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抓校长现代化素养促区域教育现代化论文
摘要 校长队伍的现代化素养是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保证。成都市锦江区通过创新校长选拔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交流机制及名校长培训机制,并通过实施四种策略,不断促进区域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区域教育;现代化;校长素养
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在区委区政府的战略指引下,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教育自身拥有的优秀传统与品牌资源优势,提出了在成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从社会环境、经费投入、学校建设、管理体制、队伍素养、学生素质、品牌创建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划和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年多的实践让我们感受到:校长队伍的现代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推进速度与质量,只有不断提升校长队伍的现代化素养,才能不断促进区域教育的现代化。
一、校长队伍的现代化素养:持续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价一个学校,先要评价它的校长。”无数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因此,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校长的现代化水平决定了学校的现代化程度,校长是否树立了现代化意识,是否具备了现代化的基本素养,是否用现代化的思路推进学校的办学实践,将直接制约着学校的现代化发展品质,并进而影响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一)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领悟能力制约着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与深度
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支撑和标志是拥有一大批具备现代化发展特征的学校集群。只有区域内的每所学校都步入了现代化的行列,区域教育的现代化才有坚实的支撑,区域教育的整体水平才具备现代化发展的态势。方向决定成效。只有校长准确把握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才能造就高水平的现代化发展学校。校长对现代化的正确解读与分析、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与领悟、对现代化发展方向的把握与引领制约着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与深度。而对教育现代化的领悟能力,是校长现代化素养的基本内容。因此,提升区域内校长的现代化素养是正确而有深度地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二)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能力制约着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活力与内在动力
有动力才有活力,有活力才有后劲,有后劲才能持续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活力取决于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持续提升的过程,它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涌动出源源不断的进取活力与发展生机。只有学校内动力充盈,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校长是学校内动力的源泉。校长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动力不足,就会影响全校的士气;校长缺乏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能力,就难以形成现代化的办学思路,难以建构现代化的管理机制,难以打造出富有激情的教师队伍等。因此,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能力制约着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活力与内在动力,并影响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后劲。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能力是现代化素养的核心内容。因此,提升区域内校长的现代化素养,是持续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三)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转化能力制约着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整合程度与推进品质
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取决于学校的日常工作和区域战略目标的整合程度,只有实现了学校发展与区域目标的有机整合,才能保证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品质和发展成效。要提高这一整合程度,既需要校长正确领会区域教育的发展战略,并将其创造性地融合到本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思路、学校管理、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将区域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转化为学校的办学行为;也需要校长理解、综合和转化有关教育现代化的各种研究成果,并逐步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只有这样,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和研究成果,才能融入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才能变成学校师生的共同追求,才能造就一批批现代化的学校。对教育现代化的转化能力是校长现代化素养的重要标志。因此,提高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转化能力是有效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校长的现代化素养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潜力,校长的现代化思维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式,校长的现代化视野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格局,校长的现代化高度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境界。只有全面提升区域内校长的现代化素养,才能推动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与时俱进,才能使区域教育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不断攀升到新的发展台阶。
二、“五六七八”:校长现代化素养的基本内涵
如果一位校长养成了“五种心境”,树立了“六种意识”,扮演好了“七种角色”,提高了“八种能力”,这位校长就具备了较好的现代化素养。
(一)五种心境
第一是忠诚教育事业,做一个理想远大、学养深厚、自信成长的有“信心”的校长;第二是增强自身的领导能力,做一个高瞻远瞩、科学严谨、勤于思考的“用心”的校长;第三是提升自身的文化境界,做一个情趣高尚、审美创美、打造学校文化的“精心”的校长;第四是培植自己的职业心和沟通力,做一个关注师生、亲和力强、影响力大的“知心”的校长;第五是增强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做一个党、政府和人民群众“放心”的校长。
(二)六种意识
一是教育职业的坚守意识,致力于学校发展,坚定信念,执著追求;二是区域战略的融通意识,理解、执行区域的教育发展战略,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区域战略创造性地整合到学校发展之中;三是教育工作的创新意识,要具有充满理想的教育情怀和极强的创造欲望及挑战自我的激情,不断开拓创新;四是较强的学习意识,愿学想学,积极创设学习条件,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和提高自己;五是较强的法治意识,依法治校意识强;六是自主发展意识,能主动谋划学校的发展,能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和学校的发展目标大胆开展工作。
(三)七种角色
一是在人格、修养、学识方面是现代师生的示范者角色;二是从事学校规划、决策、组织、协调、评估、调整等的现代管理者与领导者角色;三是促进学校全体师生员丁发展的现代服务者角色;四是传承与创新学校文化,创建学校品牌的领跑者角色;五是现代学校教育和现代学校管理的研究者与实践者角色;六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经营者角色;七是学校与社会的协调者角色。
(四)八种能力
一是在人格、修养、学识方面的示范能力;二是引领师生发展,培养师生现代素质的能力;三是进行战略决策、发展规划、管理协调、组织服务的现代管理能力;四是开发学校潜能,建构学校核心发展力的能力;五是集聚变革力量,推进学校研究与改革的能力;六是调动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促进学校发展的能力;七是建设现代学校文化,形成现代学校特色,打造现代学校品牌的能力;八是与教师平等地共享幸福人生、建设现代化的职业精神家园的能力。
三、创新“六个机制”:提升校长的现代化素养
为了建设一支适应锦江教育现代化的专业性强的校长队伍,我们将在以下六个方面创新工作机制。
(一)创新校长选拔机制
一是建立校长准入制度,制定《锦江区中小学校长准入办法》。首先在政治素养、师德水准、最低学历、工作经历、知识结构、工作能力、专业水平等方面设置准入条件,确保新任校长基本的专业素质。在此基础上建立锦江区校长资格认证制度,新任校长在获得校长职业资格证书的候选人中选拔。二是完善校长聘任和晋升制度,建立公平择优的选拔和晋升机制。推行“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聘任机制,逐步使公开选拔校长形成制度,并进一步建立适应锦江教育现代化的校长职务晋升与校长招聘的基本规范。三是完善校长后备人选的选拔与培养机制。制定锦江区校长后备人选的资格标准,建立锦江区校长后备人选的推荐、考核、公示和培养制度,完善锦江区校长后备人选信息数据库和成长档案,新任校长在后备人选中择优选拔。
(二)创新校长培养机制
一是建立多层级、多类别的校长培训网点,依托省内外高校、教育中介组织、省内外中小学名校,建立多类别、多层级的校长培训与见习基地,确保各培训基地的质量和效益。二是构建开放式、高层次的锦江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资源信息库,进一步开发优质培训资源。三是建立分类规划、分类培养的校长培训制度。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校长的不同需求,分类规划不同阶段校长的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进行分类设计,建立分类培养T作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确保分类培养的实效性。四是创新培养模式。进一步把规范性培训与校长读书会、校长论坛、校长体验活动、优质教育链、校长共同体、专项培训、基地见习、挂职锻炼等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五是建立内容选学制度,构建开放性的锦江校长培训机制。进一步丰富和革新校长培训内容,进一步提高校长培训的开放程度,大力开展“菜单式”选学培训,实施“弱什么、强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原则,通过建立内容选学制度,确保锦江校长培训的针对性。六是整合各类专家资源,指导校长办学实践,提升其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
(三)创新校长激励机制
一是设立“锦江区优秀校长奖”。每年评选一次,对评选出的“优秀校长”,支持他们总结办学经验和出版专著。二是设立“锦江区现代学校制度示范学校”。通过“示范学校”的评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实施效果好的学校进行奖励。
(四)创新校长监督机制
一是完善内部监督。进一步扩大和规范校长的权力及行使权力的程序,进一步界定教代会的权力、职能及其运作程序,坚决推行校务公开和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加强校长办学的内部监督,促进校长管理机制的民主化。二是改革督导评估。实行学校三年综合目标考核与校长三年任期考核整合,完善“基础+发展”的学校综合目标考核评估模式,综合目标考核总分为100分,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各以100分计,分别按30%和70%的比例进行折算。基础目标内容与校长任期责任书内容整合,精简评估指标,进一步强化分类分层设标。发展目标实行“1+1+1”项目考评模式,即对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实施项目、中心工作年度实施项目、获奖加分情况等进行评估。
(五)创新校长交流机制
一是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校长交流制度。对已有的校长交流制度进行梳理和论证,对校长交流期限、交流方式、效果考核等进行调研,以此为基础,重新确立和制定适应锦江教育现代化的校长交流规范与制度。二是逐步建立和完善校长交流提高制度。通过锦江区校长和国内外校长的交流,学习和运用先进学校的办学经验,提高锦江校长队伍的现代化素养,开阔锦江校长的国际视野。
(六)创新名校长培养机制
一是在省内外建立“锦江名校长培养基地”,加大名校长培养力度。二是建立锦江名校长后备人选的推荐、评选制度和信息库,开办锦江名校长后备人选研修班。三是设立“锦江区办学特色奖”。鼓励锦江校长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品牌。四是设立锦江名校长出版基金,支持名校长总结办学实践经验。五是建立锦江名校长和锦江特色学校宣传制度,提高名校长和特色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六是改校长稳定任所制(即在同一所学校长期担任校长)为优秀校长稳定任所制,以保证学校的办学思想、文化与特色的持续和强势发展,造就全国著名学校。
四、实施四种策略:整体提升区域内校长的现代化素养
为了整体提升锦江校长的现代化素养,建设现代化的学校集群,促进锦江教育的现代化,我们在创新上述六个机制的同时,目前重点实施了以下四种策略。
(一)用区域战略目标指引学校的发展方向,提高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领悟能力
2008年6月,集全区之力,反复商讨,确定了“学在锦江,品质教育”的锦江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的主要内涵是追求“机制高效能、队伍高素质、环境高品位、质量高标准”,提升锦江教育的影响力。打造一批全国著名和知名的品牌学校,建设均衡、优质、多样、可选择的教育资源,配合相关部门完善以创新学习为特色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使受教育者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其具体标志是:
第一,优化的教育结构。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构成的基本适应我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各类教育配置合理,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
第二,优越的教育条件。有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学校硬件条件和物质文化环境,有能够满足学习需求的社会资源环境和教育资讯网络。
第三,优异的教育机制。有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管理评价制度;有扩大优质教育的保障措施和实施策略;有优化课程结构、开发课程资源的实施途径和激励机制。
第四,优秀的教师队伍。有服务和指导功能充分得以发挥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有一支优秀的校长队伍和结构合理、可保证全区教育持续发展的优秀教师队伍。
第五,优质的办学水平。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水平高,特色鲜明,保持清晰的社会美誉度;在教育管理或教育改革等方面有创新性的突破或典型经验;学生全面、和谐成长,教师能够持续地发展。
由于采取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战略目标制定方式,开展了“校长亮剑”“教师论道”等一系列活动,校长们明确、理解和领悟了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自觉地把区域战略目标作为学校的发展方向,提高了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领悟能力,有利于校长有序推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二)用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拓宽校长现代化办学的实践空间,培育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能力
现代学校制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是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锦江教育通过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不断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2008年,《锦江教育发展行动纲领》提出了“三个保障”,第一个保障就是改进机关作风,要求“强化机关和直属机构的服务意识。构建以学校(办学机构)的需求为导向的机关服务模式;通过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联合服务、问需服务和网上服务提高服务水准和效率;强化教育管理的统筹协调性,切实减轻学校负担”。2009年,锦江教育提出了“三项改革”,其核心是围绕强化政府和机关服务职能、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激发学校发展活力而进行的机制改革,其重点是促进学校充分自主地挖掘办学潜力,发展自身特色,实现学校现代化发展品质的提升。为了培育锦江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能力,提升实践水平,锦江教育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着力转变机关职能。采取多种措施,促使教育行政部门逐渐从“大学校”“大校长”的传统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成为教育体系的建构者、教育条件的保障者、教育规则的制订者、教育公平的维护者、教育标准的制订者和教育质量的监控者。二是引导校长在自主办学中用好策划、决策权,组织、人事权,指挥、控制权和监督、奖惩权等,提高自主办学意识与能力。
(三)用“四个联盟”促进校长队伍现代化素养的联动发展和整体提升
根据“同质研讨、异质联动”的区域校长培养思路,锦江区组建了以薄弱学校为主体的“博盟”、以发展中学校为主体的“发盟”、以窗口学校为主体的“超盟”和以中学校长为主体的“校长联盟”。“四个联盟”根据自身的办学实际和现代化追求,在相互研讨、互挂锻炼、观摩学习、深度汇谈、共谋对策等方面,不断丰富、规范和深入,联盟内部形成了“相互学习、你追我赶、互动共生”的良好局面。四个联盟之间彼此借鉴,共同应对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共同突破现代化办学的瓶颈,形成了不同层次学校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从实践效果看,“四个联盟”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校长队伍现代化素质的联动发展和整体提升。
(四)用“优质教育链”提升校长队伍现代化素养的层次与品位
优质教育链是指以区域内的优质学校为龙头,通过学校合并、布局调整、辐射带动、捆绑帮扶等方式,建立优质学校的发展链,实现优质学校的延伸性发展和整体性提升。锦江区根据“学在锦江,品质教育”的现代化发展目标,依托本区优质学校教育资源优势与品牌优势,借助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资金和资源,建立起了四条优质教育链,有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提升了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在优质教育链内,校长们相互融合,彼此吸收和运用先进的办学经验,成功地改变了原有的学校风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了自身的现代化素养,保证了现代化素养的高层次和高品位。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锦江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提升与展露新颜的过程。我们将始终坚守“学在锦江,品质教育”的发展目标,以提高校长的现代化素养为重要抓手,不断促进锦江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第二篇:教育现代化论文
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
二○○七年十月八日
昆山市周市中心校位于素有昆山市后花园之称的周市镇。学校创建于公元1907年,1996年易地新建。学校占地29783M2,建筑面积4544.9M2,现有15个教学班。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教育常规管理为抓手,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坚持以师资建设为核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重转变教育观念,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努力建成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坚持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强教育教学目标管理,努力提高学生素质和管理水平,坚持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依法治校,科研兴校,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学校2005年创建成“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管理水平渐上台阶,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水平不断提升,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先后获得“昆山市文明单位”、“昆山市德育先进学校”、“昆山市优秀教科室”、“昆山市优秀教导处”、“昆山市达标家长学校”、“昆山市先进基层工会”、“苏州市小学自然实验室标准合格学校”、“苏州市贯彻两个条例合格学校”、“昆山市优秀卫生室”、“江苏省绿化标准单位”、“昆山市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我校始终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教育现代化统领全局,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校园管理,优化育人环境。
1.科学规划,学校建设基本实现现代化。
昆山市周市小学于1996年搬入新校址,目前已基本完成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原校园占地面积19676M2,生均29.2M2;校舍建筑面积4544.9M2,生均6.21M2。今年又征地10107M2,在建综合实验楼3100平方米校园面积、校舍面积、运动场、各类设施均达到或超过省现代化教育《标准》。学校绿化覆盖率达省标,校园环境清新优美,学校有比较齐全的校园管理符合条例和相关规章制度,措施扎实,校园管理有成效。
2.净化校园,重视学校卫生工作。
学校有卫生室,配齐了必要的卫生设备,配备了一名兼职保健人员。根据学校卫生工作计划,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并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建好学生健康卡。学校制订了常见病、传染病防治计划,建立健全学校各项卫生制度,认真填写好学校卫生档案,学生近视率、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
学校有保洁专管人员,制订了卫生保洁管理制度。重视卫生教育,建立了卫生包干、检查、评比制度,具体落实到各班卫生检查员及各班主任,学生具有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校园内清洁、无杂草,墙壁无污迹,门窗无尘埃,地面无纸屑、烟蒂。厕所流水冲刷,每天有专人打扫,做到清洁卫生,无臭味。
3.绿化校园,建设优美育人环境。
学校绿化面积6881M2,绿化率达35%,生均绿化面积为9.4M2,达到江苏省绿化标准,校园内花草树木将校园装点得清新美丽。学校有《绿化管理制度》,学生能自觉爱护花草树木,整个校园四季常青常绿,景色怡人,为师生营造优美的教育环境。
4.文化校园,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环境布置朴实美观,内容丰富,让每一堵墙都能说话,每一处景点都能感染人。校门口的灯箱上,展示我们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等,走廊墙壁上悬挂名人名言、警句,张贴着宣传标语,绿化区内设立标语牌,教室内班级学习园地、雏鹰展翅定期更新,校园宣传画廊定期更换,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让学生于无声处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5.改善硬件,力求设施设备现代化。
学校重视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和教师的办公条件,更新了学生课桌椅和教师办公设施,教师办公室也全部安装了电话。目前,学校接入光纤宽带,建成班班通校园网,拥有微机室、多功能教室、语音室、自然实验室、仪器室、美术室、音乐室、劳技室、少先队队室、卫生室、心理咨询室、广播室、图书室、阅览室等专用教室。配置电脑76台;图书16000册,生均图书22册。
学校建成200M的环形跑道、篮排球场,各类教育教学仪器、体育器材、图书按省《标准》Ⅱ配备,重视加强器材管理,充分利用并发挥其功效,同时做好各室设施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6.后勤保障,倡导优质服务意识。
学校重视对食堂的管理,食堂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加强对后勤服务人员的管理,倡导为师生服务的意识。总务处定期对食堂进行考核评估,并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做到无任何责任事故,师生满意。
学校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把好食品采购、验收关。制订了采购、验收、用膳等相关制度。师生用膳做到有序、安静、文明。
7.校园安保,确保实现平安校园环境。
学校健全了安全保卫方面的组织,制订相关规章制度,落实工作措施,安全保卫人员齐全,并配备红外监控设备,学校消防设施齐全,确保学校财产和师生人生安全,实现平安的校园环境。
二、加强教师管理,提高师资素质。
1.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制订好教职员工的政治学习计划,安排好每月的政治学习内容,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开展政治学习,并撰写学习心得。学校有明确的师德督查考核细则,致力营造团结向上、务实创新的工作氛围。全体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无违法乱纪事件发生。
2.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着力创建一支具有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知识技能的师资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制定了转化后进生的工作计划,能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能进行细致耐心的教育。各班建立了帮教后进生的档案资料,不歧视、不讽刺、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任课教师能通过谈心、家校联系等多种形式,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
3.遵章守纪,努力提高教师的表率作用。
依据《学校章程》,学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教职工出勤、工作量和精神文明列入月考核内容。教职工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认真参加各项学习、活动和会议。
学校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制定了教师在校一日常规,要求教师“爱生、敬业、开拓、创新”,并每月对教师进行考核。教师衣着得体,仪态端庄,在校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谈吐文明,为人师表。
4.明确职责,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机构设置合理,班子配备年轻化。学校有团结民主,开拓创新、业务全面、凝聚力强、治校有方的领导班子。学校各职能部门有完善的岗位职责,岗位分工明确,并能遵照
执行。同时,各职能部门能围绕学校工作目标,通力协作,提高工作的效率。
学校有明确的教风,教师工作认真负责,教学工作做到“六认真”,教职员工岗位责任明确,同事之间团结和睦,充分发挥了整体效益。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57.8%。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73.3%。中高级职称人数占58%。
学校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现有昆山市学术带头人1名,昆山市教学能手3名,昆山市教坛新秀5名。多名青年教师在市会教中获一、二、三等奖。
5.加强进修,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学校认真组织教师开展继续教育和业务进修,内容明确,措施扎实,并作为考核项目列入教师考核。全体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青年教师均能通过职称计算机和职称英语的考核,专任教师大专学历达73
.3%,学校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切实提高教学基本功。
学校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培训,大部分教师能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上课,并能熟练地使用现代化教育设备。
6.民主管理,形成健全有效监督机制。
学校建立健全了教代会制度,定期召开教代会,实行了校长负责、党支部监督、教代会民主参与的管理体制。切实加强行风建设,做到校务公开,监督机制健全。
学校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校有《内部体制改革方案》,每月从精神文明、出勤、工作量、班主任工作四个方面对教职员工进行考核,并有配套的考核办法,有考核及奖金发放意见,实施效果良好。
三、强化德育工作,优化学生管理。
1.德育为首,各学科教育重视德育渗学校认真实施小学德育大纲和《少先队教育纲要》,制订好实施纲要的规划和德育工作计划,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学校有明确的学风,认真贯彻《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根据学校少先队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好少先队大队委竞选工作,办好学校红领巾广播。积极开展科普宣传等活动,有具体要求,有措施,有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教职员工有明确的德育责任区,各科教学均能渗透德育。学校有昆山市德育“十一五”立项课题,制定了实施省《小学生素质基本要求》的细则,加强教育,持之以恒,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活动丰富,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学校制定了学生开展劳动、科技、实践活动等计划,活动做到目标、组织、内容、器材和指导老师五落实。能经常性进行各类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特长,让学生自觉抵制不健康书刊、歌曲、录像等影响。
3.社区共建,动员全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成立了社区教育组织机构,制定了社区教育计划,聘请校外辅导员经常性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成效显著。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举办家长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实行家访日制度,班主任、任课教师能经常做好家访工作,班主任老师认真做好家访记录,家校合力加强对学生教育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加强锻炼,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学校认真执行《体育合格标准试行办法》,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达标锻炼及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测试,学生达标率为98%以上。认真上好两课两操两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学校定期开展广播操比赛,学生做操队伍整齐、精神饱满、动作规范。学校成立了学生田径队、男子篮球队,训练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系统化。积极参加昆山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学校于每年秋季举行学生田径运动会,平时注重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5.注重安全,杜绝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开展交通、消防、食品卫生等安全教育。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提出了学生骑车、行走、用餐等方面的要求,制定了校园安全制度,通过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多年来无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四、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科学制订规划,明确学校发展目标。
学校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拟定了近、中期的办学目标。学校有明确的校风建设要求,并能认真实施,形成了良好的校风。
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规定的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安排好作息时间,上好每一堂课。学校认真落实《昆山市小学教学常规要求》,各科教学能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教学和考核。教导处有检查、落实和指导措施,严格执行《教学常规管理条例》和《关于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优良率达90%以上。
2.强化素质教育,培育特色教学。
学校制订了教学“六认真”工作要求,明确了钻研教材、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批改等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教导处有检查有落实,有指导有措施,教师课堂教学优良率达90%以上。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课程设置的执行、学生上学放学时间、在校活动总量、作业时间和考试次数都有具体的规定,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下午第三节课后组织兴趣小组活动。
学校积极探索办学特色,多年来学校围绕素质教育这一中心,以科学教学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手;学校的航模队多年获奖,创新大赛、七巧板大赛均获佳绩,新开设的机器人项目,在省比赛中获团体二等奖,个人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苏州市二、三等奖各1人,初现了科学教学的特色。
3.加强教育科研,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学校现有苏州市级立项课题,课题组认真制订实验方案,及时开题,并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教师人人参与子课题研究,总结科研成果,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学校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教育教学论文交流活动,一批教师撰写的论文分别在市、省、国家级的刊物上发表或参加各级论文评比获奖。
各教研组有计划开展教科研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有磨课、集体备课、理论学习、论文评比等活动,举行精品课展示和各类竞赛研讨活动,开展校际联谊教研活动,坚持以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规范学籍管理,全面落实学校认真按《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籍管理(试行)》的要求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全力做好贫困学生、病残学生的入学工作,努力吸纳外来人口子女入学就读,学生学习档案齐全,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
五、加强后勤管理,提高服务意识。
1.转变观念,端正态度,努力提供优质服务。
学校总务处制定了后勤岗位的职责规范,教育后勤人员转变观念,端正态度,努力提供优质服务,所有后勤人员能艰苦奋斗,勤俭办事,尽心尽职,为教育教学和师生生活服务,得到了师生的好评。
2.严肃纪律,规范收费,严格执行财务制度。
学校切实按照上级规定向学生收费。实行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制度,课本费簿册费实行多退少不补。
学校做到有计划地合理使用经费,实行校务公开,并能严格遵守财务审批审核制度,按章管好财物,执行物品保管、领用、赔偿制度。
3.妥善管理,责任到人,用好管理好学校财产。
学校制订了教学资料、用品使用责任制。校产能分类造册,档案完备,教学用品使用保护的责任落实到部门、个人。易耗用品及时添置,保证教学需要。
学校制订校产检查维修的规定,总务处、教技室定期对校产进行检查、评估,发现损坏及时修理,各类教学设备完全完好,师生都有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六、加强资料管理,发挥服务作用。
学校建立了教师业务、学校基本设备、文书等各类档案,教育教学资料由教导处负责归档,教学科研资料由教科室负责归档,德育方面资料由德育处负责归档,校产档案由总务处负责归档,文书资料由人秘负责归档。学校建立了档案室,规章制度健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学校注重收集教育教学资料,定期进行分析研究,评估教育教学质量情况,根据反馈信息,指导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发挥档案资料在教学中的效能。
综上所述,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达到现代化学校的要求。
第三篇:区域教育现代化验收自查报告
盐城市亭湖区桂英初级中学 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自查报告
按照亭湖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关于“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规划,我校紧紧抓住教育发展机遇,把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校认真组织学习、对照省二类标准,并依据区教育局的指导性意见,拟定了创建规划,成立了领导小组,细化分解了目标任务,强势攻坚,迎难而上,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创建工作。通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上基本达到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的奋斗目标。
今年以来,学校依据《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全区达成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指标进度,根据《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技术装备测评表》逐条地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已达标的抓巩固,未达标的抓推进,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
一、学校成立了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自查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徐志山
副组长:胥文生 仓文华 严学兵 唐 浩 成 员:徐 林 严长江 杨文君
王占忠 陈 勇 陈以军
在自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自查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二、对照评估指标体系,逐项评议、查缺补漏、议定措施,加大改进力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力争一举达标。
三、自查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自查,形成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以刘桂英烈士英名命名的省级示范初中。学校位于亭湖区盐东镇东首,校园面积54264㎡,学校教职工143人,专任教师合格率100%。在校学生1293人,25个班级,多媒体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一流的教学环境,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校园文化为我校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十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科学发展,开拓创新,办人民满意教育,取得了骄人的办学业绩.学校先后被授
学校现有教师133名,其中在职教师高一层次学历(本科)的比例达83.5%。现有中学高级教师23人,中学一级教师89人,市级教坛新秀1人,区级教学能手6人。
(2)思想业务素质
①全体教师能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每一位学生,掌握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个性差异,无侮辱、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能做到为人师表,遵法守纪,做好学生道德实践表率。学校现有市级优秀班主任1名,区级师德标兵 5名。
②全体教师都树立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和业务水平,掌握所授课程教学大纲、课标及学生情况,教学方法科学,教学过程善于创新,教学效果良好。丁福安老师参加市化学教师技能比赛,荣获一等奖,蔡杰、薛凤彪、严万琴等多名同志在区教育局举办的“聚焦有效教学”课堂观摩评比等活动中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③全体教师都有积极的自我发展意识,能参加各类培训,注重学习与提高,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写作水平和较强的奉献精神、合作意识。我校中青年教师较多,都能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组织教学,其中施夕冲、唐婵芬等 2人科研论文分别获国家级一、二等奖,仓文华、花万美等多名同志在省、市、区科研论文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
(3)管理与考核
①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事业心强,团结协作,管理民主。校长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党支部负责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3名副校长分别主管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后勤工作,下设有办公室、政教处、教务处、教科室、总务处、安保处和团委等部门,学校与各级层层签订责任书,各行其责,各尽其职,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②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等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③制定了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制度,通过“青蓝工程”形成了同伴互助的协作机制。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对培训的相关费用从学校的经费中予以支出,同时还积极动员中青年教师进行学历提高,并且各项培训均有计划和落实措施,教师培养成绩突出,现已培养出了像薛凤彪这样的市级优秀班主任,王兰群这样的市教坛新秀,严长江等6名区级教学能手。
部、工会、政教处、团委及学生会的作用,建成了德育教育长效机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连续多年受到市、区、镇党委、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学校先后被授予“市德育先进学校”、“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市红十字示范学校”、“市三星级教工之家”、“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示范学校”、“区教学质量优秀学校”、“区十佳初中校”、“区教育工作综合先进集体”、“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集体”、“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集体”、“区初中教育教学质量银奖”等荣誉称号。
(2)德育工作管理
①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内容,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从学校实际出发,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每年4、10月份为法制安全宣传月,聘请盐东派出所、交警中队的同志为学校法制副校长,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讲座;学校还利用悬挂图片,观看光盘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把刘桂英烈士墓、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盐东镇敬老院作为德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和义务劳动,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学校还设有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定期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疏导,取得了显著成效。
②德育管理体制健全,形成了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充分发挥了家长学校、共青团、学生会的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服务他人和社会。同时,学校还在盐城市青少年实践活动基地等校内外教育基地,经常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德育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阅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3)教学管理
①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江苏省“五严”规定,开齐开足课程,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开发了以学生钢笔字训练为主的校本课程,真正将活动课程落到实处。
②有健全的常规管理制度,对“教学五认真”过程有检查、分析、反馈、调整和改进措施;校长和分管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其他中层以上教干不少于30节,教师不少于20节。
③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坚持上好“三操一课一活动”,搞好阳光体育运动。召开秋季田径运动会,开展冬季三项活动,开展健康教育,建立学生身心健康档
6、教育水平现代化(1)学生质量
①在我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成了“五育”并举,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共同发展的喜人局面。学校每周国旗下演讲,班级团队活动,学校田径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的开展,更是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
②通过桂中全体教职工多年来的默默奉献与不懈追求,今天的桂中莘莘学子是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形成了学习主动,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习惯,各年级学生合格率达到100%。
③学生自我服务意识强,家务劳动及简单的生产劳动技能掌握好。
④近几年,我校义务教育阶段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
(2)社会评价
社会及家长对学校教育质量反映良好,学校师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率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文化课基础扎实验操作及创新力强,办学效益显著提高,赢得了施教区干群的普遍好评。
(三)主要推进措施:
1、加大教育技术装备的项目建设和经费投入。
我校在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中,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大了对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投入。学校千方百计筹措的资金都用于教育装备建设。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政策,不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将建设费用转嫁给学生和家长。
2、加强教育技术装备队伍建设。我校重视加强教育技术装备队伍建设,确保学校开全开足教育部规定的课程需要的专任教师和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人员。逐步提高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相关教师按期通过各级各类教育技术装备专业培训和考核,并作为教师职务聘任、晋升、晋级的必备条件之一。
3、建立完善教育技术准备规章制度。
(1)加强对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工作的管理,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落实措施,使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和信息化。
(2)加强了对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工作的检查考核,将其
第四篇: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
定义: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内涵:
1.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
2.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转化。3.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4.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目标:
(1)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普及化要求有较高的教育普及率和较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2)教育的终生化:教育的终身化要求具有终生教育的体制和条件。(3)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个性化强调要培养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创造型人才。
(4)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化要求加强与各国的教育交流,具有教育国际交流的能力。
(5)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领域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保证扩大教育规模,为教育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提供保证。指标:
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 基本特征
(一)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用自然经济的传统教育观来看,教育并不是社会再生产体系中的一个内在环节,而不过是“文化人”的社会点缀。自然经济的非经济核算的通病,与传统教育耻于经济效益分析及自命清高的痼疾相辅相成。现代化教育打破“教育是非生产部门”的陈腐观念,从教育--专门劳动力的投入--产出这一关系的角度来把握,把教育纳入社会再生产体系的内容结构之中。现代化的教育观认为,教育能生产出人的劳动能力,教育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因此,现代化教育无论在数量上--发展规模和速度上,还是在质量上--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上,都要和现代生产的要求相适应。
(二)现代化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只有开放系统才可能走向有序(进化),封闭系统只可能走向无序(退化)。一个社会系统只有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才能得到进步与发展。现代化教育的开放性表现在:①教育向全体劳动者开放,打破小学--中学--大学这种单一纵向的学校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更多地向企业、向社会招生,更多地通过纵横交织的渠道来扩大教育场。②对受教育者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向实践效益开放,向社会经济效益开放。③教育经费来源从围家财政单一渠道向多渠道开放。除义务教育阶段外,国家无偿性的财政拨款,将逐步改为有偿的价值补偿。学校是智力资源密集的场所,应该是信息吞吐量最大和流动频率最高的地方。教育要做到“三个面向”,就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实行开放办学。开放式办学就是在信息上与外界交流,有吸收也有输出。怎样实现:
1.更新教育观念
要真正实施个性化教育,我们首先要辩证地去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应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树立竞争、开拓、创新的价值观。只有这样,家长和教师才能在活动中自觉地鼓励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个性张扬与发展的环境,这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其二,正确地看待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种种现实原因,人们对个性发展存在着一些偏见,担心由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出乱子。因此,须解除这种疑虑,认清个性发展的重要性,懂得鼓励人的个性发展虽有一定的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关键是怎样引导,怎样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其三,认清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诱发人的创造力,不断完善教育对象的人格。2.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培养人的蓝图,学校是否具备办学特色,能否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个性化教育的课程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要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优化课程体系须做到:一要突破传统的单
一、平面的课程结构为多维、立体式的课程结构。对各课程之间重复、交叉的内容进行归并,陈旧的内容删除。二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体现学以致用。充实活动课,加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三要加强课程的可选择性,增加适合不同学生需要的选修课。四要加强课程的“校本开发”。目前,中小学已实施新的课程计划,新课程计划把学校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类。针对各地差异和实际情况,课程管理体制重心必须下移,学校课程开发亟待解决。3.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主渠道。教学过程是体现个性化教育的中心环节,实施个性化教育必须改革课堂教学,逐步建立学校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体系。探索最优化的个性化教育的课堂教育模式,须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价值取向,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引导学生生疑、质疑,以激活思维,善于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创设各种新颖的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二要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需要,如采用问题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满足学生求新求奇的心理,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探索世界,发现真理。三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转变角色,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合作者,应实施民主化教学,确保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8] 4.完善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是完善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和保障。为此,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个性化教育需要一大批有个性的教师,“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因此教师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教育过程,学生的个性往往或多或少地带有教师的个性的痕迹。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引导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国家应建立起适应与当今时代发展的教师管理体制,严格教师聘任制度,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以确保教师队伍的质量。二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教育,加大教育投资,把钱用在刀刃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先进的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等。三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9]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是一只无形的手,对生活于其中的成员的个性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国际的例子
最典型的要数美国的个性化教育。它的个性化主要特征是在教育中重视个体的独立意识、自信心、反抗精神以及多种能力的培养。强调家庭、学校、社区都要努力创造条件让个体充分发展这些能力,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造就有活力、有创造性的个体。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非常注意平等地对待孩子,经常与孩子讨论他们成长中的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家长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不替孩子作决定,因而孩子从小就不完全依赖父母。家长很注意鼓励孩子树立自信心,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肯定孩子的独立精神和反抗行为。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课堂教学方面,鼓励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说。
第五篇:教育现代化
概念: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内涵:
1.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
2.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转化。3.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4.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特征:
(1)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普及化要求有较高的教育普及率和较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2)教育的终生化:教育的终身化要求具有终生教育的体制和条件。(3)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个性化强调要培养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创造型人才。
(4)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化要求加强与各国的教育交流,具有教育国际交流的能力。
(5)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领域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保证扩大教育规模,为教育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提供保证。
(6)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7)现代化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
进程:
作为一个历史进程,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现代化起始于19世纪中叶,它是大工业革命的产物。当时,为使教育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等纷纷进行教育改革,从体制到课程、从教育规模到教育投入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重大变革。例如课程方面,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学科体系得以确立,理化、生物等学科首次取代了传统的人文学科(如拉丁语、希腊语等)成为学科体系中的“高地位知识”;与此同时,现代国语、现代外语也成为重要学科,这一切都是为适应当时工业化大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之需要而出现的变革。
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段时期,世界教育现代化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进行大规模教育改革,为现代化教育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例如美国,在杜威经验主义课程观的影响下,20世纪初的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中心而编制的,其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样才能使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生活关系密切,怎样根据儿童的实际需要来编制课程。经验主义课程观一直影响美国的课程改革,德国在本世纪初出现的“合科教学”运动也出于适应科技革命时代的迫切需要。
本世纪扣年代以后,世界教育现代化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革命为标志,高科技含量空前之高是任何时期所无法比拟的。60年代发端于美国、而后波及世界发达国家(如英、法、德。日等国)的课程改革运动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经典性教育现代化运动。此次运动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中心,着眼于充分反映当代科学成就,强调科学的基本概念与掌握科学的方法的课程设计。例如美国高中理科课程改革在美国科学财团和产业界的巨额资助下,设计出了PSSC物理、CBA化学、ESCP地球科学、BSCS生物等具有“现代化”内涵的课程。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如拉美、东南亚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获得成功以后,开始着手进行教育现代化运动,从教育设施的改善到教育规模的扩大、从多媒体辅助教学到远程教育的开播等等,教育水平已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政策: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胡锦涛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