舞台。

3、不足之处(1)学生作品中我们看出学生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很大,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为卡通画临摹作品,这说明这部分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这部分学生需要引起老师的重视,一对其欣赏水平适度引导,二引导他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2)本次画展为了让学生节省开支,没让学生装裱,通过展板的形式布置,优点:造价小,方便,省力。缺点:不便于保存、比较浪费。

通过次此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增强了本学科的魅力,相信同学们会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在今后的活动中表现更为出色!

第四篇:槐树铺中学省级实验课总结

槐树铺中学省级实验课题

(农村中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之子课题

“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2010——2011学第一学期阶段性总结

平定县槐树铺中学课题组岳桂春

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对教师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容质疑的。要使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努力做到:

(一)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不断学习,精心备课

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理念。不仅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而且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与合作。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精心备课,适应变化。重视小组合作交际,重视生生互动,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解决个别差异,缩小两极分化,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重视对小组合作学习长效性的激励与促进

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新鲜事物,所以实施初期学生会被它的新奇所吸引,但是,随着新鲜感的逐渐消退,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与耐心也会逐渐减小,这时候教师必须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与信心,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小组学习的兴趣并保持兴趣的长效性。对表现突出的同学,绝不吝啬表扬,并要及时给予奖励。同时要做好此项工作的指导与监督。比如: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老师提出小组内反复听写单词、词组等要求时,他们认为是合理的,而且也承认这将有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但是却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真正这样去做,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会浪费时间。但是对老师来说,没有一位老师会否认重复听写和背诵对学生能力提高、好习惯培养的重要作用。

在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学生破罐子破摔,不积极配合,家长也无能为力;合作学习时,有些同学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或做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情,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了各组名副其实的代言人,而学习困难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只是其陪衬。这些问题,将是我们今后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重点。

第五篇:故乡的槐树

故乡的槐树

我从小就喜欢槐树。那些生长在我家房前屋后、沟渠路畔、山间沟岔的槐树,就像我身边那些朴素的亲人、熟悉的朋友和尊敬的师长,长久地住扎在我心底,伴随了我几十载的风雨人生,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它低调、深沉、内敛、含蓄的品格,它骨头一样坚硬、诗歌一样芳馨、佛祖一样悲悯的情怀,已沁入我的血液,渗进我的骨髓,失意时给我以鼓励,落魄时给我以力量,成为我人生路上永不凋谢的生命树。

槐树是家乡最多也最普遍的树种。那时家乡还不像现在这样生态恶化。天也不旱,水也长流。村间流淌的一条长流水,就从老家门流过,一年四季叮叮咚咚地唱着古老的歌谣、乡村的小调,滋润得一村炊烟丰满,人情翠绿。河湾里的水渠也是四季长流,渭河更是汹涌澎湃,川流不息。水多了,像农家孩子一样落地生根、见风就长的槐树,也就生得遍地都是。凡是不长庄稼的山坡、沟楞、渠边、路畔,都会有槐树的身影。记得最熟悉、最亲切、也最有人情味的,是我家老宅门前的那一排槐树。那是母亲生前栽的,曾是我儿时的乐园。如今母亲已经百年,而母亲手植的槐树依然茂盛,春来时发芽,秋来时落叶。生命之于生命竞是如此的不同。而最高大、最古老、也最具人间烟火味的,是村头“牙叉骨台子”上的那棵百年老槐,它树干黝黑,沟壑纵横,槐根裸露如骨,如梦如幻。树冠如云,停泊于半空,听风卧雪,与云持步。树下一年四季人来人往,笑语声喧,是村人情感的交流之地,也是村庄信息的集散之地。树最多、最稠密、也最难忘的是村后大滩山的一片百亩槐林,占据了整整一面高低起伏的山坡,夏秋浓荫遮地,远远望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那时家乡一道别样的风景,更是我们一班年少欢乐的谷地。我们曾在那里掐槐点、摘槐花,拣地软、拾柴禾,捉迷藏、掏麻雀,其乐无穷。在那个清贫的岁月,那片丰茂的山林,装点了我们空旷的童年,少年的梦想。

槐树是天生的慢性子,性格沉稳,一步一个脚印,一如村中那些踏踏实实做人的父老乡亲。春风吹来后,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桃与杏也是繁华似火,但它却像那些阅尽千帆的智者,饱经沧桑的老者,从容不迫,淡定沉着。直到清明之后,它才睁开睡眼朦胧的风眼,慢吞吞地爆出米般大小的嫩芽,挂一层星星点点的隐绿,远远望去,像浮着一层淡淡的绿云,走近一看,却若有若无,恍恍惚惚,悄悄然绝不喧哗,绝不炫耀。那时生活艰难,时值青黄不接,村中的老人、孩子和妇女,就会纷纷出动,手提竹蓝,到村外的槐林里去掐槐点。那些清新的槐点,娇嫩如婴儿的皮肤,捏在手里,绵润如丝绸。拌做凉菜,清香可口,堪比雨前香椿。槐点的香味还在口齿间萦绕,浓香馥郁的槐花,像约好了似的,在一夜之间全都开放了,所有的枝枝梢梢,都挂上一串串葡萄似的白槐花,灿若冰玉,薄如蝉翼。南风吹来,万花摇曳,花香熏人,仿佛千百个风铃在摇动,仿佛千万只蝴蝶在翩跹。村里村外,山上山下,花影满天,花香满怀,人也陶醉,心也陶醉。浓郁的甜香诱惑着蜜蜂,诱惑着放蜂的远人,更也诱惑着我们的辘辘的饥肠。往往散学后,我们一帮顽童,就背着不多的几本课本,飞奔到河湾里或大滩山的槐林里,采摘槐花。每人占一棵树,也不怕尖锐的刺,滋溜滋溜爬到树上,摘一把槐花,塞进嘴里,咯吱咯吱大嚼,又甜又香,轻轻咽下,腹也饱了,心也香了。生吃够了,就摘上一书包带回家去,交给大人。第二天就会吃到槐花饼、槐花糕之类的槐花美食了。在那个艰难的岁月中,槐花给予了我们生活最好的馈赠。槐花开放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轰轰烈烈的槐花槐香,给了我一个华丽而盛大的春天。而郁郁葱葱的槐枝槐叶,又给了我一个凉爽而惬意的夏日。槐花落后,槐树枝繁叶茂,巍巍然一派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渭河滩头收割麦子的农民,寻一片田间地头的槐荫,歇乏趁凉。村庄里做女红的妇人们,在村头的老槐下,一边东家长、李家短的说长道短,一边手不停挥的飞针走线。而我和伙伴们常常在我家的槐树下,跳房子、打翻翻、荡秋千。闪闪摇摇的秋千,如闪闪摇摇的岁月,摇醒了多少儿时的梦想,又摇来了几多人生的风雨。

槐树给了我一春的香,一夏的荫。到了秋日,又给了我一季的绿。那细碎稠密的槐叶,在秋阳的照耀下,碧绿晶莹,沉静若水。绿槐掩映下的村庄,古老而神圣,安详而从容。一株株临风的槐树,或一株挺立,或三五成线,或联袂成片,如挺拔的哨兵,似伟岸的丈夫,守望着乡村,装点着山河。忽一日,秋风乍起,秋霜乍落,槐树们又晾开了它季节的艳装,曾经碧绿的槐叶,又以一种金黄的色调,向人们展示它生命的另一种辉煌。我知道这是槐树告别人们的最后一场演出。这场演出凄美而绝决,惊艳而凌厉。仿佛一夜之间,它们就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离开了枝头,扑向大地,绝不拖泥带水,毫不优柔寡断,有如西北汉子一样大气豪迈。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已,还原给大地,也还原给村人。扫落叶的女人们,早早就来到一排又一排的槐树下,用长长的扫帚,扫一地落叶。唰唰的扫帚声,划破了地上的薄霜,也划破了黎明的宁静。那一堆堆黄色的树叶,就是一家人一个季节的温暖。

冬日的槐树,则是别一样景致,别一样风情。槐叶尽落,独立天涯。如骨槐木,迎风斗雪,如针槐刺,傲视苍穹。横岭之上,一排排槐树,如一排排哨兵,守望山村;庭院之侧,一株株槐树,如一位位亲人,温暖故人。寒流来袭时,不露畏难之意;风雪相欺时,不诉消沉之音。倔强而孤独,自信而洒脱。槐枝秃时,鸟巢如拳,遥挂天际,显露生命真意;大雪过后,絮雪附枝,银光璀璨,真如槐花盛开。那时节,会有觅食的麻雀结队而来,栖落于枝头,停泊于半空,如一粒粒音符,像一树树小楷。然而,看到鸟儿飞来,年少轻狂的我们心也动了,手也痒了,欲捕而食之。于是,在槐树下扫一方雪地,支一扇窗扇,洒一把糜谷,系一根长长的麻绳,躲在远处。饥饿的鸟儿,不知是陷阱,纷纷飞来觅食。突然绳子拉动,门扇倒地,横祸飞来,三五只麻雀,一命呜呼。捕来麻雀,我们赶紧裹上泥巴,放入炕洞,文火烘烤。不一会,肉香扑鼻,我们就争着抢着,笑着吃着。那种情景,至今难忘,那种香味,再也难寻。

走过四季的槐树,犹如一幅走过四季的图画,镶嵌在我童年的像框,生长在我人生的程途。每每回望,都会有一种感动,都会有一份思念。如今又是槐花盛开的季节,而家乡的槐树,早已盛景不再。没有了槐花胜雪的诗意,没有了槐香盈袖的浪漫。不禁让人感慨万端,唏嘘不已。如今的家乡,渠中的水干了,地上的树少了,天空的鸟没了。炊烟淡了,乡愁浓了。人情淡了,欲望浓了。那天,我走在古城的街道,左手是匆匆脚步,滚滚红尘,右手是一树新槐,无边春色。我又想起了故乡亲人,故乡的人事。然而,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天晚上,我在梦中听见了故乡槐花绽放的声音

乡村四季(外一篇)

故乡的春天是从一朵梨花上开始的。当第一缕春风站上村口那棵老梨树的枝头,踮起脚尖四处张望时,乡村便在布谷鸟的歌唱中,从清晨草尖的一颗露珠上醒来,抖落一身灰蒙蒙的苍凉与寂寞,敞开尘封一冬的心扉。

仿佛就在一夜间,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黄的菜花便在不经意间开放了。乡村像个穿上花裙子的少女,跟随春风飞舞着,旋转着。拂过山林,淡绿的叶子爬上枝头;拂过田野,小草从一片枯黄中抽出嫩嫩的芽儿;拂过池塘,吹皱一池羞涩的心事,春的讯息便像涟漪一圈一圈向四处飘荡开去。

经过冬的蛰伏,乡村便在第一声春雷中蠢蠢欲动。小溪边的柳树垂下万千秀发,溪水当镜,春风作梳,扯出一冬漫长的回忆和春暖花开的想往。农人褪去厚实笨拙的棉衣,跟在一头牛或一匹马的后面,用犁铧翻开大地的篇章,书写春的序言。种子刚下地,一场春雨就这样缠绵地来了,让梦想湿漉漉的生根发芽。

蜜蜂飞来了,迎着空气中那缕缕淡淡的清香,忙碌地穿行于桃红李白间,漫天便响起嘤嘤嗡嗡的轻鸣;蜻蜓也飞来了,立在一株秧苗上,歪着三角形的脑袋,与尽在咫尺的我们对视,然后在我们刚伸出手的一刹那猛地飞走,让那种轻盈一直盘旋在我儿时的回忆里。房前屋后,牵牛花伸出细长的藤蔓,沿着一棵梨树或杏树向上旋转着缓慢攀登,当指尖随便触碰到一根枝条,便像遇见失散多年的恋人一样紧紧缠住不愿松手。傍晚时分,还娇羞地把花骨朵藏匿在叶片的腋窝里,生怕被别人看见,第二天清晨,太阳一出,花苞便松开了紧握的拳头,敞开成一个个小喇叭,粉紫粉紫的,在阳光下高调地炫耀着。于是整个春天,我们都快乐得像一只蝴蝶,在烂漫的山花间飞来飞去。

当梨树杏树李树上鼓起一个个青涩的果实,田里的稻谷便开始抽穗,闭上眼睛,整个田野里都是拨节的声音。雨水和燕子倾斜的翅膀总在这时不期而至,夏天紧跟着春的脚步来到了乡村。雨水开始多起来,成天成天的下,时而细密,时而倾盆,时而伴随着一阵轰隆隆的雷声,扯起一道道树根状的闪电。

透雨一落地,庄稼和树木就开始疯长。放眼望去,一片葱茏、一片苍翠,漫山遍野的绿像海洋一样铺天盖地的卷来,淹没了山村。燕子开始在堂屋大门上方衔泥筑巢,不久里面便响起了“啾啾啾”生命的呢喃,于是便有两只剪刀似的燕子穿梭在风雨中,早出晚归,院子里也就多了一分生机与活力。

天气越来越热,太阳像个大火球每天挂在乡村的头顶拼命燃烧,地面腾起一阵阵热浪,整个山村变得懒洋洋洋的,就连一天狂吠不止的狗,此时也无精打采地趴在屋后那棵老梨树的阴影里,伸长舌头喘着粗气,偶有路人经过,也只是抬起头斜望一眼,随即又低下头去,不理不睬。只有知鸟不怕热,从这棵树叫到那棵树,还没等我们发现它的踪迹,猛地一个黑影从树荫里飞起,不久便在另一棵树上传来一阵嘶声呐气的鸣叫,于是整个夏天,乡村到处弥漫着这种叫声,此起彼伏,让人心神不宁。

天气热的时候,风就不来了,整个乡村就像一幅静止的油画,就连炊烟也变得直勾勾的,一动不动,直到升上天空,才渐渐变淡变稀薄,慢慢散去。傍晚时分,吃过晚饭,乡邻间便不约而同的坐到了田边地角,搓一把烟叶,愉快地装进烟锅,朦胧间燃烧了天边那抹羞涩的晚霞。母亲总在这时搬条小板櫈,坐在门外的水沟边给我们纳千层底的布鞋,一根长长的麻线,纳出乡村的宁静与淡然。

乡村的夏夜热闹非凡。夜的幕布刚一拉开,清脆的蛙鸣就登场了,一声接着一声,一阵紧似一阵,一浪高过一浪,跟比赛似的。稻田里、河沟边,一只只小青蛙卯足了劲,鼓起圆圆的肚子放声歌唱,就像是一串串挂在窗前的风铃,随着山风一吹,变成悦耳的乡村小夜曲在村子里四处游荡。月亮出来了,挂在东山顶上,像把割猪草的弯镰,不经意间割破了夜的墨汁,一层淡淡的黑从天际倾泻下来,把乡村染成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点缀上几粒星光,便足以让我们用一个季节去回味。

秋风初起时,乡村进入了绚烂的秋天。院子里有阳光的时间变短了,阳光开始柔和起来,淡淡的云,红红的霞,高高的天空。太阳用尽最后一点余辉,把金色和紫色掺杂在山林最后剩余的绿色里,仿佛是日光融成了点滴从天上落到了茂密的树丛里,嫩绿、藏青、枯黄、深红,五颜六色的树叶交织在一起,乡村变成了一块五彩斑斓的琥珀,随意散落在山坡上,美得让人窒息。

过完中秋节,吃完月饼,稻谷开始变黄,原本高傲的稻穗少了几分夏季的桀骜不驯与年少轻狂,沉甸甸的低下了头,多了几分厚重与实诚。放眼望去,目之所及满是令人心醉的金色,在阳光的照射下,越发显得光耀夺目,整个田野都是金灿灿的,好像铺了一地的金子,农人的脸上除了汗珠,还多了一份丰收的笑容。

成群结队的麻雀不时象一片乌云似的从稻田里“哄”的一声腾空而起,又象下冰雹似的纷纷散落在满是尘土的道路上,田边地角便多了些穿破衣烂衫戴破草帽的稻草人,于是整个季节田野里便此起彼伏的响起了有节奏的“嘭—嘭嘭—嘭嘭嘭”的打谷声,稻谷被割倒处,便有蚂蚱惊慌失措的蹦来跳去,惹得孩子们一阵欢呼、一阵雀跃。

打谷是这个季节乡村最为隆重的大事,乡里乡亲都会聚在一起来帮忙,田野里欢声笑语,一片忙碌景象,主人家忙出忙进,砂锅煮腊肉,石磨推豆花,一派热火朝天。沉甸甸的稻谷一背一背的从田里背回来,到黄昏时分,堂屋的阁楼上便堆成了一座小山。劳累一天的乡民们,在火辣辣的包谷酒和四季财的酒令中,一张古铜色的脸庞上堆满了幸福和喜悦。

秋收过后,天空一碧如洗,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又如大海一样湛蓝,朵朵白云宛如扬帆起航的轻舟,慢悠悠的漂浮着。风一吹,树叶就开始落了,像一只只黄灿灿的蝴蝶,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舞。

深秋的风吹起来就停不下来,越吹越有劲,“呼呼”地掠过山梁、掠过房顶、掠过村口那棵老榆树的树稍,老榆树全身的叶子已经没有多少了,可是秋风还在拼命地摇动着它,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美丽的衣裳,老榆树只能阴郁地站在那里,让褐色的苔藓掩住它身上的皱纹。风把天空吹得发灰,云彩也失了形状,好象洗过砚台的水盆,有深有浅,混沌沌的。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这样的云彩,有时带来雨点,有时带来细雪。

“呼呼”的北风刮了一夜,田野里的稻草垛也缩成一团,鸟儿纷纷躲进了窝。第二天一大早推开门,雪就来了,房屋披上洁白素装,长长的冰柱像水晶短剑似的挂在屋檐下,柳树变成臃肿银条,山峦象条白脊背的巨蛇,伸向远远的灰蒙蒙的暮色烟霭里。天连着地,地连着天,白雪茫茫,无边无际,乡村变成了一个粉装玉砌、充满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

路上的积雪足足有十多厘米深,踩上去发出了“咯吱咯吱”的响声。空气清快寒冷,象针一样刺痛双颊。但孩子们不怕冷,打雪仗、堆雪人,手和脸冻得红通通的,头上却冒着汗,欢笑着,嬉闹着,原本静谥的山村便平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几家早起的村民开始做早饭了,烟囱里飘出几缕袅袅炊烟。那飘荡的烟雾在晨曦中随风吹拂逐渐地升腾,慢慢升入天际化作一条细线,消失在晨光中。树林里偶尔会有几声清脆的鸟鸣和枯枝折断的声音,时不时传入耳鼓,久久地在雪地里回荡。

太阳升起来了,将温暖投向大地。阳光照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屋顶上的积雪屋檐下的冰坠儿开始融化,屋檐开始淌水,滴在雪地上,把地上的雪穿成一个个小洞洞。树上的雪顺着树干往下淌水,树枝上不时地抖下一两块巴掌大的雪块,无声地滑落在雪地上。污浊的空气随着白雪的融化而变得更加清新,深深地吸一口,心旷神怡。雪绒被下,青青的麦苗枕着春天的梦想甜甜睡去,梦中,那缕春风又站上了村口那棵老梨树的枝头。

消逝的炊烟

春节回老家过年,晚饭后独自一人在乡间小路上徜徉,夕阳泛着缕缕金黄的余晖,懒洋洋地挂在金沙江对面大凉山的山顶上,乡村也跟着变成了一幅金黄色的油画,静谥、肃穆。时值冬末春初,田野里的树木大多掉光了叶子,突兀地向天空伸出细长的树枝,四周一片枯黄、几分萧瑟,让人心里平添几许凄凉。

目光缓慢地划过田野、山林、村庄。我的心猛地一沉,怎么没看见炊烟呢?晚饭时分,村庄上空本应是炊烟缭绕、柔情万分的,而眼前的这个村庄,却不见一丝一缕的炊烟。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儿时乡村的画面:乡野清晨,薄雾晨曦,乡间一片静谥,一抹朝霞羞涩地挂在天边,几声鸡啼鸟鸣划破村庄的寂静,“吱呀”第一声开门声响起,随后,“吱吱呀呀”此起彼伏的开门声便从村子的各个角落传来,家家户户几乎同时升起了炊烟。淡淡袅袅的炊烟,像一条条轻柔的丝带,映衬着薄薄的晨雾,好似一幅清淡素雅的山水写意画。风儿轻拂,炊烟继而化作片片花絮随风飘散,慢慢消失,从而拉开乡村一天的序幕。黄昏时分,残阳如血,天空、大地、山林一片金黄,远山如岱,炊烟再次在村落的上空徐徐升起,那种透明的青色,轻纱般缓缓流过村庄,那是一种怎样的极致与静美啊!炊烟起时,乡间小路上便有农人肩扛锄头或犁铧,跟在一头慢条斯理的老牛后面,抽着叶子烟,悠闲自得地向着炊烟、向着家的方向走去。

而眼前的村庄,炊烟都消逝了。丢失了炊烟的乡村,就像一个失了魂的人,行尸走肉般,黯然、木讷、死气沉沉。我有些失落地回到家,和母亲谈起炊烟,母亲笑笑说:“现在哪还有人家烧柴草,都用电用沼气用液化灶了,哪来的炊烟,山上的柴都好多年没有人去砍了。”

听罢平添几分怅然。儿时的乡村,柴草是主要的燃料,做饭煮猪料烧开水,全靠一个土灶一口大锅一堆柴草。每年一到秋冬农闲季节,父母便会早早起床,用口缸或饭盒带上一盒午饭便到村子对面的青岗岭去砍柴,一直要到傍晚才会回来。每次父母砍柴回来,一放下背架,来不及擦去脸上大颗大颗的汗珠,便会像变戏法似的从衣兜里掏出一把熟透的地瓜来,比拇指略大些,紫红的皮,捏在手里软软的,用手掰开,里面露出红红的瓤,放到嘴里,甜中带着一丝轻微的酸,算是那个年代我们能吃到的最好的水果。

把柴草收拾整齐,母亲开始做饭了。家里的厨房很宽敞,墙脚一个双眼土灶,一边烧柴另一边烧煤,上置两口二尺四的大铁锅,两灶的交接处留一孔,然后顺墙往上开一槽,中间掏空,外面用瓦片和泥土糊住,谓之为烟囱,超出房顶部分用砖砌一两尺高,顶上置一破锅但不封死,既能通气又能防雨水流入。儿时的我最喜欢帮母亲烧火,拾一把干柴,置于膝盖上两手一用力,“啪”一声树枝便折为两截,放入灶堂内,划一根火柴点燃,便有火苗窜起,把我们的小脸映得通红,烟雾随着烟囱排出屋外在房顶上空飘摇便形成了炊烟。

每到晚饭时分,炊烟便成了一支交响曲,此起彼伏萦绕在乡村的四周,时而静默、时而舒缓、时而狂热。没风的时候,炊烟是直直的,一动不动,像一幅素描,刚从屋顶上升起时,浓密细黑笔直,往上渐渐变粗变淡、变稀薄,最后融入到云彩,消失得无影无踪;微风初起时,炊烟便像一位舞者,在空中升腾起妙曼的舞姿,随意旋转扭曲,无拘无束,似行云如流水,尽情挥洒乡村的情和韵;风再大一点,炊烟便没有了固定的形态,更像是一团浓雾,肆意笼罩在屋顶周围,先前的逐渐消失,后来的又继续萦绕,乡村便因炊烟有了生机和灵气。

有位诗人说:“炊烟是大地伸向天空的血管!”我总感觉很抽象。炊烟其实没那么神秘,炊烟是乡村的符号、是家的方向、是围着锅台转的母亲对野孩子的柔声呼唤,毕竟那个年代,在田野里疯玩的我和小伙伴们,回家的时间是以屋顶上升起炊烟为准。

柴草是炊烟的前生,炊烟是柴草生命的延续。当液化灶、沼气和电取代了土灶和柴草,炊烟便成了乡愁里一道永恒的风景,一个古老的故事,一段如歌的岁月。站在今天的村庄,感动疼痛的,除了炊烟,还有我对儿时乡村的思念

你的阳光对着我的头

空话伤害灵魂。告诉你,我已经厌倦,因为空话我已经说够了。可是,为了不再厌倦,此刻,我要把手伸进水里,去触摸河流中灿烂的金沙,就像触摸思想者吐露的真理那样,以便让我的劳动留下些许的辛苦和纪念,最起码,要给自己留下一点诚实的回忆。

人,可以用诚实修复空话造成的伤痛。我不敢说,我的衣服永远会干净整洁;我也不敢说,每一个早晨我都会记得刮去胡须;不过我敢说,大自然的嘴里从来不会说出空话和谎言。曾经,我看见自己踩倒的小草,第二天就默默无语地直起了腰板。我看见,陈露挂在它身上,闪闪发亮。我对一棵小草的敬意,由此而生。从此,我总是会小心地跨过路边的小草。我想,我一定不能伤害他们。

某一个早晨,我看见几个清洁工在晨风里,弓着腰,认真地拔着绿化带里的杂草。他们沉默地干着自己的工作,几个人配合得很是默契。一个人从左边拔草,另一个人从右边拔草,还有一个人从南超北拔过去。他们干完活,直起腰,擦拭着脸上的汗水。最后,那个负责收集的人,推来铁皮做的架子车,用铁叉将那些仍然绿莹莹的杂草叉进了架子车的车斗里,朝着远处的垃圾堆慢慢走去。

虽然我尊重他们的职业和劳动,但是,我也为他们的辛苦捏着一把汗。为什么领导要让他们将那些绿色斩草除根?在没有种树种草的明确计划之前,能不能手下留情,让它们暂时给这块裸露的土地遮遮羞?

那是刚刚修建的绿化带。不过,里面原本什么都没有种,要不是那些杂草护着,看上去不过是赤裸的土壤,风一刮,尘土四起。春天刚来的时候,每次走过那空无一物的绿化带,我都担心大风吹来。

不知道那些杂草是怎么长出来的,一场又一场春雨过后,半个月的时间,它们就用自己嫩生生的叶子遮住了那空空的绿化带,看上去,绿化带一片翠绿,绿油油的,很是让人养眼。

几天之后的一个下午,突然挂起了大风,刚刚拔过杂草的绿化带,表皮松软,大风狂吹,整个绿化带里的尘土被大风卷起,持续地漫过附近的生活小区。如今,两年过去了,那片绿化带里,还是没有树,也没有杂草,只有小贩开始在那里摆摊卖菜。我的心里,倒是很希望那片土地,既不是绿化带,也不是摊贩们的生存地,最好变成一片长满野草的荒地。野草,树木,是大地最好的衣衫。除了庄稼地,任何土地上,都不能少了自由的野草,都不能少了落子生根的树木。我只是这样想着罢了,也许明年,那里真的会变成真正的绿化带。

曾经,我看见不少大树,浑身伤痕累累,它们沉默地站立在风雨霜雪里,以高傲的姿态,仰视天空的云朵。我的相册里,保存着这样的树,保存着当初我拍摄它们的感慨。我想像过,这样的大树,面对当年的斧头和锯子时,是否痛苦地呐喊过。它们没有喉咙,它们有的是眼睛和灵魂。当年的刀砍斧锯结束了,它们慢慢消化着伤痛,渐渐用强大的本能自我疗伤。它们对待苦难的能力让我惊讶:那些由人类曾经留下的丑陋的伤疤,被它们的皮肤修饰得像圆圈,像桃子,像沟壑。有的紧裹着残肢,有的像逼真的眼睛,有的像长大的嘴巴。它们用生命的造型艺术,无声地讲述苦难,但却从不会让生长停留在当年的记忆里。

一棵树,不论土地多么贫瘠,都会生长在自己真诚的坚守里。它在阳光下展开叶子,借助哗啦啦的风的安慰说,不要厌倦柔软的生活,每一天,都应该把阳光引进屋里。要把阳光引进被漠视的思想以及旷达的幽默里,引进被黑暗占领的屋子里,最好的办法就是敞开窗户,面朝生活。这样,人的心灵就会像星星一样发出不倦的光芒。

我不再空话连篇,而您的阳光对着我的心头,我怎么会感到厌倦哩!很多人都知道,“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这是心灵伟大的诗人泰戈尔的诗句,但是很少有人会记住这句诗的后半句:“您的阳光对着我的心头的冬天微笑,从来不怀疑它的春天的花朵”。是的,当我们远离谎言之后,心中才会有真正的春暖花开。

布鞋 乔林晓

我对布鞋有着清晰而温暖的记忆,童年时代就是伴随着它一路走过来的。春秋两季是单布鞋,到冬季就换成暖布鞋了。夏季那阵,因为天气溽热,还习惯光着脚丫子走路,但母亲怕脚儿受伤害,总是几次三番地叮咛,叫穿布鞋。于是,我穿着布鞋走出来,可到了河边草地,还是要脱下鞋子。下水游泳,布鞋就搁在草滩;追逐蝴蝶蜻蜓,布鞋干脆当成“武器”,攥在手里,动作敏捷些,一提一扣,那蝴蝶蜻蜓八成就进到鞋洞子里去了。那年月,凉鞋还属稀罕物品,看到村里有人穿一双塑料凉鞋,就禁不住生发出羡慕之情来。

年关将至,母亲在油灯底下赶做布鞋的情形也印象深切。晚饭吃过,一搁下碗筷就动手了,到夜深人静,我们睡过一觉来,她还在油灯底下忙活。穿针引线发出的轻微响声与炕头小花猫的鼾声相呼应,仿佛就是一首催眠曲子,送入人的耳鼓,颇为动听。第二天,新的布鞋出手了,一灯的煤油熬干了,母亲的眼圈也熬红了。

母亲做鞋子用的东西大抵有针线、顶针、锥子、线帮、细麻绳。纳鞋底时,顶针、锥子、细麻绳,一起上阵。做鞋帮时,单有针线就够了。鞋底纳好,鞋帮纳好,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绱鞋了。

过年时,布鞋跟上衣裤子一样,都要换成新的。新的穿上,旧的就换下来,丢在堂屋地上。孩子多的人家,用不了几年,就会积攒许多旧布鞋。卖麻糖的,卖酱油醋的,进了村子,还可以拿旧布鞋换取的。半箩筐的旧鞋出去,换到手一包麻糖或三斤五斤的酱油醋。

布鞋淡出世人的视线那么快,仿佛一夜间就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县城柜台上,各式各样的鞋子,有皮鞋,胶鞋,球鞋,帆布鞋……唯独看不到布鞋的影儿。

近几年,世人重又提到布鞋,不过,此布鞋早不是彼布鞋,那不是手工做的,全是机器线上批量生产出的,只不过,冠之以布鞋的名字罢了。

从小到大,我究竟穿过多少双布鞋,实在说不清楚。只记得念初三时,母亲做了一双狗舌头灯芯绒布鞋,我穿在脚上,还招来同学们的注意,有的好奇,有的甚至取笑。那阵子,我已经从镇中学转到县中学,班里头县城的孩子居多,这样的布鞋他们大约是不多见的。

我们那地方的布鞋大抵有两种,一种名为方口布鞋,另一种就是狗舌头的了。方口与狗舌头,指的都是布鞋的鞋帮。方口布鞋,那鞋帮的口子呈规则的方口状,这种鞋子做起来省事,穿鞋脱鞋也省事。记得父亲从地里回来,坐在炕沿,腿脚稍一动弹,两只鞋子就同时落地了。早晨起来,不用眼瞅,凭感觉,那鞋子就上脚了。

父亲穿方口的,我们穿狗舌头的,这不是母亲的偏见,里头是有些说道的。

狗舌头布鞋,顾名思义,说的是那布鞋鞋帮呈圆弧状,倒像狗舌头伸出来了。新的狗舌头布鞋出手了,穿上脚,那“狗舌头”便会盖住几乎整个儿脚掌的。深秋初冬,孩子们脚上多是这样的布鞋,隆冬天寒地冻,爱讲究的人家,那孩子的鞋子悄悄就换成棉的了。但不少孩子依旧是这“狗舌头”。记得一回,我们三五个孩子在冰河面上玩儿,不留神弄湿了鞋子。于是,各把各的脱下来,放到一处,想用火烘烘。几双鞋子并排搁在火堆旁,都是清一色的“狗舌头”。

就因为那“狗舌头”伸得长,新鞋子刚上脚,总是不甚舒服。穿鞋时,还要使些劲儿,母亲看我那么吃力,就说,没事的,新的狗舌头鞋子都这样,过些时候就好了。

我穿过的多是黑色灯芯绒的“狗舌头”,还有枣红色灯芯绒的“狗舌头”,那是属于女孩子们的。我的女儿四五岁时,我姐特别做了一双枣红色灯芯绒的“狗舌头”,女儿没穿几天,就永久地搁在衣柜里了。她大约是看到周围的孩子脚上都是胶皮鞋,才疏远的。瞅着这双费了姐姐好多心血的鞋子,我生发出一个念头,想把它当做观赏品,好好地搁在那儿。

乡下的孩子们还有没有穿这种“狗舌头”鞋子的?或许还有!

下载槐树中学2014年上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槐树中学2014年上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槐树铺中学王海荣支教感想

    支教感想 在我支教的这一个半月以来,我真的受益匪浅,还记得刚来到这所学校的时候,这儿的校长和教导主任让我们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要转换自己的角色,在这儿我们必须以教师的角色......

    槐树湾中学党支部整改落实阶段方案

    槐树湾中学党支部关于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 整改落实阶段实施方案为确保全校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整改落实阶段工作取得实效,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我校学习教育活动实施方......

    201_2017学年度上期中学信息化工作总结

    2016_2017学年度上期信息化工作总结一、校园网的管理 网络是否能真正发挥效益,管理是关键,而校园网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障网络的运行品质,在这方面我校的做法是:1、成立组织,保障......

    中学2008年上期教科室工作总结

    中学2008年上期教科室工作总结 学校教科室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指引上,或是基本理论、最新理论的发布,或是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分析,通过理论知识的......

    龙门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期工作总结

    江津区龙门中学校2015-2016学年度上期 工作总结 本学期以来,我校在江津区教委和龙华教管中心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构......

    中学2009年上期教科室工作总结

    中学2009年上期教科室工作总结 学校教科室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指引上,或是基本理论、最新理论的发布,或是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分析,通过理论知识的......

    共青团中学委员会年度上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贯彻落实上级团委的各项工作精神,在上级团委和校党总支、行政的领导下,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健康、活泼、积极、向上......

    龙海中学2010年上期工作总结

    龙海中学2011年下期工作总结 一期来,我校在县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严格按照县教育局的目标管理要求,从抓质量、抓管理、抓队伍、抓环境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