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共)
第一单元评价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岷山(Mín)黔(qián)雪皑皑(kǎi)
泥毡(zhān)逶迤(wēi)
B.瑶民(Yáo)苛捐杂税(kē)问中了(zhònɡ)
横着心(hénɡ)骨碌(ɡū lu)
C.蜷起来(quán)缀(zhuì)呜咽(yè)
澎湃(pénɡ pài)酣然入梦(hān)
D.湿漉漉(lù)焦灼(zhuó)蔫巴(niān)
踉踉跄跄(liànɡ)愠怒(yùn)
【解析】选A。A项中“皑”的读音应为ái。
2.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2分)
神情惊惶显显身手围追睹截花天酒地
悴然栽倒采霞绚丽悬崖峭璧纵情歌唱
答案:睹—堵悴—猝采—彩璧—壁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2分)()
A.夕阳西下,如血的晚霞染红了无边无际的草地。
B.男女红军相继起舞,草地篝火变成天然的舞台。
C.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D.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
【解析】选C。C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4.默写填空。(5分)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形象地表现出红军和人民群众亲密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雪山草地》中,揭示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难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4)雪山低头迎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山界》一课在写夜宿雷公岩时,写到夜的寂静是以动写静,更显夜的“寂静”。你读过的古诗文中有类似意境的语句吗?请写出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2)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3)五岭逶迤腾细浪
(4)草毯泥毡扎营盘(5)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或“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5.下列对课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七律长征》和《四渡赤水出奇兵》都是诗,都写到了长征中的一些重要史实,都歌颂了红军战士和毛泽东。
B.《老山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采用了顺叙的方法,有详有略地描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况。
C.《草》和《〈长征〉节选》均叙述了红军过草地的情况,前文着重表现周副主席,后文着重表现红军的众多领袖。
D.《〈长征〉节选》从电视文学剧本《长征》中截取了四个场景,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人物对话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析】选A。A项中《七律长征》是毛泽东歌颂英勇的红军战士的。
6.读材料,回答问题。(3分)
“行动起来,关灯一小时,应对气候变化。”2010年“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于3月27日晚上20∶30至21∶30全球同步举行,共有6 000多个城市、数亿人参与了此项公益活动。由海南大学绿岛环境保护协会主办的“海南大学生„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于3月27日晚8点30分至9点30分,在海南大学举行。此次活动得到数百名同学的积极参与。(2010年3月27日南海网)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分国界的,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我们每个人在气候变化面前都同样脆弱。近期,北方沙尘肆虐,西南旱灾持续,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警示。对此,谈一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地球,提供人类休养生息之地,给予的同时,也在告知人类,它也需要休息、喘息;“关灯一小时”,是一次全人类对缓解地球气候变暖的意识觉醒。为了地球的明天,我们应当共同携手,为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量尽一份力;关灯一小时,就是拯救地球一小时。
7.2010年10月22日是红军长征胜利74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八(3)班决定举行一次题为“长征精神伴我行”的主题班会。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为班会写一段开场白。要求:主题明确,语言得体,有感染力,富有文采,不少于60字。(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同学们,74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锤炼熔铸出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长征精神伴我行”主题班会,让我们一起回到那难忘的岁月……
8.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角度。文中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_________,观察角度是________;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________,观察角度既有________,又有____________。这样,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写出了山势的____________。(3分)答案:山脚仰视山路上仰视俯视陡峭
9.文中写“在„之‟字拐的路上”,红军战士为什么非要“一步一步地”才能上去,而不能三步并作两步?(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过红军的走路来分析山势的特点。答案:“一步一步地”包含着每一步都很小心、艰难的意思,这里通过红军战士行军的谨慎和行军速度慢来衬托老山界的陡峭和险峻。
10.“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物内心感受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中“奇观”来体会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
答案:用赞赏的口吻,抒发了豪迈的情怀,是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的表现。
11.在描写登山时,作者善于将景物、人物的语言与心理结合在一起,并且从中表现了红军战士的精神,试举例说明。(3分)
(1)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出红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解析】此题考查描写手法的作用,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从表现红军战士优秀品质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示例):(1)景物:火把与星光相接的奇观。
(2)语言:“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3)心理:“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战胜艰险的豪迈气概和乐观
12.第13段加点的“造化”应该理解为___________。(3分)
答案:运气
13.草地的往事并不如烟,是因为它让人感到刻骨铭心。文中“我”的深刻往事是:(3分)
(1)小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想着我,几番挣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心照料我。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结合全文可知,文中主要讲了有关小李和军医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答案:(1)将生的希望(粮食)留给我(2)军医把生命中最后的时光都给了我蒙受着误解(忍受着委屈)
14.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的作用的理解能力,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从对文中塑造的以军医为代表的红军的优秀品质来分析。
答案: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景物变化写出了当时的环境和天气情况,主要表现了以军医为代表的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15.请根据文章末句“照亮了我的心”(即“我”明白了什么),续写一个60字左右的片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中小李和“我”对军医的感情及军医的嘱托来分析“我”明白的内容。
答案(要点):①坚定了信念。有这样仁厚可敬的战友,我们的事业必胜。②明白了道理。为人要仁厚,不随意猜疑,要无私地帮助别人。③要完成嘱托。
1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文主要通过写在美国看到各处都遍插美国国旗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希望我们中国人也应该高高地亮出鲜艳的五星红旗的感情。
17.作者认为插国旗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撩动和昭示人的祖国意识。能够起到张扬民族精神的作用。
18.画线句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能力,结合画线句可知,句中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不爱国旗行为的愤慨之情。
答案:画线句表达了作者对我国一些人没有国旗意识,甚至不爱护国旗的行为愤慨和批判的感情。
19.文章最后写“中国人应该高高亮出自己洁净鲜艳的五星红旗”,原因是什么?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我们中国人的国旗意识十分淡弱。没有意识到国旗是国家的象征,遍插国旗能够起到张扬民族精神的作用,爱护国旗就是爱护自己的国家,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
三、写作(40分)
20.(2010•芜湖中考)以“心中有话对你说”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请选取合适的文体,写出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③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④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写作提示】要写好这篇命题作文,审题是关键,从“心中有话”可看出要写的内容是自己心中的事,这里的“话”可理解为心里的小秘密或感到困惑的事,同时要注意倾诉的对象——你,不能写成其他人。选材时,要注意选取自己心中比较能吸引人的、新奇的事,倾诉时要有真情实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这个题目最易写成记叙文。可以采用精巧的结构,如,题记式、小标题式、日记式等。语言要流畅,有文采,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生动形象性。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自测题
第一单元 自测题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0分)
1.汉字书写。(2分)
2.按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4分)
晨xī()地jiào()荒miù()zè()歪
箱qiè()寒jìn()歼_____灭 提_____防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小强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肆渲染,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
B.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自己,既不能自高自大,也不能自暴自弃。
C.他们俩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
D.小陆真是别有用心,制作的飞机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4.填空。(5分)
(1)新闻的六要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蜡烛》是一篇______________,赞美了_____________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1分)
(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______国的作家______。他的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分)
5.作为21世纪的青年人,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请列举和战争有关的一则名句。(2分,每多写对一则另加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理解下面例句的结构形式和内容,照样子也说一个句子,然后写在横线上。(任选一题,3分)
(1)例句:父爱如虹,闪耀美丽的光辉;父爱如歌,唱出心中的真情;父爱如雨,滋润干涸的心灵。
母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仿照例子,请你在数学、历史、音乐等其他课程中任选一种,用比喻句写出你对这门课的理解。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2分,不超过10个字)。
从7月1日起,三峡工程大坝坝顶将首次对游客开放。游客可乘坐电瓶车登上巍巍大坝,在泄洪坝段长100米、宽5米的指定区域下车拍照观景,零距离触摸这一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据悉,此次坝顶开放为试运行,开放期限初步定为3个月,9月30日结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16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①(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②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________(A.攻破 B.突破 C.冲破 D.打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8.文中的第①段是这篇消息的__________部分,括号内的字是新闻的电头,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精确到“时”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9.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0.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要求“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适当地穿插一点议论。选文即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2分)
11.说说文中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最后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3.给文中横线上选填一个恰当的词语___________。(1分)
14.根据你所掌握的新闻知识,写一篇百字左右的校内新闻简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14分)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15.“转弯抹角”形象地写出了水路_______________的样子,也说明苇塘里的队伍很_________________;“射穿”极写出老头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轻视”说明老头子____________________很强。(4分)
16.用横线划出选段中的心理描写;这些语句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1+3=4分)17.选段还运用了_________描写和语言描写,从老人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要为女孩复仇,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8.小女孩的话对老头子的能力表示怀疑,写怀疑有__________和渲染的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而老头子的“狠”话则烘托出自身___________的性格。(2分)
19.为加强口语化,作者使用了许多方言。其中,“现眼”是____________的意思,“打牙跌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1分)
20.《芦花荡》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___________。(1分)
(三)(10分)
生死攸关的烛光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的丈夫在马奇诺防线被德军攻陷后,当了德国人的俘虏,身边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12岁的杰克和10岁的杰奎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投身到为祖国解放的光荣斗争行列。
每星期四晚,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内装着特工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诺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诺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尽管他们安全地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但伯诺德夫人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当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个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就着黯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那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铁管处后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这时候,小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着:“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伸手把烛台夺回。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自己必须在场。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最后的时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21、“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2分)
① _________ ② _________
22、“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句话分别运用了 ____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 又 ____的复杂心理。其中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 ________。(2分)
24、用简洁的话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行动(每条横线限填4个字的短语)。(3分)
伯诺德夫人:,;
小儿子杰克:,;
女儿杰奎琳:。
25、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行动表现出她们、、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每条横线各填两个字)(2分)
三、写作(40分)
26.下列内容任选其一,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①品味____________(提示:横线上填入“生活”、“快乐”、“友情”等词。)
②我拿什么回报你
一单元【参考答案】
1.略 2.曦 窖 谬 仄 箧 噤 jian dī 3.B 4.(1)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 经过 结果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2)战地通讯 反法西斯(3)法国 雨果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九三年》 5.略 6.略 7.三峡大坝对游客开放 8.导语 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9.说明消息既快又准 10.①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②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11.加线的句子充满了嘲讽意味,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汤恩伯过高估计了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12.展示大军南下态势,暗示即将解放南京 13.B 14.能及时准确报道校内新发生的大事的核心内容即可得满分。15.弯曲 隐秘 痛心 自尊心 16.“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懊丧、内疚、自责 17.动作描写 挽回由于自己的大意而造成的后果 18.衬托(反衬)自信 19.出丑丢脸 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20.荷花淀 21.①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报站将告结束 ②她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22.因为用反问句能表现出德军的粗暴(凶狠、凶恶)23.夸张 紧张(担忧、惧怕)憎恨(仇恨)凶恶 24.借口搬柴 端走烛台 取出油灯 吹熄蜡烛 推说睡觉 拿走蜡烛 25.机智 勇敢(英勇)镇定(沉着)26.略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1、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学森的生平;
2、学习本文朴实的行文风格;
3、学习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境界。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主人公的高尚思想境界,领略其精神内涵。
难点:通过学习本文朴实的行文风格,提高观察人物能力。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如何在平实的语言中见主人公的风采,除了教师讲解,学生悉心体会,学生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互联网更多更全面的了解钱学森,以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有关钱学森的资料、图片。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国务院、中央军委在1991年10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9月又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给了他最高的奖赏,这是国家给他的评价。
当年钱学森要求回国时,五角大楼的海军次长金布尔说:“我宁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放他离开美国,钱学森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他至少也值五个师的兵力„„”这可以说是敌人对钱学森的高度评价,那么做为钱学森秘书的涂元季又是怎么来评价钱学森的哪?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纪实性文章——《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二)作者简介
涂元季,1939年生,河北省老河口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国防科工委高级工程师,钱学森的秘书。
(三)有关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著名科学家。1929-1934,上海交通大学学习。
1934年,大学毕业的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由于他的聪慧和苦学,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戴上了硕士方尖帽。
1939年6月,他同时取得了航空和数学两个博士学位,以其出众的才华震动了美国物理学界。接着,他留在该院任教,成为冯•卡门的亲密助手和同事。他们合作创造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共同设计了美国的“下士”导弹,成为美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47年2月,刚满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母亲在召唤着海外游子。钱学森舍弃了金钱、地位、荣誉、理想的科研环境,经过长达五年的抗争,在周恩来的直接帮助下,于1955年10月回归祖国。
1956年1月,就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四)、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思考互动学习
互动1:默读课文,思考并概括钱学森的主要事迹。
明确:文章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不走后门,不坐享特权,拒绝变相的公费旅游);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哪怕是自己的合法稿费,哪怕是已故父亲的补发工资,都拿来交党费);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待遇问题,不搬新房。
互动2:通过再读课文,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学森高尚思想境界的事迹是什么?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品格?
明确:第一问:学生自己发挥,教师点拨。
钱学森的思想品格是: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大公无私、淡漠金钱、不在乎权位、关心科研工作者、爱国、敬业、朴实等。
互动3:本文最初的题目叫《钱学森为什么不去美国》,也曾有人将本文的题目改为《八十年代钱学森为何拒访美国》。选入我们的课本时编者将其改为现在的题目,你认为哪个题目会更全面些?为什么?(学生思考并提出质疑,探讨交流解惑。)明确:本文的题目更全面一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好几个方面关于钱老的事情,不去美国只是其中之一。(其它几件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不走后门;不坐享特权;拒绝变相的公费旅游)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哪怕是自己的合法稿费,哪怕是已故父亲的不发工资,都拿来交党费)。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待遇问题(不搬新房。)
另外两篇题目是因为报刊的标题要求鲜明,以吸引读者的眼球。题目很好,很有炒作的技巧,文章的针对性也很强。当时在一般官员中有一种出国风,而钱老恰恰拒绝出国,这是新闻文体的特点。而我们的课文标题要求全面严肃。
互动4:那么你认为钱学森拒绝访美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当年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极大的伤害了他,伤害了他热爱祖国的情感。另外:钱老对当时“出国风”,尤其是借考察为名行旅游之实的行径深感厌恶;与当时崇洋媚外思想相反,钱老并不稀罕美国的荣誉头衔,是其坚定强硬个性的体现。
互动5:钱学森作为科学家在科学方面贡献卓著,文章不写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写的都是钱学森日常工作学习中的一些平凡的事迹,为什么?
明确: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文章的中心不在其科学成就上着手,而在许多众所周知的事情上花费笔墨毫无新意;钱学森在小事上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那么对待科学研究就可想而知了;作者是钱老的秘书,在钱老身边工作,亲历的一些事迹是鲜为人知的,更何况钱老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是和他高尚的思想境界风不开的。
互动6:谈谈你对课后练习一的看法。
明确:文章的好处在以许多鲜为人知的实例,写出了主人公难能可贵得高尚的独特的思想个性。
(五)小结全文:
钱学森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信念、纯洁的品格,这使他如巨人般屹立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
(六)写作特点:
1、精心选材,详略得当。
2、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3、夹叙夹议。板书设计:
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采取坚决抵制态度(1段)
总起: 坚决抵制不正之风
抵制不正之风(2段)(1—5段)分述,抵制大吃大喝之风(3、4段)
抵制出国风(5段)
捍卫人格尊严
拒绝美国邀请(6段)
(6、7段)
阐明拒绝原因(7段)
漠视金钱
议论评价,引出下文(8段)
重点事例:捐献稿费,捐献遗产(9—10段)淡泊名利
只喜学问,不喜官位(11段)
(8—14)
不在意“官位”服从组织安排(12段)主动让贤(13段)
主动降低待遇(14段)
教学反思:
2、梁思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学法引导:
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有关梁思成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 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四)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
勘查(kān)巍峨(wēi’é)黯淡(àn)耸立(sǒng)锈蚀(shí)逻辑(luójī)轩昂(xuān)惋惜(wān)
(五)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六)互动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互动1: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明确:相似之处:
1、都是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风貌(境界);
2、都以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主。
不同之处:涂元季氏钱老的秘书,与钱老朝夕相处,应该说对钱老的言谈举止,声音笑貌很熟悉,但涂元季侧重写事情本身,少有肖像、行动描写,很少用华丽的形容来抒情。李辉与梁思成并没有多少交往,作者构思此文时,梁启超已过世21年,作者不可能与林梁思成有直接交往,但却写得比涂元季精彩。李辉是作家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记叙描写,而且是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文章除了诗意的抒情、智慧的评书、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解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
互动2:如何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明确:(1)这是一种抒情的、诗意的语言。强调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另一方面个也是对历史富有智慧的思考,是一种情致交融的写法。(2)表达了对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的肯定,对梁思成的思想精神的赞赏,对梁思成故事的时代的令人遗憾的感叹。具体见教参。
互动3:作者刻画了梁思成的几件事?具体概括一下。
明确:两件事:梁思成六十年前考察应县古塔;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
互动4:六十年前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传神,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1)从自己身临古塔的情景展开历史的想象;(2)主观想象缺乏可信度,作者用当事人的回忆弥补不足;(3)作者不光叙事、抒情,还有智慧的思索,作者的议论“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肯定梁思成考察的意义;(4)作者除了想象、抒情、思考还想要表现梁思成的内心,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对于作者无法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作者采取和旅游者心情来对比:旅游者眼中的古迹只是一些不同的建筑物,梁思成首先把这些建筑看成有生命的(“一砖一瓦,一根„„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其次他把自己的生命与古迹结合为一个整体(“他绝不是„„对象融为一体了”)
互动5:作者写完了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的事后,又写了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 明确:作者在写这件事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做这件事的不平凡之处:一是国耻,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这从反面着笔。正面的笔墨则是对于梁思成的思想境界的概括。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是不可再生的。正是因为这样“理性战胜了仇恨”,国耻、家仇就不能不退居其次了。
教师讲解: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其精神境界深邃,鲜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至此作者还不满足,最后又加上一段:听说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他无奈地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完全是诗的话语,这样文意更隽永。
互动6:那么你如何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
互动7:作者没有亲眼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地方用到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他是真的。”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生活真实和主人公思想逻辑的合理联想、想象;即使梁思成的言行有更多的虚构,也因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和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觉得应该是这样。这种前提下,文中联想、想象那些细节就会历历在目,也很有生活的真实性,即使主人公的言行虚构的成分多,也因其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以及文章着重讲的现代建筑思想的灵魂,所写出的梁思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胆识符合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居的应该是这样。
(七)小结全文:
本文赞赏拥有“建筑灵魂”、富有胆识、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子阿保护文化遗产上任存的遗憾。
(八)写作特点
1、构思巧妙,层层深入。
2、语言凝练,文采飞扬。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进行,紧密结合。
5、不时出现合理的联想、想象,乃至合理的虚构。教学反思:
比较·探究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我们这双手》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生字:克隆lïng 畸形jī 哺乳bǔ 概率lǜ 干预gān 鳍qí 蹼pǔ 挠 náo 溯sù 赭色zhě 孤僻pì 腺xiàn
2、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3、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4、词语
克隆: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
父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雄性的亲代。母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雌性的亲代。
门:这里指生物学分类范畴的第二级。门以上是界,门以下是纲、目、科、属、种。
多利:1997年2月由英国胚胎学家威尔穆特培育出来的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显性基因病:明显地因基因遗传而产生的疾病。
基因库:一个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群中各成员所共有的全部基因。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畸形:不正常的形状。
辛普森:美国橄榄球明星。
星象学:根据星象推测世事的一种学说
星座:天文学上为了研究方便,把星空分为若干区域,每一个区域叫做一个星座。
手相:手的形状及手掌的纹理。截然不同:形容完全不相同。孤僻:性格古怪、不合群。振幅:振动的幅度。
5、作者
邱仁宗,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技术网络2002伦理学奖获奖人,国际单体型图委员会委员,国际妇产科联合会生殖健康和妇女健康伦理委员会委员。邱仁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初,把生命伦理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二)阅读能力目标
1、品味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2、理清说明顺序和论证过程。
(三)写作能力目标 练习写简单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
(四)思想教育:体会科学家对人类负责的精神。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一)指出本文各项推理论证的共同前提。
此前提为: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具有特殊心理。
行为、社会特征的人。详见练习一。
(二)本文运用反面例证的具体情况及其作用。
“辩护”全节及“反论证”节的前半部分均为反面例证。以反面例证为主,最后才推出
正面例证,各种可能情况特别是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情形尽可能考虑了,使全文论证更加全面、严密、彻底,结论显得更为雄辩。详见练习二。
(三)比较“反论证”节与《梁》文奈良故事节表达方式的异同。
同在“非一般”和“彻底”: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反论证节涉及了,显示出论证的彻底性;亦因奈良故事非同一般的特殊性,而把主人公思想行为的彻底性表现了。异在前者为典型的议论推理,后者为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详见练习二。
《我们这双手》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科普,就是科学知识的普及,讲的是科学道理,但不是科学论文。
科学论文的特点是,第一,要有独创的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学术价值;第二,很严密的论证;第三,十分高深,充满了科学术语,一般读者难以看懂。而科普读物,不是给专业人士看的,而是给一般读者看的。因而它并不要求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只要把已经得到证实的科学道理,用通俗的语言,让大众了解。大众是非专业的,因而不能用很专业的术语,而是把它转化为日常的语言,有时还要用比较感性的语言。当然,这种感性语言,和文学语言是有所不同的。文学语言可以超越客观的事实,以表达情感为主;而科普语言是理性的,虽然有感性,但只是辅助性的,不能超越客观事实。
课文讲解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从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可不可以克隆人的问题,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阐明不能克隆人的观点。
(二)文章思路
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介绍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集合体,说明所谓的“克隆人”是什么意思。
第二部分:反驳在伦理上可以克隆人的理由。第三部分:辨析反对克隆人的理由。
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在技术上可能做的克隆人,在伦理上不应该做。
(三)写作特点
1、本文结构清晰,层次感强。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顺序结构全文。小标题概括了主要问题,使人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2、采取了正反论证,先从反面驳斥,接着从正面辨析。论证过程十分严密。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即主编导读说的,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也是人”,这就是对本题第一问的回答。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已在文章一开始的前头部分作了说明,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理的共同前提。
3、作者善于运用设问句、反问句来加强论证力度。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前提”是逻辑中的概念,是逻辑推理中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判断。推出某一结论可能涉及多个前提(多个已知判断)。
第一问为:“克隆人也是人”;如对“克隆人是为了进行研究”的驳斥,涉及一个大前提:克隆人也是人,又涉及一个前提:人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强迫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所以克隆人一样应受到尊重,不能强迫克隆人当受试者。本文中绝大多数的具体推理都属于这样较简单的只涉及两个前提的推理。第二问为:胡劝说钱访美,也涉及多个前提:
1、钱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2、对推动中外交流有很大影响;
3、改革开放的需要;
4、今天,世界、中国、美国都在变,几十年前的事过去了就算了。其中第4前提是直接关系访美的,另三条关系出访但不一定去美国。钱直接回答的也是第4点,即他还记在心里,也就是推翻了这个前提。
第二题:作用:使论证更加全面、严密、彻底、雄辩。两种表达方式之同:因所议或所叙超出一般情形而显示出其彻底性:之异:一是典型的议论推理,一是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
本文“反论证”一节,正、反面例证都有,而有了反面例证,其作用就是本题题干中说的“文章就会更全面、更雄辩”,并应加上:更严密,更彻底。但这要全文一起分析。本节是对克隆人的反论证,而本文的结论却是:不要克隆人(完整的提法为:发展克隆技术、不要克隆人的方针是正确的)。具体说,“对克隆人的反论证”一节的后半部分,即“对克隆人的根本性的反论证”四点为本文结论的正面例证
第三题:关于克隆人问题,课文的观点和两则材料所表达的观点已非常明确。但此问题的有关资料很多,引发的联想也比较丰富。故本题可作锻炼思辨能力及辩论能力的项目,设立正、反方展开讨论。同时也可借此加深对本课推理特色的理解。
《我们这双手》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从四个角度说明了我们这双手的功用,即手是最完美的工具,手是文明的反映,手与健康关联,手能充分表达感情。写出了我们这双手的独一无二,和它的研究价值。
(二)文章思路
文章按照小标题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手的形成、手的构成、手是最有特色的器官之一三个方面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手是最完美的工具。
第二部分:从古人对手的崇拜、东西方文明对手的崇拜、手指承载的文明三个方面按照时间和空间两个顺序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手是文明的反映。
第三部分:从手指与健康的关系,手指与具体疾病的关系两个方面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手与健康关联。
第四部分:从手的柔韧、手指的灵敏、手势的作用三方面运用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手能充分表达感情。
(三)写作特点
(1)本文的布局和我们在七下学过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样,都不仅仅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进行论说,而是从多个角度,多种学科,分别进行阐述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化学、物理、生物等几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而这一篇文章,则分别从手的生理结构功能,文化心理与健康疾病,还有手势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等方面展开阐述。不过,本文并不是每一段都用同样的句子,而是以一个独立的小标题来引导。
(2)运用小标题,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手的作用一目了然。文章的第一个小标题“手:最完美的工具”引导出:手在发育过程中走向完善。先讲人的胚胎发育过程。接下来,讲手的生理结构。(3)恰当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本文在说明手的功用时,恰当地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作诠释、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突出了手的各种特点。首先,用统计数字讲话,很严谨,很严密,不仅有科学性,而且有趣味性,令人惊异,出乎意外,原来人还没有出生,手就有这样的功能了。其次,用幼嫩的手指给自己挠痒,既是理性的表述,又有形象性 教学反思: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生字:永葆青春bǎo 捍卫hàn 硕大shuî 领域yù 晦涩huì sâ
2、形似字
3、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4、词语
无病脑:没有疾病的正常人的大脑。捍卫:保卫。
不厌其烦:不知厌烦。
乐此不疲:以此为乐,不知疲倦。形容兴趣很浓。一目了然:一看就明白,形容十分清楚、明白。晦涩:深奥难懂。
受益匪浅:受到的教益很多、很深。隔行如隔山:不同的行业互不了解。
扬长避短: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
独具只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也作“别具只眼”。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
(二)阅读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2、比较阅读《我》《科》两文表达方式的异同。
(三)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学习写简单的说明文。
(四)思想教育 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师建议
(一)《科》文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给读者怎样的印象?举例说明。
数字形成比较,使结论非常鲜明深刻;数字精细具体且为多组,给人揭示规律的铁的事实的印象;化抽象为浅显易懂。可举米老鼠形象的研究为例。详见练习一第2小题。
(二)比较《我》《科》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原因。
都介绍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不同是:《我》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如手的结构的静态细述);《科》的数字武器(尤其是形象说明事物特征的数字比较)及其相关故事有趣。详见练习一第3小题及练习二第二问。
(三)探讨《我》《科》两文表达方式的异同。
同为科技说明文,都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说明表达方式。前者基本为说明表达方式;后者为叙述加说明,同时有随笔笔调。详见练习二。
(四)查找、辨析《科》文中的成语、熟语。参见练习一第4小题。课文讲解
(一)文章主旨 本文强调数字的准确性和科学的关系,同时,也点出了运用、依仗数据的方法是科学的办法,和文学艺术大不相同。这是两种文章技巧,同时也是两种思维方式。在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数字往往很夸张,是认真不得的。例如“疑是银河落九天”,谁能证明,天有九层呢?再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难道千里万里,就都是冰雪?
(二)文章思路 本文介绍古尔德作了两篇文章。在第一篇文章中,古尔德介绍了一场“战争”,实际上是一场论争。为了说得形象一点,才用了“战争”这样的字眼。文章的题目叫做《硕大的脑袋,狭小的心灵》。在第二篇文章中,古尔德研究了从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米老鼠形体比例的变化。这篇文章叫做《从生物学的角度向米老鼠致敬》。第一篇是研究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大脑容量和智慧的关系的,而另一篇是研究米老鼠的脑袋与其躯体关系的。作者并不是被动地介绍两篇文章,而是从两篇文章中,把科学、文学泰斗与米老鼠的悬殊区别加以淡化,提炼出一个共同点来,不管是研究科学家、文学家的脑袋或是米老鼠的躯体,其成功都在于精确的数字。文章的题目就是“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三)文章人物理解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文章,与前面一篇相比,更像是小品,它涉及的题材小,文章的篇幅也不大。文章里有许多外国人的名字,可能成为学生准确理解的障碍。教师应该把这些人物关系理清楚。在所有的人物中,关键的是古尔德。这个人是主角,其他人物都是他的科普文章中的,不要把他和文章中那些人物混为一谈。
(四)写作特点
文章简洁明了运用数字说明方法体现说明道理。文章问题提得很干脆,把一切具体的情景排除掉,直截了当地提出:脑袋的大小与智力有没有关系。然后提出研究的对象是居维叶的头颅。为了说明自己理论的正确,双方都用了数据。赞成智慧与脑容量成正比的一方,拿出数据,说居维叶的脑重量是1830克,比人的平均脑容量多了400克。而反对者的数据是,居维叶的帽子并不比别人的大多少。二者争论,数据比较确切的正方取得了胜利。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第1小题,不是文章的缺憾。文章并不是在研究脑量与智力的关系,并不要对其最后作出什么结论,而不过是借此介绍、说明科学家喜欢用数字武器。
此外,此段话有两点还应注意:1.古尔德不认为在这方面数字能说明什么,并不等于他对数字武器不感兴趣,随后介绍的米老鼠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古此段话并不影响文章的中心。2.这正是该文的一个表达特点。比如,文章是从介绍古尔德讲述这场论争入手的,“论争”介绍完了,顺手就说说古对此的态度,因古的态度是“不认为在这方面数字能够说明什么”,作者似乎是随随便便在讲一些故事,读者读来也觉得轻轻松松,但文章的中心是很明确的。
第2小题(从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表明是铁的事实、数字有浅显易懂的效果,这三点去说明),首先,这些数字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形成“比较”关系。如米老鼠的头与身长的比例从百分之四十二点七增加到百分之四十八点一,而它的对手此比例只为百分之二,如此等,使人对研究者所下的结论留下了非常鲜明深刻的印象。其次,文中数字精细具体,而且写上研究者提供的多组数据,这就给人揭示了某种规律。如给出米老鼠从三十年代到现在的身体各部分比例稳定增加的一组数据,又列举它的对手的一组对比数据,这就使人对幼态持续学说不得不信服了。再次,对我们一般人而言,这就使艰深晦涩的抽象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第3小题(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提供的新颖知识、数字相关的结论和事实有趣,使人兴味盎然),首先是第2小题说的道理,尤其是比较关系,使人觉得这些形象的数字真能说明问题,真有趣。其次是新颖性,或者说给我们提供了未知的知识,文中多组数据使我们一般读者获得了闻所未闻的新鲜知识,这正是许多科普小品使人感兴趣的地方。再次,文中这些数字所相关的结论(如“相对大的头”那段相当有趣的结论)、所依附的科学事实和故事,本身就是饶有兴味的,因此这些抽象的数字也使读者兴味盎然。
第4小题,不厌其烦:不嫌麻烦的意思;乐此不疲:对某事发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疲倦,也作“乐此不倦”;独具只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也作“别具只眼”;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成语、熟语、类似的四字语使用较多,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可查找、品味。
第二题
(《我》文基本表达方式是说明,又分介绍、解说、述说等说明手法。《科》文是叙述加说明,说明也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同时有随笔笔调。两文有趣的共因是皆为鲜为人知的知识;不同在:一是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一是内容本身有趣。》
两篇文章都是科学小品,都同属说明性文体。
(一)《我们这双手》是比较典型的科技说明文,基本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但又不仅仅只有“介绍”一种说明手法,还交错运用了“解说”和“述说”等说明手法。
1、介绍又称介绍性述说,着眼点在说明事物、事理的存在(是什么样的情况),是说明表达方式中最常用的说明手法,在《我》文中出现较多。如第一节的第3段介绍手是三大重要器官之一。如第二节除第1段的开头数句外基本上都是。
2、解说又称阐释性述说,着眼点在解释事物,事理的因果(为什么会这样),如第三节全节和第四节的第3段基本都是,还有个别句子如“因为它们的手指不够柔韧”也是。
3、述说有两类:一是记叙性述说,它用了叙述这一表达方式,但它着眼点在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怎么来的),如第一节第1段说明手的出现、发育过程。二是描写性述说,它用了静态描写的表达方式或类似描写的静态细述。如第一节第2段关于手的结构的细致说明,就是静态细述。它使得文章生动具体,给人深刻的印象。
(二)《科学家的数字武器》是比较特殊的科技说明文。它的总框架是说明文,旨在介绍说明科学家喜用数字武器(用它来捍卫自己的学说或攻击对手等)这一现象。该文介绍了同一作者古尔德的两篇文章来说明这一现象(举例说明),而整个故事的叙述又是为了说明数字武器这一现象,即举例说明。其中主要的说明手法是介绍,中间交错有解说。该文作为比较特别的说明文,还在于它带着不少的随笔散文的笔调,如第一题第l小题第2点说到的,文中两篇文章中的有关事实就属“举例论证”。
第二问,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共同原因是:科普作品给一般读者提供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不同在:《我》文得力于大量的解说、述说,使读者具体入微地生动地看到了人手的奇妙;《科》文是对象(数字武器,特别是数字的比较关系)本身及其所相关的结论、所依附的故事(米老鼠)本身就很有趣。“表达·交流”综合实际:意 趣
一、学习意图
1、初步了解“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懂得在一篇文章中,“意”必须单
一、集中。
3、初步懂得什么是“意趣”,如何寻求属于自己的“意趣”。
二、教师建议
(一)“立意”与谋篇
“意”就是主题、论点、中心。“意”,像一条红线,体现了文章的基本意图;统帅着整篇的枝叶,决定着结构的方式、先后和详略。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深邃的主题与高超的表现技巧的统一。历代的写作名家,都重视“立意”,立意的过程,就是思索主题的过程。“意犹帅也”,“文以意为主”,要“以文传意”“文能达意”。所以,没有明确主题的文章,像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初学写作经常会在提炼主题上出毛病,例如,信天游,漫无中心;多头绪,主从不分;不点睛,含义不清;落俗套,立意不新;乱拔高,观点材料分家等等。出现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于“意在笔后”:事先没有认真思考,脑子还处于朦胧状态,就仓促动笔。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反其道而行:“意在笔先”,让笔头跟着主题转。在动笔之前,先从掌握到手的素材出发,把写作意图、文章主题搞清楚,并且围绕这意图、主题通盘构思、全面谋划,待到思虑成熟,写下提纲,或是打好了腹稿,方可提笔。也就是说,要围绕某一意图去回忆、搜集素材,从素材中概括、选择出主题,再扣紧主题筛选题材(即意图——素材——主题——题材)。这是一个复杂过程,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而须经过多次的反复,不应简单直截地按照朦胧的意图就开始写文章。
(二)文章思路与主题:主题不是贴附在事物表面的现象,而是包含在事物内部的精髓。确立主题(立意),实质上是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思维活动。它要借助于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严密的综合力,深刻的思辨力,通过对事物的剖析,苦心探寻,才能实现。立意,是作者思想与素材在一定高度、深度上和谐地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
1、探意(思路:表——里),即深挖掘——透过现象探寻本质。在采集素材的同时,就要透过现象去思索蕴涵在素材之中的思想。要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每个素材都蕴涵着一定的主题。同一素材,从不同角度去思索,可能在不同层次上发掘出不止一种的主题。
2、炼意(思路:杂——精),即立主题——舍去芜杂抓住精髓。从杂多的角度、主题中,经过比较,筛选出最佳角度,进而提炼出最佳主题。这样的主题,应是一种正确、深刻而又新鲜的认识,一种通过个性反映共性的独到见解;它既最恰切地概括了全部素材,又最真诚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驭意(思路:点——线),即定走向——一脉贯通驾驭全文。把提炼出的主题,从文章的起点坚持到文章的终点。它犹如金线串珍珠,是一条贯穿在材料之中、段落之间、层次之间的思想脉络,必须一线到底,贯通全文,不可中途偏题、离题,变更走向。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只能有一种“意”(基本目的、意图)。例如《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虽然讲到了抵制不正之风、爱国、对金钱的淡漠、淡于“官位”“待遇”等,但是,这些方面都围绕着一个“意”,就是“坦荡无私的精神风采”。一篇文章能把一种“意”表达清楚就不错了,“意”多乱文,两个以上的“意”会互 相干扰,造成表现的混乱,读来也就不知所云。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努力避免想到什么说什么。
(三)意趣的探寻
文章的“意”,从传播的角度说,不只是一种意思或见解的表达,干巴巴的,毫无生气,而最好具有内在生动性、情感性、趣味性。使读者能感受到所传达的内容,包含着作者生命的融入和精神的感奋,从而产生阅读的快感和冲动。也就是要追求有“意趣”。有意趣的文章,不止是表面的好玩、有趣,往往更重要的是拥有实质上的韵味。如《梁思成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的人,一个将自己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具有人类视野的人,——“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一点睛之笔,其“意”耐人寻味,诱人、感人、动人,给人以无尽的联想、思考和感叹,这便是文章的“意趣”所在。
意趣,不是写人叙事类文章的专利,在议论说明类的文章中,也是一种必要与可能的追求。例如《科学家的数字武器》,这是一篇说明为主的文章,作者就把“数字武器”这个 “意”,论说得很有趣:通过讲述布鲁卡与古尔德对人脑袋大小与智力的关系的争论,描述古尔德对数字的“自相矛盾”的态度与行为,以米老鼠身体各部位的比例的增加,论证“幼态持续学说”,不但说清了科学家怎样使用数字武器,而且证明了数字武器的作用与局限,文章显得意趣盎然。
教学反思: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是一组抒写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艾青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余光中凭海临风怅望大陆的孤寂身影;戴望舒的深沉抚摸,舒婷的激情歌唱;莱蒙托夫漫步在浑厚而宽广的俄罗斯大地,休斯沉浸在悠长的历史河流里……这些蕴涵着诗人深沉炽烈情感的诗歌,曾经感动了无数读者。宜从朗读人手,反复品味、积累诗中名句,让深沉热烈的爱国情怀随着经典名句走进学生心灵。【阅读教学设计】诗两首
创意说明:朗读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堂上,教师示范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同时指导学生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教学步骤:
一、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如下面这四句: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一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读,读出情感的层次。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提示: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践踏着我们中国的土地,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诗人艾青用笔发出了战斗的呼声。“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河流”就是那长期郁积在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2.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用“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急时刻仍奋力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小结:“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那对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
三、听读,聆听名家朗诵
播放瞿弦和的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静静聆听,体会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及情感把握。
四、演读,歌唱爱的赤诚
五、过渡,倾听余光中的《乡愁》
.我读——学生自己试读,自主划分朗读节奏,确定朗读重音。
2.我赏——品析诗歌的意象、结构。
3.我创——播放《乡愁四韵》前两节录音,要求学生续写后两节。
我用残损的手掌
创意说明:从“朗读”切入,之后,“个性解读”一“多角评析”一“自主链接”,分层推进,由发现诗的美,到评价诗的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教学步骤:
一、充分朗读
.第一遍,教师教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
2.第二遍,师生合读,读出诗的层次。
3.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感情色彩。
描写沦陷区的一节,读得凄楚忧愤;描写解放区的一节,读得明朗温馨。
二、个性感受
.选择感受最深的句子,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等多种角度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
“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3.学生交流。
三、多角评析
自选角度,评析。用“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说话。学生发言可能有:
.我发现在构思上用了“一线串珠”的手法,即用“手掌的感受”这一线索将全诗贯穿起来,所以描写的对象虽多,但一点也不觉得芜杂。
2.我发现语言上很有特点。诗人选用了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来描写解放区,而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来描写沦陷区,很好地表达了情感。
四、自主链接
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为本学习资料库添加相关内容。
点拨:添加的内容可以有——
《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名家朗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的音画欣赏,戴望舒的同期作品《狱中题壁》;戴望舒《论诗零札》摘录,杜衡《望舒诗论》,张新《戴望舒:一个边缘文化型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创意说明:文新鲜活泼、意义隽永的意象,流动凝重的画面,给读者以视听的美好享受。因此,教学这首诗可立足于“赏”,设计丰富精美的活动,让学生美美享受一次诗歌大餐。
教学步骤:
一、进入朗诵天地,聆听名家朗诵
.第一遍听,初步感受全诗。
2.第二遍听,画出朗读节奏和重音。
3.第三遍听,轻声跟读。
二、来到学术报告厅,品析诗歌意象
.个性选读
全诗选用了许多事物来抒发情感,谈谈你最欣赏的一句。
之一:“破旧的老水车”与“疲惫的歌”显示出祖国的落后与疲惫;
之二:“熏黑的矿灯”与“蜗行摸索”显示出祖国前进步伐的艰辛与缓慢;
之三:“干瘪的稻穗”与“失修的路基”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
2.妙手续写
根据诗意,从下面诗句中选择一句续写,使之与原诗和谐一致。
如: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弯的身躯。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
你
挂
着
眼
泪的笑
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新刷的雪白的起跑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慧眼质疑
可提出如下问题探讨:
可以用“我是坍塌的房屋,是荒芜的田园”来替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吗?
可以把“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中的“未落到地面”去掉吗?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顺序可以交换吗?
三、登上梦想舞台,个性化朗读全诗
.我来当导演——对“祖国啊”一句的朗读进行指导。
第一节,“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诗人感到祖**亲是那样疼痛难忍,禁不住发出“——祖国啊!”的深沉呼唤。多么沉重,多么痛苦!语调应缓慢低沉。读“——祖国啊!”时,要痛苦沉重而有压抑感。
2.我来当演员——自选形式,进行朗读竞赛。
配乐读
多人演读
模仿性朗读
3.我来当评委——评选出自己最欣赏的朗读,并作五十字左右的口头点评。
4.师生共读,结束全。
、外国诗两首
创意说明:无论是莱蒙托夫笔下的俄罗斯大地还是休斯的河流,都距学生遥远而陌生。因此,本设计拟利用多种形式的中活动来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步骤:
一、学习莱蒙托夫《祖国》
.朗读全诗,初步感受
2.续写诗句,体验情感
祖国啊,我爱你那野火冒起的轻烟,因为它们在我的眼里恰似一支优美的小夜曲,是那样美妙动人!
祖国啊,我爱你那小山上闪着微光的白桦,它们正像依偎在一起的情侣,亲密无间,坚贞不渝。
2.改写诗句,歌唱祖国.
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以分号为限,可分为五小节,任选一节改写成散文,必须用进下列词语:
温馨宁静质朴简单美不胜收刻骨铭心
如第四小节,可以改写为:
我喜欢这样的温馨宁静的时刻: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小村的路口,看看那堆满谷物的打谷场,从那里飘来阵阵丰收的馨香;再回头望望那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在暮色中静默无言,是那样和蔼可亲;在那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后,是乡亲们质朴简单的日子……这样平常而普通的乡村风景,在我眼里美不胜收,因为,我刻骨铭心地爱着这片土地!
二、过渡,学习休斯《黑人谈河流》
.了解背景2.体验情感
用“诗人谈河流,就是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话。
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黑人的历史。
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自己这令人自豪的种族。
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黑人在深重苦难下创造历史的伟大。
四、比较两首诗写作的不同点
两首诗一从空间着笔,描写俄罗斯大地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一从时间人手,追溯黑人悠久的历史。
两首诗一把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爱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二通过“河流”这一意象来表明对自己历史的自豪。
五、分组朗读,结束全
第五篇:八年级下语文单元说明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一、编选意图
本单元继续学习叙事性作品。本单元选编的五篇课文,均是大家、名家之作。它们或是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五篇课文写作方法各有特色,人文内涵非常丰富。这五篇课文与“综合性学习”组成一个单元,以期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促进与奠基作用。
(一)阅读教学:加深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养成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的能力和习惯;学会体察并探究文中的思想感情及人文精神,从而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建塑健全的人格。
(二)写作教学:了解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初步掌握自传的写作特点和语体特点;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学写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和事;叙事能与抒情有机结合,写人能够抓住主要特征。
(三)口语交际:学会有条理、有中心地陈述事件和体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口、多动手的习惯;培养学会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意识;通过学习活动与实际行动来内化、强化课文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美好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课文说明
《藤野先生》是一篇散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课文在写人叙事方面很有特色。在写人方面,作者善于抓住形貌、性格特征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叙事方面,主线鲜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作者青年时代爱国、报国的心路历程的写真,通篇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
特征。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再塑生命》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盲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这篇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这对一个盲聋哑人来说尤为难能可贵。我们面对这样的奇人美文,不能不感动。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因而,容易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便于引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生活进行观照。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融人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学时应有所拓展,甚至有必要联系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本单元均是叙事性作品,适宜朗读,在朗读中悉心揣摩玩味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本单元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这一主题与阅读教学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具有生活体验性、活动实践性、学习综合性的特点。希望通过“道不尽的母爱”“剪不断的‘脐带”’“多角度看母爱”“报得三春晖”四项相互联系、逐层深人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学会感受爱、理解爱,同时也能奉献爱;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关于课文教学
1.关于《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传统篇目,参考资料比较丰富,教师要学会筛选,在教学中不直追求面面俱到,一定要对应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学习需要,有重点的解决问题。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1)文章叙事的线索。本文的线索有明线和暗线,明线以作者与
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来组材,暗线主要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贯穿始终。(2)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本文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而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又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最好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追求,这样理解起来才能到位和透彻。(3)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本文“抓特征、用事例”来写人不仅体现在写藤野先生上,也表现在写“清国留学生”上。
2.关于《我的母亲》。《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文字浅近朴实,行文不事雕琢,极其自然,形式和内容结合得很好。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独立阅读,甚至作一点对比阅读的尝试。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
3.关于《我的第一本书》。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文章似是信笔写来,实际上每一个片段都耐人咀嚼。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篇文章更容易引起共鸣;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可能觉得离自己生活相距甚远,但是可以通过文中所描写的情境,展开想象,去感悟那个时代的生活境况。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使学生读有所感,学有所悟,进而思考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深刻影响──既可以构成对人生的戕害,也可以增添人生的厚度。
4.关于《列夫·托尔斯泰》。本篇课文尽管只是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但文中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内涵十分丰富,如果仅仅拘泥课文本身,有些地方就难以理解。因此,课前要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5.关于《再塑生命》。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个部分。这篇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对于课文的第二部分同学们可能会提出疑问: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作者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体验。如果有这样的疑问,说明了他对课文有较为深人的理解。教师在回答其上述原因之外,应深入探究课文第二部分的写作特色。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就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敏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这一部分可让学生朗读、美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
比较而言,本单元的阅读教学难度稍大一些的是《藤野先生》和《列夫·托尔斯泰》两篇课文,对这两篇课文可以多作一些指导,多提供一些背景材料;另三篇课文难度不大,可多让学生自主阅读,多开展一些学习活动,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生活体验展开讨论等。
(二)关于“研讨与练习”。在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中,“研讨与练习”大体有三个梯度:一般来说,第一题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于课文语言的揣摩与品味;第三题侧重于知识面的扩展和能力训练的综合。在指导学生完成第一题的过程中,一要关注学生读懂课文,深人理解课文,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二要关注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接受人文教育,受到母语文化的滋养;在指导学生完成第二题的过程中,一要帮助学生学会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评来感悟作品的内涵、情趣,以培养语感;二要引导学生留心关键语句、积累丽词佳句的意识和习惯;在指导学生完成第三题的过程中,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以及知识基础,因为这一题常常与学生生活以及已有的知识相联系,二是要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如口语表达、写作和语文实践活动等,通过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三)关于综合性学习
1.期望达成的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2.指导活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倡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学习方式越丰富多彩越好。一定要突破只把看书、做习题视为学习的传统学习观,学习方式应多种多样,搜集资料、调查、访谈、开展活动都是很好的语文学习方式,教师应给予热情的支持和引导。
(2)要激发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兴趣,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活动是锻炼、体验的最好方式,所以,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和人文情感的体验,借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把热爱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感培养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比如,与母亲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用言语或文字向母亲恰当地表达感情就是寻求“结合”的成功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