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有感
原文:http://blog.edudown.net/u/13295/archives/2008/20081010191452.html
读了《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这条建议,感觉越读越有味道。读着读着,我不由得反思自己:为教学工作而读的书有几本?再去审视周围的人,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但闲暇时又懒得去看,只有在写论文或者上公开课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我才发现我们是多么的可悲。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新世纪的年轻教师,应当具备怎么样的教育素养呢?一下就是我个人的想法:
首先,我们教师应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经常听到学生在背地里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老师,听课的时候昏昏欲睡。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老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起人格,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具备这些条件的老师不但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与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利于获得事业的成功;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他们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不好坏或者家庭背景的不同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他们不是仅仅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认识的乐趣……
其次,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亲和力。在学生评价教师中,我们不难发现,学术能力、教学水平与学生的满意程度并不一定成正比。有些教师,其所带班级的考试成绩总是处在年级前茅,个人教育教学能力、工作能力都特别强,但是学生对其满意率却不是很高,这是何种原因呢?我想:这类教师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亲和力。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因此,某个教师可能在教学方面有所欠缺,但学生却能热情地学习,主动地思考,由此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子实甚高,不顾学生的感受,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那就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使他学问最高,讲课最好,最终却不一定能实现教学的目标。因此,我觉得亲和力是教师必备的教育素养。
再次,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艺术,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科学、有师范性,要力求准确、到位、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优美、科学的语言能给学生语言的营养、智慧的启迪。教师一句精辟的话语,能萦绕于学生的脑海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能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
总之,要想提高各方面的素养,就需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所谓“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我们就必须读书,读书,再读书。
第二篇:读《教师的教育素养》有感
读《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与品位》有感
化学组:仲曙光 教师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方;教师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做一名成功的教师,是每一个教育者,毕生的渴求。现就本书谈一点自己粗浅的感悟。
一、教师应具有人格魅力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具备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具备这样条件的老师不但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跟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利于获得事业的成功;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他们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家庭背景的不同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学生的信任和宽容,在课堂上他们不是一味灌输,包办代替,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
二、教师要具有亲和力
学生反映,对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他们都能接受,但他太过严肃,少有笑脸,与学生谈话,总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学生有事找他,他表现出来的也是一种爱理不理的态度。换言之,这位教师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师生关系紧张,是因为他缺乏必要的亲和力。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因此,某个教师可能在教学方面有所欠缺,但学生却能热情地学习,主动地思考,由此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要懂得创新
教师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但都必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传导者。只有创新,教师才能不做知识的传声筒,而做引导学生参与的组织者;不做南辕北辙的拔苗助长者,而做开聪启智的潜能开发者。不是逼着学生前进,而是当好助跑器,帮学生发力冲刺;不总是领跑,更多地应该指路,让学生自己去披荆斩棘。
四、教师应具备人文精神
教师的人文精神是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努力创新,善于合作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
第三篇:读《教师的教育素养》有感
读《教师的教育素养》有感
教师,尤其是当代的教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呢?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教师的教育素养》之后,也想谈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独特的人格魅力
经常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教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老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其人格,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具备这样条件的老师不但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跟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利于获得事业的成功;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他们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家庭背景的不同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学生的信任和宽容,在课堂上他们不是一味灌输,包办代替,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他们不是仅仅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从不满足的执着精神,他们始终用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
二、亲和力
在学生评教中,我们经常发现,学术能力、教学水平与学生的满意程度并不一定成正比。有些教师,其所带班级的考试成绩总是处在年级前茅,个人教育教学能力、工作能力都特别强,但学生评教满意率却很少能达到平均值,为此曾作过一个研究,学生反映,对该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他们都能接受,但他太过严肃,少有笑脸,与学生谈话,总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学生有事找他,他表现出来的也是一种爱理不理的态度。换言之,这位教师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师生关系紧张,是因为他缺乏必要的亲和力。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因此,某个教师可能在教学方面有所欠缺,但学生却能热情地学习,主动地思考,由此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自视甚高,不顾学生的感受,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那就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使他学问最高,课讲得最好,最终却不一定能实现教学的目标。因此亲和力是教师逼备的基本素质。
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教育科研就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进入21世纪后,我们面临着信息化、世界化、市场化、教育现代化四大趋势的挑战。不仅从人才质量规格上,而且从
教育内容、方法、教育手段及教育的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教育的科学推进科学的教育,已经是时代的呼唤。每一个教师都要把握新的质量标准,都应领会新课程新教材的精髓,都应掌握新的方法和手段。总之,社会进步要求提高教师劳动的科技含量,要求教育工作者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把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改造教育的行为,提高教育质量的现实力量。
四、反思教育的能力
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急遽变革,教育改革将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刻,教师将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模式、过程、手段与方法,因而要求教师不仅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教育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教”。因而教师必须思考各种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后果以及伦理背景,给教育以终极关怀。
五、基于网络资源教育的能力
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教育和学习的数字化生存成为可能。21世纪网络技术将有更大的发展,网络资源将更加丰富,人类创造的最新资源也将以最快捷最优先的方式上网储存传播。谁不学会基于资源的学习,谁就将成为文盲。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基于资源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六、创新
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互动互补的立体工程,诸如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个人素质、群体素质,单项素质、综合素质等等。而创新,是学生发挥潜力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其培养,必须贯穿于素质教育立体工程的一切层面,所有角度。教师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但都必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传导者。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新,岂不成了“天桥的把式”,又怎么能以“身教”的师表来树揩模,导方向,作人梯? 因此,只有创新,教师才能不做知识的传声筒,而做引导学生参与的组织者;不做南辕北辙的拔苗助长者,而做开聪启智的潜能开发者。不是逼着学生前进,而是当好助跑器,帮学生发力冲刺;不总是领跑,更多地应该指路,让学生自己去披荆斩棘。
七、语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艺术,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师者,示范也。”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科学、有示范性,要力求准确、到位、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所谓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破的、一语激情。优美、科学的语言能给学生语言的营养、智慧的启迪。教师一句精辟的话,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不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要语不烦,达意则灵。
第四篇:读《现代教师素养导论》有感
读《现代教师素养导论》有感
从古至今,教师享有了无尽的美誉,如:渡人的小船、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穷的美誉彰显了教师职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无数的教师博得到了人们的敬仰。但时代变了,教师的身份,工作的条件,社会的要求,现代理念等因素都影响着教师世界观的形成。那么,新世纪“师德”标准是什么?如何拥有适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师德”?这些决定中国今后发展的重大问题困扰着许多教师。实际上,教师确实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教师的素质。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要靠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和道德行为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因为教师的理想信念、敬业态度、为人处世、道德情操、文化知识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前世界的前沿科技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用自身的德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所以,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我们教师就要努力加强个人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本人读了《现代教师素养导论》一书,边读边思考,逐渐对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有了许多的体会。
首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知识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知识像滚雪球一样急剧膨胀并快速陈旧。面对“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现实,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方能胜任教师工作。教师要具备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仅仅熟悉教学大纲和本学科内容是不够的,教师的知识应比这宽广得多。通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要通过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备课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背景资料。要在化解难点、突破重点的同时留给学生思维的时空。要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取代学生的实践活动。我们应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享受第一感觉。不要一位否定传统的教学观念、手段和方法,要善于继承优秀的经验。不要让网络取代教师,教师要发挥自己作为主导者的地位,我们反对教师一位地对学生进行灌输,但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该出手时才出手,不可滥用网络。教学手段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不能滥用于网络。
其次,要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的天职。但是,教师不只是为了传授知识而存在的 “教书匠”,而是教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所以说,热爱学生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奉行“爱满天下”的教育宗旨。陶行知自己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生活上,都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许多陶门弟子至今仍念念不忘他的音容笑貌,从这一点就可以充分感受到他伟大的师德情操和强大的人格魅力。所以,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而爱心则是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有人说教育是启人心智,育人心德的过程。我想古今中外对教育的评说都是如此。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这就要求新时期必须加强师德建设,使祖国的未来更加美好。
第五篇:读《教师的国学素养》有感
传承国学
任重道远
——读《教师的国学素养》有感 大孙中心学校(小学部)张立敏
最近在读张振鹏老师的《教师的国学素养》一书。书中前言提到:本书旨在透过解读古圣先贤的教诲,解读国学经典,向教师普及、传播中华文化,使教师深入认识中华文化,感受国学魅力,激发爱国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神营养,提高国学素养,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看到这时,我突然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句话:在我们这个国家的今天来说,是要望德国人的项背而惭愧的。
看到这句话,我想所有人都会问一句为什么,我亦如是!德国人有一个最大的民族脾气——崇尚哲学。我们的哲学其实在古代已经很发达了,比如《易经》的阴阳学说,其实就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道德经》更是唯物主义的。正因为德国人知道中国古典哲学的伟大崇高与精明,所以德国人才把我们的《道德经》奉为他们的《道德经》,把我们的老子尊为他们的老子。德国人每个家庭都有他的书。我们说道家哲学消极,德国人说李耳天下第一等聪明人,不学他我们学谁。海德格尔读到李耳的书,书房挂着“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我们的书房挂的又是什么呢?叹息,我们没有德国人那样可以把别国的《道德经》影响到每个家庭,成为自觉装备的精神武器和“必备读物”。
国学,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灿烂文化。它不仅仅存在于典籍之中,而且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先不谈书中对国学经典的解读与定位,单单是主旨所在已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要吃饭,要读书,传承本属于我们的经典。我想这是每一个教师,甚至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国学是中华民族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的力量所在。书中关于《韩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一章的解读,不仅仅是对韩愈的推崇,更是对师之责任的解读。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一篇《进学解》,于佛老推崇中力挽狂澜于儒道,对国学经典的传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不是韩愈,却有着同样的责任。
国学,中华先祖留下的伟大智慧。我们给予孩子什么样的今天,决定了孩子给予我们什么样的明天。我们要力尽所能带领我们的孩子走进国学经典,一孩子为纽带,让国学经典走进每个家庭,影响每个家庭,成为大众自觉装备的精神武器和“必备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