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信息生态环境,有效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

时间:2019-05-14 00:1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区域信息生态环境,有效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区域信息生态环境,有效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

第一篇:构建区域信息生态环境,有效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

构建区域信息生态环境,有效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

——顺德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践报告

顺德区教育局 陈锡钊

纵观当前国际形势,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已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同认识。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强劲,特别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把教育信息化当作一种政府行为,不断创新信息技术应用手段,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一直密切关注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走势,并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近年来连续推出了一系列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法规,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各级政府和教育决策管理部门对教育信息化也高度重视,宽带教育城域网纷纷建成,硬件、软件、资源建设超常规发展,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的探索如雨后春笋。近年来,顺德基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成效明显,有力地带动了顺德教育稳步迈向现代化。本报告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化教学整合应用、教育信息化科研、规章制度建设等篇幅入手,对顺德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成效和优秀经验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并对后继持续发展思路进行了展望介绍。引言:顺德教育信息化的生态环境观

“教育生态”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以教育作为研究主体内在的互生互动的一种关系,尤其侧重于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及其构成要素对教育生态系统和作为教育生态主体的人的影响。顺德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的基本涵义是:根据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具体情况,通过构建顺德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宏观调控全区各种环境要素,使之处于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师生身心发展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创建以师生为主体、应用为核心的信息化环境,促进全区各镇(街道)、各校的优质均衡发展。在实施过程中以创设平衡、共存的信息化生态环境,形成健康、和谐的现代化人文教育生态环境为总体目标,以区域整体推进为教育信息化策略,使教育投资、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建设等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得到合理调配,从而有效地推动顺德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顺德人自改革开放以来,开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个奇迹,综合实力曾连续4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一位,“敢为天下先”的顺德人再一次用改革创新思维发展教育,以发展经济的魄力发展教育,以现代化标准发展教育,并开创了一条具有顺德特色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顺德以整体、优质、均衡发展的观念,打造了终身教育体系,使得特殊教育、幼儿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2002年顺德成为广东省首批“教育强市”,2004年,顺德10个镇(街道)100%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2008年将在全省率先接受广东省教育现代化评估的验收。目前,全区共有幼儿园279年,小学170所,初中41所,完全中学19所,职业技术学校13所,高等院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区在校学生共有328804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共有21386人,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准率为100%。顺德教育信息化是从90年初开始起步发展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主要特征是全面普及计算机教育,在93年确立了把信息技术和英语教育作为顺德教育特色,开始规划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第二阶段是2000年-2005年,这个阶段应该说是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的整合,重点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从根本上推动教学方式和教育管理方式的变革,这个阶段投入大、成效显著;第三阶段是从2006年到现在,这个阶段是顺德教育信息化提高阶段,中心工作是提升服务,整体推进,广泛深入应用,2006年和2007年被定为教育信息化应用年。通过多年的努力和打造,顺德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丰硕成果,顺德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顺德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带动了顺德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一、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奠定坚实发展环境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入大、技术要求高的复杂系统工程,因而科学规划、重点投入搞好基础建设,营造信息化大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1、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斥巨资分步实施。

顺德区委、区政府从实施“科教兴区”的战略出发,早在1993年就制定出全区中小学有关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五年规划,提出中小学全面配备计算机,开设计算机课程的要求;1998年又进一步作出新的部署,在学校建设校园网,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并建设信息资源库;2001年初明确作出了《关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决定》,制定了《顺德教育发展“十五”规划》、《顺德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并斥巨资支持顺德教育信息化工程。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顺德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顺德现有教育信息化设备总额达5亿。

2、构建专网,打造平台,100%学校实现与省基础教育网络光纤互联。在顺德积极创建数字化城市的大背景下,顺德教育局以“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分步实施、适度超前、注重实效”为原则,大力推进全区的软硬件建设,构建本地教育专网,打造全区教育信息化综合平台。几年前区政府就投入2300万元分二期,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教育信息中心的一、二期工程建设,利用中国电信光纤搭建了顺德本地教育专网,目前全区中小学校100%通过10M或100M光纤与教育信息中心宽带联接,构建成顺德教育宽带城域网,同时教育信息中心通过10M专用光纤与省基础教育网络互联互通,所有学校共享省基础教育网丰富的资源和信息,整体上顺德实现了高标准的“校校通”。

3、重点配套,均衡发展,基本实现“班班通”。

全区各中小学校注重与教育专网配套,全面展开“数字化校园”建设,目前100%学校拥有完善的校园网络,所有中小学校均按国家标准配备了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室,普通教室大面积配备了多媒体课室平台,课室平台覆盖率为中学100%、小学90%以上,基本实现了“班班通”。全区共有电脑61776台,人机比达5:1,其中高中(含职校)4:

1、初中5:

1、小学6:1。

二、区域软件平台趋于完备,实现“一站式”综合服务

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应用才是关键。顺德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结构科学、格式标准、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综合软件平台,全面深入应用,使之为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社区服务及终身教育提供强有力且实效性的支持。

1、持续完善平台,实现一站式服务,建立十大系统和四大基础数据库。目前顺德教育信息化区域性软件平台已趋于完备,建立了全区统一的基础应用平台,实现了“一站式”登录综合性服务,内含十大系统和四大基础数据库:十大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邮件系统、教师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校产管理系统、教学仪器管理系统、资源库系统、视频会议视频点播系统、即时通信系统、校讯通系统;四大基础数据库包括全区28万多学生的基础数据库、1.6万多教师的基础数据库、校产和教学仪器基础数据库;建成了统一身份认证的教育信息门户网站,真正实现了教育信息网的一站式服务;实现了试点学校的“一卡通”管理;实现了“教育信息网——校园网——移动网”的互联互通。本平台从技术上主要采用数据集中EASP模式进行构建,各单位业务数据逻辑分离,系统采用B/S架构、支持群集管理,在大用户量、群件协作性能、易用性上表现优秀。目前数据中心应用平台及各子系统业务上覆盖了全区所有的教育管理、教科研组织、教学单位及各单位部门,为教育管理、教育科研、教学单位提供了统一的上下、内部传达的信息、公文、申报、审批、文档管理等综合业务工具。本系统实现了以统一的软件基础应用开发平台为基础,在其上搭建了包含学生、教师、学校资产、教育装备、教育科研、学校卫生保健、学校体育竞赛等覆盖了全区教育单位的10大业务子系统,整合了教育门户、邮件、教育办公、教育资源、视讯会议、视频点播、即时通讯、继续教育、校讯通、一卡通等众多系统,使全区教管、教学、教研机构实现了统一的应用和数据的一体化服务,消除了以往的“软件孤岛”和“信息孤岛”现象,为区域化教育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电子化办公提供了良好开放的管理平台。由于建设成果突出,06年被广东省信息产业厅评定为“广东省信息化示范单位”。

2、注重终端建设,100%学校建立网站,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工程。在打造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大平台的同时,顺德极其注重教育信息化终端(学校、教师、学生)建设工作,几年前就启动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区政府采用对相关项目给予专项财政补贴的形式促进建设,如对建成校园网的中小学校,按小学15万元、中学25万元标准进行补贴。目前全区各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初见端倪,100%的学校建立了功能完备的学校网站,实现了“校校有门户网站”和“学科有专题主页”,各校均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教育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家校互通,教育教学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如伦教翁祐中学已将数字技术充分运用到教育管理决策、教学过程以及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以校园网为依托,实现了先进的网络化管理,学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网络平台和先进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优质的教学资源直通每一间课室,有力地支撑了师生的快速发展。

三、资源建设卓有成效,资源形态日益丰富

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亦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顺德人认为建设一个丰富、优质、适合本地教学需要的资源库是为教学服务的根本保证。

1、以应用为导向,多种途径共建优质教育资源库。

近年来,顺德除完善软硬件建设外,主要精力集中在资源库建设上,在建库方面主要采用四种途径:

(1)引进:通过区采购中心购买了清华同方、K12、中教育星、清华永新、国之源、迈达威、人教社等公司的20多个资源产品。(2)整合:通过网上搜集等多种方式找来各种信息资源,然后进行整合,形成规范的优质资源。(3)交流:通过与全国各地的同行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获取优秀资源。(4)共建:即共建共享资源库模式,目的是把老师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去从事教科研、创新工作,创造更高的劳动价值,同时也可以集中全区教师的智慧,为全体师生提供最优秀的资源。具体做法是:以教育局牵头,由区教研室为主,电教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发动全区骨干教师和学科能力强的学校参与;按新课标、新教材,分年级、分章节进行开发整合优化,开发、应用、完善、提升同步进行;通过课题形式带动,这样有专家的指导;还拟出了一整套激励机制来做保障,政府每年拿出几十万专用经费资助资源库建设,大部分用于支持和奖励骨干教师的建库工作。由于应用成效显著,省电教馆指定顺德为“区域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示范区”。

2、教育资源形态丰富,为学科教学提供有效支撑。

目前区教育信息中心资源拥有量超过2800G,成为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精品资源中心,全区所有学校和顺德范围内的中国电信ADSL用户均可免费登录使用。资源使用率较高,每天按IP地址访问总量平均超过3000人次。从资源质量来看,提供了大量适合一线教学的优秀资源,学科资源符合新大纲,能体现新课标精神,内容充实,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资源丰富;其中文字、图片、Flash动画所占比例较大;各课时内容均有独立资源,章节完整,每课时有固定的教学设计、教学演示、辅助练习、教学素材等环节;相当多的资源为教师原创,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学科资源与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紧密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便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为师生教学互动提供了崭新的学习支撑平台。此外,各中小学校访问资源库比较快,如网页资源,基本上一秒钟内能打开页面,下载资源简单便捷。全区师生对资源库评价较高,一致认为非常适合一线教师在线备课、现场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全区各校在资源建设与应用方面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如顺德一中的曾惠蘋老师自建的《中学地理教学资源网》和《地理家园网》,容山中学张小明老师自建的《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成为全国知名优秀的学科资源网站。

四、教师信息技能普遍提升,迈向信息化专业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应用必将带来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革新,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1、建立区、镇、校三级培训体系,大力提升教师队伍信息素养。几年来,顺德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以区、镇、校三级分层推进,区一级主要负责骨干教师的培训,镇一级由骨干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培训,通过专家指导、反思教学、经验交流、专题培训等多种途径,大大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反思与评价能力。据统计,全区接受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超过10万人次,全区教师通过省级计算机教育初级、中级、高级考试比率分别为100%、97%、32%。如07年就举办了16期区一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项目包括:“INTEL未来教育培训”、“二期工程项目高级应用培训”、“网络管理高级培训”、“中小学电脑制作指导教师培训”和“网络素材资源制作培训”等,接受培训的骨干教师2570人。近年来,全区通过各类形式培训的骨干教师达14000多人次。我区教师培训方式不断创新,建立了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平台,通过网上进行教师培训,全区教师可随时随地主动学习,提高业务绩能,被动培训变为主动学习,既方便了教师,又减轻了地方财政开支的压力。

2、重点推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达标比例达96%。

近年来,顺德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为目的的培训活动广泛开展,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遍提升。自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来,顺德区按照省市布署的相关要求,积极推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现已完成14700名教师的培训工作,中小学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均参加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初级培训,总达标比例为96%。

3、教师信息素养显著增强,现代化师资队伍初步形成。

强化有序的培训工作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能,有力促进了顺德现代化师资队伍的形成。顺德教育系统全面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教师日常教学活动已离不开计算机及网络,大部分学校同类学科教师已实现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公共备课,实现虚拟教研、共享智慧、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各类教育特色网站丰富多彩,学校各学科都建立了专题网站或网页,许多教师都有了自己的博客。

五、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普及,学生信息素养快速提升

多年以来,顺德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各中小学校已经按照课程标准开足了信息技术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信息素养得到快速提升。

1、出台政策,强势推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早在1993年,顺德就确立了信息技术教育和英语教育作为顺德教育特色,开始规划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区教育局出台了相关政策,制定了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方案,设立了专项经费,大力推进计算机配备,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从98年开始强势推动:一是正式把信息技术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计划中,从小学四年级起至高二每周安排两课时;二是组织编写信息技术教材;三是制订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四是提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教师配备标准内容和要求;五是把信息技术教育纳入考查和考试科目。这些措施落实后,仅一年时间,全区投入经费近两亿元,配备计算机23000台,建设计算机室400多个,配备计算机专职教师600多名,全区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当年统计,顺德学校拥有的计算机量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课外教学和竞赛活动。例如,定期举办计算机中英文录入速度竞赛、WORD排版应用竞赛、多媒体CAI小课件制作竞赛、网页制作竞赛、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大赛,这类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的水平。2001年顺德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

2、参与活动,成果辉煌,学生信息素养快速提升。

顺德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普及大大提升了学生信息素养,我们注重通过各类活动引领和展示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交流提供了一个舞台,通过相互比较、相互借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学生错误地运用信息技术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每年不但积极组织师生参加上级部门的各项活动而且区内年年都要组织多项活动,如举办“区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顺德教育信息化成果展”、“顺德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研究成果活动日”、“顺德区网络教学活动日”等等活动。在参加全国、全省的活动中,我们屡创佳绩,如在02年、04年、06年参加全国首届、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小学教育特色网站评选活动中,三次获奖总数均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5以上,这标志着顺德信息技术教育以及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研究已走入全国先进行列。另外顺德学生在各类信息技术比赛中获奖众多,如在03年、04年和05年参加广东省中小学首届、第二届和第三届智能机器人比赛,顺德代表队均包揽了全部比赛项目的冠军,06年参加广东省中小学第四届智能机器人比赛,获得了7个竞赛项目中的5个冠军,今年的3月,又获得了广东省中小学第五届智能机器人活动9个项目中的6个项目的冠军,成绩辉煌;近年来参加“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全国奖43个,省奖162个,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活动获一等奖45人次,二等奖66人次。各类成绩喜人,令全省、全国同行瞩目。

六、整合方式多样深入发展,教学应用成效显著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过程中,顺德一直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整合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据统计,全区中小学校课室平台覆盖率达95%以上,全区信息技术的课堂覆盖率达到90%以上。

1、广泛开展研究活动,不断创新整合模式。

顺德极为重视学科整合研究,教育局组织了全区各学科骨干教师在全区范围的42个学科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和探索,建立了学科网站群。通过举办教师培训、教学研讨、教学课例研讨交流及专家专题报告等活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和实施整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如顺德一中初中部田湘军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英语教学教研活动,在网上建立了“烛光网站”,之后又创建了“烛光博客”、“江南一烛”网站及英语“播客网站”,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他和学生心理、情感沟通与知识传递的手段,成为他把孩子带进英语世界的桥梁,全国知名专家对他的课例一致评价为“田老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思想,完全符合新课改精神!”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整合应用成效显著。

就以课堂教学而论,信息技术的介入引发了教学模式的变革,旧有的“教师—教材—学生”的“三要素”已被“教师——学生——教材——信息环境”的“四要素”所取代,在课堂上,实现了集声音、图片、视频、文字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使学生学习状态积极活跃。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直观性强,学生能看、能听,能用手操作,也能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在解决问题、调整进度、发展个性与特长等方面尤为见长,全体学生臵身于网络文化的氛围中,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自主性,他们被激发出来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甚至超过教师这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因此,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几年前,勒流中心小学、大良西山小学、本原小学、实验小学、均安星槎小学、北滘中心小学等开展了小学语文“四结合”的教改试验,结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就以星槎小学为例,参加语文“四结合”班的学生,识字能力比其他同级班高出60%,阅读、写作水平也大大超出其他班的学生。随着学科整合方式的多样深入发展,一批学科带头人在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脱颖而出,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全区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学与技术形成了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整合能力迅速增强,一批老师的示范课及多媒体软件在全国全省获得奖励,全区近年累计获各类奖项国家级589个,省级761个。

七、以科研为先导,走创新发展之路

教育信息化不是单纯的一项技术性工作,而是一项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事业。教育信息化必须紧随教育发展,与时俱进,用科研带动创新,才会生机无限。多年来顺德积极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并加强对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跟踪和研究,以科研为先导,走有顺德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之路。

1、请进来、走出去、高靠拢。

顺德除了注重全区内部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外还特别注重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高靠拢。区教育局设有专门的“专家经费”,每年都请一些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来顺德开讲座,谈经验,帮助大家掌握信息技术最新动态,并结合顺德的实际,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同时还多次组织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2、区域统领,抓好课题研究总体质量。

近年来,顺德教育局直接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顺德信息技术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资源库建设的共享与动态机制研究》(此三项均为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重点课题,已结题)、《虚拟教研中心的研究与实验》(全国教育规划十五重点课题,已结题)、《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和《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中央电教馆十一五重点课题)。其中,已结题的课题均被评估专家评为优秀,课题组着手研究编写的系列信息技术教材和配套的教学软件,经省教育厅审查批准,已正式出版,并向全省推广。此外顺德还参加了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姊妹学校”项目(与广西隆安县四所学校结对进行远程合作学习);并成功申报成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实验区”,其中十一五规划课题实验区下设了13所实验校;与香港地区的中学“三跨课题”中学通识教育协作交流项目的合作研究,大大推进了全区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应用工作。教育部的领导、香港教育署有关领导、课题负责人和专家对顺德开展课题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相当满意,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与此同时,全区各校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活动轰轰烈烈,承担的“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国家级有78个、省级有86个、市级有63个,相应的教育教学成果亦日新月异。如顺德一中近年来一直走信息化强校之路,注重教学科研,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坚持以课题带动学校的建设,“十五”、“十一五”期间,承担了如<<适合课堂教学的优秀CAI软件与多媒体软件的研制与开发>>、<<运用多媒体优化组合设计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研究>>、<<中学地理教学资源网的建立和应用>>、<<高中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网络教学与评价>>等12项国家级、省级课题。

3、加强管理,凸现实验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顺德现有1所国家级和50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占全区中小学校的20%以上。这些“实验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教育管理信息化程度高,广泛实行电子政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在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应用覆盖率均达到100%。“实验校”成为了顺德区教育信息化窗口学校,成为推动全区新课改的中坚力量,为推进全区教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顺德的“实验校”新时期的核心任务是: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以人为本,教育技术得到深入广泛应用、成效显著的现代化示范学校,并要发挥出示范和幅射作用。近年来顺德区教育局注重加强对实验校的管理工作,定期召开实验校工作会议,组织他们进行经验交流,给他们定任务,并定期组织评估工作,获得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

八、加强管理完善机制,促信息化和谐发展

对于整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来说,各个区域是否协调,整体效应是否凸现,是否可持续性发展,管理是关键一环,机制是重要保障。

1、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发展规划。

顺德很早就成立了区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镇(街道)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该小组成员均由各镇(街道)教育组长和电教专干组成,教育信息化工作均由领导小组来统筹安排,由于管理机构层次清晰、职责分明,上传下达,管理力度到位,因此成效明显。

2、创建顺德现代教育技术学会,协调深化教研水平。

顺德于05年成立了顺德现代教育技术学会,学会下设三个教研小组:多媒体制作、网络管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研组。成员分别由各镇(街道)精选出德才兼备、专业突出的一线教师担任,这样大大提高了各镇之间发展的协调性。

3、制订完善的系统机制,保障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顺德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不断制定和完善各类规划方案、管理条例和评价标准等,如《顺德教育信息化“十一五”规划》、《顺德教育城域网信息安全管理条例》、《顺德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评估方案》等等,这些机制的修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工作规范化和整体控制力度,很好地保障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结语:持续开创顺德教育信息化科学和谐发展之路

事实证明,在各级政府领导下,顺德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一方面是因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保障了各项信息化工作协调有序推进。这些宝贵的优秀经验为顺德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主要包括: 1.政府主导,创新理念,协调发展

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必须以当地政府为主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理念,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协调、均衡、健康发展。2.项目驱动,整体推进,共建共享

以项目驱动法,整体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成效明显。以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探索并建立学校资源的共享交流、自我再生机制,提供给学校所需的特色资源与实用资源。

3.人才为本,注重培训,提升素质

要深化认识教师水平的关键作用,以人为本,加大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提升全体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打造现代化师资队伍。4.实践导向,专业引领,深化应用

应当以实践为导向,以专业为引领,探索多形式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式和途径,深化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取得良好绩效。5.系统配套,制度保障,特色服务

完善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鼓励各级各类角色参与学校信息化服务,制定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建立健全学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并引入长效评估与检测机制,以评估促发展。总之,顺德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优秀的成效,同时发展道路也任重道远。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范围来看,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时期后,都会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问题。在顺德,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样存在着相关问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有待于花大力气重点解决。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还需要继续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科学发展,坚持把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作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和兼顾区域均衡,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政策体系,把顺德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更高、更新的发展平台,为持续开创顺德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之路而不断努力。

第二篇:如何理解“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如何理解“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何 蕾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我们可以利用远程教育,多媒体教育进行现代化教育教学。那么,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呢?通过这次培训让我了解到了这两点知识:

首先,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在了解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之后,那么怎么样使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呢?我有以下理解: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一定学科的专业知识。而在现代教育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教师不再只是讲授,而是应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对各种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实现知识的探索,实现发现学习、实现问题解决学习,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创造、表现的能力,即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教育现代化的学习环境中,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网络教学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也可发生这种交互作用,从而有利于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进行协同式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加强了师生间、学生间和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极的作用。

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科学有效地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创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活跃学生想象,激发学生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教育思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了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实现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要服务于教育现代化。而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我们责无旁贷。既然教育要现代化,就离不开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运用,而这些项目恰是我的弱项,因此我要结合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尤其是此次国培学习,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并运用其更好地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第三篇:区域教育现代化验收自查报告

盐城市亭湖区桂英初级中学 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自查报告

按照亭湖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关于“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规划,我校紧紧抓住教育发展机遇,把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校认真组织学习、对照省二类标准,并依据区教育局的指导性意见,拟定了创建规划,成立了领导小组,细化分解了目标任务,强势攻坚,迎难而上,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创建工作。通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上基本达到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的奋斗目标。

今年以来,学校依据《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全区达成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指标进度,根据《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技术装备测评表》逐条地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已达标的抓巩固,未达标的抓推进,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

一、学校成立了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自查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徐志山

副组长:胥文生 仓文华 严学兵 唐 浩 成 员:徐 林 严长江 杨文君

王占忠 陈 勇 陈以军

在自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自查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二、对照评估指标体系,逐项评议、查缺补漏、议定措施,加大改进力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力争一举达标。

三、自查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自查,形成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以刘桂英烈士英名命名的省级示范初中。学校位于亭湖区盐东镇东首,校园面积54264㎡,学校教职工143人,专任教师合格率100%。在校学生1293人,25个班级,多媒体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一流的教学环境,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校园文化为我校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十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科学发展,开拓创新,办人民满意教育,取得了骄人的办学业绩.学校先后被授

学校现有教师133名,其中在职教师高一层次学历(本科)的比例达83.5%。现有中学高级教师23人,中学一级教师89人,市级教坛新秀1人,区级教学能手6人。

(2)思想业务素质

①全体教师能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每一位学生,掌握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个性差异,无侮辱、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能做到为人师表,遵法守纪,做好学生道德实践表率。学校现有市级优秀班主任1名,区级师德标兵 5名。

②全体教师都树立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和业务水平,掌握所授课程教学大纲、课标及学生情况,教学方法科学,教学过程善于创新,教学效果良好。丁福安老师参加市化学教师技能比赛,荣获一等奖,蔡杰、薛凤彪、严万琴等多名同志在区教育局举办的“聚焦有效教学”课堂观摩评比等活动中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③全体教师都有积极的自我发展意识,能参加各类培训,注重学习与提高,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写作水平和较强的奉献精神、合作意识。我校中青年教师较多,都能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组织教学,其中施夕冲、唐婵芬等 2人科研论文分别获国家级一、二等奖,仓文华、花万美等多名同志在省、市、区科研论文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

(3)管理与考核

①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事业心强,团结协作,管理民主。校长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党支部负责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3名副校长分别主管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后勤工作,下设有办公室、政教处、教务处、教科室、总务处、安保处和团委等部门,学校与各级层层签订责任书,各行其责,各尽其职,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②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等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③制定了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制度,通过“青蓝工程”形成了同伴互助的协作机制。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对培训的相关费用从学校的经费中予以支出,同时还积极动员中青年教师进行学历提高,并且各项培训均有计划和落实措施,教师培养成绩突出,现已培养出了像薛凤彪这样的市级优秀班主任,王兰群这样的市教坛新秀,严长江等6名区级教学能手。

部、工会、政教处、团委及学生会的作用,建成了德育教育长效机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连续多年受到市、区、镇党委、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学校先后被授予“市德育先进学校”、“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市红十字示范学校”、“市三星级教工之家”、“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示范学校”、“区教学质量优秀学校”、“区十佳初中校”、“区教育工作综合先进集体”、“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集体”、“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集体”、“区初中教育教学质量银奖”等荣誉称号。

(2)德育工作管理

①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内容,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从学校实际出发,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每年4、10月份为法制安全宣传月,聘请盐东派出所、交警中队的同志为学校法制副校长,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讲座;学校还利用悬挂图片,观看光盘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把刘桂英烈士墓、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盐东镇敬老院作为德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和义务劳动,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学校还设有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定期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疏导,取得了显著成效。

②德育管理体制健全,形成了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充分发挥了家长学校、共青团、学生会的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服务他人和社会。同时,学校还在盐城市青少年实践活动基地等校内外教育基地,经常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德育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阅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3)教学管理

①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江苏省“五严”规定,开齐开足课程,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开发了以学生钢笔字训练为主的校本课程,真正将活动课程落到实处。

②有健全的常规管理制度,对“教学五认真”过程有检查、分析、反馈、调整和改进措施;校长和分管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其他中层以上教干不少于30节,教师不少于20节。

③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坚持上好“三操一课一活动”,搞好阳光体育运动。召开秋季田径运动会,开展冬季三项活动,开展健康教育,建立学生身心健康档

6、教育水平现代化(1)学生质量

①在我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成了“五育”并举,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共同发展的喜人局面。学校每周国旗下演讲,班级团队活动,学校田径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的开展,更是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

②通过桂中全体教职工多年来的默默奉献与不懈追求,今天的桂中莘莘学子是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形成了学习主动,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习惯,各年级学生合格率达到100%。

③学生自我服务意识强,家务劳动及简单的生产劳动技能掌握好。

④近几年,我校义务教育阶段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

(2)社会评价

社会及家长对学校教育质量反映良好,学校师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率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文化课基础扎实验操作及创新力强,办学效益显著提高,赢得了施教区干群的普遍好评。

(三)主要推进措施:

1、加大教育技术装备的项目建设和经费投入。

我校在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中,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大了对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投入。学校千方百计筹措的资金都用于教育装备建设。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政策,不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将建设费用转嫁给学生和家长。

2、加强教育技术装备队伍建设。我校重视加强教育技术装备队伍建设,确保学校开全开足教育部规定的课程需要的专任教师和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人员。逐步提高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相关教师按期通过各级各类教育技术装备专业培训和考核,并作为教师职务聘任、晋升、晋级的必备条件之一。

3、建立完善教育技术准备规章制度。

(1)加强对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工作的管理,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落实措施,使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和信息化。

(2)加强了对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工作的检查考核,将其

第四篇:万州 谋划产业布局带动区域发展

经开大道,即万忠路复线(双河口至高峰段)工程,设计为城市快速路,为万州经开区高峰园主要连接道。该大道(双河口至高峰段)设计全长8.56公里,宽24-36米,分为A、B、C、D、E段进行实施,其中A段为边仙大桥至常柴公司、B段为青杠土旁立交、C段为青杠土旁立交至灵凤山隧道、D段为灵凤山隧道、E段为灵凤山隧道至万忠路高峰天然气输气站。该项目对经开区向高峰片区拓展,拉开大开发、大建设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推动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的万州重点工程。

谋划产业布局带动区域发展

——访万州区发展改革委主任涂立军

三峡明珠 湖城万州 记者 包红明 摄

开栏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工作

部署,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再次确立了万州在全市及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战略定位,赋

予了万州新的责任、新的机遇。

区委四届四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万州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

和工作重点,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建设踏上了新征程。

站在新起点,我们意气风发;实现新跨越,我们豪情满怀。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新

起点·新跨越”大型主题宣传报道,全面展示万州区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

会精神和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区委四届四次全会精神的举措、亮点和效果,以进一步凝

聚起在加强生态涵养中加快发展的强大力量,推动万州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本报记者 周麒麟

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将全市划分为五大功能区,万州作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重

点开发区,承担着区域人口转移的重点责任和任务。区委四届四次全会提出全面落实市

委四届三次全会精神,必须围绕万州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重点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坚定不移地在加强生态涵养中加快发展。

面对新的定位和任务,万州将选择一条怎样的发展路径?记者专访了区发改委主任

涂立军。

牢记职责不负使命

“在中央关怀和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万州通过历届区委、区政府的接续努力,发生了深刻可喜的变化。如今,全市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战略,万州作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重点开发区,体现了市委对万州的高度重视!”采访中,涂立军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历届市委、市政府对万州的发展给力,确立了重庆第二大城市、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定位,并在政策、财力和人力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在全市划分为五大功能区中又将万州作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重点开发区,其重要定位对万州更是大机遇。

在接受采访中,涂立军谈得更多的是机遇与责任。他告诉记者,在新一轮发展中,万州面临的机遇众多,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渝新欧”大通道的直接辐射区域,并作为长江十大港口之一,发展空间和前景更加广阔;万州有西部大开发、三峡后续工作、扶贫开发等政策支持,是增强生态涵养和加快发展的强大支撑和动力。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对万州的定位,不但对万州的支持力度只增不减,而且使万州的功能定位更加准确,万州承担的责任更重、肩负的责任更大,面临的发展机遇更加难得,我们必须牢记职责使命,抓住发展机遇,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奋力推动万州在加强生态涵养中加快发展。依托产业促进发展

“区委四届四次全会提出了要努力实现‘331’发展目标,对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与保护生态并重,坚持面上保护与点上开发并举!”采访中,涂立军说,万州要有所作为,必须始终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而产业发展则是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现阶段,万州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要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立足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扩大工业增量带动结构调整,努力构建符合生态涵养发展要求的现代工业体系。

涂立军详细介绍了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结合万州实际,工业产业布局以经开区为主战场,进一步优化“一区五园”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相对集中、错位布局,充分发挥好同类企业聚合效应,形成产业链集群和行业集群。盐化园:重点布局特色化工、精细化工、光伏产业,打造形成低碳、循环、零排放的特色化工园区。高峰园:重点布局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现化医药,打造形成工业核心园和低碳产业示范园。五桥园:重点布局光电制造产业,培育发展临空港加工贸易,打造光电科技产业园。新田园:重点布局能源、建材、港口物流业,培育加工贸易产业,打造形成能源建材产业园和市级重点港口物流枢纽。天子园:打造形成汽车及LED照明产业园。

商贸物流业,围绕扩内需,牢牢把握发展现代流通和促进对外贸易两条主线,推进保障市场供应、完善市场体系、提升开放水平三项重点任务,按照“一带两园三圈”进行布局。“一带”即滨江环湖带,以万达广场、江南CBD等重点商贸项目为依托,重点发展购物、美食、休闲、金融、总部经济等。“两园”即新田港口物流园和董家物流园,新田港口物流园重点发展来料加工、中转贸易等生产性商贸服务业,董家物流园重点发展生活性物流业,农产品批发、小商品批发等生活性商贸服务业。“三圈”即高笋塘商圈、江南商圈、高铁商圈。高笋塘商圈着重完善配套功能,促进现有商贸企业上档升级;江南商圈重点规划布局会展中心、文化创意产业等商业设施;高铁商圈重点培育商业步行街区、商餐饮食宿等,打造城商业市副中心。旅游业紧紧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稀缺的平湖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完善的交通体系,坚持内引外联,大力推进景区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环境营造,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独具魅力的三峡旅游品牌,加快建成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重要集散地。以建设为长江三峡旅游服务的集散地和服务中心为目标,以滨江环湖地区城市旅游、万州大瀑布群和新月湾休闲旅

游、潭獐峡和长滩温泉盐疗休闲观光旅游、铁峰山脉和恒合及茨竹避暑休闲旅游为重点,积极培育形成“一日游”和“过夜游”。房地产业则以滨江环湖地区的房地产开发为重点,有序推进旧城和移民安置区的房地产开发,适时启动高峰片区、高铁片区的房地产开发。

农业按照“136”产业体系总体发展思路,立足自然优势,围绕保供增收,调整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提高装备水平,强化科技支撑,推进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积极作为奋力争先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重点开发区功能定位,有利于我区向国家、市级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采访中,涂立军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他表示,区发展改革委作为全区宏观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肩负着促进发展、深化改革的历史重任,一定责无旁贷、奋力争先,2014年将围绕全区工作重心,以重点项目建设和民生实事为抓手,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加强经济谋划,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强化项目服务和管理,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积极探索统筹城乡机制体制创新,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敏锐性,促进万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积极有为谋划并推动明年工作。

同时,他还告诉记者,区发改委已初步建议,明年通过重点抓经开区开发建设,产业布局、城市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实事等七项工作,促进万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有为谱写新篇章

本报记者 周麒麟

“这么多施工机械在作业,万州又在干啥子大项目啊?”近日,在成都工作一年多时间没有回老家的周玉国坐高铁到重庆,并搭乘班车回万州。进入万州境内后,高速公路旁不远处的施工车辆穿梭不停,宏大的施工场面吸引了他的眼球,他不由得好奇的询问究竟。

同车的一位乘客笑嘻嘻地告诉他,这是正在建设的渝万城际铁路!

“过去只是听说要修建高铁,没想到一年时间没有回来,现在真的动工了,我们今后回老家更便捷了!”周玉国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

信心:源于科学决策

万州,正在建设的重庆第二大城市,肩负着在全市发展大格局中发挥重要战略支撑作用和在渝东北地区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的历史使命。

2013年以来,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如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区委、区政府为此召开多个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保持稳定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了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化解一批社会矛盾等“三个一批”重要举措,狠抓农村公路建设、集镇供水、集镇污水处理、城乡垃圾处置、扶贫开发等统筹城乡的五项重点工作。

思路决定出路。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涵盖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生态环保、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的62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涉及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扶贫开发、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提升公共安全保障水平的65件民生事项全面展开,化解一批社会矛盾的工作也全面进行。

行动助推发展。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一场既拉动当前、又支撑长远,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兼顾,既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民生改善,又确保社会和谐的战役全面打响,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来自区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万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5亿元,继续保持全市第4位;同比增长12.5%,分别比全国、全市快4.8、0.1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0亿元、239.8亿元、23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11.8%、14%,三次产业结构为6:47.8:46.2。

经济:呈现同步驱动

7月5日,总投资逾20亿元,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被誉为规模最大、营业面积最宽、经营档次最高的一站式商业中心———万州万达广场隆重开业,人们从城市的各个角落,从三峡库区各区县涌来,一睹万达广场的风采。据统计,7月5日至7日,万州万达广场开业前三天人流量达102万人次,销售总额达2618.98万元。

这是万州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积极有为推进重点项目的一个亮点。自年初以来,区委、区政府把加大投资力度、推进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持续取得新进展作为重要抓手,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打造投资平台、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激活农村市场等为突破口,实现了投资消费同步驱动的良好佳绩,助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1至11月,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7.82亿元,同比增长20.3%;全区6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0亿元,万达广场购物中心及五星级酒店等6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或投入运营。

今年前三季度,通过助推消费市场,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78亿元,增长15.3%。

民生:保障改善并重

加大民生投入,让老百姓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是区委、区政府一直努力的追求。年初,区委、区政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积极有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公共财政预算财力支出50%以上用于民生。

65件民生事项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截至11月底,65件重点民生实事投入资金32亿元,其中:11项任务提前完成全年任务、38项任务达到或基本达到序时进度。

为了促进城乡就业,万州区依托人力资源市场、各中职院校、社会中介机构三大载体搭设招用工平台,帮助市信息产业企业和重点企业用工。全面实施输送、储备、帮促“三大工程”,通过社招、校招、组建招工小分队等形式,奔赴各镇乡一线招工,强化网络招工。据发改委预测,全区今年预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05万个,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3万人,不仅有力解决本区百姓就业,而且带动周边县群众就业。

1至11月,全区发放城乡低保金2亿元,实施医疗救助22.24万人次、3572万元,临时救助1672人、436.74万元,发放五保、三无人员、困难儿童供养金3729万元。建成校安工程项目132个;镇乡中心幼儿园建成2所,开工20所;教师周转房建成5所,开工19所;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平湖技师学院实训楼、幼师专科学校综合教学楼等项目加快推进。建成村卫生室217个、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项目18个,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等开工建设。完成15个镇乡街道综合文化站、100个村和社区文化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放映农村惠民电影7159场,开展“文化下乡活动”285次。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签订协议13820人,实施搬迁6910人,开工建设集中安置点11个;38个村整村脱贫完成建设任务,悦君山片区扶贫开发启动建设项目46个,完工26个。集镇集中供水项目完工20个,开工13个;新解决农村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同时,统筹城乡“五项重点”扎实推进,较好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一批社会矛盾有效化解,刑事案件和安全生产事故同比大幅度下降,全区呈现出经济加快发展、民生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第五篇:中学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工作汇报

中学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工作汇报

Xx中学始建于本世纪初,为Xx县首家民营寄宿制完全中学,Xx地区第一家民办星级学校。多年来,学校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宗旨,勇于开拓,敢为人先,在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道路上留下光辉的业绩。

我校采取多种措施并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控制流生,台帐翔实,记录清楚,办学以来学生巩固率始终高达98%以上;我校初中部各项指标均达到《Xx省初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管理水平较高,办学质量优秀;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6%,普通高中50%以上,职高、中专、技校46%左右,稳居全县同类学校前列。

资助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教育体系健全,确保不让一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扶危济困成为我校光荣传统,外出务工子女教育入学率高达100%。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应用课程,自觉执行“五严”、“十禁”;体卫工作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阳光体育活动常态化开展,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开门办学”、《家校连线》等活动形式,办人民满意教育。

在岗教师全部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有3名高中教师达研究生学历。

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学校建有校园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网上资源丰富,利用率高。

我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配置均衡,信息化、图书馆、专用教育设备达到或超过省II标准。

办学行为规范,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方针、政策、意见,办学许可、教育教学管理、招生收费行为等符合规定。

学校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工作,安保体系完备,有健全的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安全值班台帐资料完备,专人负责。

学校设施设备全面趋于现代化,实行科学化管理,教育教学质量高,为Xx县“第二升学大户”,连续多年获教育局颁发的“素质教育成果奖”、“教学管理优秀奖”,达到“省优”标准,XX年3月被评为“省三星级高中”。目前,学校正在加大教育教学硬、软件设施资金投入,广招人才,初步规划在3年内建成Xx省“四星级高中”。

下载构建区域信息生态环境,有效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区域信息生态环境,有效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宝应县区域教育现代化自检工作方案

    宝应县教育局文件 宝教办〔2011〕256号 关于印发《宝应县区域教育现代化自检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镇中心初中,县属学校(园): 现将《宝应县区域教育现代化自检工作方案》印发给你......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五篇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概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质量、高档次的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又离不开良好的生......

    关于区发展改革委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报告

    关于区发展改革委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报告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实现现代化滨江新区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新期望的题中之......

    快乐学习让教育科技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快乐学习让教育科技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016年11月1日,快乐学习组织厦门地区管理者、优秀员工前往戴尔总部进行参访。作为世界500强的公司,戴尔独特的运营方式、先进的技术水平......

    现代化教育产权制度的构建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正成蓬勃之势,各种形式、类型的教育改革也不断涌现。但在改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涉及到教育产权的很复杂的问题。因此,将传统的教育产权教育产权转......

    深圳市宝安区区域教育现代化共同体建设

    深圳市宝安区区域教育现代化共同体建设 工作简报 (第4期) 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办公室编 2008年12月28日 全区公民办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大赛进行总决赛 教科培中......

    关于区域教育现代化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促进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研究解决我市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寻找破解难题的策略,我对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现......

    xx镇建设区域教育现代化纪实

    却 道 春 色 倍 还 人 ——xx镇建设区域教育现代化纪实 xx镇近年来不断促进教育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进程。目前该镇中心初中、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分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