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的诗性》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08:4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教育的诗性》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教育的诗性》读后感》。

第一篇:《论教育的诗性》读后感

《论教育的诗性》读后感

台头一中张俊海

假期里读了梁晓声文集《老师》,感触很深,不禁为梁老师的文采所感动。其中有一篇《论教育的诗性》,想起当前的教育改革,更为感慨。

文章第一句话就是:“一向觉得,‘教育’两字,乃具诗性的词。”梁老师用自己报名上小学第一天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学龄儿童,上学是一件非常令人向往的事,在学生们心中,上学是天经地义的,上学是幸福的,只有上学的孩子才能感受到这种幸福。想起自己小时候,天天盼望着上学,那种感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读了梁老师的文章,觉得教育的确是诗性的。教育是育人的职业,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这样的事业又怎能不是诗性的呢?

然而,看看今天的孩子们,为什么往往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是什么让他们觉得上学是一件很不快乐的事?现在的初中生,厌学的学生特别多,很多的学生都不愿意上学,即使在学校,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更谈不上努力进取了。是什么原因使原本诗性的教育让学生厌学了呢?是什么原因让诗性的教育蒙尘了呢?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深思:“但是,倘学校对于孩子成了这样的地方----当他们才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教师和家长就双方面联合起来使他们接受如此意识:如果你不名列前茅,那么你肯定考不上一所好中学,自然也考不上一所好高中,更考不上名牌大学,毕业后绝无择业的资本,于是平庸的人生在等着你;而你若连大学都考不

上,那么你几乎完蛋了。等着瞧吧,你连甘愿过普通人生的前提都谈不上了。街头那个摆摊的人或扛着40公斤的桶上数层楼给邻家送纯净水的人,就是以后的你„„这差不多是符合逻辑的,差不多是现实,同时,也差不多是某些敏感的孩子的悲哀。这一点比他们的书包更沉。这一点,一旦被他们过早地承认了,‘减负’不能就减去他们心中的阴霾。于是,教育事业对于孩子们所具有的诗性,便几乎荡然无存了。”

确实如此,虽然一再强调学生发展是多途径的,可以前教育学生不也是这样说吗?虽然采取了“减负”的措施,可学生的的书包减轻了吗?虽然学校要求教师布置适量的作业,可学生考试时,对于某些没有接触过的题型会不知所措,家长们不得不买来各类课外习题,让孩子多练,这样无形中就加重了孩子的负担。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作为家长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会名落孙山,所以他们会给自己的孩子买资料,上辅导班,请家教,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可学生,他们对学生还有兴趣吗?教育的诗性的还存在吗?

所幸的是,当前的教育又开始了新的改革,自2008年以来,素质教育又重新回到了历史的舞台,教育的诗性又回归了。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学习问题,让学生能体味到学习的乐趣,不正是教育的诗性所在吗?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课堂设计的精彩,体验成功的的快乐,这些不都也慢慢地融入到课堂中去了吗?

真心祝愿素质教育的改革能再进深一步,让教育的诗性贯穿于教育之中,让教育的诗性成为教育的本质。

第二篇:教育论读后感

《教育论》读有感

从小我就想过我长大以后要干什么,以前的我曾幻想过当自然科学家,有的是宇航员,还有的是政府官员,到后来比较现实了,就想着自己要能是个白领也好啊,可是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甚至还有抗拒情绪。可是当我的志愿电子表上显示着我被陕西师范大学录取,要做一名教师时,我傻眼了。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么多渴望知识的眼神,这么对纯洁可爱的美丽心灵,我要为他们做些什么,才能让他们能更好的茁壮成长,我要怎么做,才能让这些可爱的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更远的扬帆起航。

在看有关教育类的书籍时,斯宾塞的《教育论》给我很深的感触。与我自在读者上所看到的一篇文章颇有相似之处。题目是《看美国老师是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当时我就在想,一篇童话故事你能讲成什么样子的呢,到底如何讲才能更吸引学生,看完以后,我很佩服这位老师的智慧。斯宾塞在《教育论》中也提到过了,科学的教育在智慧上的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力,让他们知道周遭的事物、事件和后果是怎样相互依存的,才有可能产生正确的判断。

我觉得死板的教法和泛泛的说教是引不了学生的兴趣的,从思考中,旁敲侧击更能让孩子接受知识,因为知识是他们自己主动去学习去索取的,这样比老师灌水管用的多。每一段故事情节,都是由问题引入的,由孩子回答,然后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而结论让人恍然大悟的,让人有原来如此的感觉,有一定启发性的。

在文章中,有一段故事情节,是辛黛瑞拉在参加完舞会后,在午夜十二点的时候终于赶回去了。也许我们看完后就没什么感想了,但是我们可以问自己如果辛黛瑞拉赶不上马车,没在规定的时间赶回家,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时候你才会想到结果会是一切变回原样,接下来老师给出的结论是: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这个结论让你欣然接受并时刻告诉自己注意守时。还有一点让我深有感触的是,老师让孩子们自己总结出了其实继母和姐姐自私并不坏,让孩子们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继母,你也会选择不告诉辛黛瑞拉舞会的事情,所以老师得出的结论是: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

在这样的教育的孩子会拥有博爱的情怀,懂得换位思考,在他人的立场上去关心和理解他人,这对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有很大影响的。当老师在问学生这个问题时: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我的答案会是简单的不能,却不会在深入思考了,但是这位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很棒的人生态度——爱自己。在以前传统的教学当中,我相信老师会告诉学生,你们要互相帮助,舍己为人。可是不会有老师告诉你要懂得爱你自己。因为不太符合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历来的传统美德,也许会有人说你怎么可以只想到你自己呢,可是爱自己,这个道理很简单也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条,试想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就是辛黛瑞拉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所以,对于孩子们而言,要爱自己是多么的重要,就像老师告诉孩子们的就算以后没人爱你们,没人支持你们,记住一点要更爱自己。也许对于我们而言,故事讲到这就算讲完了,但是,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这是传统教育的我们绝不会考虑的问题,因为我们崇尚书本崇尚权威,但是这故事确实有个不合理的地方,十二点了所有的东西的都变回了原样,水晶鞋没变回去,也许你会说童话嘛,结局会是圆满的。但是问自己你有没有考虑过或者发现这个问题呢?所以打破权威和创新思维是我们这一代孩子中很缺乏的东西。对于灰姑娘这篇童话故事我看了不止一遍,但是每一次的读只是加深了我对情节的记忆,而从来没有想过这篇童话故事中蕴含着这么深刻的内涵。教师还有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激发学生的情感。

当然科学教育在道德上的训练价值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现在来说说我遇见的那些老师。有一位老师是我五年级的班主任,她严肃古板,课堂很认真负责,还有她最爱偏心学生。那时的孩子是最需要老师关心的时候,那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每个班很多学生,老师不可能关心到每一个孩子。当时的我很幼稚,认为学习好就能博得老师喜欢了,于是那时用功学习,在期末考试

中取得了好成绩,按理说应该得三好学生的,但是,老师私自把名额给了一个另一个学生,原因是她的成绩也很好,最重要的是老师跟她妈关系好。在现在看来,对于那些没有多大意义的证书根本没必要去计较,但是当时的我对于证书的渴望不仅仅是我成绩进步的证明,更重要的是,这个事实让我明白了就算我学习好了,也不会得到老师的喜爱和关心。这也让当时的我认为自己就是讨人嫌,没有用处的。长大后在回想起这件事,特别是当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时,我就常告诉自己,爱护孩子的心灵比上好一堂课还重要,我不愿意孩子就在我的手上留下阴影。

还有一位老师,是我在上初中的时候班主任。他以他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教学态度,风趣幽默的话语,平易近人的性格博得我们的尊敬和喜爱。课堂老师的知识是丰富的,话语是幽默的,课堂下的老师会经常关注我们的动态,发现什么异常的时候,都会找我们谈心。虽然很多的老师都有过这种教育态度,但是,很多的时候都是空谈,有时候有的老师比我们还忙。老师不仅仅去关心我们,与我们像朋友一样的相处,更重要的是他的教学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影响。课堂上他让我们自由发挥,给予引导,鼓励我们说自己的奇思妙想,尊重我们的多元发展,在很多事情上,该软即软,要硬则硬。我们学校有上晚自习的习惯,上课时间为7点30分,但老师要求我们7点就必须上玩自习,他常告诉我们,笨鸟先飞,要走在别人的前面,别小看这短短的半小时,日积月累就比别人多学了多少小时了。老师这样的学习方法让我一直沿用至今。老师的为人师表也给我们影响很大。在为人处事上待人谦和,没见过老师发过脾气,做事有条不紊,个人生活中,讲究干净整洁,给刚离家要自己打理生活的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教育论》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老师是世界上最贵重的名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老师的生活习惯,老师的为人处世,都会给学生留下不大不小的影响,在课堂上,老师的语言风格,老师的一言一行,也许会被学生模仿,还有老师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也许会被学生视为箴言,所以老师做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做的是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身为老师的你会不知不觉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是对老师最高的要求和评价了。

07级汉语言文学五班

40702243 王丽瀛

第三篇:抒情诗性

旅游美学作业 姓名:马蓉

学院:人文学院历史101 学号:1005010094

抒情诗性

——旅游美学之行游

早晨的沙漠,像被水洗过了似的干净,天空是碧蓝的,没有一丝云彩,温柔的沙丘不断地铺展到视线所能及的极限。

三毛《撒哈拉沙漠》——题记

之所以把三毛的文字作为题记,是因为近来迷恋上了她的作品。喜欢三毛的文字,在《撒哈拉沙漠》中,她把沙丘认为是视线所及的柔美、沙漠是似水清泉的洁净,这一幕正好与无云的蓝天相映衬,好一幅“碧山若水”的沙漠美景。读她的文章,貌似经历了一场真实的旅游,她把景写的那么美,你能不忘记生活的忧伤而乐观一笑吗?这种寓情于景的写法,丝毫不流露出任何自己的情感,却能使人愉悦欢快。这就是一种实际的“旅游美”,其中还有五种旅游美感经验。

老师说,旅游美是在旅游活动中慢慢创生出来的新形势的美。如今,旅游业迅猛发展,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著名的旅游胜地。在国内,春有春城昆明、夏有爽爽的贵阳、秋有香山红叶、冬有冰城哈尔滨;国际上,日本有樱花富士山、印度有泰姬陵、法国有凯旋门、卢浮宫、埃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北美的阿拉斯加山川、北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这些风景中,从不缺乏美。有人说,旅游是花钱购买一段回忆,其实则不然。一次真正的旅游活动由前过程、过程、后过程构成,表现为五个节点:愿游——行游——居游——憩游——忆游组成的逻辑结构,分别对应了五种美感经验即神话诗性、抒情诗性、畅爽诗性、狂欢诗性、梦幻诗性。

愿游活动,即旅游动机的形成过程是旅游活动的起点,是对于某地的旅游标志物的认知而确定旅游目的地的过程:即产生“神话诗性”。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天姥山说的如诗如画、如痴如醉,所描绘的“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场景让人心驰神往,此举如同给旅游标志物打响盛名,让今天的旅游宣传更加强势。有神话诗性般的旅游目的地,不到此一游,岂不辜负了先辈们的开拓?

旅游活动包含“行游、居游和憩游”。

居游是指在旅游目的地暂住观赏,具有旅游美感经验的畅爽诗性。就像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那几年,虽然条件艰苦,但她和河西却在那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美好时光,那一段珍贵的日子,怎能是畅爽二字所能形容的呢?

憩游作为旅游活动的一种,我最欣赏的是能在旅游目的地住上一段时间,并体会那段时间的快乐,可以短暂的放纵自己,任情狂欢,亦称狂欢诗性,这其中洋溢着心灵的欢乐和生命的激情。总是能在电视上看到国外的狂欢节,全民狂欢,男女老少皆有,没有地位的尊卑、金钱的多少,只在乎人们是否得到了快乐。我欣赏这种娱乐,超脱了世俗的忌惮,尽情地放纵自己,只为心灵寻一方乐土。

行游是指在旅游活动中客人在景区游览观赏活动,是指客人对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观赏,是一种实际的观光活动。旅游是幸福的展现形式,而行游则在此展现出抒情诗性。我自认为,人类的伟大之一就是使用语言和创造了文字,若是没有前者,交流就是大问题,恐天下就不是这般和平状态;但如果没有后者,人类文明就不会有今天的繁荣景象。所以,在旅游活动中,因情触动心弦则产生了重要的一环——抒情诗性。

情,最真;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多是因景而触,有感而发,用文字借以不同的方法表述出来。景,往往是难以改变的,但情是因人而异的。还是喜欢三毛的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一首小诗:

记得当时年纪小

你爱谈天

我爱笑

有一回并肩地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在叫

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

回忆永远是最美好的。梦里的,终究梦一场;而现实却是一部最完美的电影,离合悲欢、苦乐酸甜。寓情于景,那种回不去的忧伤便流露出来。唯有三毛能把此描写的淋漓尽致,那种回不去的思潮深深刺痛了读者的心,此景依旧人却异,此情何以堪?所以,细细品读她的作品,羡慕那种敢爱敢恨的激情,亦爱她的天涯流浪。或许她的幸福是对流浪的爱。

旅游却不同,它能给人以全新的难受,一次身心的旅游能改变一个人很多,记录其中的点滴有感而发,一种自然的真情流露便油然而生。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丈夫感慨,怀有对政治的激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博大的胸襟......这篇政治抒情文章,先景后情,道出多少怀有梦想的仕大夫的英雄梦。我想,岳阳楼无需其他的招牌口号,它早已同这篇文章一样流传千古了。有多少的愤懑不平,皆可到那一诉方晴。

南国观园,关不住的春色美景;一曲红楼,道不尽的离愁哀绪。潇湘园中,桃花飘落,黛玉泪流,掩土埋花,谁能知她心中之所思?宝玉出走,一群女眷,只待他归;众是仕途平坦,他若无仕途之心,只想远离红尘,这曲红楼由谁终?

文字的集合不仅仅是拼凑这么简单,曹雪芹道出了《红楼梦》这一著作,我不得不惊讶于其文采,特别想去观看一下大观园中是否真有过这段“离奇往事”?作者于其景写出此书,以一定的心境为基础,便够成了一种美,这美无法言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一种把情景结构交融的写法,构成了抒情诗性的审美结够。

景、情之间,最容易产生的就是移情。它以对象的审美特性同人的思想、情感相互契合为客观前提,以主体情感的外扩散和想象力、创造力为主观条件,是对象的拟人化与主体情感的客观化的统一。审美认同、共鸣和美感的心理基础之一。移情作用就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好像自己欢喜时,所看到的景物都在微笑,悲伤时,景物也在叹气。

李商隐的《锦瑟》就是这种通过景写情的真实写照,“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情此景,因心情而异。作者通过锦瑟联想华年,用蝴蝶、杜鹃、沧海、蓝田排比写出一段优美的文字,写出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惟有情还在那里,亘古不变,只是当时的自己怎么能明白着其中的道理呢?

由于人们有不同的生活,对于生活的体验就会有不同的“心境”,因此所产生的移情现象也是丰富多彩的。所产生的移情现象是不同的。欢快的心境产生的移情现象,“红杏枝头春意闹”与“鸟弄歌声杂管弦”是有区别的;而感伤产生的移情诗句,“鸿雁不堪愁里听,云中况是可中过”与“山江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也不是相同的。

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的移情诗句,是联想和心境所产生的移情现象。“乍暖换寒时候,最难将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意象和客观现象(自然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准确的表述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简单说,美的产生就景与情相遇——meeting时产生的,这一情节可以用移情来描述。移情现象则构成抒情诗性的审美结够。旅游的第五种形式是忆游,所对应的旅游美感经验是梦幻诗性。忆游是人们在头脑中把旅游活动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旅游美已经被封存在人的大脑皮层的“梦幻觉”里,它以另一种方式对人产生影响,如有必要,这些直觉形象是可以“复活”的。正是由于这种复活的直觉形象与旅游活动中的直觉形象是不同的,因此产生了梦幻诗性。这不仅是一种诗性,能带动人的思维进行“旅游活动”;还能让人留恋忘返于其景,就像歌词里面所写的“总是不经意间的又想起你”,对旅游活动来说,恰恰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旅游活动创生了旅游美,旅游美有五种美感经验即神话诗性、抒情诗性、畅爽诗性、狂欢诗性和梦幻诗性。这五种形式都是旅游美感的表象形式,旅游美感通过符号化成为旅游审美文化,比如那些著名的旅游胜地,而旅游地的建设则要按照美的规范来塑造。

旅游活动的五个节点,我最喜欢的就是行游,自娱自乐,乐在其中,也喜欢在行游过程中释放自己,就像写作中抒发情绪一样,散发出抒情诗性。这就是旅游美学之行游——梦幻诗性。

参考文献:《旅游美学资料汇编》

陈昌茂老师

《撒哈拉沙漠》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三毛

《梦里花落知多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三毛

2012年7月4号

第四篇:理解教育论读后感

<<理解教育论>>读后感

最近,我拜读了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江玲教授的《理解教育论》,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育是一种态度,老师怎么对待学生,怎么对待知识,都表现出了教师的教育观。我们经常说理解万岁。但通常说的理解都是强者对弱者的同情,并非站在一个平等的立场上进行心灵对话,因而很难达成共识。学校里老师自然是占优势的,学生一般也会怕老师。假如我们经常进行换位思考,相互理解,至少做到“平等对话,相互言说”,这样就能拉近师生的关系,更易在情感上达成共鸣,重新激发起学生努力向上的精神,释放其身上蕴藏着的独特的个人潜能,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仅仅是你用心去理解每个学生,但是却不被自己的学生所理解,这并不成功,只是老师单方面一厢情愿的理解,不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理解教育最注重的就是感情先行,要教好学生,老师得用爱与学生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爱架起师生之间彼此理解,彼此信任的桥梁。浓浓的爱就是老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梁,这样,老师的话语才能在学生的心中引起共鸣,老师的苦心才能被学生理解。因为彼此的爱,彼此的信任,彼此的理解,教师才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师生之间因为爱而互相理解,因为互相理解而爱得真诚,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芥蒂,师生之间也就能从各种由误解造成的烦恼与痛苦中解放出来,十分惬意地享受教育,享受幸福和快乐。这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最想看到的。

《理解教育论》一书就是将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介绍给大家,展示实施理解教育所带来的师生同益的教育境界。《理解教育论》一书详细论述了理解教育的理论基础,重点论述科学理解论、人文理解论、实践理解论,考察其理论源流的同时,分析了各流派理论的适用性与有限性。在此基础上,本书把理解教育逐步构建起来,在第四章“凸显理解的教育世界”中,作者从描述教育世界的理解本性开始,围绕理解的观念、理解的环境、理解的实践展示理解教育的风采。比如,作者认为理解教育的关键在于老师,需要老师放下架子,放下所谓的尊严,与学生交朋友,以换位法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味学生的感受,以“孩子心”理解孩子,引导孩子。为此,熊川武教授提出了“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的教育心得,旨在提醒教师,自己也有过天真烂漫的童年和学生生活,如果能够记住自己的童年,保留一份童心,教师更能够与学生心心相印。此外,书中还提到了理解教育独特的性质,特别强调理解教育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后进生的提升。同时,熊川武教授认为,学会反思自己的言行与整个教育行动,与学生相互启发,是教师理解学生从而使学生理解教师的有效方法。例如对迷恋网吧且屡教不改的学生,有的老师便让班委会组织主题班会,让迷恋网吧的同学主持会议,要求大家讨论“怎样帮助迷恋网吧的同学”。学生

往往能说出让教师意想不到的良方,使教师获益匪浅。同时,这些学生也从“自诊疾病”中受到教育,从而回心转意。他还认为,在理解学生的过程中,富有同情心是消除误解的重要武器。有同情心的教师既是理智成熟了的教师,又是“永远不会长大”的教师。前者意味着他们完成了必要的社会化过程,能较好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沉稳、深邃、理性等。后者意味着他们童心未泯,有孩童的幻想与语言,乐学生之乐,忧学生之忧。这样的教师不会忘记自己幼稚的童年,不会把学生虽幼稚但十分正常的行为当作错误行为对待,他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朋友和伙伴的关系,而不是管教者和被管教者的关系。

不难看出,近年来教育界盛行的反思教育、理解教育在其本质上是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本是脑力活,巧用情智才成功”,致力于研究和推广理解教育理论的熊川武教授在谈到理解教育时提出,理解是教育的资源和质量。说理解是教育资源,是因为理解是教育人的有效手段。如果充分开发理解的认识性、道德性、感情性、实践性与创造性,那教育实践合理性就会提高。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只要他处于理解教育之中,他都必然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因而能被别人更好地理解。同时理解是影响其他教育条件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在其他教育条件大致稳定的情况下,理解作用发挥越好的学校,教育效果越好。说理解是教育质量,是说师生理解品质的形成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如果塑造好了师生这方面的品质,教育目的就基本实现了。

总的来说,理解教育理论在中国还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论,自诞生以来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其在理解教育领域中的创新和影响,值得人们关注。时下教育的低效、粗放来源于多方面的误解,有观念上的误解,也有行动上的误解,有相互误解,也有自我误解。要改变这种状况,根本途径在于消除误解,增进理解,走理解教育之路.2010、11

第五篇:幸福教育论读后感

幸福教育论》读后感

2011-06-21 16:00:48|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拜读了刘次林先生写的《幸福教育论》一书,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这本书从教育学角度对幸福概念做了创造性的界定,并认为教育与幸福具有天然的联系,只是当代教育实践使幸福与教育的这种天然联系受到了损害。刘先生的书中提到,教师的职业境界有四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作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出于职业良心;四是把教育活动当作幸福体验。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教育不应是一种悲观的职业,教师不应过愁眉哭脸的阴郁生活,应该是热情

洋溢、乐观豁达的。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觉得幸福感取决于不同人的生活态度和心境心态。就像现在有许多人在羡慕教师职业的纯洁稳定,而许多教师反而羡慕墙外的丰富多彩,对自己年复一年的工作倍感枯燥、痛苦,甚至可怕到没有了感觉,教师职业幸福感怎么会不下降?于是,可怕的职业倦怠产生了,工作热情丧失至使教师的幸福感彻底泯灭。所以,现实是我们的精神始终旋转于生活的繁杂与喧闹之中,始终忙碌于生活的琐碎小事,那就只能为生活的劳作而疲于奔命,离教育的幸福也越来越远了。

可当我们感受到一双双无知的双眼,因你的引导而闪出智慧的火花时,当我们认真工作时,当我们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时,当我们细心地关心学生时,当我们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时,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从学生的眼里看到了感激,看到了尊敬,看到了爱戴,我们从领导那里得到了好评,从教师那里得到了肯定,从学生家长那里得到了认可,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走了又来,来了又走,我们总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也许偶尔的倦怠让我们迷茫,但当这些莘莘学子又回到母校来看望我们时,我们何尝不感到幸福呢!孟子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应该是一种幸福。如果我们把教书育人的过程当作是一个旅途,而我们遇到的就是不同的风景,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它,就能牢牢地抓住教育的幸福。

当一名教师把教育学生认为是一种幸福体验的时候,就会更大地迸发出工作热情,也就能在教育过程中有更大的创造性,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幸福。因为他们的老师会用心探索出一条最有利于他们发展的道路,他们的进步也就更容易,他们的成功也就更可期待了!学习是学生的核心生活,教育能否给他们幸福就成了他们整个生活是否幸福的主要标准,如果他们享受到了学习带给他们的幸福,相信他们也能享受到以后生活中的幸福!作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师必须先感受正确教

育学生带给他们的幸福,因为只有自己感觉幸福的人才有可能带给别人幸福!

下载《论教育的诗性》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教育的诗性》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教育论读后感14

    《大教育论》读后感 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这是我从教以来常常看见老师们的学校生活。为何会如此呢?学校教育难道就是这种状态?我寻思着要去探寻学校教育存在的真正意义。学校......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上庄小学—林彬双 在今天,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所以,周国平以......

    《教育小论》读后感

    周国平说:“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自我教育,学历和课本知识都是暂时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却是一笔终身财富,周国平教育小论读后感。”经验证明,一个人最终是否成才,往往不取决于学历的高......

    《诗经》与诗性教育发言稿【修订稿】范文大全

    《诗经》与诗性教育 ——在“濮鹤《诗经》交流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作为一所普通初级中学的校长,我想站在学校教育的角度就“《诗经》与诗性教育......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精选5篇)

    读《周国平论教育》有感 假期中,阅读了《周国平论教育2—传承高贵》一书。最早认识周国平,是从他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开始的,我被他的慈父情怀打动。妞妞虽已离去,但妞妞留......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5篇范文)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精选6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精选6篇),欢......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精选五篇)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周国平......

    《幸福教育论》读后感五篇

    《幸福教育论》首先用全面的人性观界定了哲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幸福概念,认为幸福是人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辩证统一,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下面是小编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