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大全)
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原因探析 王金燕+
【摘要】教育学专业是高师院校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近年来其就业形势却异常严峻。本文从
就业去向的角度提出教育学本科毕业生面临的三大就业困境:去中师执教面临政策、学历障碍;去
中小学执教面临学科、技能障碍;多渠道就业面临意识、能力障碍。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国家教
育政策、教育学学科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对造成就业困境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j高师院校;教育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困境
在本科教育中,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设置。
最近几年虽然一些高校对教育学专业设置进行了部分
调整,加设了小学教育、教育管理、学前教育等专业,但足教育学仍然作为一个独上I的专业存在着.并月J一
直服务于为中等师范学校输送教育学师资的专、№定位。
笔者近期调查了国内卜所重点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本
科毕业牛的就业情况,发现了许多问题。一方面,教
育学专业本科毕、№生进人中等师范学校的通道被前几
年m台的高校合并、地方院校升级等政策切断;另一
方面,他们去中小学执教也面临着学科慕础缺乏、教
学技能不扎实等重蓖州难。面对这样的局势,很多毕
业生选择读研以期获得更大的就业空间,然而教育学
由对比情况可知,家人、朋友的支持与自我接纳
对大学生复原力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独生子
女在此类项目上得分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而此类项
目直接影响到个人自信心的树立,阳J接作用于自我复
原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凶而独生子女的复原力要好于
非独生子女。
三、大学生复原力的应对策略
1.注重心理动力因素,提高学生重视程度,培养
内在保护因子
(1)加大复原力宣传力度,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针对学牛对复原力的不甚r解的现状,学校应增设复
原力咨询部f J或开设相关课程,也可通过宣传海报、讲座等渠道,增加学生对复原力的认识,使学生了解
其重要性,从而自.意识地自觉加强复原力锻炼。
(2)协助学生树克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乐观的生活情操。lE确的牛活态度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
生观、价值观,培养自信心,提高自我接纳能力。学
校在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利用榜样作用,以先动带动后动,形成良好帮扶机制。针对学生特长
组织文娱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现A我的平台,提高学
生自我形象认识,增加自我效应感。同时,学校心理
辅导1:作要做纠培养学牛对自身积极肯定的态度,引
导他们用希单的眼光看待生活。
2.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发展外在保护因子
良好的社会关系是得到支持、帮助、关怀和爱的基
础,足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处
在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时期,社会经验生疏,家庭与朋
友的支持尤为蕈要。学校要与家长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管理T作,增进学牛与家人的交
流,做学生发展的坚实后盾。鼓励全民运动,在活动
中增进学生之间感情,引导学生人际火系正向发展。
另外。加强学牛复原力提高建设还应注意针‘对不
同性别、生活区域对学生进行区别辅导,对独生子女
与非独生子女学生就其劣势分别予以帮助等。
一、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一)去中师执教面临政策、学历障碍
教育学专业本科毕、眦生原来的主要去向是中等师
范学校。然而,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近年来很多地方
院校或升格或合并,中等师范学校也急剧减少,对于
师资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要求学历一般要求在硕十以
上。另外。教育学专业硕十研究牛扩招产生了大量的高学历教师。这也严重挤压了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当前,很多毕业牛把学历问题当成去中师谋职的障碍,于是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然而读研只是暂时逃
离就业困境,根本的岗位短缺问题没有解决,研究生
依然走不出困扰本科生的择业怿圈。
(二)去中小学执教面临学科、技能障碍
当去中师就、Ip的路子被切断时,很多毕业生把择
业目标转向了中小学。然而南于教育学专、Ip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缺乏学科专业的支撑。很多招聘单位都以
“专业不对口”为由将他们拒之f J外。另外,当前基础
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已经基本饱和,这使教育学原本狭
小的生1竽空间受到r进一步,K缩。
也有幸运者挤进了中小学教师的队伍,但随之又
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即“教育学专业毕业生能否胜任
教学工作?”当前教育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是“学术理论
型”而非“实践应用型”,大学生在大学期问学到了宏
大的教育理论,却缺乏基本教学技能的训练。随着社
会的发展,中小学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每一位中小学教师不仪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综
合运用多种教学艺术,还要有较多的才艺。面对这样的要求,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明显小符合。
(三)多渠道就业面临意识、能力障碍
目前,大多数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定位
没有跨越教育领域,没有走出“教师”“教书”的视
野,就、lk地域也郁足框定在东部地区的大都市。随着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毕业牛在价格规律影
响下发生了相埘贬值”。【1I在当前毕业牛与用人单位
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牛没有及时从历史的优越感中解脱出来,就、Ip期望值过高,这严重影响
了他们择业的能动性和职业的适应性。
现阶段基础教育师资饱和是针对发达地区而言的,而落后的农村地区乃至西部地区仍然师资匮乏,但是
很少有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去,到西部去。面对当前严
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牛需要靠自主创业来施展/d‘华。
然而,很多大学生却缺乏冒险、探究的意识,不敢轻
举妄动。一些新兴行业专业人才的缺u很大,待遇较
高,而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却囚能力不足对它们望而
却步。
二、形成就业困境的原因探析
·高等教育研究·
(一)国家教育政策的因素
1.计划性招生,市场化就业:难以突破的藩篱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教育学专业办学
与社会需要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教育学专业“产品”
与“市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在这样的形势下,教育学专、№仍得以维持,丰要是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过去,毕业生分配体制对教育学专业的发展能起到很
大的保护作用,但是在这一制度取消以后,毕业生纷
纷涌向市场,教育学专业发展也随之陷入尴尬的境地。
计划性招生与市场化就、№不仅体现在教育学专、眦
办学上,还体现在高校扩招上。自1999年以来,我国
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育学专业的规模在这一潮
流中呈现出非常规的增长态势,平均增长速度是扩招
前的近10倍。然而,教育学就、Ik的岗位并未随之增
加。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施行高校扩招政策,应
该根据学科、专业的件质及社会对不旧类型人才的需
求而有所侧重。教育学的基础性、长线性和理论性特
征突出,显然是不适合大规模扩招的。教育学“产6&”
大鼍复制后,被投入并不需要他们的市场,这导致就
业市场严重“缩水”共至“脱水”。
2.政策推行快,适应缓慢:挥之不去的阴霾
“中师曾经是中小学教师的摇篮,是中小学教师的‘母校⋯。12 J在历史上,中师伴随着中小学对教师的稳定需求,一直处于稳步增长趋势。然而,受闰家
政策的影响,中师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稳步增长之后,命运倏然改变。1998年,教育部决定师范教育从三级
师范向两级过渡,以前的“中师一师专一高师”三级
教师培养模式,转变为两级的“师专一高师”模式,中小学教师从中师培养转化为师专和大学培养。国家的师资培养政策骤然转变,相关的配套措施却没有到
位,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对这一政策的适应义需要
漫长的过程。中师院校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为中师培
养师资的教育学专业却依然按照原来的培养模式大规
模运作。这不仪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教
育学专业毕业生“所学的不让教,想教的不能教,能
教的教不好”的尴尬以及“毕业即失业”“毕业即转
行”的就业窘境。
(二)教育学自身的因素
1.教育学的学科地位:缺失了反思,遗忘了尊严
在整个社会科学界,教育学遭到其他学科的普遍
漠视。冈为人们看不到教育学的学科特色,看不到它
对这个社会应有的价值。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出现
一位被其他学科所公认的教育学学者,教育学界也没
有做出享誉l址界引领世界教育发展的学术成就来。另
外,书本上的教育学严重脱离现实生活,不能给人们
提供一个独特的认识世界、洞悉人生的教育学视角。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育学的声誉。教育学是唯一以
“教育”作为思考对象和研究对象的学科,不仅最直接
地为人类教育活动服务,而月.最贴近于“人”本身。
它承担的不仅是埘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更多的是对人的生命和灵魂的感召。虽然人们对教育学的研究取 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真正意义卜.的反省却做得不够。
他们只意识到教育学应立足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但是对它在人类精神领域的作用却关注甚少。当前,人们对教育学自身的反思是不够的。反思不足,就容
易遗忘尊严。当教育学没有了学科尊严.学习它研究
它的人又何来尊严?何来生存发展的空间?
2.教育学的培养日标:脱离于现实。落后于时代
1923年,北京师范大学舀‘设教育系并将培养目标
定为:以造就中等学校与师范学校师资为主,并以造
就教育行政人员及研究教育学术与实用于教育之专门
学术为辅。此后,教育学专业虽在发展规模、教学计
划等方面历经多次调整和变迁,但其培养目标一直没
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一目标的确立是适应当时社会
发展需求的,在教育理论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
出了巨大的成绩。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
学的需求发生了极大扭转。从当前形势来看,教育学
专、世只能为中等师范培养教育学科师资,其他两个目
标形同虚设。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
从有工作经验的教师中选拔出来的,学校不可能将连
教学经验都缺乏的大学毕业生放到教育管理的岗位。
教育科研人员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仅仅受过
四年理论培养的教育学专‘、|k毕业生,无论是对于教育
科学体系的把握,还是对教育科研新成果、新课题的 把握和探索都表现出乏力和无奈”。⋯而中师院校的 淡出,又把教育学本科毕业生的唯一出路切断,致使 教育学的发展步履维艰。
3.教育学的课程设置:偏莺于理论,疏远于实践 大多数高师院校的教育学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偏重
理论课程而疏远实践课程的问题。一般来讲,课程设 置要以社会需要、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科的发展 逻辑为依据,其落实的程度主要受到教师能力素质的 影响。当前,大部分教育学专、lk教师的研究注重基本 理论的探讨和理性的思辩,对基础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却研究不够,这严重影响rr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 例。另外,由于实践课程的实施需要更多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支撑,很多学校出于经费和管理的考虑并未 给予相应的支持。
教育学的理论知识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内化。然而课程设置中缺乏实践类课程,这必然导致学生所 学的知识被束之高阁。一方面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 善,另一方面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 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然而受传统 培养方式的影响,教育学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与教学 素养的训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学者为此提出 开设教学技能训练课和增大教育实习比重的主张.然 而在现实中这一主张并没有得以充分落实。教学训练 课不训练、教育实习时fnJ短暂且流于形式的现象也屡 见不鲜。没有教学洲练的平台,学生们纵使有满腹教 ●2009年第12期(上半月刊)
育学知识也无法在具体的教学中得以施展。由这样的课 程体系培养H{来的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既没有丰厚的 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又没有丰富的教 学实践经验,当涌入就业市场自然“百无一用”。
(三)大学生个人的因素
1.职业规划:或临阵磨枪,或一片空白
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进行个
人职业规划显得必要而紧迫。一个人只有有』,明确的 目标才能为之伞力以赴。当一个人能明确自己未来想 并且适合从事什么职业时,才会在口常的学习、生活 中不断积累,等待飞跃。然而,在现实中,面对教育 学迷茫的未来,很少有大学生拥彳r明确的职业理想,更多人只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人会在求职前有意 识地分析就、Ip形势,学习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等.但 这仅仅是“临阵磨枪”。更多的人走在招聘现场时其职 业规划依然是一片空白。教育学专、眦的大学牛.在入学 之初就应该对就业的形势有明确的认识,并根据社会
和自身的实际对自己的未来出路和大学明年的牛活有 一个明确的规划。然而,现实中他们或盲日乐观或过 于悲观,致使自已错过了规划的良好时机。面对就业 的困境而孤立无援。
2.学习与求职:或眼高手低。或畏首畏尾
大学不仅能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能给
他们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基本素养的洲练。面对稀缺的就业岗位,大学生都从事专业对门的工作是/I==可能的,这就需要大学生有从事其他职、Ik或者自主创、Ip的观念 意识和心理准备。很多大学牛在专业学习时总是眼高 手低,对未来有很高的期望,却不肯为了这个理想付 出努力。在择业时更是如此,总是想留在发达的大都 市,对事业单位、大型企、№趋之若鹜,对偏远的城镇 甚至农村的一】:作嗤之以鼻。对基层单位、小公司置之 不理。另外,他们羡慕那些自主创业的成功者们,自 己却缺乏足够的胆识和能力将“羡慕”付诸实践。这
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眦的共同J’nJ题,也是教育学专业 本科毕业生的突出问题。鉴于此,教育学专业毕业生 应该打开就业思路,开阔择业视野,扎扎实实锻炼自 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在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里扬帆起 航,打造美好人生。
第二篇:教育学专业就业方向
教育学专业基本有六大就业方向:
一、普通高校
这是教育学原理、教育史、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的主 要的去向,但现在硕士生进高校越来越难,基本上都要求博士学历,所以想考这些方向的研 究生想去高校就要做好读博士的准备了。
二、中小学校
现在全国中小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开展得轰轰烈烈,具有较强教育理论素养的人才特别缺乏,而且随着中小学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再加上教师这个职业本身比较稳定,越来越多教育类 专业尤其是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士毕业生开始进入中小学校,今年还出现了南京某中学几百个 硕士竞争两个岗位的现象。
三、特殊教育机构
这是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特殊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 育的知识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毕业后主要在特殊教育机构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 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
四、出版社、报社
出版社、报社尤其是和教育相关的出版社和报社也是教
育类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去处,主 要从事教育类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
五、政府单位
还有一些毕业生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了教育行政单位,但要求教育类专业的公务员招 考很少,想当公务员的同学可以努力一把,但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竞争的激烈程度会超 乎你的想象。
六、新技术教育领域
这主要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 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包括去各级师范院校和中等学校教授教育技术学课程 以及去各级电教馆、高校和普教做教育技术人员及网络教育。
教育学各二级学科的就业方向
教育学 主要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 能力的中、高等师范院校师资、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人员、各级 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咨询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学前教育 主要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素质教育和研究 工作的教
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
特殊教育 主要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主要能在特殊教育机构 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教育技术学 主要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能够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的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各级师范院校和中等学校教育技术 学课程教师以及各级电教馆、高校和普教的教育技术人员以及网络教育。
教育学就业具体职业:
市场所需的技能示例:
-指导他人的活动,并对结果负责
-教授知识与技能,激发别人/以发挥最佳效果-有效地处理个人或集体的问题
-对所学课程和活动,诸如旅行、聚会、表演进行计划和组织
-把责任委托给工作小组的成员并鼓励组内合作-维持秩序、解决分歧、预见并避免麻烦
-收集某个科目的信息,并以吸引人的方式把它组织、表现出来
-调整信息的内容以适合不同的听众
-选择并有效使用视-听材料和其它教育材料
-对个人进步和计划的成功进行评估
-讲授,辅导,评价,领导,组织,研究,销售,与人共事,选择/准备教材,培养人们的成长
典型工作活动:
-备课,指导学生
-评价学生表现,监督学生行为
-履行行政职责,向学生提出建议
-与师资、家长和雇主相互交流,与该领域的发展保持同步。
雇主类型示例:
-学院/大学
-学校
-社区服务社
-咨询组织
-文化组织
-金融机构
-司法系统
-媒体
-博物馆
-国家级协会和委员会
-学前/日间护理中心
-研究与开发中心
-政府教育部
工作样例:
-教师/培训-工作于学校、博物馆、社会服务机构、职业团、社区中心、工厂、政府和动物园
-顾问
—工作于学校、学院、康复机构、职业安置服务-评估员-工作于政府和非赢利性机构
-娱乐引导员-工作于房地产企业、社区中心、娱乐部门、景点、营地
-图书管理员-工作于学校、公共图书馆系统、学院-媒体专家-工作于学校
-研究工作者/合作人/助理-工作于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政府、学院
-作家-工作于儿童书籍出版社、儿童杂志社-编辑助理-工作于儿童书籍出版社、儿童杂志社-读者/故事分析员
-销售-工作于私立或者函授学校、出版社、通信/广播设备供应商、运动设备制造/分销商、行 业心理学公司
-公关代表-工作于公司、公关公司、制造厂、博物馆、教育机构、健康与人类服务组织、专业协会、保险公司
-购买代理商-工作于学校系统
-平等机会代表-工作于政府、大的公司和机构
-监督员,志愿服务
-管理见习生-工作于商业和工业领域
-玩具部门经理-工作于玩具部门和百货商店-协调员,技能培训项目-工作于政府部门
第三篇:教育学专业就业前景
教育学专业就业前景
万学海文专业课教研中心王娟
是否有好的就业前景是考生选择专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而就业前景与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等方面都息息相关。
一、教育学专业概况
1、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的中、高等师范院校师资、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人员、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2、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
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通论、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测量评价、教育哲学、中小学语文或数学教学法等。
3、教育学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具有从事教育专业教学和其它一两门中小学学科教学工作的能力;
4.熟悉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教育科学的理论前沿、教育改革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教育学专业就业前景
近年来,教育学专业的就业率在95%左右。很多毕业生都去了学校做了老师。按照职业类型分,教师可分为讲授型和非讲授型两种类型。平常大家所熟悉的讲授型职业,就是通常说的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老师。目前很多国内中小学对教师的要求都是本科或硕士学历,高校对教师的要求是博士学历,部分高校部分专业仍然是硕士。相对前几年而言,就业的门槛高了。但同时,考生也应看到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已拓展到了许多专业领域,如:指导咨询、图书管理员、媒体专家、学校的社会工作者等。据了解,教育学专业一部分毕业生已流向了出版社、电视台、杂志社、企业人力资源等领域。从需求方来看,我们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到2020年人口可能达到16亿,这无疑更证明了今后教育的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
教育学专业就业前景 :
可不可当老师(教学)有人说当班主任比较好 有的人说读这个专业是到学校搞管理
郁闷 分不清除了 请各位高人解答 感激涕零啊
教育学分很多方向
教育学原理
高等师范院校师资、高等院校辅导员、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人员、杂志社编辑、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课程与教学论
中小学教育科研人员、中小学教师、杂志社编辑、公务员、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等
课程与教学论(4+2)
主要是中小学各科教师。
教育史
高等师范院校师资、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人员、杂志社编辑等
比较教育学
高等师范院校师资、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人员、杂志社编辑等
学前教育学
主要到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的工作
高等教育学
高等师范院校师资、高等院校辅导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人员、杂志社编辑、各级教育行
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成人教育学
高等院校的辅导员、公务员、成人教育培训类人员等。
职业技术教育学
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以及管理人员、高等院校的辅导员、公务员等。
特殊教育学
特殊教育机构的研究人员、手语教育人员、特殊教育辅导机构的辅导人员等。
学校咨询
学校咨询人员、学校心理辅导人员、高考学校相关辅导人员等。
教师教育
教师培训的主要人员、教师就职后或就职前的专业培训等。
传媒教育
学校宣传人员、教育技术辅导人员等。
教育经济与管理
高等院校辅导员、中小学管理人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人员、杂志社编辑、各级教育行政管
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的相关研究人员、高等院校教育技术方面的教师、教学软件相关研发人员、中小学的计算
机教师、文员、记者、编辑等。
第四篇: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分析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分析
中共瓮安县委党校
魏再会
摘 要:每一年,大学生就业问题都是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自从我国高校招生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同样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在此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境,产生了许多困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需要解决他们的困境却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笔者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
前言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中国高校独有的一个专业,是中国进行公民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阵地。”[1]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与方法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培养能在学校、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而实际上,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多倾向于中学政治教师行业。而“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2]。不过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境。
一、思政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表现
(一)中学对思政专业毕业生需求少
我们已经谈到,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多倾向于中学政治教师行业。然而众所周知,中学所需政治教师远远少于对语、数、外等教师的需求。我们来看几则中学招聘信息:如2011年5月某某中学,需求专业及人数:语文
4、数学
3、英语
3、政治
1、历史
2、地理
4、生物
5、物理
2、化学
1、计算机3;再来看2012年3月某某中学,需求专业及人数:语文
2、数学
3、英语
3、历史
2、计算机
1、地理
4、化学1。这只是举的其中两个例子,其实纵观许多中学的招聘也确实如此,所需政治教师要么很少,要么根本不招聘政治教师,甚至有的学校几年不招政治教师都有可能。然而根据调查了解,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一个政治教师所教班级多也确实是事实。例如,在初中,一个政治教师就带一个年级的思想政治课;在高中,一个政治教师少则教三四个班,多则教七八个班。如此一来,政治教师的需求大大减少,而每年的思政专业的毕业生有增无减,从而使得高校思政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一种“有萝卜没有坑”的局面。这势必会影响到思政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心理压力。
(二)招聘单位的高要求以及漠视
“调查结果显示,具有工作经验,名牌学校成绩优异的应聘者往往会赢得招聘学校的青睐,获得工作机会。”[3]虽说教授思想政治学科并非难事,但据笔者的了解,众多中学的招聘对此专业应聘者的经验、学历、毕业院校以及应聘者的基本功都非常看重。尤其是高中学校的招聘单位,他们很多提出的条件要求是硕士研究生学历,或者是免费师范生、211大学、985大学毕业的学生,否则就没有竞聘资格。因此许多一般本科院校的即使是优秀毕业生因没能符合他们的招聘条件而往往被拒之门外。这就使得许多思政专业毕业生不得不与自己梦想的教师这一圣神职业擦肩而过,此实乃他们无奈之困境!
此外,对于社会上的企业招聘单位,一种情况是他们很不容易被“请进来”;另一种情况则常常使得思政专业毕业生哭笑不得——有的用人单位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专业或者根本不需要这个专业的人才。这就使得许多不愿从事教师行业或者没法从事教师行业企图转行的思政专业毕业生又一次经历“颜面扫地”的窘境。
(三)思政专业就业选择面窄
笔者举两个例子:拿文科类的中文专业来说,中文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可以从事中学语文学科的教授外,还可以投生于出版业、策划业、文秘职位等;我们又来看英语专业,毕业生适合于外经贸各部委、涉外机构、贸易公司、金融国贸、跨国公司等单位的翻译、业务人员、文秘或行政管理人员等工作,同时也适合于各级政府涉外部门、各类外向型企业或公司以及保险、银行、边防、海关、高等院校及科研部门等工作,他们的就业选择面都是非常广阔的。
相比较于中文、英语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多限于中学政治教师,然而事实却是中学对政治教师的需求非常有限,对于那些未能进入中学教书的毕业生而言,想要找到其他对口工作便会很难。虽然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即:毕业生可以从事教师、可以考取其他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等。但不可否认的是,考事业单位与公务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招聘录用需要层层审核与筛选,过程实乃艰辛!之所以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选择当教师,就是因为考取教师相对于考其他事业单位、公务员容易些;作为一个在校全是学习理论,一无技术二无社会经验的思政专业毕业生,若想转行做其他的工作又谈何容易!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比其他专业,其就业选择面相当狭窄。
(四)自身师范技能不扎实,求职面临碰壁
作为师范生,师范素质是学生就业的基础,师范生应必须具备较强的师范技能。然而在就业过程中,许多师范类毕业生因师范基本功不扎实求职面临碰壁,作为师范类的思政专业毕业生也不例外。思政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以中学生为服务对象,从事中学政治教学工作,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过硬的“三笔一话”基本职业技能以及较强的思想素质。但据一调查显示:“如今,作为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写好毛笔字的简直是风毛麟角,有的钢笔字和粉笔字水平与中、小学生差不多,普通话合格率在60~70℅”。[4]在毕业之际,许多思政专业毕业生就是因为自身师范基本功不扎实致使求职面临碰壁,这成为了他们就业过程中的又一大困境。
(五)自我认知困惑
思政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自我认知的困惑,即对自身缺乏实事求是的了解,不能正确的定位。这大致呈现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自视轻高、高估自己。许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同其他大学生一样,普遍存在“天之骄子”的心态,认为自己学富五车,对周围存在着的是一种睥睨的态度,存在着好高骛远的的现象。他们常常是工资低的不想去、累脏差的工作不想去、非编制的岗位不想去。他们向往着高薪水、高收入、高职位的工作,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这样就造成了他们与许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另一种情况是:自卑自弃、低估自己。思政专业毕业生中,除了存在自负心理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思政专业毕业生存在自卑、不自信的情况。他们有的是对自己专业丧失信心,觉得自己专业无业可就;有的是对自身择业能力缺乏自信心,例如有的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满意;有的对自己专业基本功不自信;有的觉得自己无法驾驭中学教学课堂,觉得自己无法当好一名教师;因而他们常常表现出害怕竞争、不敢竞争、缺乏勇气等。当他们在遭遇就业挫折后,更是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其实,不管是来自外界的困境还是来自他们自身的困境,都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重重。在此,对他们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作一详细的分析。
二、思政专业毕业生就业产生困境的原因
(一)中学对政治学科不够重视
“中学的思想政治课表面上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和主要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可想而知;但在应试的指挥下,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实际上被看成是副科、不重要的学科。”[5]的确,现今的中学,都一致的把语数外看作主科,学生们的思想政治课常常还被主科老师占用。在初中,政治多是开卷考试或者根本不考试,大多学校就把政治学科看作像小学生学习自然学科来对待;在高中,分了文理班后,文科班到还好些,理科班一周就只上一节政治课,甚至有的直接取消政治课。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与中学对政治这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密切相关。
(二)招聘单位名牌意识、经验意识太重
“在这个受传统思想影响颇深的教育战线,‘名牌意识’可谓成为众多中学所达成的共识。”[6]毋庸置疑,名牌大学有着多层次、充足的实验基地以及优越的实习条件等,其学习氛围、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都是普通大学所无法达到的,在此种优越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当然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中学招聘单位往往就是陷入这种“名牌意识”的误区,一是认为好学校里的学生就是更优秀些,二是觉得招聘了名牌学校的毕业生可以增添本单位的名声和声誉。所以往往有时候有的中学招聘单位会宁愿选聘名牌学校的差生都不选聘普通学校里的优秀生都有可能。而这种现象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表现更为明显、严重,招聘学校有时迫于人才需求,对一般师范院校毕业的语数外专业毕业生会放宽门槛,然而对需求相对较少的思政专业毕业生,则更多的还是要求是名牌大学毕业生。
而对于社会上的企业招聘单位,他们把“经验”看的相当重要,思政专业这样一门具有师范性质的学科往往使企业“望而却步”,企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多属于基础性学科,认为思政专业毕业生不会具有自己企业所需职位的实践经验,认为他们多半没法胜任企业的岗位,或者即使能也需要花许多时间和经费来培训他们,这是企业所最不愿意的。
事实上,恰恰正是这些名牌意识、经验意识加重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三)教师职业社会化的压力
“教师职业的社会化,允许社会各界参与教育职业的竞争,原来师范院校的学生独占的市场转向各类具有教师资格条件的人员共同参与市场,这样,教师岗位的竞争就显得异常激烈。”[7]而对于思想政治课程,在许多人眼里都是一门“豆芽”学科,觉得易于教授,因而许许多多的非师范毕业生去考取教师资格证后就转向了这一岗位。虽然说市场经济下,是一种“有能力你就上”的公平竞争的经济,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一举措,无异于是在与思政专业毕业生“抢饭碗”,严重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增加了就业压力。
(四)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未认真学好学科专业知识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上就曾登录过一所重点大学的一名大学生的话:“我学的专业几乎是最没有前途,最冷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8] 据笔者所知,有很大一部分思政专业的学生并不喜欢此专业,有的称当时并不了解此专业,抱着随便选来看看的心态就读了该专业;有的称是因为高考志愿允许志愿调配“惹的祸”。因而,有的学生是一边在该专业名义下读书,一边又朝向其他岗位和专业来发展自己,但到头来很多都是顾此失彼,两者都没有学好和学精;还有的思想政治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就是敷衍了事,消磨时间,对于要求的专业课程知识、英语过级考试、计算机考试等置若罔闻,不去认真学习和练习。如此一来,专业理论素养、专业思想不能确立,专业技能等也无法在思政专业毕业生中体现。
学校招聘单位在招聘政治教师的过程中,都会要求应聘者试讲,以此来考察应聘者的专业基本功。大多数学校都是让应聘者随机抽取一篇教材内容并给予一定的准备时间然后开始讲课,之后再考取应聘者一些教材专业基础知识。然而,许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在这一过程中,就是由于对教材还不够熟悉或者对教材知识讲解不透,面临了被淘汰的结局。
在就业中最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讲授能力若都存在问题,那就更不用谈课堂驾驭的能力、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能力、班级组织管理等能力了。没有这些能力又何谈就业呢?
(五)思政专业对应的政治学科可替代性强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还归结于专业本身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应的政治学科不同于其他师范专业的学科,相较于文科专业中地理、历史学科,政治学科的专业性也要弱些,而相较于语数外专业,其专业性更弱,可替代性强。例如初中,思想品德理论难度小,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同样可以胜任。加之,近年来改革,初中思想政治学科不考试,初中学校更是把政治学科交给其他专业教师或者校领导兼任。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之路的障碍又增加了。
三、解决思政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多管齐下:
(一)思政专业毕业生应加强自身修养
1.提前把握好中学政治教材,为就业奠定基础
“中学政治教材是政治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时的载体,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是对一名教师最基本水平的衡量,是政治教师讲好课的前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应具备的核心能力。”[9]因此,对于即将走向中学政治教学课堂的思政专业毕业生而言,提前把握好中学政治教材是尤其重要的。大学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学的专业知识能涉及到中学政治教材的内容比较少,即使有也是对其内容的延伸和升华,中学教材的具体内容、结构体系是没有详细讲解的,这就需要思政专业的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归纳总结。
在“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下,政治教材常常改动,这就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把握好中学政治教材的发展动向,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熟悉中学政治教材,除了在平时认真学习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育实习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过程,通过实习实践,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熟悉听课、备课工作,并切身体会中学教学课堂等。这一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从而在实习锻炼中把握了中学政治教材。2.正确看待自身条件
正确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理想追求,自己的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等。“正确认识自己是求职择业的重要前提,是一个人选择职业的出发点,是选择职业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职业对从业人员最起码的[10]要求。” 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应正确看待自身条件,不能盲目自封。
一方面,思政专业毕业生应正确定位,看清自己的优势劣势。例如,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以及自身知识储备看自己是适合教书还是做其他工作、看自己是适合教高中还是初中,定位清楚后就立即开始行动,准备相应的考试以及熟悉相应的教材。在这一过程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以致顾此失彼。
另一方面,也应正确看待自己专业的优势劣势。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面窄、专业性不强,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不能就此悲观失望,而应确定自信心,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具备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国家一直以来都会加强重视的专业,而此专业的课程中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许多法律知识都是大有用处的。功利的说,在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试题中都是会涉及的,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来说,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将是一大优势。3.转变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职业价值观是影响毕业生择业的主导力量,决定着其择业方向和就业实现。“有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寻找并实现自身的价值等观念逐渐内化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择业目标上自我意识突出,从关注社会到关注个人,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11]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当下,“先就业后择业”才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大学毕业生受教育程度高,普遍具有远大的抱负,但抱负也需要切合实际,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不能脱离现实。
思政专业毕业生应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稳定终身”的就业观,建立新型的就业观。不能一味地陷入“无编制不去”、“工资不高不去”的陈旧落后思想。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有公办学校还有民办学校;因此,思政专业毕业生应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死死的盯着公办学校,民办的无编制的就业单位同样也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外,思政专业毕业生应使专业对口的观念趋于淡化。在就业中,即使自己的专业不对口,但是自身的品德、自身的专业素养,都会潜移默化地体现在成才的过程中;应该想到大学生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群体,因此,应该灵活地调整专业方向,不要死抱着专业不放。
(二)高校应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思政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加强思政专业毕业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职业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履行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中,对教师技能的培养必须相当重视。”[12]合格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在任何时候,高校都应加强对思政专业学生教学能力这一核心能力的培养,特别要加强其中的教学实践能力、招聘单位用人考试能力的培养。
主要可以通过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践两个方面来培养。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相关课程的学习,以提升其教师基本素养;但他们学习了这些理论不一定就懂得了如何写教案、如何备课、上课和说课等。因此,高校还得加强他们教学常规技能、备课技能、教案的编写技能、说课技能、上课技能、教师专业知识考试技能、教师职位应聘技能等的培养。
2.加强对思政专业毕业生就业知识的教育与指导
高校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技巧的指导,帮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预测就业趋势。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尽早地明确目标,强化教师职业观念。在毕业之际,学院可以自行多组织一些就业“名师讲座”,促进毕业生对就业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3.提高思政专业毕业生多样化就业能力
“香港早在十年前就注重通才教育,以便在职业生涯中灵活地选择。中国在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迈进的过程中,也进行着类似观念的转变。”[13]市场经济越来越需要全能型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成分多样化使得就业形式也多样化,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多样化的就业能力。这一切就需要高校注重对大学生的培养与提高,特别需要注重培养提高思政专业这样一个就业比较困难的传统冷门专业学生多样化的就业能力。
一般情况,师范院校特别是重点师范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对于普通师范院校教育专业中就业受限因素多的思政专业的学生来说,笔者认为,高校不能简单照搬重点师范院校只培养合格中学政治教师的做法。高校除了应突出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这一核心技能外,还应进一步强调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其他方面的就业能力。例如,可以明确把参加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考试、考研究生以及企业员工等相关能力的培养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设置相关课程等。
改革实习方式:对于热爱教育事业希望从事教师职业的思政专业学生,高校可以提前让他们参加顶岗实习或者兼职教育工作;对于想立志考公务员的学生,在专业实习时可帮其联系党政部门实习;对于愿意到企业就业的思政专业学生,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方案、计划,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时,可以适当兼顾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在教学计划中设置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等相关课程,假期鼓励学生多到企业进行考察实习,感受企业文化等。通过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从而可以加强对思政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多元化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宽思政专业学生的就业门路,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三)用人单位应确立合理的招聘条件和择人标准
“招聘单位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充分重视毕业生的成[14]长,建立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促进毕业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体会》中也明确的提出要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提高选人用人水平。笔者认为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应该务实,牢固树立崇尚实干、注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要准确选出优秀人才,必须坚决破除歧视、偏见等错误观念。招聘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针对思政专业学生,那就是应选拔真正能够胜任中学或者企事业单位所要求岗位的人才,用人单位不应对毕业生“身世背景”、经验特长、是否是名牌大学等方面有太多的偏见,而应该平等对待,这样才利于单位扩大选择范围,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结语
大学是充实人生的殿堂,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笔者认为外界的一切困难与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自己也消极沉沦下去,不敢去与困难挫折决斗!笔者建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一定不能自暴自弃,在毕业就业之际,不能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的心态等待机会上门。一定要摆正心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应对竞争,结合自身特点以及本专业实际,弥补不足,脚踏实地,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同时也应向一专多能发展等。总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来说,面对就业困境一定要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一定要自信,客观评价自己,不断充实自己;应该“主动就业”,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期望值,明确方向,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我们应当坚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要自己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一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利!
参考文献
「1」 苏盛敏·从实践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J」·南北桥,2009(09)「2」 赵金元·大理学院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N」·大理学院学报,2010(09)
「3」「6」刘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类大学生的建议与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2)
「4」「7」宁攀·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困惑及应对方策略「J」,2007,13(04)
「5」 杨红梅,张想明·试析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面临之窘境「J」·中国电力教育,2008(09)
「8」 本刊编辑部·就业热线「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03)「9」 赵金元·大理学院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N」·大理学院学报,2010(09)
「10」林永和·毕业生就业指导「M」·经济管理出版社,北京,2006,9:112-113 「11」「14」李海波·地方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城市就业的思考「D」·《中国就业》杂志社,北京,2011,12 「12」 叶发钦 ·新教师技能「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2009,8(01):59-60 「13」 林永和·毕业生就业指导「M」·经济管理出版社,北京,2006,9:91-92
第五篇:后金融危机时代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对策[模版]
后金融危机时代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对策周荣
[摘要]受世界金融危机及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日语专业就业困境就业对策
[作者简介]周荣(1977-),女,江苏赣榆人,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日语教学与日语语言。(江苏镇江21201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1-0079-0
22008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国内企业用人需求急剧下降。与此同时,多年来高校盲目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激增,我国高校大学本科生就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日语毕业生的就业难现象也日渐明显。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日语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务工作能力,积极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高校大学生本科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造成市场总需求减少,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全球金融市场紧密联系,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资本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回避。在金融危机下,各大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减少开支,不少公司明显减少招收甚至停招新员工。各类企事业单位对应届大学生的需求也锐减,转而将目光投向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在华诸多日企也不例外,需求的员工数量大规模缩减,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更为苛刻,大量的日语专业本科生被拒之门外。此外,自1999年我国高校推行大规模扩招之后,大学毕业生人数与岗位数量之间的供需比例降低,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需求总量也在减少。据统计,200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11万人,2010年需就业大学生可能超过千万人,可以预计今年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将会更激烈,就业形势也会更严峻。由于前几年日语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一路看涨,开设日语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导致了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二、现阶段高校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交流逐渐加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庞大的投资环境吸引了许多日本跨国企业来华投资。除了知名大企业,如松下、东芝、索尼、NEC、TDK、富士通等企业之外,还有许多中小日本企业进军中国。同时,国内许多企业对日贸易也在不断增加。在这种环境下,从2000年开始就业市场对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也逐渐增加,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非常好,几乎每年都能达到100%。但2008年底至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日趋缓慢,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表现尤为明显。日本国内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增加,影响到中国,使我国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陡转直下,并日趋严峻。2009年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显然不如2008年,2010年形势将更加严峻。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将危机转
化为机遇是开设日语专业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
三、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剖析
1.在高校持续扩招的制度性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性使得日语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在高校持续扩招的制度性背景下,我国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逐渐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已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4万,2006年为413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达到611万人之多,2010年将超千万,毕业生人数剧增。然而,每年国家和社会提供可就业的岗位却在逐年减少,这就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与就业岗位减少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许多学校的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调整滞后,导致学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许多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的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还有一些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有很大盲目性,专业课程趋同现象非常严重,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有限,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人才培养无特色,学生无特长,致使日语专业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2.在信息化时代对人才需求不断提高的现实情况下,日语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岗位的要求。高校扩招后大学生人数剧增,大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部分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跟不上学生增多而产生的实际需求。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有些高校日语专业的教师配备和多媒体资源等方面严重匮乏,导致培养出来的日语专业学生质量下滑。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差,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越来越高的要求。此外,有些学生上了大学后失去了奋斗目标,缺乏个人学习与发展动力。由于日语课程是崭新的学科,一切从零开始,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如果不多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专业知识不扎实、不系统、不对路。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严重的障碍。
3.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差异。金融危机之前,日语专业的就业形势非常乐观;但目前形势陡变,许多学生择业观跟不上现实环境变化的需要,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不适应的现象相当普遍。学生不恰当的自我定位,致使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象。日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也存在相互攀比、追求名利的现象,就业心态浮躁。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然而很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随之发生根本转变。很多日语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他们高估自己的能力,不顾自身条件,对工资、福利待遇等要求过高,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还有一些学生一味追求大城市、大型企事业单位,不甘到小城市和农村基层工作,也很少有学生愿意到急需人才的民营企业就业。甚至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宁可待业在家甚至啃老,也不愿“屈就”不理想的就业岗位。
4.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人为地设置障碍,用人单位的门槛日渐提高,限制了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后,各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放宽,这在一方面有利于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拔人才,同时也造成用人自主权过大,致使一些用人单位无节制地抬高门槛。例如只需日语专科生的岗位,却上升到要求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从而造成人才浪费和资源相对过剩。另外还有一些用人单位性别歧视和学校歧视现象严重,比如有些用人单位招聘时注明“只限男生”或仅限于某些211、985之类的名牌大学。用人单位对
学历、性别等的严格要求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此外,还有一些单位过于注重学生的外表形象,外貌一般或个头不高的学生,即便在其他方面非常优秀,也难以通过面试。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不注重人才的发展潜能,希望进一个人之后马上就能用。因此,很多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只有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这也为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障碍。
四、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路径选择
1.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要优化专业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日语专业要结合实际情况,设置有特色的课程,明确学科方向,构建、优化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突出外语人才的个性。在日语专业相关课程中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掌握日语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熟悉外经贸业务,掌握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等的理论,研究与日本经济往来密切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经济金融政策,了解国际经贸和金融惯例,能运用日语进行一般的商务活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和经济核算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现代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事务。与此同时,要提高日语专业教学的软硬件设施配备,提高日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各大高校最好能争取给学生和老师出国深造的机会,以便提高日语专业水平。另外,培养环节中要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利用学校和企业建立的实践基地进行实习。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的课内实践也需要被重视,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保证。总之,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等途径,培养出就业市场最需要的既掌握日语专业知识又有某一方面专门知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2.高校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珍惜工作机会,降低工作预期。高校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提供更为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就目前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让学生全面了解全球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调低就业预期。日语专业毕业生不能一味只想就职于国际著名企业和各大事业单位,要认清自己的优势所在,扬长避短,准确切入社会的起点。日语专业毕业生要树立服务基层的就业思想,比如面向中小企业、面向中小城镇寻找发展空间就是一种积极的就业观念。
3.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用人单位切忌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而要从长远考虑,从实际出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像日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能满足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不必盲目追求硕士及博士的高学历。用人单位应提前做好用人规划,日语专业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要让他们发挥出最高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应该对其进行国内甚至国外培训,以便形成梯队。其次还要避免性别歧视,学校歧视。总之,用人单位要适当调整自己的人才观念,做到人尽其才。此外,用人单位还应安排有意向的毕业生到本单位实习,将接受毕业生实习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通过实习传授给学生实践知识和技能,并对其在实习期间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高校发现培养学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把分析意见反馈给学校。
4.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联合起来,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与交流,最大限度地为日语毕业生就业和企事业用人提供更多平台。为了提高金融危机下日语毕业生的就业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及社会中介组织都应该切实负起社会责任,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第一时间发布给广大毕业生。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广泛收集各方面的需求信息,重视建立与
重点省市级人事、劳动、组织、农业等部门和企业的联系网络,同时通过动员校友、教师、家长、外教、就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等多方力量,提供就业信息,经筛选整理后通过电子邮件、校园网、手机短信等各种方式提供给日语毕业生,增加其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洪磊.探析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和就业观念[J].教育与职业,2006(21).[2]程玲.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10).[3]郑淑蓉.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4).[4]吴春丽,吴立龙,崔丽.浅析大学生不正确择业观对就业的影响[J].教书育人,2005(Z2).[5]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6]瞿嘉晨.金融危机背景下上海大学生就业观念与意识的变化[J].知识经济,2009
(17).职业指导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