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劳动创造性 Microsoft Word 文档
教师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有着不同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秉赋、能力,不同的气质、性格,不同的思想行为,而且它们又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总之,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学生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再者,教师的劳动对象还具有主观能动性,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学生并不是消极的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同时他们也影响着整个教育过程。任何教育活动,都不是教师的单向作用,而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作用。教育对象的这些特殊性必然会使教育过程和教育情景异常复杂和多变。
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教师不仅要针对集体的特点(共性特点)
进行教育,而且还要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教育教学原则、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内容的运用、选
择和处理上。教育有规律可循,有原则可遵,但无死框框可套,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教育的对象是复杂多变的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原则以及怎样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创造性。同样,教育有方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教育内容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育条件和教育水平不同,所运用的教育方法也不同,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能够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同样的教育方法在一种情况下是适用的,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就完全不适用的。照抄别人的或以往的经验,通常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创造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并经常寻求和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加工上。教师备课就是在于深入钻研
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加工,就向导演对剧本的再创造一样,教师对教材也需要再创造。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育机智上。简单地说,教育机智就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
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教育工作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教育条件不可能毫无差异地重复出现,因此,教育工作绝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和模式。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情景的细微变化,迅速机敏的采取恰当的措施。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常常能够巧妙的利用突然发生的情况,或者创设新的情景把教育活动引向深入,或者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教育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在课堂上,意想不到的事情经常出现,如果教师处理得不恰当,就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应身体力行,走出灌注、走出课堂。从组织教学、课堂提问、作业设计、班级管理、师生相处等各个环节上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同时,又借鉴和参考样本,为学生树立一面镜子。
第二篇: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范文
第一单元 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
第一课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
难点: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1、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阶段:
展示作品王式廓的《血衣》素描稿及其创作的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发展阶段:
(1)模仿作品《血衣》中的几组人物形象,上台表演人物的造型姿态,体验人物内心情感,加深对作品人物性格及作品内涵的理解。通过学生参与、观看,不仅激发了学习热情,更能从学生成功与不成功的表演中感受到人物造型艺术的魅力。表演完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的表演,结合作品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条件进行分析。
(2)展示油画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学生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展示课本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刻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省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学生围绕问题探讨,并尝试对其他的几件作品进行欣赏评述。教师小结:材料本身对作品的成败非常关键,因而艺术技巧也相当重要。
4、展示于讲评阶段:
分别展示一幅表现性和再现性的绘画作品和相关资料信息,尝试对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教学反思】
1、在欣赏评述的过程中是否解释了美术作品的创作于现实生活的关系;
2、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生活经验对作品及相关细节进行欣赏评述;
3、是否对艺术家及其作品建立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
第三篇: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
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目标
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地观察生活以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重点难点
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教学准备
与本课有关的作品、画家生平、创作背景以及学生自己收集的相关美术作品
教学设计
1、引导阶段:展示作品王式廊的《血衣》素描稿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2、发展阶段:(1)模仿作品《血衣》中的几组人物的形象,上台表演人物的造型姿态,体验人物内心情感,加深对作品人物性格的表演中感受到人物造型艺术的魅力。
(2)展示作品《格尔尼卡》,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并提出问题:此幅作品来源于生活吗?
(3)展示各种材质的手工艺作品和美术作品。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3、展示与讲评:分别展示一副表现性和再现性的绘画作品和相关资料信息,尝试对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4、板书设计:《格尔尼卡》
《血衣》作者历史背景
《格尔尼卡》作者创作背景
因材施艺各种工艺品
5、本课小结:任何美术创造都源于生活,即使有一些作品我们不能一眼就看出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但他们都是从我们生活中得到了灵感和启发而创作出来的。美术创造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智慧的创造性的劳动,它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生活的内涵。
第四篇: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研究
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研究
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研究
摘要:能动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随着课改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同教师进行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对教育的意义,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随意解构教科书的现象。因此,分析影响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因素、讨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原则、探索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策略、建立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保障机制就显的尤为重要。笔者将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一的分析或论述。关键词: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
引言
新课改以来教科书不再是预先规定好的、等待学生去学习的教学内容,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而且这种资源的价值只有在生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动态地生成。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并准确把握教科书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依此为出发点来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科书,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意义建构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
一、影响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因素分析
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以及案例分析,将影响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因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从教师自身来说,包括教师教材观、工作态度、个人实践性知识;从外部因素看,包括学校领导的态度、学校评价方式、学校文化等。
(一)教师的教材观
教材观是指对教材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属于意识层面的内容。观念指导行为,教师的教材观如何会直接影响到教材再开发活动,反之,教师的教材再开发行为也会折射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看法。传统的“圣经式”教材观认为,教材是绝对的权威,是不可变动的“圣经”,是教学的唯一资源。这就认定了教师在运用教材进行自主教学的不可能性,教师也没有必要对教材进行再次开发,只需要服从教材的安排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教材观的指引下,“教教材”成了教学的过程和目的。新课程改革后,新教材与传统的教材相比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教材的灵活性增强,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自主开发教材的权利,这就
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研究
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教材观,变“圣经式”教材观为“材料式”教材观。“材料式”教材观认为[2]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之一,教材的价值不在于控制教学,而是为教学服务;教材不仅负载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以此为手段,实现学生的一般发展;教材是教学的辅助材料,教师拥有自主改造教材的权利。
(二)教师的工作态度
案例一:X老师是学校的骨干教师,除了承担两个不同年级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外,X老师还是学校的工会主席,参与管理着学校的大小事情。X老师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六点半开始上早自习,白天有2一3节语文课,晚上还有一节晚自习,课余还得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很是辛苦。在这样繁重的工作压力下,X老师并没有因此忽视自己的工作,每次的备课上课都认真准备,每次的学生作业都认真批改。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X老师还主动买来《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读,尽力地与新课程的要求保持一致。可见,X老师的工作态度是积极认真的。事实也证明,X老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得到了学校领导、同事以及学生的普遍可。某语文教师因为没有时间备课就从网上下载了一个教学课件,自己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吸收,也没有对这个课件进行再创造,就直接用于自己的教材教学活动中,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可见,教师的工作态度会影响到教师在课程实践中是否真的愿意去践行新课程的要求,也会影响到教师是否愿意主动地创造性使用教材。
(三))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
考评制度是影响教师对教科书使用程度最深的外部力量,目前,考试评价方式是我国学校教学质量的最重要衡量指标,考试测评成为中小学各项工作运转的总指挥棒。考评制度潜在或显明地制约着教师教科书使用的价值倾向和衡量指标的确立。处于重视知识授受和追求全面素质养成的两种侧重点不同的考试机制下,教师要对同一套教科书进行评选的着力点必然有所差异。
除以上三个主要因素外,校长的领导风格、城乡差异、课程资源等因素也会制约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程度,值得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原则
虽然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对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是一旦错误理解其内涵将造成不可忽视的严重后果。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教师在使用教科书过程中出现“开发课程资源冷落课本”、“过早过多无限制补充内容”[3]等错误取向。为了避免教师随意解构教科书
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研究
等错误现象的发生,必须制定一套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原则。
(一)尊重教科书原有的呈现方式
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主要是指教科书的外在结构,它是一套教科书的框架和骨骼。它既是教科书形式的体现,又和教科书的内容密切联系,是教科书编写意图和课程思想的主要载体,保证了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统一,我们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必须予以充分尊重,否则很可能消解了教科书编者精心设计和编制的积极意图,而因随意解构给教学带来不良后果。如以人文主题或生活主题编排的教学单元,它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系统或学习系统,是一个相对完整而独立的教学情境;如果破坏了原有的结构,则使这一切丧失殆尽。因此,创造性使用教科书不仅是一个解构的过程,而且是遵循教科书原有呈现方式和教科书建设规律进行建构的过程。[4]关于这一原则,也有学者不支持,而提倡“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5]但是笔者仍坚持不改变教材呈现方式这一原则,因大部分教师能力和精力有限,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需收集大量材料并重新梳理与组织,做不好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二)遵循学科的基本规律
这个基本规律,既指教学的规律,也指学习的规律。它们分别有着丰富的内涵,又有着紧密的关联,是对立统一的。比如,语文学科的学习特别重视积累,但这个积累不是机械的积累、割裂的积累,而是以一定的阅读为基础的积累,是在一定的整体语境和特定情境中的积累。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放弃文本的整体阅读,把文本中的各类知识梳理出来积累,这样的做法我们以为极不可取。再如,语文的阅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一篇文本的教学资源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如果单纯着眼于某一个知识点或能力点去整合文本,显然算不上是积极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三)切勿为“教”不为“学”
案例二:复句是九年级上册教材里的内容,共有并列、递进、选择、假设、转折、因果、条件等七种复句类型,分散在教科书的各个单元后面。X老师认为这样太零散了,因此决定把这七种复句类型放到一起进行教学。老师在一个课时内上完了这七种复句类型,教学任务还是很重的。在上课的时候笔者注意到,这节课不像X老师平时的课堂那样学生有很多参与的机会,在每讲一个复句类型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出示了几个例子后就完了,学生一直是被动地跟在老师后面,有些学生的表情甚至很茫然。课后跟几个学生闲谈的时候,有学生就反映“今天的课很无趣”,还有的学生认为今天的内容“没听明白,速度太快了”。当研究者
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研究
把学生的想法告诉X老师的时候,X老师说自己也意识到了今天的课上得“有些失败”,“我会在自习课的时候让他们(指学生)再练习练习,我想,在练习中他们会逐渐掌握每个复句类型的”。[6]
从以上案例我们得出以下几个“切勿”:切勿单纯从便于教师的教学出发,而不是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有效出发对教科书进行加工和改造; 切勿从长期的教学习惯出发,对新的教科书体现出来的课程思想和学科理念缺少深刻的理解和应有的认同,把教科书改造得和其陈旧的教学习惯相一致; 切勿单纯从应考效果出发,把教科书改造成便于知识梳理和训练的复习资料; 切勿缺少对教科书有关内容的全面把握和审慎研究,将自己对某些教学内容的偏颇和片面的理解,强加在教科书的使用过程之中。
三、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策略
教师掌握一套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有效策略将更有效地帮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笔者从几位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中总结出如下几条策略:
(一)巧妙拓展
教师要深入分析教科书,发现缺失的内容,并和学生一起“填补”之。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教学既应该引导学生凭借教材这个“例子”,积淀语言,悟得规律,更应该超越教材,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文本以外的文章,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让学生举一反三,在大量阅读中获得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比如小学语文中的《跳水》省略了托尔斯泰原著的后一段内容,影响了学生对原文本的理解,降低了教育价值,因为有最后一段的原文才是人性的真实表现,有助于孩子全面地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那么,要填充它的话,教师就必须知道这被空无的是什么(“船长看到这儿,突然间,好像嗓子被什么捅了一下似的,大声地呜咽起来。为了不让人看到自己的这副模样,他赶忙一头钻到自己的船长室里去了”)。从理论与现实上,学生与教师都可能比编著者更好地理解教科书理解编著者。
案例三:李吉林老师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就巧妙拓展,将自己选编的相关内容与课文有机组合,形成具有聚合功能、集团优势的教学“块”。导入新课时,她将 “补充阅读”上的《人类的秘密仓库》引进来,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认识海洋之大、海洋之深,激发了学生探索海底奥秘的热情。精读课文时,除了纵向联系以前学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又自然插入《海底的冷灯》一文。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专业知识的支撑,[7]
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研究
强化了学生“为了研究一个问题,要去查找资料”的意识,更让学生学会了怎样阅读这类知识性的文章。
此外,应该注意的一点是,拓展不仅仅指教师,学生也要扩充,比如,根据所学内容,提前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
(二)大胆改动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并非精品甚至存在缺陷的课文也被编入教材。面对这样的课文,教师就不能把它奉为 “圣经”,亦步亦趋领着学生围着教材“多情”挖掘,而应大胆改动,变“废”为宝,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不可多得的“资源”,在对比、修改中提高语感,提升鉴赏能力。
案例四: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夏夜荷花》就有明显问题:作者没有写出夏夜荷花的清新、清香,却硬加上几大段“不娇贵”、“不孤傲”、“毫无私心”的标签式的赞美。面对这样缺少美感、说教味很浓的课文,窦桂梅老师大胆超越教材,大动手术:学习“一根根荷箭亭亭玉立,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一颗颗水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一朵朵荷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盛开着,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时,引导学生回忆叶圣陶在《荷花》中对荷花具体描写的句子,补充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具体描写,让学生比较,从而让干瘪的句子丰满起来,让夏夜的荷花真正迷人起来;学习“荷花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一部分,先让学生讨论,批判性审视穿靴戴帽式的写法,然后引导学生去掉这些“标签”,改写这一段文字,让学生在创造性的阅读中真切感受到荷花带给人的好处。
(三)回归生活
语文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名师们充分利用语文与生活天然的姻缘关系,常常有意识地将鲜活的生活素材揉进教材,融入课堂,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
案例五:于永正老师积极创设生活化的交际情境,让学生 “说有听众,写有读者”,按生活交际实际需要进行言语交际表达训练,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训练效果。为了让学生学会描述人物外貌并转述通知,他请文教局的方老师现身课堂。学生兴之所至,妙语连珠;情之所生,妙笔生花。为了让学生先通过阅读说明书获取信息,而后将获取的信息告诉别人,于老师先指导学生演练而后“实战”,将食堂的孙师傅请进课堂并让他故意反复诘难,增大了训练难度,强化了训练机制。为了让学生学一点问的本领,于老师抓住学校生活中提供的机会,让学生现场采访教数学的周老师,采访后再互相评价采访的优缺点。学生人人参与,个个随机应变,训练效果极好。[8]
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研究
四、提高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能力途径
前文提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过程中出现了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克服以上不利因素需教师自身不断学习相关理论和实践性知识,同时需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提供帮助或建立保障机制: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教科书素养
所谓“教科书素养”是指教科书的开发、评价、选择、研究和使用的能力[9]我国师范教育没有设置相应的与教材改革进程同步配合的跟教科书分析评价相关的课程,致使教师教科书意识淡薄和缺乏相应的的教科书素养。师范院校要将分析、评鉴与使用教科书的相关课程与教育训练纳入教师教育课程,提高教师的教科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走出视教科书为完美的不可变更的“圣经”式的教学依据的惯性思维,有意识地主动发挥自己在教科书使用中的主体地位,将教科书选用看作是份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养成一种结合教学过程随时分析、质疑和反思性质的教科书研究的积习。[10]
(二)“将课程还给教师”[11]给教师更大自由教学空间
新课改后,教师不再是课程被动的执行者,教师成为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应具有充分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只有使一线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权利,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使他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活动。此间,需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者给予充分的帮助和支持以及信任。
(三)打破评价以考试为唯一手段的局面
为了促进教师更加有效地创造性使用教科书,我们应推进考试评量机制的变革,淡化为应试而教的思想观念、转变靠应试而评(评价的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等)的做法。教师应树立考试为教学服务的观点,走出教科书使用以考试为唯一指向的传统泥淖,采用多元化的教科书选用标准,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教科书的使用标准取向中来。
综上所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不但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也出现了诸多方面的不足,因此需要广大研究者、教育部门、教师共同努力,寻找更具推广意义的策略来支持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
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研究
参考文献
[1]毕华林.教材功能的转变与教师的教科书素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2]俞红珍.教材选用取向与不同的教材观闭.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8.[3][5]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策略.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4]黄厚江.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适度空间和基本原则[J].语文建设,2007(3).[6]熊昌平.农村教师教材再开发个案研究.[D],2007.[7]石鸥;李祖祥.教科书的空无内容与教师的应对.教师教育研究 ,2009.3(2)[8]喻芳.让教材真正“活”起来—简析名师们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艺术.教学集粹.[9]欧用生.迈向师资培训的新纪元[M].台北:康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10]胡成霞.论教师在教科书选用中的主体地位及保障机制[J].现代教育科学, 2009(5).[11]陈桂生.学校教育原理[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304.
第五篇:创造性游戏
创造性游戏(6、2——
6、17)
表演游戏: 活动内容:《三只小鸡》 活动总目标
1、能用语言、动作、表情表演角色对话及主要性格特征。
2、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和有感情的表演能力.3、学会合作交往,合理扮演及协商分配角色.4、学习选择使用替代的游戏材料,合理的布置游戏情境。
5、在表演中学习解决问题.6、学习整理表演材料.7、学会进行游戏评价(自我评价,互评等)第一次游戏: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的内容,知道各角色的性格特点初步能讲述各角色的对话。
2、懂得请求别人帮忙时,要有礼貌。
3、学会词语:轻轻地敲、笑眯眯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已听过该故事的情节内容
2、物质准备:三只小鸡和老牛的头饰及纸偶一套、挂图。指导要点
1、谈话引题,组织讨论,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们去过农村吗?你们觉得那里好玩吗?为什么? 你们在那见过那些动物?有没有见过小鸡和老牛呢?你们喜欢它们吗?
(2)师:三只小鸡和一只老牛发生了什么事?小朋友想知道吗?请听老师讲一个故事。
2、引导幼儿边听故事边观看纸偶表演,理解故事中各个角色的性格特征。
3、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①三只小鸡向老牛问路时,他们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②小花鸡为什么能找到草地?小黑鸡和小白鸡为什么找不到?
③哪只小鸡做的对?为什么?
结合形象的动作、表情帮助幼儿掌握词语“轻轻地敲”、“笑眯眯”
4、组织幼儿讨论:有事请求别人帮助时,该怎么做?
5、进行情景表演:由教师扮演老牛与旁白讲述,其余幼儿分三组分别扮演小黑鸡,小白鸡、小花鸡练习对话,大胆表演。
活动延伸:
在语言角与表演角投放头饰与指偶表演故事主要内容 观察与反思
1、活动简况:
幼儿在游戏中能初步了解各角色的性格特点,对于主人公小黑鸡,小白鸡、小花鸡的角色对话也基本掌握。也懂得了要做一个礼貌的好孩子。但对于老牛的角色对话掌握的不够。
2、不足之处:
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活动中教师问的较多,幼儿的思维受牵制较多。
3、原因:
材料中只准备了挂图与指偶,故事的表现形式较单一,无法引起幼儿较多的兴趣。
4、对策:
(1)利用自由活动时间,播放该故事,增加对故事情节的了解。
(2)利用区域时间丰富幼儿有关三只小鸡的故事情节。
表演游戏:三只小鸡 第二次游戏: 活动目标:
1、能够积极地参加表演游戏,认真扮演小白鸡,小黄鸡、小花鸡等角色
2、能根据自己对故事《三只小鸡》的理解,在语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3、学会与同伴协商分配角色,合作游戏,正确的处理游戏中的纠纷。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已经熟悉三只小鸡的故事,并能在语言上有感情的表现。
2、物质准备:三只小鸡、老牛头饰;故事磁带 活动过程:
1、出示三只小鸡的图片,引起回忆,交代要求。师:“你们知道它是哪个故事了的小鸡吗?今天我们又要来看这个表演了,但今天是小指偶来为我们表演。” 幼儿观看表演,学小黄鸡、小白鸡,小花鸡的语句。
2、分段表演,学说小黄鸡、小白鸡,小花鸡的语句。
(1)小黄鸡碰见老牛时,他怎么说?老牛是怎么回答
(2)小白鸡碰见老牛时,他怎么说?老牛是怎么回答
(3)小花鸡碰见老牛时,他怎么说?老牛又是怎么回答育 & 婴 „„ 会
3、完整表演。教师操作木偶,幼儿说小黑鸡、小黄鸡,小花鸡的语句。
4、小结:刚才许多小朋友都说的很好,有的小朋友还加上了动作,想表演呢,那我们下次就来学习表演。
观察与反思
1、活动简况:
幼儿在游戏中能初步地用语言表现出各角色的特征,特别对小黑鸡、小黄鸡,小花鸡等角色的语气、动作表演的更好些。老牛的角色对话基本掌握。
2、不足之处:
幼儿在动作上的表现还不是很突出,大部分幼儿还局限于朗诵式的表演。
3、原因:
指偶表演比较单一,教师在动作上的表演示范不够。
4、对策:
(1)组织幼儿讨论如何更好的从动作上体现几个角色的性格特征。(2)利用表演区时间丰富幼儿有关三只小鸡及老牛的表演经验。
角色游戏
活动内容:公共汽车、娃娃家、医院 第一次游戏 活动目标:
1、加深对角色的理解,丰富游戏情节,能较形象地模仿社会角色的语言、行为,反映角色职责。
2、能用各种材料布置场地,培养爱惜玩具物品的行为习惯。
1、请家长带幼儿乘坐公共汽车,引导幼儿观察司机、售货员、警察的工作职责,获得活动准备:
有关遵守交通规则、热情为乘客服务的感性认识。
2、游戏用的方向盘、票夹、票袋、警察帽、红绿灯、积木、橡皮筋等。
3、娃娃家、医院游戏的材料。活动指导:
1、出示方向盘,引导幼儿说说可以玩什么游戏?
2、讨论公共汽车上有什么人,司机应怎样开车?乘客要怎样坐车?
3、启发幼儿用积木、纸箱、椅子、橡皮筋等材料搭成公共汽车。
4、幼儿分组进行游戏,引导幼儿协商分配角色,轮流扮演司机、售票员,鼓励幼儿开展其他游戏。
5、教师以乘客的身份,重点指导司机、售票员相互配合,协调行动,对乘客要有礼貌,要热情招呼乘客,提醒乘客坐车要注意安全,车要停下才能下车,不能中途随便下车。
6、幼儿讨论今天游戏情况,重点议一议哪组的幼儿游戏时音量比较小,遵守游戏规则。
7、组织幼儿收拾、整理物品、场地。
第二次游戏: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启发下,能独立在提出主题,按意愿选择角色;学习解决关于角色、玩具方面的争端;发展交往能力和初步的合作能力。
2、加深对角色的理解,继续丰富游戏情节,能较形象地模仿角色的语言、行为,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职责。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同上一课时,增设纸箱、录音机、话筒、各色自贴纸等。活动指导:
1、引导幼儿观看情境表演:一位妈妈抱着孩子急着上医院,怎么办?引发幼儿提出游戏的主题:公共汽车。
2、组织幼儿讨论上次游戏时,什么地方做得还不够,还需要增设什么?启发幼儿可设立车站,树立站牌,有候车室等,在车上可增设电视机等。
3、教师提出游戏要求:要遵守交通规则,当司机、警察的幼儿应坚守岗位,不可中途随便更换,售票员、司机、医生、护士等都应该对乘客、病人有礼貌,热情地对待他们。
4、幼儿按意愿选择游戏,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教师帮助幼儿布景场地,引导幼儿用协商、轮流、猜拳等方法,解决大家喜欢扮演的有争议的角色。
5、幼儿游戏,教师以角色身分进行指导。
6、以“再现式”,进行游戏评价。
观察与反思:幼儿在游戏中都能自主参与游戏,司机在招揽客人上车时过于粗鲁,硬拖硬拽。也不顾客人的感受。在医院这个活动中娃娃家的妈妈抱着孩子去医院的过程玩的很好,甚至连焦急的表情都体现出来了。这时候公共汽车司机却没有关注到这一点,还是对别的客人硬拉硬硬拽。
对策:老师应该 在 每次的 活动前将孩子们的 不足提出来,咋游戏时重点对问题处进行关注。
结构游戏:
活动内容:公园 第一次游戏: 活动目标:
1、能初步按命题进行有目的的构造活动。
2、培养认真细致、耐心的工作品质。活动准备:
塑料胶粒、炮筒积塑、竹签、筷子、易拉罐、果冻盒、花、树枝等材料。幼儿去公园游玩的照片若干。
活动指导:
1、组织幼儿观看去公园玩的照片,说说你去过哪些公园?公园里有什么建筑物?如:大门、桥、亭子、有特色的雕塑等。
2、让幼儿协商自由组合在场地上建公园,指导幼儿合理分工,明确自己所搭建的部分物体,帮助幼儿较正确、合理地选用材料。
3、重点指导幼儿进行合理的布局,启发幼儿在建筑物周围栽上花、草、树木,使公园更加漂亮。
4、让幼儿以游客的身份参观评价自己所搭建的公园有哪些建筑物,整体布局是否合理,有哪些不足之处,以便下次游戏时改进。
5、组织幼儿整理材料、场地。
第二次游戏:
活动目标:
1、继续按命题进行有目的的构造活动。
2、培养轮流、协商活动,互借互让玩具的友好行为习惯,懂得应爱护玩具材料。活动准备:
中小型积木、胶粒、竹签、筷子、易拉罐、果冻盒、小石块、花、树枝、沙箱等材料。活动指导:
1、组织幼儿讨论回忆,说说你搭了哪个公园,谁搭得最漂亮?
2、介绍新材料,交代玩沙时应注意卫生、安全,不用手擦眼睛,不扬沙,保持衣服清洁。
3、让幼儿协商自由组合在沙箱上建公园,指导幼儿合理分工,明确自己所搭建的部分物体,帮助幼儿较正确、合理地选用材料。
4、组织幼儿以游客的身份参观评价自己所搭建的公园有哪些建筑物,整体布局是否合理,有哪些不足之处。
5、组织幼儿收拾整理玩具,清洗材料,洗手,整理仪表。
观察与反思:
1、在第一次活动中,孩子们对公园的整体布局还不是很熟悉,所以构建出来的公园有点乱。
对策:在第二次活动之前,请家长陪孩子们去参观公园,并画下公园的路线图。
2、在第二次活动中,因为有了之前的路线图做参照,显得比较整齐。但对公园内的设施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内容显得单调一些。
对策:在区域活动中重点练习公园内游乐设施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