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实施新课程教材能力研究阶段性小结(论文)范文

时间:2019-05-13 07:5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师实施新课程教材能力研究阶段性小结(论文)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师实施新课程教材能力研究阶段性小结(论文)范文》。

第一篇:老师实施新课程教材能力研究阶段性小结(论文)范文

教师实施新课程教材能力研究阶段性小结

仲国凤

自从2007年我校对于教师新课程能力的实验研究启动以来,我们课题小组围绕教师实施新课程教材能力这一内容展开了深入的实验与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是推动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课程教材对于教师的实施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教师要由“教教材”而变为“用好教材”。我国著名的教育的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只能作为课程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善于运用。”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若干媒介之一,但它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既遵循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教材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深入理解它、把握它,创造性的开发和使用好新教材,才能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如何用好教材,我们课题小组经过一个阶段的摸索和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小组阶段性实验研究心得和做法总结如下:

一、注重了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要想进行富有实效的教学设计。教师除了平时学习课程标准,课标解读更重要的是深刻的与教材对话,领会教材和编者的意图,对教材编写意图领会的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中整体入手,通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在整体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现点分析处理教材,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新的认知结构,在备课的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么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教材为什么要这样呈现?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真正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前不久实验教师张海珍执教的数学课《生活中的大数》一课,在备课的时候认真钻研教材、注意了教材前后的知识联系,认真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中利用了数、正方体等思维经验作为认知重点,在教师有效引导下,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深入探究和交流中,学生认识大数,从而培养了数感、发展数感,这样的学习,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理解,更多的是发现的乐趣。在课堂中,张老师用猜测、操作、验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一千颗豆子,一万张纸到底有多少。让学生感知大数、认识大数,轻松自然水到渠成。课后,张老师说:如果不是课前对教材的认真分析,认真的领悟课标中“为学生发展而教”的概念,这节课也不会这样设计,是课题实验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观念,使自己能够重新审视研究教材,真正的明确课标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真正意图。

二、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调整教材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材作为师生联系的纽带,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按照课程标准由国家或省编写的向学生传递学习信息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联系的纽带,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区性,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它一经编写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内容一般不作改动,这就表明同一教材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与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存在脱节现象,它不应成为学习信息的唯一的表达方式和唯一的阐释。新课标指出“教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更多样化学习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过程进行重新设计,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经验出发,设计出最适合自己学和学生的活动。

例如,三年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是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找春天。由于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的三月份春天已经是冰雪融化、万物复苏、柳枝发芽的景象。而对于我们的北方而言,似乎找不到春天的脚步。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和后面的内容进行调整,将这一部分知识推迟到四月中旬来上。这样才能够符合实际。当天气变暖时,让学生真正的走到大自然中,感受春天的美丽。

除了调整教材的前后顺序这种方法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挂图或图片的辅助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实验教师刘腾飞在教学二年级语文《初冬》一课时,就灵活的运用了挂图的辅助,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初冬》一课描写的是华北地区小山村在初冬时大雾中及雾散时的美丽景色。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但对于生长在北方的孩子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本地进入了隆冬,而且孩子们对雾的感知也很有限,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感悟文意,刘老师把教材中的插图应用到教学中,重新绘制色彩丰富的挂图,并在纸的前面加一张有朦胧效果的半透明的描图纸,使画面产生物中朦胧、模糊的感觉。因为有了挂图的辅助,孩子们边看图边读课文,入情入境的理解文本,使教学的过程水到渠成。如果只是单独的讲授课文,则会使教学变得生涩,而失去了语文的意境之美。

三、依据学生认知需要设计教学活动的研究

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过程进行重新设计,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经验出发,设计出最适合自己和本班学生的活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遇到了一个关健的问题,那就是该如何的选择学生学习的起点,对小学生来说,很多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旧知识”。因为他们在上学生活中免不了与一些知识打交道,自然而然的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注意调整学生的认知起点,使教学活动更加实际有效。

如,周明珠老师在执教北师大版认识钟表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生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不能作为“全新”的内容进行教学。所以周老师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把教材中呈现的情境主题图“小明的一天”换成了说不说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于钟表的知识呢?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研究钟表的有关知识的积极性,把更多的探究时间留给了学生。把主题图作为本课知识的巩固和延伸出现,让学生看着这幅图试着编个故事,而且要用到今天学过的时间的知识来介绍,这样的调整不仅符合学生的实际,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

四、对于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研究

通过这一个阶段的研究,我们感觉到一切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学生的主动参与研究。教材具有简约化的特点,有的课时内容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详尽的学习材料,当然也就很难反映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教师应该变过去的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略过程方法的教育倾向,不能照搬照套教材内容,被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的多重价值;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必要时,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在《兔兔英语》教材六单元第三课时里,要求会用英语公布比赛开始并回答比赛结果。吴欣桐老师不拘泥于教材中的故事,对其进行了故事场景的重新组合,再现于教室中。例如,在展开环节

中,她通过启发和引导,适当对故事进行增容,把书中人物图片展示于黑板上,在孩子的指挥与加油助威中进行真实的比赛,丰富了平板单调的学习内容。又如,她在巩固练习目标语言时对蠢蠢欲动的学生们说“让我们也进行一场比赛吧”!根据学生的需要选准“切入点”设计恰当的活动,从书中场景跳出来,贴进生活实际,同学们亲自参与,激发学生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有的放矢。

以上是我们小组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感受。

由于实验的同期比。较短,以上几个方面的实验才刚刚起步,我们一方面在研究、探索,一方面也在不断的总结,反思而且随着深入的研究,许多实验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

1、研究资料积累的不及时,由于平时的工和较繁忙,因此老师做的工作就容易忽略自始资料的积

累,使得一手材料准备不充分。

2、有个别老师不能彻底贯彻研究理念,大有“走老路”之嫌,这归困于对课题研究的作用认识不

到位,对自己的研究缺少自信。

3、不太注意教学反思的书面呈现,不能及时与研究实验可改比较。

实验中感觉到的困惑:

困惑之一:教师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时,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创造。创造的依据是否就是重新开发利用教材或者是另找资料重新设计。原教材的内容是否就可以完全不用、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困惑之二:使用新教材教学时,练习题不知道如何设计,因为新教材练习多数是开放性较强,而基础性内容较少。教师针对这一点应如何布置作业。

积于以上的困惑,在下一阶段我们小组确定了下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和努力奋斗方向。

1、要充分发挥课题组的集体作用,互教轮听、互动评课,及时分析,总结改进。

2、进一步加强对教材理解和学习,认真学习课标,尽量能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

3、在了解教材、深挖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丰富教材的内容,让我们的教学真正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总之,经过一年来对课题的研究,我们深深感受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在教学中也有意识的对教材进行调整和使用,我们认识到: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依据,要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转变原用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以上实验教师成功的例子都是源于对课题的研究,从而增强了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争取做好下面的课题研究,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同时,我们也相信通过每一次的交流和学习,我们一定会加大进步的步伐。

第二篇: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小结[模版]

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小结

--中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物理组凭借优良的教学传统、雄厚的师资力量、务实的教学风格和积极的创新探索,成为市实施新课程的中坚和领军力量。

现将本学年来有关物理新课程实施工作的几件实事小结如下:

一、作教材的参编者和课程的开拓者

--中学物理组有市物理学科带头人3人,获得硕士学位5人,在读硕士2人。全组老师专业素养高,教研氛围浓。老师参加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新实验教科书必修

2、选修5的编写工作,通过与国家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等专家的交流研讨,对新物理课程标准以及物理新教材有直接接触,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思路领悟更早、更透,这为日后的新课程实施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参与江苏省初中《环境教育》教材的设计和编写,把物理与环境教育紧密相连。在校本课程中,开设了多种选修课,如《物理视野拓展》、《生活中的物理》、《物理史的启迪》、《实验物理》、《物理模型与手工》等。

学校在高一新生入学不久,就在全省率先编写出各科汇总在一起的《高中新课程选课指导手册》,让学生和家长能了解和支持新课改,同时也尊重学生对课程的自主性和发展性需求。

二、积极实践,大力推动市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进程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中,我们采用“培训、实验、研究、推广”一体的运行机制。不仅把本校工作做好做实,同时作为一个教改重要基地,发挥其强劲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大力推动市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进程。

2005年,通过投标、竞标、中标等程序,--中学成为市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点,在8月份主办为期五天的培训活动。同期邀请了苏教版、人教版、鲁教版物理新教材三位主编教授作专家报告,介绍有关物理课程标准以及物理新教材编写的思考;还有南师大、市教研室的老师及本校三位市物理学科带头人也分别作了主题讲座;本组老师全部出动,分组对高一前三单元教学作了案例研究,制作成课件,在大会上进行说课,与大家一起交流研究,探索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有效途径。并把老师的讲座和各节课的课件刻录成光盘,赠送大家,培训工作的组织和实效得到了广大老师的高度赞扬。大规模的培训活动,对全体老师起到“充电”的作用,能有效地帮助物理教师深入理解物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观点,促进广大物理老师顺利超越传统平台,在新课改的广阔天地中成功进行角色转换。(见附录1 培训日程安排一览表)

正式实施新课程以来,本组老师又多次为全市高一物理集体备课活动作讲座。如必修1的第一章、第三章、必修2的第三章,对每一章节的知识框架解剖、重难点分析突破、主要活动解读、情境的素材挖掘和教学设计的建议及每一节课件的提供,都给全市老师的教学工作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三、课堂教学特色鲜明,影响力强

--中学物理组老师,潜心研究教材和学生,教学各具特色。在实施新课改以前,就敢为人先,非常注重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原则,把学生的理性学习和情感熏陶有机结合起来。拿到新课程标准,我们好好学习、细细品味,觉得十分亲切,我们多年来教学中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在新课程中似乎找到了归宿。实施新课改以来,大家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强调情境创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知识水平,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相互合作、共享成果,大家采集不同的素材,共同商讨,创设独特的教学情境,以达到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最优化。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每一个人都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虚拟的角色,在虚拟的情景中进行着极有现实意义的探索。这里有着同龄人间思维的启发,也有着前辈和后人智慧的碰撞,同学们学会表达自己,学会反思自己,更要学会欣赏他人。

第三篇: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面面观论文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的成效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验区学校在学分管理、过程性评价、必修课教学、选修课开设、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作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形成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的一系列亮点。

第一,关于学分管理。实验区学校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高中各学科新课标的基本精神,普遍设立了包括任课教师、学分认定小组和认定委员会这样一个完整的赋分管理系统,规定了由学生提出学分认定申请、任课教师初步认定、学分小组认定、学分委员会复审确认等这样一套学分认定的程序。就认分的标准和条件而言,实验区学校采取模块测验与学科课程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模块测验成绩一般占总评成绩的60%,学习过程表现占总评成绩的40%。后者由语文作业质量、平时测验成绩、学生课堂表现和修习时间各项累计而成,既顾及到课堂作文、课外练笔、知识归类、单元测试这些硬性方面,也注意到学生学习态度、对课堂参与的程度、提出问题和所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等软性方面。各实验学校在实践中正探索出各自一些具体的方法,从而使学分管理渐趋合理化。

第二,关于基于模块的必修课教学和由系列组成的选修课教学。实验区学校的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由语文1—语文5这五个模块组合而成,每个模块 36学时,2学分,共两个学段完成,其课程价值在于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获得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10学分。选修课程含五个系列,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究”,每个系列下再设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其课程价值在于满足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发展差异。作为对国家课程之延伸与拓展的校本课程,则是在盘点学校课程资源基础上而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设的,有的实验学校又分为校本课程必修和校本课程选修两类。深圳南头中学语文教师开设的校本课程,通过其名称即可管窥课程内容:“校园语言艺术”“从池莉小说看女性形象塑造”“网络语文教学”“西方经典文学欣赏”“唐诗鉴赏与吟诵”“另一个世界——走进智性的欧·亨利”等。伴随着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趋向个性化,这些校本课程愈来愈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成为学校课程魅力和课程个性之所在。另外,课题式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也是这次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一种创新尝试。实验区学校结合语文活动的展开,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收集并整理资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如广东实验中学在诗歌单元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诗歌的创作和配乐诗朗诵,并以多种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交流,极大地唤醒了青春期学子们旺盛的诗歌审美意识——殊不知,对诗歌的创造性“自觉”恰是全方位提升语文素养的最佳突破口。对此,如何评价都不为过高。

第三,关于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型。义务制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实施表明:教师角色的转型是关系课改成败与否、关系课改在多大程度上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高中课改也如此。其转型包括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一系列方面。就教学理念而言,实验区学校教师开始形成以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和审美素养、发展言语能力为核心的生本观,从而使教学的价值重心由教师向学生位移;就教学方式而言,实验区学校课堂上更多的是体现多元开放、动态生成的“绿色生态”,自主、探究和合作已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机械单一的讲授式教或接受式学已逐步得到改观;并且,教师能够针对智商和情商落差的学生群体而施以多元评价和开放式引导。尤其从样本学校的课例来看,教师非常自觉地从课堂上的主宰者转变为主持人,避免了单向度挥洒教师才情而将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还给学生。广东实验中学的《沁园春·长沙》一课,以学生“展示→众生答辩→共同探究→集体朗读”为基本线索,充分调动了学习者主动、积极探究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课程进展跌宕起伏,并且有一定的深度感。

二、辩证认识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几对关系

当然,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直逼课程的深层,尖锐地反映出语文新课程的本质要求与课程主导、课程管理之间的核心问题,凸显出语文课程积淀已久的内在危机。对此,我们要予以认真分析和辩证处理。

第一,辩证认识并处理课堂形式之新颖与课堂内涵之深度。伴随着学习者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其新颖活泼的学习方式自然替代了传统指令型课程中教师陈旧的讲授教学,即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形式特征的群言堂刷新了以教师意志为主宰的一言堂。然而,如果这种“刷新”仅仅是停留在作为课程物质载体的课堂组织和活动样式上,如果仅仅停留在以一种新鲜的感性活动样式更替另一种乏味的旧有活动样式上,那么,这种所谓的改革只是在课程平面上花样翻新而少有实质性意义。不幸,部分事实正是如此。诸如课堂教学只是滞留在文本的浅层甚至与文本原意错位,而教师误导下的学生参与依然甚有广度、形式踊跃,直到课堂终端既看不到教师精彩的点拨或有机的升华,也看不到学生思维的闪光或言语的出彩,甚至部分教师有意识用声乐光色来掩饰这种苍白的感官教学,从既往的教条主义教学滑落到现在的技术主义教学。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致命伤,文本自身所包蕴的深沉意蕴与师生浅层解读这两者之间、课堂活动形式的踊跃与语文课内涵单薄这两者之间,落差十分悬殊。因此,语文教师要确立新的课程质量观,通过课堂的特定组织形式和活动样式来达成学生学习质量最优化。凭借优美文本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言语能力,是语文课程的价值目标,至于课堂组织形式和活动样式的选择应当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价值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力主下述意见。其一,主张对文本世界的深度介入。包括师生对文本的共同深度介入——当然首先是教师自身。在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注意避免“淡出文本”的错误倾向。作为课程价值的自觉开发者和课堂教学的实际主持者,语文教师要从独立自主的思想立场出发,凭借长期积淀的审美素养而与文本作者站在同等或接近的层次上深度对话,放弃思维上的盲从、俗化或不作为。当教者获得了与作者同等或相近的思维高度,这就为语文新课程的价值实现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此后,教师才能有方向感地引领学生融入文本——这方面,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任重道远,使命感不能不紧迫而强烈。其二,追求多元交融、异质互补中的课程进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作为人文学科课程,语文课程的实施进程只有在讨论、质疑、批评的开放性氛围中才能获得最后的深度,并抵达课程的核心——催生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这里,英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斯滕豪斯倡导的人文学科课程的“过程原则”,对我们如何有深度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斯滕豪斯的“过程原则”主要认为:(1)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讨论、研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2)在处理具有争议性问题时,教师应持中立原则,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论坛;(3)讨论应尊重参与者的不同观点,无须达成一致意见;(4)教师作为讨论的主持人,应对学习者的标准和质量负责。[1]我们无意照搬斯滕豪斯的“过程原则”,只是针对语文新课程的实施现状吸取并化用其精神而已,旨在突破课堂教学的平面化、开掘出语文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应有的深度。

第二,辩证认识并处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自觉引导。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强,按理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和探究学习方面更易见成效。但是,如果教师淡化了“引导”意识,“放手”学习就会异化为“放任”学习,即使是课堂上的生成过程也未必能实现优化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从实验区学校现状来看,语文教师往往有两种“过忧”。第一是过多担忧“师说”,惟恐被人讥为封闭课文、包办学堂。其实,对课文适时适度的解说完全是教师职责内的正常教学行为——当然,这里“说”的前提是教师对课文精心体认和对学生的真诚倾听。第二是过多担忧“师评”,特别是有意避免对学生引领性的评议,惟恐被讥为用“预设”压制“生成”。其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自觉引导并非截然对立,否则教师将会丧失“导学”之功能。语文课无疑应是各方学生欢乐轻松、洋溢生命活力的学堂,语文教师的使命就在于有步骤、上品位地精心“导学”。教师的这种自觉引导,当然不等同于指令型课程中的强制性灌输,这种具有本质差异的引导应该具体表现在下述课始、课中、课尾三个阶段。首先,课始导学。这是指语文教师通过个性化的导言,布设乐学好学的艺术氛围,引导学生以主动的姿态获得学习者的角色感,并融入到对特定文本(教学内容)的学习状态中去。这种导言的设计、情绪的调适应从三维目标出发,具有诚挚感人、针对性强的特点,真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课中导学。语文新课程主张学生自发地生成问题,努力促进其从“学答”向“学问”的深刻转变,以“生问——师答”或“生问——生答”的方式推进课程向纵深发展。那么如何确保学生课堂上所丛生的问题之有质量、有内涵呢?答曰:教师有眼力的筛选。对好问题的敏感、对问题实质的透视,这是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一个新的高要求。能够迅速识别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之发展的问题,并以这种问题为抓手调节课堂学习的方向,不是“预设”而优于“预设”,这样,教师就能有效引领课堂学习的流向,在“预设”和“生成”的夹缝中游刃有余地创造独特的课堂教学新境界。再次,课尾导学。好课的课尾也应是“豹尾”——体现为教师有高度的引导。

当学习者在文本世界及其丛生的问题中曲折穿行后,教师要力拔视点、挺出高度,让学生视野敞亮、心怀澄澈,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或是课尾揭示文本题旨,给予学生咀嚼回味;或是标示未尽问题,留待学生攀高觅远;或是激扬生命才情,给学生心灵酣畅洗礼;或是挥洒教学智慧,为学生开启思维新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正如妙笔可以生花启智,好课亦应流韵绵远。教师自觉的导课艺术,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添加源源不断的动力并转化为其可持续学习的后劲。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教师的引导可谓功德无量。

第三,辩证认识并处理专家培训的一统化与师本教研的个性化。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前,各实验区普遍进行了统一的岗前培训,包括宏观的通识培训,中观的学分评价以及排课和选课指导的培训,微观的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和语文实验教材培训,总计达40学时以上。这些颇有力度的大规模培训,对激发一线教师的“头脑风景”、更新其课程理念、教学方法和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说,这是驱散指令型课程与教学中教师思想阴霾的“前哨战”,是实现教师专业角色转换前的一场必要的“精神洗礼”。然而,高中语文教师要“脱胎换骨”,较之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同行更有难度、更需旷日持久的渐进式“陶冶”,最后才有可能实现本真意义上的“角色质变”。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坚持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坚持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方针。[2]而笔者认为,这种细微的渐进式冶化,只有通过以任教学校为基地、以自己课堂为载体的“师本”教研,才能渐次实现。所谓师本教研,是语文教师以课例为对象、以课题为载体、以教学评论为引领的新教学研究范式(paradigm),倡导并落实好该教研模式旨在促使教师主体切实深刻地融入到语文新课程中去,并走向特色化和个性化的创意发展。师本教研的价值观在于:凸显语文教师在把握新课程规范性基础上的个性化价值,在开放自由的课程空间中获得个性化成长。师本教研的资源观在于:教师将自身日常的教学经历及其感悟视为重要的研究资源,有意识地予以开发和利用。具有上述特征的师本教研能够有效弥补新课程一统化师训方式的缺陷,在实施中宜注重下述操作要领。首先,师本教研要以课题为载体。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从既定课程计划和课程指令的机械执行者转变为开放、生成的个性化课程之创造者,这就必然进而要求教师成为上述创造性实践的研究者。教师应在强烈的“研究意识”支配下,从自己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转化为深入探究的课题。这种课题从自己的教学活动着眼,切入口微观、开掘度深入,通过“实验→反思→再实验→再反思→升华”的研究流程,使之成为语文教师职业生存和成长的基本方式,又凭借语文教研组这个学习型组织的平台得以合作互补。这样,教师的课题研究就走向日常化和生活化了。其次,师本教研要以课例为对象。聚焦课例,是师本教研摆脱教研之浮夸虚饰的根本所在。观摩课、研究课、示范课以其明确的教学理念注入其中而自然获得研究的价值,至于日常的“推门课”因其教学原生态而同样具有可研究性。对以行动研究为特征、以反思教学为习惯的语文教师,课堂上的林林总总,从文本解读到问题生成、从教师引导到师生互动、从口头发言到心理流向,每个教学环节或层面乃至某些细节,都可以纳入研究主体之视野,都可能构成引发教师灵思和感悟的研究素材。复次,师本教研要以教学评论为引领。在专家教授的高深理论与一线教师的课堂教例之间,存在着应用理论的中介——教学评论。教育理论如何指导课堂实践,课堂实践又如何升华到一定的教育理论,这需要教学评论作出贴切稳妥、针对性强的阐释和提炼。而目前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比较薄弱的恰恰是以自觉引领意识为支撑的教学评论的匮乏,它直接导致教育理论与课堂实践之间的脱节,导致一些语文教师即使是面对品位高超、且体现课改新理念的优质课例,也不能作出准确到位并有深度的“解读”。因此,在实验区有计划展示公开课的同时,还要作好恰如其分的引领性解读,如以既有理论修养又熟悉课改实践的教研员、语文学科带头人和高校语文学科教学论教授做课例评论员,对其所蕴含理念、教学方法、课堂流程等功过得失作出恰当评说,使课例精华能够为一线教师所内化、所汲取。

三、展望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前景

正如已有学者急切指出的那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有待全方位突破的“森林之旅”。[3]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亦复如是。这里需要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央政府在各个方面层层配套、协调跟进。目前,制约语文新课程继续深入推进的问题尚多,突出的有下列几个:

第一,高考语文新方案急需出台。实验区高中语文新教材已在陆续出版,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却疑虑重重,在新高考方案未出台前,教师的习惯性思维难免是“跟着高考走”,因而依然难以释放自己的教学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不少教师个体乃至实验区学校表面上敷衍、骨子里观望——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尚有社会原因,毕竟读大学是一种最广泛的受教育需求。高考方案还直接影响着学生选修课自主权的落实。比较2008年9月才将实施的香港高中学制和课程改革,港府已在2005年向学校公布大学招生的具体准则、开发新的高三考试和教与学资源,[4]这将使得香港高中教师在实施语文新课程时心中有底、从容不迫。而大陆原定在 2007年秋季全面推开高中语文新课程,这当然使作为课改先锋的实验区学校语文教师心中迷茫、行动迟疑。

第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相对滞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高中语文新课程建设中前所未有的一项重点工作,实验区学校已经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但总体而言,十分薄弱甚至有的学校尚未起步。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本地本校的特色资源出发,本质上取决于特长型、研究型教师的智力支撑——而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此类个性化师资的匮乏。由于指令型课程与教学中多数语文教师既无客观条件、也无主观意愿来积淀自身的语言文学素养,故课程栅栏撤去后,就难以有效利用新的合法的课程空间。这又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的研究性学习,限制了教与学的领域的自由伸展。

第三,大班额束缚了新的学习方法的切实贯彻。语文教师面对60-70人的大班额,显然难以组织好高效教学,难以落实好自主、合作和探究这样的新语文学习方式。这样,教师目光往往只聚焦那些正在完成教师指令的“任务学生”,对其他普通生的非课堂表现则视而不见,从而使“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学习”的要求容易落空。特别当学生面对开放性文本而问题和质疑丛生时,教师就不能有效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表现,更难以透视其心理流向了。

第四,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难以有效实施。从单一的终端评价转向兼顾终端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观的一大进步。其中,过程性评价适用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自主探究性活动)的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这对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但从实验区学校的实施情况看,过程性评价的操作尚存在如何细化、量化和科学化的难点,在没有提升过程性评价在学生总评价中的权重之前,在语文教师没有真正获得相对考试自主权、相对课程管理自主权之前,要将过程性评价的共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评价实践,难度很大。

上述问题既有高中课程改革各学科的共同性,又有语文新课程实施中暴露出来的特殊性。从深层次看,它们涉及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各个层面,无疑需要上下协调、多方配合而予以化解。课程改革远不啻是专家或教师的事情,它其实是整个教育改革乃至社会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孤军深入难以获得最终成功。尽管问题重叠,但展望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前景,我们依然充满深切的期待和坚定的信心。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没有给新课程提供折返之路;前行的沉重,突破的艰辛,将伴随新课程的坚强崛起而成为一种必要的预付代价!

【参考文献】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9.[2] 袁贵仁.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有力师资保障[N].中国教育报,2005-7-25(2).[3] 崔允漷.期待突破的“森林之旅”[N].中国教育报,2005-11-13(3).[4] 程材.香港将改革高中学制与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第四篇:高中教学论文《新课程地理地图教学与读图能力相关研究》

高中教学论文《新课程地理地图教学与读图能力相关研究》

[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于2006年秋季在浙江省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高中地理新课

程理念的落实是一渐进的过程。地理新课程地图教学对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地理方法、地理观点的培养至关重要。地理新课程标准、会考标准及高考考纲中都有明确的读图能力要求。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个别访谈、教师间的交流等方法发现,在地理教学中没有正真发挥地图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地图的编制不科学,教师利用教学用图引导教学的策略值得探讨,地图教学资源不够完善,学生利用地图自主学习的能力尚有不足,通过地图教学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潜力巨大。在实际教学中要以新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重视体现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要明确地理图像在地图教学中的地位、偿试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地理图像、不同学生的和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效结合;要加强教学交流与合作,在教学中做到资源共享,推广成功的地图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具体措施是在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等层面对影响地图教学有效性因子进行改进,通过有效地图教学确保地理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关健词]新课程地图教学读图能力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在全国已平稳实施。然而新理念的落实,从理论到教育实践,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对于地理学科的教学,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贯彻新的理念,特别是在地图教学中在继承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改变过去一些落后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理念指导地图教学,以新教材观、新师生观来进行教学定位,以提高地理地图教学的有效性,是地理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与评价对读图能力的要求

1.地理新课标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要求

[1]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有这样的要求:“学

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在实施建议之教学建议5要求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利用网络中的地理信息资源、电子地图和信息技术优化地理教学。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地方可仍以教科书中的地理图像、地图册为主要媒介等方法帮助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需要的地理信息,并学会应用”。活动建议:用电子地图查询信息等。

2.新教材中地理教学用图的地位

地理教学媒体可分为语言符号媒体和非语言符号媒体。地理教学最常用的非语言教学媒体之一是地理教学用图。198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R·W·斯佩里和他的同事发现对空间的认知能力与对复杂事物的理解能力方面右脑优于左脑,文字不能清楚地表达空间的概念,地图以图像形式巨大的信息量,决定了其在开发右脑,挖掘学生潜力中不可替代的作用[2]。下面是新课程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教科书中各地理图像的运用情况统计(见表1):

表1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模块插图使用统计表

模块

必修Ⅰ

必修Ⅱ

必修Ⅲ 地理分布图 23 14 36 示意图 40 17 7 图片 42 51 56 统计图 9 7 9 关系图 5 5 11 表格资料 4 10 2

可见,地理图表的运用,在教科书在占很大的篇幅,弥补文字资料的不足与表述的限制,特别是传统意义上的地图,即地理分布图,以其空间性、直观性、简约性让人易于识别和记忆。这类地图的大量呈现,是地理教科书的显著特点,是地理板图的主体,是地理事象分布教学的重要手段。

3.国内外地图教学状况及趋势

(1)美国地理地图教学

20世纪末,美国的地理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1993年,美国签署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s 2000:Education America Act),以法律形式将地理学科指定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提出了“2000年所有美国学生都要具备运用地理学的能力”。1994年颁布的《生活化的地理学:国家地理标准》(Geography for Life: National Geography Standards,1994)是美国地理教育史上纲领性文件,体现了地理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教育理念[3]。《美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通过地理教育,让学生了解并知道:如何使用地图,用空间的观点来获取、处理及表达信息。

(2)香港高中地理的教学用图

[4]彭晓风通过对人教版2001版高中《地理》(下册)与香港文达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的《新地理》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教材都注重图文结合、学练结合。人教版和文达版的地理教材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图像,这些图像生动直观,信息量大,十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创造等各方面的能力。从数量上看,文达版教材的图像总量要高于人教版教材。在表述形式上文达版教材的语言很生活化,图像系统很丰富,照片种类很多,质量很高。多样化的表述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澳大利亚教材教学用图

谢辉[5]等通过对国外高中地理教材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澳大利亚地理教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认识技能和社会技能,即运用地理资料(如地图、图表、统计数据等)阐明和发现地理问题,进行逻辑思维,从而提高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4.高中阶段地图教学现状

从调查统计的资料及对不同年级一些学生、教师的访谈,发现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对教学用图不够重视的情况,一是教师没有很好地去引导学生用图;二是学生没有用图的习惯和兴趣;三是基于一种惰性,学生懒得看图和翻图;四是对读图的能力培养认识不足。这种情况越是低年级就越明显,这也是基于读图能力及基础不同,对地理课程的重视程度的不同的缘故。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地理很感兴趣,特别是对地图册及课本中教学用图,通过看图识图,极大的丰富了他们的地理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学会了探究、丰富了情感。

二、影响地图教学有效性及读图能力提升的因素

1.中学地理教学地图运用上的困惑

我国现行的中学教育中,地图教育主要在地理课程中。通过多方调查了解,现阶段地图教学中面临的实际状况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地理图表的运用重视程度不够,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等方面能力的意识不强、对现有资源利用不充分,教师绘图、多媒体运用等教学技能有待加强,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现代教育理念存在欠缺。对地图不感受兴趣的学生较为普遍,学生读图能力困难较大,75.33%的学生对自己的读图能力信心不足。学校地图教学资源不足、师生用图观念较淡薄、教师教学水平有限,方法陈旧、教学用图与生活联系少、学生缺乏实践和应用等直接影响了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提高。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没有很好发挥地理图像在地理教学中的功用和价值,也难以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新课程高中地理教材中教学用图的诸多缺陷及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

通过对比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教学用图的选择上虽有明显变化,如地理图表的在教科书中占的篇幅有较大增长,弥补了文字资料的不足与表述的限制,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在图片色彩的处理、教学用图的选择、与正文的搭配、版面的设计处理等方面有待完善;地图反映的内容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缺乏亲切感而且不能很好地反映我国社会发展,缺乏现实性和时代性;教学地图册不能及时反映最新信息,地图类型单

一、呆板,与课本、生活联系不密切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挥,也不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教材中的地图以行政区域图、自然地理图及原理图为主,缺乏乡土地图及实用性,无法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由于这些原因,造成学生在生活中使用地图的意识淡薄,读图能力

差,难以对教学地图进行分析综合等,影响了地图素养的养成。

3.影响到学生读图能力发展的因素

从上面的统计资料显示,影响学生读图能力的发展的因素可归纳为如下几类:

(1)学生自身有关的原因。如个体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程度,会影响其投入本学科的时间和精力;个体对读图方法的运用与撑握程度;个体的识记方法与水平;个体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个体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个体所拥有的学习资源等。

(2)教师因素。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教师对各种地图教学资源的运用,教学的组织与教学策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要求等。

(3)地图教学资源的及其质量的高低。如教学用图不典型、不科学或不具代表性,与文字材料配合不好;使阅读和使用地图的知识和技能难以巩固等等因素,直接影响了教学有效性的发挥。如教学条件与教师教学水平的限制;教学方法陈旧、组织形式不恰当;有些地理教学用图与生活联系少;学生缺乏实践和应用;教学用图不典型、不科学或不具代表性,与文字材料配合不好;使阅读和使用地图的知识和技能难以巩固等等因素,直接影响了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三、提升学生读图能力的地图教学策略

为提高地图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升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可在以下层面加以改进:

1.学生层面:重视学习方法与技能的灵活运用

(1)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地、及时地去学习,善于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要求学生善于利用家庭、同学、老师、媒体等渠道帮助自己学习,在共同学习中获得快乐与进步。

(2)善于充分利用各种地图学习资源

地图教学资源一方面来自学校,另一方面来自社区。如社区中的地形地貌、气候河流、经济发展等自然人文资源都可为我所用,让它发挥出最大效能。

(3)善于在教学用图中探究与发现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探究教学用图中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规律、原理,学会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教学用图相结合,实现地图教学的能力提升效果。

(4)学会灵活的识图方法

对不同地理图像的识别与记忆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地理分布图中地理事物的记忆识记可采用的方法有:网络识记、归类识记、规律识记、形象识记、对比识记等。

(5)使地图学习与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相结合在地图学习中,要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结合自己原有的生活体验,不过分钻研繁、难、偏的地理图像,或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6)要偿试动手画图或制作地理模型、学习用具等

实践操作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地理学习中通过画图,自制模型等不但能使已学知识得到巩固,而且能在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知识的运用。

(7)重视学习过程的参与和经验的积累

新课程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态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在地图学习中,要重视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习充满活力,不断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从而改进学习方式方法,使自己的学习不断进步。

2.教师:合理运用地图有效教学策略

不同地理图像、教学媒体运用应采用不同的策略 [6]:

(1)地图、图表的运用策略:①选图恰当,紧扣主题②图表配合,简明扼要③选择制作规范的地图。地图、图表的展示要求:①要注意采光条件②图幅大小适当,突出重点③悬挂方法得当,利于教学④把握好展示时机。

(2)地理景观图的运用:注意要典型性、生动性、针对性、对比性,展示时一要注意数量,二要掌握出示时间,三要突出观看重点。

(3)地理板图、板画的运用:简化原图、突出要点;展示过程、变静为动;启发诱导、发展智力。

(4)幻灯、投影的使用:目的明确——辅助教学、不宜过多;关联性强——表现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适时演示——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教师主导——观看时教师进行有效指导、明确重点;操作熟练。

(5)地理专用教室的运用:关注最新的教育媒体技术进展,及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如制作网络课件、处理一般图像等

20世纪80年代,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Dreyfus和Berliner等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将教师专业成长分为五个阶段: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和专家阶段[7],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经历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进步,超越自我,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地理教师要把各种要求内化到自己教育教学之中,积极开拓进取,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艺术素养与教学风格。在地图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各种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

3.学校:积极建设地理课程资源库

针对现行学校开展地图教学难度较大的现状,不同学校及教师应努力完善地图课程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直接参与与感知的机会,为教学创造有利条件。具体内容如:

1、传统装备

2、电教媒体

3、多媒体技术

4、地图教学资源

5、地理实习场所等。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与学生的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所必备的内容。

综合上述分析,要提高地图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有明确的新课程理念。没有新的课程理念作指导,就没有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材观,就不会有新理念下的地图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师要努力改善自身的教育素质和教学技能,重视研究学生与教材,积极探究适合教师、学生、教材的地图教学方法。其次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让课程走近学生,通过情境设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研究从现代教育技术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四是要使地图教学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生活实践,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读图技能。五是要不断改善学校的教学件,不断积累和更新各种地图教学资源,为一线教学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六是要加强教学交流与合作,在教学中做到资源共享,推广成功的地图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

出版社,2003.11.[2]刘桂侠,张效国.地图—凸显地理学科特色与开发右脑的切入点[J].地理教育,2007,(2):

66~67.[3]毕超.美国国家地理标准[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9).[4]彭晓风.大陆(人教版)与香港(文达版)高中地理教材比较 [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6):40—41.[5]谢辉,张雷等.国外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3):4—6 [6]段玉山主编.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7]傅建明主编.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

第五篇: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策略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发展和应用教育技术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促进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条件。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结合实际分析了培训的过程,提出了4个方面的培训策略,希望这些策略能为今后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教师培训

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最有效的途径,对于加快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为此,天门市教育局积极创设条件,认真实施项目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实施策略有以下4个方面。

1完善设施,构建“三个平台”

1.1完善基地建设平台

近年来,该市已累计投人4001)多万元,在26个乡镇装备了60个电脑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在此基础上,2010年又对部分培训基地和培训点的硬件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如,投人50万元新建市电教馆培训基地,投人巧。万元更新巧个乡镇培训点的300多台电脑设备,投人100万元为各培训基地和培训点装备电子白板教室90个。形成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市电化教育馆培训基地为龙头,各乡镇培训点为依托的,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覆盖全面的培训体系,为深人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1.2开通培训管理平台

在中央电化教育馆和湖北省电化教育馆的强力支持下,该市教育局专门设置了高性能服务器,安装完善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平台,实现了全市联网、资源共享、整体开发、综合应用。配备了专职管理员,建有培训资源馆,建立健全各培训批次和班次编排、教师分配及综合管理体系,全面掌握每一位辅导教师和每一名学员的学习培训情况,实现动态监督、严格管理。目前,在该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管理平台上,教师在线辅导和学员在线学习每天均在1500人次。

1.3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为增进广大教师的学习交流,天门市教育局抽调技术骨干,开通了全市教育系统技能培训互动交流平台。通过该互动平台,教师们可交流学习心得、探讨教学方法,平台学习内容丰富、气氛活跃。同时,该市电化教育馆设立了专班人员坚持在线互动,保持信息互通,对教师提出的疑难问题第一时间分析答复,设备故障第一时间指导排除,切实保障了全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2精心组织,实施“三级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以省、市、校互为支撑,上下联动的“三级培训”。

2.1省级培训育种子

参加省级培训的教师肩负着培训全市教师的重任,是三级培训的种子选手。2010年该市被确定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试点市之后,该市教育局通过教师申请及学校推荐、专家审核等方式,精心挑选了60名具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具备较强教学能力和责任心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5月初,60名教师全部以优异成绩结业。

2.2市级培训壮骨千

根据省级培训成绩和学科特点,通过选拔,确定了市级培训“讲师团”组成人员,从7月8日开始,“讲师团”分成27个培训小组分赴各地对全市1500名学科教师进行30课时的集中培训。

2.3校本培训重实效

市级培训结束后,全市中小学校本培训分学校组织实施。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校长、教研员、年级组长、科任教师全员参与培训,确保人人通过考评。

3规范管理,突出“三个强化”

严格培训管理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在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过程中,应坚持细节管理、强化过程监督、确保培训质量。

3.1强化授课管理

设立管理平台,给市级培训“讲师团”的每位主讲教师分配账号和密码,确定了各模块的讲授重点及作业。所有主讲教师集中备课,形成统一的教案和讲义,并将培训教案、讲义、课件、教材及作业布置内容,全部纳人管理平台中的“资源馆”,为全面开展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提供资源及下载服务。

3:2强化培训监督

除举办集中的现场讲学之外,该市教育局还通过在线监督主讲教师每天是否按时登陆管理平台,查看学员上线学习情况,及时布置和批改学员作业,适时安排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和小组成果展示等活动,引导学员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促使学员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平台管理员每天统计各培训点教师和学员在线人数,监测培训进程,定期下发培训通报,促进培训工作。

3:3强化过程评价

为确保学员认真参与、学有所获,建立和完善了以学员培训过程评价为主导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并把形成性评价作为学员教育技术能力整体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最终的教师专业化考核中占有重要位置·各主讲教师对学贯拳与培训的活动情况,分内容·分类别·分时段实施阶段性的3成性评价,不仅起到了激励学员的作用,而且成为教师诊断学员学习效果、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4注重成效,狠抓“三项落实”

4.1领导责任落实

该市教育局成立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禾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实施方案》,明确了相关负责人、学校校长和主讲教师职责,分解了培训工作任务。各学校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指定了专人负责,确保了责任落实。

4.2督促检查落实

在培训过程中,采取局党组成员包片、机关干部蹲点的方式,向各培训点派出督导检查组,指导培训工作。各培训点严格过程管理,做到活动有记载、备课有课件、学习有笔记、课后有反思,做到了培训活动生动活泼,培训内容充实丰富。

4.3考核评估落实

在初级培训结束后,严格组织中小学教师教育雄术能力考试,对考试合格者发放《教师教育拉术能办初级培训合格证》,并将《合格证》列人教师竞聘上岗、晋升职称、评优评先以及计发绩效工资的基本条件。同时将各校教师完成教育技能培训的情况与校长任期责任目标挂钩,与学校评先评优以及远程教育设施优先装备挂钩,对积极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早成绩优异的学校和教师予以表彰奖励。

下载老师实施新课程教材能力研究阶段性小结(论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师实施新课程教材能力研究阶段性小结(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设计的质性研究论文

    摘要:对一节化学公开课的形成过程的分析表明:教师的已有实践性知识、评价导向、课程理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现实因素共同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案例+实践+反思”是教师......

    课题研究实施工作计划及小结(★)

    小课题《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题多变”的训练研究》 实施阶段工作计划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一题多变”的训练研究》实验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

    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反思

    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读书反思 初中语文(董富智) 目前,正在全国分步实施、有序进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

    教材研究与教育经验论文

    教材教法研究与教育经验总结 通辽市新世纪私立学校 梁毅轩 关键词:教材教法、教育经验总结 摘要:文章分为两个部分:教材教法与经验总结。其中,教材教法主要从备课和上课两个部分......

    小学体育实施新课程阶段性工作小结

    小学体育实施新课程阶段性工作小结 广西柳州市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市课改革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广大教师同心协力,工作紧张、有序、扎实......

    学生阅读能力评价研究小结

    学生阅读能力评价研究小结 贝露文武学校尚翠珍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能力……”......

    课题研究 阶段实施计划和小结

    课题研究 阶段实施计划和小结 一、前 期 阶 段 (一)实施计划: 2015年9月1日~10月20日,建立组织机构、课题组学习该课题的相关理论,撰写该课题设计论证材料,进行调查问卷并分析......

    课题研究实施工作计划及小结(含五篇)

    课题《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阶段研究计划和工作总结 《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以来,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已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