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主任:在随笔中成长
班主任:在随笔中成长
李镇西
尽管对“班主任专业化”的提法,可能还会有些争议,但这个概念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越来越被更多的教育者认可——班主任不但应当具备班主任工作技巧等一般教师的素质之外的特定素质,而且这种特定素质应还当得到持续提升。正如“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一样,“班主任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发展”首先意味着“自我发展”,即“自我培养”。我一直认为,任何一个领域的人才首先是自我培养而非他人培养,从根本上说,只有自己才能够培养自己。班主任当然也不例外。
我不止一次听到一些教师对教育写作的怨言。在我的经验中,坚持写随笔是班主任“自我发展”或者说是“提高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于我而言,结合班主任工作写教育随笔,是自身成长的“捷径”。
如果我们把教育实践看做“采矿”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一种“提炼”。1987年我在乐山工作时,乐山市教研室的唐建新老师对我说:“你不要只是不停地奔跑,还应该适当停下来沉思——通过写作,整理、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正是这种“反刍生活”式的写作,使我对自己的教育得失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对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科学规律有了相对正确的理解与把握,对我每一天的工作有了一种持续不断的动力与激情。事实上,没有教育实践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写作。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源自对教育实践的梳理,通过写作成为我自觉的信念,进而又指导我的教育实践。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全身心地投入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使我们每每有一种写作的冲动;而写作之中的思考与写作之后的成功又激起我们投入教育生活的更大的热情。教育写作,让我们成为一个头脑清醒的教育者。
最早读苏霍姆林斯基时,我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30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教育随笔的精神所感动。正是这几十年的教育随笔,使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后人称作“活的教育学”“教育的百科全书”。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融真挚的教育情感、生动的教育故事和深刻的教育思考于一体,语言平易,娓娓道来,但又不乏
文学的魅力。在读过一些硬着头皮也读不下去的教育“理论”著作后,读到这样朴素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真正的教育名著,我感慨不已:没有令人仰视的“理论框架”,没有故弄玄虚的深奥术语,通篇只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这样的文字,其实我也可以写呀!当然,我绝非想要写什么“教育名著”,但用文字记录下自己青春的足迹,总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于是,我也试着写我的教育随笔了。
第一篇教育日记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我因开玩笑而无意伤了班上一位残疾同学的自尊心。于是,当天晚上我怀着内疚到了他的家里,向他赔礼道歉。现在看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当时却一定是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不然,我不会写得那么详细:我开玩笑时的得意忘形,孩子委屈的表情,我内疚的心理,我晚上家访迷路时的焦急,我在学生家里和他们的对话,以及告别学生后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满天星斗时的轻松与喜悦„„都写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今天读来还有身临其境之感。其实,当年的日记大多是这样一些真实而琐碎的故事。带着学生在郊外原野上的一次“疯狂”;春游时与几个“调皮大王”的“较量”;与一位陷入“早恋”而深感苦恼的学生的谈心;带着几个学生以主人的身份走进市长办公室向全市最大的仆人询问家乡的改革大计;我班学生与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同志的友谊„„在写这样的随笔时,我没有一点“写文章”的感觉,也没有想发表的功利性目的,只觉得应该用文字铭记一段平凡而纯真的日子而已。但现在翻开我当年所写的几十本教育随笔,我自己都禁不住感动:那一页页发黄的文字,化作一张张老照片在我眼前变得清晰起来,分别多年的学生们正向我走来,他们调皮的笑声穿过遥远的时空扑面而来„„
当然,随笔不仅可以写故事,也可以记录下自己平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思想火花。“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这些句子,都是从当年的教育随笔中提取出来的。这些思考,也许并不深刻更不“前卫”,但它们是我对自己教育实践的真切感受,因而也逐渐成了我百折不挠的教育信念。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育随笔的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对于教师来说思考尤为重要。人们常说“一个作家应该同时是一个思想家”。同理,教育者往往也是一位思考者。班主任的随笔写作,便是教育思考的重要途径。写作的过程,就是我们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的过程。
当一位班主任在写作中记录、思考自己的工作时,他便进入了教育科研状态,而这种研究带有鲜明的人文风格与个性化色彩。我认为,这是一线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教育科研的最佳方式。
教育研究之所以与一般的自然科学研究不同,在于它关注的未必是因果、规律、物性,而是价值、精神以及人性。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现象,不是精确的,而是模糊的。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准确地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已经融为一个整体。具体到班主任工作,师生水乳交融的亲密接触,心灵之间的息息相通,使班主任的工作与研究完全合而为一,并充满感情。更重要的是,这种研究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马克斯?范梅南在《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一书中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关注人的生活体验,以及如何将之建构成一个文本上引人注目并产生浓厚兴趣的研究课题。我认为,生活体验研究是极具个性化的,教师及班主任都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研究。教师及班主任应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体验作为研究对象,自己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者。每个教师都可做:你每天的工作,就是你的课题
班主任在随笔中成长,就是在实践中成长,在反思中成长,在攻克难题的艰辛中成长,在收获成功的喜悦中成长。“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对每一位有追求的班主任来说,这个课题可以从自己做起,从小处做起——比如,从写教育随笔开始。
第二篇:班主任教学随笔:让孩子在激励中成长
让孩子在激励中成长
班里的贺贺同学,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但是上课经常不认真听讲,也不举手发言。而他最大的毛病就是上课迟到,无论我苦口婆心地说教,还是严厉地批评,他的这个毛病仍没有一点改变。反复数次后,我觉得自己真的无能为力了。有一天,上课铃声响过后,我发现贺贺居然端正的坐在自己座位上,于是,我马上说:“贺贺同学今天没有迟到,有进步,不错!”他显得惊喜又羞涩,这节课他从始至终都听得很认真。第二天,贺贺仍然没有迟到,我笑着说:“贺贺同学已经坚持两天没有迟到了,真好!”这节课,贺贺不仅听得认真,还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我表扬他说:“贺贺同学不仅改正了迟到的习惯,还能积极举手发言,太棒了!”同学们送给了贺贺热烈的掌声,得到掌声的贺贺腰板挺得更直了。我把贺贺进步的喜讯告知了家长,家长告诉我,贺贺在家写作业也比以前主动、认真了。现在的贺贺,几乎每节课都能积极举手发言,而在最近的一次口算比赛中,他居然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发生在贺贺身上的故事,让我深刻感受到,成长需要激励,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所以,我对有进步的孩子进行激励和表扬,让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当孩子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产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追求新目标的新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
因此,我想到我们教师应珍惜少年儿童心灵深处的渴望,尽可能多地运用激励的武器,积极创造机会,不断地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成功教育,收获的必是教育的成功
第三篇:在忙碌中成长杂文随笔
进入岭师大学以后,听师兄师姐说,我们暑假有三下乡活动。据他们所说,三下乡就是去乡镇学校支教,几十个人同吃同住。我听到这些以后,对三下乡十分向往和期待。
2017年5月,三下乡活动开始了,殊不知这是我忙碌的开始。我所在的队伍是教科院守望心田社会实践队,并担任副队长。我负责的三下乡前期工作是联系学校和租车,由于我们的队伍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时间,所以很多学校都被其他队伍占了,我一个一个电话地打,又一个一个地被拒绝,很多学校都接收队伍了。后来经一所学校的校长介绍,我成功联系上了一所今年新建的学校,还学校可提供良好的住宿和饭堂条件,我听到他的学校情况后,我异常兴奋,因为这条件实在太好了。我欣喜若狂地把消息告诉了队长,队长考虑之后否决了这所学校,因为这所学校只有一到四年级,而且是新建的,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然后她选择了上一年的学校――西坡小学,因为那里的村民和校领导都十分欢迎我们。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理解这一决定。因为我找到的学校比西坡小学的环境好很多,而且我打了这么多个电话,才联系上的学校……后来又经过一波三折之后,我终于把车租了。
2017年7月8日上午9点,我带着期待、兴奋但又担忧的心情,正式踏上了我的第一次三下乡之旅。因为我之前已经提前去踩过点了,所以其实我知道西坡小学的环境,我挺担忧这十天队员会不习惯那里的住宿环境,但是我不能把担忧表现得太明显了,因为这样会影响到其他队员。车开了差不多两个小时,进去了一条红泥路,我笑称这是村民为了欢迎我们而铺设的“红地毯”,走完“红地毯”之后,很快就到了西坡小学,在学校门口等待我们的是校长夫人和学校的副校长。
进去学校之后,我们很快就开始打扫我们的“闺房”,把杂物清出来然后用水冲洗地板,铺上席子,我们的“闺房”就布置完毕了。由于有一位队员有点发烧,我就带她去了村里面的医生那里看病,刚进去的时候如果不是看到一个阿婆在吊针和满地带血的棉签,我都无法相信这是可以看病的,这里的卫生条件之差让我对这里的医术不敢恭维,我建议队员只拿药不打针也不吊针,因为我怕会感染。谁知道医生给的药还真管用了。晚上吃了饭,开完会就这样一天过去了。
因为我是调研组的,我的课并不多,所以我会去看看其他人上课,当看到有学生不认真或者扰乱课堂的话,我就会去干预一下,时间长了,孩子们就觉得我是这里最凶的老师,因为我总是板着脸。其实我觉得我骨子里确实是一个对别人要求严格的人。
正式上课的第一天下午,由于文艺晚会节目需要,我接到了一个排练武术表演的任务,我当时难以置信。怎么可能,我教武术?开什么玩笑?但是还是要硬着头皮上,我立刻上网找一些简单易学的武术表演视频,在确定之后,就马不停蹄地练习,因为第二天就要教学生了。由于时间紧迫,我还让孩子们早上加练,他们训练的也很认真,这十天确实是辛苦他们了。当然最后的表演也十分完美,我为他们感到自豪。
也正是随着三下乡活动的进行,我才意识到放弃那所只有四个年级的学校是必要的。因为学生的年龄太小比较难开展活动,所以选择西坡小学是正确的。虽然刚去西坡小学前两天很不习惯,很不适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和与小朋友们建立了良好的感情之后,慢慢地就习惯了,适应了。
短短的十天,我一直都是尽职尽责地去完成我的任务,每天都很忙碌;但是在忙碌的十天中,我渐渐成长起来。
第四篇:在忙碌中成长经典杂文随笔
终有一天,少年白衣会悄然落幕,洗尽铅华的我们,在粗粝晦暗的生活中,慢慢变老,而不变的,是当初那颗热爱生活的心。
已经入秋了,空气中也有了些许凉意。傍晚,我独自于窗下静默,夹杂着秋意的黄昏,显得古老而陈旧。微风路过,缓缓地,有缥缈幽静的暗香熏入鼻腔,潮湿了眼眸。
仔细想来,应是院里的桂花开了。
起身,踏过门槛,独自步于庭中。那棵经年的桂树,依旧倚墙而立,缄默着,恰似杳无音讯。晚风微扬时,藏在绿叶下的繁花,细小而琐碎,却最是惹眼。
恍惚间,以为是她给的温柔。
那时,奶奶已是耄耋之龄,不知到底飘落过多少场大雪,才染就成了她那满头的银丝。平日里,奶奶总是着一身蓝布衣裳,一串盘扣自领口倾斜着蜿蜒向下。陈年的布料,古朴的样式,素净,自是不言而谕。
后来,时常听奶奶念起过去的故事。
质朴的话语里不带一丝勾勒,每每听她讲述一段,便好似经历了另一段人生,别样的身临其境如同传奇一般,被封存在我往后的记忆里。
奶奶说她一生命途多舛。多年前,爷爷的英年早逝带给她沉重的打击,那时正闹饥荒,家里还有一群幼年的孩子嗷嗷待哺……说到此处,房间里的空气凝固了片刻,紧接着耳畔传来一生低沉的短叹。我深知,有些过往,奶奶是不愿提及的,因为在那些窘迫的时光里,她曾被万剑加身。
然而,能和爷爷一同携手,归隐到生命最初的地方,是奶奶一生的热望。
夕阳鸿雁,长亭古树,飞花院落。那是她想象中的景,静谧、安稳。在某个落月溅起星光的晚上,坐于桂树下,揽一袖幽香入怀,一边同他浅酌低唱,一边期许着来日方长。这大概是她所期待的一生吧,温和从容,不失静美。
可是,这个世界不符合她的梦想。
正如安妮宝贝所言:
我们想要的生活很简单,追寻它的道路却总是迂回反覆。
诚然,岁月欺人。经年的尘世劳作,让奶奶变得很低很低。愈渐佝偻的背影,已然蒙尘。纵使命途凉薄,风雪披身,在粗粝的生活里,奶奶慢慢变老,可她从未忘记过她的笑容。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每逢秋天,奶奶总是会迈着小碎步,兴致盎然地来到庭中,左手持一竹箩,走到桂树下,蹲下身子,用右手捡拾着遍地的桂花,动作略显迟钝。
她头戴一顶黑色线织帽,帽檐上绣着一朵小黄花,和躺在地上的桂花一样,被风一吹,便跳起优美的华尔兹,欢快的舞步让我心生好奇,我时常在想,一朵凋零的小花,为何会在生命行将落幕之际,依旧绽放地如此兴致勃勃。
后来,日色漫长,每逢清闲之时,奶奶便坐在院里,将她收集到的桂花摆开晾晒,她的眸光里写满了喜悦,从容的笑意爬上脸颊,她安静地欣赏着面前的花朵,不说一句话。
从那时起,我便开始有所领悟,原来花和人一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然而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纵然花朵会凋零,匆匆前行的背影终将蒙尘。而那颗热爱生活的心,却足以使她光彩依旧,抵挡岁月流逝,绝不会冷清单薄。
后来,少年白衣落幕后,我们在粗粝晦暗的生活中,慢慢变老。不变的,是当初那颗热爱生活的心。
窗外,桂花依旧纷飞飘零,从前固定而清简的时光,被封存在我往后的记忆里。我能想到的,依旧是那个鲜衣怒马的少年。
她怀抱一腔冥顽的热忱,将岁月慢慢雕琢,美得从容不迫。
第五篇:班主任在反思中成长 在成长中反思
班主任在反思中成长 在成长中反思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G J Posner)曾经给教师的成长写了一个简洁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就告诉我们,“反思”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特殊要求。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有益于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作为一个青年教师,要做好班主任的工作是非常的不容易。
在初接手班主任工作时,一路跌跌撞撞,有时无奈,有时仿徨甚至怀疑自己适不适合做班主任,但有时也因学生而感动欢笑着,从而更加坚定地走下去。通过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地改变创新教育方式,不断地反思自己,班主任的道路慢慢地越走越平坦了。虽然并非所有的教师都适合做班主任,但相信业精于勤,行成于思。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坚持往班主任这条路走下去,也能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相信很多师范生在大学毕业时都满腔抱负,想着要好好一展身手,在教师这一行业有所作为。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如此骨感。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面对的是被普通高中筛选后的学生,成绩差,自高自大,我行我素,还带着以前的不良习性。由于没有经验,也没有研究学生情况,刚开始的教学就泼了一身冷水,无奈、失望之情溢于言表,甚至还怀疑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还在为摸索适合中职学生的教育方法而焦头烂额时,作为教师必少不了要接任班主任,管理班级。无形中给年轻教师增加了难度。当班主任是最能锻炼自己以及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的途径。于是,向有经验的班主任请教该如何管理好班级,如何在新生刚到校就建立得力的班委会成员以及怎样处理纪律散漫的学生等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报到的前一个星期,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借鉴往届班级的班规,仔细研究后修改成自班的班规。把学生合理分配宿舍等一系列工作,一切才能井然有序地执行。然而,刚开学时,学生初来初来乍到,就要求换宿舍,或换班级,或在外住宿等问题会给班主任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觉得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肯定会难于管理。果然不出所料,其中会有学生不但上课迟到玩手机睡觉,而且还与舍友闹矛盾。班主任经过多次交谈,也与家长沟通加强教育后,有的学生慢慢变得遵守纪律,但有的却还无动于衷,反而觉得班主任这么做一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真正在乎他们。这时,班主任顿时会觉得自己那么不辞辛苦地付出,只想让学生能真正学点知识与技能,没想到在学生眼里
是利益驱使而倍感委屈,结果不了了之。但是,作为班主任事后应该反思下自己:自己真地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吗?有倾听学生的心声吗?自己的教育方式恰当吗?自己真地是合格的班主任吗?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班主任就必须深人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去,跟学生一起成长。通过慢慢积累班主任经验,时刻反省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在成长道路上有所收获,变得更加成熟更加专业。一是对学生的管理要讲究科学化精细化。如果只是单纯关注学生的平日考核和学习成绩,而不管教育或学习的过程,只注重结果,那我们的教育和管理就只停留在表面,而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只会让学生排斥甚至反感。因此,要对学生的管理、班级文化的培育、班级发展目标的达成进行精细化,一步一步地去完成,注重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科学地进行管理。二是勤与学生沟通,多思考及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我们不能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以脑力生活的人而不是体力劳动者,不能只想也只会“管”。而要多反思自己,享受思考的乐趣、与学生相处的乐趣、科研的乐趣、写作的乐趣、教学的乐趣……与学生斗智斗勇中一起成长。三是增强角色魅力,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现在,班主任要从早到晚,从校内到校外投人大量时间与精力,班级管理已变成为拼体力的劳动。教育本来是一个智慧型行业,成熟、经验丰富的教师做得越优秀。但作为青年教师,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教育效果也能事半功倍。因此,班主任应该以身作则,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要做到。学习新技能,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班级管理才能顺利进行。四是重视理论指导,辩证地科学地规划班集体和学生的发展。不能一味地相信:付出了时间与汗水,就能有回报。要尊重规律,更要去深人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为防止机械地武断地管理班级。作为班主任要重视理论指导,多学习专业业务知识,对班级发展、学生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不能把别人的经验生搬硬套,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班级的管理模式。每一个班主任要勤于读书,如教育哲学或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学习教育专家们在面对和处理学生问题时的智慧,从而反思自己存在问题。古语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
随。于漪教师也曾说:“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主动地坚持读书和学习,规划好自己的教育人生,不断思考,反思自身,从而实现更快更好的成长,使自己更优秀。
初任班主任,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更别说有丰富的经验可谈。这只是这两年来得出的观点。班主任之路还很长,我们才刚刚迈出第一步。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坚定业精于勤行成于思的信念,愿意去努力,愿意与学生一起成长,相信在这条路上会越走越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