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下语文单元说明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一、编选意图
本单元继续学习叙事性作品。本单元选编的五篇课文,均是大家、名家之作。它们或是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五篇课文写作方法各有特色,人文内涵非常丰富。这五篇课文与“综合性学习”组成一个单元,以期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促进与奠基作用。
(一)阅读教学:加深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养成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的能力和习惯;学会体察并探究文中的思想感情及人文精神,从而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建塑健全的人格。
(二)写作教学:了解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初步掌握自传的写作特点和语体特点;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学写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和事;叙事能与抒情有机结合,写人能够抓住主要特征。
(三)口语交际:学会有条理、有中心地陈述事件和体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口、多动手的习惯;培养学会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意识;通过学习活动与实际行动来内化、强化课文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美好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课文说明
《藤野先生》是一篇散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课文在写人叙事方面很有特色。在写人方面,作者善于抓住形貌、性格特征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叙事方面,主线鲜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作者青年时代爱国、报国的心路历程的写真,通篇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
特征。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再塑生命》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盲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这篇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这对一个盲聋哑人来说尤为难能可贵。我们面对这样的奇人美文,不能不感动。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因而,容易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便于引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生活进行观照。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融人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学时应有所拓展,甚至有必要联系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本单元均是叙事性作品,适宜朗读,在朗读中悉心揣摩玩味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本单元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这一主题与阅读教学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具有生活体验性、活动实践性、学习综合性的特点。希望通过“道不尽的母爱”“剪不断的‘脐带”’“多角度看母爱”“报得三春晖”四项相互联系、逐层深人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学会感受爱、理解爱,同时也能奉献爱;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关于课文教学
1.关于《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传统篇目,参考资料比较丰富,教师要学会筛选,在教学中不直追求面面俱到,一定要对应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学习需要,有重点的解决问题。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1)文章叙事的线索。本文的线索有明线和暗线,明线以作者与
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来组材,暗线主要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贯穿始终。(2)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本文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而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又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最好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追求,这样理解起来才能到位和透彻。(3)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本文“抓特征、用事例”来写人不仅体现在写藤野先生上,也表现在写“清国留学生”上。
2.关于《我的母亲》。《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文字浅近朴实,行文不事雕琢,极其自然,形式和内容结合得很好。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独立阅读,甚至作一点对比阅读的尝试。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
3.关于《我的第一本书》。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文章似是信笔写来,实际上每一个片段都耐人咀嚼。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篇文章更容易引起共鸣;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可能觉得离自己生活相距甚远,但是可以通过文中所描写的情境,展开想象,去感悟那个时代的生活境况。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使学生读有所感,学有所悟,进而思考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深刻影响──既可以构成对人生的戕害,也可以增添人生的厚度。
4.关于《列夫·托尔斯泰》。本篇课文尽管只是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但文中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内涵十分丰富,如果仅仅拘泥课文本身,有些地方就难以理解。因此,课前要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5.关于《再塑生命》。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个部分。这篇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对于课文的第二部分同学们可能会提出疑问: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作者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体验。如果有这样的疑问,说明了他对课文有较为深人的理解。教师在回答其上述原因之外,应深入探究课文第二部分的写作特色。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就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敏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这一部分可让学生朗读、美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
比较而言,本单元的阅读教学难度稍大一些的是《藤野先生》和《列夫·托尔斯泰》两篇课文,对这两篇课文可以多作一些指导,多提供一些背景材料;另三篇课文难度不大,可多让学生自主阅读,多开展一些学习活动,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生活体验展开讨论等。
(二)关于“研讨与练习”。在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中,“研讨与练习”大体有三个梯度:一般来说,第一题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于课文语言的揣摩与品味;第三题侧重于知识面的扩展和能力训练的综合。在指导学生完成第一题的过程中,一要关注学生读懂课文,深人理解课文,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二要关注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接受人文教育,受到母语文化的滋养;在指导学生完成第二题的过程中,一要帮助学生学会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评来感悟作品的内涵、情趣,以培养语感;二要引导学生留心关键语句、积累丽词佳句的意识和习惯;在指导学生完成第三题的过程中,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以及知识基础,因为这一题常常与学生生活以及已有的知识相联系,二是要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如口语表达、写作和语文实践活动等,通过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三)关于综合性学习
1.期望达成的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2.指导活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倡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学习方式越丰富多彩越好。一定要突破只把看书、做习题视为学习的传统学习观,学习方式应多种多样,搜集资料、调查、访谈、开展活动都是很好的语文学习方式,教师应给予热情的支持和引导。
(2)要激发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兴趣,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活动是锻炼、体验的最好方式,所以,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和人文情感的体验,借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把热爱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感培养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比如,与母亲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用言语或文字向母亲恰当地表达感情就是寻求“结合”的成功尝试
第二篇: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检测
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检测
命题人:成湛湘
一、(共24分,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剖析(pāo)犀利(xī)宽恕(shù)抑扬顿挫(cuò)
B、绯红(fēi)尴尬(gān)诘责(jié)广袤无垠(yín)
C、滞留(zhì)绰号(chuō)黝黑(yŏu)深恶痛绝(wù)
D、匿名(nì)粗糙(zào)禁锢(gù)杳无音讯(yăo)
2、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莎莉文小姐先教会我从那粗壮的树木,那细嫩的草叶,还有我妹妹的那双小手领略美的享受,然后才教我画地球的形状。
B、如果我学的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的了一点点的待人接物的和气,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C、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密密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
D、繁华似锦的夏季来临,莎莉文小姐牵着我的手慢步在田纳河的岸边。
3、对下列词语或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适值(正好)不逊(谦逊)标志(漂亮)油光可鉴(照)...
B、炽热(极)匿名(隐藏)诘责(质问)藏污纳垢(脏东西)....
C、深邃(深远)落第(考试不及格)轩昂(高大)不可名状(说)...
D、觅食(寻找)绯红(红色)禁锢(束缚)广袤无垠(边)....
4、下面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小宁在语文课上答错了一个题目,弄得面红耳赤,声名狼藉。....
B、我们的班长德高望重,这次被评为全市优秀干部。....
C、老师告诫我们,学习必须踏踏实实,勤奋刻苦,不能骄傲自满。..
D、我们一定要把教室打扫干净,这是老师赋予我们的任务。..
5、下面加点词语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踩气球的游戏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②有的人发明了火箭,有的人无所事事,游戏一生。
B、①读名著,第一遍最好很快地读完;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
②他刚放下碗,嘴里还咀嚼着什么。..
C、①杨二嫂手提包袱回娘家。..
②李小明期中考试没考好,老师叫他放下包袱,争取期末考出优秀成绩。..
D、①被顶撞一下,甚至她发一顿火,他并不计较...
②我现在不和你计较,等你消气以后再谈...
6、下列作家作品搭配有误的一组是
A、《藤野先生》——鲁迅——《朝花夕拾》
B、胡适——现代——《尝试集》
C、列夫•托尔斯泰——苏联——《战争与和平》
D、《再塑生命》——海伦•凯勒——美国
二、(共10分)
7、根据提示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1),松柏有本性。
(2)海内存知己。
8、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小王要去参加市里的朗读比赛,为此每晚都练习得很晚。有一天,邻居李伯伯对他说:“小王,你学习可真刻苦,每晚十二点多了,你还大声读什么。”小王谦虚地说:“李伯伯过奖了,我还差得远呢,还需要努力。”
(1)李伯伯说话要强调的意思是:。
(2)小王理解的意思是:。
(3)如果你是小王,适当的回答应该是:。
9、续写下面的句子,使它与前句的内容与句式协调一致。
如果你是一棵树,就洒下一片阴凉。
三、(共46分,第16、19题各3分,其余每题4分)
(一)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0——14题
A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总是和我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作没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或到左邻右舍大嫂家去坐一会儿,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丈夫,哭自己命苦,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不多一会儿,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儿,才退出去。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
奇怪得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的日子。
B.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10、从选文可以看出,母亲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11、将“①我母亲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和“②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这两句话放入原文中合适的位置上。
A句:
B句:
12、母亲在遇到难处理的问题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你认为这种方式好不好?说说理由。
13、从母亲身上,作者学到了什么?
14、简要谈谈人的母亲有什么特点?你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21题
“我的讲义①,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②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
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反映着,向我和蔼地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
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中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15、文中第①处“讲义”是指,第②处“讲义”是指。
16、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吃了一惊”是因为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一直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
B、“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老师费神。
C、“感激”是因为藤野先生对“我”的热情关心。
D、“这样一直继续”表明藤野先生给“我”改讲义,是自始至终的自觉行为,而不是偶而为之。
17、文中“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一句中的“不但”、“连”能否删去,为什么?
18、“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一句在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文中哪些内容体现出“我那时不太用功”和“很任性”?
19、对“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一句话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我”虽然出了错误,但这个错误很小。
B、藤野先生告诉“我”错在哪里。
C、错“一点”就发现并指出,说明先生治学的严谨负责。
D、表明先生对“我”期望很高,所以要求也十分严格。
20、“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好看些”。既然“好看”,为什么还要批评?用原文回答)
21、选文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中和两个典型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精神。
四、(20分)
22、作文:用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形式介绍你或你熟悉的一个人,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200字。
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检测答案
一、1、B;
2、A;
3、B;
4、C;
5、D;
6、C;
二、7、(1)岂不罹凝寒(2)天涯若比邻;
8、(1)十二点多了,你这样会影响别人休息。(2)李伯伯在表扬自己;(3)李伯伯,影响你休息了,很抱歉,对不起。
9、略
三、10、气量大,性子好,最仁慈,最温和,也有些刚气;
11、A句:我母亲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B句: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12、早晨不起床,轻轻哭一场;不骂任何人,只哭自己命苦,丈夫死得早,没有管;这种方式好,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13、做人的道理。怎样待人接物,怎样处理问题,多动脑筋,与人为善,柔中有刚等。
14、(言之有理即可)
15、讲课内容讲义稿
16、A;
17、不能删,删去就没有递进的意味,也不能突出藤野先生诲人不倦和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
18、承接抄讲义有脱漏和文法错误,对藤野先生改解剖图口服心不服;
19、A;
20、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样的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21、添改讲义和关于解剖图的谈话;诲人不倦、治学严谨;
四、略
第三篇:第一单元单元说明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春天”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4篇课文。这4篇课文体裁各异,有古诗,有散文,还有童话故事。课文表现了春天里的美景和人们的活动,尽显春天的美好。
“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每篇课文后面的习题和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中,均对这一教学重点进行了提示。《古诗二首》“朗读课文”渗透了“注意语气和重音”的要求。《找春天》“读下面的句子,试试怎样读更好”,侧重“注意重音”训练。《开满鲜花的小路》“分角色朗读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朗读课文”,这些习题都是“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的具体体现。口语交际的“注意说话的语气”,从交际的角度反映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语文园地一中“字词句运用”第二题“根据不同的提问,读读下面的句子”,这是对“注意重音”的小结与运用。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这是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本技能之一。其中“注意语气”,学生并不陌生,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册教材多次训练过。本单元教学,要巩固学生在年级和二年级上册教材中所学,侧重学习根据不同的角色读出不同的语气。“注意重音”是教材对学生的新要求。朗读时“注意重音”比较复杂,本单元教学时,学生有注意重音的意识,明显可以读重音的字词,学生能尝试读出来即可,要求不要过高。本单元在《找春天》一文中安排了一次“找春天”的语文实践活动。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这是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观察体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时机。教学时要做好安排,把“找春天”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第四篇:第一单元说明
第一单元知识树构建说明:
毛君
本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古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较为完善的法典;说出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过程与方法:利用地图找出亚非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了解他们的自然环境,分析内在联系,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都是奴隶主剥削压迫人民的历史见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金字塔不但是统治都剥削人民的历史见证,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人类史上的伟大奇迹。
教学重点:亚非文明的突出成就。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教学难点: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特点。全面辩证地认识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实质;结合地图,把握古代罗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的种姓制度的相
关资料和图片,并加以整理
第五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咏物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养成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学习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
6、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海燕》 2课时
《白杨礼赞》 2课时
《石榴》 1课时
《马说》 1课时
《紫藤箩瀑布》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单元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以前学生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也学过不少议论抒情的文章,但是对于把事物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结合起来,并借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理想和追求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不太熟悉,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学习这些课文就在于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处理好物与情的关系,把握此类文章的写法,能够写借物喻理的文章。
学习方法:这些文章都是语言优美的散文,因此要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抓好诵读教学,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美的语言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利用联想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托物言志的文章中体现“理”的语句难以理解,引导学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学习,以突破难点。对本单元阅读教学的一些思考
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选编了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本单元我们将拜访骄傲的海燕,领略他不畏狂风暴雨、穿梭于海上的雄姿;我们也会走近白杨树,细细观赏他平凡的外表下蕴含的伟大精神;石榴的美你领略过吗?郭沫若先生笔下的石榴又是怎样呢?那日行千里的宝马是怎样被埋没的?韩愈的《马说》又诉说了怎样的情怀?更不必说等我们读完《紫藤萝瀑布》,我们一定会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命;丰子恺笔下的杨柳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永不忘本。自然万物,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而且给予我们许许多多人生的启示。我们学习这个单元,就是透过大师的文章,感受大师的情怀,使我们对生活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有更深刻的领悟。
当你了解了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内容后,你一定会思考:该怎样教,才能不辜负这些大自然的精灵?我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个比喻:语文是哭泣时的泪珠,欢笑时的音符。这个比喻让我意识到语文常常无须刻意去教,当一个人在用心体会世界时,当一个人能将他的生活、知识、心灵和谐统一时,这个人就徜徉在语文的天地里。因此,在设计这一单元的阅读教学时,我首先思考的是要努力放飞学生的心灵,给他们一个无拘无束的阅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与他们一起,美美的读、美美的听、美美的品、美美的说,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求知、求智、求趣、求美。
认真阅读本单元作品,你会被蘸着浓浓情感的如诗如画的语言打动。要能让学生也陶醉其中,我想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的语言应该诗化,要充满感情,要能将学生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其次,教师的讲,应当绽出美丽的火花。课堂教学要放飞学生的心灵,但不能 “听其自然”。因为许多时候,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拥有的资料、自身的阅历、知识等常常局限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这时,教师的讲就不可忽缺:可以是要言不烦、点到为止,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可以是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能够这样给学生讲课的教师,其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足以提升语文的魅力。因此,我想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不要让自己的讲太随便,它会破坏语文诗情画意般的美感。第1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学习目标:
1、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
2、确立自己感兴趣的单元活动专题。
课前学习:浏览本册语文教材目录,大致了解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共同总结上学期语文学习的得与失
1、八年级(上)语文学习中你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是。
2、在语文学习中,你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你有信心克服吗?你希望
得到老师的哪些帮助?
3、你认为怎样的课堂教学可以帮助你提高语文能力?
二、了解内容,明确目标
1、学生浏览单元学习内容,了解课题及作者。
2、教师组织学生交流:(1)我所知道的(作者或课题)
(2)我最想知道(作者或课题)
3、明确单元学习目标。(见上)
三、确立专题,制订阅读计划
1、学生再度浏览单元内容,自定或从老师提供的专题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探究题。参考题:(1)走进(填一动物或植物名)的语言世界
(要求:收集描写自己喜爱的动物或植物的语言)
(2)在阅读中走近(填本单元的一位作者)
2、商定课外阅读的范围(与教材配套的读本、与本单元主题接近的其它优秀作品、与探究题相关的材料等),小组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及检查办法。
四、课后学习:
1、课外阅读运用象征、联想手法所写的散文作品。
2、选择校园中的一株你所喜爱的植物,带着感情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及生长环境,并做好观察笔记。
第2课时 《海燕》(一)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培养阅读散文诗的能力。
2、反复诵读课文,在学习象征、烘托、对比手法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
3、体会作品中反映出来的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散文诗,象征手法的运用是难点,文中语言渗透了不同的情感,注意引导学生在美读中思索深刻的主题思想。课前学习:
学生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
教师准备《命运交响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引导欣赏课前彩图,要求学生就自己看后的感受自由交流。
导入课文《海燕》:刚才大家说得都不错,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去欣赏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写的散文诗《海燕》,看看伟大的文学家是怎样写海燕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读中动手、听中想象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找出课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学生初读课文,完成任务)鼓励学生朗读文中描写海燕的句子。
教师根据自己的感悟配乐朗读《海燕》,学生听读,想象意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方式可以是齐读,也可以是朗读某一语段)
三、交流中思索,品读中感悟
学生放声读课文,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1、当时的环境如何?(提示:可按时间顺序,即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来思考。)
2、结合描写海燕的语句思考:在那样的环境下,海燕是什么形象的化身?
3、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们面对海燕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读课文,思考,全班交流。
四、再读课文,把握情感
在配乐中学生再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而背诵课文。
五、课堂反思:这节课我的表现怎样?我有怎样的收获?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学生自主设计书面课堂作业。
第3课时 《海燕》
(二)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的作用。
2、提高学生朗诵的能力,通过朗诵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深刻信念和炽烈的战斗情绪。
课前学习:收集有关面对逆境不低头的名人的故事或名言。
教学过程;激情背诵,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引导学生回顾海燕这一形象。精读课文 感悟体验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是大海的主角,那么,海面上还有其他海鸟吗?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其他海鸟? 暴风雨来临之前,海面上的景象是如何变化的?把海燕置于这样的环境中又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合作交流,班级交流。
(二)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象征手法
学生介绍写作背景,教师做补充,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分析其他形象,学习象征的表现手法。
列举常见的青松、红旗、鲜花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美感体验 感悟人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交流自己读了这首诗后的人生感悟。
四、课堂反思:这节课我的表现怎样?我有怎样的收获?
五、作业设计:
1、写出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乌云”、“狂风”象征
“海燕”象征
“太阳”象征
“蜜蜂”象征
“杜鹃”象征
2、《海燕》这首散文诗主要是写海燕,而诗中还写了海鸥、海鸭、企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多次提到海燕的“笑”,刻画了海燕怎样的形象?
4、下面两句话分别表现了海燕怎样的性格特点? 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第4课时:《白杨礼赞》 学习目标:
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学习本文所用的象征手法,培养阅读散文的能力。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能说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象征了根据地的军民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含蓄而奔放的感情。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资料歌曲《小白杨》。
学生搜集作者茅盾的资料及写作背景资料、《题白杨图》及相关文章。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运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引出新课《白杨礼赞》,师生交流本文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课文,把握线索
教师范读课文,师生扫除字词障碍。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找出抒情线索。(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找出课文直接写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思考:分别写了白杨树的那些方面的“不平凡”?
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发言明确:生长环境的不平凡、自身形态的不平凡、精神品质的不平凡。精读语段,品味感悟
用最合适的语速、语调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教师示范赏析第五、六自然段。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感动自己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悟。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将交流结果形成书面材料。课堂反思:这节课我的表现怎样?我有怎样的收获? 作业设计:
阅读下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人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分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那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1)旁逸斜出:()
(2)晕圈:()
(3)不折不挠:()
(4)参天:()
本段中第一句与后四句的关系是______。
本段后四句是写白杨树的______,它们的结构关系是________。从表达方式看,将该段分为两层,并归纳段意。
前半部分表达方式是_____,后半部分是______。这一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 _。这一段文字的描写顺序是由_____到___。
这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 _。
第5课时《白杨礼赞》
(二)学习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理解反问、排比的手法特点。
2、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海燕的象征意义
欣赏歌曲《小白杨》,说一说歌曲中小白杨的象征意义。(哨所旁日夜守侯祖国大门的哨兵)
二、细读品味,明确意义
课文第七、八自然段集中体现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找出最典型的句子。(四个反问句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这四个句子逐渐深化的表达效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合作,教师只做适当补充。理解反问排比的手法特点
让学生把这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体会语气。
明确: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三、追踪美点,赏读课文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最能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语句、语段等,加以背诵。
四、师生共同小结课文。
五、课堂反思:这节课我的表现怎样?我有怎样的收获?
六、作业设计:
(一)1、描写白杨树赖以生长的环境美的语句:。
2、描写白杨树自身形象美的语句:。
3、描写白杨树内在神美的语句:。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练习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柟枋②伍,甘居榆枣③俦。丹青标风骨,誓与子同仇。
注:①1941年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的题意,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似乎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下这首格律诗。
②木冉枋:贵重,粗大的木材,诗中意与文中楠木相同。
③榆枣:原指榆枣树,诗中意与“木冉枋”相对,与文中白杨树同意。
1、这首诗和《白杨礼赞》表达的主题一样吗?为什么?
2、找出跟《白杨礼赞》一样描写白杨树特征的语句。
3、这首诗和《白杨礼赞》一样,都用了象征,请各举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第6课时《石榴》 学习目标:
1、品味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2、学习作者状物的形神兼备。
3、理解作者托石榴之物,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作者的感情,明白文章中石榴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美。体会本文运用比喻、反问、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的特色。课前学习:
1、积累文中的字词,划出文中描写生动的地方。
2、收集前人赞誉各种花草的诗文名句。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自然界的花花草草历来是文人墨客所钟爱、描摹的对象,并以此来托物言志。同学们能说出多少这方面的诗文名句来?(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文名句)
引入新课,介绍作者郭沫若
二、美文美读,把握感情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找出本文的中心句。(石榴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勾画出作者笔下石榴的可爱之处的内容。
3、学生轮流将自己标出的段或者句读给大家听,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4、思考交流:这些句子确实写得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你能说出它是从哪些
方面来写的吗?表现了石榴什么特征?
引导学生发现美点,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三、质疑问难,明确主旨
1、质疑:“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这句话如何理解?仅仅是因为它美丽的外形吗?
讨论后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对石榴精神美的分析,明确:面对赤日炎炎的夏日,石榴以它的形态色泽美和精神美独领风骚,成为夏天的中心。
2、把握主旨:让学生找出体现石榴精神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明确所表现的精神实质。
3、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对石榴的赞美之情。
四、体会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举例略。
五、师生共同小结本文内容。
六、课堂反思:这节课我的表现怎样?我有怎样的收获?
七、作业设计:
1、摘录文中状物形神兼备的语句并背诵。
2、学习使用文中的手法,写一个200左右的片断,描绘一种植物。
第7课时 《马说》 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的议论化、杂文化,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2、掌握重点词语及句子的结构,把握课文内容。
3、明确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体会作者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于在位者不
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做法给予的强烈愤慨。
教学重点难点:
启发学生抓住课文托物寓意的特点,深入理解名句的含义,把握课文的内容。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韩愈的资料,阅读韩愈的作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
二、正音正字,初读课文
1、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2、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流畅、沉稳。(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翻译课文,把握内容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教师提示:然后(在这以后)有千里马 故(所以,因此)虽(即使)有名马,祇(只)辱(辱没)于(在)奴隶人之手,骈(一并)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有时)尽粟一石 食(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这)马也 才美不外见(表现,表露)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不可得 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才,才能)鸣之(无实在意义)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马鞭)而临之 其(难道)真无马邪 其(大概,或许)真不知马也
四、重点研读,把握主旨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明确:(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1)“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2)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吗?
共同明确本文托物寓意的手法。
五、激发情感,拓展延伸,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六、课堂反思:这节课我的表现怎样?我有怎样的收获?
七、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一、三。
2、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第8课时 《紫藤萝瀑布》 学习目标:
1、了解状物抒情散文的特点,提高阅读此类文章的能力。
2、把握关键词,体会含蓄隽永的语言,体味作品的思想内涵。
3、理解课文蕴涵的人生哲理,关注人生。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和揣摩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沉的感情,明白作者由物——紫藤萝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课前学习:
1、布置学生收集作者宗璞的相关资料,教师准备紫藤萝的有关图片、影视资料,以及相关文章:宗璞的《哭小弟》、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冯骥才的《四月的维也纳》。
2、学生通读课文,勾画出描写生动的句子并反复朗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展示交流宗璞的有关资料。
陈素琰在为《宗璞散文选集》作的序中说: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用心去感受的。今天我们随着宗璞一起去聆听紫藤萝的心声。(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正字正音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给生字正音。检查巩固:
注音写字:瀑()布 伫()立 笼()罩 迸()溅 酒酿()忍俊不禁()仙露qióng()浆 盘qíu()卧龙
三、自主学习,美点揣摩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的好的句子,进行圈点批注。(提示:本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细腻传神的描绘紫藤萝花)
交流后学生将好的句子熟读背诵。
四、明确哲理,感悟人生
你认为那些句子有深刻的哲理?找出来读一读。找出体现背景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师生交流明确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要勇敢地面对生活,振奋精神,投生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五、课堂反思:这节课我的表现怎样?我有怎样的收获?
六、作业设计:
阅读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1、语段开头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的作用是。
2、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A、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B、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C、“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D、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3、“这里春红以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是么?
4、对于摘不摘花,“我”的心理很矛盾,请分析这矛盾的心理是什么?想摘花是 ;没有摘,除了没有摘花的习惯外,主要是。
5、作者生动地描写突出了紫藤萝哪些特点?
第9课时 《紫藤萝瀑布》 学习目标:
1、学习和揣摩优美的语言,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
2、鼓励学生试笔,学写托物言志的文章。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上节课积累的课文中写花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分析特点,仿写句子 学一学
同学们喜欢这些句子是因为写得生动,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番。
例句: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地笼罩着我。
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把气味说成颜色,说成梦幻?
学生思考,发言;教师小结:香气诉诸嗅觉,色彩诉诸视觉,梦幻是大脑的幻觉,让飘逸无形的花味变得有色有香,仿佛花香就弥漫在眼前,让人沉醉。修辞手法:通感。品一品
学生在文章中寻找这样写得好的句子,尝试写出自己的品味语言。班级交流。练一练
选取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段话,看谁写得最好。(菊花、梅花、荷花、迎春花、广玉兰、月季花等)选取最先写好的三位学生的习作交流评价。诗句积累,发掘寓意
学生交流积累的吟咏花草树木的古诗文。例: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这些句子借花喻人,喻人的精神,这就是托物寓理(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写作
试着就一种植物,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一段话,最好也能对生命、对人生有所感悟。学生写作,交流。探究写法
让学生就下面一些问题谈自己的看法: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生动形象?写景和抒情二者怎样处理? 课堂反思:这节课我的表现怎样?我有怎样的收获? 作业设计:修改自己的习作。
第10课时 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
1、了解品味作者独具慧眼的联想。
2、学习杨柳的永不忘本的高尚品质。教学设计:
一、品读贺知章的《咏柳》和白居易的《杨柳枝词》
二、引导学生借助文下简评阅读短文,了解作者独具慧眼的联想。
三、讨论交流自己受到的人生启迪。
四、背诵课文。
第11、12、13课时 写作
学以致用。本单元课文是咏物抒怀专题,在课文学习之后,运用所学知识写简单的托物寓理的散文,对学生来说既是一次作文练习,更是对课文学习的一次复习和巩固。在教学《紫藤箩瀑布》时已经进行过相关训练,作文教学时可着重进行联想训练。
第1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联想的意义和具体方法。
2、学会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教学过程:
1、学生自主写作知识短文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2、写作指导: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归纳他们的结构特点并寻找共性。
(1)“形散而神不散”
(2)写景状物的顺序。
(3)丰富的联想
3、准备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可把前面布置的观察笔记整理出来)第12课时:写作
1、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展开联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
2、明确写作要求,开始写作
3、组织学生自改习作。第13课时:评讲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3、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4、学生再次修改作文,并把改好的作文读给父母或朋友听。
第14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了解“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的重要意义。了解“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的三个基本要求。
3、学会围绕话题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网络的资料。
2、向学生征集一个“网络与中学生”的主题班会活动方案。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知识短文《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
2、师生共同交流知识重点。
3、练习强化: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说说我们的语文教科书”这一话题,谈谈对所读教科书的看法,要求清楚连贯地表达观点。
4、和班主任联系,举办一次对话式的主题班会,围绕“网络与中学生”这个话题,由主持人和嘉宾展开对话,其他同学也可以一边听一边插话。第15课时单元小结
总结方面 获得收益 存在问题(1)课堂发言的情况。(2)完成作业的情况。(3)参与活动的情况。(4)学习兴趣的增强。(5)学习能力的提高。(6)情感态度的升华。(7)对老师建议、评价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