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于秀芝
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特征和师德的原则;加强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教学和服务质量;提高教职工精神素质的重要手段;教职工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并分析了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加强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分析及工会在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 教职工 职业道德 工会作用
所谓职业道德,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的约束机制。在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必须结合教职工的职业劳动实践来进行。近些年来,由于职业道德滑坡,有些员工在工作中出现三心二意,敷衍塞责的行为,有些教职工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仍缺乏职业荣誉感、责任感。因此,重视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工会在这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责任。
一、加强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意义
(一)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特征
教职工职业道德是有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示范性。“师者,人之模范。”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年。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乃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对教育者的要求很高,这种要求得到了满足,教职工师德的示范性就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巨大力量。
2、自觉性。教职工用师德调控自己的行为是以自觉为前提的。因为教职工在教育活动中,持什么态度,投入多大精力,是难以用行政监督和经济惩罚去规范的,而主要是教职工自身的师德高低决定的,师德越高,自觉性越强,态度越积极,投入精力也越多;反之,离开了自觉主动性,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基本特征就难以显现。
3、奉献性。教职工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要求更高、更全面,教职工的工作是艰苦的、繁重的,无止境的劳动,这种劳动的价值是无法用具体尺度来衡量的,是不可能换回等值的报偿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用以调节自己劳动态度的职业道德要求就必须是以无私奉献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捧有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质,特别在当今体制转轨、利益调整、碰撞的改革形势下,更需要无私奉献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情操。
(二)师德原则
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最重要的是遵循教育规律和道德原则制度,使师德修养和建设有章可循,应当遵循规律和道德原则。
1、“底线”原则。师德行为规范作为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范,应当是绝大多数教职工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基本标准,而不应当是少数人经过努力才能够达到过高要求,以便于考核评估。
2、创新原则。要在继承师德形成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新的形势与任务的要求,在师德、内容、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坚持创新。
3、针对性原则。从当前教师队伍的实际及存在的普遍问题出发,深入研究和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采取针对性措施,注重质量和实效。
4、系统性原则。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一要全面,二要高规格。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及方法,还要考虑教职工的可接受性,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的积极性,使教职工
1职业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中发挥作用。
(三)加强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1、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学和服务质量。大学的理念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大学有两种职能,第一种是传授知识,第二种是创造知识。大学是一个具有最忠诚的客户的组织。大学一般地讲,学生作为客户,那我们老师就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大学的教职工队伍必须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对学生有特殊的偏爱,是具有使命感、责任心和创造力的员工组成。教师的主要职责要从“传授知识”向“培养人才”转变,必然要把开发学生的智力、指导学习方法、训练学习能力、培养健全人格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它的工作对象,不是其他职业的商品、服务,而是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因此,她被比喻为“蜡烛” “园丁”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1998年剑桥大学校长Boens在会见中国大学代表团说:“我们首先关心的是剑桥大学在教学与研究中应该有所创新。”同时,这所学校教师的敬业传统和精心的教学管理也是人们熟知的。它数百年来培养出了培根、牛顿、达尔文、麦克斯韦、汤姆逊、卢瑟福等一批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近百年又培养出了68位诺贝尔获奖得者。可见,一个高校强大的师资力量,教师的兢兢业业、知识更新,富有开拓创新,教学内容上方法上得当、先进,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是何等重要!
2、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教职工精神素质的重要手段。对教职工的严格要求是社会对我们的规范,是教职工在进行职业活动时应遵循的、客观外在的道德要求,这个要求只是在成为了教师个人的、主观的、内在的道德信念后,才能成为教职工个人自觉的行为准则。教职工的精神素质提高了,就能牢固树立以一种对社会、对学生的强烈责任感。
3、职业活动是教职工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从人类的发展看,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自我塑造的发展史。美国职业专家指出: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学习,无需五年就会跌入低薪。因此,我们教职工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坚持不断学习,及时充电,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二、对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我们对我院部分教职工、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涉及教职工当前比较关心的问题,对近期国内外一些重大事件的看法,对新形势下高校改革、对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和理论学习的看法和建议等几个方面,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从总体情况下,教职工的思想状况主流是好的,体现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总体倾向。主要有以下特点:
·政治敏锐,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尤为关注。大家对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党风廉政建设问题;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大学生、下岗职工、农民工就业问题等问题表示极大关注。
·对高校改革和发展工作做出客观的评价。如提出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专业设置,学科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对师德师风教育、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德育工作、文明校园建设给予充分肯定。
·但在问卷调查中也反映出教职工存在的问题:如对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关心较多,对高校发展建设关心不够。(见表
一、表二)本次共发给02级学生110份问卷,收回有效卷94份。
本次问卷调查共计10个问题,其中第1、2个问题是分别教师、职员职业道德水
准的总评,情况如下:
表1-
1由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总体满意率高于职员。
由表1-2可以看出学生对教职工的基本满意率超过80%,对老师的工作非常认可,尤其从第9个问题足以看出学生对老师的宽容与理解。
问题10为开放式问卷,学生认为我院教职工职业道德不足之处在于服务于学生的意识
不强,盲目凌驾于学生之上;
没有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没有处理好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的关系; 尤其是个别部门及个别人对学生不够尊重,严重影响到教职工群体的形象,令学生极其
反感。建议改进措施:
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尤其要加强对教职员工的制度约束; 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提高。
三、加强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师德的时代内涵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全国教师提出了希望,这就是:志当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综合。它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内容。具体说来:一是师品,德高为师。教师能否成为一名称职的伯乐,取决于他的修养、情操、师德以及他的学识才华等等。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形成负有责任。二是师智,学高为师。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授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要自觉指导学生的学习。三是师能,技高为师。要有科学的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科学性、艺术性高度地统一起来。四是师表,身正为师。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想
教育者和道德师范者。古人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我们教师既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培育学生人格的“人师”。
(二)发挥工会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
要卓有成效的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一要靠教育,二要靠管理,需要建立健全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的学习培训机制、宣传机制、考评监督机制 激励约束机制。
1、学习培训机制。要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的基本要求,广泛开展以 “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的道德实践,使教职工在行为选择上有规可循、规范教师的行为,逐步提高教职工的师德水平。
2、建立宣传机制。工会要开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树师表形象,树师德典型”为主题的宣传工程。如举办师德报告会、师德演讲活动、征文活动等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使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得到熏陶和教育,形成人人重师德、个个讲师德的良好氛围。
3、建立考核机制。建立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并将其标准量化。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师德不合格的教师不能上岗。
4、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对师德高尚、业绩显著的教职工予以表彰和重奖;在同等条件下对师德优秀的教职工在晋级、评聘、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考虑。
参考文献
[1]王东奎:《论师德与公民道德的关系》:大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张维迎:《大学的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
作者简介:于秀芝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工会主席教授
第二篇: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职业分工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明确。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丰富,人们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会计工作要强化管理和控制职能,从而提出了更加具体明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促进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发展和完善。关键字: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 现状 对策
会计职业道道德与会计活动或行为是紧密联系的,会计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在视察国家会计学院时,曾作了“不做假帐”的题词,这四个字可谓震聋发聩,触及了会计工作者的底线,看似最基本的要求,实则涵盖了会计职业道德的根本内容,也体现了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因此我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以及所要面临的形势作一粗浅探讨。会计职业道德的深层含义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活动,处理会计关系时所形成的职业规律,职业观念和职业原则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既是会计人员在本行业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范,又是会计行业对社会所应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它是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和会计人员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的好坏的标准。
因此,由以上可见,会计已经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就有会计职业,就有会计人员,就有会计职业,就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它们是先产生和后产生的关系,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会计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会计职业道德的不断越规范,这都是必然的,都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会计职业道德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会计职业道德其实就是一个诚信的体现。可以观察出会计职业道德的本质特性:
1,阶段性。会计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一样,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的,因为带有一定阶级性。2,实践性。会计室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为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规范市场经济次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它全面深入地扎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社会经济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其职业活动的特点之一是更直接与钱物打交道,并广泛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经济领域,具有明显的经济性,可以说凡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就有会计工作,就有关机人员,就有会计职业,就有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3广泛的社会性。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职业,并有很多的职业技术规范。但它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性很强的职业,它服务的对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受托责任观念出发,社会目标决定了会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会计职业道德的优劣将影响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次序的正常进行。会计所服务的这些对象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次序的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二,当前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
现今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与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 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巨大的经济利益与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人们产生了道德困惑,引发一些道德失范问题。在经济领域中另一种形态的道德失范表现在会计职业道德的缺失。近年来,在会计领域里,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假账盛行,“书记收入、厂长利润”时有发现,防不胜防,会计管理疲软无力,更有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要求,为什么会有如此之要求呢,这是因为会计职业道德的约束力已经出现了隐患,出现了不良现象,这主要表现在:
1、会计造假。一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薄弱,不能够遵守职业规范,不能坚持原则,直接或间接参与伪造、变造、篡改、隐匿、毁损会计资料,编造虚假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等,对外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和经济指标,扰乱了社会正常经济秩序。
2、违法乱纪,谋取私利。某些会计人员抵挡不住金钱诱惑,采取收入不记帐、虚报冒领、伪造、变造支出单据等违法行为,侵吞国家和集体财产,或利用职务之便利,贪污、挪用公款,以权谋私,侵害国家和集体利益。
3、违背执业准则,弄虚作假。少数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人员,不严格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准则,对明知有重大错误和舞弊的会计报表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欺骗广大投资者。
三、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成因
1、会计造假的困境是会计人员诚信缺失的内在心理因素。会计人员在单位里天然的从属地位,使得其职业道德从属于领导的权威,当二者发生磨擦或冲突时,会计人员的行为是应该遵从规则和权威,还是应该遵从与此相冲突的需要与利益?会计人员的这种选择陷入两难的境地。有人认为,会计人员“极端的利己主义”是会计造假产生的根由,然而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正因为广大会计人员还有一点良知,才会在规则与权威的面前陷入“自我挣扎”,“自我心里暗示”的漩涡中,否则,他们早就对着诚信缺失与假帐的泛滥视而不见。
2、企业管理层对会计人员授意会计造假揭示出会计诚信缺失的内在根源。企业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做假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虚增业绩、方便筹资、避税等不一而足。做假账和不做假账的选择实质就是一种利益选择,做假成本是潜在的,甚至没有(如以前国企),做假的收益却是很现实的,高官厚禄、名利双收,而这些恰恰满足的是除生理与安全之外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对于会计人员而言,如果不考虑因贪污而主动做假账的极少情况,一家国企的财会人员曾这样说:“如果没有企业领导的特别许可,一个普通的会计是不敢做假账的。”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一旦企业的管理层决定了,在诚信与做假的选择面前,会计人员的处境通常是:要么坚持原则,结果是受到排挤甚至下岗回家,从而很有可能面临失去基本的生活或安全保障,再由继任者来做他所不愿做的假账;要么就违反职业道德,自己做假,从而取得领导的信任,同时也使自己获得相应的生理、安全及其他相关需要。
3、“跟风现象”是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安慰剂与麻醉剂。他做了假账,有了名利,有了地位,没有理由自己死守原则,死守操守,平地不前,不少会计人员是这么认为的,才导致自己也跟上了会计造假这条路,归根究底是利欲熏心。社会心理学认为,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跟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任何群体均有维持一致性的倾向及相关的执行机制,对那些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接纳,喜欢和优待;而对偏离者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功利主义与拜金主义的泛滥使“诚信”变得艰难。而会计诚信问题只是整个社会诚信问题的冰山一角,在假冒伪劣充斥市场,在官员,司法,学术,教育,医疗等社会各方面都因为功利与拜金存在着触目惊心的失信的社会大背景下,单纯地指责会计人不守信用,叫会计人“唯我独醒”、“唯我独清”的想法是不现实也是不公正的,“跟风现象”作为会计人追求自身安全的需要,导致了失信的社会大背景下会计人诚信的缺失。
4,会计人员的总体道德素质偏低。会计人员在做出违法违纪会计行为时,一般都在职权范围内,以出于主观故意,主动而为,这反映出会计人员自身道德素质偏低。其形成的原因,固然也有社会风气和单位负责人道德水平的影响,但与教育不够极有关系。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较长时期片面注重智育,忽视德育。在会计学历教育中,系统的职业道德课程开设极少。而在参加工作以后,会计人员后续教育规定中虽有职业道德内容,大多只是走走形式,实际很少进行职业道德培训。
5,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造成人们价值取向的偏差。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上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在会计领域也同样遇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悖反的困惑。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意识抬头,致使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频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包括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所以人们在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时所讲的“利益驱动”就是这种价值观念变化的一种负面效应。
6政府监督不力,造成会计职业道德缺失恶性循环。政府监督不力,这是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产生的土壤。监督不力,在客观上助长了会计造假行为的猖獗。致使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另外,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不完善,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罚苍白无力, 也是会计职业道德严重缺失的重要原因。
四,会计职业道德面对形势的对策
1,加强在校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弥补“先天不足”。各类学校的会计专业都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责任感、运用法律的手段进行自我保护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职业判断和职业道德准则的能力。为学生未来成功的会计人生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开展诚信教育和警世教育。财政部门及各单位要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在职会计人员上职业道德课,经常印发一些正反典型的材料以及观看警世教育录像,开展诚信教育和警世教育,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准则来矫正、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确实提高财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
3,加强法制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就是要使会计人员知法、懂法,在工作中时时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财务人员应通晓并遵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规定。这些规定是财务人员履行好其职能的重要法律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新的法律制度不断颁布和实施,财务人员还应不断学习、更新和补充专业知识,以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在与有关方面发生利益冲突时,应敢于坚持依法办事。
4,净化会计行为环境。会计行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会计职业道德的好坏,在制度不完善、道德意识淡薄、诚信丧失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营造出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因此净化会计从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提高会计人员 职业道德有着重要意义,而会计环境的净化需要社会各方面相互协调,只有社会各行各业都提高了职业道德意识,才能营造出建设会计职业道德的和谐环境,只要形成了扬正抑邪、褒善贬恶的社会环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5,建立健全会计法规体系,强化行业监管。法治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保证和促进作用,必须建立健全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 法律 法规和规章制度,使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会计违法违纪 问题 必须依法处理。同时要强化会计行业监管,充分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规范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明确会计人员的职业责任、职业义务,职业道德品质,以法律和行业规章的形式来约束会计的职业行为,向社会展示。参考文献: 1,张兆兰,《浅析会计职业道德》。《江门财会》,2009(06)2,庞长兰,《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探讨》。《财会研究》,2006(01)3,张平,《道德教育与内部控制》。《会计之友》(下),2006(01)4,宿中和李林,《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科技咨询导报》2007(04)
第三篇:析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析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含义
在我国,从国民党统治时期开始便把政府公职人员称为公务员。现在我国的公务员是指代表各级政府依法从事行政事务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行使行政权利、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公务员职业道德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公务员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调整公务员之间、公务员与行政机关、与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想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公务员职业道德是公共行政活动的必然产物。任何社会都需要一定数量和素质的社会公职人员,来从事社会的领导和管理,由于公务员这种职业和职业活动的特征性,尤其需要公务员职业道德来约束和激励。
二、目前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公务员队伍的协作竞争意识总体增强
这与我国目前所处的国际大环境和国内的改革大局相适应。作为公务员,首先要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意识,也就是要在向公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展开竞争,破除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垄断意识。因为,垄断往往与行政权力联系在一起,是典型的行政方式。提倡公务员具有竞争意识,就是向政府本身所固有的垄断意识和做法发起挑战,最终有利于政府目标的实现和行政效能的提高。美国之所以提倡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就在于看到了政府内竞争的好处:“提高效率、奖励革新、提高公共部门士气、对公众的需要做出反应等”[26].强化公务员的竞争意识,能够提高政府的绩效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使政府成为充满活力的公共组织,同时还能促进公务员队伍整体效能的提升。当然,提倡公务员具有竞争意识并不意味着鼓励公务员当中形成你死我活的个人竞争,而是改变“政府是社会的唯一管理者”和“公务员等于铁饭碗”的传统思想。
(二)公务员队伍的职业能力总体增强
现今的公务员在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上有着深厚的基础,在实践中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既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来观察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又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在总结人民群众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和创造,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从知识到实践能力,可以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行政理念、行政职能目标、行政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主体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他们不再是等、靠、要,而是争、创、闯,逐步学会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自谋发展”,公务员队伍的职业能力总体增强了。
(三)公务员外部监管机制开始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颁布,该法取消了公务员的工龄工资和职务工资,并建立公务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该法引入公务员引咎辞职、责任辞职制度,规定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职务,应当引咎辞去职务或者因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现任领导职务,本人不提出辞职的,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该法规定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离职两年内,不得在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三、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辩证地看待当前我国公务员道德状况,首先必须充分肯定当前公务员道德现状的主流是积极的、上升的、进步的,公务员主体意识的增强、道德观念的更新、道德价值感的强化,都说明了这一点。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公务员队伍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职业道德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务员不能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缺乏公仆意识1.行政不作为现象较严重。所谓行政不作为就是指行政主体没有积极实施行政行为的职责和义务,应当履行而未履行或拖延履行其法定职责的状态。行政不作为这一现象往往以隐蔽的形式张扬了权力的“不作为”现实。实际上是被动姿态上的滥用权力,也是权力非物质性腐败的一种隐蔽形式。近几年法院受理的“行政不作为”案件呈上升趋势。
2.公务员的公仆意识缺失。少数官员自我感觉过分良好,把自己当成了封建社会的“父母官”.正因为缺少“公仆”意识,才会有官员以权谋私,视民生于无物,听民意而不闻,变成“庸官”、“懒官”,甚至走上贪污腐化的不归路。有的是存在特权思想。一些公务员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将职业公共权力视为私人产品或个体力量,并且凭借这种力量凌驾于他人之上,“我就是法,法就是我”的观念在一些公务员的言谈举止中不时有所流露,处处显示出他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有的是官僚主义思想严重,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群众,不负责任,乱搞政绩工程,欺下瞒上。服务意识的淡化,是公务员职业道德问题中最具根本性、关键性的问题。
(二)贪污腐败屡禁不止,信念缺失
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的形势还比较严峻。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滋生腐败的土壤是产生腐败的内在原因和直接根据,是不合理的权力配置机制或权力结构。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公务员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理想信念淡薄。一些人把公权力当作谋取个人私利的资本,严重败坏了党风,污染了社会风气,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腐败也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从检察机关近几年查办的案件情况看,仅腐败贿赂案件就达30余万件,立案查办的党政机关干部近5万人。原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原贵州省省委书记刘方仁,原辽宁省副省长刘克田,原四川省副省长李达昌等等,这些人为满足个人私欲、利用手中握有的权力,索受巨额贿赂,影响恶劣,是近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也是党中央十分重视的问题。
(三)责任意识淡薄
行政责任是各级国家公务员自身特定的一种责任,公务员是政府行政行为的主体是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实践者。能否真正履行行政责任,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地位。比如只对上负责不对人民群众负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同时也说明我们行政责任监督体制做得不够。四是对道德责任缺少认识。公务员必须谨守行政道德责任的原则,执行公务符合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真正服务于公民,应展现个人的正直、廉洁、公平等思想,不能运用不正当的方式在执行职务时获取利益。
三、加强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公务员的道德失范,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国正处在经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包括公务员的腐败和道德失范现象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论文格式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治理。
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单项工作,而是由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道德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系统工程。只有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采取多种措施并使之协调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公务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赖于正确的思想观念的确立。加强思想建设的主要措施是:教育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教育是一种有效途径,具有引导、约束、净化与升华思想和道德的作用。要把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提到突出地位,使公务员真正树立高尚的道德追求。同时,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体现“先进性”,体现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更高要求。一是要坚持经常性的培训和教育活动,二是要结合新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新方法,加强培养教育,全面提高公务员的政治理论水平与政治业务素质。要加强对公务员的廉政教育。通过抓好廉政教育提高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公务员的失德行为根源于思想道德的堕落。这就需要把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廉政建设的首要位置,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革和创新。邓小平一直强调思想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重要作用,反复强调对广大干部要经常进行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江泽民明确提出反腐败斗争要以教育为基础,牢固筑起思想道德的防线。同时在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第二,在廉政教育的内容上,要弘扬优良的德政传统,加强公务员的自律意识,培育廉洁自律的政治氛围。发扬我们党的公正、廉洁、自律的传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廉洁公正,克己奉公;第三,在廉政教育的方式上,要靠舆论监督和民主监督,监督措施要到位。事实反复证明:不受监督的权力倾向于腐败。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激荡更加突出。在社会思想多样化的情势下,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也在滋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地方还严重存在,是非混淆、善恶颠倒、荣辱不分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来自一些负面因素的挑战。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党的理论是行动指南,也是凝聚人心、赢得民心的旗帜。因此,我们要着力于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回答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突出为民服务的思想。要加大职业道德建设思想宣传的力度,提高对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使每个公务员认识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为政之本。要加强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其一,要教育公务员切实用胡锦涛理论和“八荣八耻”思想来武装头脑,提高公务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其二,要教育公务员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正确思想和行为的基础也是树立正确的道德的基础,只有牢固地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公务员才能做到堂堂正正做人,远离腐败。其三要强化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自律意识。道德是他律与自律的统一,而自律更是道德的基本职业道德。只有不断提高公务员的自律意识,才能将外在的强制变为内在的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公务员职业道德具有管理职责道德和权力道德的特征,仅仅依靠社会舆论,依靠人的自觉、良知和责任感,依靠人的内心自律来维系是不够的,还需依靠国家和政府制定的有关法律来保障。为此,要加强道德规范建设,使党的思想道德成为党内一种强制性规范。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和《关于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收受的礼品实行登记制度的规定》等,标志着党的思想道德建设步入法制化轨道。党员干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党纪政纪的规定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的要求,不断增强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二)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相关的制度建设
用法律制度来规范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是“依法治国”的内容之一。制度建设是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保证。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就难以落到实处。近些年公务员道德建设之所以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将它制度化,难以进行系统地建设。在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上,应加强一系列制度建设,使道德建设融入各项制度之中。要建立健全选人用人和干部监督机制,努力营造能者上、庸者下的善政环境。实施“治庸计划”,树立无功就是过、职务工作岗位是“能力席位”的理念,对各级公务员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和要求。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就更要有真才实学,不仅要勤政廉政,更要善政;不仅要任劳任怨,更要能抓会干。对此,实施“治庸计划”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和干部监督机制,营造能者上、庸者下的善政环境。要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管控,把庸者拒之门外。建立健全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严格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期公示、任职试用期等制度,加强对干部推荐、提名、考察考核、讨论决定等各个环节的监督。要充分发扬民主,切实把好用人关,真正把有能力、有作为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建立健全“补漏”机制,努力营造拒腐防变的廉政环境。建立健全“补漏”机制,目的在于弘扬廉政文化,营造廉政氛围。要从克服不良欲望,完善制度,建立机制,从源头上防止道德滑坡。要强化行政监察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加强效能监察,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行政机关和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对政府职能部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监督检查,纠正和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行为;大力加强“窗口”行业和基层站所的行风建设,努力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健全和完善廉政诫勉谈话制度,发现问题早提醒、早打招呼。
(三)提高公务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加强公务员道德教育,需要大力提高公务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要增强自律意识,重视慎独修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党性原则和道德规范衡量自我、约束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行政道德的特点告诉我们,内心的信念是行政道德评价的重要方式。这种信念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评判的一种力量,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行为所应有的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主要来源于道德修养。因此,公务人员必须自觉地在行政实践中确立理想人格,形成正确良好的行政道德情感和习惯。首先要提高对公务员职业道德的认识。使公务员深刻理解和把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行政职业道德要求,形成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职业道德观念,提高区分善恶是非、选择正确的行政方向的道德认识能力或道德判断能力。简言之,就是培养作为“人民公仆”应有的价值理性。其次陶冶公务员职业道德情感。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作为公务员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目的,培养公务员具有与权力相关的高度责任感和履行职责应有的高度正义感,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下乐而乐”的高尚道德情怀和不贪、不占的高尚情操。再次造就坚定的公务员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意愿和意向的决心、勇气和毅力,是构成职业道德素质的决定性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加强公务员道德修养,提高公务员个体的道德水平才是提高公务员整体道德根本。因为不管是行政体制改革,加强监督制约机制也好,还是进行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都只是解决了不能贪,不敢贪、不需要贪的问题,都是从外部、他律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而只有加强道德修养,真正提高公务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大力开拓各种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社会途径。在学校学习、公务员岗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一系列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将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扩展到整个社会。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开展各种职业培训,让人喜中有忧的是这些职业教育的培训中存在着“重才轻德”的现象。无疑,职业技能是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组织成员自我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应把组织成员的技能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列为重要内容,但如果忽视职业道德教育,成员道德素质的低劣将极大地影响成员聪明才智的发挥,最终也必将影响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
1.在各级普通学校广泛开设各种伦理课程。课程内容可包括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个人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等。
2.出版专门的道德教育及宣传材料作为公务员的培训教材。
3.开展网上道德教育课程,使职业道德教育走向全社会。让包括公务员在内的所有职业工作者,在学生期间就受到职业道德教育,并且在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各阶段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即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终生教育的内容,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各个行业入门的必修课使职业道德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而达到强化整个社会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的目的,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暑假学生主题征文
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管理0901 陈凯荣
摘要: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如双汇瘦肉精、老酸奶果冻事件以及毒胶囊事件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本文在收集了大量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基础上,经过仔细分析,得出了这些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期待本文对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关键字:食品安全
食品事故
加强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必需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食品产业已经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然而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堪忧,近几年来有影响力的食品安全事件就有如下几件:
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 双汇瘦肉精事件 台湾塑化剂事件 牛肉膏事件
南京的鸭血黑作坊 老酸奶果冻事件 毒胶囊事件
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几乎涵盖了整个行业,并且有从食品行业到药品行业扩大的趋势。
我认为这些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原料污染问题。前几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药残留、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
2、小企业黑作坊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3、食品流通环节多而且经营秩序混乱且极度不规范。由于食品经营企业数目巨大而且规模较小,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暑假学生主题征文
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其安全性又没有经过严格的检验,所以新技术新资源的使用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5、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可分为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6、食品质量检测水平较低,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管理混乱且有交叉,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
7、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高校的相关专业却已经萎缩和消亡,缺乏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研究和检验检测队伍,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
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对策:
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和科学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理论、方法和体系。
2、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食品行业生产企业准入制度。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并对行业内企业采取准入制度,严格管理食品生产企业的信用水平,确保食品安全质量。
3、推进食品质检部门的体制改革,将各部门进行整合,构建一个专门的食品监督机构。为了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将原来分散的监管机构进行整合,考虑成了一个专业的食品监管机构,确保分工明确,监管职能清晰,以此来提高食品行业监管水平。
4、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将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执法,对违反《食品卫生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生产经营者坚决查处,有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5、加强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各级食品监管部门在发现不法企业或个人生产或销售违反食品监管条例的行为时,应依法加大惩戒力度,将食品安全领域的食品安全犯罪成本提到最高,让不法分析望而却步。
我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制度目前正日趋完善,但是食品安全还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的相关机构必须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加大食品卫
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暑假学生主题征文
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巩固和深化食品专项打假斗争的成果,努力开创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为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而努力工作。
(陈凯荣,男,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科学专业,管理0901,联系电话***,邮箱1032155924@qq.com)
第五篇: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吴万盛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提出的反腐倡廉的重要战略思想。制度建设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保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在预防腐败中的重要作用。在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面前,高校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状况怎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进一步加强,值得我们主动研究、积极探讨、认真分析、深入思考。
一、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主要成效
制度建设是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根本性问题。无论是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预防腐败,还是依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预防腐败,制度建设都关系全局。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各高等院校在开展反腐倡廉建设中,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制度建设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在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实践中,各高校都能充分认识到制度在惩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能结合行业特点和学校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教职工支持参与”的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多数高校党政主要领导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信件亲自批阅。尤其是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颁布以后,各省教育工委、教育厅党组及时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对教育系统健全制度规范教育管理行为做出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各高校也以此为契机,通过开展系统化、常态化学习、教育和讨论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熟悉制度内容、把握制度规定、领会制度要求,知道哪些能为、哪些不能为,明确什么必须做、什么不准做,深知违反制度规定承担的责任和后果,增强了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二)、制度建设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多年来,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在建设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不断提高。首先,高校的反腐倡廉制度在思想、内容上完全符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精神。如各高校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到责任内容、考核和责任追究等,与中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保持了高度一致。其次,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基本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高校反腐倡廉制度的制定程序规范。各项制度均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通过法定程序,由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教代会讨论通过。第四,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文本规范。诸多制度以意见、规定、办法、细则等形式出现,用语规范、表述准确。结构章、节、条、款层次分明,逻辑结构严谨。
(三)、制度建设的体系进一步完善
各高校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不断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反腐倡廉制度从少到多、从疏到细,在规范决策行为、办学行为、管理行为以及监督制度等方面均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从整体上看,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层次分明、覆盖面广、内容全面。着力构建和完善反腐倡廉责任体系,切实加强了对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组织领导;着力构建和完善了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加强了高校反腐倡廉的源头治理;着力构建和完善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切实加强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着力构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切实增强了监督的实效性。围绕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监督制约与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转变作风、规范决策行为、节约型校园建设等关键部位和关键环节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围绕基建工程、教材图书、大宗物资设备采购等招投标,财务管理、科研经费以及管人、管财、管物、管事等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围绕干部选任、人员招聘、招生考试、教育收费、学生管理、教育民生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形成了适合当地高校特点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二、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作
为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基础性工程,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一)、针对性不够强
高校已建立的反腐倡廉制度,有针对性不够强的问题。一是原则性要求多。有的照搬上级文件或规定,条条多,没有将上级主要精神吸收后进行细化;有的条文内容过于简单,缺少可操作性,缺乏违反制度的惩罚性措施。如有的高校制定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意见,没有对执行情况的考核、评价及责任追究等措施的规定。二是缺乏程序性规定。造成执行中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如个人收入申报制度、述职述廉制度等,因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在有些高校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制约和管理功能;三是缺乏前瞻性和时效性。有些制度往往是在出现问题之后“亡羊补牢”,有些制度没有根据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适应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四是协调性不够。制度建设多限于党内,党外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群众监督制度等建设相对滞后,没有形成党内、外反腐制度链,未能形成反腐制度的互补、协调和联动。
(二)、缺乏全面系统性
从表面来看,高校反腐制度已经比较全面,既包括干部选拔、规范党政干
部行为方面的制度,也包括校内重大决策制度以及人、财、物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等等。但是,从系统性来看,虽然制度建立了不少,但它们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没有系统化,就如同有了高质量的零部件但未组装成一台机器一样,只不过是各方面制度的无序堆砌,因而在实践中很难收到应有的成效,如:各高校根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大多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但相对于责任制的要求而言,部分高校制定的细则却系统性、整体性不强,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表面化和形式化的趋向,没有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出发,对本单位、本部门业务工作所涉及的领域及过程的党风廉政建设要素进行认真细致的分解和梳理,并针对各个可能产生腐败问题的要素,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制度,使细则涉及的制度体系得以系统、全面地覆盖到本单位、本部门业务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角度,导致与细则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无法形成环环相扣、首尾相连、覆盖全面的制度体系,影响制度发挥作用的效度和深度。
(三)、执行力有待加强
制度再完美,不能贯彻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就难以体现其价值,发挥不出
应有的效力。而这一点在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也表现得比较突出。一方面,少数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对执行廉政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制度制定轻制度落实的倾向。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的职能部门从部门利益出发,制度于我有利时就执行,制度于我无利时就不执行,导致制度执行的随意性大,具体工作人员也往往钻制度漏洞,因此常常出现对制度的变通执行现象。这使得不少制度和法律往往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制度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迫切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增强制度意识
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是我们长期反腐倡廉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高校要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制度的学习和辅导工作,把制度教育作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校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中进行反腐倡廉制度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熟悉制度、崇尚制度、敬畏制度、维护制度,努力营造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依法行政、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人人维护制度、人人执行制度的良好校园氛围。通过学习培训,让制度所规范的对象知道订立该
项制度的意义、规范的内容和具体要求,违反了将受到何种处罚,从而不断增强制度意识,提高参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和监督制度落实的积极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执行制度,自觉用制度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自重、自醒、自警、自励,增强尊重制度、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二)、科学梳理,增强制度的完整性
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制度系统配套是提高制度反腐有效性的必要前提。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国家、社会层面的制度安排,建立一套科学的、严密的、强有力的制度体系,从制度结构和制度环境的建设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要根据当前高校不断变化的发展形势,以超前的视野抓好反腐倡廉现有制度的梳理和新制度的规划工作。对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制度要坚决予以废除;对需要完善的制度要及时修订完善;对没有制度约束的管理事项要及时制定新的制度。在修订和完善制度的过程中,要整体规划,统筹做好各项制度的集成协调,从而逐步建立起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要将一些原则性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规定。既要重视实体性制度建设,又要重视程序性制度建设,发挥制度的整体效能。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建设
紧密结合高校改革发展的实际,以制约权力的运行为核心,将反腐倡廉制度
建设延伸到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去,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各项制度。一是着力推进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设。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通过建立健全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讲廉政党课、反腐倡廉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制度,不断推动领导干部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使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党员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的全过程,形成拒腐防变教育的长效机制。二是着力推进监督制度建设。重点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健全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制度,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等制度,加大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三是着力推进预防腐败制度建设。抓住招生、基建、财务、物资采购、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关键部位和环节,努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腐败制度。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防止权力因缺乏制度的约束和监督而产生腐败。四是着力推进惩治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适合高校实际的信访工作制度,完善查处案件协调机制,及时发现和查处教职员工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
(四)、健全机制,保障制度落实切实
提高高校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要着力健全保障制度落实的有效机制。一
是建立健全保障制度执行的考核机制。要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科学的考评体系,纪委要协助党委抓好制度执行的任务分解和措施落实,明确责任主体和执行时限,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内容,并同年终考核结合起来,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教职工制度执行自觉性和责任感。二是建立保障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将制度反腐工作纳入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范围,严厉查处违反法规制度的行为,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及时汇总制度执行存在的问题,责成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解决。在强化纪检、监察、审计等专门机构监督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代会、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建立制度执行公开机制,增强制度执行的透明度。三是建立健全保障制度执行的奖惩机制。建立奖惩分明、准确到位的激励体系,对执行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漠视制度、违反制度以及制度执行不利的,要严肃处理,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切实解决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四是建立健全反腐制度公众参与机制。动员学校各方力量支持参与,推进高校制度反腐。进一步深化校务公开工作,让群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完善民主决策、民主评议制度,充分保障群众的发言权。要完善信访投诉制度,建立健全举报保护制度,切实保障群众的监督权。
参考文献:
[1]唐华生.高校反腐侣廉制度建设的新视域[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1):86-88.[2]李茜.对推进高校反腐侣廉制度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76-77.[3]王建华.高校反腐侣廉制度建设现状评析[J].法制与社会,2008(2):266-267.[4]顾昭明,陈利平.高校反腐侣廉制度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教育理沦与实践,2009,29(2):22-26.[5]张孟英,刘京美.对高校制度反腐问题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7):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