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有感
读《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有感
金沙高级中学浦梅之
《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是北美“现象学教育学”的领袖人物之一——马克斯·范梅南的经典之作,该书是一本介绍研究方法的方法论的著作。在本书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人文科学研究的一种崭新的方法。他对阐释型的现象学研究方法提供了详尽的方法论上的解释,并且详细地介绍了如何从事现象学实践和写作。
在传统的教育学研究中,当原初形态的“教育智慧”逐渐升华为“教育理论”,并由此构筑起体系结构相对完整的“教育学”时,教育学在对“学”的眷注中却日渐失去了对其根底——教育生活——的思考,这使得教育学的发展之路潜藏着深刻的危机。在危机意识的驱动之下,作者开始思考:如何使教育研究从对教育知识的过度眷泣中走出来;如何克服教育研究中的抽象化倾向;如何使教育学者的目光重返现实生活世界?而该书正反映了作者在反思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对教育学的重新审视,它不仅对教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更重要的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思路。以下是个人在读了该书以后的一些具体的想法和思考:
首先,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角度上,范梅南在书中极富批判性地指出,现代教育与理论研究似乎面临三个主要问题:
1、教育理论与日常教育对话的基本形式的混淆;
2、抽象化的倾向及由此引起的与儿童生活世界失去了联系;
3、难以发现生活世界的普遍教育意义。因此他说:“教育的意义与实质并不存在于枯燥的理论中,也不存在于理论的应用中。”他认为实践是第一位的,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应该是实践在先,然后在实践当中进行反思,理论应该是反思实践而产生的结果。在作者看来,指向教育的人文科学的显著特征是:它的理论概念与研究工作紧密联系生活实践。
作者在著作中所表达的观点,不仅对于我们从事教育学研究具有启发意义,而且对我们重新思考教育,重新确定教育的方向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正如作者所言,“教育不仅是一种观察行为,更重要的是它必须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行为”。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勿宁说,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儿童在教育中成长,其实也就是在亲历一种独特的生活。因此,对于任何的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而言,1
既要关注生活的教育意义,同时更不能忽略教育的生活意义。任何的教育活动都不可能不以知识作为自己的中介。但是,根据人文科学的观点,教育是一种生活,“生活在根本意义上是一种体验而不是知识。”“不仅知识不是体验,而且执著于知识会妨碍或延迟我们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斯·范梅南教授在《生活体验研究》一书中提醒我们关注生活体验,告诫我们警惕教育理论中的抽象化危机,这对于我们克服教育研究中的流弊确实是一种“不失时机的忠告”。
当然,范梅南并没有完全否定“抽象化”理论的作用,我们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当然不是一无是处的,而且是相当必要的。作者只是在提醒我们要警惕理论的“抽象化倾向”,强调要时刻关注生活体验。那么,如何对待理论知识,以避免抽象化的危机呢?范梅南说“质疑这些知识,提示其肤浅性、矛盾性和其他掩盖起来的特性。”因此,保持一种对理论的质疑性,对于现象学研究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从关注与反思的角度看,作者指出“现象学所关注的问题总是具有双重特性:既关注生活体验的具体表象又关注生活体验的本质。”一是对生活体验的具体表象的关注。书中介绍到现象学的描述,比如萨特关于羞涩脸红的描述,详细、细腻,只有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体验有广泛而深入细致的关注,并且,包含感情了因素,描述才有可能是如此详细、细腻的。如果对生活经验冷漠而不关心,这样的描述是不可能完成的。二是对生活体验本质的反思。描述只是第一步,而反思才是解释现象学的重点。“在解释现象学写作中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意义进行反思是教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反思什么?反思“本质”。在范梅南看来,本质并不是什么抽象的深不可测的东西,本质是一种生动的实在。因此,反思的是生活经验的意义,反思在某种情境中,我们怎样做对孩子是好的。在范梅南的另外一本著作《教学机智》中,提到“教育意向”一词。他说:鉴别和区分哪些情境具有教育意向和哪些情境没有教育意向非常重要。
因此,我认为,教育者应该具有教育敏感性。正如范梅南所说的:教育学要求我们对生活体验保持一种现象学的敏感性。深入细致的关注生活体验,并且敏感的发现现象中隐藏的教育意义,敏感于成人与儿童相处过程发生的种种教育情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写作、研究。
第三,从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角度看,本书的研究关注的是真实的具体的日
常生活,作者似乎对一些固有的概念不以为然。他说:“只允许使用一种正式的论述方式,去试图用一个平淡抽象的概念和逻辑系统来捕捉人类的经验,这样只会短视而不是加深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许多社会科学所提供的知识形式都因为囿于科学理论化的条条框框和术语而变得死板,将人类生活的生动意义反而掩盖起来,最后生活自身都无法辨认出来。”
他反对“概括”,甚至说“现象学所允许的唯一概括就是‘永远不要概括’!”“概括化的倾向会阻碍我们发展继续关注人类体验的独特性的理解力。”他还说“教育在终极意义上是深不可测的、不可定义的。”本书的副标题就是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可见本书是用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讨研究的。而概括则是自然科学的方法,比如布列钦卡试图概括出“教育”的普遍适用的概念。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两者之争也是由来已久了,并且从未有过定论。实际上,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是科学,只不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思路。自然科学强调的是数理逻辑,分析判断,而人文科学更关注人的因素,强调对人的情感的研究。两者并不对立,不能说哪种方法就是对的或错的,应该说,解决的问题不一样,适用的方法也不一样。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宏观的理论问题,就需要像布列钦卡的那种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像范梅南的这种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则适用于研究个别特性问题,适合研究微观现象。两者各有利弊也各有其适用。
读完这本关于方法论的著作后,我想我们应该学着打开自己的思维,拓宽自己的研究思路,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去。
第二篇:读《教育学》有感
读《教育学》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教育学》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教育学》有感1这个暑假,阅读了北京师大檀传宝教授的教育著作《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受益匪浅,现择其一、二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本书是檀传宝教授记录自己以往的讲座,包括:德育的概念与理念,德育实践建言,大时代的德育,公民教育的鼓与呼共四辑。重点讲授了德育的重要性,并针对不同层面德育实效的提高提出了系列建议。
檀教授由小的德育讲到大的德育,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进行了分析。德育就是人的道德思想品格。它与人的心理健康、政治教育、经济生活、法制教育有区别,但又紧密联系。这些方面对道德品质有影响,而德育又能促成各方面更好发展。德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檀教授还指出,现在的德育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强制灌输。谁对谁错,必要立场坚定。即使思想不通,生吞活剥也要生硬接受。但是,道德教育者如果肯多花费些心思,将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审美化的改造,道德教育或许也能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人的歌谣。这时,德育再进入学生的视野,学生还会有如被填鸭式的不适感受吗?总之,轰轰烈烈的,大张旗鼓的德育“灌输”必须回归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
世界上如果有一个最高美的话,那应该是教育之美!美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不仅仅是学校艺术学科教学所承载的责任,更多的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审美化改造。将显性的艺术审美教育和学科渗透式审美教育以及隐性的环境审美教育融为一体,合力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当然,作为学校教师,思考更多的则是如何实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让德育成为一道最美的风景。只要我们巧妙运用一些审美手段,就可以使我们的德育变得有趣、生动而美妙,相信用审美武装的德育过程,其境界一定是美好或是美丽
教育教学活动的审美化,并不是很远的事情,而应该是在当下,如果我们愿意,马上就可以!正像檀传宝教授所说:我们需要有一个“我欲美,美斯至矣”的勇气和实践。
读《教育学》有感2寒假期间,在区、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倡导“读一本好书”的活动中,我积极投入到此活动中。在本次活动中,我有幸读到一部“告诉你如何把普通孩子培养成天才的教育圣经”——《听教育学家讲故事》。读了此书,我是茅塞顿开,深深体会到教育的内涵和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足。
本书避免了那些教育方面的枯燥理论和无味说教,以简短生动的名人故事现身说法,以精辟使用的哲理感悟启迪心灵,以经典深刻的教育名言表达观点,把教育中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摆在读者面前。整部书共分为六章,分别从教育、爱心、美德、赞赏、学习与思考、独立勇敢,梦想导航等方面讲述故事,阐明道理,给人以教育。我对每一章、每一个故事都认真阅读,悉心聆听了每一位教育学家讲述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我感触颇深。一个个故事启迪我们每一位家长和老师如何教育孩子。我有以下感想:
一、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我想到了我身边的一些孩子,他们不是天资不聪明,而是缺乏正确的教育,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是一个让人放心的,可以走遍天下的孩子;一个没有良好习惯的孩子,是一个一辈子都会让人操心的孩子。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确,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从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做起。“培养习惯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培养孩子哪些良好习惯?怎样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都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读这部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书籍,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培养孩子良好的做人习惯。教育孩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讲文明、讲诚信、友爱心;教育孩子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
2、培养孩子良好的做事习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鼓励孩子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事,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3、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专著读书、专注写字、专注听讲,告诉孩子“一心不能二用”;教育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的能力,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二、尊重孩子
“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这是美国著名作家毛姆说过的话,心灵的世界需要尊严的支撑。尊严能给人自信,更能改变命运。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更是如此。教师和家长要做到尊重孩子,不要让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同时更要保护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
1、尊重孩子的选择。爱默生曾说过:“尊重孩子,不要过分以家长相待,不要侵犯孩子的单独活动。”教师和家长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审视孩子的行动,评判孩子的是非,给孩子以充分的尊重。尊重他们的选择,因为那会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他的价值观得到了认同、赞可。尤其是在是非概念不明显的选择上,大人在这里只需扮演“一位协商者和指导者,而不是命令者”。
2、尊重孩子的情感。大人的评价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它既能够帮孩子树立自信,也能摧毁孩子的自尊,使他们变得自卑。自信的孩子更能适应社会压力,而自卑的孩子则恰恰相反。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成为孩子的欣赏者、参与者、知心朋友……
3、赏识每一个孩子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布鲁姆
那位天资不聪明却以高考状元身份进入北大校门的孩子和那位支持、鼓励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伟大的母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孩子的天资是有区别的,但能够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并不一定是天资聪颖的孩子;而一直坚持不懈的孩子,即使没有很好的天赋,也一定能获得成功。那位母亲的鼓励,使自己的孩子走向成功。所以,老师们、家长们,多一些赞美之辞吧,这样会使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正确的教育方法
正确的教育方法,引领孩子走向人生的成功之旅。“任何一个孩子,都会有发展,这取决于教育方法如何。”这是日本教育学家铃木镇一的话。教育方法得当,孩子将成才;教育方法不当,会使孩子步入歧途。每一位家长、每一位老师都应吸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因为爱尔维修也曾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1、人性化的教育。铃木镇一的父亲对他的教育就是极具人性味的教育。他没有像一般家长那样一味地注重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要求只是“及格就行”,而其它时间鼓励孩子去博览群书,铃木按照父亲的教导,把学习之余的时间全部用在了课外阅读上,因此,他读过的课外书是全班其他同学的十几倍,从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因此,教育应当人性化,不要把学生看作“造分机器”,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
2、榜样教育。父母、老师都是孩子的榜样,要想教育孩子应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通过阅读、集体生活等多种方式,多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正面的榜样,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3、赏罚分明。教育孩子应该赏罚分明。孩子做得好,就应该适当奖励;可做得差,就要受到适当的“惩罚”,而且要教育孩子不能因为困难而灰心丧气,要勇于进取,一些成功人士的父母都是这样做的。孩子的知识薄弱,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不及成人,要让孩子品尝各种味道,不能一味顺着他,只有刚柔相济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孩子。
四、爱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通过阅读“爱心:支撑生命的力量”这一章,每一个故事都给我以爱的教育,如沐春风一般温暖着我的心田,震撼着我的心灵。《一小时的时间》、《被抛弃的孩子》我深深体会到孩子是多么需要父母的爱啊!
1、爱需要时间。很多父母总是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关爱,其实孩子是需要关怀和呵护的,父母应多腾出一些时间陪陪孩子,给孩子阳光,他们会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生活的幸福。
2、呵护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一块纯洁无暇的画布,他们会用五彩的水笔在上面画自己喜欢的图画,有成功之处却也不乏败笔之作。要懂得在孩子的缺点中发现那一点点优点,并用无微不至的爱。呵护孩子生命中的那一点点不曾被扑灭的光。
3、理解、信任孩子。“劝说比强迫更为有效。”伊索说过的这句话启迪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应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骂,多一些信任,少一些训斥。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理解是座桥”,多和孩子沟通,相信支持孩子,做他们成功的指导者、见证者、欣赏者。
以上是我通过阅读这部书体会到书中的真谛,我边读边记下书中的一些名言警句。我想,这些名言警句会使我终生受益,会指引我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家长,如何做一名有优秀的教师,我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用这些教育名言激励自己,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我的孩子和我的学生们。
读《教育学》有感3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出了闻名于世的“解放教育思想”。他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与“储蓄教育观”进行了猛烈地批判,并提出了“提问式教学”与“解放教育观”。弗莱雷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有以下启示:教育应当具有政治性,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对话式的教学方法,内容应当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弗莱雷在第二章中专门论述了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批判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及作为其基础的“储蓄教育观”,从而揭示了新的教育观“解放教育观”与旧教育观的本质区别,并提出了要用“提问式教学”取代“灌输式教学”。
弗莱雷认为,“灌输式教学”有其特殊的弊端,即表明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教师是灌输者,是主体;学生是听讲者,是客体。作为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用灌输的内容来“填满”学生脑子。作为客体,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讲,把教师所讲的储存起来。在这种教学中,师生之间没有对话,没有交流。这种不对话表明了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垂直关系,而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在教师的灌输过程中,灌输的内容又往往是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脱离现实的。
弗莱雷指出,这种“灌输”会导致学生机械地记忆所灌输的内容,会把学生变成“容器”,变成可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教师越是往容器里装得完全彻底,就越是好教师;学会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这种灌输式教学充分反映了一种传统的旧教育观。
对于这种传统的教育,弗莱雷有一个著名的十分形象的比喻。
第三篇:读叙事教育学有感
读叙事教育学有感
听过刘老师的讲座,非常敬佩。光光的脑袋,严肃的表情,诙谐的语言,总是能让人在快乐中感受到他的智慧。暑假一到,跟孩子的距离密切了,自己变成孩子眼中的“保姆”,她则自我形容,是保姆养的猫。我既不想成为保姆,也不想她成为猫,就赶紧拜读了刘老师的《叙事教育学》。希望能找到一些教育孩子的秘方。读完之后,无论是从教师职业还是从教育孩子都有收获。
《叙事教育学》源自于刘老师上的一门课。是以课程为契机,教案为形态,以学术方法为精神,撰写而成的一本书。内容上分析了大量的教育小说和教育电影。他以叙事教育为主线,将这些内容串起来。就像一个大师在一堆散乱的珍珠里,串出了夺目的项链。让人想起来,如果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它就会给你奇迹。叙事教育学,是相对于理论教育学,不讲道理,只讲故事的教育学。出色的叙事教育学恰恰只是保持故事的文学性、艺术性而有意或无意地担当起教育的任务。由此可知,“叙事教育”实际上就如同德育中的“隐性教育”。在德育的教学中,可以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在介绍卢梭的《爱弥儿》一书时,卢梭开出一个返回“自然教育”的处方,重点是通过“消极教育”来实现”身体教育““情感教育‘”和“意志教育”。“身体教育”实现强健的体魄,情感教育实现“自爱”和“怜悯”,意志教育保护儿童的善良天性,使儿童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消极教育是指在直接授予知识前,让知识工具的器官完美化,努力以恰当的感性练习为理性知识开路的教育。现代教育的现状与这些观点在许多地方恰恰是背道而驰的。
第四篇:读《体验经济》有感
令人难忘 才能拥有忠诚度
——读《体验经济》有感
小孩子为什么喜欢吃肯德基?是他们所用原料独特,还是做法让其美味非常?相信都不是。不论是薯条还是炸鸡,肯德基用所用原料不会有什么特别之处,也只用工业化生产的原料,才能满足其庞大的需求量;而味道方面,对于味蕾十分挑剔的中国人来说,单调的汉堡包怎么也算不上美味吧?还有德克士、乡村基等可以说和肯德基产品一样的快餐连锁店也想分一杯羹,价格要比肯德基便宜很多,但却无法撼动肯德基牢固的龙头地位。对于没有什么秘方、并非什么美味的肯德基,为什么能赢得消费者青睐抢占市场制高点呢?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我对肯德基的成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深刻了解了“体验”的重要性。
体验是什么?体验为什么能创造价值?因为体验能让消费者融入场景中,忘记简单产品的表面价格,在享受快乐的过程中,为自己的感受付费。在肯德基,一个汉堡最少10块钱,不过一块肉、一片生菜、两片面包和一点沙拉酱而已。其味道一般没有什么特色,竞争对手也能提供完全一样的产品并且价格更便宜,但肯德基多年来营造的就餐环境、企业文化所带给顾客的独特就餐体验,却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而这体验,就是肯德基的价值所在。
记得有一个朋友给孩子过生日,他的孩子就希望能邀请朋友在肯德基过。孩子生日的小要求,当父母的肯定会满足,于是,他妈妈就打电话去肯德基订座。在肯德基,有一块专门为小朋友过生日的专区,不仅有舒适的座位,而且装扮风格也很活跃,很合适生日的气氛。并且,肯德基推出了生日相应的服务,如生日套餐、生日纪念品等,整套产品都为生日定制,最大限度能让孩子感受到生日的愉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肯德基在就餐过程中对氛围的营造。一进门,服务员就会为过生日的小朋友带上纸质的皇冠,凸显其“小寿星”的身份。在就坐后,服务员也没有像平时一样离开,其不仅仅帮助顾客端来食物(平时肯德基快餐都是自助的),而且一直引导孩子们为“小寿星”祝福,让他们一起快乐地吃东西、玩耍,过生日的小朋友能感觉到众星捧月的感觉,其他小朋友也吃得高兴,玩得尽兴。
就是因为小朋友玩得高兴,所以他们喜欢在肯德基过生日,企业的产品也就有了附加价值,父母也会为此买单。还有肯德基的游乐区,也是孩子们的天堂,就是平时,他们也爱在这里玩,玩完了自然要吃东西,这就是“体验”的魅力。
体验经济的魅力就在于能让消费者感受到精神的愉悦,为其留下美好的记忆。肯德基吸引小朋友过生日,就是让他们在小朋友面前有面子,可以留下美好的记忆。而记忆的产生,不论是阅读还是观看抑或是听闻,肯定没有亲自体验留下的印象深刻。
记得小时候学自行车,刚开始很害怕,不敢骑车往前走。但在一次次摔打之后,突然就学会骑车了,并且,即使多年不骑也不会忘记怎样骑。这就是因为反复的体验,让身体永远不会忘记骑车的感觉。如果让消费者反复体验产品,从而形成习惯、依赖后会怎么样呢?那样企业就拥有了高忠诚度的客户。
现在农家乐经济的发展,也验证了体验的重要性。
现在的人们,已不满足于产品的简单功能性需求,农家乐就是因为赋予了“吃饭”更多的体验——自己摘菜、抓鸡、洗果子等体验,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在简单而陌生的劳动中,消费者感受到了亲近自然、与朋友共同嬉戏的乐趣,从而愿意为这些简单,可能口味也并不能与城里饭店做出的味道相媲美的饭菜花费更多的价钱。
现在,很多农家乐所提供的体验还比较初级,就是让客户接触原材料在田地里的时候,但对于去过几次的消费者来说,他的吸引力就远没有第一次大了。其实,农业文化有很多体验可以挖掘,比如让消费者酿造酒,这样他第一次来酿,就会有第二次来喝,让他每次来都有不同的体验,就能长久吸引消费者前来。
现在很多农场推出了自己种菜的服务,让植物的整个生长期都一直吸引消费者,让其在照顾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瓜果中体验动手的乐趣。但现在好像这些形式都比较单一,种菜的就是种菜,吃饭的就是吃饭,如果将其结合起来,先种菜,成熟后可以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果实,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相信这样做,不仅延长了产品对客户的持久吸引力,也增多了客户的体验,能产生更大的吸引力。纳言
体验,能为产品附加价值。现在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甚至服务同质化严重的时候,正需要能凸显企业差异化的形式。体验经济的产生,给予消费者舞台,让其感受非同一般的享受,同时,也是企业的舞台,让其展现出不同凡响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让自己的产品为客户增加更多体验,也正是企业需要多思考的问题。
第五篇:读星巴克体验有感
黄埔四期培训作业读《星巴克体验》有感
咖啡处处可见,为何星巴克的咖啡与众不同?星巴克被《财富》杂志誉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公司之一”,它到底有什么独特的经营秘诀?读完这本书,我只能说,它的成功,缘自于一个卖咖啡的小店,卖的却不只是咖啡,而更多的是主和客的一种和谐的体验。
《星巴克体验》抓住了星巴克成功经营的最核心部分——个性化体验,并成功提炼了五大原则以展示其革命性的力量:彰显个性、关注每个细节、奉上惊喜、送去满意、顺阻力而行、留下你的印记。正是这些让星巴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店成长为行业巨擘。
我所了解的星巴克店体验的特别之处是:它实际上是一个大家庭。领导层给予我们什么,我们就彼此给予什么。在星巴克得到的五项关键商业原则:当成自己的事,注重细节,惊喜与愉悦,包容阻力,留下印记。人们对人性接触和归属感有着相当大的需要和渴望,这是左右消费者抉择的强大力量。虽然许多顾客的需求从未真正道明,但要确定它们却并不需要什么特异功能,只需心态开放和随时留意就行。当顾客提出负面反馈时,要认识到,您也许正在得到一个加强这种关系的机会。首先感谢顾客的关心,并承认他们的委屈„„这样您就极有可能留住这位顾客,同时得到有用的反馈来改善您的事业。当员工看到管理人员真正重视反馈时,不论反馈是证明的还是负面的,他们也就更有可能重视反馈。当他们看到管理人员尽心尽力地处理问题以修复和或巩固关系时,他们很可能更尽职。、在销售行业,常听人说: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三流的企业卖专业,一流的企业卖理念。此观点虽被公认,但能达到一流却少之又少,而更多的却只能舍本逐末地追求财富的积累,忘记了人才重塑给企业未来所带来的巨大竞争力。而他们的差别就在于在企业管理中是否存在双向的人文关怀。说得简单点,就是要把人当人看,而不是当作工具。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但却蕴含着大道理。快节奏的环境下,我常看到企业中看到一些怪现象,比如:有些老板喜欢给员工“画大饼”,让员工“看饼充饥”,还自以为自己的手段很高明。老板空口许诺很多东西,但是都落不到纸面,而且还要求员工拿着低薪拼命工作,这就是典型的没把员工当人看;有些领导不信任下属,没有培养下属的习惯,而是喜欢呵斥下属,可想而知谁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有些企业或者老板不考虑员工的家庭和实际困难,只看着自己,不考虑别人,只让员工奉献,不考虑员工的长期回报,这样的结果就是员工如果有机会一定会跳槽。人文关怀的缺乏好像最后让双方都很郁闷。我想反问,员工和企业本身之间保持文化上是否一致。作为领导,我们是必须表现公司的原则和管理的第一批人,试想我们连自己都不愿意这么做的话,那么只要求我们的下属去做就是不可能的。
职场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工作和生活上烦心的问题,它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因此企业的“人文关怀”至关重要。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说过:“企业最好的资产是人”。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也说:“假如我的企业被烧掉了,但把人留住,我20年后还是钢铁大王。”好好想一想,世界闻名的顶尖企业为何成功?日本松下电气公司为什么能取得那么辉煌的成就?纵览世界上无数成功的知名企业,我们发现他们长盛不衰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企业管理都注重人性化,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价值。
这里有几个案例:
关于人际关系
A小姐:在一家跨国公司做销售,收入颇丰,其丈夫也是出色的职业经理人。事业家庭都很成功的她理应是春风得意、无忧无虑,然而她却向朱博士提出了她的苦恼:没有朋友。用她自己的话描述,就是朋友交一个,丢一个,和人打交道时,会不经意地压抑自己,聚会时冷场、尴尬的局面时有发生,因此怎么也找不到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在她眼里,没有朋友、缺乏人脉的生活,就像是被关在狭小的牢笼中,死水一潭。长期的忧虑影响到了她的自信,也逐渐干扰着她正常的工作。她一直不明白自己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而且她还是一个优秀的销售员!
公司作为:A小姐能很好地和客户沟通、交谈,拿下订单。然而一旦说话的对象变成了“朋友”,就开始手足无措了。经过几次谈心后发现,她的关键问题在于对形象、言词过度关注。她总是怀疑自身措辞不够完美,审视穿着是否得体,敏感地关注对方的反应,甚至为任何失误感到焦虑。当然,她也会那么严格地要求别人。所谓“一鼓
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屡次失败让她的自信心大打折扣。找到了原因,接下来的工作便容易多了。经过几周的面谈咨询和实践,A小姐终于能克服原先苛刻的眼光,转变了谨慎的态度,以放松的心情,愉快地和朋友们谈天说地了。
关于创伤打击
事例:一次,某矿区出了工伤事故,此事让现场所有矿工产生了恐惧心理,种种谣言相互渲染,让整个矿区周围笼罩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灰色阴霾,工人们都选择了“罢工”。碰到类似的意外事件,公司老板也不知所措。这时唯一能做的就是赶快请来专家,通过心理咨询手段帮助员工除去“心魔”。
公司作为:首先告诉员工,他们的“顾虑和恐惧”是人的正常反应,不必为此而烦恼、忧虑。接下来便是给他们做团体宣讲,找出其中的“关键人物”进行个别疏导,这样矿工们很快便开工生产了。
关于职业发展
B小姐:是一个外向活泼的女孩,喜欢五彩多变的生活,在一家国企市场部工作。一直以来她都向往能去外企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成功地跳槽去了一家著名的外企担任销售助理。然而几个月工作下来,整个人都无精打采的,对职业发展产生了困惑与迷茫。在她眼里,所谓的助理工作其实就是收集数据、做统计表格,日复一日毫无创新挑战可言。如此枯燥的工作与她当初的想象大相径庭。失望之余,是马上跳槽、还是继续工作等待机会成了两难的选择。
公司作为:类似于B小姐的困境,相信很多职场中人都会遇到,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看你如何理解职业发展的成功;其次,要透过表象对现有的工作进行分析,认识到它背后是否隐藏着挑战,或可以人为地创造机遇,寻找到突破口。
经过多方了解得知,B小姐的数据统计分析工作需要细心、敬业、积极、良好的沟通技能(要和销售部门、工厂、仓库时刻联系,得到他们的支持)。B小姐的数据直达上级,会影响每一次的企业计划,可谓举足轻重。因此它绝对是一个被上级看重的“潜力股”。一旦你对此工作游刃有余,就可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还可以根据老板的意图做些分析调查,如产品市场发展趋势,找到数据变动的原因等。通过多次的咨询,B小姐终于从工作中看到了无数的亮点。
我的建议:
在企业管理中落实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首先要关注好员工基本
利益的实现,解决好员工的生存问题,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其次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激励员工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第三要理顺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形成企业内部学会宽容、懂得尊重、常怀感恩的人文氛围;第四要运用先进的员工心理管理技术,如员工帮助计划等,有条件的企业可设置心理放松室、发泄室(健身房即可),帮助员工缓解紧张情绪,克服身心疾病,通过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程度,提升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科学和谐发展。
分享:万科的人文关怀
万科有本刊物叫《万科周刊》,不仅影响了企业界,而且很多社会传媒人对它也是称赞有加。万科在企业界最早办刊物,也是第一个以“企业视角,人文关怀”的角度办内刊。有人说,万科之所以先进,首先是有一套非常正确的价值观。万科的“企业视角、人文关怀”特别好地表达了职业经理人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恰到好处地观照了白领的文化趣味,使一批白领对万科情有独钟、趋之若鹜。
万科企业的广告语“享受丰盛的人生”,更是能具有打动人的人性化,想想看丰盛的人生该是什么样了?精神的丰盛、物质的丰盛,从人性化讲出来的价值观、人生观,那么的让人折服有吸引。而很多国企却讲来的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苦干。想想,都在讲同一样的观念,生硬、毫无个性,甚至不从人性化的角度讲,比起万科人性化地讲出来,那是多么的打动人,潜移默化到了骨髓,令人心诚悦服。
所以说,万科的广告语其实不仅仅是打动人心的广告语,不仅仅人性化这么简单,而是更具有浓厚的哲学底蕴。这些暴发户似的地产商们如何能学的到呢?谭小芳老师认为,房子可以盖的一样,绿化可以做的一样。而具有人文精神的万科却售卖的是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可以卖出比周边高出一千元的价格。
推荐阅读:
彼德:德鲁克《旁观者》
迈克尔·阿伯拉肖夫《这是你的船》
苏州尹 晶
2013年6月1日