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教育丛书有感
读北京教育丛书有感
通州区玉桥小学
代金全
读《教育与人生》有感
国庆长假7天,终于有闲情逸致坐在书桌前阅读早已经放在桌子上的,由任苏民编著,朱永兴审定的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教育与人生》。
阅读书籍是本人的爱好,阅读书籍后我总喜欢对所读之书细细品味,阅读本书后同样也有一些感受和想法。
读了导言部分,我深切感受到:叶圣陶老先生不愧为卓越的教育家、文学家,真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他从事文化教育工作70多个春秋,几乎亲历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各个时代和教育改革的整个过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感到更有必要能用较短的时间直接感受和系统地把握叶圣陶的教育思想,把自己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与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在今后的教育学生过程中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的优点,使之更优。
我首先阅读了叶圣陶1919年2月27日写的《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一文,我对此有以下两点认识。第一,当今中国的小学教育与当年叶圣陶时期的小学教育的现状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多了一些现代化的设备,考查学生的内容越来越多,好像能做出怪题、偏题就是有知识、有素养。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做出这些题目,只顾拼命教书,不管学生是否容受。凡是自己懂的,一一明明白白教给学生,把学校变成了“学科杂货店”。更有甚者,要求各科教师所教学生都是出类拨萃的人。换言之,学生也就是完人,这是永远也不可能的发生的,每一个人不会在所有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第二,出去听的那些好的课,他们无一例外都是预先编定教案,自己怎样问,学生应当怎样答,逐句话逐个动作,一一配定了各占若干时间;到了上课的时候,只把自己问的和学生答的照所列的表表演完毕,没有不合预先设计的,有一些连时间也没有差错,更有甚者上公开课,多少年下来就上那几节上得都快烂了的课,这和90年前也没有什么差别,如今依然。
我读后发现,叶圣陶老先生对解放前的教育状况非常不满,基本上是大量的一些非常空洞的话,只是一种牢骚话,或者还有一些就是解放后与当时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套话,对现实没有太大的意义。老先生在整本书中明确表示了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但是并没有去设计如何实现这一价值的方法。这使我在读完这本书后感到非常的遗憾。
尽管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法,但是他的一些见解我还是非常欣赏的。如“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学校教育的目的如何实施,这需要教学研究人员去设计了,而不是我们一线的教师,一线的教师主要还是要贯彻上级部门制定的课程标准,一线工作的教师只能做执行者,因为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既做研究者,又做执行者。除非„„
作为一名教师,我读了这本书后,还是很有收获的。下面是我有同感的几方面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当教师的人应当讲究修养。”“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思想如要实现,必须改革考试方法才行,否则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为目前教育界普遍存在急功近利、追名逐利的风气,早就忘记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了,因为育人不是一天两天就行的,人是不同的,有些人是可以刹那间改变的,而有些人也许一辈子也改变不了。就拿法轮功来说吧,有的大学教授也会听信其不正确的思想,但对于我这比大学教授少了很多知识的小学教师来说,不要说一辈子不会相信,就是几辈子也不会信其为真。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说明人是不同的,是形形式式的,教育应该说因人而宜,不能过份地强求统一。
通过阅读,我充分了解到作为教师必须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不能只顾教书,应有如下作用:端正教育思想,这是改革教育最紧要之点;在教育来学的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不管你是教什么科目,只要你是教师,总目标就是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教育的道理多端,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样,而“身教为先”总归是最重要的一条。
通过阅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我认识得更加透彻。师生的关系应该是如下关系: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有深浅作用,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教训对于儿童,冷酷而疏远,感情对于儿童,却有共鸣似的作用,所以谆谆告语不如使之自化;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并非一切由教师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听教师讲说。各种学科的教师都一样,无非就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就作用的方面说,进步的教育偏重在熏陶,就领受的方面说,进步的教育偏重在自得。总而言之,教育是一门学问,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受父母影响过的,有了一定思想感情的,是千差万别的人。自古以来对教育就有这样的说法:教无定法,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我还是欣赏陶行知老先生对教与学高度概括的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第二篇:读教育丛书有感1
读了李光路、肖敏写的《师魂》,使我深有体会。我是一名中学体育教师,我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提起教师人人都回肃然起敬,想一想,我们那个人没有受过老师的指点?在我们成长求知的道路上,老师总是一次又一次的为我们指出前进的方向,我为我是一名教师感到幸福,同时也感到身上责任的重大。一个教师的言行和品格,师德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个幼小的心灵,“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时刻提醒着我们每一位教师。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我的思想文化修养,提高师德素质,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最大的力量。
一、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尊师与严师的含义。
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一向都非常推崇师道尊严。时至今日,一些教师依然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严师出高徒” 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师道尊严,认为学生必须无条件的尊敬,服从老师,对学生只要严厉就能出“高徒”。遇到学生不服,顶撞,只顾维护教师的权威,一味的严厉批评,教育手段简单粗暴,易使矛盾激化。教师应该走出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真正认识尊师的含义。在现代教育中,学生“尊师”不是无条件的,恰恰相反,应该是有条件的,即“你凭什么让我尊敬。”如果教师素质低下,不爱学生,学生又何必尊敬这样的教师呢?教师要想获得尊敬,就要放下“为人师”的架子,从“尊贵”的虚假的台阶上走下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话语,博大的胸怀和爱心,同学生交流,沟通,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这个朋友是学生所敬佩的,是学生的榜样。使学生自内心的尊师,而不是留于表面。但也不能用纵容与溺爱去换取学生的尊
敬,还要做“严师”,“严师”并不是意味着对学生提出苛刻的要求,进行严厉的惩罚批评,把学生的个性全部削掉磨掉,好似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而是要严而有情,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法,严而不凶,使学生能够明白教师的严是对自己的更深层次的爱。
二、热爱学生,播种爱心,开启心灵。
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为教师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并全身心投入工作,付出爱心是当好老师的关键和前提。老师和学生是在教学中一起成长的,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自尊心,如同保护树叶上的露珠一样。喜欢学生、爱护学生,应当是教师的天职,正所谓:师爱即师魂。同时“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因素,可以说是事关教育成败的心理基础。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希望被教师关注。如果着意知觉对方,有意或无意地寄以期望,对方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教师对学生表示好感,学生就会在学业、品德、习惯方面表现进步。教师如果对学生表示厌恶或失望,学生心理就产生负效应,表现为退步。爱是一种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的依依不舍的道德情感。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础的美德。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他们。”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爱,它是世上最崇高、最理智的爱,没有这种爱做基础,就发现不了学生中真、善,美的东西。即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这个闪光点对学生进行表扬,赞美,就会给
对方一种鼓舞,让他感到你对他的期望与关爱,就会逐渐进步。反之,对学生没有爱心,一味的冷嘲热讽,批评打击,只会使他失去信心厌烦老师破罐子破摔,走向堕落。比如:我有个学生上课时总是捣乱。开始我总是批评他,结果他更爱跟老师对着干。后来,我观察到他铅球很好,对体育的兴趣高,还爱打篮球。于是,我让他给大家示范铅球动,篮球动作,他非常高兴。平时我还与他一起打篮球。特别是有一次家访,他本以为我会给他告状,结果我却表扬他体育成绩好,只是以提醒安全为由说了一下纪律是安全的保证。结果,在上课他比以前表现好多了。通过两年的教育他现在上课很好,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还是我的一个小帮手呢?可见以爱心为基础,热爱学生,用爱的行动去教育他,开始虽然见效慢,但学生的转变却是根本的。
三、言行规范,潜移默化。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背景,而这种人格背景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勿庸置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除了父母长辈等家庭成员之外,就要数教师了。教师必须处处、时时、事事、言言、行行,严格要求自己,因为青少年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教师言行上不严谨,势必会不知不觉地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毕竟他们年龄还太小,对于是非、善恶、美丑还没有成熟的概念和判断的经验。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高大的、可信赖的,他们认为教师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可见教师言行的好与坏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
象,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语,都会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当然教师的不经意中做过的一件错事(哪怕很小),或者说过的一句错话(哪怕很短),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要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教师自己首先就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为人师表、垂范师德的基础,也是教书育人必备的本领和才能,是教师必需的修养和精神,是21世纪教师必须具备的实实在在的从教素质通行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想做到态度温和友善、话语慈爱文明,不随意讲挖苦学生的话,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就必须以一片诚心、一颗爱心、一番苦心面对学生,作学生的朋友。因此一个教师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为人师表,才会使学生如沐春风般地受到教育,也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纯技术层面,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通过学习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下大力气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背景,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影响一代又一代学生,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合格的教师。
2009.8.26
第三篇:教育丛书有感
《丛书》为我扬起风帆
——读《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有感
我是一名新参加工作的美术教师,走进花园般的校园,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既感到欣喜又有些茫然,就像一只航行在教海中的船只,不知怎样起航„„领导的问候和同事的帮助让我心里感到温暖,《丛书》走进了我的视野,给了我前行的勇气,是《丛书》为我扬起风帆,在教海中航行!《北京教育丛书》一书,是多年来在美术教育前辈的指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在美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研究、分析、选择,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实践。走出了一条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质的美术教学改革之路,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书中引用邓小平的一句话:“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句话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的方向,向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该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认识教育的新视野、新视角。
《丛书》一共有四个部分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进行美术教材教法改革;第二、美术知识结构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第三、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开启学生创造力的思考与实践;第四、美术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我是一名高中老师,如何让学生喜欢美术这门学科?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我。其中对美术知识结构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在美术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感慨颇深。
一、美术知识结构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此章节共分九个部分,分别是我的想法、我的做法、速写与素描知识结构教学与能力的培养、色彩知识结构教学与能力的培养、中国画知识结构教学与能力的培养、图案基础和实用美术设计知识结构教学与能力的培养、版画知识结构教学与能力的培养、雕塑知识结构教学与能力的培养、纸造型知识结构教学与能力的培养。在文章中具体阐述了美术各个学科的知识结构的建立,实践过程和成果,给我们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高老师在这篇文章多现在的美术教材内容的丰富性,知识的广博性等进行了肯定,但要用好教材必须研究它的知识结构,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规律,照顾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做
到难易适度,以学生学习中知识能力的均衡发展为原则,设置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安排教材教法。
通过阅读《北京教育丛书》美术知识结构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章节,我对校内的教学体系和知识结构有了深刻地了解。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阅读《北京教育丛书》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积极实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创设学习情境时,教师可以设置启发研究,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场景;在创设学习情境时,教师可以设置能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有新发现的场景等。通过此文章我很受启发,我们面对同样年龄段的学生,但不一样的是他们的着眼点是普及,所以点多但不能深入挖掘,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对美术有着很强的兴趣的孩子,他们在这方面能力和兴趣很强,所以我们在编写教案的时候,应该在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照顾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我们学生素质,在教育方法与形式上进行深入挖掘。
一个好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提高。通过学习研究他人的教学体系成果,是我的研究工作少走了不少弯路。我想,今后我们不仅自己多读书,还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还要在这些方面加强指导,比如读什么书、怎样读。总之,通过读美术知识结构教学与学生发展让我感到了教育的快乐、生命的快乐!
二、在美术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阅读完在美术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时,我知道21世纪是崭新的世纪,学校要培养跨世纪人材,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而且要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美术教学大纲中也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面对这样的课题,许多教师感到无从说起,怎样在课堂上渗透呢?从哪个角度去渗透呢?美术教学内容包括鉴赏绘画、工艺与设计、等几大类型,针对这几大类型各自的特点,我认为应从不同角度,不同课型去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1、鉴赏绘画课:
绘画在普通高中美术课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比例,其本身包含诸多内容,如:
国画、色彩、素描等。绘画内容不同,渗透方式也不一样。例如: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精致文化,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由于表现独特,风格高雅,在世界林苑中占有重要位置,无论从工具、材料、技法、表现内容到审美意蕴上都与西方绘画有很大差别。它熔诗、书、画、印为一炉,具有独特的怡神功能和鲜明的风格。中国画的绘画材料:笔、墨、纸、砚、色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悠久的历史,其中“笔墨纸砚”中纸的制造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工艺设计课:
工艺美术与人民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无论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上都不可缺少。教学中可利用课堂中的制作内容来引导同学们的爱国情感,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中国民间美术等,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浓缩了中华民族文化,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内容广泛,技艺精湛,风格独特,为世界罕见,中国民间美术在漫长的创造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直接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的生活状貌、社会风俗和思想情感。为人民所喜闻乐见,成为华夏民族美术传统的源泉。这可以使同学深深感觉到民间美术是一个丰富和珍贵的艺术宝库,使同学们在亲自动手中了解民间艺术,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使他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接受耳濡目染的熏陶,打下良好的审美意识基础,虽然有些作品(如剪纸等)属土俗艺术,但它却与所谓“高雅”艺术具有同样审美价值,是我国民族美术和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同样能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达到美育之目的。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建筑模型,来了解我国建筑的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一大奇迹,建于隋代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进入世界桥梁的前列。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有规模最大的建筑群。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像一部部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这样我们同学既能领略到祖国的建筑艺术,又能激发起一种民族自豪感来。
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至一生都将具有积极的影响,高中学美术课对高中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
力,陶冶其道德情操,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但是我们应注意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方面,是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渗透这种教育。如果把美术课上成思想政治课,占用的时间太长,还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应把握教育的时机和时间的长短,不应喧宾夺主。每一种课类型,都能渗透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能很好地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总之,我从高老师的书中学到了对自己教学有益的知识,使我深受启发。对我今后的美术教学将会带来很好的指导作用,我从《北京教育丛书》中学到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了我陈旧的教学思想,我决心把学习体会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在教海中乘风破浪,取得更大的进步。做学生心目中爱戴的老师。
红螺寺中学美术组:唐海娇
2010/10/28
《丛书》为我扬起风帆
——读《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有感
红螺寺中学美术组:唐海娇
2010/10/28
第四篇:读教育丛书心得体会
读《爱的教育》体会
《爱的教育》是什么?当我看完这本感人肺腑的书之后,我才真正了解到所谓的《爱的教育》是什么„„ 此书的主角安利柯,以日记的方式记下他身边所发生的每一件事,亲子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情都是那么的刻骨铭心!即使生长在战乱时代,安利柯依旧过的很快乐,因为有爱他和教导他的父母,有重义气和善良的朋友,欢笑和总是围绕着自己打转,就算在悲伤,不一会总是会恢复以往的笑容,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的扩散开来了。我喜欢这些小故事,它们皆有动人的题材,引人入胜。而它的内容处处表现着人们的优点:尊敬、英勇、牺牲、坚忍、情爱等等。「爱国少年」中的落魄小孩,宁挨饿受冻,也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少年笔耕」中贫困小孩,为帮助父亲维持家计,每天夜里偷偷起床继续的抄写工作,即使遭到父亲的误会,冷言冷语,也无怨无悔。其它的也篇篇皆让人为之动容。通过作者亚米契斯对生活朴素的描写,我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和互相帮助啊!而这种关心、理解、帮助,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而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最需要的也是爱,“缺乏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我一直深味这句话的内涵。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成长领航,这是我们从事教师工作所获得的体会之一。用爱点亮学生心灯,用真情沟通学生心灵,在师生间架起一座爱的桥梁,通过沟通交流达到理解信任。但爱的教育并非易事,当教师、父母能把握好这个度,那爱的教育则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而不正当处理这爱的教育,这爱就有可能成为溺爱,盲目的爱,将会起到反作用。我想这是我们大家都不想看到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把这句经典名言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座右铭。教师只要有一颗慈爱的心,再特殊,再棘手的孩子也能转化。我认为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没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学生。我爱每一个孩子,相信人人都能成才。作为教师要像大海一样待人,容纳百川;像细雨一样做事,润物无声。
我们有很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听话,总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命令式的语气对待学生,结果造成学生与老师的隔阂,对老师的恐惧和敷衍,对老师的不信任。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教育中广泛存在。我们应该深刻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用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智力一般,成绩
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在我任教的班级中,王敏就是这样的学生,从来不举手发言,每当我眼睛注视她时,她就低下头,生怕我提名,有次我试着让她回答问题,可她说话时声音很小,邻座都听不清,一天上课时,同学们都在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我轻轻地走过去,看见她的图画得挺不错,就笑着说:“你的降水量柱状图画的真好!”然后举起她的图向全班同学展示,夸她的图画的准确、美观,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悦的神色,以后在上课时,她能主动举手发言了,我及时表扬了她,让她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这使我感悟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赏识学生、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单纯地爱学生还不够,爱要建立在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爱,不仅表现为治学的严谨要求,更表现为他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教育的前提是尊重。人皆有自尊心,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敏感与脆弱,更需要老师的悉心呵护。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在一种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
虽然对问题学生我们要花很多的时间进行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然而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教师的考验,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作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总之,教育爱最伟大的学问在于用心尽自己可能的去做!
第五篇:盾牌——读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有感
盾牌——读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有感
一杯好茶,一本好书,往往是读书人认为最惬意的享受。
仍旧是一杯好茶,手上捧的是《弘扬培养民族精神》,却也惬意不起来,毕竟,这是个严肃的话题——一个民族的灵魂。
书上的一个个小故事记录的全是一些为人知或不为人知的民族故事。这一个个故事所串成的,正是世界上最崇高的—一种民族的精神。在现在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很少有人会回想当年中华民族日渐崛起的艰难、坎坷,不会回想如今幸福的生活是多少英雄用鲜血、生命等价交换的,不会意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不会意识到团结、真诚、勇敢、勤劳的重要,不会知道——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永无止境的奋斗与追求!然而,今天我重温了这一切,这本书像放电影一样,把从古至今的至高精神体现了出来。
不要认为美国或者英国是多么多么的发达,在几千年前,中华民族早已繁荣、昌盛,中华民族是最古老的、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她拥有最为灿烂的文化,最为先进的技术,虽然后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各样的历史事件使得中国暂时得沉睡着,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凭着我们最传统、也最可贵的民族精神,曾经沉睡的东方之龙苏醒了,腾飞了!日本这个小小的岛国能立于民族之林,很大的关系在于他们的民族精神,在于他们坚守民族本质、维护民族灵魂。而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之火能重新灿烂燃起的原因,也是因为我们深深的懂得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我们深爱着自己的祖国,那是一种热血沸腾的爱,那是一种坚定不移的爱,是热爱,是挚爱!我们维护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高尚、纯洁的灵魂!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其中一章——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四个字,所包涵的却是整个精神领域最为高尚的境界,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激励中国不懈奋斗,推动中国朝着繁荣富强的方向前进。古时候,吴越争霸中的越王勾践,受苦耐挫,卧薪尝胆,不屈不挠,以他超凡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灭了吴国,成为了流传至今的美谈;古时候又有“悬梁刺股”的典故;在远古的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女娲化身精卫填海,体现的不全是一种神圣的精神——坚毅、自强不息吗?虽然这些是历史故事,是神话传说,但也不失成为我们激励自己发奋图强的榜样。
自强,是指自己独立生活,自己使自己坚强起来;不息,指的是使自强这种精神永垂不朽。很多人能做到自强,他们自立、自尊、自信、自爱;但是,他们却无法做到不息,在挫折面前,他们心力交瘁、伤痕累累,所以他们选择放弃,他们无法坚持,于是,他们无法成大器,无法立大业。古如此,今亦不是如此吗?古人有句话:“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苦,对于现代城市里的人来说,已甚为艰难,何况是苦中苦呢?有人说:“这种精神要从小培养。”于是便有了军训,去听听军训营里叫苦连迭的声音,深深感叹:苦,哪里是说吃就吃得起的呢?人的胃摄取食物有个量,即使是山珍海味,只要是超过了食量,就一定会伤到身体,别的事也都如此——做任何事都要有资本。吃苦的资本就是有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曾经听一个老师讲了那么一个事:在英国一所大学里,有个被人称为“唐人街”的公共休息室,在大学里,有十来个中国留学生,临近毕业了,正是找工作单位的时候,也是许多公司来寻找人才的时候。公共休息室因为每次中国留学生都要晚自习到9点多就把关门时间延迟1小时,从原来8:30到9:30了。一家公司的人事部经理注意到了这些学生,后来便与他们联系,进行面试。所有的学生都被录用了,公司总裁当时翘起大拇指,说:“我就是欣赏你们坚持到底、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一些民族在渐渐消失的最为宝贵的东西!而你们,拥有它!”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中华民族历来就拥有这种精神!是世界民族之尖也未必拥有的!灿烂的文化并不是徒有虚名,当那些中国留学生互相对视微笑的时候,就证明给了英国人看:
中华民族有多么伟大!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是多么的出色!
当我们感叹生活挫折的杀伤力之大时,我们不妨想想民族精神,把自强不息当作一枚坚不可摧的盾牌,当它与受挫后颓废的心灵碰撞的那一刹那,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电光火石,但你一定会发现,它是多么的坚硬!
东方之龙的腾飞,标志着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于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