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世纪教师素养有感(共五篇)

时间:2019-05-13 07:2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新世纪教师素养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新世纪教师素养有感》。

第一篇:读新世纪教师素养有感

读《新世纪教师素养》有感

读了整一学年的《新世纪教师素养》这本书后,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的同时,又对于漪老师的言论深为折服。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名师之述好矣!其实,毕生的经验之谈,又怎一个好字了得!在教育教学中身为新世纪的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优质素养,于漪老师已经阐述得非常详尽而又独到。

最近我又抽空阅读了《新世纪教师素养》,使我学会如何建构生命课堂,并且明确了下列问题: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新课堂的特点是什么?教师的课堂行为应发生哪些转换?怎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益?怎样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下面是读书笔记摘要:

一、教师课堂行为要变化: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全面发展转变。

2、由“大一统”教育向“让每一个孩子向适合自己的教育转变”。

3、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

4、由“重结果”向“重结果更重过程”转变。

5、由“知识权威”向“平等和谐”转变。

6、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二、变“课本剧”为“教育诗”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变“课本剧”为“教育诗”。“教育诗”有三重含义:变计划性课堂为计划性和生成性互补课堂;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索未知世界的窗口;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能产生美妙的生命体验。

1、变计划性课堂为计划性和生成性互补课堂。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教学流程。

2、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索未知世界的窗口。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为重点: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3、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能产生美妙的生命体验。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和,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通过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备课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背景资料。

2、要在化解难点、突破重点的同时留给学生思维的时空。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形象直观和化难为易而代替学生的思维。

3、要通过网络使学生在乐学的基础上会学,创造性地学习,我们要给学生猎枪,而不是个干粮。

4、要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取代学生的实践活动。我们应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享受第一感觉。

5、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相结合,不要一位否定传统的教学观念、手段和方法,要善于继承优秀的经验。

6、不要让网络取代教师,教师要发挥自己作为主导者的地位,我们反对教师一位地对学生

进行灌输,但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

7、该出手时才出手,不可滥用网络。教学手段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不能滥用于网络。通过阅读我觉得师德是教师的根本,师德修养比教师知识和能力更重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学校教育中最具有灵魂性的工作,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公民道德教育起重要作用。现在 新课程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德育素养,要求我们不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

所以有以下几点感悟共勉:

1、一 教师需要有体面的生活,更需要精神充实的人生

2、作为一种职业,教师必须有对职业的忠诚(对得起这份工作);

3、作为一种事业,教师必须有对事业的忠诚(对得起学生);

4、教师的价值既体现在职业上,更体现在事业上,教师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发挥是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学校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场所,展示才能的舞台,学校发展依赖教职工精神上的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师德”自古是教师神圣的象征,是教师令人尊敬的根本。中国古代就把优秀教师尊称“圣贤”。那时,教师们也把“圣贤”当作榜样。但时代变了,教师的身份,工作的条件,社会的要求,现代理念等因素都影响着教师世界观的形成。那么,新世纪“师德”标准是什么?如何拥有适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师德”?这些决定中国今后发展的重大问题困扰着许多教师。本人读了《新世纪教师素养》一书,边读边思考,逐渐对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有了许多的体会。

有人说教育是启人心智,育人心德的过程。我想古今中外对教育的评说都是如此。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这就要求新时期必须加强师德建设,使祖国的未来更加美好。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都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也就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学校师德建设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也亟待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全面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这正是《新世纪教师素养》一书编辑出版的意义所在。这本书对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和标准,内涵和外延都有详细的阐述,是培养教师职业道德的一本好的教科书。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若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路标,纵然你的水平再高,教育的方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教师的思想、行为,情感都清晰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成为学生成长的无声路标,这种无声路标将在学生的心灵形成孩子进步的内在动力。我想,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洒进孩子心灵的“阳光”,如同引导孩子成长的“无声路标”。读着这本书使我的教师生涯有了归宿感。

我从小就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在这一年中,我深深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清贫,但精神生活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时,我都心潮激动,有融入圣洁情境的感觉,似乎生命价值在教师工作中得到了升华。每当淳淳教诲和优良师德潜移默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都欣喜异常,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从事教师职业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教师工作是社会少有的净土,一生从教会有无比的光荣和幸福感,是图清净的人获取高尚情操的理想职业。教师职业道德就寓含在甘愿清

贫,乐于奉献之中。读了这本书使我对教师职业认识更上一层楼。一年的工作经历,更使我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是一种博大的爱,这种爱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师的职业道德内涵中,最大的意义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烦恼;因他们的退步而沮丧;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望,有时也会感到很累,很烦。但是高尚教师的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种强烈的责任不断激励着教师用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家长把孩子交给教师培养,这是对教师的极大信任。教师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 “教育是爱的职业。”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道德修养的人生写照。

读着这本书,我似乎感觉自己人生意义有了新的寄托。每当我走进校园,面对一个个标准的队礼,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早”;当走进圣洁的课堂,看到一双双渴求的双眸,一颗颗无邪的心灵;当课间泡在孩子中间,看到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我得到陶冶,那么得到满足,犹如身在山水之中,心灵也得到洗涤。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新世纪教师的人生意义就寄托在孩子成长之间。

读了这本书使我对新世纪教师定位的认识达得新的层次。新世纪,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发展为教育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育人”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而是要以培养高素质建设者的要求,做好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不仅要有“爱”,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路标”,更是培养孩子扎实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探求新知欲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良师益友。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以一个平凡教育工作者的诚挚,投身于教育改革的浪潮,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更是一位不断进取的人,是与学生一道成长的人。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教师的教育生命更有限,而教育事业则是无限的。教师的生命要在学生身上延续,教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新世纪教师要在教育岗位上,经络春秋,苦心耕耘,用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去促进学生成长!

这一个学年我因读了《新世纪教师素养》一书而其乐融融。更通过读这本书达到修身养性而提升了生命质量。

滨江小学:吴琼

第二篇:新世纪教师素养

《新世纪教师素养》学习提要:师德篇

师 德 篇

综述:教师职业道德是新世纪教师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主导地位,它影响教师的职业生涯。师德观涉及到教师对待教育事业、对待学生、对待自身利益的态度问题。适应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需要,面对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和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的挑战,迫切要求对传统师德观进行更新和提升,树立新型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构

建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利益,自觉做到依法执教。

第一章 道德的魅力

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特点。教师职业道德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风气,保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健康和稳步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而且还影响学生品德的塑造和提高。师德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师德修养比教师的知识、能力更重要。教师应从自我做起,积极投身道德活动的实践。

二、学习内容及要求

1.识记:(1)道德;(2)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特点。2.理解:以德兴教、以德育人的重要性,即教师道德修养在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3.应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2)加强师德建设应从自身做起。

第二章 理想信念是道德之本

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明确理想信念在人们的道德品质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理想一般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等,其中生活理想是基础,职业理想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桥梁,社会理想是最高层次。理想的实现是要靠个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敬业更要乐业。

二、学习内容及要求

1.识记:(1)理想和信念的概念;(2)理想类型:社会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3)师德修养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

2.理解:(1)教师实现职业理想的要求;(2)教师劳动的三重收获(魏书生语)。

3.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个人在处理职业理想与现实矛盾时的感受和超越。

第三章 教育观念是师德之魂

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教育观念的含义;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对教师教育行为和师德修养有深层次影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要不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通过知识的魅力来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新时期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发展观和学生观,尤其是把学生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二、学习内容及要求

1.识记:教育观念的含义及其对教师行为的影响。2.理解:新的教育观、发展观和学习观。

3.应用: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第四章 师生伦理关系是师德主体

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的基础。平等、民主、合作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实现由传统的师生关系向现代的师生关系的转变:即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权利的人来对待,不得侵犯学生的人身自由和教育的权利。教师要在新课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转变自己的角色。

二、学习内容及要求:

1.识记:(1)师爱的特点;(2)新型师生关系的涵义。2.理解: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变化:(1)是新课程的探究者和开发者;(2)是教与学的设计者与创造者;(3)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与促进者。

3.应用:怎样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1)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2)以爱为基础,信任、理解学生;(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4)讲求民主,宽松和谐:(5)塑造和提升现代教师人格。

第五章 坚持依法执教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依法执教是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内容之一,德治与法治不可偏废。依法执教不仅是教师对自身行为的规范,而且是法律赋予教师的基本义务。以往教育实践中侵犯学生的权利常有发生,在民主法制社会中教师要全面履行法律义务,坚持依法执教,不得侵犯学生的权利,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同时,教师要了解自己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二、学习内容及要求:

1.识记:(1)学生的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隐私权、名誉权、人身自由权、性不可侵犯权、财产所有权的概念;(2)教师享有的基本权利类型及救济的途径。

2.理解:教师侵犯学生权利行为的表现及其法律责任。

3.应用:运用所学的教育基本法律知识,评析学校或教师侵犯学生权利行为的案例。

第三篇:《新世纪教师素养》

新世纪教师素养

新世纪教师的教育观

教育观念制约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的评价,涉及到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

新的教育观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我觉得,作为新世纪的老师必须切实转变或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育人为本”。传统教育观念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即“教书”,是把学生原来不具备的知识,在学校教育中完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积累构建。新的教育观应该是以教书为手段,以育人为目的。人本主义者认为,青少年的成长划由三维世界构成:对生活世界的认识、理解、融合,即学会生活;知识世界的认知、构建、积累,即学生学习;心灵世界的唤醒、感悟、完善,即学会做人。因此,传统的教育观只注意到学生三维世界的一个方面,其偏颇是显而易见的。学校对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的给予,即通常所说的“育人”,对学生如何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起着关键作用。所以,育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2.让学生生活在希望之中。调查显示,在厌学辍学的学生中,有大量的学生不是因为经济困难。这部分学生存在着的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是造成厌学辍学的心理因素。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该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失败是成功之母”曾激励多少人从失败走向成功。然而,对于一个心理、生理、价格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走出失败的阴影却是不易的。如果让孩子老是处于失败的阴影之中,他们永远看不到阳光。而成功教育能使孩子找回自信,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们追求成功的心理动机得到强化,形成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这就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能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不要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把对孩子的批评、指责改为表扬、鼓励,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甘甜。

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育

曾经有个说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它和“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育”一样,都是强调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的。

国家总督学柳斌这样说过:“没有一生下来就坏的学生,有的只是你对他的教育的不当,培养的不当。后来为什么会有很多差异呢?那是环境熏陶促成的。”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人们常用“桶”和“碗”的关系来比喻师生关系,即“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的说法。由此而产生的评价体制也就必然以学生的“碗”接没接到水、接了多少水为标准。这样只用一个模子去铸造学生,只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自然就会把在这一领域不够突出的学生视为“差生”,尽管他在其他领域可能会很优秀或大有可为。

所谓的“差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学生。正如北京市光明小学“我能行”激励式教育中的一句口号:“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所说的,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这就是新世纪教师应该具有的学生观。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平等、民主、合作

——师生关系新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了上述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摈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共奏和谐乐章。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知识、人格、精神、道德等各层面展开交流,通过师生在知识、情感、道德、灵魂等各层面的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还指师生双方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都具有完整的个性;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谁也不能控制、操纵谁,或者强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建立一种平等、自由、宽容、关心、鼓励、合作的关系。师生双方共同达到理解沟通、和谐一致,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社会性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新型的师生关系,是需要从多层面来认识的。它至少应该包含这样几个要点:从人际关系来说,应当是平等的、朋友式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从教育过程来说,应当是民主的、互动的、和谐的,而不是“专制”的;从教育方法来说,应当是服务的、全面负责的,而不是只管“教”的;从工作目标来说,应当是着眼于未来的、对学生终身有用的,而不只是看到眼前的。从工具到顾问 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称职的教师首先要明白: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道,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除此之外,教师越来越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位顾问,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学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这样的教师,不仅仅只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不再只是一个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而应该是一个有创造性的教育者,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大量的信息,从而更多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顾问。掌握新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已经成为新世纪教师教育理论的新取向。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观与客观、相对与绝对、接受与发现、结构与建构以及普遍性和具体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学习不是由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而且,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代替的。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带来的是一场学习上的革命。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1.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的知识,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2.教师要做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不能只是一味地讲授,要设计真实的任务,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善于与学生并且善于组织学生与教学媒体之间进行多维互动,设计支持并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3.让学生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把当前的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进行认真的思考。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即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这种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但每个人都可能在一、两个智能领域表现得突出,因此,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孩子的智能强项,使孩子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首先要确立这样的几个观念:1.“每一个学生都是好的”学生观;2.“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智力的晴雨表”的智能观;3.“为了多元智能而教”的教育观;4.灵活多样的评价观。同时还要求老师努力做到:注意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其他智能领域,重视发展学生的所有智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鼓励学生经常使用他们所有的智能,并模糊评估和课程之间的界限,把评估当作日常教学和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新的理论将会带给我们新的理念,让我们在新的理念指导下,不断成熟。

确立新的教材观

教师是做什么的?过去的回答我们常可以听到的是——教书的。长期以来,把教材中的知道传授给学生成了老师的根本任务,也就是说,教教材是过去的、占据老师全部教学内容的教材观。

在新世纪,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教材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因此,新的教材观应该包括:

1.教材是“材料”。在新的课程理念里,教材不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惟一依据”,它只是一种主要材料,是“学生和老师进行教学的材料”。这样,我们就可以接受与此有关一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变化:顺序可变、时间可调、实例可换、内容可选。

2.教材是“学材”。教材虽然是师生共用的,但它主要是学生用的,是学生学习的材料。因此,新形势下,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把教材还给学生。

3.教材是“媒介”。教材应该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媒介。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人认为教材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把学生学习教材当作目的,从而导致死记硬背等现象的产生。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不再把教材当作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对象,而应把教材看作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介。

新的教材观的确立,不仅可以让教师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对“双基”的超越” 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和创造力的缺失,泯灭了不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和“有才无德”等现象的产生。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知识与能力: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与三维目标的落实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改革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把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应注意:

1.在实践中实现结论与过程的统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位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感慨地说:“我感到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金,美国人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轻松。”这就告诉我们,有新的课堂教学中观念中,应该提倡“做中学”。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以自主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要把思维的时空交给学生,强调学生在自主的建构中把握知识的生成过程,然后再运用知识去自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摸索到了方法,也正是因为有了“过程”,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能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丰富的。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充分发展。“动手做”后,还要抓住五个机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要抓住学生在表述中所暴露出“思维漏洞”的机会、及时进行有效矫正的机会、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

2.在丰富多彩的智力活动中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现代教学要力求挣脱就认知面认知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发展的轨道。我们应该在丰富多彩的智力活动中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力争使情感态度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我们要善于组织能激发思维高潮的问题来组织教学: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让学生从批判和参与决策的角度来生发的问题;新颖有趣的问题;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联想和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放飞学生想象的时机,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猜测。猜测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还可以使研究活动出现质的飞跃。猜想和推测有助于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助于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要让学生感到知识是有魅力和价值的。通过让学生感到知识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是虚无缥缈的窜楼阁,更不是毫无用处的“玄学”。在学生眼中,知识应该是绿色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及个性养成。

开放与生成

——课堂教学的新特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是预定的,老师按照预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学生回答的问题是教师设计好了的,因此,若学生的回答有与教案设计的计划不符,很快就被教师“矫正”过来。这样的课堂中千篇一律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的传统教学,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与旧的教学观“照本宣科”相对,新课程主张教学的开放与生成。

新课堂的开放性包括目标的开放、内容的开放、方法的开放等。在开放的交往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课程进行着建构与生成。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和预设性。

如何构建开放生成的课堂?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1.教学设计预留空间。

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应具有开放意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设计都要预留空间,为课程生成打下基础。

2.培养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老头学生开放思维、求异思维的良好思维习惯,敢于突发奇想,敢于向传统与定势挑战。3.善于利用“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大体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师生交往对话中生成的,这是新课堂期盼的最佳效果;另一类则是环境等不确定教学因素突然闯入课堂。过去,教师一般用化解、转移、压制等办法消除突发事件对预定课堂教学的干扰。新的课堂教学观认为,不管是哪类,它们都是“生活闯入课堂”,如果利用得好,会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课堂行为的变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全面发展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大一统”教育向“让每一个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我们应该通过教学方式等途径“让每一个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3.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种“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牌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教师要根据“学情”施教。

4.由“重结果”向“重结果更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5.由“知识权威”向“平等和谐”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讲你听”的绝对权威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都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6.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修改化转变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默守陈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明确这个问题,就不能准确地分析和判断教师的课是否有个性风格,是否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对教学过程的本质定位

新课程改变过去把教学过程视为知识传输过程的旧观念,从教育促进发展这一基点出发,把教学过程的裨定位为生命的实现过程,把课堂教学过程的实现形式定位为交往,这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传统的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传授知识”的一种超越。

1.新的教学过程观认为,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对生命意义的实现过程,是生命力量呈现的过程,是师生对于生命内涵的化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而且理为重要的是理解生命的意义,积累对生命的体验,实现人生的价值。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教育使人聪明,教育使人变成“人才”,教育的这些功能都是通过教学过程逐步实现的。

2.教学过程实现的主要形式是师生交往互动。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互动是师生交往最主要的特点。所谓交往,就是共存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格精神与学生的人格精神在教育情景中的相遇。

3.这种交往互动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就是平等对话。平等对话,不仅是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的体现。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不单是关注“物”,而且要关注人,上课将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新的学习方式要真正落实下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学生改变观念,也需要老师改变观念,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学习方式。1.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方式决定学习方式,首先我们应当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变革要遵循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历练、主动探究的原则,要有利于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提供几种教学方式:⑴探究式: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或者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⑵体验感悟式:依据恰当的教学目标,按照提供情景、自主体验、相互交流、归纳迁移的程序,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促进正确价值取向的发展。⑶实践式:围绕既定的学习目标从实际操作入手,引导学习提炼或难相关的知识结论,其特征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适用于各类实验课或某些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

2.自主学习方式的落实。

⑴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设计适合自己的**、参与学习内容的选择、善于自己设计评价指标、乐于自己设计最能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点的作业。

⑵要引导学生善于“自我反思”。通过反思,可以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可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自我批判,可以实现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⑶要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思维。批判不仅包括对自我认知过程和学习策略的批判,还包括对学习内容的批判。通过批判验证学习对象的正确性,发现自己认知上的缺陷。在对学习内容及相关信息的批判中,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思想。3.合作学习的落实。

⑴要引导学生分析学习任务与合作方法。在合作学习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对学习任务认识不清。教师要引导学习虚心向同学和老师请教,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在分歧较大时,只陈述自己的观点,批评别人也要对事不对人。

⑵要引导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引导学习开放自己,要善于组织学生和志同道合和同学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作为合作成员,要积极承担和履行共同任务的责任,要进行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要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要相互信任并有效地解决合作小组内的冲突,针对个人完成的任务,小组还要进行深加工,对共同的成效要进行评估,要寻求提高其成效的途径。

⑶要引导学生乐于把自己的经验与同伴分享。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发布出来,和同伴分享;当有人向自己求教时,学生应慷慨相助。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并在帮助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⑷防止有人旁观或有人垄断。要分工明确、落实责任、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⑸不能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我们应该注意: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也应该富有变化。

——教师应具备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4.探究学习的落实。

⑴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指导学会用两双眼睛读书:一双眼睛看字面上的内容,另一双眼睛搜寻文字后面的内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拿起“望远镜”,思考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随时叩问自己:所学的新知识和以前自己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有什么联系,及时内化新知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

⑵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问题选择具有个性特点的问题解决策略,最终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⑶要引导学生写探究日记,把日常生活或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形成探索的脚步,养成探究的习惯。

⑷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否定接受式学习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篇:新世纪教师素养试题

2004年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统一考试

《新世纪教师素养》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对学生的培养及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

A、能力 B、学识 C、态度 D、方法

2、学生在学校各项权利中最主要、最基本的一项权利是()

A、受教育权 B、生命健康权 C、性的不可侵犯权 D、人身自由权

3、教师未经学生同意,按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或让学生分发试卷即侵犯学生的()

A、隐私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人身自由权

4、关于“师爱”,下列正确说法是()

A、出于私情之爱 B、对少数优秀学生的关爱

C、严慈相济,既有母爱的纯真、慈祥,又有父爱的严格、庄重

D、师爱不具有育人的作用

5、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

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6、在对待学生的不同态度中,下列哪种类型普遍受学生欢迎()

A、对立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权威型

7、下列哪种课程观没有体现“学习者是课程主体”的思想()

A、课程即知识 B、课程即复杂会话 C、课程即活动 D、课程即经验

8、关于“教材”,表达适当的选项是()

A、学校教学的惟一依据 B、教师教学用书

C、学生学习的客体和目的 D、落实课程标准的媒介

9、新课程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建立哪种新的学习方式()

A、合作学习、接受学习和体验学习B、探究学习、实践研究和反复巩固学习

C、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D、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

10、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为的是增强课程的()

A、统一性 B、适应性 C、规范性 D、选拔性

11、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

A、传授知识的过程 B、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双基的过程

C、交往互动过程 D、生命意义的实现过程

12、与新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不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是()

A、教学过程的预定性 B、教学设计预留空间

C、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的习惯 D、善于利用“突发事件”

13、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做出明确说明的是()

A、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B、1986年美国《卡内基报告》

C、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D、1995年国务院《教师资格条例》

14、“学高为师”、“良师必须是学者”,强调哪一类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文化知识

15、教师教学反思的最主要研究视角是()

A、以回顾学生的视角进行反思

B、通过约请同事、专家观察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C、通过阅读理论文献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D、以教师的视角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1个小题,15个空,每空1分,共15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是道德之本,——————————————是师德之魂。

17、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主要是由教师体罚、—————————————和不作为侵权行为造成的。

18、——————————————————————————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

19、教学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课程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还关注学生学习的————————————————————————————————。

20、课程综合性是新课程特点之一,其综合性表现为————————————————————————————————设置综合课程、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1、教学大纲相对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更强调—————————————————,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22、新课程标准从内容上看,关注学生的——————————————精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3、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是—————————————————课程。

24、一般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远离生活世界和儿童世界。

25、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和——————————两大类。

26、教师专业化是使教师从——————————型转化成—————————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

三、概念辨析和观点简答: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27、教师侵害学生受教育权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28、怎样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29、简述确立三维目标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意义。

30、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和行为需要发生哪些变化?

31、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32、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什么要求和挑战?

四、分析应用题:本大题共3小题,可任选2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3、某校初中二年级学生费某平时纪律松散,经常迟到,上课与邻座讲话,经老师多次教育仍无改变。该生家长因忙于做生意,对子女疏于管教。班主任赵老师虽然多次与其父母联系但没有找到其父母。赵老师认为,如果继续让费某随班学习,会给其他同学带来不良影响,于是他三番五次找费某谈话,要其自动退学。费某在老师的压力下,加上本身又有厌学心理,便于2002年5月20日,未经家长同意,辍学回家。这位班主任老师做法是否合理?请加以分析。

34、结合自己所任学科的教学实际,谈谈从“知识本位”教学设计向“育人为本”教学设计转变的基本要领。

35、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请你谈谈对这个教师成长公式的理解和体会。

第五篇:《新世纪教师素养》学习心得

读《新世纪教师素养》心得体会

从古至今,教师享有了无尽的美誉,如“渡人的小船、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穷的美誉彰显了教师职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无数的教师博得到了人们的敬仰。但时代变了,教师的身份,工作的条件,社会的要求,现代理念等因素都影响着教师世界观的形成。实际上,教师确实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教师的素质。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要靠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和道德行为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因为教师的理想信念、敬业态度、为人处世、道德情操、文化知识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前世界的前沿科技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用自身的德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所以,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我们教师就要努力加强个人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边读边思考,逐渐对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有了许多的体会。

首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知识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知识像滚雪球一样急剧膨胀并快速陈旧。面对“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现实,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方能胜任教师工作。教师要具备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仅仅熟悉教学大纲和本学科内容是不够的,教师的知识应比这宽广得多。通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要通过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备课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背景资料。要在化解难点、突破重点的同时留给学生思维的时空。要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取代学生的实践活动。我们应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享受第一感觉。不要一位否定传统的教学观念、手段和方法,要善于继承优秀的经验。不要让网络取代教师,教师要发挥自己作为主导者的地位,我们反对教师一位地对学生进行灌输,但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

其次,要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的天职。但是,教师不只是为了传授知识而存在的 “教书匠”,而是教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所以说,热爱学生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奉行“爱满天下”的教育宗旨。陶行知自己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生活上,都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许多陶门弟子至今仍念念不忘他的音容笑貌,从这一点就可以充分感受到他伟大的师德情操和强大的人格魅力。所以,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而爱心则是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有人说教育是启人心智,育人心德的过程。我想古今中外对教育的评说都是如此。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这就要求新时期必须加强师德建设,使祖国的未来更加美好。

下载读新世纪教师素养有感(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新世纪教师素养有感(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世纪教师素养学习心得[本站推荐]

    新世纪教师素养学习心得 猫场中学 冯朝艳 通过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所肩负的神圣而伟大的责任,首先作为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教师素质,从品德、学识、能力等方面来......

    《新世纪教师素养》读后感

    [《新世纪教师素养》读后感]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新课堂的特点是什么?教师的课堂行为应发生哪些转换?怎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益?怎样让课堂充......

    《新世纪教师素养》读书笔记[推荐五篇]

    《新世纪教师素养》读书笔记 《新世纪教师素养》读书笔记 一名优秀的、成功的教师的专业素质应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 1.宽广深厚的教师专业知识——......

    《新世纪教师素养》(小编整理)

    2007-07-27 13:41 《新世纪教师素养》 ——内容解读与考试指导 师德篇 一专题设置的目的 •师德规范是新世纪教师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主导地位,影响着教师的职业生涯......

    《新世纪教师素养》之读后感(本站推荐)

    安华镇中 何新星由张行涛、郭东岐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教师素养》从师德篇、教学篇、发展篇这三方面来阐述教师的素养。首先,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用......

    新世纪教师素养模拟题和答案

    《新世纪教师素养》模拟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读《现代教师素养导论》有感

    读《现代教师素养导论》有感 从古至今,教师享有了无尽的美誉,如:渡人的小船、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穷的美誉彰显了教师职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无数的教师博......

    读《教师的国学素养》有感

    传承国学任重道远 ——读《教师的国学素养》有感 大孙中心学校(小学部) 张立敏 最近在读张振鹏老师的《教师的国学素养》一书。书中前言提到:本书旨在透过解读古圣先贤的教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