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区发展改革委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报告
关于区发展改革委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报告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实现现代化滨江新区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新期望的题中之义,是打造宝山教育品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需要。为加快推进我区教育现代化,我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坚持规划领先战略,力求教育发展高起点;坚持开展调查研究,探索教育发展新机制;坚持提升公共服务,认真履行教育职责。
一、坚持规划领先战略,力求教育发展高起点
首先,认真制定规划。我委制定了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并将其作为制定我区教育专项规划、教育年度计划以及相关政策依据的指导性文件之一,确保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阶段安排上科学有序,从而实现我区人口、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其次,落实目标任务。我委积极强化规划落实,把纲要提出的教育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我委年度计划中,以项目化的方式分解落实到位,从而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稳步提高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坚持开展调查研究,探索教育发展新机制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务实之举,是制定“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的基础。我区作为上海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拓展区,城市化进程加快是大势所趋。由于人口大量导入,教育规模扩大
导致宝山教育存在诸多困难,但是我委在区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国家和上海市教育改革中长期规划纲要,自觉把调查研究作为科学认识的前提、科学决策的基础、科学发展的途径,在调查研究中完善我区教育发展思路、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积极探索教育发展新机制。
第一,加大政府教育财政投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保证教育设施的建设与区域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适度超前发展。“十二五”时期确保全区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到15%。第二,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区将强化政府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职能,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学前教育积极性。推动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向新市镇、大型城市社区延伸,完善非户籍常住人口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高中教育格局,推进高中创新人才培养。加强特殊教育工作。第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十二五”时期,我区将坚持育人为本,品德、知识、能力培养相结合。探索公办学校教师定期合理流动机制,组织开展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建立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加强中职与高职衔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加强教育资源整合,构建广覆盖、多形式、更便捷的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
三、坚持提升公共服务,加强教育发展软实力
围绕“两高一少”目标,我委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塑造亲民、高效、诚信、透明的政府形象。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稳妥推进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鼓励公共服务多元化发展。深化政府管理创新。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构建网上行政审批管理信息平台和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完善政府采购体制改革,深化“镇财区管”、“转移支付”等方面的改革。加大政务公开力度,不断推进财政预算、政府投资项目、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政务信息公开。优化教育设施布局。“十二五”时期,我区将加强大型城市社区教育设施配套建设,新建各级各类学校36所,促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衡化。建设顾村青少年活动中心,拓展学生校外活动空间。加快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
第二篇:小学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情况工作总结
长山镇凌垌小学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
一、学校概述
长山镇凌垌小学是一所公立学校,创建于1968年,位于长山镇北部,与广西毗邻。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校风好、环境美、质量高、声誉佳的窗口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服务区域有16条自然村,覆盖人口5300多人,学校有学生224人,教职工12人,其中小学一级教师2人,小学二级教师3人,本科学历3人,大专学历8人,中师学历1人,教师学历达标100%。
我校自开展教育创强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以来,得到上级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先后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学校现有教学楼1栋,综合楼1栋,教师宿舍楼1栋,各种教学设施齐全。校园内绿草茵茵,绿树成萌,踏入校园校训、名人名言、守则规范、学习园地、墙报常识尽收眼底。浓厚的校园文化,使整个校园处处洋溢着育人的气氛。
近年来,我校师生获市级奖励16人次,获镇级奖励92人次。学校先后获得了“湛江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廉江市德育示范学校”、“长山镇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值此,我校不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锐意改革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内部管理,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一所具有山区特色的学校。
二、建立有效机制,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机制建立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提供了基本保证,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也是推进学校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学校建立健全了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领导体制 学校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积极实施校务公开制度。2.学校落实目标责任制,形成优秀教师群体
学校积极实行目标管理,着力抓好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群体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好,有一定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
3.学校认真抓实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培育了一批教育教学骨干
学校积极推动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明确了教师的培养目标,对于新来的师范生,学校采取师徒帮教的措施,使新教师尽快的成长。
三、加强课程建设,落实学校育人目标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将育人目标的实现建立在与之相匹配的课程的基础上,忠实地实施了国家和地方课程,积极主动地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在课程理念的理解、课程目标的把握、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作进一步理解和实践,积极体现了学校办学特色,努力实现了学校的育人目标。在基础型课程方面: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不随意调课和加课,不随意改变课程计划中的规定科目,教师不能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安排学生集体补课。学生作业总量和难度总体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的课外作业,应保证绝大多数同学能在1小时以内完成,并鼓励教师布置分层作业,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各类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充分选择,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程体系和设置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个人特长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始终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并以此确立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即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道德品质高尚、文明礼仪优雅”、具有‘现代不失传统、规范不失个性、竞争又能合作、自主勇于创新’的小主人、合格的小公民”。
1.加强少先队文化建设,形成了具有“凌垌小学”特色的校园少先队文化。
(1)创设少先队环境文化
学校注重创设一个人文的校园环境,调动师生的心情,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鉴赏美,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同时注重童真、童趣化的氛围建设。
(2)创设少先队活动文化
学校通过小队—中队—大队一脉相连的活动体系,引导队员在实践中丰富少先队文化,培养他们已经真正成为了少先队文化建设的主人。
2.加强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学校继续以培养“十个好习惯”为抓手,培养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活动以各中队为主体,自主开展活动,中队辅导员变强制为监督,队员们互相提醒,自主组织活动,自觉履行行为规范要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展示队员在开展“十个好习惯”养成活动中的成果。
(2)学校继续以评比展示为手段,促进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内化。学校以每周“流动红旗”评比为基础,继续切实开展“星级中队”展示活动。
3.坚持少先队活动自动化,提高了学生集体的创造力 经过多年的打造,学校的少先队活动从儿童的课外活动入手,扩大自主活动。让队员们通过自觉自愿的、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发展个性、锻炼意志、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了学生集体的凝聚力、自治力和进取力,使队员们真正成为学校的小主人。
五、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现程度的要求,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以教师信息化教育为主线,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工作。
1、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培养了一支具有能够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的教师队伍,具有信息时代教育教学能力要求的教师队伍。
2、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在全校多个年级普及信息技术课,开齐开足三年级的必修课,拓展其他年级上网信息技术探究课程,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探索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方式,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
同时,学校继续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等方面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校要求各科教师能够经常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熟练使用多媒体与网络设备,使全校各学科、各年级应用信息技术的课时逐年提升。
2018年3月17日
第三篇:区发展改革委2016年工作总结
区发展改革委2016年工作总结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区发展改革委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自觉从首都发展大局出发,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快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促协同、增宜居、提品质,坚持科学规划、统筹推进、重点突破,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综合协调部门的职能作用,认真履行各项工作职责,制定出台各项重要文件23件, 向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等重要会议汇报事项29次。
一、积极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及疏非控人工作 一是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2016年区委、区政府成立西城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调度,推进相关工作。以重点区域为突破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研究确定“一二六”工作思路:明确一个要点《西城区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6年工作要点》;出台两个方案:《西城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接推进机制工作方案》和《2016年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人口规模调控工作方案》;明确六项原则:“十三五”期间西城区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要坚持分区施策、重点突破、资源调控、转型发展、多元参与、统筹协调六项原则。建立疏解整治工作台账,全年组织召开各种工作调度会达20余次,开展专项督查5次,编发工作简报23期。对区域内市属企业参与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完善 1 城市服务功能情况调查、区属企业迁入迁出情况、腾退房屋空置情况等进行分析,为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主动加强协作对接,2次赴保定市协同办对接工作。积极与兄弟区做好配合,多渠道帮助市场主体向天津、河北等地疏解。在新城建设中对教育、养老院、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给予支持。
二是修订并印发实施《西城区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增订针对各街道的区级禁限目录和相关行业的禁限措施,进一步突出西城区政治中心承载区和重点区域重点管理的特点,强化区级目录执行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制定下发《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区发展改革委不定期组织召开例会,沟通交流执行情况,共同商议解决问题。
三是出台《西城区“十三五”时期人口调控发展规划》,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调控工作方案。确定全区人口调控的方向和重点。承办西城区疏非控人大会,落实“任务双下达、工作双考核”的精神,将2016年常住人口减量任务分解各街道,同时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组织全区85个单位与区委区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会同区属相关部门全面摸清区域人、房、业基本情况,建立起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三本账”。通过产业调整、功能疏解、社会管理、群租治理等主要途径推进人口调控。
四是全面落实市政府“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结合市发改委制定的《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工作建议》内容,按照“2017年任务量不低于2016年任务量”“市区一本账”的要求,立足区域实际,制定一方案(《西城区“疏解整治 2 促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一表(《2017年西城区专项行动计划及对人口影响情况汇总表》)、一台账(《“十三五”期间专项行动对人口影响台账》), 不仅明确了2016年已完成量,还明确了2017年及“十三五”期间最后三年的重点任务工作安排。12月1日的区政府第149次专题会和12月31日的区委常委会对“一方案、一表、一台账”进行审议并通过。
二、强化引导,稳定预期,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全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实现4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同比增长7%左右;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在395万吨标准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0%。
一是完成了季度与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以及2017年经济形势展望与研判。为全区经济工作和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信息支撑,保障经济社会运行健康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牵头起草区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文件《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实施意见》,切实加强区域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二是出台《西城区“十三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规划》和《西城区“十三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坚持依托重大项目的协调推进机制和审批服务工作机制,为项目的手续办理与投资落地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大统筹协调 3 工作力度,分解任务,梳理项目,加强调度,积极挖潜什刹海、白塔寺等旧城风貌保护项目以及菜园街、光源里等新增棚改项目实现纳统。促进2016年政府投资计划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做好2017年政府投资计划安排,总体把握“规划引领、提质增量、重点保障”的原则,紧密结合“十三五”时期重大发展方向,对接规划重点项目建设时序与需求,扩大有效供给,强化政府投资的基础带动作用。
三是围绕“双控”指标,统筹谋划,确保节能降耗取得实效。出台《西城区“十三五”时期节能规划》,确保“十三五”时期节能降耗工作继续走在全市前列。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鼓励开展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完成能源审计45家。进一步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支持节能改造项目13个,节能效率达到15%以上。加强宣传,开展北京市2016年节能宣传周活动。进一步推进西城区老旧小区电网配电设施改造工程,努力做好电力保障。
三、做好宣传,统筹推进“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及专项规划的编制
加大对“十三五”规划的宣传,与宣传部合作,组织“十三五”规划解读进社区活动,区长现场解答百姓关切问题。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的任务分解方案,对《规划纲要》确定的规划指标、发展目标和重大任务进行了全面分解,共195项任务。制定了《关于“十三五”时期重点及一般专项规划上会及发布工作的方案》,目前,44个专项规划已全部完成并编制成册。
四、提高服务水平,为区域和内部发展环境提供保障 一是优化区域环境,深入调研当好参谋助手。深入研究西城区“高精尖”领域未来发展模式,研究区域内金融业、科技、文化以及以金融业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模式。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区域发展情况的梳理,查找问题,明确下一阶段提升首都功能、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为驻区重点税源企业做好服务,做好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走访重点税源企业工作,开展对财税贡献前200家企业的行业类别和区域进行全面分析。梳理全区各项合作协议进展情况,建立健全区政府与企业间的协议管理制度,推进区政府与中国电投、国新公司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先后对青海玉树、内蒙喀喇沁等地区开展扶贫工作(帮扶喀喇沁旗美林小镇美林村半截沟养殖小区项目建设,解决帮扶资金200万元;帮扶青海囊谦县“平安城市”项目二期工程建设,解决项目建设资金280万元)。
二是积极推进区域改革和法制工作。进一步推进事项梳理和政务公开,提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水平。协调区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财政财务改革、注册资本登记改革、小额税费减免等重点改革工作,推进行业协会和主管部门脱钩改革。完成市、区项目的稽察,进一步加强政府资金监管,对2016年西城区政府投资计划中30个涉及未开工项目、已开工项目和部分基本完成项目开展稽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梳理全委2016规范性法律文件出台工作,并及时做好网络备案工作,全年委规范性法律 5 文件出台并备案1件。依法组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工作,全年行政诉讼案件2件(其中1件被法院裁定驳回起诉)。继续落实合同审查制度,推进法律顾问参与重大行政决策制定和依法行政的实施,全年审查合同42份,确保每份合同合法、合理,避免合同纠纷的产生。
三是做好价格服务和价格认定工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做好保障房定价工作制度完善及成本审核工作,印发《西城区保障性住房定价管理实施办法》,出台《西城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保障房)管理使用办法(试行)》。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全年完成价格监测228个品种。服务和保障民生工作,开展网络销售、食盐销售、涉企收费、机动车停车场收费等价格监督检查,全年查处各类价格违法案件17件,实现经济制裁总金额8.5万元,受理价格举报1314件。严格按照2016年初新的《价格认定规定》要求和标准进行价格认定,全年价格认定案件共1158件,价格认定金额1201.55万元。
四是努力为政府采购和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保障。对《西城区政府采购中心工作手册》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全年共接受委托项目73个采购,采购预算30271万元。现已全部完成,实际采购结果金额28409万元,节约资金1862万元。积极做好2016年设备采购与分配工作,集中更新40余台在用电脑,更新数占在用电脑总数的30%以上。推动完成三维空间经济分析系统和采购档案数字化系统项目验收。完成2016年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积极做好信息化设备日常 6 运维。
第四篇:关于区域教育现代化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促进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研究解决我市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寻找破解难题的策略,我对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市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
区域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十五”以来,我们采取分步实施、“化整为零”的办法,以实施乡镇教育现代化工程为抓手,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农村教育重中之重地位得到巩固,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各学段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保持高位增长。积极扶持特殊教育发展,动员社会各界关爱残障学生;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努力提高国民教育水平;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高职中教育结构更趋合理;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加速,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二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通过向上争取、地方配套等多元投入,全市先后实施了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四项配套”等建设工程,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备,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全市先后建成省命名的窗口学校53所。18个乡镇创成扬州市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
三是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加强师德师能建设,骨干教师、各类名师队伍不断壮大。推进精致管理,狠抓教学过程,全市中小学教育质态明显提升。以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加强德育、美育、体育等工作,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以高考为标志的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08年高考本二以上进线人数达2033人,向全市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是教育贡献份额扩大。近年来,全市每年都向高校输送新生4000多人,有效缓解了地方就业压力。积极实施“教育富民”工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校毕业生100%实现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近5年,全市有700多人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专科以上学历。近3年,20多万人次接受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万多人次接受职工岗位培训,1.2万劳动力通过培训实现内转外输。
五是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市、乡党委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组织领导体制、目标管理体系和考核奖励机制,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扶贫助学活动广泛开展,全社会重教、支教氛围日益浓烈。教育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环境明显优化。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仍面临不少困难:有的乡镇、部门对推进教育现代化认识不到位,等待观望,进展缓慢;教育投入相对不足,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亟待改善;教育体系和结构还不够完善,教育布局有待进一步整合优化;区域教育发展不够均衡,缩小城乡教育、学校之间发展差距任重道远。
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所需要做的工作
1.实施科学发展规划。教育现代化工程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坚持把推进教育现代化与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与推动合格学校建设结合起来,与实施农村教育培训工程结合起来,从“县域”和“镇域”两个层面双管齐下,科学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步伐。要认真对照省定的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要求,强化目标意识,抓住重点,克服难点,倒序时排进度,加快推进速度,确保教育现代化工程进展快、质量高、效果好。
2.优化教育体系结构。要在通盘考虑各类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坚持分类指导,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优化教育发展结构。一是加快幼教发展。省、市已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我们要加快乡镇中心园建设,发挥中心园、优质园示范、辐射作用,提高保教质量。要针对幼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解决制约幼儿教育发展的体制障碍,全面实施“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工程,加大省、市优质幼儿园创建力度,加快发展以社区为依托,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二是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布局,关乎教育发展大局,关乎综合效益提升,必须因势利导、科学规划、有序推进。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全市高中以及城区学校布局,提高在三星以上高(职)中就读学生比例。加快“三校联动”和二中迁建、创星步伐,确保达到现代化教育要求。三是发展职成教育。在大力推进职教中心新校区建设的同时,瞄准我市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调整专业设置,培养市场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要围绕服务新农村建设,建好成人教育中心校,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由低层次打工向高层次就业转变。
3.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切实把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摆上突出位置,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要按照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人民群众一样满意等“六个一样”的标准予以推进。要进一步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按照省统一部署,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着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中小学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确保小学和初中全部达到《江苏省小学和初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积极实施“城区反哺农村,高中反哺初中”的互助战略,实施结对帮扶,促进整体提升,不断缩小城镇之间、镇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尽最大可能让广大青少年学生享受公平教育。积极开展扶贫助学,确保在邮就读的学生不因贫失学,将党和政府的关怀惠及每个家庭、每个学生。同时,进一步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培植力度,通过“省字头”名优园、校的创建,实现教育高位均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关键。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水平。要大力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名学校”工程,努力建设一支学科配套、业务精湛、师德高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要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建立教师能进能出机制;要加强和改进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开展师德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要不断提高教师工作水平,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精心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不断优化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深入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要加快骨干教师培养,积极选拔骨干教师、教育管理干部到境内外高等院校、知名中小学进修深造,发挥名、特、优教师的示范作用,建立一支富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梯队,为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校本培训、顶岗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薄弱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关注教师生存状态,改善教师工作环境,逐步提高教师待遇,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稳定。
5.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导工程。要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信息技术教育等工作,努力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使中小学实验室、图书馆(室)、艺术、体育等装备条件达到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二类标准要求,实现规范管理、正常使用;要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抓手,努力使生机比、师机比、多媒体教室等硬件条件达到省信息技术装备二类标准,实现“数字化校园”创建和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有机整合。坚持从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学生课余学习和师生知识拓展等多个层面丰富教育信息资源,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6.丰富教育发展内涵。教育现代化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不同地区应该有不同的推进路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可能无法与苏南地区比硬件,但我们完全有能力与他们比软实力。如何丰富教育发展内涵,充分展示高质量的办学业绩、高层次的管理水平、高品位的教育文化,这是教育系统应认真思考、精心谋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要把迎接省教育现代化评估验收作为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推进现代教育管理的一次契机,借助这次评估验收,力争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有新起色,在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上有新举措,在科研兴教、特色强校等方面有新亮点。
7.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投入机制,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完善教育投入的优先增长机制。特别是在这次创建中,对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改善、省优质幼儿园建设和学校信息技术装备等经费,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投入为补充、分期付款为方法,予以重点保障。要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对布局调整中形成的闲置资产进行置换,收益全部用于学校的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要积极拓宽教育投入渠道,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引导企事业增加教育投入。鼓励社会和企业捐资办学,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办学和捐资助学。
三、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工作的具体措施
首先要强化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快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党委、政府是关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进一步提高和深化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的认识,真正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定》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实施意见》上来,不断增强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要求,把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作为当前的主体工程来实施,作为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来落实,明确刚性要求,制订量化目标,落实具体措施。各乡镇要尽快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认真对照省定指标,尽快研究制订科学的实施规划和工作计划,切实解决教育现代化推进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各项工作快起步、高质量。在坚持“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乡镇政府优先发展教育、优先支持教育,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在保障教育用地、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整治、义务教育学生控辍和奖励教师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其次要发挥各级领导的关键作用。加快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责无旁贷。各乡镇、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加快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第一责任人,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要当好推动者和实践者,要负总责、指导督查各项工作的推进、实施。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抓、扎实抓,抓出成效。要深入基层、深入学校,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协调各方解决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对照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排找差距、梳理问题,狠抓落实、促进发展。
第三要完善督导问责的机制。要强化督导问责工作,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纳入考核指标,与奖惩挂钩。要加快建立约束机制,把各部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情况列入对部门领导政绩考核范围,定期组织专项督查。监察、组织、督导部门要履行监督职能,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各乡镇(园、区)、各相关部门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包括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管理、经费保障、设备设施、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监测、评价、督促和指导,坚持标准,严格把关,确保各项措施真正落实到位。
第五篇:区域教育现代化验收自查报告
盐城市亭湖区桂英初级中学 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自查报告
按照亭湖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关于“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规划,我校紧紧抓住教育发展机遇,把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校认真组织学习、对照省二类标准,并依据区教育局的指导性意见,拟定了创建规划,成立了领导小组,细化分解了目标任务,强势攻坚,迎难而上,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创建工作。通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上基本达到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的奋斗目标。
今年以来,学校依据《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全区达成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指标进度,根据《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技术装备测评表》逐条地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已达标的抓巩固,未达标的抓推进,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
一、学校成立了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自查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徐志山
副组长:胥文生 仓文华 严学兵 唐 浩 成 员:徐 林 严长江 杨文君
王占忠 陈 勇 陈以军
在自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自查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二、对照评估指标体系,逐项评议、查缺补漏、议定措施,加大改进力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力争一举达标。
三、自查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自查,形成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以刘桂英烈士英名命名的省级示范初中。学校位于亭湖区盐东镇东首,校园面积54264㎡,学校教职工143人,专任教师合格率100%。在校学生1293人,25个班级,多媒体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一流的教学环境,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校园文化为我校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十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科学发展,开拓创新,办人民满意教育,取得了骄人的办学业绩.学校先后被授
学校现有教师133名,其中在职教师高一层次学历(本科)的比例达83.5%。现有中学高级教师23人,中学一级教师89人,市级教坛新秀1人,区级教学能手6人。
(2)思想业务素质
①全体教师能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每一位学生,掌握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个性差异,无侮辱、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能做到为人师表,遵法守纪,做好学生道德实践表率。学校现有市级优秀班主任1名,区级师德标兵 5名。
②全体教师都树立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和业务水平,掌握所授课程教学大纲、课标及学生情况,教学方法科学,教学过程善于创新,教学效果良好。丁福安老师参加市化学教师技能比赛,荣获一等奖,蔡杰、薛凤彪、严万琴等多名同志在区教育局举办的“聚焦有效教学”课堂观摩评比等活动中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③全体教师都有积极的自我发展意识,能参加各类培训,注重学习与提高,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写作水平和较强的奉献精神、合作意识。我校中青年教师较多,都能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组织教学,其中施夕冲、唐婵芬等 2人科研论文分别获国家级一、二等奖,仓文华、花万美等多名同志在省、市、区科研论文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
(3)管理与考核
①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事业心强,团结协作,管理民主。校长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党支部负责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3名副校长分别主管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后勤工作,下设有办公室、政教处、教务处、教科室、总务处、安保处和团委等部门,学校与各级层层签订责任书,各行其责,各尽其职,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②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等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③制定了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制度,通过“青蓝工程”形成了同伴互助的协作机制。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对培训的相关费用从学校的经费中予以支出,同时还积极动员中青年教师进行学历提高,并且各项培训均有计划和落实措施,教师培养成绩突出,现已培养出了像薛凤彪这样的市级优秀班主任,王兰群这样的市教坛新秀,严长江等6名区级教学能手。
部、工会、政教处、团委及学生会的作用,建成了德育教育长效机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连续多年受到市、区、镇党委、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学校先后被授予“市德育先进学校”、“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市红十字示范学校”、“市三星级教工之家”、“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示范学校”、“区教学质量优秀学校”、“区十佳初中校”、“区教育工作综合先进集体”、“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集体”、“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集体”、“区初中教育教学质量银奖”等荣誉称号。
(2)德育工作管理
①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内容,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从学校实际出发,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每年4、10月份为法制安全宣传月,聘请盐东派出所、交警中队的同志为学校法制副校长,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讲座;学校还利用悬挂图片,观看光盘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把刘桂英烈士墓、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盐东镇敬老院作为德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和义务劳动,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学校还设有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定期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疏导,取得了显著成效。
②德育管理体制健全,形成了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充分发挥了家长学校、共青团、学生会的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服务他人和社会。同时,学校还在盐城市青少年实践活动基地等校内外教育基地,经常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德育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阅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3)教学管理
①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江苏省“五严”规定,开齐开足课程,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开发了以学生钢笔字训练为主的校本课程,真正将活动课程落到实处。
②有健全的常规管理制度,对“教学五认真”过程有检查、分析、反馈、调整和改进措施;校长和分管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其他中层以上教干不少于30节,教师不少于20节。
③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坚持上好“三操一课一活动”,搞好阳光体育运动。召开秋季田径运动会,开展冬季三项活动,开展健康教育,建立学生身心健康档
6、教育水平现代化(1)学生质量
①在我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成了“五育”并举,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共同发展的喜人局面。学校每周国旗下演讲,班级团队活动,学校田径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的开展,更是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
②通过桂中全体教职工多年来的默默奉献与不懈追求,今天的桂中莘莘学子是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形成了学习主动,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习惯,各年级学生合格率达到100%。
③学生自我服务意识强,家务劳动及简单的生产劳动技能掌握好。
④近几年,我校义务教育阶段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
(2)社会评价
社会及家长对学校教育质量反映良好,学校师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率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文化课基础扎实验操作及创新力强,办学效益显著提高,赢得了施教区干群的普遍好评。
(三)主要推进措施:
1、加大教育技术装备的项目建设和经费投入。
我校在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中,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大了对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投入。学校千方百计筹措的资金都用于教育装备建设。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政策,不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将建设费用转嫁给学生和家长。
2、加强教育技术装备队伍建设。我校重视加强教育技术装备队伍建设,确保学校开全开足教育部规定的课程需要的专任教师和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人员。逐步提高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相关教师按期通过各级各类教育技术装备专业培训和考核,并作为教师职务聘任、晋升、晋级的必备条件之一。
3、建立完善教育技术准备规章制度。
(1)加强对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工作的管理,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落实措施,使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和信息化。
(2)加强了对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工作的检查考核,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