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7:3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第一篇:浅谈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南海区罗村高级中学陈栩青

【摘要】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给课堂教

学注入了新活力。但是教材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了突出的矛盾。解决问

题的关键在于认真研究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精心取舍。通过重新整

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更好体现历史

发展的时序性和整体性。通过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把握核心,以取得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新教材整合取舍

课程改革带来的是全新教育理念,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既感振奋,又深感压

力。在课改实验过程中,遇到不少的困难及困惑,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直接

影响教改的效果。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

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改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及困惑

1.课时不足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使传统的单

一、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变

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师生平等交往,教学互动,形

成合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气氛。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

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一

对突出的矛盾。

2.资源不足

首先,教师本身知识储备的不足: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新

课标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

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史学发展动向和

最新研究成果,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教师既是学生的学习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教学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课程开发者。

但是目前教师面临知识老化、知识面太窄,学科渗透能力不强,教师的继续

教育又明显滞后,需要改变这种状况适应课改的要求。

其次,学生知识的缺失。新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适应高

中历史的专题教学。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学生的知识

漏洞严重,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这也是造成教学

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尽管遇到各种困难,但是教改的步伐不会因此而停止。广大教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踏上教改之路。作为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内强实力。至于教学进度缓慢,课时不足,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体系重构灵活整合我们现在用的新教材是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系,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同时也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重新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历史教学体系。

1. 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全新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材编写方式、崭新的学习方式,对刚升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

从教材模式看:打破历史学科严密的知识体系,突破王朝体系,改变编年史体例,从初中通史式的基础教学发展到高中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跳跃性较强。

从内容目标上看:为减轻学生负担,初中教材删减大量的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化和浅化,高中教材却以专题教学,专业性较强;与初中相比,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想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

从教与学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高中历史学习专题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了解初中的教材,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才能使高中历史学习更顺利。

2.依托教材,灵活整合(1)重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课程结构上,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高中历史分成3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 <<历史I>>反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历史II>>反映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有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历史III>>则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有助学生探讨文化和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选取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有利于打好历史学习的基础。例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整合各模块的内容,例如对于中国古代史可以从文明角度来整合:

一、物质文明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如何发展。

二、制度文明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三、精神方面:中国传统文

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各模块之间,既各有侧重,又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相互参照,统筹兼顾。

(2)模块内的专题整合教师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总揽全局,不要讲一课,备一课。而应该将教学设计置于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例如近代史的内容整合为:一个主题: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外国列强的侵华,中华民族的抗争,另一条线索是中国人民为民族富强探索近代化的历史。三个阶段:晚清,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四个阶级:农民、地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五个部分的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科技。通过这样整合,使内容更集中更易于理解和记忆。例如必修(I)这一模块而言,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本模块分为七大专题共28课,其中中国史专题五个,世界史专题四个。专题之间既有纵向联系,也可进行横向比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岳麓版为例)

(1)以问题为核心的系统化整合(第一、四、六单元)

----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以对比为目的的局部整合-----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第一、二单元)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的高峰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第一、三单元)

(3)世界背景与中国历史的整合----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与新中国外交(第六、七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成长壮大(第三、五单元)

(4)中国近现代史阶段性特征的整合-----中国人民抗争之路(第三单元)

------艰巨的民主法治之路(第六单元)

(5)以横向比较为目的的整合----近代中外民主政制的比较(第三、六单元)

----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与较量(第三、五、七单元)

通过整合,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如果说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是属于宏观把握的话,那么,要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微观上对专题内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取舍。

三.紧扣课标合理取舍

在教改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普遍感到“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广;课时少、参考资料少。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要走出这个困局,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敢于大胆取舍:

1.紧扣课标,把握核心

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课标,把握每个专题核心内容及每节课的学习要点。《历史I》就以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为线索,精选能够反映一个历史时期基本特征的重要内容来学习。在进行教材处理时,可分二步:(1)确定专题的主线(或核心)。如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岳麓版),其主线反映二千多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2)根据课标的“学习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拟订各课的重点和难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为四节课:1.“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重点在宗法制和分封制。2.“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本单元重中之重。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在初中历史学习已有所涉及,本课重点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探究中央集权制对秦朝及后世的影响。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产生巨大影响,以后历代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了解这一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形成过程,就成为解开古代中国政治结构的钥匙。3.“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反映了从汉至元这一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应以时间纵线为线索,突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从而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 专制三权的不断加强”这一课反映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这一课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明清时期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注重基础贴近时代

教材内容跨度大、跳跃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哪些要详细讲、哪些略讲,哪些不讲?令人迷惘。

遵循时代性、基础性的原则,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必须精选素质教育必须的基础知识: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对现实仍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方位互动联系;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间的联系的内容为必须掌握的内容。至于深度、广度如何把握?还是以课标为依据,“内容标准”中“学习要点”提出了“知识与能力”目标,对有关知识及其能力层次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相对具体的要求和规定,这是必须达到的最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课标没有对教学目标的上限作出具体规定,这就给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回旋空间,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切忌过分拔高课程难度和拓展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内容应该丰富,符合历史的真实,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应该少而精,更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

3.以人为本、自主探究

新课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处处渗透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课程目标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知识不再是独立的直接的目标,知识是培养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和方法及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

为了有效地完成获取历史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学生需要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和初步掌握各种学习方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尽可能给予学生实践和探究的机会。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味地照本宣科,教师可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适当开展探究、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演示、表演、交流与讨论、反思等方式、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取舍。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从教会(接受)、学会(理解)到会学(举一反三)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体验、感受,通过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并从探究中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会他学习的方法,比教会具体知识更令他终身受益。

4.活用不同版本教材

目前出版发行的四个版本的历史教材,都是根据<<历史标准>>编写的,虽然选取的主要史实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各个版本的侧重点便有较大差别。教师在备课时,可先研究课标的要求,然后再阅读、比较各个版本教材,这样对全面、深入理解课标,把握核心内容有较大帮助。同时,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善加利用,以博取众家之长。

总之,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我认为只要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勇于实践、根据课程标准整合和取舍教材,化繁为简,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_2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中国海大附中高中历史组

马国旗

【摘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它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但是教材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了突出的矛盾。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真研究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精心取舍。通过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整体性。通过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把握核心,以取得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

新教材

整合 取舍

2004年秋季,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山东、宁夏、广东、海南等四个实验区全面启动,这是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设计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与之相适应的是新编的历史教材也打破以往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实行‚一纲多本‛,出现了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四个版本(目前广州市的中学统一选用人教版的教材)。课程改革带来的是全新教育理念,作为实验区一线高中历史教师,既感振奋,又深感压力。在课改实验过程中,遇到不少的困难及困惑,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直接影响教改的效果。一.教改中面临的困难及困惑

1.课时不足

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使传统的单

一、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师生平等交往,教学互动,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气氛。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2.资源不足

首先,教师本身知识储备的不足: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史学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教师既是学生的学习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教学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课程开发者。

但是目前教师面临知识老化、知识面太窄,学科渗透能力不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又明显滞后,这种局面不改变,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

其次,学生知识的缺失。新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适应高中历史的专题教学。但在广州市历史并不作为中考的科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学生的知识漏洞严重,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这也是造成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再次,后勤配套问题。新课程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多探究多实践,教师在带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如何处理资源、资金、安全等问题也是值得考虑的。

3.前景不明

最令广大教师忧心的是,到目前为止,高考模式、招生录取方式、试题结构、考试要求仍不明朗。尽管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充满期待,跃跃欲试,然而高考指挥棒高悬又令教师改革步伐不敢迈得太大。毕竟高考成绩、升学率高低,成了学校、社会评价教师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在高考模式未出台前,众多教师都只能采取‚稳扎稳打‛的方法,深入、细致分析教材,使课时不足的矛盾更突出。应试教育不改变,教改难以顺利进行。

尽管遇到各种困难,但是教改的步伐不会因此而停止。广大教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踏上教改之路。高考政策配套问题上级教育部门自会解决,作为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内强实力。至于教学进度缓慢,课时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体系重构

灵活整合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下称《历史标准》)编写的新教材是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系,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同时也存在时序性

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重新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历史教学体系。

1. 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全新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材编写方式、崭新的学习方式,对刚升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

从教材模式看:打破历史学科严密的知识体系,突破王朝体系,改变编年史体例,从初中通史式的基础教学发展到高中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跳跃性较强。

从内容目标上看:为减轻学生负担,初中教材删减大量的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化和浅化,高中教材却以专题教学,专业性较强;与初中相比,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想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

从教与学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

高中历史学习专题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了解初中的教材,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才能使高中历史学习更顺利。

2. 依托教材,灵活整合(1)重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课程结构上,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高中历史分成3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 <<历史I>>反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历史II>>反映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有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历史III>>则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有助学生探讨文化和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选取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有利于打好历史学习的基础。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等六大模块,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各模块之间,既各有侧重,又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相互参照,统筹兼顾。

(2)模块内的专题整合

教师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总揽全局,不要讲一课,备一课。而应该将教学设计臵于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就历史必修(I)这一模块而言,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本模块分为九大专题共25课,其中中国史专题五个,世界史专题四个。专题之间既有纵向联系,也可进行横向比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

(1)以问题为核心的系统化整合(第一、三、四、八单元)----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以对比为目的的局部整合

-----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第一、六单元)-----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的高峰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第一、七单元)(3)世界背景与中国历史的整合

----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与新中国外交(第五、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成长壮大(第八、九单元 注①)(4)中国近现代史阶段性特征的整合-----中国人民抗争之路(第二、三单元)------艰巨的民主法治之路(第三、四单元)(5)以横向比较为目的的整合

----近代中外民主政制的比较(第四、七单元)

----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与较量(第四、八、九单元)

通过整合,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

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如果说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是属于宏观把握的话,那么,要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微观上对专题内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取舍。

三.紧扣课标

合理取舍

在教改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普遍感到‚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广;课时少、参考资料少。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要走出这个困局,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敢于大胆取舍:

1.紧扣课标,把握核心

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课标,领会课标的意图,把握每个专题核心内容及每节课的学习要点。<<历史I>>就以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为线索,精选能够反映一个历史时期基本特征的重要政治制度、历史性政治变革、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来作为学习内容。在进行教材处理时,可分二步:(1)确定专题的主线(或核心)。如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教版,下同),其主线反映二千多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2)根据课标的‚学习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拟订各课的重点和难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为四节课:

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重点在宗法制和分封制。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本单元重中之重。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在初中历史学习已有所涉及,本课重点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探究中央集权制对秦朝及后世的影响。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产生巨大影响,以后历代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了解这一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形成过程,就成为解开古代中国政治结构的钥匙。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从汉至元这一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应以时间纵线为线索,突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从而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课反映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这一课重点引导学生探究A.明清时期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B.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注重基础

贴近时代

教材内容跨度大、跳跃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哪些要详细讲、哪些略讲,哪些不讲?令人迷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遵循时代性、基础性的原则,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必须精选素质教育必须的基础知识: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对现实仍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方位互动联系;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间的联系的内容为必须掌握的内容。至于深度、广度如何把握?还是以课标为依据,‚内容标准‛中‚学习要点‛提出了‚知识与能力‛目标,对有关知识及其能力层次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相对具体的要求和规定,这是必须达到的最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课标没有对教学目标的上限作出具体规定,这就给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回旋空间,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切忌过分拔高课程难度和拓展课程内容。

教师一定要扭转知识教学的观念,把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紧紧联系在一起,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科书的知识点多,内容繁杂,如果要求学生全部掌握,既增加学生负担,也不符合课改的要求,势必重陷‚难、繁、偏、旧‛的怪圈。课堂教学内容应该丰富,符合历史的真实,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应该少而精,更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

3.以人为本、自主探究

新课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处处渗透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课程目标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知识不再是独立的直接的目标,知识是培养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和方法及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为了有效地完成获取历史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学生需要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运

用和初步掌握各种学习方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尽可能给予学生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如《历史I(必修)》中的《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如果采用教授式教学方法的话,美国的宪法规定艰涩难懂,学生觉得枯燥,2004年是美国大选年,我便以美国大选作为切入点,设计了《从美国大选看联邦宪法》的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报章、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收集、归纳、分析资料,并把探究成果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课堂上同学们对美国的选举制度、宪法规定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美国民主制度的优劣,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经过探究,同学们不仅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味地照本宣科,教师可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适当开展探究、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演示、表演、交流与讨论、反思等方式、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新教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大量素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等栏目的设计,既提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丰富多样的各种资料,同时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历史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学史能力。当然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取舍。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从教会(接受)、学会(理解)到会学(举一反三)的过程②。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体验、感受,通过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并从探究中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会他学习的方法,比教会具体知识更令他终身受益。

4. 活用不同版本教材

目前出版发行的四个版本的历史教材,都是根据<<历史标准>>编写的,虽然选取的主要史实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各个版本的侧重点便有较大差别。教师在备课时,可先研究课标的要求,然后再阅读、比较各个版本教材,这样对全面、深入理解课标,把握核心内容有较大帮助。同时,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善加利用,以博取众家之长。

总之,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课改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挫败不足为奇。只要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一个更广阔的施展教学才华的舞台。

第三篇: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课程与教材

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Go for it!课程与教材每套教材都有其优缺点和缺点,教师要学会正确合理的使用教材。如何正确合理 “新标准”Go for it!这套教材来解剖一下,如有不妥之处,请加以批评指正。

在“新标准”之前,我用过几年的人教版的“新目标”,当时学生学习热情很高,我教得也是轻松惬意。我想是有教材的一部分功劳的。我喜欢它,学生也爱它。用了一年后,上面课改,把“新目标”换成了“新标准”,当时我有些不适应,学生也有些吃不消。可能也是有很多原因的。比如那时学生刚好八年级,英语课程要求与七年级相比高了许多等。不管怎么说,当时我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不轻松。当然自己对于教材理解不透也是一个因素。所以那时候起,我就一直担忧着。

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培训,学习,研讨„„一个接一个,于是对于新的教材也消除了些偏见,开始有所消化。它其实有着存在的价值。比如教材在教学内容和语言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上,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生活为主要内容,兼顾学生的学习知识、素质培养的内容。把功能与结构融于话题与任务中,通过话题的循环和运用任务的实现,呈现相应的结构与功能。其次,在初中一年级上册的前一部分,设计了小幅度的知识过度、大幅度的能力提高的衔接性内容。使得一部分在小学程度不好的学生有喘息,巩固的机会。另外,教材在每个模块设计“Around the world”专栏,从世界的眼光,而不只是从英语国家或者中国的眼光来介绍世界文化。以开放和兼容的心态来介绍,使学生从小就能放眼世界、扩大视野。“Learning to learn”专栏和一些专门的学习活动和运用任务,甚至一些课文,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所需的意志力。

有了理解就有了消化,从而渐渐的开始有些喜欢了。

当然,即便是情人眼中的“西施”,她也是有不完美的一面的。比如这套教材的一些内容有些外见了,如刘翔一课,北京迎奥运一课等,因为时间过了,所以他们也不能只停留在将来时态中。当然这种刘翔精神,奥运心情是永远的留了下来。

期待教材和自己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望各位优秀教师给予经验交流,从中得到成长发展。

第四篇: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我市的新课改革从2001年到现在已经已进行了10多个年头了,许多教师都有不少的心得和体会。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决大多数教师仍推行着一套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重教师主导地位,轻学生主体地位,形成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学生的人格不能健全地发展;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课依然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很多情况下,学生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等等。这样,将本来应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初中历史课程历史跨度长、内容多、范围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一、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入手。动力是激励并维持一个人的活动、思维,以达到一定目的内在的一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是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一股干劲,一种冲劲。唯有让学生在接触历史课本之前,先具有这样的动力,才能采取主动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有意识地挖掘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形成的材料。

二、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指一个人爱好某种活动和积极主动探求某种事物(件)的心理倾向,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历史剧表演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便被激发出来。例如,笔者在上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公开课之前,让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历史剧《宋濂见太祖》的表演,与学生一道研究内容,编写剧本,由学生自导自演,彩排时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堂中引来了同学们的一阵阵欢乐的、轻松的笑声。因而这节课从头至尾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从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入手。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是行动的灵魂,要真正做到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观念更新和角色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这个必要,教师应转变以往的那种自己是知识的权威者、是学生的知识宝库的陈旧观念,而应努力使自己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当今,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学生的知识信息不一定比教师少,甚至于超过教师。

四、从转变课程教学模式入手。众所周知,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集中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双边活动”成为“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在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构建师生的“学习共同体”,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转变课程教学模式,不仅是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要求,更是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之后,付诸行动的重要体现。

五、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要注意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切实消除“师道尊严”的“紧箍咒”,努力建构起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

总而言之,一名好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心目中的“英雄”。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更应认识到21世纪的历史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的教学。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理念,而且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

第五篇:浅谈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文安县大柳河镇中学 王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中谋求发展。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究竟该教给学生什么?这是所有历史教师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改变教学行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几点关于历史课程改革的认识。一.抓住教材“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宝库,如:“汉魏之文苑,南北朝以后,书画与雕刻,以及历代著名的建筑,各种美术工艺品,历代史况的概述”,都是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材料。作为历史教师,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的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如广泛搜集、积累以备教学用的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如: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警句、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能开拓学生视野的材料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如我在讲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一课内容时就用时事热点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这一课中的“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发展与东盟的关系”“与欧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等内容,这些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时事性知识,又是学生很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基于对

学生情况的分析和了解,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用最新最形象和最生动的录像画面制作了课件,使抽象的教材内容具体化,历史与时事政治关联起来,教学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学生仿佛置身于外交舞台,轻松的掌握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讲究教学的“趣味性”并不能脱离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为了趣味而趣味是没有意义的。教学的关键是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规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形成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

二.历史课堂上的“辩论会”

很多老师会有这样的感慨:“历史课堂上的讨论环节经常会冷场”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上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中,很受学生欢迎。每次讨论之前,我先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昨晚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 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 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 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 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 点是“战争是历史的

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三.在课堂上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课堂的主人。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探究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中的个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人,而不是机器,学生是具有青春活力的“生命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学习主体。历史课堂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师唱“独角戏”、搞“一言堂”的现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讨、自我教育、自我体验。我们可以通过情境设置,运用“读、议、讲、练”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与互相交流,让教学成为共同增长智慧、提升水平、促进发展的过程。“读”就是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直到他们读材料、读标题读子目读重点段落,从而理清知识结构,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议”就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学习;分组讨论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让他们讨论。“讲”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对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对学生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重点难点进行解析。这是在学生自学和讨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引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更加明确、更加系统。“练”就是在自学、讨论、讲解 的基础上,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题目进行练习,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健康发展服务。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师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所谓“放”就是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所谓“收”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讨论。总之,我们历史教师要改变“说教者”“管束者”的形象,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作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

当然,上面的这些做法是十分粗浅的“教海无涯,学无止境”,作为一名一线历史教师,我要在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上多下功夫,多学习、多钻研、多思考,增强学科胜任力,进而实现新课程理念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下载浅谈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下语文教材的运用

    新课标下语文教材的运用 河北武强文博中学 马勇钦 0533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教材的相继使用,如何运用新的语文教材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

    新课标下历史备课与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新课标下历史备课与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周林刚 一、备课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课程标准》中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反思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反思 摘要: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对自身教学重新审视,并逐渐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感悟与反思。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出炉,不仅给历史教学带来冲击,也......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一、对历史教师的反思 1、教学观念的反思:新的《历史课程标准》首先要求的是理念的更新。我们要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扫除满堂灌、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

    初2历史与社会(下)教材答案1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 1、对比图5-1与图5-2,讨论作坊与工场的不同。 场地不同、生产组织形式不同、生产的人数大不相同。从两幅图潜藏的信息反映出:①手......

    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材编写

    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材编写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做好总体把握:以新课程改革的四大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以具体课文......

    新课标历史(精选合集)

    教育学院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13)关键字: 新教材,问题情境,史料[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5)06-0055-0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历史课程......

    初中历史学科教材的整合和取舍[精选五篇]

    初中历史学科教材的整合和取舍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材整合教材整合是指教师从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出发,对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历史内容(单元、课等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