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学业评价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学业评价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姓名:班级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24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B、绥(suí)靖阻遏(è)寒噤(jīn)仄(zé)歪 ....
C、憧(zhuàng)憬血(xué)腥沉寂(jì)珐(fā)琅 ....
D、洗劫(qiè)惊骇(hài)地窖(jiào)提(dī)防 ....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狼狈不湛荡然无存永垂不朽懊丧
B.眼花缭乱名副其实响彻云宵耸立
C.不屈不挠月明风清转弯抹角班白
D.丢人现眼独一无二丰功伟绩管辖
3.下列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B.王东张皇失措地跑到学校,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C.她已经精疲力竭,坐在那里休息了好长时间。....
D.这是一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品。....A、鞠(jū)躬瓦砾(lì)箱箧(qiè)纳粹(cuì)....
4.下面情境中,用语符合生活实际,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2分)
A.目不识丁的奶奶坐在孙子床头,边缝衣服边唠唠叨叨说个不停:“你学习这样无恒心,一暴十寒,到时候三好学生评不上,多丢人现眼„„”
B.他见老朋友的气消了,还答应留下来吃饭,高兴极了,连忙对外屋喊道:“母亲,先把饭煮了,然后去买些酒菜来!”
C.小王得知丢失的文件有着落了,高兴地对电话那边的报信人说:“非常感谢,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来取回并当面致谢,请您恭候!”
D.联想公司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联想电脑”,并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精心设计了一则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5、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3分)
4月2日,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在青岛港起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这次环球大洋科考的总体目标是对相关的大洋中脊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生物资源和相关环境开展调查,为人类探索和认识大洋,为人类和平利用大洋资源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答:
6.教师节期间,有位同学给老师送了这样的贺词,表达对老师的赞美和敬意请你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句话,送给某门学科的老师。(3分)
你像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引导我们博古通今。(历史老师)-1-
7.古诗文默写(10分)
(1)请依据初中课本,默写下列古诗文的上半句或者下半句。(4分)
①_____________,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②青青园中葵。《长歌行》
③江山代有才人出。(赵翼《论诗》)
④,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2)请根据题目的要求,在横线上填入初中课本中所学的古诗文。(6分)
①《长歌行》中鼓励人们要抓紧时间,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的诗句
是。
②《野望》中诗人描写萧瑟恬静的秋天黄昏的美景的诗句是。
③请写出二句描写战争的古诗词名句:。
二、阅读题(36分)
(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8~16题。(8分)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
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
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
司令的命令。
8.用横线画出本新闻的导语,并回答:导语交代了哪些方面的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用“风平浪静”描述了________,用“摧枯拉朽,军无斗
志,纷纷溃退”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2分)
10.从结构看,这篇新闻包括了_______、、这三个部分。(3分)
(一)(9分)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
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
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
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11、第①段属_________ 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3分)
12、第②段“„„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小船又飘回来„„”体现船
行的什么特点?猜想是怎样的撑船人?(3分)
13、文中第④段主要属于描写?主要抓住老头子的特
点来刻画的。(3分)
(三)课外阅读(19分)
假币
①人有时一犹豫就错过了良机,辰这样想。此时老教授正在滔滔不绝地和新生们沟通感情,辰就没办法把两千元钱交上,而早上乘乱交这笔钱再好没有,可那时辰就是犹豫了一下,错过了,辰为此如坐针毡。
②终于熬到了下课,辰把钱递上,这时,辰脑子嗡的一声,大片空白,他感到一种灭顶之灾的降临,还好还好,老教授点了点,装在上衣兜里。
③辰这一夜没合眼,那钱是单独交的,万一老教授发现了呢?为了进京到这家文学院深造,他卖光了全部药材,没想到该死的药贩子在交款时夹了三张假币!他曾想到市场上买点东西零碎花出去,可小贩们不收这假钱,他已没有更多的的钱了,逼急了才出此下策,但他又怕被识破。假币的事抖搂出来,他如何混得下去?
④辰决定主动坦白,就说不小心夹带了,求老教授容他宽限些日子借来补上,这样总比当众揭穿好。第二天,辰就恭候在老教授上班的必经路上,见到他说:“老师,我昨天交的钱……”老教授的脸立刻板起来:“别提你那钱。”辰魂飞魄散,却听老教授说:“早不交晚不交,偏我揣了你的钱,在市场上走,被小偷割了兜。”啊呀,谢天谢地!辰一边赔礼,一边回到教室,这贼其实是帮了我的忙呢!辰想。
⑤兴奋之后,辰又陷入了苦恼。毕竟老教授损失了那么多钱,想到老教授总穿一件皱巴衣服的寒酸样,他心里就凉了,辰想,好好努力吧,有朝一日我加倍报偿这位善良无辜的老人。辰勤学苦作,不断写出好文章,连《人民文学》这样的刊物也有他的一席之地,老教授时常当众夸赞。每当这时,辰就暗自道:等着,老师。
⑥学习期满,辰直接成了市文联干部,又一年,他又成为省作协聘任的专业作家。辰一步登天,阔步文坛,名声大得吓人,辰从此再也不愁没钱。
⑦辰依然惦记着那可怜兮兮的老教授,该彻底了结这块心病了。他为老教授准备了一万元现金,专程来京。
⑧老教授高兴:“学生出了大名,不忘师恩,这就好。”坚持设家宴款待高徒。酒前,辰鼓足全部气力,向教授认错:“老师,我交给您那两千元学费中,混着三张该死的假币……”他的眼圈红了,并哽咽起来。老教授哈哈大笑:“3张假币,你还没忘哪?在,我留着呢,如今集什么的都有,我集几张假币玩玩有何不可?”说着,从一本影集内拿出那几张玩意儿。“老师,那你说让贼偷了……”辰目瞪口呆。“假话。兴你假币就不兴我假话?”老教授说。辰急着问:“为什么?你当时完全可以揭穿。”老教授的脸色立刻无比严肃起来:“揭穿容易,但我更知道一个山里的孩子该多艰难,那样做对他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为区区300元钱扼杀一个人才,吾不屑为之也。”
⑨“老师,”辰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泪流满面,“我不回去了,我还要跟您学几年,您一定要收留我!”(有删节)
14.本文叙事主要写了两个情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①;②。
15.第③段划线句能不能去掉?说说你的理由。(2分)
16.第⑦段辰觉得老教授“可怜兮兮”的原因有:①;②;③。第⑧段写老教授在影集中留下那三张假币的原因是:。(8分)
17.假如你是文中的辰或者老教授,在假币交出之后,你会采取什么方式妥善处理这件事情?说说你的处理方式和理由。(3分)
18.研读第⑨段,再自拟一道题目并给出答案。(4分)
题目:答案:
三、作文(40分)
16、从下面的题目中选择一个作文
(1)认真审题,写出你的真情实实感。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书写认真,不少于600字。
题
一、请以“我心中的那(一轮太阳、一抹绿色、一份真情、一丝牵挂)”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世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物?也许有人渴望得到理解、爱护、肯定、温暖……也许有人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台电脑、一张邮票、一个足球……也许渴望得到……把它写出来吧。
请以“渴望得到”为题写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1—4.ADBD5.我国首次环球远洋科考船起航
6.略(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7.略(见八年级语文课本)
8.第(1)句,交代了新闻要报道的主要事件和事件所涉及的人、时间、地点。
9.“长江”这一客观环境;国民党防线的崩溃
10.标题、导语、主体
11景物烘托“阴森黑暗”的环境气氛,“苇子”狠狠向上钻又表现白洋淀人民的威武不屈,为下文表现苇塘人民从容而又自信地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创造典型的环境气氛(意思对即可)
12.轻盈、轻快的特点。有着娴熟的水上经验。
13外貌。抓住精明强干,特别有精神、敏锐、机智、英勇果敢的特点。
14、①交假币自责愧疚,②表心意深受教育。
15、不能。这一段交待假币来历和辰的经济状况,为后文辰自责、赎罪埋下伏笔。
16、①老教授穿着寒酸;②收到钱后被小偷偷走;⑧收到假币却不知道学生在欺骗他。这三张假币来历
不寻常,留下它是为当年帮助和爱护学生的行为留下见证和纪念
17、示例:辰:可以及时直接向教授说明情况,表达内疚,向老师认错。免得内心长时间受到良心谴责。
老教授:可以暗地里找辰谈话,及时指出他的错误,也可以允诺辰缓交学费或帮代交学费,这样可以让辰及时明白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18、示例:(1)题目:“泪流满面”写出了辰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答案:写出了辰明白真相后内心的震撼,激动。
(2)题目:辰决定还要向老师再学习几年,他还要向老师学习什么呢?
答案:学习老师爱护学生,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风亮节。
(3)题目: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起到了收束文章,再次烘托老教授高尚师德的作用。
(4)题目:辰要求再学习几年,老教授会答应他吗?老教授又会怎么说?请为文章补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四、作文
16.评分侧重点:
1.书写差、有错别字、方言土语酌情扣分
2.背作文、作文不结合现实生活,紧跟初中生活酌情扣分
3.具有明显的编造痕迹、假大空的酌情扣分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学业评价测试题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学业评价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姓名:班级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24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B、绥(suí)靖阻遏(è)寒噤(jīn)仄(zé)歪 ....
C、憧(zhuàng)憬血(xué)腥沉寂(jì)珐(fā)琅 ....
D、洗劫(qiè)惊骇(hài)地窖(jiào)提(dī)防 ....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狼狈不湛荡然无存永垂不朽懊丧
B.眼花缭乱名副其实响彻云宵耸立
C.不屈不挠月明风清转弯抹角班白
D.丢人现眼独一无二丰功伟绩管辖
3.下列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B.王东张皇失措地跑到学校,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C.她已经精疲力竭,坐在那里休息了好长时间。....
D.这是一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品。....A、鞠(jū)躬瓦砾(lì)箱箧(qiè)纳粹(cuì)....
4.下面情境中,用语符合生活实际,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2分)
A.目不识丁的奶奶坐在孙子床头,边缝衣服边唠唠叨叨说个不停:“你学习这样无恒心,一暴十寒,到时候三好学生评不上,多丢人现眼„„”
B.他见老朋友的气消了,还答应留下来吃饭,高兴极了,连忙对外屋喊道:“母亲,先把饭煮了,然后去买些酒菜来!”
C.小王得知丢失的文件有着落了,高兴地对电话那边的报信人说:“非常感谢,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来取回并当面致谢,请您恭候!”
D.联想公司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联想电脑”,并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精心设计了一则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5、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3分)4月2日,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在青岛港起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这次环球大洋科考的总体目标是对相关的大洋中脊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生物资源和相关环境开展调查,为人类探索和认识大洋,为人类和平利用大洋资源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答:
6.教师节期间,有位同学给老师送了这样的贺词,表达对老师的赞美和敬
意请你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句话,送给某门学科的老师。(3分)
你像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引导我们博古通今。(历史老师)
7.古诗文默写(10分)
(1)请依据初中课本,默写下列古诗文的上半句或者下半句。(4分)
①_____________,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②青青园中葵。《长歌行》
③气蒸云梦泽。(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④,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2)请根据题目的要求,在横线上填入初中课本中所学的古诗文。(6分)
①《长歌行》中鼓励人们要抓紧时间,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的诗
句是。
②《野望》中诗人描写萧瑟恬静的秋天黄昏的美景的诗句
是。
③请写出二句描写战争的古诗词名
句:。
二、阅读题(36分)
(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8~16题。(8分)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
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
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
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
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
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8.用横线画出本新闻的导语,并回答:导语交代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用“风平浪静”描述了________,用“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2分)
10.从结构看,这篇新闻包括了_______、、这三个部分。
(3分)
(一)(9分)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
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
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
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
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
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
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
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
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11、第①段属_________ 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3分)
12、第②段“„„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小船又飘回来„„”
体现船行的什么特点?猜想是怎样的撑船人?(3分)
13、文中第④段主要属于描写?主要抓住老头子的特点来刻画的。(3分)
(三)课外阅读(19分)
假币
①人有时一犹豫就错过了良机,辰这样想。此时老教授正在滔滔不绝地和新生们沟通感
情,辰就没办法把两千元钱交上,而早上乘乱交这笔钱再好没有,可那时辰就是犹豫了一下,错过了,辰为此如坐针毡。
②终于熬到了下课,辰把钱递上,这时,辰脑子嗡的一声,大片空白,他感到一种灭顶
之灾的降临,还好还好,老教授点了点,装在上衣兜里。
③辰这一夜没合眼,那钱是单独交的,万一老教授发现了呢?为了进京到这家文学院深
造,他卖光了全部药材,没想到该死的药贩子在交款时夹了三张假币!他曾想到市场上买点
东西零碎花出去,可小贩们不收这假钱,他已没有更多的的钱了,逼急了才出此下策,但他又怕被识破。假币的事抖搂出来,他如何混得下去?
④辰决定主动坦白,就说不小心夹带了,求老教授容他宽限些日子借来补上,这样总比
当众揭穿好。第二天,辰就恭候在老教授上班的必经路上,见到他说:“老师,我昨天交的钱……”老教授的脸立刻板起来:“别提你那钱。”辰魂飞魄散,却听老教授说:“早不交晚
不交,偏我揣了你的钱,在市场上走,被小偷割了兜。”啊呀,谢天谢地!辰一边赔礼,一边
回到教室,这贼其实是帮了我的忙呢!辰想。
⑤兴奋之后,辰又陷入了苦恼。毕竟老教授损失了那么多钱,想到老教授总穿一件皱巴
衣服的寒酸样,他心里就凉了,辰想,好好努力吧,有朝一日我加倍报偿这位善良无辜的老
人。辰勤学苦作,不断写出好文章,连《人民文学》这样的刊物也有他的一席之地,老教授
时常当众夸赞。每当这时,辰就暗自道:等着,老师。
⑥学习期满,辰直接成了市文联干部,又一年,他又成为省作协聘任的专业作家。辰一
步登天,阔步文坛,名声大得吓人,辰从此再也不愁没钱。
⑦辰依然惦记着那可怜兮兮的老教授,该彻底了结这块心病了。他为老教授准备了一万
元现金,专程来京。
⑧老教授高兴:“学生出了大名,不忘师恩,这就好。”坚持设家宴款待高徒。酒前,辰
鼓足全部气力,向教授认错:“老师,我交给您那两千元学费中,混着三张该死的假币……”
他的眼圈红了,并哽咽起来。老教授哈哈大笑:“3张假币,你还没忘哪?在,我留着呢,如
今集什么的都有,我集几张假币玩玩有何不可?”说着,从一本影集内拿出那几张玩意儿。
“老师,那你说让贼偷了……”辰目瞪口呆。“假话。兴你假币就不兴我假话?”老教授说。
辰急着问:“为什么?你当时完全可以揭穿。”老教授的脸色立刻无比严肃起来:“揭穿容易,但我更知道一个山里的孩子该多艰难,那样做对他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为区区300元钱扼
杀一个人才,吾不屑为之也。”
⑨“老师,”辰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泪流满面,“我不回去了,我还要跟您学几年,您一
定要收留我!”(有删节)
14.本文叙事主要写了两个情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①;
②。
15.第③段划线句能不能去掉?说说你的理由。(2分)
16.第⑦段辰觉得老教授“可怜兮兮”的原因有:
①;②
;③。第⑧段写老教授在影集中
留下那三张假币的原因
是:。
(8分)
17.假如你是文中的辰或者老教授,在假币交出之后,你会采取什么方式妥善
处理这件事情?说说你的处理方式和理由。(3分)
18.研读第⑨段,再自拟一道题目并给出答案。(4分)
题目:答案:
三、作文(40分)
16、从下面的题目中选择一个作文
(1)认真审题,写出你的真情实实感。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书写认真,不少于600字。
题
一、请以“我心中的那(一轮太阳、一抹绿
色、一份真情、一丝牵挂)”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世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物?也许有人
渴望得到理解、爱护、肯定、温暖……也许有人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台电脑、一张邮票、一个足球……也许渴望得到……把它写出来吧。
请以“渴望得到”为题写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1—4.ADBD5.我国首次环球远洋科考船起航
6.略(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7.略(见八年级语文课本)
8.第(1)句,交代了新闻要报道的主要事件和事件所涉及的人、时间、地点。
9.“长江”这一客观环境;国民党防线的崩溃
10.标题、导语、主体
11景物烘托“阴森黑暗”的环境气氛,“苇子”狠狠向上钻又表现白洋淀人民的威武不屈,为下文表现苇塘人民从容而又自信地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创造典型的环境气氛(意思对即可)
12.轻盈、轻快的特点。有着娴熟的水上经验。
13外貌。抓住精明强干,特别有精神、敏锐、机智、英勇果敢的特点。
14、①交假币自责愧疚,②表心意深受教育。
15、不能。这一段交待假币来历和辰的经济状况,为后文辰自责、赎罪埋下伏笔。
16、①老教授穿着寒酸;②收到钱后被小偷偷走;⑧收到假币却不知道学生在欺骗他。这三
张假币来历不寻常,留下它是为当年帮助和爱护学生的行为留下见证和纪念
17、示例:辰:可以及时直接向教授说明情况,表达内疚,向老师认错。免得内心长时间受
到良心谴责。
老教授:可以暗地里找辰谈话,及时指出他的错误,也可以允诺辰缓交学费或帮
代交学费,这样可以让辰及时明白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18、示例:(1)题目:“泪流满面”写出了辰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答案:写出了辰明白真相后内心的震撼,激动。
(2)题目:辰决定还要向老师再学习几年,他还要向老师学习什么呢?
答案:学习老师爱护学生,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风亮节。
(3)题目: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起到了收束文章,再次烘托老教授高尚师德的作用。
(4)题目:辰要求再学习几年,老教授会答应他吗?老教授又会怎么说?请为文章补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四、作文
16.评分侧重点:
1.书写差、有错别字、方言土语酌情扣分
2.背作文、作文不结合现实生活,紧跟初中生活酌情扣分
3.具有明显的编造痕迹、假大空的酌情扣分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自测题
第一单元 自测题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0分)
1.汉字书写。(2分)
2.按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4分)
晨xī()地jiào()荒miù()zè()歪
箱qiè()寒jìn()歼_____灭 提_____防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小强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肆渲染,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
B.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自己,既不能自高自大,也不能自暴自弃。
C.他们俩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
D.小陆真是别有用心,制作的飞机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4.填空。(5分)
(1)新闻的六要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蜡烛》是一篇______________,赞美了_____________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1分)
(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______国的作家______。他的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分)
5.作为21世纪的青年人,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请列举和战争有关的一则名句。(2分,每多写对一则另加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理解下面例句的结构形式和内容,照样子也说一个句子,然后写在横线上。(任选一题,3分)
(1)例句:父爱如虹,闪耀美丽的光辉;父爱如歌,唱出心中的真情;父爱如雨,滋润干涸的心灵。
母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仿照例子,请你在数学、历史、音乐等其他课程中任选一种,用比喻句写出你对这门课的理解。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2分,不超过10个字)。
从7月1日起,三峡工程大坝坝顶将首次对游客开放。游客可乘坐电瓶车登上巍巍大坝,在泄洪坝段长100米、宽5米的指定区域下车拍照观景,零距离触摸这一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据悉,此次坝顶开放为试运行,开放期限初步定为3个月,9月30日结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16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①(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②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________(A.攻破 B.突破 C.冲破 D.打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8.文中的第①段是这篇消息的__________部分,括号内的字是新闻的电头,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精确到“时”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9.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0.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要求“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适当地穿插一点议论。选文即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2分)
11.说说文中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最后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3.给文中横线上选填一个恰当的词语___________。(1分)
14.根据你所掌握的新闻知识,写一篇百字左右的校内新闻简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14分)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15.“转弯抹角”形象地写出了水路_______________的样子,也说明苇塘里的队伍很_________________;“射穿”极写出老头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轻视”说明老头子____________________很强。(4分)
16.用横线划出选段中的心理描写;这些语句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1+3=4分)17.选段还运用了_________描写和语言描写,从老人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要为女孩复仇,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8.小女孩的话对老头子的能力表示怀疑,写怀疑有__________和渲染的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而老头子的“狠”话则烘托出自身___________的性格。(2分)
19.为加强口语化,作者使用了许多方言。其中,“现眼”是____________的意思,“打牙跌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1分)
20.《芦花荡》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___________。(1分)
(三)(10分)
生死攸关的烛光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的丈夫在马奇诺防线被德军攻陷后,当了德国人的俘虏,身边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12岁的杰克和10岁的杰奎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投身到为祖国解放的光荣斗争行列。
每星期四晚,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内装着特工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诺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诺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尽管他们安全地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但伯诺德夫人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当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个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就着黯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那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铁管处后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这时候,小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着:“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伸手把烛台夺回。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自己必须在场。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最后的时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21、“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2分)
① _________ ② _________
22、“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句话分别运用了 ____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 又 ____的复杂心理。其中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 ________。(2分)
24、用简洁的话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行动(每条横线限填4个字的短语)。(3分)
伯诺德夫人:,;
小儿子杰克:,;
女儿杰奎琳:。
25、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行动表现出她们、、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每条横线各填两个字)(2分)
三、写作(40分)
26.下列内容任选其一,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①品味____________(提示:横线上填入“生活”、“快乐”、“友情”等词。)
②我拿什么回报你
一单元【参考答案】
1.略 2.曦 窖 谬 仄 箧 噤 jian dī 3.B 4.(1)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 经过 结果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2)战地通讯 反法西斯(3)法国 雨果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九三年》 5.略 6.略 7.三峡大坝对游客开放 8.导语 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9.说明消息既快又准 10.①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②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11.加线的句子充满了嘲讽意味,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汤恩伯过高估计了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12.展示大军南下态势,暗示即将解放南京 13.B 14.能及时准确报道校内新发生的大事的核心内容即可得满分。15.弯曲 隐秘 痛心 自尊心 16.“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懊丧、内疚、自责 17.动作描写 挽回由于自己的大意而造成的后果 18.衬托(反衬)自信 19.出丑丢脸 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20.荷花淀 21.①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报站将告结束 ②她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22.因为用反问句能表现出德军的粗暴(凶狠、凶恶)23.夸张 紧张(担忧、惧怕)憎恨(仇恨)凶恶 24.借口搬柴 端走烛台 取出油灯 吹熄蜡烛 推说睡觉 拿走蜡烛 25.机智 勇敢(英勇)镇定(沉着)26.略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学习评价(河大版)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学习评价(河大版)
第一单元学习评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1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4分)
折本()伶仃()恣睢()犬吠()
吞噬()粘合()菜圃()怅惘()2.根据课文默写。(4分)
①,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②别离后,永不老去。
③野芳发而幽香。
④,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3.根据要求默写。(8分)
①在小说《故乡》中,作者用了一句充满哲理的议论来结尾,这一句是:②美国人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借此来干涉别国内政。
③古诗词中表现“乡情”的句子很多,请你写出相邻的两个句子:。
④席慕蓉的《乡愁》一诗在比喻上富有创造性,将非常抽象的乡愁写的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请你默写其中的一句运用比喻的诗句:。
4.教师节期间,有位同学给来时送上了这样的贺词,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赞美和敬意:你博古通今,像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引导我们追求无穷知识。(历史老师)(2分)
请你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句话,送给某门学科的老师。
5.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但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不少的课外好书。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笔记。(3分)
书名:《 》
作者:
印象最深的人物:
该人物形象给你的人生启示:
二、阅读理解。
(一)(10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j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解:掇:(duō)拾取,采取。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分)(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遂书以名其亭焉()
7.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8.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9.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1分)
10.这两段文字在表现手法上是相同的,但抒发的感情略有差异,请具体说明。(3分)
11.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与“亭”有关的诗句。(2分)
(二)(12分)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 ,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惘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1)[旖旎(yǐnǐ)]柔和美丽。
(2)[耄耋(mào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3)[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12.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 请按先后顺序填写。(2分)()()()—(捉)(知)(了)—()()()—()()()—()()()13.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第5段中摘抄与第6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你写写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字数在150字以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7分)
故乡的榕树
黄河浪
①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荫遮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清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罢,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
②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心却象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朦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_____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_____碧玉,在____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_______晶莹的露珠。
③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地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④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秋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 ⑤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头四周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中午,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洒落一地的荫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冲洗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高兴时,还有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和满足。
⑥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几块床板,一头搁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有时早上醒来,清露润湿了头发,感到凉飕飕的寒意,才发觉枕头不见了,探头往桥下一看,原来是掉到溪里,吸饱了水,涨鼓鼓的,搁浅在乱石滩上„„
⑦但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着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但我确实知道,这一觉已睡过三十年,而人也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
⑧“爸爸,爸爸,再给我做几个哨笛。”不知什么时侯,小儿子也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遥远的异乡怀念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象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⑨故乡的榕树啊„„
16.请简要概括作者回忆的“记忆里的故事”。(2分)
17.将下列叠词分别填入第2段中的画线处,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2分)A、串串 B、团团 C、片片 D、袅袅
18.联系上下文,仿照第6段划线句子续写一个句子。(3分)
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文中摘录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并将你的感悟写在“品味”栏中。(5分)
20.阅读诗歌《乡愁》和歌词《那就是我》,比较它们与本文在思想感情方 面的异同。写出你的探究结果。(5分)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那就是我 我思念故乡的小河 / 还有河边吱吱唱歌的水磨。
噢!妈妈,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 /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我思念故乡的岁月 / 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羊。
噢!妈妈,如果有一支木笛向你吹响 /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我思念故乡的渔火 / 还有沙滩上美丽的海螺。
噢!妈妈,如果有一叶风帆向你驶来 /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相同点:
不同点:
三、作文(40分)
请以“难忘乡情”为话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作文。
第一单元学习评价参考答案
一、1.略 2.略 3.①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示例: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 《杂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④略 4.略 5.略
二、(一)6.(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命名 7.既 得 斯 泉 / 于 山 谷 之 间 8.(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9.与民共乐 10.相同: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感情。差异:《醉翁亭记》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画图,隐含着作者以遨游山水来排遣苦闷的感情。《丰乐亭记》是“宣上恩德”,没有个人郁闷之苦。1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二)12.数星星,看月亮,梦月亮,摸鸭蛋.(答出4件事即可)13.①对比②突出思乡之情 14.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15.略.(三)
16、把榕树中空的凹槽当船划;夏日,在榕树下的石板条上休息、纳凉。
17、B、C、D、A
18、略。
19、心却象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朦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小鸟”之喻,充分表现了心情的轻快、愉悦和联想的迅捷。“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照应自己千里万里远离故乡的实际,并借助飞鸟的“飞”与“停”,巧妙地引出了故乡的榕树,文笔自然,不露痕迹。“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紧紧抓住了故乡榕树的主要特征,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之情。20、略
三 略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1、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学森的生平;
2、学习本文朴实的行文风格;
3、学习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境界。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主人公的高尚思想境界,领略其精神内涵。
难点:通过学习本文朴实的行文风格,提高观察人物能力。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如何在平实的语言中见主人公的风采,除了教师讲解,学生悉心体会,学生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互联网更多更全面的了解钱学森,以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有关钱学森的资料、图片。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国务院、中央军委在1991年10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9月又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给了他最高的奖赏,这是国家给他的评价。
当年钱学森要求回国时,五角大楼的海军次长金布尔说:“我宁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放他离开美国,钱学森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他至少也值五个师的兵力„„”这可以说是敌人对钱学森的高度评价,那么做为钱学森秘书的涂元季又是怎么来评价钱学森的哪?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纪实性文章——《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二)作者简介
涂元季,1939年生,河北省老河口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国防科工委高级工程师,钱学森的秘书。
(三)有关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著名科学家。1929-1934,上海交通大学学习。
1934年,大学毕业的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由于他的聪慧和苦学,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戴上了硕士方尖帽。
1939年6月,他同时取得了航空和数学两个博士学位,以其出众的才华震动了美国物理学界。接着,他留在该院任教,成为冯•卡门的亲密助手和同事。他们合作创造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共同设计了美国的“下士”导弹,成为美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47年2月,刚满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母亲在召唤着海外游子。钱学森舍弃了金钱、地位、荣誉、理想的科研环境,经过长达五年的抗争,在周恩来的直接帮助下,于1955年10月回归祖国。
1956年1月,就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四)、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思考互动学习
互动1:默读课文,思考并概括钱学森的主要事迹。
明确:文章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不走后门,不坐享特权,拒绝变相的公费旅游);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哪怕是自己的合法稿费,哪怕是已故父亲的补发工资,都拿来交党费);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待遇问题,不搬新房。
互动2:通过再读课文,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学森高尚思想境界的事迹是什么?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品格?
明确:第一问:学生自己发挥,教师点拨。
钱学森的思想品格是: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大公无私、淡漠金钱、不在乎权位、关心科研工作者、爱国、敬业、朴实等。
互动3:本文最初的题目叫《钱学森为什么不去美国》,也曾有人将本文的题目改为《八十年代钱学森为何拒访美国》。选入我们的课本时编者将其改为现在的题目,你认为哪个题目会更全面些?为什么?(学生思考并提出质疑,探讨交流解惑。)明确:本文的题目更全面一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好几个方面关于钱老的事情,不去美国只是其中之一。(其它几件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不走后门;不坐享特权;拒绝变相的公费旅游)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哪怕是自己的合法稿费,哪怕是已故父亲的不发工资,都拿来交党费)。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待遇问题(不搬新房。)
另外两篇题目是因为报刊的标题要求鲜明,以吸引读者的眼球。题目很好,很有炒作的技巧,文章的针对性也很强。当时在一般官员中有一种出国风,而钱老恰恰拒绝出国,这是新闻文体的特点。而我们的课文标题要求全面严肃。
互动4:那么你认为钱学森拒绝访美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当年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极大的伤害了他,伤害了他热爱祖国的情感。另外:钱老对当时“出国风”,尤其是借考察为名行旅游之实的行径深感厌恶;与当时崇洋媚外思想相反,钱老并不稀罕美国的荣誉头衔,是其坚定强硬个性的体现。
互动5:钱学森作为科学家在科学方面贡献卓著,文章不写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写的都是钱学森日常工作学习中的一些平凡的事迹,为什么?
明确: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文章的中心不在其科学成就上着手,而在许多众所周知的事情上花费笔墨毫无新意;钱学森在小事上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那么对待科学研究就可想而知了;作者是钱老的秘书,在钱老身边工作,亲历的一些事迹是鲜为人知的,更何况钱老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是和他高尚的思想境界风不开的。
互动6:谈谈你对课后练习一的看法。
明确:文章的好处在以许多鲜为人知的实例,写出了主人公难能可贵得高尚的独特的思想个性。
(五)小结全文:
钱学森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信念、纯洁的品格,这使他如巨人般屹立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
(六)写作特点:
1、精心选材,详略得当。
2、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3、夹叙夹议。板书设计:
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采取坚决抵制态度(1段)
总起: 坚决抵制不正之风
抵制不正之风(2段)(1—5段)分述,抵制大吃大喝之风(3、4段)
抵制出国风(5段)
捍卫人格尊严
拒绝美国邀请(6段)
(6、7段)
阐明拒绝原因(7段)
漠视金钱
议论评价,引出下文(8段)
重点事例:捐献稿费,捐献遗产(9—10段)淡泊名利
只喜学问,不喜官位(11段)
(8—14)
不在意“官位”服从组织安排(12段)主动让贤(13段)
主动降低待遇(14段)
教学反思:
2、梁思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学法引导:
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有关梁思成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 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四)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
勘查(kān)巍峨(wēi’é)黯淡(àn)耸立(sǒng)锈蚀(shí)逻辑(luójī)轩昂(xuān)惋惜(wān)
(五)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六)互动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互动1: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明确:相似之处:
1、都是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风貌(境界);
2、都以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主。
不同之处:涂元季氏钱老的秘书,与钱老朝夕相处,应该说对钱老的言谈举止,声音笑貌很熟悉,但涂元季侧重写事情本身,少有肖像、行动描写,很少用华丽的形容来抒情。李辉与梁思成并没有多少交往,作者构思此文时,梁启超已过世21年,作者不可能与林梁思成有直接交往,但却写得比涂元季精彩。李辉是作家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记叙描写,而且是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文章除了诗意的抒情、智慧的评书、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解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
互动2:如何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明确:(1)这是一种抒情的、诗意的语言。强调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另一方面个也是对历史富有智慧的思考,是一种情致交融的写法。(2)表达了对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的肯定,对梁思成的思想精神的赞赏,对梁思成故事的时代的令人遗憾的感叹。具体见教参。
互动3:作者刻画了梁思成的几件事?具体概括一下。
明确:两件事:梁思成六十年前考察应县古塔;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
互动4:六十年前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传神,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1)从自己身临古塔的情景展开历史的想象;(2)主观想象缺乏可信度,作者用当事人的回忆弥补不足;(3)作者不光叙事、抒情,还有智慧的思索,作者的议论“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肯定梁思成考察的意义;(4)作者除了想象、抒情、思考还想要表现梁思成的内心,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对于作者无法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作者采取和旅游者心情来对比:旅游者眼中的古迹只是一些不同的建筑物,梁思成首先把这些建筑看成有生命的(“一砖一瓦,一根„„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其次他把自己的生命与古迹结合为一个整体(“他绝不是„„对象融为一体了”)
互动5:作者写完了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的事后,又写了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 明确:作者在写这件事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做这件事的不平凡之处:一是国耻,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这从反面着笔。正面的笔墨则是对于梁思成的思想境界的概括。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是不可再生的。正是因为这样“理性战胜了仇恨”,国耻、家仇就不能不退居其次了。
教师讲解: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其精神境界深邃,鲜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至此作者还不满足,最后又加上一段:听说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他无奈地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完全是诗的话语,这样文意更隽永。
互动6:那么你如何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
互动7:作者没有亲眼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地方用到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他是真的。”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生活真实和主人公思想逻辑的合理联想、想象;即使梁思成的言行有更多的虚构,也因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和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觉得应该是这样。这种前提下,文中联想、想象那些细节就会历历在目,也很有生活的真实性,即使主人公的言行虚构的成分多,也因其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以及文章着重讲的现代建筑思想的灵魂,所写出的梁思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胆识符合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居的应该是这样。
(七)小结全文:
本文赞赏拥有“建筑灵魂”、富有胆识、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子阿保护文化遗产上任存的遗憾。
(八)写作特点
1、构思巧妙,层层深入。
2、语言凝练,文采飞扬。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进行,紧密结合。
5、不时出现合理的联想、想象,乃至合理的虚构。教学反思:
比较·探究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我们这双手》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生字:克隆lïng 畸形jī 哺乳bǔ 概率lǜ 干预gān 鳍qí 蹼pǔ 挠 náo 溯sù 赭色zhě 孤僻pì 腺xiàn
2、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3、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4、词语
克隆: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
父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雄性的亲代。母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雌性的亲代。
门:这里指生物学分类范畴的第二级。门以上是界,门以下是纲、目、科、属、种。
多利:1997年2月由英国胚胎学家威尔穆特培育出来的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显性基因病:明显地因基因遗传而产生的疾病。
基因库:一个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群中各成员所共有的全部基因。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畸形:不正常的形状。
辛普森:美国橄榄球明星。
星象学:根据星象推测世事的一种学说
星座:天文学上为了研究方便,把星空分为若干区域,每一个区域叫做一个星座。
手相:手的形状及手掌的纹理。截然不同:形容完全不相同。孤僻:性格古怪、不合群。振幅:振动的幅度。
5、作者
邱仁宗,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技术网络2002伦理学奖获奖人,国际单体型图委员会委员,国际妇产科联合会生殖健康和妇女健康伦理委员会委员。邱仁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初,把生命伦理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二)阅读能力目标
1、品味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2、理清说明顺序和论证过程。
(三)写作能力目标 练习写简单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
(四)思想教育:体会科学家对人类负责的精神。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一)指出本文各项推理论证的共同前提。
此前提为: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具有特殊心理。
行为、社会特征的人。详见练习一。
(二)本文运用反面例证的具体情况及其作用。
“辩护”全节及“反论证”节的前半部分均为反面例证。以反面例证为主,最后才推出
正面例证,各种可能情况特别是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情形尽可能考虑了,使全文论证更加全面、严密、彻底,结论显得更为雄辩。详见练习二。
(三)比较“反论证”节与《梁》文奈良故事节表达方式的异同。
同在“非一般”和“彻底”: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反论证节涉及了,显示出论证的彻底性;亦因奈良故事非同一般的特殊性,而把主人公思想行为的彻底性表现了。异在前者为典型的议论推理,后者为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详见练习二。
《我们这双手》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科普,就是科学知识的普及,讲的是科学道理,但不是科学论文。
科学论文的特点是,第一,要有独创的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学术价值;第二,很严密的论证;第三,十分高深,充满了科学术语,一般读者难以看懂。而科普读物,不是给专业人士看的,而是给一般读者看的。因而它并不要求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只要把已经得到证实的科学道理,用通俗的语言,让大众了解。大众是非专业的,因而不能用很专业的术语,而是把它转化为日常的语言,有时还要用比较感性的语言。当然,这种感性语言,和文学语言是有所不同的。文学语言可以超越客观的事实,以表达情感为主;而科普语言是理性的,虽然有感性,但只是辅助性的,不能超越客观事实。
课文讲解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从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可不可以克隆人的问题,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阐明不能克隆人的观点。
(二)文章思路
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介绍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集合体,说明所谓的“克隆人”是什么意思。
第二部分:反驳在伦理上可以克隆人的理由。第三部分:辨析反对克隆人的理由。
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在技术上可能做的克隆人,在伦理上不应该做。
(三)写作特点
1、本文结构清晰,层次感强。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顺序结构全文。小标题概括了主要问题,使人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2、采取了正反论证,先从反面驳斥,接着从正面辨析。论证过程十分严密。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即主编导读说的,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也是人”,这就是对本题第一问的回答。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已在文章一开始的前头部分作了说明,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理的共同前提。
3、作者善于运用设问句、反问句来加强论证力度。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前提”是逻辑中的概念,是逻辑推理中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判断。推出某一结论可能涉及多个前提(多个已知判断)。
第一问为:“克隆人也是人”;如对“克隆人是为了进行研究”的驳斥,涉及一个大前提:克隆人也是人,又涉及一个前提:人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强迫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所以克隆人一样应受到尊重,不能强迫克隆人当受试者。本文中绝大多数的具体推理都属于这样较简单的只涉及两个前提的推理。第二问为:胡劝说钱访美,也涉及多个前提:
1、钱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2、对推动中外交流有很大影响;
3、改革开放的需要;
4、今天,世界、中国、美国都在变,几十年前的事过去了就算了。其中第4前提是直接关系访美的,另三条关系出访但不一定去美国。钱直接回答的也是第4点,即他还记在心里,也就是推翻了这个前提。
第二题:作用:使论证更加全面、严密、彻底、雄辩。两种表达方式之同:因所议或所叙超出一般情形而显示出其彻底性:之异:一是典型的议论推理,一是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
本文“反论证”一节,正、反面例证都有,而有了反面例证,其作用就是本题题干中说的“文章就会更全面、更雄辩”,并应加上:更严密,更彻底。但这要全文一起分析。本节是对克隆人的反论证,而本文的结论却是:不要克隆人(完整的提法为:发展克隆技术、不要克隆人的方针是正确的)。具体说,“对克隆人的反论证”一节的后半部分,即“对克隆人的根本性的反论证”四点为本文结论的正面例证
第三题:关于克隆人问题,课文的观点和两则材料所表达的观点已非常明确。但此问题的有关资料很多,引发的联想也比较丰富。故本题可作锻炼思辨能力及辩论能力的项目,设立正、反方展开讨论。同时也可借此加深对本课推理特色的理解。
《我们这双手》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从四个角度说明了我们这双手的功用,即手是最完美的工具,手是文明的反映,手与健康关联,手能充分表达感情。写出了我们这双手的独一无二,和它的研究价值。
(二)文章思路
文章按照小标题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手的形成、手的构成、手是最有特色的器官之一三个方面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手是最完美的工具。
第二部分:从古人对手的崇拜、东西方文明对手的崇拜、手指承载的文明三个方面按照时间和空间两个顺序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手是文明的反映。
第三部分:从手指与健康的关系,手指与具体疾病的关系两个方面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手与健康关联。
第四部分:从手的柔韧、手指的灵敏、手势的作用三方面运用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手能充分表达感情。
(三)写作特点
(1)本文的布局和我们在七下学过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样,都不仅仅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进行论说,而是从多个角度,多种学科,分别进行阐述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化学、物理、生物等几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而这一篇文章,则分别从手的生理结构功能,文化心理与健康疾病,还有手势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等方面展开阐述。不过,本文并不是每一段都用同样的句子,而是以一个独立的小标题来引导。
(2)运用小标题,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手的作用一目了然。文章的第一个小标题“手:最完美的工具”引导出:手在发育过程中走向完善。先讲人的胚胎发育过程。接下来,讲手的生理结构。(3)恰当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本文在说明手的功用时,恰当地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作诠释、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突出了手的各种特点。首先,用统计数字讲话,很严谨,很严密,不仅有科学性,而且有趣味性,令人惊异,出乎意外,原来人还没有出生,手就有这样的功能了。其次,用幼嫩的手指给自己挠痒,既是理性的表述,又有形象性 教学反思: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生字:永葆青春bǎo 捍卫hàn 硕大shuî 领域yù 晦涩huì sâ
2、形似字
3、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4、词语
无病脑:没有疾病的正常人的大脑。捍卫:保卫。
不厌其烦:不知厌烦。
乐此不疲:以此为乐,不知疲倦。形容兴趣很浓。一目了然:一看就明白,形容十分清楚、明白。晦涩:深奥难懂。
受益匪浅:受到的教益很多、很深。隔行如隔山:不同的行业互不了解。
扬长避短: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
独具只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也作“别具只眼”。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
(二)阅读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2、比较阅读《我》《科》两文表达方式的异同。
(三)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学习写简单的说明文。
(四)思想教育 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师建议
(一)《科》文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给读者怎样的印象?举例说明。
数字形成比较,使结论非常鲜明深刻;数字精细具体且为多组,给人揭示规律的铁的事实的印象;化抽象为浅显易懂。可举米老鼠形象的研究为例。详见练习一第2小题。
(二)比较《我》《科》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原因。
都介绍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不同是:《我》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如手的结构的静态细述);《科》的数字武器(尤其是形象说明事物特征的数字比较)及其相关故事有趣。详见练习一第3小题及练习二第二问。
(三)探讨《我》《科》两文表达方式的异同。
同为科技说明文,都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说明表达方式。前者基本为说明表达方式;后者为叙述加说明,同时有随笔笔调。详见练习二。
(四)查找、辨析《科》文中的成语、熟语。参见练习一第4小题。课文讲解
(一)文章主旨 本文强调数字的准确性和科学的关系,同时,也点出了运用、依仗数据的方法是科学的办法,和文学艺术大不相同。这是两种文章技巧,同时也是两种思维方式。在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数字往往很夸张,是认真不得的。例如“疑是银河落九天”,谁能证明,天有九层呢?再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难道千里万里,就都是冰雪?
(二)文章思路 本文介绍古尔德作了两篇文章。在第一篇文章中,古尔德介绍了一场“战争”,实际上是一场论争。为了说得形象一点,才用了“战争”这样的字眼。文章的题目叫做《硕大的脑袋,狭小的心灵》。在第二篇文章中,古尔德研究了从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米老鼠形体比例的变化。这篇文章叫做《从生物学的角度向米老鼠致敬》。第一篇是研究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大脑容量和智慧的关系的,而另一篇是研究米老鼠的脑袋与其躯体关系的。作者并不是被动地介绍两篇文章,而是从两篇文章中,把科学、文学泰斗与米老鼠的悬殊区别加以淡化,提炼出一个共同点来,不管是研究科学家、文学家的脑袋或是米老鼠的躯体,其成功都在于精确的数字。文章的题目就是“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三)文章人物理解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文章,与前面一篇相比,更像是小品,它涉及的题材小,文章的篇幅也不大。文章里有许多外国人的名字,可能成为学生准确理解的障碍。教师应该把这些人物关系理清楚。在所有的人物中,关键的是古尔德。这个人是主角,其他人物都是他的科普文章中的,不要把他和文章中那些人物混为一谈。
(四)写作特点
文章简洁明了运用数字说明方法体现说明道理。文章问题提得很干脆,把一切具体的情景排除掉,直截了当地提出:脑袋的大小与智力有没有关系。然后提出研究的对象是居维叶的头颅。为了说明自己理论的正确,双方都用了数据。赞成智慧与脑容量成正比的一方,拿出数据,说居维叶的脑重量是1830克,比人的平均脑容量多了400克。而反对者的数据是,居维叶的帽子并不比别人的大多少。二者争论,数据比较确切的正方取得了胜利。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第1小题,不是文章的缺憾。文章并不是在研究脑量与智力的关系,并不要对其最后作出什么结论,而不过是借此介绍、说明科学家喜欢用数字武器。
此外,此段话有两点还应注意:1.古尔德不认为在这方面数字能说明什么,并不等于他对数字武器不感兴趣,随后介绍的米老鼠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古此段话并不影响文章的中心。2.这正是该文的一个表达特点。比如,文章是从介绍古尔德讲述这场论争入手的,“论争”介绍完了,顺手就说说古对此的态度,因古的态度是“不认为在这方面数字能够说明什么”,作者似乎是随随便便在讲一些故事,读者读来也觉得轻轻松松,但文章的中心是很明确的。
第2小题(从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表明是铁的事实、数字有浅显易懂的效果,这三点去说明),首先,这些数字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形成“比较”关系。如米老鼠的头与身长的比例从百分之四十二点七增加到百分之四十八点一,而它的对手此比例只为百分之二,如此等,使人对研究者所下的结论留下了非常鲜明深刻的印象。其次,文中数字精细具体,而且写上研究者提供的多组数据,这就给人揭示了某种规律。如给出米老鼠从三十年代到现在的身体各部分比例稳定增加的一组数据,又列举它的对手的一组对比数据,这就使人对幼态持续学说不得不信服了。再次,对我们一般人而言,这就使艰深晦涩的抽象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第3小题(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提供的新颖知识、数字相关的结论和事实有趣,使人兴味盎然),首先是第2小题说的道理,尤其是比较关系,使人觉得这些形象的数字真能说明问题,真有趣。其次是新颖性,或者说给我们提供了未知的知识,文中多组数据使我们一般读者获得了闻所未闻的新鲜知识,这正是许多科普小品使人感兴趣的地方。再次,文中这些数字所相关的结论(如“相对大的头”那段相当有趣的结论)、所依附的科学事实和故事,本身就是饶有兴味的,因此这些抽象的数字也使读者兴味盎然。
第4小题,不厌其烦:不嫌麻烦的意思;乐此不疲:对某事发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疲倦,也作“乐此不倦”;独具只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也作“别具只眼”;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成语、熟语、类似的四字语使用较多,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可查找、品味。
第二题
(《我》文基本表达方式是说明,又分介绍、解说、述说等说明手法。《科》文是叙述加说明,说明也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同时有随笔笔调。两文有趣的共因是皆为鲜为人知的知识;不同在:一是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一是内容本身有趣。》
两篇文章都是科学小品,都同属说明性文体。
(一)《我们这双手》是比较典型的科技说明文,基本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但又不仅仅只有“介绍”一种说明手法,还交错运用了“解说”和“述说”等说明手法。
1、介绍又称介绍性述说,着眼点在说明事物、事理的存在(是什么样的情况),是说明表达方式中最常用的说明手法,在《我》文中出现较多。如第一节的第3段介绍手是三大重要器官之一。如第二节除第1段的开头数句外基本上都是。
2、解说又称阐释性述说,着眼点在解释事物,事理的因果(为什么会这样),如第三节全节和第四节的第3段基本都是,还有个别句子如“因为它们的手指不够柔韧”也是。
3、述说有两类:一是记叙性述说,它用了叙述这一表达方式,但它着眼点在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怎么来的),如第一节第1段说明手的出现、发育过程。二是描写性述说,它用了静态描写的表达方式或类似描写的静态细述。如第一节第2段关于手的结构的细致说明,就是静态细述。它使得文章生动具体,给人深刻的印象。
(二)《科学家的数字武器》是比较特殊的科技说明文。它的总框架是说明文,旨在介绍说明科学家喜用数字武器(用它来捍卫自己的学说或攻击对手等)这一现象。该文介绍了同一作者古尔德的两篇文章来说明这一现象(举例说明),而整个故事的叙述又是为了说明数字武器这一现象,即举例说明。其中主要的说明手法是介绍,中间交错有解说。该文作为比较特别的说明文,还在于它带着不少的随笔散文的笔调,如第一题第l小题第2点说到的,文中两篇文章中的有关事实就属“举例论证”。
第二问,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共同原因是:科普作品给一般读者提供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不同在:《我》文得力于大量的解说、述说,使读者具体入微地生动地看到了人手的奇妙;《科》文是对象(数字武器,特别是数字的比较关系)本身及其所相关的结论、所依附的故事(米老鼠)本身就很有趣。“表达·交流”综合实际:意 趣
一、学习意图
1、初步了解“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懂得在一篇文章中,“意”必须单
一、集中。
3、初步懂得什么是“意趣”,如何寻求属于自己的“意趣”。
二、教师建议
(一)“立意”与谋篇
“意”就是主题、论点、中心。“意”,像一条红线,体现了文章的基本意图;统帅着整篇的枝叶,决定着结构的方式、先后和详略。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深邃的主题与高超的表现技巧的统一。历代的写作名家,都重视“立意”,立意的过程,就是思索主题的过程。“意犹帅也”,“文以意为主”,要“以文传意”“文能达意”。所以,没有明确主题的文章,像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初学写作经常会在提炼主题上出毛病,例如,信天游,漫无中心;多头绪,主从不分;不点睛,含义不清;落俗套,立意不新;乱拔高,观点材料分家等等。出现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于“意在笔后”:事先没有认真思考,脑子还处于朦胧状态,就仓促动笔。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反其道而行:“意在笔先”,让笔头跟着主题转。在动笔之前,先从掌握到手的素材出发,把写作意图、文章主题搞清楚,并且围绕这意图、主题通盘构思、全面谋划,待到思虑成熟,写下提纲,或是打好了腹稿,方可提笔。也就是说,要围绕某一意图去回忆、搜集素材,从素材中概括、选择出主题,再扣紧主题筛选题材(即意图——素材——主题——题材)。这是一个复杂过程,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而须经过多次的反复,不应简单直截地按照朦胧的意图就开始写文章。
(二)文章思路与主题:主题不是贴附在事物表面的现象,而是包含在事物内部的精髓。确立主题(立意),实质上是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思维活动。它要借助于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严密的综合力,深刻的思辨力,通过对事物的剖析,苦心探寻,才能实现。立意,是作者思想与素材在一定高度、深度上和谐地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
1、探意(思路:表——里),即深挖掘——透过现象探寻本质。在采集素材的同时,就要透过现象去思索蕴涵在素材之中的思想。要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每个素材都蕴涵着一定的主题。同一素材,从不同角度去思索,可能在不同层次上发掘出不止一种的主题。
2、炼意(思路:杂——精),即立主题——舍去芜杂抓住精髓。从杂多的角度、主题中,经过比较,筛选出最佳角度,进而提炼出最佳主题。这样的主题,应是一种正确、深刻而又新鲜的认识,一种通过个性反映共性的独到见解;它既最恰切地概括了全部素材,又最真诚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驭意(思路:点——线),即定走向——一脉贯通驾驭全文。把提炼出的主题,从文章的起点坚持到文章的终点。它犹如金线串珍珠,是一条贯穿在材料之中、段落之间、层次之间的思想脉络,必须一线到底,贯通全文,不可中途偏题、离题,变更走向。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只能有一种“意”(基本目的、意图)。例如《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虽然讲到了抵制不正之风、爱国、对金钱的淡漠、淡于“官位”“待遇”等,但是,这些方面都围绕着一个“意”,就是“坦荡无私的精神风采”。一篇文章能把一种“意”表达清楚就不错了,“意”多乱文,两个以上的“意”会互 相干扰,造成表现的混乱,读来也就不知所云。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努力避免想到什么说什么。
(三)意趣的探寻
文章的“意”,从传播的角度说,不只是一种意思或见解的表达,干巴巴的,毫无生气,而最好具有内在生动性、情感性、趣味性。使读者能感受到所传达的内容,包含着作者生命的融入和精神的感奋,从而产生阅读的快感和冲动。也就是要追求有“意趣”。有意趣的文章,不止是表面的好玩、有趣,往往更重要的是拥有实质上的韵味。如《梁思成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的人,一个将自己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具有人类视野的人,——“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一点睛之笔,其“意”耐人寻味,诱人、感人、动人,给人以无尽的联想、思考和感叹,这便是文章的“意趣”所在。
意趣,不是写人叙事类文章的专利,在议论说明类的文章中,也是一种必要与可能的追求。例如《科学家的数字武器》,这是一篇说明为主的文章,作者就把“数字武器”这个 “意”,论说得很有趣:通过讲述布鲁卡与古尔德对人脑袋大小与智力的关系的争论,描述古尔德对数字的“自相矛盾”的态度与行为,以米老鼠身体各部位的比例的增加,论证“幼态持续学说”,不但说清了科学家怎样使用数字武器,而且证明了数字武器的作用与局限,文章显得意趣盎然。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